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理风险管理在心内科中应用

护理风险管理在心内科中应用

摘要:目的:分析护理风险管理在心内科临床护理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2017年4月—2019年4月我院心内科收治的140例患者,按照随机原则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70例,其中对照组患者采取常规护理方式,而观察组患者则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给予护理风险管理,对比两组患者的护理效果。结果: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治疗依从性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且观察组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观察组的SAS及SDS评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心内科患者的临床护理中应用护理风险管理,可有效降低患者的不良事件发生率,改善其负面心理,提高其治疗依从性及满意度,有积极的应用价值。

关键词:护理风险管理;心内科;应用价值

作往往具有较高的风险性[1]。随着临床风险意识的不断提升,护理风险管理已成为近年来临床较为关注的管理措施,尤其在心内科的护理工作中,对患者的治疗效果及预后情况均有着重要的意义[2]。在此,本次纳入了我院140例心血管疾病患者,对护理风险管理在心内科临床护理中的应用价值进行了分组探讨与分析,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择2017年4月—2019年4月我院心内科收治的140例患者,按照随机原则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两组各项临床资料对比均无较大差异(P>0.05),见表1。

1.2入选标准。纳入标准:(1)所有患者均经过临床确诊,且住院治疗时间均不少于3d;(2)患者及家属均享有知情权,并自愿参与本次研究。排除标准:(1)合并其他严重疾病的患者;(2)意识不清晰的患者;(3)伴有肝肾功能障碍的患者。

1.3方法。对照组采取常规的护理模式,包括体征监测、用药护理、日常护理以及健康教育等。观察组则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运用护理风险管理,方法如下:(1)风险评估:针对患者的具体情况,对其风险因素进行辨识与分析,结合治疗进度制定出相应的风险预防措施。主要包括心血管疾病引起的心功能不全、心律失常以及突发性呼吸骤停等情况;由于跌倒、坠床而导致的心脏破裂、心绞痛等情况;由于用药护理及操作失误等因素引起的意外情况。(2)提高护理人员的综合素质:对相关护理人员进行培训教育,包括基本综合素质和业务能力,同时不断强化护理人员的风险意识,并提升其对突发事件的处理能力,将以上内容加入考核当中。(3)加大宣教力度:通过宣传栏、宣传单以及多媒体等方式向患者及家属进行适当的健康教育,包括发病原因、症状、发病机制以及注意事项等内容,以提高患者对疾病的认知水平及重视程度,增加患者自身的风险防范意识,以提高其治疗依从性及配合度。(4)改善医患关系:加强与患者的沟通技巧,对出现负面情况的患者予以有效的疏导,避免患者由于悲观心理而出现配合度下降等情况;并注意安抚脾气暴躁的患者,防止其出现血压升高等不良情况;同时通过过往的成功治疗案例来鼓励患者,加强其治疗信心,建立医患之间的信任度,为临床治疗提供良好的基础。(5)保证巡视强度及质量:密切观察患者的病情,针对采取心内科手术治疗后的患者需叮嘱其卧床休息,维持血压平稳,防止血压过高而导致的吻合口出血等情况,在使用血管扩张剂时,务必多多留意,避免外渗等情况的出现,在停药时逐渐减量,以防止高血压反跳。同时注意观察患者的遵医嘱行为,指导患者正确的用药方式,并观察其疗效及副作用,对于服用地高辛药物的患者,可指导其进行脉搏自测,当脉搏低于60次/min时,暂停服药,若出现头痛、恶心、出汗等症状,需及时复查。(6)完善管理制度:针对心内科的护理模式,制定适当的管理制度与标准,并由资深护理人员作为监管人员,定期对护理质量进行监察,发现问题及时反馈整改,进一步降低临床护理风险。(7)手术护理:对于行手术治疗的心内科患者,需做好术前的护理工作,向患者及家属讲述手术治疗的必要性及安全性,并提醒患者术前少食,同时做好普鲁卡因试验,对于服用抗凝剂的患者,需暂停使用。手术中需密切关注患者的各项体征,一旦发现异常需及时上报。术后则需叮嘱患者保持平卧,活动时需注意动作缓慢,以防止其跌倒,并引导家属进行陪同。

1.4观察指标。(1)对比两组患者的不良事件发生率,包括药物外渗、跌倒、用药错误以及脱管等事件。(2)对比两组患者在护理后的负面情绪,采用抑郁自评量表(SDS)与焦虑自评量表(SAS)对两组患者的负面情绪进行评定与对比。(3)对比两组患者的治疗依从性及护理满意度评分,采用自制的依从性评分制度对患者在治疗过程中的依从性进行评估,同时向患者发放护理满意度问卷,以手机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程度,以上均以100分为满分。1.5统计学方法所得数据采用SPSS20.0软件处理,文中计数资料以率(%)表示,行χ2检验,计量资料以(x±s)表示,行t检验,当P<0.05时,表示对比数据存在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不良事件发生率对比。观察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9%,明显低于对照组的12.9%,差异较大(χ2=4.834,P=0.028<0.05)。见表2。

2.2两组治疗后的SAS、SDS评分对比。治疗后观察组的SAS及SDS评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3。2.3两组治疗依从性及护理满意度评分对比观察组的治疗依从性及护理满意度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4。

3讨论

心血管内科作为医院的重要科室之一,其接收的患者往往发病突然,且病情复杂,不仅为护理工作增加了一定的难度,且大大增加了临床的护理风险[3]。因此,对于心血管内科患者而言,采取相应的护理风险管理是控制其不良事件发生率的重要措施。护理风险管理模式主要通过对潜在风险因素的分析与管控来规避临床护理中的不安全因素,对患者的护理风险做到积极的预防与控制[4]。将护理风险管理应用于心血管内科的护理工作当中,可对工作中潜在的风险因素进行有效的识别与评估,有利于预防措施的开展与处理,对患者的治疗效果及预后进度均有着重要的临床意义[5-6]。在心内科患者的护理风险中,主要包括跌倒、坠床、用药错误、意外脱管等情况,这是由于心内科患者的年龄普遍偏大,身体状况较差,且往往伴随多种疾病的存在,加重了患者自身的风险程度[7-8]。而在本文的护理风险管理中,通过风险评估对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了预判与分析,并结合治疗进度制定了相应的风险预防措施;且通过护理人员综合素质的培训,对其专业技能、服务素质、风险意识以及应急能力进行了系统的强化;此外给予患者充分的健康教育及情绪护理,增强其自身疾病的认知水平及风险防范意识,在改善医患关系的同时保证巡视的强度及质量,并在管理制度上进行了相关的优化,以此来降低临床的护理风险。本文结果显示,采取护理风险管理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仅常规护理下的患者,且护理风险管理下的患者治疗依从性及护理满意度也明显更高,此组结果充分说明了护理风险管理对心内科护理风险的预防作用。综上所述,在心内科患者的临床护理中应用护理风险管理,可有效降低患者的不良事件发生率,改善其负面情绪,提高其治疗依从性及满意度,有积极的应用价值。

作者:张金丽 单位:湖北省武汉市汉南区人民医院内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