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素质教育论文

高职院校素质教育论文

一、高职院校素质教育的主要内容

(一)加强思想道德教育,培育学生的优秀品质

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学生,提升在校大学生的政治素养和社会责任意识。以诚实守信为主要内容,多途径开展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教育,引导高等职业院校的大学生自觉养成明礼诚信、敬业奉献的基本行为准则。积极开展道德实践活动,把道德实践活动融入到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中,引导大学生从自身和小事做起,加强修养提升,完善人格,形成高尚的道德情操和良好的品质。

(二)强化人文素质教育,提高学生的文化修养

把高职院校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贯穿于专业教育的始终。专业课程和技能实践课程中蕴含着丰富的人文和科学精神,专业技能课教师在讲授专业知识时,应将大学生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的培养贯穿于专业课程的始终,充分发挥专业课程对高职院校学生文化素质养成的潜移默化的作用。同时,重点做好高职院校学生选修课的建设,为学生提供人文、社科等领域的精品选修课程,提升高职院校学生的文化素养。

(三)深化职业素质教育,提升学生的工作能力

在高职院校的教学过程中,紧紧围绕社会职业岗位的工作情况,突出课程的实践教学环节,把教学实践环节贯穿于学科教学的全部过程,促进高职院校学生职业技能的形成,并不断使其提高;同时,要借助高职院校的校内实践基地与校外实践基地的优势资源,积极发挥校内指导老师和校外指导老师的引导作用,经常开展专业性社团实践活动与技能竞赛活动,积极组织高职学生参加国家、省、市职业技能比赛等,逐步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和水平,培养出能够适应未来工作岗位的专业技能型人才。同时,把学生创业能力的培养纳入高职院校专业课程的设置之中,在现有的专业课程中去增强创业技能教育的内容。让学生在项目参与、社会实践和校园活动中接受创业相关知识的教育,培养其创业素质。

(四)注重身心素质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身心素质

通过各种途径举办多形式的适合高职院校学生的体育锻炼活动,使高职院校学生能够掌握基本的运动技能,培养学生的顽强毅力、竞争意识和合作精神。公共体育教学活动要由竞技训练为主要内容转变为大众化的健身方法上来,淡化竞技技能的提高,重视学生身心健康的锻炼和提高。同时,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提升职业院校学生的良好心态。建立覆盖全校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经常开展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普查,进一步了解高职院校学生身心健康情况,推进高职院校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加强高职院校学业指导工作,促进学生养成自信的良好心态,引导其养成良好学习习惯、生活习惯;培养他们吃苦耐劳、奋发上进的优秀品质。

二、当前高职院校素质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对素质教育理念不够重视

当前大部分高等职业院校本着学生就业导向的办学理念,过多强调高等职业教育的技能提高,并以此作为高等职业院校教育质量衡量标准,致使部分高等职业院校出现重专业技能、忽略素质教育的现象。特别是在当前学生就业率偏低的背景下,一些高等职业院校以就业知识、就业技能为主要出发点,实施了技能型的教育结构和课程设置体系,然而素质教育的理念不够重视。

(二)教育过程中存在功利化倾向

由于当前财政资金安排不能满足所有高职院校发展的需求,一些高等职业院校在经济利益的驱使下,通过扩大学生招生规模、缩短学制、降低素质教育学习学时、延长毕业班学生实习时间等方式减少教育成本,实现短期的数量型发展。这种功利化倾向,导致学生的品德教育、历史观教育、文化观教育等素质类教育严重缩水。同时,部分高职院校的教育理念不断向现代技能训练倾斜,偏离了人文精神,逐渐成为“机械型”人力的培训主体,高职院校的学生通过职业技能培训,虽具备了从事某种职业岗位的专业技能和知识,能够胜任某项职业的岗位,却不会系统地考虑职业的道德约束和社会责任,只能以工作充当生存的手段。

(三)素质教育方式和途径相对单一

高职院校素质教育的特点,决定了开展素质教育必须要采用多形式、多途径的教学模式,通过不同的平台和途径指导学生参与、体验、互动,以便实现良好的教育效果。但据对河南省部分高职院校的调查,教师开展素质教育的教学活动主要以讲授课程为主,但是通过学生社团活动、讲座、竞赛、社会实践活动等形式提高学生的素质教育形式所占比例很小,导致部分高职院校的素质教育不能有效实施。

(四)学生的整体人文素质水平有待提高

高等职业院校的教学活动,往往追求职业技能和知识的教育,致使学生的素质教育出现严重缺失,对文化、文学、历史通识缺少基本的了解,对社会现实缺乏积极的价值和审美判断,没有必需的知识转换能力。当素质教育缺失时,不良的社会观念、非主流的“二流“文化和生活方式就会在高等职业院校的学生中出现盲从现象,尤其是当前不良的网络信息传播,更容易使高职院校的学生形成不良审美观点和错误的道德判断,出现价值扭曲的现象。

三、我国高职院校素质教育提升途径与方式

(一)完善素质教育课程体系

目前,高等职业院校的素质教育课程在教学大纲、课程设置、课时分配等方面均缺少有序的安排和整体计划。因此,高等职业院校要实施素质教育,必须事先充分考虑素质教育课程体系的完整性和合理性。同时,素质教育的课程设计要着眼于高职院校学生的全面发展和职业素质水平的提高,逐步开展包括思想道德教育、人文素质教育、心理健康、职业发展、创业等方面内容的课程教学。

(二)加强学生专业技能的社会实践

高等职业院校要立足校内教学活动的开展,同时,充分利用社会实践的第二课堂,依托经济行业、实践企业,广泛建立社会、科技、职业技能实践基地,拓展高职院校的教育内容,将学校职业技能教育与社会实践教育融为一体。通过职业技能社会实践形式来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引导高职院校学生走课堂教学与实践相结合的教育模式,培养高职院校学生的创业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按照职业岗位的要求来组织教学与实践,不断提高学生的操作能力,加强学生的技能训练。同时,通过校企合作,把合作企业作为学生技能培养的基地。使学生通过社会实践活动得到锻炼,达到了在实践中“受教育、长才干、做贡献”的素质教育目标。

(三)构建素质教育的保障机制

一是组织保障。成立由学校领导为主体的素质教育领导组织,制订相应的工作计划与安排,并进行人员分工。二是财力保障。高等职业院校要拿出相应的资金来用于学校的素质教育;同时,在进行素质教育经费投入的基础上,对素质教育的实践项目也要给予必要的费用保障。三是师资保障。素质教育的课程教学、技能实践都需要教师的全程参与,高等职业院校应整合全部教师力量进行素质教育布局,并有针对性地对素质教育教师进行相应的培训和指导。四是制度保障。通过制定和完善素质教育制度,使素质教育能够有效实施,形成素质教育的有力保障。

(四)建立素质教育的评价体制

高职院校的素质教育同专业技能教育相比,在教学效果的考评上具有滞后性、间接性和模糊性的特点。因此,高职院校应采用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考评方法,鼓励教师开展素质教育。尤其要改变当前功利性的价值评价理念,结合高等职业院校自身的特点,尝试多元化的评价体制;同时学校的相关职能部门也要结合素质教育的课程特点,制定一套科学合理的素质教育教学效果的评价体系,并体现在教师职称、薪酬等评价体系之中。

(五)加强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高等职业院校应注重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开设创新实践课程,激发学生的创新兴趣,鼓励学生开展科技创新活动;积极组织学生开展多形式的创新竞赛。高职院校每年可以举办技能实践比赛、小创造等科技文化竞赛活动,营造浓厚的创新氛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同时,对开展自主创新的学生团队和个人以项目资金的形式进行扶持和资助。

作者:闫欣洁 单位:河南牧业经济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