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历史教学应用(7篇)

初中历史教学应用(7篇)

第一篇:初中历史教学思想政治教育渗透

一、初中历史教学中渗透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

不同于其他学科,初中历史教学中蕴含着丰富的思想教育因素,而历史是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最重要、最好、最生动的教材,它能够在帮助学生了解我国历史的同时让学生形成一种归属感,这不仅有利于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还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水平,为学生未来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为此,初中历史教学中必须有效地融入思想政治教育,这是提高学生思想政治水平的前提和基础。

二、初中历史教学中渗透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径

1.结合历史知识培养学生强烈的是非感

初中历史课程包含我国五千年的历史文化,初中历史教学,可以引导学生将历史知识作为镜子,培养学生的是非感,逐渐提高学生的思想素质。在新课程标准下,教师可以将历史素材与新时代联系起来,一方面引导学生对历史的理解,另一方面,还可以对学生展开思想政治教育。例如,在学习太平天国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将太平天国统治者腐败与当前贪官腐败联系起来,提高学生的自身素质。

2.突出重点培养学生爱国主义精神

初中历史主要展现了一些历史事件的发生、经过及结果,在这一过程中还涌现了一些民族英雄和民族精神,这些爱国主义精神值得全体初中生学习。通过在初中历史课堂中凸显爱国主义事件,可以为学生树立一个良好的榜样,有利于对学生展开有效的爱国主义教育。例如,教师可以突出马列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精神,并结合具体事例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以武装学生头脑,引导学生勤奋学习,遵纪守法。

3.利用课外实践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初中历史是一门文学性学科,如果仅仅是理论讲解难免让学生感到枯燥无味,因此初中历史教学应该将课外实践与理论知识结合起来,促进学生更好地理解理论知识,更好地将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例如,组织学生参观著名的历史文化景点,或者引导学生观看一些历史宣传影片,或者让学生采访抗战老兵等活动,让学生感知浓厚的历史氛围,也可以让学生学到一些书本上学不到的知识,大大地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

4.引导学生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看问题

初中历史教学中,教师使用得最为广泛的就是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它在学生的学习以及生活中有至关重要的地位,是培养学生辩证思维能力、帮助学生树立科学世界观、人生观以及价值观的前提。比如,教师在讲授有关科举制度的知识时,就可以先给学生介绍我国古代科举制度的选拔制度,其次,提问学生对科举制度是否有什么不同的观点或者是看法,让学生学会用辩证唯物论的观点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三、结语

总之,在新课程标准下,在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渗透思想政治教育已经是势不可挡,初中历史教师应该充分发挥自身主观能动性,结合教材中的经典素材对学生的思想政治素养进行培养,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作者:杨创 单位:吉林省扶余市长春岭镇第一中学

第二篇:初中历史教学课堂效率策略

一、尽量贴近实际生活

历史教学课堂不活跃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教师的教学内容太过枯燥、乏味,这种枯燥和乏味则主要是与学生的实际生活毫无关联的关系。在历史教学的过程中,一定要将生活化教学贯穿教学的始终。首先这些与生活关联的历史知识教学能够引起学生的兴趣,提高课堂效率。其次,能够让学生印象深刻,提高对历史知识的记忆效果,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当然,生活化教学也给历史教师带来一定的难度,因为历史学科本来就是对已经过去的知识的总结,与现代社会还是有一定的脱节,历史教师面临的最大的难度就是如何将条条框框的历史知识转化成与现实生活相关联的活灵活现的知识体系。在这点上,笔者认为,首先历史教师要在教材的研究上下苦功夫,做到吃透教材,通过个人的理论知识和人生阅历,对历史教材进行“再翻译”,将理论化的知识转化成与生活息息相关的知识。其次,教师要在教学的方式上更加地生活化,比如可以设计一些历史教学实践活动,带学生到户外走走,在实践活动中归纳、总结和领悟所设计到的地理知识,从而培养学生地理知识的实践能力。

二、巧妙运用图示教育法

长期以来,由于历史知识的概括性、抽象性,有些历史知识点成为学生历史学习中的软肋。因此,一定要通过某些辅助手段,来改变历史知识的这一特性,将抽象深奥的知识点转化为直观性的、简单化的知识,从而提升历史教学的效率。因此,要在传统的教学方式中穿插图示教育法。所谓图示教育法,就是在初中历史教学的过程中,通过图表、漫画的巧妙运用,调动起学生对历史知识学习的兴趣,加深学生对历史知识的印象,从而提高历史教学课堂的效率。比如,七年级上册《春秋五霸和战国七雄》一课,在历史教科书上涉及了较多的人物、事件、诸侯国、诸侯国地理位置等等,学生看到这些枯燥的知识点肯定首先会有畏难情绪,对杂乱无章的知识点的记忆能力也较为有限。根据七国的地理位置和“齐楚秦燕赵魏韩,东南西北到中间”的顺口溜来帮助记忆等。通过这样的方式,不仅引起了学生对当时国家之间战争的幻想,也便于学生根据图表和顺口溜来记忆,这样就大大提升了历史课堂的教学效率。

三、适时开展小组讨论合作学习

传统的初中历史教学,都是由老师教授知识,学生听讲为主。这种方式对老师的教学方法和要求都很高,而且容易造成学生的倦怠情绪。因此,可以在传统教学的基础上,引入历史知识的小组讨论合作学习,来进一步活跃历史教学的课堂氛围。所谓历史知识小组讨论合作学习,就是在历史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分组,要求在彼此讨论、互助,共同完成学习任务,并以小组总体表现作为学生的奖励依据的一种教学模式。比如,在《甲骨文与青铜器》一课时,可以设计这样一个小组讨论合作活动:请各个小组发挥集体的指挥,猜猜下列甲骨文对应我们今天汉字中的什么字?得分最高的小组获胜。同时出示一下甲骨文汉字。对此,学生都会非常感兴趣,各个小组叽叽喳喳地讨论开了,为了小组的得分争先恐后地要求回答,就算猜错了还是有很多的学生继续跃跃欲试。这样一方面,激发起了学生的趣味点,这里面有对甲骨文的好奇,也有对自身猜字能力的一种挑战,另一方面,也加深了学生对这一课时的印象,通过在一种好奇的、竞争的环境中,不知不觉地学会了各种历史知识。教学效果的提高,其实是一个漫长的、系统的过程,并不是通过简单的途径就能够完成。在这一过程中,需要老师付出相当的耐心,学生付出相应的配合,才能够不断地得到改进和完善。

作者:刘明祥 单位:泉港区天竺中学

第三篇:初中历史教学学生思维能力培养

一、精心设置课堂问题,唤醒学生的思维

在历史教学中精心设置课堂提问,不仅能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有效地唤醒学生的思维,促进学生的思考。在学习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商鞅变法”一课后,笔者设置了如下的问题请学生思考:(1)商鞅变法对秦国的富强起到了巨大的作用,但是,他个人并没有因为他的功劳而获得优越的地位和物质上的奖励,相反,他被处以车裂的极刑。你认为商鞅这样做值还是不值?为什么?(2)如果你是商鞅,你也能清楚地认识到变法成功一定会让秦国富国强兵,但是变法必定会触动旧贵族的利益,从而遭受到这些旧贵族的记恨和打击报复,那么你会做出怎样的选择?(3)请你评价一下商鞅这个历史人物。问题的设置引发了学生进一步思考,在学习教材内容的同时也唤醒了自己的思维。再如,学习八年级上册“左宗棠收复新疆”的内容时,笔者和学生共同了解了关于新疆的地理位置以及资源等情况,以及朝廷任命左宗棠为钦差大臣率兵进军新疆,之后笔者提出这样的问题请学生思考:如果你是左宗棠的参谋,在阿古柏与俄国之间,你会建议左宗棠先与哪个开战?说说你的理由。学生通过对这些问题的思考和解答,更加清晰地理解了教材中的学习内容,在此基础上又提高了自己的思维能力,学会了从自己的角度去分析和学习历史。

二、组织学生课堂讨论,激发学生的思维

课堂讨论是学生思维交流的最好形式。教材中的内容和结论,很多都是“一家之言”“,历史是由胜利者书写的”。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设置一些值得讨论的问题,并且鼓励学生破除迷信,通过自己的思考,敢于说出自己的观点。学生在各抒己见的讨论过程中,教师再加以实时的引导和点拨,既能解决问题,又可以增长丰富学生的知识,更重要的是学生可通过不同观点的碰撞,激发自己的思维。在八年级上册第一课“鸦片战争”的学习中,笔者提出了“有人说如果没有林则徐禁烟就不会有鸦片战争,这种说法对吗?”的讨论问题,学生在思考的基础上都陈述了自己的观点,最后给出如下答案:因为鸦片战争是帝国主义的侵略战争,即使没有林则徐的禁烟也一定会爆发战争,但是战争的时间或许会推后几年。学生经过讨论后给出的解答说明学生认真地思考了历史事件,而且还能透过这些事件去思考历史的本质。在学习“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一课时,笔者充分利用该课中的两个“动脑筋”题目,把这两个问题设计成讨论题:有人说,日军偷袭珍珠港揭开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亚洲战场的序幕,这种说法对不对?为什么?这类讨论问题的设计,既富有挑战性,又具有辩论性,同时也具有开创性,往往会产生“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效果,学生在阐述自己观点的同时,会于无意中提升自己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三、指导学生课外阅读,拓展学生的思维

阅读是获取知识的有效途径,在历史教学中,指导学生阅读不仅能帮助学生获取更多的知识,还能拓展学生的思维,学会从历史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在教学过程中,笔者总是指导学生进行课外知识阅读,而且为学生列出了阅读书目,例如《上下五千年》《历史人物》《这个历史挺靠谱》《两次世界大战》等。阅读能使学生把对历史问题的思考从课堂带到课外,而且通过阅读不同的版本史料,学生也会对同一问题产生不同的思考,在阅读中拓展他们的思维。

四、结语

除了上述笔者提到的三种方法培养学生的思维以外,还有许多方法值得我们去探究,正所谓“教学有法,但无定法”,只要教师在历史教学中能不断探索、实践,不断总结,一定能找到一些引发学生独立思考、锻炼学生思维的方法,如此,学生在历史科目的学习中不仅能获得有益的知识,同时也能提升他们的思维能力。

作者:金哲 单位:内蒙古自治区额尔古纳市第三中学

第四篇:初中历史教学德育渗透

一、德育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教学意义

1.德育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有着很重要的作用,而历史素材则能够让学生对品格的培养更加良好。

其与纯粹的思想政治课程有一定的区别,因为历史教学对德育是一种逐渐的渗透,这就让学生在无形之中形成了一种养成好品格的习惯。

2.德育在初中历史中的教学让学生的思想境界得到良好的培养

历史给学生呈现了一个古今中外的变化画面,让学生对过去的历史事件进行了总结和思考。增加了其对事情进行正确处理判断的能力,在历史书上,笔者曾经清晰的记得这样一句话:“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这是唐太宗用来告诫自己要不断反省自己,多听取别人的意见,从而有效的避免独行专断。这句话在今天也同样适用,尤其是在德育教学中对学生有着很深的教学启发。同时也让学生不断扩大自己的学习圈以及好友圈,在生活中与人为善,见贤思齐,见不贤而内自省。

3.德育在初中的历史教学中,能够不断的塑造学生的人格,让其成为自己心灵的主人。

中国的历史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学生在进行历史素材的学习和吸收的过程中,本就是丰富阅历,提高修养的好机会。在进行历史讲解时,老师会经常将一些古人的好品格进行历史素材的渗透,例如:抗日战争中,中国人民的爱国情怀。能够极大程度的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和团结互助的民族精神。让学生用优秀的品格来塑造其完美的人格。实现在教学中德育的目的。

二、德育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教学方法

1.在很多历史的课堂上,教师对德育的渗透还有些不足。

很多历史课堂都是以传统的历史教学模式来进行授课,主要表现为,老师主教,学生主学。其核心目的是为了应付考试,准确来说是为了应付高考,所以很多教师都采用死记硬背的形式来对学生进行强行记忆,学生在这种被动的学习模式下,其学习兴趣必然会被极大的削弱,这就导致学生对历史缺乏学习兴趣,从而忽视了德育在初中历史教育中的重要历史价值。因此针对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师优化历史教学的改革,对德育在初中历史中进行一些渗透。在进行授课时,教师应当对历史素材进行详细的分析,然后将其中展现的道德品质进行总结和归纳,让学生更加明白先成人,后成才的道理。

2.现代大多数的历史课堂都是以影音教学和教材讲解相结合的课堂

在这种新形的课堂上,教师可以通过播放影音的方式来提高学生对历史素材的理解程度,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但是影音教学也有不足之处,那就是课堂讲解相对较少,知识的涵盖面太广,这就增加了教师渗透德育的难度,因此在进行影音历史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控制好授课的时间和明确教学的目的,不能将德育这一重要的教学课标遗漏。同时教师可以采用提问的方式来把握学生的德育情况,然后再根据具体情况,作出相应的调整。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断提升自己的人生素养和道德品格。

三、德育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教学渗透

1.可以通过历史人物来不断培养学生爱国的情怀。

例如在学习甲午战争中邓世昌事迹时,出示邓世昌牺牲前对部下说的那句话“:我们从军为国,生死早已置之度外。我们虽然牺牲了,但可以壮国家的声威。”让学生分析“:从邓世昌话语行动中,你体会到了什么?你有何感想?”由此让学生的心灵受到震撼,去逐步地体会到一种悲壮、崇高的美感,从而使学生联想到,假如我处于祖国危亡的紧急关头,也应该像他们那样挺身而出,救国救民,建功立业,使学生的情感达到升华,同时也使学生对这些英雄人物的言行进行了记忆和理解。

2.用历史人物的精神来渗透历史中的德育。

在历史长河中,无数的历史人物都为了国家的繁荣富强付出了无数的努力。创造了辉煌的业绩和丰富的嘉言懿行。这是我们进行道德品质教育的极好教材。

3.要利用历史的德育教学,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

在历史教材中,笔者曾经学习到这样一句话: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这句话告诉我们要从生活的细节开始,一点一点的积累,养成学习和生活的好习惯。让学生在今后的学习中厚聚薄发。同时教师也应当为学生做出道德模范,可以采用道德模范评比等课堂或者课外活动来全面的引导学生好学力行、臻于至善。

四、结语

德育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十分关键,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还能让学生养成较好的学习生活习惯。使其自主学习,独立思考。同时作为教师,应当将道德培养与教学实践相结合,为学生树立起提高道德品质的意识。利用影音教学的模式,加深学生对道德的认识和理解。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

作者:杨林 单位:江苏省如皋市吴窑初级中学

第五篇:初中历史教学问题设计运用

一、善问者要善变

首先,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确立“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的观念。问题的提出,要充分调动出学生主动、积极、自觉思维的内因,促使教学目标的有效达成。在这个过程中,需要对学情有充分的把握,问题要符合学生实际,根据学情变化。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认为,学生的发展有两种水平:一种是学生的现有水平,另一种是学生可能的发展水平。两者之间的差距就是最近发展区。提问应着眼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问题应是学生经过努力可以回答的,这样才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其潜能。问题过大、过难,学生不能领会教师的具体要求,这样就会失去思考、回答的兴趣。因此,我们需要从学生出发,将问题由繁化简,将大问题变成一连串的小问题,层层深入。例如,要学生理解重大事件发生的背景,若直接提问学生,学生较难准确地说出。而通过观察形势图,分析史料、图片等方式,再加上教师层层的引导分析,抽丝剥茧,就既有明确的要求,又能让学生轻松、准确地感受到当时的情况。在教学中,我们还可以多变一变问题的类型,不要总是一问一答。中学历史教学对能力培养的要求是分层次的,有些知识要求学生分析、理解,有些知识只需要能够再认、再现,那么教师就可以根据不同的要求进行设计。比如,给出关键词让学生用连线题的方式回答出基本史实;通过复述历史故事巩固知识,既增加课堂的趣味性,又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新的形式,势必会给学生一种新的体验,也能让更多的学生参与进来,师生间的互动也更轻松、和谐。

二、善问者要善用

丰富的历史材料是课堂提问的重要素材。材料的展示能给人一种历史的真实感,并且同一问题在不同材料中的表现,还能够形成对比,体现历史的发展脉动。通过阅读材料,还可以提高学生阅读、分析史料的能力。在教学过程中,随着一节课内容的展开,在必要的地方插入恰当的材料,依托材料给出的情景,对问题进行设置。材料的切入点通常选择在难点和重点,或有争议的地方,或能引申出理论性和规律性的地方,或有现实意义的地方等。并且从近几年的中考试题来看,主客观题都引入了历史材料,整理材料、获取有效信息,也是中考的一项能力考查。因此,历史课堂离不开对材料的运用。除了历史材料的运用,教师还应及时关注时事热点,利用时事提问。时事材料具有新、鲜、活的特点,学生会产生浓厚的兴趣,积极主动地在教师指导下进行分析、讨论、理解和运用。心理学研究表明,学习兴趣支配着学生的注意力,是学生主动学习的原动力。在兴趣盎然的情境下,组织学生进行课堂探究,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各种思想火花在此碰撞,往往能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另外,在历史学科的实际教学中,一些重大事件的影响、意义基本都要求达到理解、运用的能力层级,而这些内容在教材中往往都是成段的出现,学生常常就是惯性地勾画,索然无味。这时,教师可在学生自己整理好知识点后,再利用资料以材料题的形式让学生进行反馈学习。比如,讲江南地区开发的原因后,补充与原因相关的资料设问,再让学生判断出相对应的原因。这样既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及时考查了教学效果,还培养了学生的思维,一举多得。

三、善问者要善联

历史学科时间跨度大,涉及地区广,变化发展错综复杂,但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常伴有一些规律性的内容,并且教材在编写时都是遵循一定规律的。教师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在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帮助学生把知识点串联成线,把线连接成面,这样学生的历史知识才不容易散落,才能保持良好的教学效果,从而真正地学会学习历史。建构主义提出者皮亚杰也认为,学习者是在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于他人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主动建构信息意义的过程。因此,教师要帮助学生进行历史发展的纵向联系、同一历史时期的横向联系、历史与现实的联系、历史发展规律的总结。如,讲到明治维新时,可以联系日本本国的历史发展提问,回忆它过渡到封建社会的标志大化改新,也可以联系中国的进行比较。学习1929—1933年的经济大危机时,可以从现今的经济危机导入新课,联系实际,再回到过去看看当时资本主义国家是怎么解决的,从中可以得到什么启示。再回到现实,解决现实问题。通过这样点、线、面的联系,可以使学生的知识形成网络体系、线索清晰,并体会到历史的发展规律,正确地理解历史事件,以史为鉴。课堂提问是一门教学艺术,是一项长期而细致的工作,在具体的操作中没有定式,需要我们继续去探索、研究。但最终目的都是为了帮助学生提高学习的能力,对知识的掌握更具有广度,对知识的理解更具有深度,对知识的应用更具有灵活度。

作者:胡梦蝶 单位:江苏省南京市弘光中学

第六篇:初中历史教学情景剧运用

一、通过历史情景剧激发学生兴趣,提高学习效率

成功的教学并不是强制的,而是激发出学生的兴趣,让学生主动去学习,从而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激发出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是取得良好教学效果的前提,如果创设的历史情景剧只是简单的人物对话会让学生觉得索然无味,缺乏内涵,无法达到运用历史剧的真正目的,最终会被淘汰。因此,初中历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将所教知识融入教学方法中,通过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把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进而实现教学目标。传统的教学方式,教师通常是让学生自己阅读一遍课文,然后教师提问题,学生回答,这样的教学模式并不能让学生对所学知识留下深刻的印象;而历史情景剧教学法,能让学生觉得历史课题充满乐趣,历史人物、历史时间深深地印在了学生的脑海中,如历史教师在讲解“鸦片战争”的相关知识时,课文的中心思想是对清政府的腐败无能感到无比的憎恨,同时又被林则徐的英雄行为所感动,历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让学生编排一段关于鸦片战争的历史情景剧并演绎出来,从而活跃课堂气氛,提高教学效果。

二、通过历史情景剧增强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综合能力

学生在编排和演绎历史情景剧时,在查阅各种历史资料、做各种准备工作的过程中,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改变学生一些不正确的做事方式,达到培养初中生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综合能力的目的。如历史教师在讲解“南京大屠杀”的相关知识时,可以让学生进行情景剧的表演,即使学生在表演过程中很多细节不到位,但历史剧场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将所学知识综合运用的实践平台,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又如在“辛亥革命”的表演中,学生都积极参与到情景剧的表演中,设计出了生动的情节,淋漓尽致地表演出了课文的内容。所以,历史情景剧可以为学生提供一个充分展现自我的平台,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三、历史情景剧创作时应当注意的地方

1.应当把课标作为根本,突出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

如有一名教师在讲解《秦王扫六合》一课时,设计的情景剧是这样的:让学生用大约一刻钟的时间来表演《荆轲刺秦王》的情景剧,准备了很多秦王冠、匕首等道具。但从上课效果来看,学生所使用的语言不是很连贯、利落,动作也不是很贴切,课堂中的气氛闹哄哄的;表演的时间用得太长,而后面更为重要的知识内容没有时间讲授,没有达到好的教学效果,显然这堂课是失败的。由此可看出:历史教师在利用情景剧进行教学时,应当做到情景剧要紧紧围绕重点和难点展开,它并不是课堂的点缀物,而是为教学服务的。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深入研究课标,掌握课标的变化和中心思想,进而从课标出发,抓住重点难点设计情景剧。

2.应当做到尊重历史、合乎常理。

在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利用情景剧的教学方式,可以通过学生的表演再现历史情景。这种方式可以充分调动起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增加历史课堂的乐趣。但是运用这种方法进行教学时,通常会因为学生缺乏表演能力而不能更好地演绎出课文内容,或者是对课文内容把握不到位,导致出现错误地传递知识,又或者因为过于注重气氛的活跃,使课题表演的情境剧不深入。因此,在学生编写情景剧时,教师应当给予及时的指导,使情景剧能最大限度地贴近当时的实际情境,教师不应加入太多的个人理解,必须要考虑到演绎出来情景剧的合理性。另外,编排的情景剧还应当符合初中生的心理特征,在设计情景剧过程中要做到通俗易懂,要通过细节的描述来吸引学生的注意,从而达到更好的教学目标。

四、结语

总之,初中历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精准把握教材内容,为学生选择合理的情景剧进行表演,培养学生对历史学习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沟通合作能力,为学生以后的发展提供一个良好的锻炼平台。历史情景剧是一种很好的教学方法,只要教师不断深入研究,不断将其进行完善,灵活地在课堂上运用,历史情景剧能为学生学习历史提供更好的服务。

作者:杨正勇 单位:江苏省盐城市射阳县黄沙港初级中学

第七篇:初中历史教学中历史故事应用

1现阶段初中历史教学中出现的问题

1.1教学模式固化单一导致的问题:

在现阶段初中历史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在进行教学任务时,仍然采用传统单一的“灌输式教学”模式,在这种教学模式下,课堂教学缺少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互动交流,这样,不仅教师不能够及时准确地了解到学生的学习情况,学生也不可以表达出自己的见解,不能有效的让教师知道学生的学习需求。并且,这种单一的灌输式教学,会导致课堂气氛非常沉闷,会严重打击学生的学习兴趣。此外,在这种教学模式下,由于教师不能够真正了解到学生的学习诉求,教师就不能有效的正确引导学生对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塑造,要重阻碍了学生的学习效率,并且非常不利于学生的素质发展。

1.2学生的学习接受能力不同导致的问题:

在学生进行学习的各个阶段,都会有成绩较好或者成绩不好的学生,当然初中也不会例外,这就是因为每个学生对知识的学习接受能力不一样,这就对初中历史的教学造成了极大的阻碍。并且初中历史已经具有相当的学习难度,比之小学更加难以把握,更加容易导致学生学习成绩的两极分化,而这同样也是教育改革所极力避免的情况。但是,这种情况的出现,不仅对教师的教学计划造成了极大的障碍,还更加加大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压力,进而导致整个教学过程难以保证较好的教学效果。同时,由于学生的接受能力不一样,教师同样不好在课堂上教授更加拓展性的知识,从而对其他学生的学习造成不利影响。

2历史故事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策略

2.1大力推进初中历史教学模式改革:

要对初中历史教学模式进行改革,首先需要进行的是教师的教学观念的转变。教师是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引导着,只有教师观念的转变才可以让教学模式随之改变。在这里,引入历史故事的教学模式就显得非常有必要。因为在历史故事的教学过程中,是非常重视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交流互动的,这样不仅可以加强学生、师生之间的交流,更加可疑促进教学效果的提升。因此,教师的教学观念的转变就变得至关重要,只有改变教学观念,教师才可以改变传统的“灌输式教学”的教学模式。因此可以说,引入了历史故事的教学模式,不仅是对教学模式的改进,更是对教师教学观念的改革,帮助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加强与学生的联系,促进师生关系的建立。

2.2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历史故事设置合适的教学情境:

历史教学是一门非常严肃的教学任务,对于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塑造具有重要作用,所以在教学过程中,要求教师要正确理解历史故事中蕴含的对人性的褒贬,从而可以正确引导学生三观的塑造,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所以,教师在初中历史的教学过程中,要充分了解教学中有关历史故事的各方面的内容,并且根据具体内容在教学活动中创造合理的教学情境,一方面加强学生的历史知识的理解,另一方面让学生亲身体验,增加学生的的实践经验。例如,在学习“商鞅变法”一课中,教师就应该充分考虑学生的学习特点,并且根据商鞅变法的历史背景,在讲授课程之前,让学生了解到商鞅为变法做出的努力。比如,商鞅为了增加变法的可信度,引出“徙木立信”的故事,让学生在学习之前就充分引起学习的兴趣,然后再讲解商鞅变法的具体内容,这样,在有效吸引学生学习兴趣的基础上,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促进教学效果的提升。此外,教师也可以延伸课后的历史故事,让学生了解到商鞅变法后的结果,并且鼓励学生自己去了解更多的相关知识,这样,不仅让学生对商鞅变法有更深的了解,还能有效巩固课堂学习效果。

2.3加强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

教育改革的重点是加强学生的课堂参与率,让学生可以在课堂上积极表达自己的想法和观点。所以在初中历史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引导学生,让学生知道自己才是学习的主体。所以,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努力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积极创新现有的教学形式,以此来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且,要充分考虑现阶段学生的性格特点以及学习特点,为学生表现自己创造出更多的机会,充分调动学生的的积极性和参与到教学活动中的主动性。比如,在进行“贞观之治”这一历史课程的教学活动中,教师可以先在课前引导学生做好有关“贞观之治”的历史故事的收集,然后再课堂进行中,让学生进行自己收集成果的展示。此外,教师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也可以使用创新的探究式的提问方式,在进行历史故事的讲述时,根据讲述的历史故事提出相关的问题让学生进行思考回答,并且可以进一步让学生自主考虑故事的内涵和意义。这样,学生在轻松的听故事的过程中,不仅学会了有关“贞观之治”历史知识,还扩大了其他的知识面,更加有效地减轻教师的教学负担,同时能够有效提高初中历史的教学质量。

3总结

在初中的历史教学中加强历史故事的教学,对于历史的教学效果可以有较大的提升作用。因此,在初中的教学改革中,要坚持不懈地进行历史故事在历史教学中的运用,这样,才不仅可以有效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更加可以有效促进初中历史教学的发展。

作者:马建华 单位:河北省任丘市西环路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