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留守儿童教育脱贫状况调查研究

乡村留守儿童教育脱贫状况调查研究

摘要:脱贫攻坚总任务中,农村留守儿童是教育扶贫中的薄弱环节。实地调研了桥上村的扶贫状况,桥上村有一定的脱贫基础,经济脱贫力度较大,但教育脱贫滞后,彻底摆脱贫困要经济脱贫和教育脱贫双管齐下,需要政府加大资金支持并合理分配扶贫资金,实现家庭、学校、基层政府及社会各界的通力合作,营造教育扶贫良好环境。

关键词:留守儿童;脱贫攻坚;志智双扶

强调:“扶贫先扶志,扶贫必扶智”“如果扶贫不扶志,扶贫的目的就难以达到,即使一度脱贫,也可能会再度返贫”。中国农村是脱贫攻坚战中的薄弱环节,留守儿童的教育脱贫是阻隔代际贫困的突破口,注重扶贫同扶志扶智相结合,关注留守儿童的教育成长,营造一个良好的关爱留守儿童的教育环境,从留守儿童入手收获智志双扶成效,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早日实现伟大民族复兴历程中不容忽视的重要环节[1]。

一、调研基础

此次实践调研的地点陕西省咸阳市淳化县马家镇桥上村,是马家镇7个贫困村之一。桥上村多数青壮年选择了外出务工,留守儿童占比较大。

(一)桥上村基本情况。桥上村总耕地面积2270亩,主导产业为养殖业和苹果产业,苹果面积1200亩,人均1.9亩,常产情况下,苹果亩均收入3000—5000元。村里共有3个村民小组,176户615人,已脱贫22户,目前贫困户人口有4户,已收获显著的脱贫成效。目前全村留守儿童共80多人。马家镇桥上村有80%的青壮年劳动力选择远离家乡,外出打工,大部分人把自己的孩子留在了家中,由孩子的祖父母或者亲戚朋友照看。

(二)文娱状况。马家镇桥上村青壮年大多外出务工,村里现有的人口老人和孩童居多。村民整体文化程度不高,结构化失衡,文化教育水平发展滞后,村里没有学校等文化机构,最主要的文娱活动只是一个月或者几个月在村委会小院组织一次观影活动,尤其是缺少对青少年儿童具有文化教育意义的文娱设施及活动。

(三)桥上村扶贫情况。1.经济方面。发展养羊产业9户139头55600元;土蜂养殖,养蜂6户55箱27500元;养猪产业7户156头62400元;种植业:艾草18户56亩33600元、花椒8户30亩15000元、苹果树4户18亩9000元,计57600元;低保贫困户12户43人,低保金已经发至2018年6月。因残致贫2户6人,享受残疾人两项补贴的5人;残疾人两项补贴发到2018年6月。2.文教方面。基础建设10000元,购置扩放机一套2200元。计:12200元;家风家训:5000元。全年共计322748.00元;教育扶贫学生共12名,幼儿园6名,小学的3名,初中的2名,高中的1名;幼儿园到高中学生都享受到营养餐补贴,其中幼儿园每生每学期375元,小学每生每学期900元,初中每生每学期1025元,高中生每生每学期1250元,小学、初中、高中都分别享受到了寄宿制困难学生生活补助,全村无义务教育阶段辍学学生;就业扶贫,参加劳动技能培训43人,外出务工42人。

二、调研问题分析: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困境

(一)家庭教育缺失。农村儿童大多父母外出务工且监护人文化程度不高,无法在其成长过程中给予引导,家庭教育有所缺失。村里留守儿童的日常照料主要:一是隔代监护型(占85%),祖辈——爷爷奶奶或外祖父外祖母托管方式;二是亲朋监护型(占15%),托给亲朋好友照看。在本县市内打工的青壮年占比45%,在省外打工的青壮年占比55%,务工地主要是集中在我国沿海地区。外出打工父母一个月回家一次的占比12%,半年回家一次的占38%,一年多才回家一次的占50%。父母所扮演的角色在儿童的教育成长中严重缺失。留守儿童监护人的文化程度也普遍偏低,有35%的监护人是文盲,27%的监护人粗识字,15%的监护人仅上过小学,23%的监护人是初中及以上文化监护人的文化程度都不是很高,不能给孩子们提供有效的学习辅导,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存在一定的问题。调查发现,留守儿童监护人能做到的仅是照顾留守儿童的人身安全和日常起居,在成长过程中的心理问题无法进行及时疏导。留守儿童选择的第一倾诉对象是教师,第二为同伴,第三才是监护人,常引发如感情脆弱、自暴自弃、焦虑自闭、缺乏自信、悲观消极等心理问题。主要原因是:一方面,贫困家庭父母教育观念陈旧。外出务工父母对后代子女总体期望低,有的父母将孩子的学业定位在只需要完成九年义务教育,将孩子的前途定位在成年之后早日务工上。另一方面,监护人教育水平偏低。留守儿童大多和外公外婆、爷爷奶奶生活在一起,这些老人普遍年龄大,文盲、半文盲比例较高,还要承担家务劳动和田间农活,时间精力有限,在学习上无法给留守儿童切实有效的帮助和辅导[2]。

(二)教育扶贫资源不足。农村教育资源本就不足,在农村脱贫工作过程中注重经济脱贫,对于精神脱贫的投入比重还是偏少,教育扶贫资源配置不足。桥上村留守儿童大多在离村庄十多公里外的马家镇上学,每天上下学都要监护人骑车接送,路途中存在很大的安全隐患,不利于儿童的高效学习。镇里的学校,硬件设施相对落后,教师队伍结构也严重失衡。除学校教育之外,村里的文娱教育基础设施也很匮乏,没有可供儿童进行教育娱乐的场地和设备,缺乏硬件保障,基层政府也没有专门针对留守儿童文娱教育的政策措施,当地留守儿童只能享受到非常有限的学校教育资源。

三、调研对策

(一)学校方面。1.推广校车使用。据调查了解,桥上村儿童都是在马家镇上学,村子距离镇里的中学十多公里,路途较远,孩子们每天上下学都需要监护人骑摩托车接送,且监护人大多是五六十岁的老人,在求学路上监护人和孩子的上学安全得不到保障。学校推广使用校车,规范校车使用管理,接送路途较远的儿童上下学,提高教学效率也能保障儿童的路途安全。2.完善寄宿制学校建设。桥上村的孩子们在镇上读书,需要每天监护人接送从镇上往返。寄宿制学校对留守儿童学习和生活可以有集中统一的教导和帮扶,在人身安全方面也能得到保障。有利于对留守儿童的自理能力、组织纪律、道德素养等方面的培育都有积极的作用。因此,寄宿制学校的建设必不可少。留守儿童寄宿制学校的建设,使相同背景的留守儿童们可以相互交流,增进同学间的友谊。同学间交流机会的增多,共同的集体学习和生活,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预防并缓解留守儿童产生的心理问题。集体生活和同窗之情带给留守儿童更多的帮助和快乐。3.加强对留守儿童的心理教育和疏导留守儿童情感上缺少父母关爱,长此以往会在成长过程中心理教育成长有所缺失,容易造成性格缺陷,甚至滋生更严重的心理问题。因此,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在学校教育中显得尤为重要。学校可以安排专门心理指导老师给予专业引导,弥补精神世界的空白,帮助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此外,学校应多组织集体育人活动,鼓励并带动留守儿童积极参加,激发其成长发展潜能,增强自信[3]。

(二)政府方面。1.加大教育经费投入。国家重视脱贫攻坚工作,关于农村薄弱地区的脱贫工作给予很多政策支持,基层政府首先要把国家贫困扶助政策认真领会,进一步将政策科学落实到当地,保证教育资金用到实处;在省市级政府层面,经费支持应该重点向深度贫困村镇倾斜,保证义务教育阶段的优化,均衡内部的教育资源配置。2.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就桥上村的当地情况来看,村里的文教基础尤其是针对留守儿童教育成长的基础设施落后。政府应合理规划,对乡村基础设施的配备要跟上乡村城镇化的速度,加大对农村学校的设备建设及信息化建设的投入,将先进的设备和资源向乡村教育事业引进,开阔农村留守儿童的眼界,丰富文娱生活,为留守儿童的教育事业提供基础保障。3.以产业吸引人才。农村青年劳动力流失严重,会加剧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的恶化。政府应以促进农村因地制宜地发展其他产业入手,以农业为基础扶植一些关于农业的加工制造业或电商企业,促进农业产品走向消费市场的更新换代,招商引资改善农村投资环境和生产环境,吸收农村当地的青壮年劳动力返乡创业就业,留在家乡建设家乡,促进农村的经济产业升级的同时让留守儿童们也不再“留守”。

(三)家庭方面。1.树立正确的家庭教育观念。家长是孩子最好的老师,家庭教育是儿童们的第一课堂,这对于孩子们的思想启蒙与价值观的引导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家长应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对于孩子的教育成长给予更多的关心和指导,教育农村留守儿童要靠勤奋学习改变命运,树立起远大的理想,为社会做贡献,拒绝代际贫困[4]。2.家长就近务工定期探望。在能保证家庭基本生活的情况下,建议家长尽量就近务工,并定期回家探望,不要远离和冷落孩子,保持与孩子的沟通联络,给予更多的陪伴,关心其成长和学习,帮助他们在成长过程中梳理成长困惑。

(四)社会方面。1.加大对留守儿童关爱的宣传力度。充分利用新媒体微博微信公众平台等网络宣传平台结合线下宣传,倡导引领社会各界人士关爱关心留守儿童的思想意识和文明氛围,让社会各界人士都关注留守儿童的成长教育问题,努力为农村留守儿童营造一个积极、健康、充满朝气的成长的良好氛围。2.社会团体推进关爱留守儿童的行动。非政府组织应发挥自己的优势,弥补政府组织的缺陷不足。希望工程、慈善家协会,企业家与企业家协会等共同采取积极措施,对农村留守儿童进行物资帮助,结对帮扶,还可以支持一些志愿活动,为留守儿童的教育输送人才和教育理念,对留守儿童进行学业辅导,心理疏导等,让留守儿童感受到来自社会大家庭的温暖。

四、结语

桥上村在脱贫攻坚整体任务中,经济脱贫投入多,执行力度大,已突显很大的成效,但要保证脱贫攻坚收获更长久实效,教育脱贫是关键所在。在深度贫困的广大农村地区更需要经济脱贫与精神脱贫双管齐下,加强对教育资源的配置,为留守儿童基础教育提供保障,落实智志双扶政策。教育脱贫问题是个长期问题,党和国家有正确的大政方针给予扶持,同时也更需要家庭、学校、基层政府及社会各界的通力合作。

参考文献:

[1]赵建勇.精准扶贫视域下大学生农村教育扶贫问题研究[J].辽宁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0(06):54-55.

[2]陈清,陈林.以教育扶贫阻断贫困代际传递[N].湄洲日报,2020.11(B03).

[3]戴妍,陈佳薇.教育脱贫攻坚如何助力乡村振兴[N].中国社会科学报,2020.11(005).

[4]李永春.扶知、扶智、扶志:新时期教育扶贫的三重策略[J].教育理论与实践,2020(13):28-32.

作者:邓倩 单位:咸阳师范学院资源环境与历史文化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