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主体性体育教学论文

学生主体性体育教学论文

一、建立新型师生关系

师生关系直接关系着教学效率。传统教学的师生关系定位为对立关系、管理与被管理的关系,以教师为中心,教师往往无视学生个体的心理、情感需求,没有师生之间的情感沟通与互动,只是单纯而单向地传授知识与技能。这并不利于学生兴趣的激发,不利于学生的主动参与。学生主体性的发挥是建立在平等的师生关系之上,教师与学生之间是平等而友善的朋友关系、伙伴关系,学生有着与教师平等的地位与权利,整个教学中更加关注学生的需求,师生之间、生生之间时刻进行着情感的沟通,是教与学的统一,是多向互动的过程。在这样的师生关系中,更能让学生体会到自身被尊重与被认可,更能感受到教师对自己的关注、期待与鼓励,这样学生才能主动而积极地参与到体育教学活动中来,充分展现自己的个性,挖掘潜能,实现学生主体性的全面发挥。为了弘扬学生的主体性,教师要克服“师道尊严”和“以教师为中心”的倾向,创设和谐、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鼓励学生积极学习、主动参与,给他们提供表现和成功的机会,使自己真正成为学生值得尊敬、值得爱戴、值得信赖、值得亲近和值得学习的人,同时还必须承认每个学生都有尊严及其情感和需要,重视他们自主学习的探索过程、参与过程、合作过程、情感过程,使学生的个性得以张扬,体会到作为一个独立人的尊严和幸福感,从而使学生生动活泼的发展

二、构建和谐的教学环境

学生只有处于和谐而愉悦的教学环境之中,才能激起学生的快乐参与、主体参与,否则学生消极情绪占主导,不仅会降低教学参与度,还会抑制学生的兴奋点,造成学生主体性的缺失与教学的低效。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重视为学生构建和谐而开放的教学环境,要让学生感受到轻松、愉悦,能够呼吸到更多自由的空气,这样才能激起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让学生认真学习、积极锻炼,实现学生主体性的发挥。

1.微妙的情感互动。

情感是一种微妙的东西,情感参与的教学是快乐、轻松而自在的。而长期以来受应试教学观的影响,教师将自身定位于传道授业解惑者,单纯地将教师与学生的关系定位成知识的单向传递,认为学生只要能够记住教师所讲的理论,遵照教师指令展开训练就是成功的体育教学。现代教学非常重视师生之间的情感互动,这样更能为学生构建愉悦的教学环境,拉近师生关系,从而实现学生的快乐参与、主体参与。为此在教学中,我们要用自身积极的情感包括对体育的热情、对学生的热爱换来学生对体育活动的热爱、对教师的喜爱,激起学生积极的情感,在师生之间展开积极的情感互动,这样就可以从根本上改变以往枯燥、繁重的训练,而是在师生之间进行愉悦而轻松的互动。

2.充足的自我空间。

事无巨细,凡事亲历亲为,将学生管得过严、过死,这样会严重地束缚学生的思想,抹杀学生的个性,会让学生失去原来的天真活泼,失去个性,只会死记理论,模仿动作,这并不是我们所追求的体育目标。我们要给予学生更大的空间,给予学生展现个性的舞台,这样更能激发学生的灵感,激发学生的思维,张扬学生的个性,释放学生的潜能。因此,在活动中少一些“必须怎么样,应该怎么样”,多一些“你会怎么样,想想还能怎么样”。

三、尊重学生个性差异

学生的生长发育具有明显的阶段特征和个体差异,这是不可回避的现实。要实现学生的主体参与,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就必须要正视差异、重视差异,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年龄特征、生理特征、心理特征与身体状况,真正实现因材施教、因人而异。传统一刀切的教学模式,不可否认在控制教学进程、提高教学效率上具有一定的作用,但存在着非常大的弊端,就是忽视学生身体的差异性,统一的教学方法、统一的训练活动、统一的训练目标,将整个教学控制得死死的,无视学生间的差异,这样会严重地打击学生学习信心,压抑学生的参与积极性,而直接造成学生主体意识的缺失。在体育锻炼活动中,教师要根据学生身体状况、接受水平等的不同,设计不同的训练活动,实现活动目标分层。这样就可以避免一些身体素质差的学生感受到活动强度大难以完成而不愿参加,而一些身体素质好的学生认为过于简单也不愿意参加的现象发生。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与帮助下可以根据自己身体的承受能力与接受水平来选择适合自己的训练活动与训练目标,这样就可以真正实现活动面向全体,全体学生都能基于自己的身体状况与认知水平来主动完成,让全体学生成为活动的主人,这样才能在活动中尽情地展现自我、释放自我,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作者:胡建勇 单位:河北省迁安市夏官营镇夏官营中心完全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