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课堂教学艺术分析

高中语文课堂教学艺术分析

[摘要]

教学艺术就是教师在课堂上遵照教学法则,运用语言、动作等手段,力求取得最佳教学效果而施行的教学活动。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秀外慧中,通过选择恰当的教学内容,运用有效的教学手段,加之精炼纯美的教学语言,牵引学生情思,进入文本,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关键词]

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语言

语文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相结合的基础科目,有着精彩纷呈的内容、不拘一格的形式、灵活多样的解读……但从目前高中语文教学来看,有相当多的学生对语文不感兴趣、不够重视。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他们甚至觉得“学与不学差不多”,成绩也不会受到影响,没有理科做题的成就感。作为三大主科之首的语文,可谓处境十分尴尬。语文老师应该致力于教学艺术的探究,努力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果。

一、教学内容———恰到好处

语文的外延是生活,但是在每一节语文课中教学内容的确立必须“恰到好处”。首先,教学内容的难度必须适宜。我们常教育学生“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老师也要扎扎实实做好这个环节。教学内容太简单,学生就没有思考的欲望;太难,学生则会产生挫败感。就像我们平日引导学生定目标,什么才是合理的目标,就是“跳一跳能摘到桃子”,不是轻而易举就能实现的,当然也绝不是遥不可及的。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指出,学生的发展有两种水平:一种是学生现有的即他能独立解决问题的水平;另外一种就是学生通过学习可以获得的潜力。在教学中,这就需要我们对课文各个知识点“分门别类”,哪些是已经熟练掌握的点,哪些是生疏点,哪些是未知点,在课堂上教师要抓住核心,调动学生思考的积极性。高中学生正处在一个智力快速发展时期,我们在安排教学内容时一定要基于他们的最近发展区,深浅有度,逐步深入,开拓下一个发展区,激发潜力。其次,教学内容的安排要疏密结合、错落有致。教学内容的疏密直接影响着学生心理,疏给人轻松的感觉,密则给人紧张的感觉。如果教学内容安排过于紧凑,学生容易产生紧张感,不利于活跃思维。反之,如果过于松散,则不能满足学生对知识的渴求,神经容易松弛,注意力难以集中。只有疏密结合,才会给学生带来张弛有序的心理节奏,在课堂中保持旺盛的精力。再则,教学内容的呈现可以多样。语文教材中的选文大都是文质优美具有典型性的名家名作,展现的是作者真善美的心灵,蕴含着丰富的人文精神。因此,我们要引领学生去感受那些情感,触摸文本的灵魂,触摸作者的心灵世界,我们可以通过各种方法让这些美的有趣的地方“活”起来。比如最简单的课文的背景介绍,也许作品的产生有着特殊的时代背景,也许作家有着异于常人的传奇经历等,这些都会引起学生的求知欲,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或是教师可以在适当的部分与教材内容做一些“对话”,抓住高潮进行生动的讲解与描述,从而引起学生的关注。

二、教学方法———相得益彰

“质胜文则史,文胜质则野,文质彬彬,然后君子。”选择了好的内容,必须用最优的教学方法展现出来,这样才能相得益彰。没有正确的内容,方法都是空架子,没有实际意义,当然,没有多样的方法,内容也就失去了光彩。高中生在课堂上经常不能持续专注,往往开始觉得新奇有趣,随着时间的推移,猎奇式的兴趣逐渐减弱,这时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课堂上采用多种教学方法。

(一)表演教学

表演是学生喜闻乐见的一种教学方式,对于一些故事式的课文我们可以将表演引入课堂。通过表演,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记忆,促进他们语言能力发展,还能在某些情节的空白处、省略处,激发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展示他们对课文的理解。如《雷雨》通过学生角色扮演,表现人物的神态、动作、语言,从而更容易体会人物的感情。

(二)朗读教学

“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这句话包含着语文教学中最普通、最经常也最重要的训练。对于语言优美、情感动人的文章,教师可以适时地“展示个人魅力”,通过自己的示范朗读吸引学生兴趣,也可以指导学生朗读,在“读”中领会文章的神韵。像《记念刘和珍君》中深沉的悲痛,《荷塘月色》中宁静朦胧的意境、忧喜交织的情绪,都可以通过“读”呈现。

(三)想象教学

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新课程标准中指出:“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要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着力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最后的常春藤叶》中,贝尔曼画常春藤的情节没有展现,教学时我们可以引导学生想象那时的情境:那是一个怎样的夜晚?贝尔曼是如何冒雨踉跄地爬到高处作画的?学生根据已知情节发挥合理想象,对文本进行再创造,填补留白的同时自然明白了贝尔曼在那个凄风苦雨的夜晚完成了一幅伟大的杰作,这幅作品唤醒了琼珊对生的渴望,对小说表现人性真善美的主题也就领会了。

(四)讨论教学

新课程标准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提出“合作学习有利于在互动中提高学习效率,有利于培养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应鼓励学生在个人钻研的基础上,积极参与讨论及其他学习活动,善于倾听吸纳他人意见,学会宽容和沟通,学会协作与分享”。在教学当中,我们可以有意识地组织小组讨论,让学生的思维“动”起来。抓住一些段落、一些词句、一些问题组织学生说长道短,论是说非。通过讨论,让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思维在交流中碰撞,真理在交流中突现,既发展语言理解能力与表达能力,又培养了学生的合作精神,还能达到资源共享的目的。

三、教师语言———画龙点睛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教师讲话带有审美色彩,这是一把最精致的钥匙。它不仅开发情绪的记忆,而且深入到大脑最隐蔽的角落。”夸美纽斯也说过:“教师的嘴,就是一个源泉,从那里可以发出知识的溪流。”因此,教师语言是否具有感染力,极大地影响课堂教学的效果。

(一)语言要准确、精炼

语言表达准确是使用语言的基本要求。“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我们要正确无误地描述要表达的内容,这样才能准确传授知识。如果教师自己的表达都不准确,就容易“误人子弟”,造成学生理解的失误。所以,我们要不断提升业务水平,争取能够一语中的,切中肯綮。再则,语言要精炼。优秀的文学作品当中字字句句都是作家“有意而为之”的,语文课也应该如此,当简洁时必须惜字如金,当繁复时定要浓墨重彩,做到简洁明快、干净利落、抓牢重点。

(二)语言要幽默、风趣

教师语言的幽默风趣其实是教师智慧的一种体现,如果能将幽默运用到课堂语言中,有助于活跃课堂气氛、增进师生感情、提高教育效果。但是,幽默不是天马行空胡乱运用,必须有目的,要有分寸,要有成效。或是为了引出课堂内容,或是为了化抽象为具体,或是为了调节课堂气氛。总之,绝不能因“幽默”而影响整堂课的教学秩序,耽误知识内容的传授。

(三)语言要文采飞扬

新课标指出:“现代语文教学内容应致力于学生素养的形成与发展。”学生要提高素养,除了自己努力,很大程度上会受到老师修养的影响。如果老师是满腹经纶、学富五车的,那么他的课堂一定是妙语连珠、精彩纷呈的,学生在接受知识的同时受到了美的熏陶。所以我们在平时要不断提升语言艺术水平,多从名篇佳作中汲取精华。

总之,语文教师在课堂上一定要秀外慧中,选择合适的内容,搭配适宜的方法,串上精炼纯美的话语,努力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激发他们的潜能,呈现一堂精彩纷呈的语文课。

作者:陈洁 单位:艾青中学

【参考文献】

[1]崔文华.兼顾内容形式,凸显教学效益[J].学周刊,2013(5).

[2]高平.浅谈高中语文课堂教学艺术[J].快乐阅读,2012(10).

[3]石芳明.对语文教师课堂语言艺术的几点思考[J].考试周刊,2014(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