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高专中医内科学教学研究

高职高专中医内科学教学研究

1研究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以本校2012级中医学专业学生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抽取的方法,将1班55人作为实验组,2班52人作为对照组。两组学生在生源、年龄和上学期期末考试总成绩等方面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研究方法

教材选用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版的“十一五”规划教材《中医内科学》(第1版)。授课章节为适合SSP教学的咳嗽、胃痛、黄疸、水肿等。研究方案中的所有教学工作由同一教师承担。对照组采用理论教学加病案讨论的传统教学方法,实验组采用理论教学结合SSP教学的方法。

1.2.1SSP招募

在我校2011级中医学专业学生中选取5~8名为SSP志愿者,他们需要具有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和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扎实的医学理论知识和一定的表演能力。

1.2.2SSP培训

因为SSP本身为高年级医学生,中医及西医的基础知识只需要简单归纳复习即可。每位SSP接受1~2种疾病的培训任务。培训教师将编写好的剧本分发给指定的SSP,SSP在教师的讲解和指导下理解剧本并牢记剧本内容。随后,培训教师扮演SP作为演示,让SSP反复模拟练习,使SSP熟练掌握所要扮演病种病人的症状及体征。

1.2.3SSP教学

共20学时。首先教师简单讲授疾病的基本理论知识,然后将实验组分为6个小组,每组8~9人,每组配备1名SSP。各组学生对SSP进行四诊资料的采集,对于舌诊、脉诊和SSP无法模拟的阳性体征,通过舌像模型、脉象仪、幻灯片等形式进行补充。四诊资料采集完整后,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综合分析病情,完成一份门诊病历的书写,包括主诉、病史、体格检查、中医诊断、西医诊断、治法、方药等内容。训练结束后,SSP和指导教师对学生的表现进行意见反馈,指出学生在四诊资料采集、辨证论治以及与病人沟通等方面的不当之处,使学生及时了解和纠正自己的不足。

1.2.4考核

课程结束后,采用主客观综合评价方法对两组教学方法进行效果评价,以理论考试和实践操作考试作为客观评价指标,以问卷调查作为主观评价指标。理论考试主要考查学生对理论知识的记忆、理解程度,总分为100分;实践操作考试主要考查四诊操作、辨证论治能力,总分为100分,其中四诊操作能力占50分,辨证能力和处方用药能力分别占20分,沟通能力占10分。调查问卷由教师向实验组学生统一发放,无记名填写并当场收回。共发放问卷55份,收回有效问卷55份,有效问卷回收率100%。

1.3统计方法

应用SPSS17.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讨论

高职高专以培养实用型、技能型人才为目标,以能力为本位,突出实践能力的培养。中医内科学是中医学专业的临床主干课程,重在培养学生辨证论治的临床能力。但以往主要以理论教学为主,课堂教学内容与临床医疗实际吻合度差,学生由于缺乏感性认识,不得不采用死记硬背的方法,导致其主动学习的积极性不高。传统的试卷答题评价学习效果的方法更加剧了学生重理论、轻实践的倾向,导致了学生临床技能明显缺乏。随着高等医学教育规模逐步扩大,在校学生人数急剧增加,使得教学资源格外紧缺,尤其是实践教学资源供需短缺的现象日益突出。学生临床见习机会少,即使安排见习,也因为病人维权及自我保护意识的不断增强,多持拒绝接受实践练习的态度。医学生实际接触病人练习临床技能的机会越来越少,同时也难以培养学生与病人的沟通能力,导致所培养的学生毕业实习甚至走上工作岗位后仍然不会望、闻、问、切,辨证施治,治疗效果差,或者出现无法与病人正常交流、医患关系紧张等不良局面。鉴于以上的实际情况,笔者在中医内科学的教学中引入了较新的SSP教学方法。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实验组学生普遍认为SSP教学方法有利于提高理论知识水平和中医临床操作能力,明显增强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此外,实验组学生的理论考试成绩和实践操作考试成绩均高于对照组(P<0.05或P<0.01),说明SSP教学能显著提高学生的中医理论和实践操作水平。与此同时,笔者在教学实践中也发现应用SSP存在缺陷。SSP本身为正常人,不能逼真模拟所有阳性体征,如舌象、脉象等,与临床真实情况尚有差距;教学任务重,容易造成SSP疲劳,进而影响教学效果;培训的病种有限,且表现的症状、体征也相对简单,学生容易忽视临床疾病的多样性。

3结语

综上所述,在中医内科学教学中运用SSP教学后,多数学生对于这种教学方式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们通过动手动脑,既掌握了基础理论知识,又掌握了中医临床实践操作技能,真正体现了“寓教于乐”。我们将继续探索SSP在中医学临床课程中的教学效果,为进一步在中医高职高专院校中的推广做准备。

作者:杨勤 杨德全 李勇华 许代福 李杏英 单位:重庆三峡医药高等专科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