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教育与后职业教育分析

老年教育与后职业教育分析

一、后职业发展的基本概念

后职业发展是相对职业发展而言的,职业发展是组织用来帮助员工获取目前及将来工作所需技能、知识的一种方法。实际上是组织对个人从事某种职业进行的知识、能力和技术的发展性培训、教育等活动。而后职业则是指个人退休、离职后所从事的职业,一般来讲,老年人是后职业的主体,他们中的大多数因年龄或其它方面的原因退出了过去所从事的职业,但其中相当一部分人具有知识、技能和经验方面的优势,有继续报效国家、服务人民的强烈愿望,并没有因为社会角色的转变而丧失工作热情。他们中蕴藏着巨大的智能潜力,这是经济社会发展的正能量,这种正能量正是推进后职业发展的强大动力。

二、后职业发展的基本现状

党和政府高度重视老年群体的后职业发展。早在1984年,由国务院批准成立的中国老龄问题全国委员会先后就明确提出了“老有所为”的工作目标,当时作为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学、老有所为、老有所乐等五个老有的目标之一,受到党和政府的充分肯定和广大老年人的热烈欢迎。199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颁布实施。“参与社会发展”作为老年人的一项权益被纳入该法之中。2000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老龄工作的决定》,强调要“重视发挥老年人的作用”。并在发挥作用的原则、范围、方向上提出了明确要求。自此,中央和地方有关部门就发挥老年人作用出台了一系列政策,逐步形成了后职业发展的政策环境。虽然后职业发展在文字上比较少见,其概念也未被社会所认识,但这一名词给人以耳目一新之感。其含义虽不能等同于老有所为,但其所包含的内容与老有所为有着极其密切的关系。目前,人们普遍认同的是老年群体完全可以发挥更大的作用。事实也正是如此,一是从发展历程看,后职业发展已有30年的历史,“老有所为”作为后职业发展的主要形式,在社会诸多领域均有突出表现。尤其在就业、志愿服务、家庭照料和终身学习等四个方面都有了长足发展。30年来后职业发展的实践证明,老年人既是改革开放、经济社会发展的受益者,也是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二是从后职业类型上看,多数是老人熟悉并喜爱的职业。这与他们退休前从事某种职业有密切的关系,根据有关权威部门调查,全国有27.5%的60岁以上老年人仍在继续工作,其中城镇老年人占30%以上,农村占40%左右,他们从业的类型多数是知识技能传播、农业生产、社会事物管理、商业家政服务和社会公益性服务等。其中有的虽不能称之为“职业”,却是社会需要和老年人乐意参与的,从实际效果看,也的确发挥了很好的作用。三是从后职业发展趋势看,其前景是非常可观的。理由有四:其一,人口老龄化迅猛发展,越来越多的低龄健康老人势必会陆续加入到后职业发展的队伍中;其二,党和政府鼓励老年人积极参与社会发展,并制定了切实可行的政策;其三,广大老年人从事后职业的积极性高涨,而且许多人有一技之长;其四,随着改革的全面深入,后职业在市场的推动下,将引领广大老年人参与到后职业发展的大潮中。

三、后职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纵观全国后职业发展的现状,可以明显地看出,后职业发展还存在不少问题,其中突出的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后职业还没有被社会和群众所广泛认知,就其职业而言,老年人所从事的工作有许多并不是职业性的,如家庭照料、隔代教育、互帮互助等,即便是职业性的,如养殖、种植、技术咨询服务等,还没有形成规模效应,对市场影响不大。二是老年人参与社会发展渠道不通畅,如老年人再就业往往缺乏有效的途径,使有技术专长的老年人难以如愿。三是老年人就业有的得不到社会认可与支持,有时还被误解为与年轻人“争饭碗”。四是国家对后职业发展缺乏制度性安排,还停留在一般号召和道义呼吁上。除此之外,老年人自身也还存在认识上的偏差,如对自己估计不足,对参与市场竞争缺乏勇气,对资源整合不太适应等。总之,对后职业发展不论是在认识上还是在实际行动上,都需要进一步加强,尽快打破传统观念的束缚,激发老年群体后职业发展的活力。

四、老年教育助推后职业发展

老年教育属于非学历教育,既不同于国民基础教育,也不同于职业教育。而是以满足老年人精神文化生活,实现进取有为、求知上进为目标的社会文化教育。这种教育多以老年大学(学校)为载体,以“增长知识、丰富生活、陶冶情操、促进健康、服务社会”为办学宗旨,根据这一宗旨,设置适合老年人生理、心理特点的课程,这些课程既有娱乐体闲型的,也有知识技能型的。不论哪种类型,都为老年人继续工作,准备从事某种职业储备能量。目前,有许多老年大学为适应低龄健康老人的这种需求,改革课程设置,从一般娱乐休闲型向知识技能型转变,以满足老年人继续服务社会的愿望,还有少数高校办的老年大学,为满足渴望获得正式学历的老年人的要求,试办具有国家承认资格的大专学历班,努力为这部分老年人提供学习机会。这些措施都是推进后职业发展,提高老年大学办学层次的有效举措。目前,全国各领域、各行业都在深化改革,老年教育领域也需要适应全面深化改革的大趋势,在办学模式、规范教学、更新理念上开拓创新,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老年教育的发展之路。

五、科学看待后职业发展

从社会伦理和人生轨迹的角度看,老年人为国家、为人民、为子孙后代奉献了大半生,进入晚年,理应颐养天年,不再劳作,享受幸福的退休生活。但是中华民族有勤劳、智慧、奉献的优良传统,视劳动为美德,很多老年人不愿安享清闲的晚年生活,仍有以己之长,继续服务社会的意愿,这也是他们的一项权益。为此,党和政府在完善健全保障老年人基本生活的同时,制定了发挥老年人作用的政策措施,但规定了一个重要的前提,就是“自愿量力”,这个前提体现了党和政府关爱老年人,尊重老年人的意愿,维护老年人各项权益的原则。因此,我们在讨论后职业发展问题时,就不能不考虑这个前提,“自愿量力”首先是“自愿”,而后是量力。就是既要考虑老年人的心理,又考虑老年人的生理,在这个前提下,才能鼓励老年人从事力所能及的工作。在这个问题上,要特别防止两种倾向,既要充分开发老年人智能体能的潜力,以免造成老年人力、智力资源的浪费,又要避免老年人的过度开发,以免对他们的晚年生活造成伤害。

六、实现后职业发展的途径

要实现后职业发展,需要做的工作很多。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最重要的是提高全社会对后职业的认识,在消除对老年人歧视的基础上,纠正对后职业发展的偏见。努力营造后职业发展的舆论环境。另外,要制定切实可行的政策措施,鼓励老年人积极参与后职业发展。一是建立老年人力资源库,将具有知识技能的老年人才的基本信息输入信息库,通过人才登记推荐给人才市场。对于没有知识技能的老年劳动力,只要身体健康,还有一定劳动能力的,可以通过技能培训,掌握一定技能,然后输送到劳动力市场。这样,一方面可以缓解劳动力缺乏的压力,另一方面可以避免老年人力资源不必要的浪费。二是完善老年人才开发机制,健全相关政策措施,党和政府可以协调有关部门制定老年人才开发规划,并组织相关社会团体,发挥他们在老年群体中的资源整合作用,发动老科技工作者、老教师、老法律工作者积极参加相关专业的咨询服务或职业培训。同时要注意规范老年人才市场的竞争行为,为老年人才资源开发提供合法的权益保障。三是积极推进老年志愿者注册登记制度,建立老年志愿者储备库。志愿服务是实现后职业发展的重要途径。我国政府积极倡导老年人参与志愿服务,重视发挥他们的潜能。早在2003年就有组织地实施“银龄行动”,帮助欠发达地区解决经济、文化、医疗方面的诸多难题,这些活动都是在高层次人才自愿登记的前提下实施的,因此,广泛建立老年志愿者注册登记制度是政府组织相关活动、吸引老年人才社会参与的有效保证。四是重视发挥基层组织的作用,为后职业发展奠定牢固的社会基础。老年人主要生活在基层,特别是社区、农村,可以发挥老年群众组织在社区、农村的作用。如老年人协会这些基层老年群众组织对老年人有很强的凝聚力,据统计,基层老年人协会已达到40多万个,把这些基层老年群众组织发动起来,将是后职业发展的强大动力。既为老年人发挥作用提供组织保障,也为活跃基层老年群众组织增添活力。

七、结语

总之,后职业发展是个崭新的社会课题,需要党和政府及全社会的共同关注,也需要老年群体的积极参与。我们相信,随着改革的全面深化,这一影响亿万老年人的重大课题,终将得以破解。

作者:袁新立 单位:中国老年大学协会常务副会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