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历史教学作用(6篇)

初中历史教学作用(6篇)

第一篇:初中历史教学PBL的作用

【摘要】

在新课程改革后,初中历史更注重培养初中学生的历史观念和人文素养,关注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然而传统的教学方式较为忽略对学生主动学习知识能力的培养,没有树立正确的教学目标。本文通过阐述初中历史教学中存在的几点问题,分析PBL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作用

【关键词】

PBL;初中历史;教学;作用

一、引言

以问题为导向的教学方法(problem-basedlearning,PBL)是一种基于现实世界的以学生为学习中心的教育方式。它于1969年在加拿大的麦克马斯特大学由神经病学教授Barrows首创,在如今,已经是国际上比较流行的教学方法。PBL主要强调在课堂教学以学生主动学习为主,而不是说像传统教学一样以教师为主。同时PBL将学习与任务或者问题挂钩,它设置真实性任务,使学习者投入问题中。从而使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和合作去解决问题,提高解决问题和自主学习的能力。

二、PBL存在的特征和优势

第一,教师创建的问题情景,学生进行参;第二,教师设计安排课程是以围绕一个完整的问题为基准点,从而鼓励学生去学习与问题相关的知识,有效的去解决问题;第三,教师创建了适合学生学习的学习环境,激发学生思考能力,同时鼓励学生去提问,引导学生深入地去理解问题。教师运用PBL进行教学,为学生创造了一种比较轻松、主动地学习氛围,使得学生能够积极勇敢、自主地去表述自己的思想看法,同时也能够获得其他同学或者老师的信息帮助自己开拓思维。再有,可以使有关课程的问题早点发现提出,使得学生在讨论中形成对正确理论的理解,让学生们不断发现新问题解决新问题。缩短学习过程,增加学习印象。最后PBL不仅有助于理论学习,也可以锻炼学生的其他能力,比如说,查阅资料、归纳总结、逻辑推理和口语表达能力等等,为以后更深层次的学习打下基础。

三、初中历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在历史课程教学中,若是教师没有做好充分的课前准备,那么将会导致历史课堂教学达不到预期的教学效果,以至于完不成教学目标。基于此,教师应当在授课前,准备大量的实践和精力去做好备课工作。在如今,有部分教师对备课不重视,甚至是备课时完全照搬教材附带教案之类,没有与学生的实际情况相结合。授课过程中,也是一味地传授教案中所存在的知识点、考试的大纲点,使得课堂教学老板、无趣。学生提不高学习兴趣,没有主动性、积极性的去学习。同时,教学内容也较为单一,使得教学内容枯燥妩媚,使得学生产生抵抗学习之类的消极想法。在课堂教学过程时,部分教师没有注重发挥学生的作用。初中历史的学习由于其文字化、大篇幅段落文章,学习过程中会较为枯燥,学生集中力容易被分散。而对于这一现象,部分教师并没有着重解决,仍然只是按照自己的教学安排将知识一股脑的传授出去,没有考虑学生的接受情况。使得学生处在被动学习的情况下,没有深入理解知识,甚至不提问,不利于学生掌握知识。在初中,历史学科不是很重点的学科。因此会有部分教师降低对学生要求,只关注学生在课堂中有什么没有解决的问题,不会留下什么作业。然而历史课程的学习并不是简单的背诵知识点或者考试大纲点就可以学成的,需要长时间有意识的累积。学生在历史课上能学到的知识本来就较少,课后也没有作业,使得学生对历史的理解仍处于单薄的状态,没有虚席历史的兴趣,影响了以后对历史的教学。

四、PBL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作用

(一)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PBL教学中,学生是主体,因此教师需要更高的专业知识好文化素养,从而引导学生发现知识,培养学生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学生主要的学习方式是自己去搜集资料整理资料,进行小组讨论,去解决问题。因此每一个学生都需要独立思考形成自己的间接,这样才有利于得到解决问题的答案。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们的开放式思维讨论又能让他们发现新知识,从而不断完善自己的知识库构建,增强自主学习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改变历史教学方式

PBL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对于教师来说,不仅是改变教学观念,更应该从教学方式上进行改变。将教师教授学生的传统方式转变为教师辅助学生学习,把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性作用凸显出来。学生只有亲身参与了教学过程,才有助于激发他们的学习主动性,提高学习兴趣和思考的能力。在小组讨论中勇于发表自己的看法,不仅能够对知识有更深的了解,还可以提高其他能力。

(三)PBL教学评价

PBL分为学生自我评价、教师评价以及学生对问题的评价。在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结束后,教师应当对学生进行基本的效果评价,比如说小组讨论的评价、自我表现的评价等,去反思自己的不足以便修改。教师的评价在于自我的评价和学生对教师的评价,教师是否为学生做了良好的指导等。

作者:廖彩云 单位:江西省赣州市兴国县第七中学

参考文献:

[1]庞美芹.问题探究教学方式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14.

[2]李瑜亮.浅析PBL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作用[J].理论观察,2015,10:170~171.

第二篇:初中历史教学设计有效性探究

摘要:

提高教学设计的有效性,是一门教学艺术,需要教师采取新颖的教学方法并结合有趣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课堂中由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享受学习历史的乐趣。

关键词:

初中;历史;教学;设计;有效性;探究

教学设计是教师实现高效课堂的重要准备环节。教学设计需要教师掌握教育理论基础,并且熟悉教学内容,根据学情特点,设计有效的教学方案。教学设计应该包括教学重难点、教学目标、实施方法、学情分析等环节。一堂有效的教学设计应该做到教学难点突破,重点突出,学生参与课堂的热情高涨,并在课堂检测环节有很好的反馈效果。那该如何设计一堂有效的教学设计呢,我将从以下几部分进行探究。

1吃透教材,进行有效教学

历史教材是学生自主学习的材料,是教师教学的参考,是编者倾心编着的精华,因此,教师应该充分地钻研教材,在钻研教材方面,由于考虑到初中生的年龄和认知水平,教材中的很多历史事件只是精选出最重要的部分,这就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教师充分查找相关的音频、文字、图片等史料,搞清历史事件之间的因果关系。其次应该抓住本课与本单元、本册书之间的相关联系,不能割裂课与课之间,子目与子目之间的联系,只是单独地讲授每个历史事件,那样讲授的历史知识是孤立的、片面的。所以教师应该认真研究教材章节之间的逻辑关系,避免孤立地讲授子目间的历史事件,应该找到一条历史主线贯穿整个教学过程。

2做好学情分析,把握学生认知规律

把握学生的认知规律能够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如果没有学情分析,一切教学目标如同空中楼阁,不能得以实现。课堂的主体是学生,围绕学生教师会设计丰富的教学活动,因此教师应该重视学情分析,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分析:(1)教师应该对学生原有的知识情况进行了解,学生已有的知识与即将学会的知识常常存在密切联系,只有了解学生以往的知识情况,设置的教学活动才能不过于简单或过于拔高。(2)教师应该分析学生的现有认知水平,包括阅读能力、分析史料的能力,教师只有了解这些,才能确定提供哪些史料能够突破重、难点。(3)教师还应该了解学生的认知风格,每位学生都有自己独特的认知风格,因此,教师应该注意不同学生的个体差异,并根据个体差异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做到因材施教。获取学情的方法很多,教师可以多与学生进行交流,了解学生间的不同差异。在教学设计中设计不同难度的环节,使每位学生都能参与其中,发挥他们的特长。教师还可以根据平时学生的作业反馈情况获取学情。

3依据课标,全面整合和落实三维目标

有效的教学设计还需要明确的教学目标,每一节课,教师应该根据历史课程标准制订本课的三维目标,包括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知识与能力目标包括使学生掌握相关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历史影响。突破这一目标需要教师呈现丰富的图片、图表、历史文献、视频等史料。过程与方法方面,需要教师通过多种方法让学生感知历史,可以通过历史图表的比较、历史材料的概况、分析与总结等方式,使学生初步掌握对历史事件的分析和评价能力。在突破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时,应该避免脱离学生生活假大空的目标,应该结合学生的实际制订可以启发的情感目标,比如,在讲授郑和下西洋时,可以让学生体会郑和身上不畏艰辛、勇于探索的精神。在讲授抗美援朝时,使学生体会烈士为祖国舍生忘死,英勇作战,勇于奉献的精神。通过体会每课的情感目标,使学生能够继承中华民族优良的传统美德,并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与道德观。

4精心设计,实现重点突出、难点突破

教师只有在对教学内容准确把握,并对学生的认知水平充分了解的前提下,才能确定准确的重难点。突破重难点就需要教师将查找的文献材料、图片、图表、影像资料进行充分整合,并注重科学性、层次性以及引导性等原则。突破重难点的方法有很多,结合学情和每课特点可以采用以下方法:

4.1历史比较法:

通过比较相似历史事件,能够使学生认识历史事件之间的区别与联系。例如,在讲授郑和下西洋中,如何体现他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可以将郑和与麦哲伦在时间、规模、人数等方面进行比较,使学生很直观地感受到其特点。

4.2补充历史材料,包括图片、视频、文献:

由于初中生的认知水平有限,很多知识较难,仅依靠教材不能突破难点,就需要教师查找丰富的资料,突破难点,突出重点。

4.3历史情境假设法:

虽然历史代表过去,本不应该假设,但在历史教学中,为了拉近学生与历史之间的距离,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可以对历史事件进行情境假设。例如,在讲授北魏孝文帝改革中,可以铺垫背景,然后将学生带入情境,假设学生是北魏时期的大臣,该为孝文帝改革提出哪些建议呢?使枯燥的历史改革变得有趣,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突破了本课的重难点。提高教学设计的有效性,是一门教学艺术,需要教师采取新颖的教学方法并结合有趣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课堂中由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享受学习历史的乐趣。

作者:卢文丽 单位:河北省黄骅市旧城镇中学

参考文献

[1]《中学历史教学参考》陕西师范年夜学杂志社2008年4月第2版

[2]赵俊;历史学科校本课程开发初探[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1年01期

[3]朱煜;历史学科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J];课程.教材.教法;2002年09期

[4]徐敏;初中历史教学中的爱国主义教育[J];克山师专学报;1999年02期

第三篇:初中历史教学与历史故事研究

历史教学属于初中教学中比较重要的教学内容,其不仅可以增进学生对爱国意识的掌握,而且能提高学生对历史发展的认知度。大部分初中生正处在价值观和性格形成的时期,课堂学习态度比较差,尤其是那些历史任务和历史事件,无法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大量实践表明,如果能够将历史故事引入初中历史教学中,则可以更好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以达到初中历史教学目的。

一、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应用历史故事的重要性

1.历史故事符合初中生的心理特征。

故事属于人类发展历程中比较常见的传承记忆方法,通过历史故事的讲解可以使人们对民族文化进行有效传承,其和历史记录具有相同效果。但与历史相比,历史故事则更多地侧重于对事件过程的讲述,而且在趣味性上和生动性上更胜于历史。因此在初中历史教学过程中,借助历史故事的讲解可以满足学生的心理需求,因为大部分初中生具有较强的求知欲,且对故事具有较强记忆力,所以将历史故事应用于初中历史教学之中,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而且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通过相关调查发现,初中生对于选择讲故事的教学方法也比较认可,从而为初中历史教学奠定良好基础。

2.历史故事能够将复杂变为清晰,抽象变为具体。

由于故事的发展一般是对时间的发展过程进行叙述的,因此对于其中的一些细节给予了详细描述。在历史教学过程中,通过历史故事讲解可以将那些比较难记的时间、地点等引入故事的某个细节,同时将一些相对比较抽象的概念具体化,这样可以提高学生的记忆水平。教师在讲故事时,学生还能够体会到历史事件重现的场景,从而加深对历史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3.符合初中历史教材的需要。

通过对初中历史教材进行分析发现,大部分教材不仅包括最基本的历史知识,而且囊括一些比较有趣的知识点,对一些比较重要的知识进行适当补充和完善。如果在初中历史教学过程中,适当引入历史故事教学,则可以丰富课堂氛围,并使课堂内容通俗易懂。

4.帮助初中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初中生所处的年龄是人生观和学生性格形成的主要时期,在初中历史教学过程中,如果历史老师能够讲解一些比较正义的、激励人心的历史故事,则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历史内容的了解和掌握,而且会对学生的成长产生一定影响,帮助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初中历史教学应用历史故事的对策

1.搜集相关历史故事。

历史故事教学得以顺利进行的关键环节就是做好历史故事的搜索工作,这要求教师广泛搜集材料,尽可能掌握历史故事的第一手资料,同时要选择那些有凭有据、真实可靠的历史故事,弄明白历史故事的出处和来源,尽量选择一些比较典型的故事素材用于初中历史教学之中,这样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而且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此外,历史故事一般是相对真实的,虽然有些历史故事是后人虚构出来的,但是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对当时的基本历史面貌进行准确反映,例如史籍《山海经》中所提及的黄帝擒蚩尤、精卫填海等故事,虽然是通过艺术化的创作、加工而成的故事,但是其可以反映当时的历史背景。然而对于一些完全是编造和杜撰的历史故事,例如穿越类、野史乱史类故事,最好不要应用于课堂教学之中。初中历史教学的主要目的就是以史为鉴,古为今用,因此,在选择历史故事过程中,教师最好对其历史和现实的联系进行分析,能够从中总结历史的发展规律,吸取历史的经验教训,从而让学生真正学以致用,学有所获。此外,初中历史教师要尽可能地开发口述性史料,例如对《社会生活的变迁》中改革前后生活状态的变化过程进行适当讲述,此时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回家后,让长辈讲那个时代的历史故事,从而帮助学生对这段历史故事有全面认识。

2.在教学中根据需求恰当地引入历史故事。

与正常课文相比,虽然历史故事能够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注意力,但是不可能一节课的所有时间都用在历史故事讲解上,因为这样一来不仅无法达到预想的教学效果,反而会使课堂教学失控。但是为了激发学生对历史学习的兴趣,以便他们能够长时间保持良好的听课状态,以确保课堂教学内容被充分理解和吸收,此时就需要历史教师在课堂教学的某个环节适当引入一些与教学内容相符的历史故事。例如在讲解东汉历史时,教师可以向同学们讲解与神医华佗有关的故事。而在讲解楚汉之争时,可以将著名的鸿门宴讲解给学生听。在讲解西汉时期相关的人物和历史时,可以为学生讲述《史记》作者司马迁的故事,尤其是他所写的历史巨作。在初中历史教学过程中,适当插入历史故事,不仅可以调整学生的听课状态,而且能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使他们能够对历史内容有深刻认识和掌握,从而有助于课堂教学的开展。

3.在课堂结束后穿插历史故事可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在课堂即将结束的时候,历史教师可以为学生讲解一个或多个与课堂教学内容相关的历史故事,这样可以加深学生对课堂内容的理解和掌握。在讲解历史内容时,对于一些学生有自己的看法或者不太清楚的问题,可以适当穿插一些历史故事,这样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课堂知识。例如商鞅变法,虽然在秦国的发展历程中,商鞅变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但是最终商鞅被施以车裂之刑,这时大部分学生会替商鞅惋惜。此时,教师就可以通过讲故事的方式让学生对商鞅变法的重要作用有正确认识,可以将秦王派兵追杀商鞅的片段讲给学生听,讲述商鞅逃亡入住客栈的过程中,客栈人员借助商鞅的法令拒绝了他的请求,这样可以让学生明确即使商鞅被杀,但是商鞅变法仍在继续实施这一事实。

三、结语

在初中历史教学过程中,可以根据教学内容需求适当引入历史故事讲解,但是在使用过程中,教师要能够清楚地认识到历史故事的优势和局限性,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

作者:周祖青 单位:响水县第一初级中学

第四篇:初中历史教学学生情感意识培养

摘要:

在注重素质教育的今天,对于历史的教授,不仅仅是让学生获取课本上的理论知识,更重要的让学生领会和传承历史中流传下来的精神等非物质的文化。因此,本文将结合例子的分析,讲述如何让注重学生能力和情感意识的培养,以及价值观形成的教育。

关键词:

初中历史教学;情感意识;对策

1引言

现今注重的是素质教育,历史教学的目的不仅是让学生学会课本上的理论知识,还要领会和传承历史长河中的顽强不屈、勇敢智慧等至尚的精神。作为教师,授人以渔更加重要。所以,在历史的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学生情感意识和创新思维的培养以及价值观的塑造。

2历史教学中培养情感意识的问题

情感意识不是能力,而是一种精神的感受状态。价值观、科学精神、道德精神、人生哲学均被包含其中。而历史学科往往蕴含着这些精神,因此这门学科被认为有着丰富的情感意识培养的内容,适合初中生汲取其中的精华。但是理想与现实往往存在一个落差,教师普遍地存在一种“恨铁不成钢”的心理,他们尽其所能把大量的繁杂的历史知识灌输给学生,却忽略了学生需要的不仅仅是知识还有其中隐藏的精神和情感意识。为了拉高升学率,普遍地老师的眼睛只是紧紧盯着学生的考试分数。现在的情况便是越紧张学生的成绩往往忽略了成绩意外的东西,学生的情感意识培养问题就是其中之一。现在的学生过度崇拜影星歌星,对于历史上的真正的英雄却连名字也记不上。例如:网络上还存在网民恶搞历史人物的现象;游客对旅游景区的物质遗产进行乱涂乱画。上述现象突显的是人们情感意识的缺失。正是因为缺乏情感意识,对于历史上遗留的文化表现出不尊重。

3培养情感意识的重要性

现今社会中的青少年生活在一个信息科技迅速发展的年代,同样也是一个生活节奏快的社会。学校和家庭普遍都非常注重学生的智力开发和能力培养,却漠视了情感意识的存在。学生在三年的历史课中学会的仅仅是课本上的历年所发生的事件的时间、地点和意义,却没有学到什么是尊重,什么是负责等等的情感意识问题,更谈不上体会其中的人性味道。历史,作为以人文素质为基础的学科,学生竟然感受不到其中的人性味道,意识不到其中的情感,这种现状无疑表现出学生心灵的枯燥,这也是学生一味地顾着学习而导致的。例如:初二上册(人教版)第四单元讲述的是抗日战争,在观看教学视频的时候,面对日军残害中国百姓的画面,个别学生表现得漠不关心、无动于衷,甚至与周围的同学玩闹谈笑。这些残暴的画面本应是引起学生的正义感和爱国情义,但是由此看来,学生的情感意识问题和历史教育中存在的弊端值得思考。尽管表现如此的学生属于少部分,但是这个是绝对不能忽视的现象。

4在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情感意识

4.1情景法

历史是过去已经发生的事情,学生无法参与无法直接感知。所以,在教学中,教师需要根据教学任务,创设一个史实的情景,激发学生的兴趣,缩短历史与学生的时间和空间上的距离感,让学生充分感受当时的历史活动。情景创立的方法有:观看影像、赏歌曲、听故事和话剧扮演等等。这些方法可使学生力了解历史事件以及当时背景。比如:清朝第四位皇帝,康熙皇帝,是历史上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他8岁登基,14岁亲政,开创了康乾盛世的局面。根据这段材料,可以设置这样的问题:8岁的时候,你在做些什么?14岁的时候,你希望自己可以做些什么?也就是通过这些问题的提问情景模拟的方式让学生感到自己需要发奋图强,好好学习才能有所作为。

4.2讲述法

历史是一门较为综合的学科,包含几千年的所发生的事情,涵括中外。为了消除学生对历史的陌生感,教师可以结合课本的知识,以讲述故事的形式来授课,增强感染力和课堂的活力。例如:讲述鸦片战争中虎门销烟事件的时候,传统的教学方法便是简述林则徐的成长经历以及他的主要事迹。再向学生提问“从这位英雄任务身上可以学习到什么精神?”而新颖的讲述可以先利用一张照片:长期陈列在英国伦敦蜡像馆陈列的林则徐蜡像,并说明经过成千上万的英国人的多次投票依然当选。再向学生提问“为什么林则徐可以名声远扬到英国?为什么英国会崇拜他们的敌人?英国人崇拜林则徐的什么品质?”这样子来讲述会使学生信服,并感受到中国历史人物的魅力所在和民族气节可以流传中外留传至今的光彩。心灵收到震撼,内心就会得到深刻的教育。

4.3联想法

历史课本收到课时和页面的控制,因此有些情节略显抽象,而且文字叙述也显得深奥。但是往往这些浓缩的语言的可拓发展空间是非常大的。教师在课堂上可以通过有效的手段引导学生想象,沿着其中的情感线索引发联想。比如:朗诵《木兰辞》,体会其中的爱家、尊敬长辈的情感,展开想象力,想象当时乱战,国家的危机,由衷感受其中的爱国的情怀和希望世界和平的真情感。

4.4结束语

综上,历史教师需要突破传统的教学,撇开单纯讲授历史事件时间意义和单纯的政治教育局面,注重情感意识的培养,把历史教育与人和社会的长远发展结合起来。注重情感素质和价值观的教育,学生当作有血有肉有情感的学习者而不是考试机器。所以必须把情感教育重视起来,好好学习历史英雄给现代人们留下的精神财富,解决现在存在的问题,进而培养有素质有情感意识的学生。

作者:黄天军 单位:横县校椅镇第二初级中学

参考文献:

[1]李树昆.初中历史教学中学生情感能力的培养[J].新课程中学(中学),2014,(5).

[2]吴剑军.初中历史教学中学生情感意识培养的对策[J].才智,2012,(21).

[3]黄广莲.浅谈初中历史教学中学生能力的培养和情感的升华[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14,(4).

第五篇:初中历史教学简约模式应用

摘要:

随着教育新课标改革的推进,初中历史教学在新的教学理念指导下,教师用自己的创新方法和智慧不断改变着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方式,也提高了历史课的讲课效率。在追求高效课堂的同时也出现了一些问题。如,偏离教学的本质、使课堂离教学目标越来越远、教学程序复杂繁琐、教学主线的丧失等因素使得教学质量的下降和学生学习效率的低下。构建简约模式的初中历史教学有助于改善教学质量,实现历史课堂的高效学习。

关键词:

历史教学;简约模式;应用;实战效果

在初中历史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学创新课堂的运用并没有积极的推动教学质量的发展,课堂在教学结构的安排上看上去丰富多彩,学生上课积极发言,但是整节历史课停下来学生还是一知半解,抓不住听课的重点。因此,构建全新的简约模式下的教学理念,能够对当下课堂浮华现象和错位之风起到改进作用,是实现课堂教学的真实回归,创造合理的教学轨迹,真正促进真实有效、课堂教学合理的教学品质。

1简约模式的设计理念

遵循新课标在课堂上的教学理念,设计在教学程序和教学过程中最优化的教学原理。在教学过程中简明教学目标、精简教学内容、简洁教学的学习过程。使教学从繁杂的学习条目中脱颖出来,从简约理念教学、教学设计、结构和实践四个角度创造出内容精炼的历史教学,激发学生在学习上的兴趣,强化巩固拓展教学的策略。

2简约模式理念的教学应用

2.1教学目标的简约化:

在初中历史的教学中,教师是建立在学生已有知识和学习经验的基础上,在他们对未知的事物进行学习时,要尽量的挖掘学生兴趣点的所在。教学目标决定着教学过程中的教学策略、教学内容和教学设计,对整个教学过程具有导向作用。如果教师在教学内容上缺乏宏观的思考和把握,在教学课堂上设计的教学目标过于细化,容易导致学生接受理解不足对学习产生厌恶感。简约模式的教学目标能将教学内容和教学理念准确结合,明确学生在教学目标下系统的进行学习[1]。

2.2教学思路的简约化:

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现行的教科书在历史的编纂中章节目录有很大的跳跃性,内在联系较为隐性,学生在对书中内容理解起来比较困难,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能够使用简约的教学模式,清晰的教学思路。简约的教学模式能够让繁杂的内容更加条例化,有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也利于教师方便教学。如果教师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教学层次过多,教授的内容过于细碎,就容易导致学生在听课时蜻蜓点水、浅藏辄止。清晰的教学思路能够清楚的表达课程标题和副标题、副标题和内容之间的逻辑关系,更加充分的展现了历史教学的层次之美。比如,在初中历史课本中会有三个副标题之间的联系为隐性,按照初中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思维理解能力很难清楚的明白这三者之间的内在联系。这就要求教师整理出一套简约的教学理念,抓住主要重点进行讲解,一步步的分析它们之间的内在关系。在初中历史中有关战争的科目比较多,它们发生的时间、背景、地点、具有的意义都不相同。书中列出的条目繁多,教师应该按照一定的顺序对学生进行讲解,从战争的背景到事件的经过,再到结果和其历史意义。这样的教学思路既简约又清晰透彻,不仅有利于学生对书中内容的理解,还能活跃课堂气氛。

2.3教学语言的简约化:

教学语言是教师在课堂教学最直接、最基本的教学技能,教学语言运用的好坏直接影响到教学的质量。要构建简约模式下的初中历史教学课堂,教师必须简练自己在课堂上的教学语言。教师要根据所教课程的需要,努力做到教学语言的科学规范化、语句标准、具有引导性能使学生思考和产生新的问题。教学语言的简约主要表现在快速指出内容主线,言简意赅、合情合理。教师的语言从内容上符合逻辑、由浅入深、循序渐进、重点突出、条例清晰、结构严谨[2]。例如,在讲到初中历史中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时,适当的引入当时发生的战役和社会面临的状况,把学生的思维带到那个年代,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还能加深学生对于课本的理解。

2.4教学内容的简约化:

随着教学科目的增多,学生的学习任务量越来越大,初中历史教材上知识量大、历史概念繁多、课时紧张等特点给学生的学习带来了很大的困难。教师只有大胆创新勇于舍取才能使教学内容精炼适当。在教学上应该抓住重点的教学内容,对课本的难点、疑点进行归纳整理,将知识点串联起来形成一个整体,对教学内容上无关的枝节进行剔除,多增加一些必要知识。这就要求教师在课下用心思考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哪些是学生理解起来较为困难的、哪些是学生没必要完全掌握的知识点。要做点“三讲三不讲”原则。即学生能自学的不讲;学生会的不讲;讲了学生不理解的不讲;而是把重点难点主要内容讲透彻、讲明白、讲牢固。

3简约模式理念的实战效果

简约模式理念应用下的初中历史教学能够有效合理的开展教学任务,抓住学生对于学习上的不足,从多方面来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学会学习[3]。教师在进行课堂授课时,应该充分运用简约模式下的教学理念,以教材体系为主线,按照教材的内容制定合理的规划,勾勒清晰明了的教学主线,引发学生自主发现问题和自主探究解决问题,实现教学质量的提高。深度契合,展示课堂精彩:让学生从学会学习到乐于学习,从教师的教学语言、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营造乐于学习的氛围,让学生从中感受到学习带给自己的喜悦。在课堂上简约模式的应用能够使学生更加容易的进入学习中去,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4结束语

简约模式理念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是教学理性和教学质量的回归,它使历史课在教学过程中变得条理化、简约化,有利于教学内容的有效开展。简约模式是历史教学课堂的返璞归真,能够将复杂的教学内容变得简洁、有趣、生动。追求简约的历史课堂,实现高效的教学理念,促进国家教育事业的发展。

作者:成艳秋 单位:吉林省四平市辽河农垦管理区第二中学

参考文献

[1]段秀云.初中历史教学中情境教学的应用研究[J].科技创新导报,2013,(26):37.

[2]刘金玲.情境教学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考试周刊,2013,(9):18.

[3]陆树霞.情境再现教学法在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的应用[J].黑龙江教育(理论与实践),2014,(06):91-92.

第六篇:初中历史教学学生问题意识培养

摘要:

创新是现在教学目标中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问题意识是帮助学生进行创新的基础。在现在新的教育理念的指引下,让问题意识走进学校、走到课堂之上,已经被提上了历史教学的改革日程。本文主要从四个方面对初中历史教学中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策略进行阐述。

关键词:

初中历史;问题意识;培养

所谓“问题意识”,是指在人的认识活动中,遇到一些自己难以解决或者处理的实际问题或是理论问题而产生的一种怀疑、困惑、探究的心理状态,这种心理状态会促进人的思考和探究,从而逐步解决问题。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能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促进学生积极地思考;也能够加强老师和学生之间的互动,促进老师对学生的了解,让老师能够很好地运用差异化教学手段。我们应该充分地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让学生能够更好地进行相关的学习。

一、积极引导,促使学生发现问题

学会发现问题对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具有直观重要的作用,发现是创造的根源所在。例如在教授《星星之火,可以燎原》这节课的时候,可以运用一定的历史材料来创设有关的情境,给学生提供一个可以思考的空间。如对其中“秋收起义”和“井冈山会师”知识点讲解的时候,可以给学生呈现一些立体的图片,让学生观看,并在观看中,让学生思考:“中国当时的局势和国情是怎样的?”“之后我们党走的是哪一条道路?”这样不仅能够促使学生在观察中发现问题,更能够引发学生学习的动力,让学生的问题意识得到一定的加强。

二、认真指导,帮助学生提出问题

爱因斯坦曾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1]问题的提出是解决问题的关键。一般的,面对同一事物,学生都会思考出不同层面的东西出来,只是很多学生不愿意或是害怕提出自己的问题,这是一种学习上的障碍,需要老师去营造一个和谐、宽松、民主的教学环境,并给予学生认真的指导,才能让学生能够大胆地提出问题。当然,学生提出的问题也是以自己掌握和学习的内容为基础的,这样,老师也可以通过学生提出的问题去了解学生对课堂内容的掌握情况,从而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

三、耐心倾听,增强学生问题意识

学生提出的问题,不论是肤浅或是不符合我们日常的思维习惯,我们作为老师都要耐心倾听,并且在思维方式上或是思维的角度上给予学生一定的指导,让学生能够有勇气、有动力来提出自己的问题。在课堂之中,老师要能够站在学生的角度,平等地和学生进行交流,不要挖苦学生提出的那些不合常规的问题。[2]老师对待学生提出问题的态度,直接会影响到学生提问题的心理状态,所以,老师需要耐心地倾听,认真解答,消除学生不敢、不愿提出自己问题的心理障碍,使学生的学习热情能够高涨起来,思维能够更加活跃,从而更好地来完成学习的任务。例如,在教授《洋务运动》《》《辛亥革命》这三节课时,老师需要引导学生从“这三个运动的时代背景、领导人物,以及运动的主要目的、性质是什么?有什么作用?最后是成功还是失败了?为什么?”这些方面来思考问题。当然,老师也要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观点,以及在这些问题上思考有什么想不通的地方。之后,老师通过相关的引导来教学并给予解答。这样一种方式不仅能够促进学生提高思维能力,而且让这些知识点在学生的心里留下了深刻的烙印,为学生能够娴熟地掌握知识点打下了基础,也更好地培养了学生的问题意识。

四、加强训练,提高学生思维能力

要想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老师必须能够运用适当的方法和技能来对学生的问题意识进行激发。对学生思维技能的培养,可以在很大程度上促进学生积极的思考,并将平日里一些粗浅的认识、不明确的联系进行强化,串联起来,这样就可以提高学生问题意识的水平了。当然,老师也要能够培养学生的个性化思维,让学生能够不受传统的知识和思维的局限,从更多的角度、更多的方面来发现问题、提出自己的问题、进而解决问题。要让学生敢于突破常规的藩篱,从一个新的思维角度来思考历史问题。老师可以通过引导学生主动地查找资料,主动地向他人请教,让他们在知识储备方面有更多的积累,也能够活跃自己的思维,让自己能够在未来的学习中更好地思考,更好地创新。

总之,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需要长时间的积累。培养学生拥有问题意识,在初中历史的教学中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良好的问题意识能够提高学生汲取知识的能力、学习知识的能力以及创新的能力。

作者:朱亮 单位:江苏省淮安市清江浦中学

参考文献:

[1]米玛措姆.浅谈初中历史教学中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J].才智,2014(28):184.

[2]胡文芳.初中历史教学中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5(05):1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