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教育德育功能在学生群体中应用

体育教育德育功能在学生群体中应用

摘要:体育德育是指体育教学的过程中,通过恰当的教学方法和内容将品德教育和体育教学巧妙结合,让学生在学习运动技能的同时思想上得到升华,达到思想品德和身体素质共同发展的目的。随着体育教育的发展,关于体育教学的基本方法和理论知识的研究层出叠现,体现出体育教育学科的实质性发展得到更多人的关注。科技高速发展的今天,是国民素质较量的时代,学生的身心发展与思想道德修养的健全直接关系到民族的发展前景,在大学生体育课堂上注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不仅能提升学生道德品德意识,而且将对国家社会主义现代化精神文明的发展带来显著成效。

关键词:体育德育;大学生;体育教学

一、体育教育的德育功能概述

德育教育是指对学生思想、政治、道德、法律和心理健康等方面的教育,在教育过程中发挥导向作用,随着体育事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德育教育被有效地应用到体育教学中去。为此,同样在教学中肩负重任的体育教育,对健康、积极、向上的高品质学生的培养起到更重要的促进作用。德育是以政治思想教育为核心的、兼顾思想、道德和心理教育的、按照一定社会所要求的标准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实践活动,然而学校作为当代德育教育的重要载体在学生整体品德素质发展起着关键的作用。体育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样也是高校德育工作的坚实阵地,不仅要肩负着提升大学生身体素质,同时对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提升起到决定性作用。本文通过对如今高校体育课对学生的思想品德干预内容的分析,对在大学生体育课堂上就如何进一步推动大学生思想品德教育提出针对性建议,以促进学生全方面发展。

(一)德育教育的内涵。强健体魄是体育教育的基本功能。从学生的角度来看,体育锻炼不仅可获得强壮的体魄,锻炼过后使人心旷神怡,形成相对健全的人格,以更加积极的姿态投入到学习工作中,这也是促进自我全面发展的良好开端。剖析当今许多的现实案例,一个人完美的人格,可在参与体育活动中得到完善,同时也可以让参与者在自信自强、公平公正、意志品质等精神内涵得到全面提升。

(二)体育与德育的关系。校园德育工作的全面开展,可以利用学校体育成熟的发展现状探索契机,与在校学生“德、言、行”三个方面的教育巧妙结合,通过德与行的合理搭配让学生亲身感受体育的力量和作用,为学生指引正确的导向。抛开从前单一的“说教”方式,作为师长要做到“躬行实践”而避免一味地“坐而论道”,亲身参与其中既可以激发学生积极向上、奋勇拼搏的品质,又能巩固大学生的集体凝聚力发展,规范自我,素位而行。体育作为道德教育实施的一部分,其内容具有较广的丰富性和复杂性,可以在一定的时间内为参与者提供身体和精神上的满足,在实践中引领学生正视自我的能力,寻找努力方向,这便是体育相对其他学科所独有的特性。

二、高校学生群体中体育德育功能发挥存在的问题

与其他学科相对比,高校体育教学更具多样性、灵活性,具有更强的自主能动性,丰富的教学思维与教学理念可以被运用到实际教学之中。但对于部分懒散的同学而言,这种特殊的教育方式更容易使其在思想上或者行为上逐步趋于懈怠与放纵的局面,体育教学的原则和指导意义逐渐被忽略,这种现象在当今的体育教学中必须被重视。在多元化的高校体育课程中,课程改革的探索仍需要更多教育工作者的关注,只有这样高校体育教学才能更好地发展。

(一)学生缺乏主体意识。长期以来,多数学生由于学业的压力以及家庭传统观点的影响,无法正确认识体育课程的重要性,在各种新兴的课程开展的同时,由于无法正确理解体育精神的真正意义,从而忽略自身潜力以及兴趣爱好的发掘。在学校体育教学的课堂上,学生仅行使课程的选择权,但在实际中并没有扮演好教学主体这一角色,部分学生缺乏沟通、表述意识。而教师应该作为课堂的指导者,应该根据学生的身体素质、个人能力来安排课程进度和内容,然而在当今的大学体育课堂上体育教师会根据自己的课程安排来进行指导教学,部分学生逐渐被忽视,高昂的热情逐渐转化为对课堂的排斥,从而无法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二)教师缺乏责任意识。高校体育教育的主要目的是增强学生体质,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传授基本体育知识与技能,培养参加体育锻炼的习惯,提高学校竞技体育水平。而目前高校体育教育的着重点放在教学计划的进展和课堂安全问题,往往会忽视学生对运动技能的学习情况和学习态度,因而影响到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若教师不重视课堂教学效果会直接影响到学生规范参加体育运动的意识,阻碍了学生个人兴趣爱好的发展。目前我国的体育教育仍需高度重视体育教学模式的创新,为高校体育教育的前景开拓新思路。

(三)教学方法简单粗糙。在高校体育教学的课堂上,部分教师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理念需要更新换代,枯燥单一的教学模式让部分学生获得了所谓的“自由”。在体育实践教学中,教师的按照“老一套”的教学思路进行组织,完成教学内容,学生自由活动,长此以往严重影响学生自主能动性的发展。体育教学的主体是学生,教学内容应当结合当今体育发展的现状,想学生之所想,结合学生的日常生活所需进行因材施教。在课堂上,学生不愿接受现阶段体育课枯燥的组织方式与教学方法,对体育课程失去兴致。目前大学生体育系列竞赛日益丰富,为更多的高校提供交流平台,但由于个别教师在学生兴趣引导上的不重视会使学校忽视了体育项目的发展,导致学生无法参与学习交流的机会,逐步削减学生对竞技体育的热爱。

(四)学校环境略显单调。如今高校体育教学环境最大的问题是运动场馆和专项运动场地的欠缺,在当前国内众多高校中,部分学校教学条件重视程度较弱,场地设施配套不完善,例如游泳、网球、排球等场地建设的不达标、不完善会直接导致相应的课程没有办法正常开展。国家对国内高校体育场地与体育设施的建设高度重视,制定了多项高校体育场地与设施的配备要求与标准,但是目前受到种种制约因素,高校场地的配置仍然无法健全,尤其是近些年国内高校的招生队伍不断壮大,在校人数逐年增多,一些学校出现场地配比不足,学生体育锻炼的需求无法得到满足的情况。在有限的环境下学校教学规模不断扩大,体育课堂频频出现班级人数超标,也会使相应的体育教学效果受到一定的影响。

三、高校学生群体中提升体育教育德育功能发挥的策略

体育德育一体化是对学生全面发展的培养起到决定性作用,在高校教育中体育德育一体化必须与学校自身特点与时展趋势相结合,要围绕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确立正确的价值秩序。和其他科目不同的是,体育教学要在语言和动作的结合下进行,体育教师要做一系列的示范动作,在言语表达的同时要通过肢体将所要教授的技术动作生动地传达给学生,牢记奥林匹克的公平公正精神原则,针对不同基础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选择不同的着重点,让每个学生在班上拥有满满的归属感与存在感,只有充分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才能更好地达到理想的教学成效。

(一)主体:强调学生在体育德育活动中的主体作用在体育教学中,教师的首要工作并非技能的传授,更重要的是激发学生的创造性、独立性及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应鼓舞学生勇于突破自我,发现自我,在任课教师的引领下让学生在运动场上不仅能收获运动的快乐还要感悟为人处世的道理,而激发思想的前提则是教师与学生之间建立互相的尊重与信任。学生处于人格发育期,有强烈自尊心,希望得到他人的关注。此刻教师的信任和支持不仅能促进学生树立自信、自强的品质,还可以令学生更加明确自己的主体意识。

(二)主导:坚持教师在体育德育活动中的引导作用在体育教学的实施过程中,应当把安全教育放在首位,并时刻关注学生的身体和心理健康状况,鼓励学生勇敢认识新事物,不断积累经验,在磨练中充实自己对外界的认知,提升对体育运动的热爱程度,牢记体育给人们带来的是包含着合作、竞争、责任等一系列正能量。为了使学生能够成为生理和心理共同发展的优秀人才。“学为人师,行为世范”,教师要注重自身的形象的树立,时刻规范个人行为,在教学过程中,师生之间要建立起合作、交流的一种互动关系,教师应当以要热情、积极的态度地对待每个学生,同时加强自身业务能力的提升,学习掌握更多的教学方法及手段,通过与学生沟通交流、互联网等方式了解当今大学生兴趣爱好倾向,获取更多更新颖的体育资讯和信息。只有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体育课堂的活跃气氛。

(三)方法:优化教学方法在体育德育活动中的作用教学模式的落后会使得教学成果愈发衰落,然而及时转变观念就是为体育教学活动谋取新的发展。积极参加教学研究的学术交流活动,在学习中加强沟通开拓思路,高校体育教育必须以思想观念的更新、课堂教学的创新为前提,改变陈旧老化的教学观念,让以往的墨守成规、安常习故统统成为过去式,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将自身所学和校园现有条件充分结合利用权力,通过新颖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激发学生对体育课程参与的积极性,并在教学过程中加强语言、肢体方面的交流,将体育精神所包含的正能量融入到课堂教学中,让每个学生真正感受到体育的魅力,以达到学生个人品德提升的效果,而且在学生对体育运动兴趣的培养和人格的完善方面有重要作用。

(四)环境:加强道德教育在校园体育活动中的渗透体育活动作为校园活动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组成部分,主导着大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如今国家大力推进全民健身的大环境下应当大力开展校园体育活动,督促学生增强体育锻炼意识。在给学生安排规定的运动量以外还应注重竞技体育的规范化普及,由专业教师对各项目进行理论和技术上的指导教学,例如乒乓球、羽毛球、网球、篮球、足球、排球等,在诸多项目中单人比赛项目不仅能提高个人的技能掌握,还可以帮助学生养成独立思考的能力,提高自我意识。团体合作类赛事的开展可以使学生增强团队凝聚力,体会个人能力不等于团队能力,团队能力是个人能力的综合,通过集体体育活动还可以提高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增强个人集体荣誉感。

参考文献

[1]彭蕾.学校体育德育功能的实现[J].教学与管理,2016(21):40–42.

[2]王长在.高校体育教学中对大学生实施德育教育的优势分析及优化途径研究[J].当代体育科技,2017,7(36):107–108.

[3]程晓华.高校体育教学中的德育教育[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08(06):188.

作者:蒋恒 单位:南京林业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