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镇化建设与社区教育的内涵联系

城镇化建设与社区教育的内涵联系

摘要:城镇化建设和社区教育都以关注人的发展为宗旨,统筹协调推进农村城镇化建设和社区教育,是农村城镇化建设地区居民实现身份转变和职业转变、提升居民综合素质和幸福指数、传承与保护优秀乡村文化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城镇化;社区教育;乡村文化

一、城镇化建设的内涵

关于城镇化,一般认为是指人口向城镇集中的过程。这个过程表现为两种形式,一是城镇数目增多,二是各城市内人口规模不断扩大。从经济结构变迁看,城镇化过程是农业活动逐步向非农业活动转化和产业结构升级的过程;从社会结构变迁看,城镇化是农村人口逐步转变为城镇人口以及城镇文化、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向农村扩散的过程;从空间结构变迁看,城镇化是各种生产要素和产业活动向城镇地区聚集以及聚集后的再分散过程。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由此,新型城镇化概念被正式提出。相较于传统城镇化,新型城镇化以人为核心,注重质量的提升,强调在产业结构、就业方式、人居环境、生活方式等方面由“乡”到“城”的转变,实现城乡统筹和可持续发展,最终实现“人的无差别发展”。

二、社区教育的内涵

社区教育是以社区为主体,利用社区内外的各种教育资源,对社区所有成员进行多渠道、多层次、全方位、多方面影响的教育活动,逐步地满足社区人员的学习要求,从而实现社区经济的全面发展目标。社区教育应该有其完整的教育体系,还应具有广泛社会职能的教育行为。它不仅是一种教育模式,而且代表着一种更为先进的教育理念,提倡终身教育,建设学习化社会,完成终身化学习的意识转变。相较于城市地区的社区教育,农村城镇化建设地区的社区教育具有明显的特征。一方面,该类地区的社区教育必须重视优秀乡村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农村城镇化建设地区经过较长时间的积累和传承,形成了以物态文化、行为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等为主的,具有鲜明特色的乡村文化。这些优秀的乡村文化既是凝聚认同价值、保持文化多样性和原生态等方面的基础,又将成为新农村文化的生长点,将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发挥重要作用。另一方面,还必须满足农村地区城镇化后产业发展的技能人才培训需求。通过调查表明,农村地区居民文化水平较低,对社区教育认识不深,主动接受社区教育的意愿不强。同时,由于家庭生活、发展需要,社区教育主要受众——青壮年群体一般在外就业,不利于社区教育活动的有效开展。由此可见,教育要求高与该类地区居民文化素质低、技能习得能力差、有效教育受众缺位等矛盾非常突出。

三、城镇化建设配套和社区教育的功能分析

(一)城镇化建设配套需求分析

结合城镇化的一般理解和我国新型城镇化建设实践,在城镇化进程中,必须同步关注产业配套、生活配套及居民发展需求。相对来讲,生活配套基本以基础设施建设和第三产业发展为主,属于城镇化建设中相对容易实现的领域。而产业配套和居民发展需求则决定着城镇化后地区的综合竞争力和发展能力,需要重点关注。首先,经济发展需要产业支撑。我国新型城镇化道路强调以人为核心,通过城镇化建设,最终实现“人的无差别发展”。一方面,城镇化是人的城镇化。要实现农村城镇化地区原住民的城镇化,首先要让他们留得下来,同时还要满足其生活质量和品质不断提高的需求。而农村地区城镇化后,已经不适宜大面积的农业活动,要使区域内居民留得住就必须解决就业问题,因此,推进城镇化必须充分结合本地资源优势,把产业发展放在首位。另一方面,产业发展通过税收、刺激消费和基础建设等还能为城镇化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物质条件,为城镇化后的地区人居生活配套服务提供财力支撑,进一步提升生活配套服务质量。生活配套服务质量的提升也将吸引更多区域外的人才,为产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保障,进而形成区域发展的良性循环。其次,居民转型需要教育支持。基于新型城镇化建设的人本理念,要实现原住民留得住的目标,就必须通过就业完成居民身份的转变和职业的转变。农村城镇化建设地区的居民文化水平不高,职业技能距离岗位要求较大,要实现身份转变和职业转变,还必须接受较为系统、全面的岗前培训,达到相关岗位的从业标准。教育作为最有效的知识与技能习得方式,在农村城镇化后地区的居民转型工作中将发挥重要作用。在教育类型上,针对农村城镇化后地区居民的特点,以技能培训为主的教育将有较大需求。最后,居民素质提升呼唤文化引领。农村城镇化建设地区一般都形成了具有鲜明特色的乡村文化,这些文化对于民俗、文化传承和凝聚认同都具有重要意义。在城镇化建设进程中,要同步启动优秀乡村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工作。基于城镇化后地区居民的特点和身份转变,还要重点实施相关素质的提升工程。以法律法规替代过去村规民约等道德约束的评判标准,提高居民知法、懂法、守法的意识,以文明素质提升活动提高居民的城市生活能力,以丰富的社区活动及教育活动丰富居民的精神文化需求等。弥补城镇化过程中过多地偏重技术的缺陷,形成具有人文关怀的文化根基。

(二)社区教育功能分析

通过对社区教育的内涵分析可知,社区教育主要满足社区居民的学习和发展需求,其主要功能有以下三个方面。第一,开展技能人才培训。通过回顾我国社区教育发展历程,不难发现,在20世纪80年代,我国社区教育处于起步阶段,社区教育以学校与工厂联合办学为主要形式,主要解决工厂职工的素质提升问题。由此可见,社区教育自起步时起,就已经肩负起了企业的人才培养、培训的重要职能。同时,社区基层组织通过与区域内企业、院校等多方联动,能会聚相关专业领域优质培训师资和资源,动态掌握专门型人才需求情况,且社区教育的学习方式灵活、学习针对性强,由社区主导的社区教育成为技能人才培训的有效方式。第二,提高居民综合素质。社区教育可以通过提升新城市人口的素养,建构学习型的社区文化,推动城镇化的健康发展,为城市功能的提升创造条件。自20世纪90年代开始,社区教育的内涵进一步丰富,并被纳入各地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成为政府的重要工作内容。在这样的大背景下,社区教育机构不断健全,社区教育法规不断完善,社区教育队伍建设不断加强,逐渐形成了技能培训、以提升居民生活幸福指数的通识教育和社区文化建设“三线并重”的发展模式。第三,保护与传承区域特色传统文化。“十三五”规划提出,要“构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加强文化遗产保护,振兴传统工艺,实施中华典籍整理工程”。随着城镇化进程加快和人民生活方式的改变,外来人员、文化对区域内优秀特色传统文化的冲击日益激烈。社区教育作为区域内最贴近居民生活的一种教育形式,具备了收集、整理、传播区域优秀特色传统文化的优势,应该承担起区域优秀特色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任务。

四、城镇化建设与社区教育的内涵联系

(一)城镇化建设是社区教育发展的基础

社区教育作为学历教育以外满足人们专业技能和综合发展需求最有效的教育形式,必须依托社区才能有效率、有效果、有效益。城镇化建设最大的特点就是通过人口聚集和产业发展,最终实现居民身份的转变和职业的转变。人口的聚集恰好是社区形成的重要前提,而人口聚集后对精神文化的需求能促进社区教育的蓬勃发展。同时,城镇化后相关产业的快速发展又会带动技能培训的需求。由此,城镇化建设为社区教育发展提供了基础。

(二)社区教育是城镇化地区产业人才成长的有效途径

进入新世纪后,特别是近年来,随着产业转型升级和企业技术改造,社区教育的技能人才培训功能得到了进一步强化。与此同时,城镇化完成后,产业的入驻与快速发展将强劲带动人才需求,而结合该地区人口素质的特点,大量的培训任务需要倚重专门的机构和灵活的教育形式。此外,社区居民基于个人发展和职业成长要求,也需要通过有效、便捷的教育形式完成相应的培训任务。社区教育是扎根社区、贴近居民的教育形式,其学习方式灵活、针对性强,在农村城镇化建设地区的人才培训方面具有重要的支撑作用。

(三)社区教育是提高城镇化地区居民综合素质和幸福指数的重要平台

农村城镇化建设地区居民一般以城镇化以前该区域的农业从业人员为主,城镇化后,必须加大以文明素养为主线的素质提升工程建设力度。同时,结合目前农村地区主要劳动力就业情况可知,青壮年群体一般外出就业,该类地区大多数居民为老年群体和青少年学生。一方面,要重视青少年群体第二课堂的素质教育;另一方面,还要主动关注老年群体“老有所乐”的问题。社区教育作为普及科学文化知识、传承优秀文化的重要教育形式,除了在文明素质提升方面做出相应的贡献外,还要以文化传承和老百姓喜闻乐见的文化普及等方式,满足老年群体和青少年群体的精神文化需求。

参考文献

[1]丁红玲.基于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的社区教育推进策略——中国新型城镇化与社区教育研究报告[J].职教论坛,2014(6):40-43.

[2]曾青云,许伶军,郑玉双.中国新城镇化建设与社区教育发展[J].职教论坛,2013(36):42-46.

作者:罗源 刘颖 单位:湖南化工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