音乐剧的音乐和剧本反思

音乐剧的音乐和剧本反思

 

一、美国叙事剧与欧洲剧   音乐剧诞生不过一百多年,追溯根源,这种独特的音乐形式与其他艺术形式有着深刻的渊源。最初的音乐剧由19世纪初美国的喜歌剧,哑剧等舞台形式演变而来,经过半个多世纪,逐渐形成由音乐、歌曲、舞蹈、乐队等多元素融合的戏剧形式。   关于音乐剧的定义,有人把它定义为两种:一种是宏观,指的是:由演员扮演成剧本中的人物,出现在观众眼前,并在舞台(电影、电视、流媒体等)上以歌舞叙事的方式所创造出来的一种艺术。另一种是微观,是一种各国特色或各流派特色音乐剧导向的定义。美国首创的百老汇音乐剧作为音乐剧中的“正牌”,被世界上大多国家所推崇。这是一种通过剧本、唱词、音乐、舞蹈、舞美五种元素的有机整合,来表现戏剧性(讲述故事、刻画人物、传达概念)、达到娱乐性目的的独特的现代整体戏剧美学体系。   1866年5月21日,纽约尼布罗花园大剧院(Niblos'Gar-denTheatre),上演了一部被称为美国音乐剧场起跑点的歌舞剧———《黑巫师》(TheBlackCrook)。这部剧原本由浮士德的传奇故事改编而成,但情节松散,漏洞百出,剧院经理威廉•惠特利(WilliamWheatley,1816-1876)于是决定以赤裸作为卖点,让美女演员们穿着轻薄的服装登场,分散观众对故事情节的注意力。这部后来被称为“音乐杂耍剧”的《黑巫师》因此空前卖座,并逐渐成为一种流行。   这一时期的观众多是出于社会中下层的大众。当时的美国处于工业高速发展时期,长时间机械的劳动,繁重的生产,无趣而且生活压力极大。为了宣泄内心的不满,观众们需要一些通俗,轻松而又形式多样的舞台形式。在这种大背景下,早起音乐剧———音乐喜剧(Musicalcomedy)以其浅俗、幽默的特点迎合了观众的要求。   1927年,《演艺船》在齐格菲尔德大剧院首演。《大河之歌》(OldManRiver),一首经典的传唱于源远流长的密西西比河和生活在两岸的黑人的生活的经典名曲,深深震撼了无数美国人的心。当《演艺船》首演落幕、大剧院悠然雷鸣般喝彩声响起时,美国自己的音乐剧品牌———“叙事音乐剧”终于形成了。   美国叙事剧与欧洲歌舞剧的区别就在于欧洲剧品牌本质上是一种“华丽且非理性的娱乐”。这类音乐剧的极为重视音乐元素而忽视剧本内涵。往往音乐悦耳动听,但情节简单浅薄,只是为串联歌舞演出做简单的戏剧铺垫。而叙事剧是一种能够表现宏大深刻主题的严肃整体戏剧美学。20世纪以后,美国确立了世界头号强国的地位,观众们的口味也随之改变———不再需要《黑巫师》式的欧洲的性感华丽,美国人需要用属于自己的独立的艺术来粉饰国家实力。从《演艺船》开始,剧本在音乐剧创作中的地位得到提高,音乐与剧本相互依托完美结合。随着《俄克拉荷马》《天上人间》《南太平洋》《国王与我》《音乐之声》等经典之作的诞生,美国叙事剧品牌逐渐发展并达到顶峰,成为美国娱乐经济的重要财富。   二、百老汇音乐与剧本关系   百老汇音乐剧大体经历了四个时期,即音乐剧的探索期、成长期、成熟期及当代音乐剧的动荡和巨型音乐剧时期。   探索期是以《演艺船》作为重要转型标志和分水岭的。在这之前主要是以音乐和舞蹈元素为主,如《黑巫师》。《演艺船》的出现使人们开始重视剧本元素同时迎来了音乐剧的第二个重要时期,即成长期。这一时期,音乐达到较为严肃的水准,不再作为个别演员的“独场秀”,对作曲和演唱有更高的要求。二十世纪四、五十年代是音乐剧的成熟期,这一时期更加重视音乐剧中的故事性,借鉴、改编名著成为主流趋势。随着戏剧主题越来越深入到音乐和场景中,舞蹈开始作为表现剧情的形式,出现在舞台上了。六十年代后,随着各方文化的引入,音乐剧开始了它的动荡期。这一时期的特点是自我意识不顾一切、无所顾忌地伸展到艺术中,流行音乐引入到音乐剧中并被人们接受和喜爱,舞台效果显得比情节更为重要。巨型音乐剧时期是八十年代到至今,音乐剧逐渐步入正轨,音乐、舞蹈结合与一体共同为剧本服务。   无可争议,百老汇音乐剧是世界推崇的最“正宗”音乐剧,集剧本、唱词、音乐、舞蹈、舞美与一体。从其发展历程中不难看出音乐元素和剧本元素占主导地位。   (一)百老汇音乐元素分析   什么因素构成了音乐剧?奥斯卡•哈姆斯坦II[1]曾回答:“它是你所能想到的任何元素。其中,只有一个因素是音乐剧绝对包括的———音乐。”的确,音乐是音乐剧的灵魂。音乐剧中的音乐推动叙事,介绍角色,并且呈现作者的意念。   由此可见,音乐不仅仅帮助完成或完善音乐剧,也是构成音乐剧的重要组成部分。   1.音乐剧音乐模式   歌曲再现(Reprise)是音乐剧创作中常使用的省力措略,也有人将这种措略称之为AABA格式,A是主旋律,B是延伸或者过度。通过这种重复相同曲调的模式就能轻易延长演出时间,加强歌曲给观众的印象,而且利于歌谱销售和剧目名声的扩增。   以被人们称为重要里程碑的《演艺船》为例,科恩与汉黙斯坦为了表现剧中的戏剧力量和人物情感,在第二幕中再次出现第一幕的五首歌曲“假装”“无法不爱那个男人”“老人河”“你是爱情”及“棉花盛开”。歌曲再现使得《演艺船》获得了不一样的戏剧效果,如第二幕第四场“盖洛德写了份告别信给妻子玛格诺莉娅,然后来到圣阿加莎教会学校与八岁的女儿金告别”,为了在女儿面前表现出乐观,演员并没有唱出新歌而是唱起了老歌“假装”。这一时刻,戏剧效果与情感效果被一同激发,主要人物人生中的两个重要时刻“相爱、分离”被戏剧性的联结在一起。   2.音乐剧歌曲风格#p#分页标题#e#   音乐剧可以说是歌剧川流中的一个分支,但在音乐歌曲方面是有极大区别的。歌剧有其一套完整严肃的音乐表现体系,而音乐剧既有19世纪古典轻歌剧和喜歌剧的高贵气质,又融合了英国人创造的“音乐滑稽剧”和“音乐喜剧”以及美国本土的乡村歌曲、黑人灵歌与爵士音乐等成分。   再以音乐剧《演艺船》为例,剧中有为情侣谱写的歌曲“假装”,其中混合了喜歌剧的音调,还有华尔兹二重唱“你是爱情”,拉文娄漫不经心的、浮华的独唱“我的姑娘在哪”,弗兰克和埃莉轻快活泼的表演歌曲“糟糕舞台上的生活”,以及糅合了古典音乐和黑人音乐风格的“老人河”,混声合唱“在芝加哥世界博览会上”与“在达荷美”等。   3.音乐剧中的歌曲配置   作曲家、作词人必须与剧本作者共同商议歌曲的配置已经成为音乐剧创作的规律。音乐剧中的歌曲必须安置在一个个情感的小高潮中,与人物对白表达感情相辅相成。在音乐剧中开场音乐一般是最后才设定的。通常美国的音乐剧演出在晚上10点到11点左右会达到高潮,乐曲应该掌握好高潮出现的契机。   (二)剧本元素分析   音乐剧之所以称为“音乐”“剧”,恰在于其音乐与剧本不可分割的特点。虽然音乐剧是一种综合性很强的艺术,但剧本元素在音乐剧创作过程中的地位是不容忽视的,有了好的剧本,音乐的出现才有意义。   哈姆斯坦的《演艺船》被称为“音乐剧成熟的标志”。这个关于黑人种族歧视的音乐剧一经上演,让人们从此忘却了浮华的歌舞世界而关注人与社会,剧本的地位得到提高。   《演艺船》把一种人文关怀带到了音乐剧之中。   好的故事是一部音乐剧能否成功的关键。好的剧本需要有其他艺术形式将其表现出来。音乐剧的唱词在音乐剧中担当了重要角色,它不同于歌曲的歌词,也不同于电影的对白,它在叙述故事情节,表达人物情感的同时,营造戏剧情境,升华人物感情,留给观众想像的空间。   (三)音乐元素与剧本的关系   从音乐剧的概念和发展中我们可以看出音乐剧是戏剧与音乐相结合的艺术。从《黑魔鬼》的流行,到人们无法只满足于这种低俗的歌舞剧,再到《演艺船》的成功并成为历史上的里程碑改变音乐剧的发展方向,体现了音乐和剧本在音乐剧中相辅相成的关系。哈姆斯坦说“场景中最高的激情点将是被音乐化的那部分”。场景和音乐造就了情感行为,当角色达到一个情感行为的高点,对话不再是最适合的演绎,音乐便自然的流露了出来。音乐元素是一种表达剧本的手段。   音乐服从于剧本,才能展现它的力度和深度。一个成功的音乐剧是运用音乐和剧本共同将观众的情感推向高潮。   《演艺船》之所以成为音乐剧史上的转折点,是因为在之前的音乐剧中注重的不是小丑滑稽的表演,就是大腿舞女们只为娱乐大众的低俗舞蹈,要不就是公主找寻王子的罗曼浪漫故事,而《演艺船》的开场并不是鲜花和歌舞女郎,取而代之的是一群在密西西比河边上劳作的黑人搬运工。《演艺船》的出现打破了音乐剧的现状,它反映了美国当时的现状,即种族歧视,妇女地位低下,奴隶的苦难生活以及等等社会问题,有较为深沉的主题内涵。   它讲述了发生在19世纪80年代到20世纪20年代半个世纪的密西西比河上的演艺船的故事。船长女儿玛格诺利娅与赌运不佳的男歌手盖洛德一见钟情,不顾家庭的反对与他结婚并私奔到了芝加哥,不久因丈夫而落魄,二人因争吵各自离去。而指导玛格诺利娅舞蹈的混血儿朱莉却因为当地人的种族歧视无法与白人演员斯蒂芬结婚,失意的朱莉在剧院后台遇到了落魄的玛格诺利娅,朱莉决然把工作让给她辞职离去。演出成名的玛格诺利娅回到了船上并得一女儿金。后盖洛德得知玛格诺利娅还爱着他,喜出望外飞速回到船上与家人团聚。《演艺船》通过对密西西比河奇特的描写,讲述错综复杂的情感故事,突出了本剧的戏剧主体———种族歧视问题,再加上优美并且讲述性强的歌曲、配乐,深受广大听众的喜爱并作为评价音乐剧好坏的标准。   演艺船中,歌曲的写作完全紧贴着剧情的发展而进行。   许多精彩的歌曲片段与故事融为一体。尤其是著名的《老人河》,这首万人传唱的经典其影响力和感染力不容小觑。“有个老人叫密西西比,我日日夜夜向往他,哪怕人间有烦恼,他也无牵无挂,哪怕大地无自由,他也无牵无挂,老人河,他明知世故却守口如瓶,只是独自滚滚扬波流不停;他不种薯,他不种棉,生产者被遗忘,老人河却奔流不停,你和我,出力流汉浑身痛,背起棉袋快装船。”这是老黑奴乔的一段唱曲。透过老黑奴的歌唱,黑人所称承受的种族压迫,日以继夜的劳动,白人的游手好闲皆然展现。“你饮酒买醉,你禁闭牢房,我积劳成疾,我厌倦生计,我惊惧死亡,但老人河却奔流不停。”密西西比被人格化,成为了一位“历史老人”。这首《老人河》的经典之处在于它对全剧主旨的体现,编者对黑人对生命的关注通过它表现给观众,故事依托它讲述给大家,情感通过它同化于人们。   之后画龙点睛的《情不自禁爱上他》也是《演艺船》的重要曲目。朱莉在剧中的形象一直是个白人大明星,然而当玛格诺利娅向她讲了少女初恋的心情时,她也由衷地向玛格诺利娅讲起了作为一位成熟妇女的贴心话,而且由于这些话是出自衷心,于是她心灵深处的黑人心态就变为典型的查尔斯顿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著名音乐剧唱段广为流传,其原因也在于此。   再如俱乐部中朱莉演唱的一首《BILL》,“我不能解释,也不能确定我的想法,这一切都使我不能自已。”这首歌可以说是《情不自禁爱上他》的情感延续,丰富的演绎了朱莉的爱情,角色的悲剧推向高潮。然而,这是一首早已诞生的曲子,曾在科恩的旧作中出现。这次配上了这一剧本,使这首歌脱离了它的前一出戏而与这部《演艺船》完全吻合,新的剧本给了这首歌以新的内容和生命。#p#分页标题#e#   还有剧中处理那段有名的合唱———“棉花团”时,并没有通常开场时的鲜花和歌舞女郎,取而代之的是一群在密西西比河边上劳作的黑人搬运工。当他们背负着沉重的棉花包同从城里赶来的先生太太们一起唱起“棉花团”时,他们的感受是截然不同的。城里人唱起来欢天喜地,他们用歌唱迎接即将到来的演出,期待着“棉花团”号的“演艺船”歌舞团能给他们带来刺激和欢乐的歌舞;而黑人搬运工们肩上扛着沉重的棉花包,忧郁的歌声中充满了对生活的无奈和对未来的愁苦恐惧。如此强烈的对比,浓缩在这样一个小场景中。   从“假想”(Make-Believe),到“你就是我的爱”(YouAreLove),到“我为什么爱上了你”(WayDoILoveYou),科恩的歌曲名字也在玩着一种“文字游戏”。这串歌名的串联也正是整个音乐剧的情感线索,讲述了男女主人公深刻的爱情经历。剧本是一剧之本,音乐是表现戏剧性的形式和手段,是为主题服务的,一部音乐剧作品的音乐、舞蹈、歌曲都是在剧情发展的基础上一次展现出来的。瓦格纳[2]曾说“歌剧艺术的错误在于这样的事实———表达(音乐)的手段被作为目的,而表达(戏剧)本身则成为手段。”《黑巫师》曾极力使音乐成为音乐剧的中心,但结果并不乐观,最终经不起时间的磨练。音乐剧演员不是歌手,不能仅仅依靠歌曲而站在台上。根据瓦格纳的观点,音乐与戏剧应当平等结合,让角色的情感达到“该唱”的时候唱,这个音乐才有深度,这个角色才有生命力。同时,这种结合也在一定程度是互有所补,在音乐中所缺少的思想的明确性和形象的直观性都能够通过戏剧表演来补充,而在一些戏剧场合中,当戏剧矛盾激烈,人物性格冲突尖锐时,音乐就能弥补情感表达力和推动性的不足。   三、中国音乐剧如何借鉴百老汇音乐剧的成功经验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百老汇音乐剧进入中国。《猫》《妈妈咪呀》《国王与我》等经典音乐剧在中国收到了极大好评。   受之影响,中国音乐剧也一步一步在摸索中前行,《芳草心》《芦花白,木棉红》《蝶》等相继问世,卖座的同时也显示了很多不足。   中国音乐剧卖点往往集中在肤浅的音乐,舞蹈和舞台灯光上,剧本浅薄,故事不清晰,情节少跌宕,冲突缺张力,缺乏角色的性格塑造,像是美国《黑巫师》时期一样把音乐剧做成外表富丽堂皇的歌舞表演而忽视了戏剧性,没有体会到音乐剧的本质和精髓。尤其为了卖座而插入流行歌手出演,用低俗的流行乐来赢取观众,更是歪曲了音乐剧的本质,破坏了美感。   除此之外,百老汇音乐剧处处讨好观众,观众的参与性强,有时甚至面对面的演出以调动观众情绪。而中国音乐剧总是一副板着脸说教的样子,偏于严肃,让观众有距离感。而音乐剧是一种与生活离不开的艺术,源于生活,贴近生活,雅俗共赏,并不是拘谨的以距离为美。百老汇的成功与其剧本的既深刻又轻松,既内涵又通俗,把鲜明的角色性格通过丰富的歌舞来表现是密不可分的。   在市场方面,我国的音乐剧制作人大多由专业演出团体的团长担任,这些艺术家固然专业,对艺术领域很有造就,但不懂市场,无法成功的把艺术推广。而少数的独立制作人,虽懂市场却又不懂艺术。对于音乐剧产业链来说,剧本创作时龙头,制作人是核心。而这正是中国音乐剧目前最薄弱的两个环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