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生物教学生态意识教育策略

初中生物教学生态意识教育策略

前言环保意识渗透与初中教育之间存在着较为密切的关系。在初中阶段的生物课程体系中也突出了“人与生物圈”这一主题的重要性。初中生物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的过程中,不仅应该向学生传授生物学理论知识,还应该对其思想和观念进行积极的熏陶,使其逐渐形成生态意识,并能将这种意识反映在实际生活的一些行为当中。因此,初中生物教师应该从自身的角度认识到生态意识的重要性,并采用合适的教育策略为学生开展教学活动。

一、深入挖掘教材中生态意识教育相关内容

教材是初中生物教师开展教学活动的主要工具,其中包含很多体现生态文明与环境保护的相关内容。初中生物教师在向学生渗透生态意识的过程中,应该重视合理利用教材,带领和引导学生从更加深入的角度挖掘教材中关于生态意识教育方面的内容。这样的教学方法不仅有利于使生物教学的意义得到突显,还能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逐渐形成生态意识。例如,教师讲解到“生物和生物圈”这个部分时,教师可以将生物和环境之间的关系、基本概念作为教学重点,从生态文明的角度出发,使学生能从全面性的角度理解和学习生态环境相关的知识。比如,教师可以深入带领学生学习“水资源”的内容,使学生明白水是生命之源,对人类生存的重要性,如果一旦水资源发生枯竭,人们将无法生存等。教师应该在教学中遇到相关内容时,进行具体分析,使学生在思想层面建立生态意识,并能逐渐体现在自己的行为当中。

二、积极开展丰富的教学活动

实践活动可以作为课堂教学的一种延伸和拓展。初中生物课程中包含很多需要通过实践才能使学生形成深刻理解的内容,比如,在“生物的多样性及其保护”这个部分中,教师可以为学生讲解,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性,如果在生活中随意丢弃废旧电池,或者排放一些有毒有害的气体,都会对生物多样性造成威胁。教师可以在教学中,针对环境保护这样的主题,为学生组织和开展相关的实践教学活动。为学生提供这样的平台,使学生在参与实践活动的过程中,逐渐认识和理解保护环境和维持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意义,从课堂延伸到课外,从理论灌输延伸到实地探究。这样的教学活动不仅有利于提高初中生物教学的生动性,还能优化初中生物教学效果。教师可以在一些与环保相关的节日,比如,地球日、世界环境日等,为学生举办一些环保知识竞赛、观看环保纪录片、到学校周边拾捡垃圾等活动。教师也可以让学生自主利用课余时间到当地进行一些环境状况调查等。通过这样的方式使学生能在实际行动中,努力培养生态意识。以教材为中心,拓展生态教育范围。尽管初中生物教材中所罗列的知识点都是根据初中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能力所选择的,但是教材中的内容毕竟具有较强的局限性。因此,初中生物教师在实际开展教学活动,培养学生逐渐形成生态意识和环保理念的过程中,可以将教材内容作为中心,利用一些课外知识和方法对其进行一些拓展。这样的教学方法不仅有利于帮助学生构建更加完善的生物知识体系,还能在很大的程度上使学生更好的理解生态文明的重要性。例如,教师讲解到“保护生物的多样性”这个部分时,教师在为学生讲解本章节内容的基础上,可以从森林面积缩小、植被减少、工业和生活用水量增加、江河水位下降等方面为学生拓展。教师也可以根据所拓展的内容,为学生呈现一些资料和数据,使学生能从更加直观的角度更好的理解生态环境被破坏所能带来的严重后果。这些教师所拓展的内容都能成为为学生而敲响的警钟,使其意识到人类的一些行为能带来多大的生态危机。通过这样的方式,使学生能将环境保护的理念融入到自己的思想体系当中。

三、通过练习向学生渗透生态意识

课后练习是初中生物教学过程中的一个关键环节,对学生理解生物课程的内容,培养学生逐渐形成生态意识具有重要作用。针对于一些关于生态问题的内容,教师可以对其进行转化,将其融入到课后练习当中。使学生在完成课后练习的过程中不仅能提高自身解决生物问题的能力,还能使自己形成生态意识。例如,教师讲解到“了解生物圈”这个部分时,教师可以结合一些相关资料为学生设计练习题:在上个世纪,DDT是一种植物杀虫剂,被广泛使用于欧洲、亚洲以及美洲大陆,但是,逐渐地,一些人发现在南极地区和北极地区都发现了这种物质,这些地区并没有使用过DDT,让学生尝试分析其中存在的原因,并引导学生从生态和环保的角度理解习题的含义。学生在进行自主练习的过程中,能逐渐将生态意识融入到自己的态度、情感以及价值观当中。综上所述,在生态文明理念被提出后,在初中生物教学中,培养学生形成生态意识的重要性也得到了进一步突显。在这样的教育背景下,初中生物教师应该深入挖掘教材中生态意识教育相关内容,积极开展丰富的教学活动,以教材为中心拓展生态教育范围,通过练习向学生渗透生态意识。

作者:刘占奎 单位:甘肃省天水市秦州区齐寿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