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体育教学论文3篇

高职院校体育教学论文3篇

第一篇

一、我国民办高职院校课外体育教学的现状及存在问题

伴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推进,我国的课外体育教学也呈现出蓬勃发展的局面。现阶段,大多数民办高职院校都开展了形式多样的课外体育活动,并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以笔者所在的苏州高博软件技术职业学院为例,学校以课外体育俱乐部、各类体育竞赛、体育兴趣小组等多种形式为依托,推进了校内课外体育教学的有效开展。无论是男生和女生,都能够较为积极地参与到课外体育活动当中,反映出学生的健康意识和对体育的兴趣。然而,受思想观念、硬件设施、教学目标、评价手段等因素的限制,我国民办高职院校的课外体育教学还或多或少地存在以下不足之处。

(1)对教学重要性认识不足

课外体育教学的开展不仅能够强身健体,还有利于放松身心、缓解压力,促进心理健康。然而,现阶段多数学生甚至于学校本身还缺乏对于课外体育教学重要性的足够认识。一方面,一些学生为了学习其他科目往往自动放弃参与课外体育教学;另一方面,部分学校在考试的安排上随意占用课外体育教学时间,甚至将课外体育教学的场馆、设施移作他用。

(2)教学硬件与师资力量缺乏

随着近年来民办高职院校的不断发展,在校人数也呈现出逐年增加的趋势。在笔者所在的苏州高博软件技术职业学院,近几年来无论是专业设置、招生规模、学生人数等都出现了较快的增长。然而,运动场地、器材设施等的建设速度却难以跟上招生规模的发展,满足不了学校课外体育教学的实际需求。而在体育师资队伍的建设方面,学校也缺少发展的眼光和系统的规划。上述问题使得学生的课外体育教学缺乏硬件保障及专业指导,一定情况下影响了课外体育教学的发展。

(3)教学模式目标尚不明确

传统的体育教学模式主要为课堂教学,教学目标为让学生掌握相关的体育知识、体育技能等。这种过分单一的教学模式忽略了学生在体育教学中的主动性,难以激发学生兴趣,已经不能够适应课外体育教学的发展需求。此外,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包括苏州高博软件技术职业学院在内的大部分高职院校盲目向普通高校看齐,缺乏职业院校应有的实践性、社会性特色,致使我国高职院校的体育教学没有形成其特有的培养目标。

(4)教学评价方式不够灵活

目前,我国多数高职院校仍然采用教师主观评价的方式,忽略了学生在课外体育教学中的主动性、参与性和个体性。而在评价的过程中,指标单一、笼统的情况仍然存在。这种无视学生体能、技能、兴趣等个体差异的评价方式不仅会挫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还遏制了学生在课外体育教学中主体功能的发挥,急需得到现代高职院校体育教学工作者的关注,并建立适宜课外体育教学的评价方式。

二、国民办高职院校课外体育教学的改革措施

(1)切实提升课外体育教学地位

课外体育教学来源于体育教学实践,其最终目的是带动体育教学的改革与发展,实现体育教学向实用性、自主性、兴趣性的转变。随着体育教学新课改的不断深入,相关领导也应加强对课外体育教学重要性的认识。苏州高博软件技术职业学院应大力推广体育俱乐部等课外教学形式,并积极宣传课外体育教学在塑造学生健康体魄、乐观人格、积极态度、抗压能力等方面所发挥的作用。通过上述方式,可提升学生、教师、学校对于课外体育教学重要性的认识,从而努力开创民办高职院校体育教学的新局面。

(2)增加教学设施及师资建设投入

为了更好地发挥民办高职院校课外体育教学的作用,应加大对教学设施、场馆建设、器材设备等硬件资源的投入,并通过引进人才、开展培训等方式加强师资力量的建设。未来,苏州高博软件技术职业学院还应加大与苏州市体育中心、苏州体育馆等当地社会资源的合作,在拓展学校课外体育教学的场地的同时,增加教师队伍的建设和培训工作。通过积极创建一支专业性、科学性、发展性、创新性的教学队伍,来推进相关课外体育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

(3)采用科学合理教学模式目标

课外体育教学的一个重要的创新,就是将体育教学从有限的课堂内拓展到无限的课堂外。学校可通过体育竞赛、兴趣小组、课外俱乐部等多种教学模式,激发学生自主参与体育锻炼的热情,让学生寻求适合自身兴趣的体育锻炼方式。与普通高校相比,高职院校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因此,教学中应树立“培养和塑造学生健康素质”的目标,改变以体育技能为主的教学模式,引导学生掌握体育健身的方法和手段,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

(4)实行多元体育教学评价方式

为了更好地发挥课外体育教学的作用,就必须建立起有效的教学激励评价体系。首先,评价指标应能全面覆盖学生在课外体育教学中展现的多个方面,包括参与的积极性、某一活动的专业性、个人的组织协调性等内容;其次,评价主体的选取应涵盖教师、同学、自身等多个方面,通过师生评价、学生互评、学生自评等方式来评价学生在课外体育教学中的表现;第三,还应注重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的有效结合,并注重运用发展的眼光对待学生,让不擅长体育运动的同学也感受到课外体育教学带给自己的进步,从而发挥评价的激励功能。

三、结论与建议

近年来,伴随着新课改工作的不断推进,关于课外体育教学的研究也引起了相关人员的广泛关注。本次研究以苏州高博软件技术职业学院为研究对象,结合其课外体育教学的开展现状,总结出我国高职院校体育教学在思想观念、硬件师资、模式目标、评价方式等方面存在的不足之处,并结合自身实际的教学经验探寻出有效的改革措施。研究认为:未来我国民办高职院校的课外体育教学应尽快转变传统观念,切实提升课外体育教学地位,增加教学设施及师资力量建设,采用科学的体育教学模式和合理的教学目标,实行多元的体育教学评价方式。各类高职院校应大力贯彻素质教育方针,培养学生自主参与课外体育教学的兴趣意识,并在课程设置上注重突出高职院校的实践特色,从而努力开创高职院校体育教学的新局面。本次研究对于推进我国高职院校课外体育教学的发展,具有良好的指导实践作用与实际借鉴功能。

作者:张赞 单位:苏州高博软件技术职业学院

第二篇

1工学结合与公共体育课程的关系

根据教育部《学校体育工作条例》规定,高等学校在前四个学期必须开设体育课程,说明体育课是高等职业教育培养人才的必修基础课程之一.作为基础课程,它具有奠基性作用和服务专业课的服务功能,开设公共体育课程是高职院校培养合格人才的需要,也是国家素质教育的需要;“工学结合”是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和课程改革的方向,是社会对学校培养人才模式的反应和要求;学习体育课程能为企业提供有着良好职业体能和素养的员工,能促进企业提高生产效率、丰富企业的文体活动,提高他们的社会适应能力,有利于企业持久健康地发展。

2目前高职院校公共体育教学方面存在的问题

2.1高职院校对公共体育教学重视不够

《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中明确说明,高等职业教育公共体育课程的性质是一门公共的、必修的课程,是国家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也是培养合格职业人才的重要途径.然而抽取的10所浙江省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方案,除1所制定较早的人才培养方案外,在9所院校中再随机抽出具有代表性的18个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进行数据整理。其中具体的公共体育教学进度安排也有差异:安排2个学期的占33%,3个学期的占11%,4个学期的占56%,4个学期以上的没有.以上调查数据表明,高职院校对公共体育在培养目标的制定上,方向性都非常明确,都强调身体素质在职业教育中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或者比较笼统地强调要培养德、智、体、美、劳等全面发展的高技能人才;在公共体育课程体系的设置上还是比较到位的.但是,在培养怎样的人才规格上,有44%的高职院校没有把学生的职业体能作为人才规格之一,这也说明了许多高职院校虽然对身体素质有明确的培养目标,但在具体实施的时候却意识淡薄;在素质拓展上,有达23%左右的高职院校不注重学生身体素质拓展,或者没有实施计划和方案.在公共体育教学进度的具体安排上,我们也发现了比较严重的问题,有44%的高职院校不遵守《纲要》前4个学期都必须开设体育课程的规定,只设置了2个学期或者3个学期的体育课程.说明高职院校在理念上、人才培养方案上对公共体育的地位和作用认识不足,重视不够.

2.2公共体育教学缺乏“高”“职”性,无法跟上高职院校发展的步伐

目前,我国的大多数高职院校都主要采取了“工学结合”的教学模式,这种模式对体育课堂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但高职院校体育教学仍停留在传统的技能教学要求之中,缺乏“高”“职”性:所谓“高”就是我们的教学对象的高等职业教育层次;“职”就是这个层次将来的职业.在教学层次上与“三校生”、高中时期相差无几,手段相同,重复教学,乏而无味;也没有根据这个层次学生将来的职业要求实施有针对性的教学,没有建立起符合高职院校的教学模式,效果自然不明显,这样就无法真正发挥出高职院校公共体育课的作用.大多数高职院校的体育课教学只是完全强调在校期间的体育教学,忽视了对当前主要体育思想的教学渗透,即终身体育教学的思想,造成绝大部分学生认为无体育课程就不要主动进行锻炼职业体能的局面,这不符合当前“工学结合”的内在要求.

2.3高职院校体育课程缺乏整体性

在“工学结合”的高职教育教学模式下,体育课程设置在教学进度上经常被打断,一年级的实践体验实习,一般安排2-4周的教学计划;二年级的专业顶岗实习,一般安排4-8周的教学计划;三年级的就业顶岗实习时间就比较长,这个时间根本没有公共体育课程设置及相关要求,也就是说学生的最后一年完全脱离了体育教学这个环节,对体育教学工作的影响尤其大,这是一种断崖式的打断,放弃学生养成终身体育理念,严重影响学生职业体能的延续、锻炼和养成.同时,在课程内容结构上没有考虑到结合学生将来的职业工种特点,进行有区别性的设置课程内容、开课类别、考核内容和标准,如在内容上大多只注重篮球、排球、足球等团体性项目,轻单双人项目,对当下比较前卫的订单式人才培养也缺乏针对性.并且,在学校整体的教学计划变动时,校方往往会优先考虑其它课程,而忽略公共体育课程,错误地领会基础课程的服务功能.还有在组织大型活动的时候往往会挤掉体育课时间,或者从体育课中抽调大量社团活动骨干,而这些社团骨干往往也是体育课的骨干分子.以上的种种不良现象严重影响了公共体育课程的整体性.

2.4高职院校的体育教学投入较少,设施不完善

现在许多地方政府提倡资源共享,实行高教园区集中办学,一个园区多个高校,虽然在一些资源上提高了利用率,但是由于学生人数急剧的增多,而体育经费却没有同比增加,人均体育设施占有率就会急剧的下降,这就制约了“大体育”、“大课外”的教学活动,严重影响国家提倡的阳光体育等活动的开展;还有,高职院校普遍存在重专业课、轻基础课的现象,而对体育课程更是抱着无所谓的态度,所以体育经费的投入远远跟不上学校的发展速度,影响了体育课的教学质量.体育教学同其它文化课程和理论课程相比,具有自己的鲜明特点,大多数的文化和理论教学基本上都是在室内进行的,相比之下,所需的教学硬件设施也相对简便和明确,很多高职院校基本上都能满足需求,但是体育教学对教学设施的要求则要更广更多,还要有特色,否则就会使学生错失实践尝试机会,影响上课积极性,无法激发他们锻炼身体的兴趣,天长日久就会让学生形成一种错觉,那就是体育课可有可无的,从而影响体育教学质量,无法完成学校制定的人才培养目标.

3建议和对策

3.1增强认识,制定人才培养策略

学校主要领导要加强对学校体育工作等法律法规的学习和了解,提高对公共体育教学工作的领导力度.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方案对自己学校人才培养的目标具有方向性作用,在制定时必须以相关教育类法律法规为依据,如:要坚决贯彻《高等学校体育工作基本标准》等文件前四个学期必须开设体育课的规定,再结合自己院校的特色制定《人才方案》,使公共体育课程能体现出服务于高职院校“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要求;建立健全研究“工学结合”与公共体育教学相结合的一些奖励性扶持政策,以保证研究项目的正常开展,减少不必要的人为和事物干扰;要营造良好的研究和改革氛围,研究和改革不是循规蹈矩就能迎刃而解的,也会遇到挫折和困难的,对待研究先锋者,我们要给予更多的支持和理解,只有这样,才会使公共体育教学的研究有源源不断的前赴后继者.

3.2优化教师队伍,突出教学“高”“职”性

基于当前“工学结合”教学模式下的公共体育教学要提高教学质量,要实现公共体育教学目标,就需要提高教师业务水平,充分领会“工学结合”的内涵,学会创新,掌握教学手段和方法,并建立起合理的、科学的、创新的教师团队,互相通力协作,提高公共体育教学质量.要提升体育教师的业务水平和能力,高职院校就要主动为体育教师提供和创造培训机会,督促和鼓励教师完成各种有关“工学结合”课程的培训,如“双师”培训、教学技能培训等,提高教师的知识结构、能力结构,实现“一专多能”,让体育教师完全理解工学结合的丰富内涵,发挥好“基础课服务好专业课”的功能,并创造和提供与本学科有关的研究平台,找到“工学结合”与公共体育教学的最佳切入点,建立起有自己院校特色的公共体育教学体系[5].在教学前要先理解透“高”“职”性,在教学中要紧紧把握住高职教育的特点和学生将来的职业特点,结合现代体育教学理念,并将这一教学理念充分地运用到课堂教学中,对学生渗透“高”“职”思想,让学生根据自己将来的职业规划设想来挑选锻炼自己职业体能的项目,使学生明白锻炼身体是自己将来职业规划的内在需求,如团队性方向职业规划的可以多选修足球、篮球等团体性项目,从而使学生在明确自己的目标后形成动力,激发他们主动锻炼的积极性,实现自我人才培养目标.

3.3搭建多种平台,保持体育课程设置整体性

要保持体育课程的整体性,我们需要从“工学结合”的特点入手,根据“工学结合”的“体验实习”、“实训实习”前两个工学交替阶段,实习时间相对较短,对体育课程的完整性影响相对低些,我们在制定教学计划时,可结合学生的实习计划,通过培养体育骨干力量,制定相应的课外和课间体育活动来保持和增强职业体能,训练计划要着重体现增强学生身体素养的作用,在学习评价中要有一定的份量.“就业顶岗实习”阶段对体育课程的打断是断崖式的,可以尝试建立校企信息化网络平台来拓宽教学途径,把企业的文体活动纳入到体育课程内容中.在这个平台上公布我们的“工学结合”的教学计划,利用平台实施网络远程体育课程培训和实际方案指导,着重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和养成体育锻炼的习惯,教师要及时利用网络跟踪、指导学生具体的文体活动,并根据学生的反馈信息完善教学计划,实现这一阶段的体育课程培养目标.

3.4加大经费投入,完善体育教学设施

面对大多数高职院校在体育软硬件上的经费投入与学校发展严重不符的情况,高职院校及相关部门应重新树立新时期的公共体育教学观念,重视体育软硬件建设,投入足够的经费完善各项体育设备;统筹利用现有的体育设施,优先考虑保体育教学的需要,对于同样的教学计划要错开实施教学;要善于挖掘和利用体育设施的隐形功能,最大幅度地提高其利用率,这样才能为学生上好体育课打下良好的基础,只有拥有足够的体育场地和体育器材,学生才能更有效地进行体育锻炼.

3.5拓宽内外机制,建立公共体育评价体系

“工学结合”能让企业参加到学校的课程改革和对学生的成绩评价,重新定位达到什么样的标准才是优秀学生.共同制定能适合“工学结合”模式下的公共体育评价体系,这个体系不能只看结果评价,要注重过程性评价,要减少甄别性和选拔性评价.在校期间可以对学生的包括运动技能和体能、学习态度、团队协作、情意表现等情况进行评价.评价时要有区别性,对于身体素质低下和学习接受能力差的学生要多关注他们的情意表现和进步幅度;在校外专业顶岗和就业顶岗实习时,体育课程部门负责人要通过就业处联手企业人力资源部按照教育部的相关要求,通过建立学生成绩必须和生产实践相挂钩的评价体系,进一步加强学生在校外时的组织管理.学校通过以“评”促改,解决公共体育教学发展中的“瓶颈”问题,使其符合“工学结合”发展方向;企业通过以“评”促建,提高企业参与高职院校课程建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实现双赢.

作者:胡加辉 刘清泉 应灵华 单位:浙江汽车职业技术学院

第三篇

1研究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实验选取武威职业学院12级机械系机械设计与制造(37人)班作为实验组,12级机械系机械制造与自动化(35人)作为对照组进行研究.

1.2研究方法

1.2.1实验法

对实验组和对照组学生,由经验丰富的同一位老师,进行3个学期(108学时)的职业实用性体育教学和常规体育课教学.为了保证测试数据的可靠性、真实性和客观性,另外三名教师负责实验的前测和后测,实验前对实验组和对照组学生的运动机能指标(握力、引体向上、铅球)、围度指标(胸围、腰围、上臂紧张围和放松围之差、前臂围、手腕围)进行测试.通过认真分析机械系机械设计与制造专业学生未来从事职业特点,根据学校场地器材的实际情况,选择能发展机械系机械设计与制造专业学生上肢力量的运动项目篮球、排球、乒乓球和身体素质四个项目模块,制订职业实用性体育教学授课计划.实验组体育教学内容每学期包括职业保健(2学时)、职业专项(26学时)和职业素质(8学时)的职业实用性体育内容,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和教学形式.对照组的教学采用传统的、常规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经过3个学期(108学时)的教学后,对实验组和对照组学生的运动技能指标和围度进行后侧.

1.2.2操作技能测试法

实验开始前和结束后,钳工实习指导教师对实验组和对照组学习钳工的学生中各选取15名学生,进行体现上肢力量与技能操作相关影响的一个面的锯割操作时间的测试.

1.2.3数理统计分析法

实验研究的数据采用SPSS19.0软件统计,并进行对比分析.

1.2.4问卷调查法

科学设计问卷,对实验组学生实验前后职业实用性体育的认知进行调查.

2结果与分析

2.1职业体能和身体围度测试结果分析

实验前实验组和对照组两组学生运动技能和围度的测量指标无明显差异(P>0.05),说明实验组和对照组学生的运动技能和围度是同质的.由表3可知,实验组和对照组学生经过三个学期的教学后,实验组学生的握力、引体向上提高明显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P<0.05).这表明实验组的学生经过3个学期(108学时)的针对性教学后,学生的上肢力量有了明显增长,职业实用性体育教学对发展学生的上肢力量具有明显的效果.表4显示,在学生五项围度指标中,胸围、腰围、前臂同和手腕围两组学生实验前后变化不是太明显,而上臂的紧张围和放松围之差增长最为明显(P<0.05),这说明实验组学生上臂的肌肉,特别是肱二头肌增长明显.以上实验结果表明,职业实用性体育教学对发展学生的职业体能具有显著的作用,在高职院校中开展职业实用性体育教学有一定的必要性和有效性。

2.2操作技能分析

实验前实验组和对照组学生在完成锯割技能操作的时间和实习操作成绩差异性不显著(P>0.05),这说明两组学生在实验前的锯割技能操作的速度和质量方面差异不显著,两组学生在实验前技能操作方面是同质的.在经过三个学期的教学后,实验组学生的上肢力量通过实验教学已得到显著性的增长,而且和对照组学生相比差异性显著.从表6可以看出,在实验后的技能操作测试中,两组学生完成锯割的时间都明显缩短,实验组学生完成锯割的时间明显少于对照组学生,t检验两组学生在这一指标上具显著性差异(P<0.05).完成锯割时间缩短,从一定程度上说明学生对这一操作的速度加快,速度加快的原因,除了实习操作技能练习次数的增多而致使操作技能逐渐熟练外,另一个很可能的原因就是参与这一操作的上肢力量有了较明显的增长,上肢力量的增长对完成技能操作是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因为锯割操作技能需要上肢利用手中的锯弓完成对工件的初加工切割,上肢力量的大小,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操作的速度.通常力量大的学生,一次切割的深度也往往较深,而力量小的学生,一次切割的深度则往往较浅.实验后实验组技能操作的平均成绩高于对照组学生,t检验差异不显著(P>0.05),主要的原因是锉削操作是一项比锯割操作复杂的技能操作,在较为复杂的技能操作中,人格特征、智力、兴趣、动机、知识、理论等因素可能对技能的影响较大,体能的主导地位不明显.以上实验结果表明,职业特殊身体素质的提高一定程度上有助于促进学生技能操作的掌握.

3实验前后实验组学生对职业实用性体育教学的认知分析

3.1实验前后实验组学生对开设职业实用性体育教学态度对比分析

表7调查显示,实验后认为有必要和非常有必要开设职业实用性体育教学的学生比例由实验前的3.75%增加到67.57%,这说明学生对职业实用性体育教学有比较高的兴趣。

3.2实验前后实验组学生对职业实用性体育课学习态度对比分析

学生对体育课的学习态度能够反映出体育课程改革的内容是否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爱好,是否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需求.表8显示,实验后实验组学生的学习态度发生了较大的改变,有51.36%的学生非常喜欢体育课,24.32%的学生喜欢体育课,5.40%的学生不喜欢体育课.

3.3实验前后实验组学生体育运动习惯对比分析

从表9可以看出,实验后实验组有70.27%的学生能够主动参与各项体育活动,40.54%的学生基本形成自觉运动的习惯,29.73%的学生形成了良好的运动习惯,已经没有不参加课外体育锻炼的学生.这说明大多数学生对体育锻炼保持主动、积极的态度,而且在职业实用性体育教学实施后,意识到体育锻炼能够针对性地提高未来所从事职业需求的身体素质.

4结论与建议

4.1结论

(1)职业实用性体育教学对提高高职学生职业特殊身体素质有明显的作用,职业特殊身体素质的提高一定程度上有助于促进学生操作技能的掌握.

(2)学生对职业实用性体育教学有较高的兴趣,学生喜欢职业实用性体育课,职业实用性体育教学使学生养成了良好的运动习惯.

4.2建议

(1)职业实用性体育教学,应根据学生未来职业的特征和需求,开发具有较强针对性和实用性的体育教学内容,突出发展学生职业特殊身体素质.

(2)体育教师要加强与专业课教师的沟通,充分了解学生未来职业的特点和学习职业相关的知识,以利于较好开展职业实用性体育教学.

(3)职业实用性体育教学中,体育教师要灵活地采用多样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方式,充分调动学生学习职业实用性体育教学的兴趣和积极性.

作者:李国锋 单位:武威职业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