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课程改革实践(7篇)

高职课程改革实践(7篇)

第一篇:高职院校公路桥梁课程改革实践

【基金项目】

本文系2016年甘肃省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在役桥梁技术状况评定训练”(项目编号:201613519003)。

【摘要】

结合多年《公路桥梁与隧道养护》教学工作,从教学中遇到的问题、优化授课内容、夯实实习实训环节、集中实训、考核创新等方面阐述了在课程改革中的探索与实践,从而取得了明显的教学效果和实训效果。

【关键词】

桥梁;隧道;养护;课程改革;探索;实践

公路桥梁与隧道养护课程(以下简称桥隧养护)与桥涵施工技术课程一样,实践性很强,桥涵施工技术(含构造)和隧道施工技术(含构造)是桥隧养护课程的基础,对桥隧养护的教学质量影响很大,桥隧养护更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因此,桥隧养护课程的难度更大,要求对桥梁隧道构造熟悉,有一定的实践基础,授课内容和实训环节的制定和落实是教学的关键[1]。

1.桥隧养护课程教学中遇到的问题

教学内容不实用,教学重点不明确,授课计划安排不合理。学生对桥梁和隧道的构造含糊不清。视频、图片及案例教学资料的优越性没有充分发挥出来。教学难度和职业院校学生的接受能力不相符,实训少,理论教学和实训教学严重脱离。考核方式没有意义,技能目标达不到。

2.优化授课内容

2.1合理安排授课计划,明确授课内容

教材编排早,没有适时更新内容,限制在教材的框架内制定教学计划就会与规范不一致,甚至使用错误的方法。围绕《公路桥涵养护规范》(JTGH11-2004)、《公路桥梁技术状况评定标准》(JTG/TH21-2011)及《公路隧道养护技术规范》(JTG-H12-2015)三部规范,结合教材和企业需求制定授课计划,安排教学内容,“桥隧病害(缺陷)—检查、养护、维修—评定—实训”教学思路更合理,也符合认识事物的一般规律[2]-[4]。

2.2明确重点

桥隧养护授课计划应侧重桥梁,桥梁养护讲解的重点是梁式桥和拱式桥上部结构、下部结构及桥面系的病害检查和评定,混凝土梁式桥病害和评定是桥隧养护的核心内容。掌握好梁式桥的养护对于其它类型的桥梁来说,能起到逐类旁通的作用,悬索桥和斜拉桥养护做为了解内容,仅了解部件类型、常见病害即可。隧道养护重点是隧道土建结构的病害及评定,受到知识范围和专业领域的限制,机电设施的缺陷、检查和评定难度大,因此,机电设施和其它工程设施的养护了解即可,但是应该了解隧道检查和评定的方法和流程。

3.夯实实习实训环节

3.1加强桥隧构造认识

从以往的教学经验分析,桥隧施工课程中构造课时少,感性认识少,学生对桥梁的组成、基本术语及概念模糊不清,对桥隧各组成部分的作用理解不够。桥隧构造是学习养护的基础,对桥梁和隧道的构造不仅熟悉,还应该深刻理解,对桥隧的各部分名称和作用能达到脱口而出的熟练程度,练就基本功,因此,必要时应安排学时参观桥隧和复习桥隧构造内容。

3.2充分发挥图片和案例的作用

与桥隧施工类课程相比,桥隧养护课程几乎没有好的视频资料供我们选择,但出现了各种病害的桥隧案例却很多,收集、筛选和利用好这些旧桥案例对于桥隧养护教学帮助很大。利用图片认识病害,判断病害类型,利用多媒体和专业机房讲解案例、讨论案例、自学案例及案例考核等步骤加大练习力度,巩固学习内容,学习养护维修方法,练习填写表格,熟悉评定方法,从而降低教学难度。因此,案例教学对于养护课程来说至关重要。

3.3明确实训内容,扎实组织实训,保证实训效果

利用学校内外建筑物结合图片加强病害感性认识,增加实训学时比例,熟悉常规检测仪器的使用方法,掌握常规试验方法,协作完成常规检测试验。实习实训内容有准确判断病害类型,常见病害成因分析,保护层和钢筋位置检测,碳化深度检测和分析,混凝土强度检测和推定,判断裂缝类型,裂缝宽度和深度检测,常见病害关联性分析和判断,橡胶支座承压和剪切试验,独立描述和绘制病害特征图,独立填写桥隧检查表格,编写病害养护维修工艺流程,“壁可法”压力注胶试验,熟悉粘贴碳纤维布试验,熟悉粘贴钢板试验,独立完成构件编号,独立完成构件、部件和结构评分计算,协作完成桥梁评定并完成评定报告。根据学校试验条件和课程特点制定必做项目和选做项目,所选实训内容应及时安排完成并讲评,保证每一个做过的项目达到预期目标,宁可少做也要保证实训效果,锻炼基本技能。

3.4提高教师自我实践能力

教师参加了桥隧养护项目,动手做了各种试验、检测,有了一定的阅历,站在学生的角度才有更深的体会,更好地指导实训,才能提高实践教学能力,更好地组织教学。因此,应该要求承担施工和养护教学任务的教师具备一定的实践教学能力,学习新的维修方法,熟悉最新的规范,更新教材内容[5]。

4.集中实训

教学任务完成后,集中几天时间对一座缺陷桥梁进行定期检查和评定,重复教学中做过的部分实训内容,分组提交定期检查报告。实施前做好准备工作,合理分组,准备和检查设备,熟悉评定工作流程,留足时间现场判断和检测病害,指导教师现场及时指导和纠错,校内集中整理资料,及时答疑,减少实训中的困惑,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完成定期检查评定报告,及时评阅报告并讲评,巩固实训成果,提升实践技能。

5.考核创新

引入实习实训报告考核方式。考核的内容就是教学中的实训内容和集中实训的内容,在每一个实习实训环节上精心设计题目,控制题目难度,以有利于培养技能为原则进行设计。实习报告中有课堂测验,参观实习的体会,仪器操作规程,病害判断,常见病害成因分析,各种试验检测,病害特征图描述和绘制,桥隧检查表格填写,病害养护维修工艺流程,构件编号,构件、部件和结构评分计算,评定报告等,及时评阅实习实训报告,最后汇总给出总评成绩,把实习实训落到实处,培养实践技能。坚决取消以考试为主的考核方式,减少或取消照抄照搬的书面作业。

总结

按照“桥隧病害(缺陷)—检查、养护、维修—评定—实训”教学思路,调整了教学计划,通过图片加深病害认识,通过案例克服了难点,摆脱教材束缚,突出了重点,采取实习实训报告的形式落实了实训内容,加强教学中的实训和教学后的实训,学生实践技能提升明显,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教学改革的同时,对教师自身的实践教学能力提高了,教师应不断加强桥隧养护工程实践锻炼,提高桥隧检查评定、设计、维修加固的能力。实训环节加强的同时,教师需花费数倍的时间收集资料,做课件,准备实验设备、材料,做大量的协调和组织工作完成实习,评阅每一次的实习报告并讲评,最准才能完成教学计划。教师需要奉献精神的同时,学校应该有日益完善的实习实训制度和实训支持,改善实习实训条件,分配教师的工作量,付出与报酬逐步一致,提高教师的积极性。

作者:刘建林 单位:甘肃交通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王运周,王勇.桥涵施工[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07.

[2]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公路桥涵养护规范》(JTGH11-2004).

[3]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公路隧道养护技术规范》(JTGH12-2015).

[4]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公路桥梁技术状况评定标准》(JTG/TH21-2011).

[5]陆善兴.高职院校实习实训质量评价指标体系构建.职业技术教育[J].2010(2).

第二篇:高职院校电气专业课程改革

【摘要】

现如今,许多高职院校电气专业的教学模式都存在着一些问题,这些问题严重的阻碍了学生的发展。本文将通过对高职院校电气专业教学的现状的分析,深入研究分层教学与课程改革在电气专业中的应用。

【关键词】

分层教学;课程改革;教学方法

高职院校的电气专业开设的目的,是为了培养适应社会发展与企业要求的电气技术人才,这就使得电气专业的教学方法、教学模式、教学内容要跟着企业用人标准的变化而不断更新,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开始处在与社会发展和市场需求脱轨的位置,但是,现如今,一些高职院校的电气专业依然使用传统的教育方法,只有极少数的院校在教学过程中实施了教学模式和课程的改革。

1.高职院校电气专业教学的现状

1.1课程设置不合理。电气是一门综合性与实践性都比较强的专业,其涵盖的范围很广,因此,电气专业的教学内容也应当是涵盖多种学科的,但是目前为止,我国的高职学校对电气专业的课程设置还比较单一,教学内容重复较多,课程的设置没有随着社会的发展而更新,对实践与理论的结合也不够重视。

1.2教学设备不完善。电气是一门技术学科,学生要想对其真正掌握是需要进行实际操作的,但是许多学校的电气设备却严重不足,根本达不到“使每一位学生都能动手操作”的标准,甚至有些高职院校连一台专业的电气设备都没有,这样的设备短缺会使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变弱,从而制约了学生的发展。

1.3师资力量相对薄弱。我国的许多高职院校电气专业的师资力量都相对比较薄弱,缺少既有热情又有经验的专业教师,普遍都是一些年轻的教师,这些教师虽然对教学充满热情,但教学经验严重不足,有的院校也会花钱聘请一些有教学经验的老教师,但是老教师的思维固执,不能接受新鲜的事物,这样会耽误学生学习新兴的电气知识与技术。

2.分层教学的策略分析

2.1学生成绩与能力的分层。分层教学的首要策略就是按学生的成绩与能力进行教学。对于那些学习成绩比较优异、但是实际操作较差的学生,教师要加大培养其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而对于那些基础知识比较薄弱,但是实际操作能力却比较强的学生,教师应当在课堂上对其多加关注,上课多提问,以此来加强其基础知识的掌握。而对那些基础知识和实际操作都不感兴趣,且能力特别差的学生,教师要先找其谈话,进行说服教育,再引导他们学习基础知识和专业技能。

2.2备课与指导的分层。分层教学的必要策略是对备课与指导进行分层。备课是教师进行教学活动前必备的重要环节,对备课进行分层[1],就是根据教学大纲对不同的教学内容进行教学目标的设定;指导就是根据备课分层下的教学目标进行指导,这种指导主要是因材施教教学方法的一种体现,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对不同层次的学生采用不同的指导方法来完成教学目标,教师要“教”的全面,学生才能“学”的全面,这样既能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又能使每一位学生都得到全方位的发展。

2.3教学方法与教学目标的分层。教学方法与教学目标的分层是分层教学的重要策略,学生都是有独立个性的人,有些学生可能想要读研、出国留学,有些学生可能在毕业后直接就业,教师要充分了解学生的想法,为不同个性的学生制定不同的教学目标,这就是教学目标的分层。此外,教师教学的目的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发展,学生不能只是完成教师制定的学习目标,还要选择适合自己的方法,这就是教学方法上的分层。

3.课程改革的策略分析

3.1明确课程目标。高职学校的目标是培养社会主义的接班人,也就是培养符合社会需求的人,所以,课程改革的第一步就是要明确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要符合社会的需求,向各个企业的岗位需求靠拢,在课堂上不仅要传授给学生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还要告知学生一些基本的职业素养和要求,其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2],教师要结合社会生产的现状培养学生实际操作的能力,以使学生适应社会与各大企业的发展。

3.2构建核心课程体系。构建核心课程体系,就是将传统的教学模式转变为[3]以项目为主体建设专业核心课程的教学模式,即学生在实际操作项目的过程中,进一步的巩固基础知识和专业技能。首先,高职学校应重新调整课程结构,根据社会需求来确立课程内容,将课程内容划分为三个大的方面:基础知识、专业技能、核心能力;其次,学校与企业应当加强合作,企业派遣技术人员对学生进行专业技术的指导,使学生更加了解企业需求与职业素养。

3.3建设师资力量。作为高职学校教学的中心力量,加强建设师资力量是课程改革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第一,教师应当抛弃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法,不能一味的对学生进行知识的灌输,要重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要明白在电气专业中,实践有时要比理论重要的多;第二,学校要聘请一些既有热情,又有丰富技术经验的教师,对学生进行基础知识、专业技能的讲解,还能指导学生的实际操作,最好能引进企业的技术人才,这样对学生的发展将大有帮助。

总结

综上所述,分层教学主要是对三个方面分层:一是对学生知识与能力的分层、二是对备课与指导的分层、三是对教学方法与教学目标的分层;课程改革要依照以下三点进行:首先明确课程目标,其次构建核心课程体系,最后建设师资力量,只有严格按照要求贯彻执行,才能确保高职院校电气专业教学改革顺利进行。

作者:贾舒涵 单位:内蒙古交通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哈斯花.高职院校电气专业的分层教学与课程改革[J].科教导刊,2015(18):61-62.

[2]于肖薇.中职院校电气专业的分层教学与课程改革[J].现代妇女旬刊,2013(11):144-145.

[3]李文正.高职电气技术基础课程的教学改革[J]工程技术:全文版,00316-00316.

第三篇:高职焊接工艺课程改革实践

摘要:

针对《熔焊过程控制与焊接工艺》课程传统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结合企业对焊接人才的要求和高职的人才培养目标,在该课程教学中优化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和考核方法,以适应不同层次生源的教学要求,以期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

高职;焊接;改革;实践

焊接人才培养应当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如何使学生在工作岗位上具有较高的职业素养,成为深受企业欢迎的技能型人才,专业课程体系与教学方法的改革显得尤为重要。因为扎实的理论知识、较强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应变能力,是学生成长成才的关键,是推动学生职业发展的动力。另外,学院有普招,单招,拔尖学生等不同层次的生源,拔尖学生的培养目标是业务素质高、专业知识精、动手能力突出,而单招学生,理论知识少,自主学习意识差,无课堂积极性。针对生源的差异,必须分类按需进行教学。所以面对学院生源的特殊性和市场新的需求,决定了必须对焊接专业的核心课程《熔焊过程控制与焊接工艺》进行必要的改革探索,推进能力为重的有效课堂建设。

1传统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传统的教学模式较单一,始终以“课堂”、“教师”和“教材”为中心,教学过程中,教师传递信息,学生被动的吸收信息,这样的一种“独白式”教学模式,使课堂毫无生气,教师成为教学过程的绝对支配者,学生缺乏对教师和书本的怀疑与批判态度,其自主学习能力和学习效率差。教学内容枯燥,理论知识过偏过难,缺乏图片、视频等直观形象的内容。教学资源匮乏,校内实训基地焊接设备与材料不完善,绝大部分内容无法进行现场教学,对学生技能的培养束缚性很大[1]。对于高职院校的学生,大部分学生基础知识较差,没有良好的自主学习的习惯和学习方法,对企业焊接结构件制造的认识相对薄弱,在进行实践训练时往往无从下手。再加上课程理论性较强,内容枯燥知识点多且抽象,导致许多学生学习比较吃力,难以达到教学目标。

2教学改革研究与探索

2.1明确课程定位

《熔焊过程控制与焊接工艺》是焊接技术与自动化专业必修的核心课程,是培养焊接高技能人才所必备的“焊接冶金过程分析及控制”和“金属材料焊接工艺的制定”两个重要岗位能力的关键课程,该课程对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培养学生的职业素质起着决定性作用。其教学目的是使学生掌握熔焊基本理论,初步具有分析焊接缺陷、分析焊接接头组织的能力,具有分析金属焊接性,能根据产品的技术条件及材质提出合理的焊接工艺的能力,并掌握有关的实验方法和技能,能结合其他专业课知识,解决生产中的一般问题。因此,该课程不但重视知识的学习,而且更重视能力的培养。

2.2优化教学内容

1)结合工作去向重组教学内容教学内容是教学的根本,改革教学内容是培养技能型人才的核心[2]。焊接专业学生从事的工作种类较多,本课程将针对工艺设计,材料及工艺匹配,焊接材料及工艺优选,焊接规范的选择及控制,焊工培训,焊接过程的安全环保和节能措施的推行,焊接新结构新材料新工艺和新设备的研究开发和创新,焊接标准和规范的执行和鉴定等工作能力的培养,重组教学内容。如将焊接材料与焊接材料标准结合;将工艺制定与焊接工艺评定结合;追踪当今焊接专业发展的学科前沿热点,介绍新技术、新工艺、新标准,拓宽学生的知识面,还可将新材料的焊接与传统材料进行对比,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大多数专科生一般到不同类型产品的生产和经营部门,这要求学生不仅要较系统地掌握专业理论知识,还应具有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运用所学过的知识和技能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本课程将理论知识和工程实践相结合,将生产中遇到的技术、案例引进课堂,使学生掌握各种常用金属材料构件焊接工艺制定的思路、步骤和工艺要点。通过实践带动知识、技能的学习与职业素养的提升。2)从学生实际出发,优化教学内容进行讲授单招学生,无学习方法,课堂积极性和理解能力差,而普招学生中绝大部分是文科专业的学生,这些学生基础知识较薄弱,对理论性较强的知识理解比较困难,学习压力较大,学习效果较差。针对学生实际情况,在讲授过程中,优化教学内容。比如在讲授金属材料焊接工艺相关章节时,根据“材料成分—物理和化学性能—焊接性—初步制定焊接工艺—焊接工艺评定—制定正确的焊接工艺”主线展开教学,增加了焊接工艺评定的相关内容,将教学内容和企业生产流程保持一致,让学生建立起完整的知识体系,保证教学内容的系统性和实践性。在讲授熔焊原理相关章节时,按照循序渐进原则进行引导,在知识点的准备中可将核心知识进行梳理,建立核心知识节点拓扑结构,这种拓扑结构系统性强、结构紧凑,学生易于系统掌握[3]。在教学过程中,以职业能力为依据,根据“必须、够用”的原则,对教学内容进行优化和调整,将过偏过难,与实践关联不大、理论性较强的内容进行删减。强化实践性内容,强调教学重点和难点,促进学生对主要知识点的掌握。针对单招学生,要衔接中职课程,对教学内容进行调整,删除中职课程中已经学习的内容。3)以焊接国家职业资格证书为导向,将教学内容与国家职业标准、职业技能鉴定有机衔接,全面提高了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与就业能力。

2.3改进教学方法

《熔焊过程控制与焊接工艺》课程分为熔焊原理和金属材料焊接工艺两部分,理论和实践性较强,在课堂教学中,积极探索适合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将是很重要的手段。教学过程中,教学方法与教学内容结合。如焊接接头组织和性能分析模块采用启发探究式,研讨式教学方法;焊接缺陷的分析与控制模块采用现场实践,研讨式教学方法;焊接材料模块采用现场实践,研讨式教学方法;金属材料焊接性分析模块采用启发探究式,互动式教学方法;金属材料焊接工艺制定与实施模块采用案例式、研讨式、讲座式教学方法。通过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融合,增强课程特色,启发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提高了学生解决实际生产问题的能力。采用教学方法与学生学法相结合,由“重教轻学”转向重“学”,教师将“授人以鱼”向“授人以渔”进行转变。如通过批判性教学,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让学生树立“唯真理而非唯书本”的学习观[4]。教师应该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和成长规律,有针对性地设计教学过程,整合丰富的教学资源,与学生共同研讨教学方案,鼓励学生主动参与案例教学过程,重视应用性实践。教学过程中,找准本课程与焊接专业其他课程的结合点,进行课程之间的交叉融合,使学生能将学到的知识融会贯通,举一反三。备课时精心提炼出一些问题,通过问题式教学,引导学生进行深入思考,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鼓励学生充分利用网络资源自我学习,增强工程意识、产品意识。

2.4完善硬件条件,丰富教学手段

现代科技的迅猛发展,丰富了先进的教学手段。改变教师以往“黑板+粉笔”这种单一的教学手段,将PPT、视频、动画等多媒体教学手段引进课堂,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现典型焊接接头缺陷(如奥氏体不锈钢热裂纹)、双丝过渡的动画、异种钢接头金相组织、新型焊接原材料图片等,增加课堂信息量,增强了教学的直观性与生动性。采用实物教学,直观展示各类典型缺陷接头,焊条、焊丝、焊剂等焊接材料等,使学生有相应的感性认识,易于理解。采用网络教学,针对课程的特点,在教学过程中将教学课件、试题库、实验指导书、与课程相关的参考资料、最新研究方向及发展趋势等内容等上传到网络综合教学平台上,丰富教学资源。学生可以随时学习专业知识,精确掌握现代科技发展动态,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老师还可以在网络进行答疑,通过与学生互动,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5]。

2.5强化实践教学

本课程的实践性较强,有效开展实践教学是保证教学质量的重要环节。结合学院的实践条件,开展实验和实训教学。开设焊条扩散氢测定实验,,采用LNPY-S金属扩散氢测试仪测定各种焊条的扩散氢含量,促进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开设焊接接头金相组织分析实验和焊接裂纹、气孔的特征分析实验,进一步提高学生理论指导实践的能力。模拟实际焊接生产过程进行实训,选用典型金属材料,制定焊接工艺,利用SPECTROTXC-03光谱仪(如图2所示)测定在不同焊接工艺条件下焊缝的成分,让学生分析讨论所制定焊接工艺的正确性,切实提高学生解决实际生产问题的能力,增强学生自信。校企联合教学,选送一批拔尖学生利用假期下厂实习锻炼,通过实践赋予他们较强的专业技能,使拔尖学生的培养高度上一个新台阶。

2.6改进考核方法

高职高专教育的目标是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培养懂理论又具有高技能的实用型人才。但长期以来,以期末总结性考试和闭卷笔试为主的考试方法,严重背离了高职高专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产生了种种弊端,制约了高技能实用型人才的培养。为此,本课程进行考核方法改革,采用准备工作考核、现场操作考核、课堂表现考核和期末笔试答卷考核四个阶段。对于单招学生,则要加大前三项考核力度,提高其学习自主性[6]。

3结论

1)通过课程改革,进一步明确了该课程在焊接专业教学中的地位,使该课程体系更加完整。结合岗位能力要求、学生实际情况和国家职业技能鉴定标准,优化调整教学内容,使教学内容更加贴合企业需求,更具前瞻性,更加精炼和丰富,有力地促进了焊接技术人才的培养。2)加强教学过程管理,采用启发式或讨论式等教学方法,加强教师与学生互动,激发学生潜力,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改变了以往被动学习的局面,保证教学质量的提高。3)完善教学硬件条件,通过采用多媒体教学、实物教学和网络教学,丰富基础理论知识,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进一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加强实践教学,提升学生的专业技能和就业能力;改进成绩考核方法,有效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达到了课程改革的目的和要求。

作者:许芙蓉 单位:兰州石化职业技术学院机械工程系

参考文献:

[1]王永东,周月波,郑光海,等.《焊接冶金学》课程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J].北方经贸,2012(9):157-158.

[2]王永东,赵霞,郑光海,等.应用型本科焊接冶金学课程教学方法改革[J].中国冶金教育,2013(6):12-14.

[3]李柏茹,王永东,等.多媒体技术在焊接冶金学课堂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冶金教育,2015(1):16-17.

[4]宗琳.《焊接冶金学》课程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1(31):218-218.

[5]童克波,傅继军,杨柳春.以PLC控制技术为核心,创新机电专业实训体系的研究与实践[J].兰州石化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15(1):56-59.

[6]李建民.高职教育课程考试及评价方式多样化改革探析[J].兰州石化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14(4):48-50

第四篇:高职生物制药专业项目化课程改革初探

摘要:

课程项目化已是高职院校课程改革的必然趋势,是提高学生职业技能和职业素养的重要手段。本文针对我系《药物检验技术》项目化课程在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对项目化课程改革进行探讨。

关键词:

生物制药;项目化;课程改革

高等职业院校办学的根本任务是培养高技能、高素质的人才,实践实训教学是培养具备综合职业知识和高技能型人才的关键环节。课程项目化就成为提高学生职业技能、突出高职办学特色、促使课程改革走向优质的一条有效途径[1]。针对我系在生物制药专业的《药物检验技术》课程实施项目化教学过程中的成功经验和存在的问题,对项目化课程改革提出一些建议。

一《药物检验技术》项目化课程教学设计

药物检验工作要求学生具备药事管理相关法规的理解实践能力,药物性质分析应用能力,药品质量标准的查阅使用能力,实验室仪器设备的使用、维护能力,合理采集、分析数据能力等。《药物检验技术》课程项目化,把岗位的核心能力作为工作项目,把典型工作任务作为教学任务,按药物检验工要求培养学生,使其具备独立完成检验工作的能力和职业素养,为进岗实习和从事相关领域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药物检验技术》项目化课程的设计是结合地方特色药和校企合作企业的需求,以项目引领,把工作岗位任务与课程教学一体化,做到岗位核心能力项目化。其内容包括辅料、药材、制剂和包装材料的检验四大项目,涉及到的模块有物理常数的测定、药物定性鉴别、药物检查、药物含量测定和全检。在项目的实施过程中,为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角色,教师先详细讲解案例项目,让学生了解检验工作的整个流程,然后再让学生开始实训。项目的实施方案如下:①发出任务指令:教师发出任务,学生接受任务;②制定项目方案: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查阅药品质量标准等相关资料制定方案,在此过程中,教师全程监控并答疑、指导;③确立实验方案:小组间反复论证,教师点评方案,最终确立实验方案,并协助学生准备实验;④项目实施:教师适时引导、监控学生独立完成实验;⑤学生分析实验结果,教师随时观察、引导;⑥学生分析归纳实验数据,完成检验报告。项目实施的整个过程,学生都发挥其主体性作用,在教师的引导下独立完成检验工作,锻炼了学生查阅收集整理资料的能力、基本理论知识的应用能力、实践操作能力和组织管理能力。《药物检验技术》项目化课程实施后,学生基本能够独立制定项目实施方案,规范地编写检验报告;其实践操作技能、查阅药典等资料的能力显著增强,专业理论知识的掌握与运用比较熟练,协作合作能力等职业素养得到很大的提升。

二《药物检验技术》项目化课程在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学生积极性不高、主体性角色不明显

在实施过程中过发现,项目实施初期,学生的积极性很高,能主动地进行实验操作,完成检验工作。在后期,学生对项目不太感兴趣,绝大部分学生都只是为了完成项目,缺乏检验工作者的严谨性,不能做到精益求精,表现出敷衍的态度。在项目实施方案的制定这一环节,绝大部分学生参与度不高,依赖思想较强,相互推脱、把任务推卸到教师或者积极认真的组员身上,没有发挥其主体性作用。由于这部分学生没有参与实验方案的制定与修改,对实验环节不熟悉,则对实践操作的积极性也减弱,参与度越来越低;这部分学生的态度进而影响了整个班级的学习和实践操作氛围。

(二)项目资源、实训基地建设不足

由于项目资源和实训基地的限制,实施项目的每个小组有6-7人,每一小组的人员过多,并不是每一位学生都能亲自动手操作,使得原本对项目化课程感兴趣的学生逐级丧失积极性,达不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三)校企合作深度不够,教师科研项目不足,未形成产学研合作平台

目前与我系合作的企业有10余家,但是交流合作比较密切的只有1家。并且合作的企业也只是为学生提供校外实习基地,企业参与积极性不高;教师申报的科研项目不足,未形成校企深度合作的长效机制,缺乏产学研合作平台,不能为学生实训、实习、实践提供项目资源和保障条件。

(四)学生成绩评价体系不够完善

学生成绩是检验课程改革的标准。学生成绩评价主体主要是授课教师,评价主体单一化,忽略了学生的能动性,缺乏评价者和被评价者之间的相互交流和有效沟通,无法及时得到评价的反馈信息[2]。评价内容由实操技能(50%)、理论知识(25%)、职业素养(25%)三部分构成。但是,主要是对项目实施过程的考核,包括时间、质量、安全、文明、环保四个方面,忽略了项目实施前查阅资料、制定实验方案的能力和项目实施结束后“拓展项目”的完成能力的考核;在评价标准上,时间、质量、安全、文明、环保四个方面都有量化的评分细则,但是,理论知识的考核却没有做详细的量化评价标准。评价体系的不完善,导致评价的效果不太理想。

三对项目化课程改革的建议

(一)健全学生成绩评价体系,增强考核的全面性和科学性

要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升学生的职业技能和职业素养,要健全学生成绩评价体系,增强考核的全面性和科学性。学生成绩评价可建立评价主体多元化、评价内容实践化、评价形式多样化、评价指标定量化的成绩评价体系,注重过程性考核和创新能力培养[3]。评价主体要充分发挥被评价者的能动作用,实现学生自评、学生互评、授课教师和企业实践专家灵活多样的评价形式。特别是学生评价的反馈信息可使教师对其教学行为进行反思和调整,分析是否能够促进职业能力目标的实现,也可为项目化课程改革提供依据。最终学生成绩由形成性评价(90%)和创新能力(10%)构成,形成性评价包括实操技能(50%)、理论知识(20%)、职业素养(20%)。实操技能的考核包括时间和质量,即在规定时间内按照各项质量标准要求完成所有检验工作;职业素养包括安全、协作、文明、环保;理论知识部分可考核项目实施前查阅资料、制定实验方案这一环节,以实现理论知识考核内容细化量化;并将教师布置的课外拓展项目作为创新能力的考核,要求学生自主查阅资料、独立制定方案,并做可行性分析,最终以PPT形式汇报,主要考核项目的合理性、完整性、创新性和知识的应用性。

(二)加强政校企合作,构建产学研合作平台

学校教师应充分利用政策保障作用,积极申报各类实验、实训建设项目,争取地方政府的立项与资助。作为产学研合作主体的学校需加强自身建设,客观评价自身优劣与企业需求,以校企共同发展为目标,以人才、技术和效益为结合点,突出“产”与“研”的应用性和地方性,构建专业优势和平台特色[4]。利用平台场地、人员、设备等优势,为企业检验真实药品,改变“学校有场地有人没项目做,企业有项目没场地没人做用”,实现企业和学校双赢。同时加强科研推动作用,并将成熟的科研项目转化为教学项目,学生利用平台参与科研项目,完成检验实训、毕业论文,同时也增强其技术创新能力。学校有了一定的实力和基础,实现校企双赢,才能调动企业参与产学研合作的积极性,参与共建平台。依托平台,学校为企业提供检验场地与人员、技术支持和员工培训;企业为学校教学提供项目支持,以项目为载体,实现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体现实训环境的真实性和职业性,增强学生学习兴趣、职业技能和职业素养。实现互利共赢、共同发展、开放共享产学研合作平台运行机制。

作者:谭红琴 单位:贵阳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李淑平,王宁.项目化教学模式下高职院校教学质量评价系统建设[J].职业技术教育,2016,(38).

[2]刘学湘,徐钰君.生物制药专业学生多元化学业评价的反馈信息分析[J].成都中医药大学学报,2015,17(4).

[3]董丽辉,范三微.《生物制药设备实验》项目化课程教学中学生评价方法的研究[J].科技信息,2014,(5).

[4]彭加平,韦平和.高职生物制药产学研合作平台的构建[J].药学教育,2013,29(5):11.

第五篇:高职订单人才课程改革探索

摘要:

随着高职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化,很多高职院校都在积极探索校企合作订单人才培养模式。本文从目前开展订单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着手,以《酒水服务与酒吧管理》课程为例,探索了如何以具体课程改革为切入点,打破校企合作僵局,保证订单人才培养模式的落实,真正实现学校、学生和企业“三赢”局面。

关键词:

高职;订单培养;课程改革

我国高职院校进行教学改革已有多年,吸取借鉴国外职业教育成熟模式的经验,我国高职教育也取了一定的成绩,而订单培养就是一种较为符合当前国情的人才培养模式。实践证明,订单人才培养是校企的双赢之举,这种培养模式增强了学校的办学活力和实力,解决了毕业生的就业问题,同时也为企业提供了高质量的人力资源。

一订单人才培养模式内涵

所谓的订单人才培养模式,是指企业与学校签订用人协议,充分利用双方资源优势,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并参与人才培养过程及管理,达到预期培养目标,最后由企业按照协议安排学生就业的一种合作办学模式。对企业而言,这种人才培养计划岗位针对性强,能最大程度上缩短学生就业后的岗位适应时间,甚至能做到无缝衔接;对学校来说,订单培养的核心和最终目的是成功培养企业需要的人。因此,订单人才培养模式是一种职业教育为适应市场需求和改革而发展起来的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它能更充分地整合社会教育资源,提高教育效率。

二订单人才培养模式的尴尬处境

(一)校企合作意愿不对等

目前我国总体就业市场处于一种人才相对过剩状态,特别是一些门槛较低的传统行业更是如此(如酒店管理等)。在这种市场状况下,企业在人才招聘上占据优势,而学校则处于弱势被动地位。因此,企业对订单人才培养的热情不是很高;相反,学校则为了应对竞争激烈的就业环境、提高就业率和就业力,寻求订单合作培养人才的意愿却很强烈。在合作双方意愿不对称的情况下开展订单培养,其难度可想而知。

(二)校企合作流于形式

校企双方即使建立了订单合作关系,但大多流于形式上的校企合作建设研讨、签订协议等。校企双方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课程标准以及实施以真实工作任务为载体的教学内容等方面的合作深度还不够。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我国目前的经济发展状况对人力资本的质量要求较低(特别是服务行业),再加上我国缺少类似国外对“双元制”教学进行法律保护的政策,过高的员工流动率,使得企业对校企合作期望不高,其合作意图更多倾向于获取高职学生实习期的廉价劳动力。从而使得订单培养流于形式,大都仅为学生提供参观或短期实习而已,失去开展校企合作的真正意义。

三课程改革的建议和实践探索

酒店管理专业是我国的老牌专业,几乎成为各地高校必开专业,然而目前高校对于酒店管理人才的培养尚不能紧跟市场需求,无法满足行业要求。因此,酒店人才市场呈现一方面总体基数处于饱和状态,而另一方面对专业人才的需求又处于匮乏状态的矛盾局面。为谋求出路,各高校各显神通,纷纷进行各式教学改革,而订单人才培养模式成为他们竞相追捧的香饽饽。而同样,酒店管理专业的订单培养也存在上述问题。高职酒店管理专业要想真正享受到订单人才培养模式带来的成果,首先必须将改革重心侧重于具体课程的教学改革上,以实现与酒店专业岗位的无缝对接,并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让企业品尝到订单人才培养模式的甜头,从而逐步重视校企合作,加深合作关系。下面以高职酒店管理专业的核心课程《酒水服务与酒吧管理》(以下简称酒水课程)为例,分析探索适合该课程的教学改革。

(一)树立校企双赢课程设计观

在订单人才培养过程中,校企共建是高职教育课程改革的前提条件。通过校企双方反复商讨论证,依据岗位需求,酒店专家和技术人员与专业教师共同参与课程建设的全过程才能确保课程内容的职业性,特别是在工作岗位的确定与典型工作任务的分析、行动领域开发、课程内容设计等方面,必须广泛征求酒店专家的意见并论证,才能确保课程体系及内容的针对性与适用性。以三亚航空旅游职业学院酒店管理专业酒水课程为例,学校先后与喜来登、丽思卡尔顿、海航、瑞吉等酒店建立深度合作关系,以职业能力培养为主线,融入企业工作情境,按照工作过程系统化设计思路,双方共同进行酒水课程内容、教学模式、教学实施方案和评价体系设计。

(二)建立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课程设计思路

订单人才培养模式重视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以就业岗位为研究对象,设计与选择合适的课程内容。与此同时,订单培养还要求课程内容应按照企业相应的专业岗位群进行设计与编排,从而将课程内容与工作任务串联起来。因此,学校应积极主动与企业联系,安排专业教师访问企业,与企业专家共同分析探讨具体工作任务及工作过程。以酒水课程为例,按照酒店餐饮行业中酒水类岗位群(如酒吧服务、茶水服务、餐厅服务、咖啡服务等)为出发点,研究这些岗位群的工作任务。然后依据工作任务的不同细分为不同的工作环节,再将这些典型的工作环节串联起来形成工作过程,最后以模块化和项目化内容开展教学工作。

(三)采用先进的教学方法和模式

为强化学生对酒水课程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的学习,酒水教学必须进行创新和仿真化。以酒吧服务为例,根据酒吧的岗位设置,可用仿真教学来培养学生的技能。根据酒吧经理、调酒师、服务员等不同的岗位,将实践教学进行多角色、分段式进行。如调酒环节的学习可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具体项目包括:传瓶、示瓶、开瓶、量酒、英式和美式摇壶手法训练、果盘制作、软饮料服务、调酒、酒会服务等内容,在实训室模拟仿真环境,再现一个酒吧。

(四)优化课程考核体系

在课程评价方式上,应根据高职院校的教学和学情特点,打破单一试卷考试,从知识、能力、素养三层次着手,由教师和学生共同进行评价,共同参与到整个评价过程中。可采用多结构考核方法,将过程考核与终结考核结合起来。从教学经验看,该课程可以从过程考核、技能考核和理论考核三方面进行,三部分的比重可根据各院校具体情况来灵活调整。这种多层次、宽结构的考核方式能突出职业素质、实践能力与理论水平的同等重要性,有利于学生全面学习这门专业核心课程,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考核还可与职业资格鉴定衔接,如以证代考,课证合一等。

总之,就目前现状而言,为保障高职订单人才培养模式的有效实施,需要学校作为主导方,积极主动联系企业,寻找校企双方共同利益,以课程改革作为切入点,打破当前校企合作僵局,满足各自需求,加深校企合作,实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提升高职人才的培养质量,形成学校、学生和企业“三赢”局面。

作者:何进武 陈丽萍 樊伟伟 单位:三亚航空旅游职业学院

参考文献

[1]张永良,张学琴.高职“订单”人才培养模式的有效机制探索[J].中国高教研究,2007(06).

[2]盖艳秋.基于工作过程的《酒水服务与酒吧管理》课程改革与实施[J].高考(综合版),2015(02).

[3]刘海明.基于校企合作的高职就业指导课程改革分析[J].华人时刊,2014(01).

[4]李增泉.浅析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高职课程开发模式[J].大观教育论坛,2015(05).

[5]何进武.高职院校《酒水服务与酒吧管理》课程设计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6(01).

第六篇:企业工作环境下高职课程改革研究

摘要:

本研究依据现代高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目标,对课程企业工作环境仿真做了深入的研究,论述了课程企业工作环境的内涵,主要研究内容包括:如何搭建课程企业工作环境;全盘企业化与课程的企业工作环境仿真的区分;课程企业工作环境差异化。通过以数控技术应用专业为例,论述了基于企业工作环境的高职课程改革实践过程。综上所述,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中运用课程企业工作环境仿真的方法能够大幅度的提高当前人才培养质量,培养出符合企业职业岗位需求的技术人才。

关键词:

工作环境;高职;课程改革;实践

0引言

高等职业院校要主动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以就业为导向确定办学目标,找准学校在区域经济和行业发展中的位置,加大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力度,坚持培养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实践能力强、具有良好职业道德的高技能人才。近年来,通过不断地发展,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以初具规模。但当前高职人才培养依然存在一些问题,包括培养目标与企业人才需求不对接;学习方式方法相对传统;师资力量薄弱;硬件条件与企业新技术不匹配等等。要解决这些问题必须以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课程改革为切入点,而课程改革的目标就是要改变现有的学科体系的内容,根据企业对培养对象的具体需求开展教学。因此,在深入开展课程改革和校企合作的过程中,进行基于企业工作环境课程改革成为实现高等职业院校培养目标的重要途径。

1课程企业工作环境的内涵

1.1现代企业的人才需求

随着现代企业的不断发展,企业对员工的基本要求不断提升,在员工的技术能力、知识能力、素质能力方面均有较高要求。为了更好的满足企业对培养对象的要求,就必须把高等职业教育课程教学与企业实际生产情况结合起来。校企合作是实现这个目标的根本途径,现阶段职业教育校企合作发展问题较多,我国多数现代企业的特点决定了其很大程度的缺失教育培养员工的功能,而高职院校在现阶段应该充分发挥自身在校企合作中擅长教育教学的优势,培养符合现代企业要求的人才,其中利用仿真企业工作环境进行课程教学的方式是一种很好的思路。在仿真的企业工作环境下开展课程教学是我国现阶段高等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重要表现形式。

1.2高职院校课程企业工作环境的内涵

高职院校的课程企业工作环境内容定义就是仿真企业运行模式,企业管理规定,企业生产类型,企业文化,把其中的各项管理、技术、素质要求贯穿到课程教学的完整环节中来,以便更好的实现学生的职业培养目标。将仿真企业工作环境应用到课程教学改革中去,就必须了解现代企业生产特点以及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活动特点。现代企业特点明显,其根本目标是追求效益最大化,是物料流、技术流、信息流、人力流构成的极为复杂的完整体系,而人员的技术能力和职业素质是企业发展的核心动力。高等职业教育就是给这样复杂的体系培养核心元素———人,因此必须结合现代企业的特点,充分发挥职业教育育人的优势,利用课程企业工作环境教学的方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加强人才核心竞争力。

2主要研究内容

2.1如何搭建课程企业工作环境

传统的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方案中都有大量的实训课程,有较为严格的实践教学管理规范,同时也购置了大量的用于教学的各类生产设备,但是这些内容已很难适应现代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要求,同时与现代企业的生产管理规范和设备存在着较大差距,不能很好的为校企合作办学提供各种高标准的支撑。高职院校应该利用这些基本条件,不断加强专业建设及课程建设,搭建课程企业工作环境。课程教学的企业工作环境包括硬件条件加强和软件条件提升。硬件条件具体指企业工作环境中的教学设施,其中第一类指教学设备,例如数控技术专业教学用到的各类数控加工设备;都市农业装备专业教学用到的各种农业自动化机具;畜牧兽医专业教学用到的各类检验、治疗器材设备等。这类教学设备主要与企业生产设备为标准,是开展课程教学的核心硬件设备,必须与企业现阶段使用的设备相同或相仿,要与现代企业应用的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相一致。第二类指仿真企业管理环境的设备,例如现代企业的各种规定看板,企业文化展示墙,企业生产安全保证设备等等。这类硬件设备主要是辅助生产,同时是企业管理方式方法的载体。软件条件具体指企业化环境教学中的规范制度,同时也是教学组织的方式方法,是企业化环境课程教学的核心内容,例如加工制造类专业的“6S”、车间文化。高职课程教学必须通过这部分内容的强化培养学生的六大意识,其中包括安全意识、责任意识、质量意识、创新意识、协作意识、服务意识,最终达到满足现代企业人才需求的培养目标。

2.2全盘企业化与课程的企业工作环境仿真的区分

搭建企业工作环境开展课程教学能够大幅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那么是不是完全照搬企业的各项软硬件条件就达到目标呢?这里要注意区分实际企业环境和仿真企业工作环境的不同,两种情况承载的内容是有所区别的,实际的企业环境是以最大化企业效益核心目标,其次兼顾技术人员的训练以及职业发展。而用于高等职业教育课程教学的仿真企业工作环境,其核心目标是提供培养技术、素养、具有持续发展前景的技术人员的平台,是以企业工作环境作为载体为企业培养人才,为学生提供不断持续学习发展的一种手段。在企业工作环境中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协作完成独立项目的能力,是对学生职业素养的深入培养,对学生进入企业后发展的前景具有决定性的作用。因此,完全企业化和企业工作环境课程教学必须区分开来,不能盲目的全盘企业化,需要结合学生的学习情况开展课程的仿真企业工作环境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2.3课程企业工作环境差异化

在高等职业教育领域里,不同的专业以及课程都对应不同的职业方向。那么在搭建课程的企业工作环境时必须根据不同类型的课程,具体情况具体分析,找到适合相关专业领域的工作环境内容,不能以偏概全,要有差异。课程企业工作环境仿真的核心理念是一致的,但在不同类型的专业以及课程在实践过程中会出现较大的差异。例如,数控技术应用专业这类加工制造类的专业需要搭建的是现代制造企业的车间生产环境,在硬件投入、安全管理、设备管理、全员质量体系等方面着重体现;而数字媒体技术专业这类计算机应用以及艺术类交叉学科,则在创新环境、创作氛围、计算机设备、影视媒体制作规范等方面着重体现,究其原因主要是这两类企业的运行管理内容有较大的差异性,因此需要差异化对待不同类型专业的进行研究。在一个专业中不同的课程企业工作环境仿真也不尽相同,例如都市农业装备专业中的《设施农业生产关键技术》课程中的企业工作环境主要是各类温室设备为主,而《农村(业)新能源》课程的企业工作环境中以不同的新能源企业为参照,其中涉及能源对安全有严格的管理规定,与前述课程的差异性较大。因此,研究和搭建课程企业工作环境的过程中要针对不同的专业以及专业课程深入所对应的企业进行调研,充分考虑其差异性,由此搭建专业课程体系的完整企业工作环境的工作量巨大,需要一个成熟的团队协同完成。

3企业工作环境课程改革教学实践

3.1实践过程

企业工作环境课程改革的目标就是提高课程的教学效果,最终实现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这里以数控技术应用专业为例,说明课程企业工作环境仿真的教学实践。数控技术应用专业是工科加工制造类专业,面向的企业主要以具备高端制造能力的现代制造业企业为主,专业课程基本都以“工学结合”理实一体化的教学模式进行,搭建数控加工技术一系列课程群的企业工作环境的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教学设备的购置,以往职业教育的教学设备的购置都基本是两种类型思路,一是规模化生产设备支持以外协加工;二是差异化高端设备以追求各级职业技能竞赛获奖,大多数高职院校出现了一些设备教学时不够用、统计时使用率低的情况。因此在规划实训车间建设以及加工设备购置时,要充分深入企业调研,详细分析各个岗位职业技能要素,购置设备时考虑采用与实际生产匹配的设备,数量规格需与课程改革内容相对应,不盲目追求竞赛成绩。同时按照企业规范布置设备以及连接电气线路。在搭建企业工作环境时,还需要注意现代企业新工艺、新技术的应用情况,数控技术专业就引入了快速成型和“3D”打印技术设备,以紧跟企业技术发展的前沿。(2)加工类企业生产过程中存在危险因素,企业为了防范安全事故都制定有一套严格规范的安全生产管理制度,在课程企业工作环境仿真中必须严格按照行业、企业安全标准开展教学,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安全生产意识。例如数控实训车间,安全操作规程必须上墙,同时以看板形式粘贴各种安全操作的示例图片,设备故障时需要按照严格程序处理。(3)产品的质量是企业的生命线,对于数控加工的课程来说如果没有达到要求的加工精度,就没有达到应有的教学效果,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质量意识呢?数控加工类课程的企业工作环境仿真要求教学时采用全过程及全员质量管理,给学生灌输质量体系的概念。通过“6S”、全产品生命周期管理一些具体的措施来实现。可以清楚的看到搭建企业工作环境仿真质量管理后,数控加工课程的零件成品合格率有明显的提高,工量具的损坏率明显下降。(4)课程教学的企业工作环境仿真对学生的基本职业素质提高有重大意义,例如要求学生养成进入车间更换工作服装的习惯,遵守企业的作息时间不迟到早退的习惯,完成课程后对设备使用情况的登记以及及时清理整理机床设备的习惯。其中对于学生课堂遵规守纪尤其提出要求,现阶段最常见的学生上课玩手机的情况在引入企业工作环境后得以有效的控制,图2(a)未采用仿真企业工作环境教学组织,图2(b)采用仿真企业工作环境教学组织。(5)良好的企业文化是企业发展的重要保证,在高职课程教学中针对不同的职业要建立相关的企业文化,激励学生积极参与课程学习,主动学习,激发学生在学习课程中的创新和团队协作意识。因此,通过搭建课程的企业工作环境让学生体会和适应企业文化的激励作用。

3.2遇到的问题

在数控技术应用课程企业工作环境构建的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包括如何看待深度校企合作的多种不同形式;企业生产管理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如何有系统规划有步骤来进行企业工作环境仿真;在考虑企业对人才培养的要求的同时,如何提高学生后续职业发展能力;如何打造一只由企业管理专家、生产技术专家、职业教育专家、质量管理专家等人员组成的综合师资队伍做好做实课程企业工作环境仿真等等一系列问题。这些问题也是高职课程企业工作环境构建的共性问题,亟待解决。

4结论

综上所述,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中运用课程企业工作环境仿真的方法能够大幅度的提高当前人才培养质量,培养出符合企业职业岗位需求的技术人才。随着课程企业工作环境仿真方法的研究发展,结合校企合作发展进程不断提高实践水平,促进我国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水平(本文受“人才培养质量建设-专业建设-高职专业教育教学联盟项目(市级,PXM2016_014306_000006)”资助,获得论文评比三等奖)。

作者:郭辉 单位:北京农业职业学院机电工程学院

参考文献:

[1]杨文明.职业院校践行就业导向的三个层面[J].当代职业教育,2013,5.

[2]徐沛林.高等职业技术人才的素质及其培养模式研究[M].兰州:兰州大学出版社,2003.

[3]赵志群.职业教育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开发指南[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

[4]赵志群.典型工作任务分析与学习任务设计[J].职教论坛,2008,6.

[5]周明星.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新论———素质本位理念[M].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2005

第七篇:中高职会展旅游课程改革初探

摘要:

本文通过对中高职衔接背景下《会展旅游》课程改革的实践性探索,明确了该课程在中高职阶段的教学目标、教学方法和考核方式,并提出中高职衔接课程改革实施中的建议。

关键词:

中高职衔接;会展旅游;课程改革

一中高职衔接背景

为促进职业教育的科学发展,我国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提出了“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建设目标。为贯彻落实该目标,教育部等六部门于2014年共同编制和颁布《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提出“初步形成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框架,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重大政策更加完备,人才培养层次更加完善,专业结构更加符合市场需求,中高等职业教育全面衔接”的建设目标。因此,中高职教育的有效衔接成为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促进职业教育发展的重要途径。为促进中高职教育的全面衔接,北京城市学院职业技术学院的会展策划与管理专业与北京对外贸易学校(部级重点职业学校)的会展服务与管理专业建立了“3+2”中高职衔接办学改革试点项目。按照中高职学生认知能力和岗位职业能力递进的客观规律,开展衔接课程体系的完善和一体化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与实施。其中,课程的有效衔接是中高职教育衔接的核心内容和最终落脚点[1]。

二《会展旅游》课程改革的意义

会展业的蓬勃发展给会展周边产业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旅游业与会展业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的相互促进作用,使会展旅游业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生力军[2]。行业的发展必然带来大量专业人才的需求,为会展旅游人才的培养带来了新的契机,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会展旅游》课程作为会展专业的主干课程,承担着培养学生会展旅游策划、管理、服务、接待能力的任务,该课程教学模式的改革成为会展专业中高职衔接过程中课程体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对中高职衔接背景下《会展旅游》课程改革进行了实践性探索,希望能为中高职衔接中课程体系的建设提供新的思路。

三《会展旅游》课程衔接改革与实施

为实现“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的职业教育目标,通过对中高职衔接课程体系建设相关研究的分析、对会展旅游企业的实地调查研究以及与会展旅游从业人员的深入交谈,明确了《会展旅游》课程在中高职衔接人才培养过程中的教学目标、探索了教学方法并制定了有效的考核评价方案。

(一)明确教学目标

明确课程的教学目标是课程改革的首要任务,全面的岗位调研和详实的岗位工作分析是完成这一任务的有效途径[3]。通过对会展旅游企业的实地调查研究以及与会展旅游从业人员的深入交谈,明确了《会展旅游》课程的教学目标。

(二)教学能力目标

会展旅游岗位从业人员必须熟悉我国主要的人文和自然旅游资源、对我国主要的景区点有一定的鉴赏能力、能够设计旅游线路产品、能够分析我国会展旅游的发展现状和前景、明确会展旅游策划书的构成要素、能够策划会展旅游项目并编写会展旅游项目策划书、具备一定的会展旅游导游服务的能力、明确会展旅游合同的构成要素、能够拟定会展旅游合同书、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城市会展旅游发展的分析、具备一定的危机管理和纠纷处理的能力。按照中高职学生岗位职业能力递进的客观规律,学生在中职学习阶段应注重基本服务技能的培养:熟悉我国主要的人文和自然旅游资源、具备一定的旅游资源鉴赏能力、了解我国会展旅游的发展现状和前景、明确会展旅游策划书的构成要素、具备一定的会展旅游导游服务能力、明确会展旅游合同的构成要素。学生在高职学习阶段应注重策划和管理能力的培养:能够设计旅游线路产品、能够策划会展旅游项目并编写会展旅游项目策划书、能够拟定会展旅游合同书、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城市会展旅游发展的分析、具备一定的危机管理和纠纷处理的能力。

(三)教学知识目标

基于能力目标,会展旅游课程需要学生熟悉我国主要的人文和自然旅游资源,掌握旅游线路产品的设计方法,掌握旅游的三大构成和六大要素及其之间的关系,了解我国会展旅游的发展现状和前景,理解会议旅游、展览旅游、节事旅游和奖励旅游的特点,掌握会展旅游策划书的构成要素和编写方法,掌握会展旅游合同的构成要素和撰写步骤,掌握会展旅游运作中危机和纠纷处理的原则和技巧。根据中高职学生认知能力递进的客观规律,学生在中职学习阶段应熟悉我国主要的人文和自然旅游资源,掌握旅游的三大构成和六大要素及其之间的关系,了解我国会展旅游的发展现状和前景,理解会议旅游、展览旅游、节事旅游和奖励旅游的特点,掌握会展旅游策划书的构成要素,掌握会展旅游合同的构成要素。学生在高职学习阶段应掌握旅游线路产品的设计方法,掌握会展旅游策划书的编写方法,掌握会展旅游合同书的撰写步骤,掌握会展旅游运作中危机和纠纷处理的原则和技巧。

1.教学素质目标

在《会展旅游》课程教学内容掌握和教学能力培养的过程中,通过采用合理的教学方法以及对学生的有效引导,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人际交往能力、随机应变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帮助学生养成做事有计划、细心、耐心的职业素养,树立良好的服务意识。

2.探索教学方法

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根据中高职学生的特点,在《会展旅游》课程教学过程中,主要采用讲练结合、案例教学、小组讨论、角色扮演、任务驱动等有效的教学方法,遵循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坚持“教、学、做”三结合的原则[4]。例如,对于中职阶段的学生,通过其对我国主要的旅游资源的学习和掌握,要求每位学生自选一个旅游景区点,以导游的身份对自选景区点进行10分钟的解说和展示,同时可使用PPT和相关图片作为辅助。这样通过角色扮演、任务驱动教学法,既能督促学生掌握我国的主要旅游资源、又能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为会展旅游导游服务能力的培养打下基础。对于高职阶段的学生,通过其对我国会展旅游发展现状和前景的理解以及对会展旅游策划书撰写方法的理解,每5-6人组成一个项目策划小组,通过查阅资料和小组谈论,对我国某城市(自选)做一份会展旅游的城市发展分析、并自选主题制定一份会展旅游策划书。最后以PPT形式展示小组项目成果。这样既能促进学生对整体教学内容的把握,又能培养学生会展旅游项目的策划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3.制定考核方案

为考查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能力培养情况和素质提高情况,制定过程考核与结果考核相结合的考核方案。尤其注重过程考核,包括出勤状况、任务完成情况及课堂表现情况,所占比重为60%;期末考核所占比重为40%。其中期末考核的内容在中高职阶段有区别,中职阶段注重考核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和服务能力的培养,高职阶段注重考核学生对知识的运用以及对策划和管理能力的培养。

四课程衔接改革实施中的建议

第一,中高职教师应加强交流和沟通。在《会展旅游》教学过程中,中职和高职教师应建立密切联系,定期召开中高职会展专业教师交流会,针对学生特点、学生掌握知识、培养技能方面的现状和亟待解决的问题开展及时、有效的沟通,共同探讨解决方案并适时调整教学方法。第二,中职、高职、企业应合作开发教材。为落实中高职课程教学差别,使本课程的开发落到实处,中高职教师应适时到会展旅游企业进行下企业实践和锻炼,了解中高职学生在岗位分工中的不同,并与企业相关岗位从业人员深入沟通,共同开发新颖、实用,具备可操作性、科学合理的《会展旅游》中高职教材。第三,中高职教师应共同建立并丰富教学资源。教学资源包括教师教学资源、学生学习资源、考试资源和网络资源。结合当前新兴的信息化教学方法,共同建立信息化教学平台,使中高职阶段的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实现更有效的衔接。

作者:国敏 杨威 侯召洋 单位:北京城市学院

参考文献

[1]郑丹.基于中高职衔接的《激光器电工电子技术应用》课程改革[J].职业教育,2015(11):128.

[2]徐维东.高职”会展旅游”课程教学改革[J].教育与职业,2012(9):138-139.

[3]杨华.高职”会展旅游实务”课程改革思路[J].黑龙江生态工程职业学院学报,2013(11):101-102.

[4]杨璐.高职《会展旅游》课程教学改革探索[J].企业导报,2014(08):152-1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