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程改革论文3篇

语文课程改革论文3篇

第一篇

一、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运用新型的教学方式

在传统的语文教学中,教师是课堂教学的主体,学生只是被动倾听。这种单一的教学方式导致课堂气氛沉闷、教学效率低下。因此,教师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让学生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体,采用自主合作的教学方式,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语文课堂的学习中。

1.让学生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体。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在课堂上自主学习。教学不只是教师将课本中的知识传授给学生,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掌握学习的方法,并且让学生学会自主学习。传统的教学方法在很大程度上束缚了学生能力的发展,因此,教师要把课堂交给学生,教师只是引导者,对学生的学习进行指导。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给予学生足够的思考时间,让学生对知识进行主动的探索。

2.采取小组合作的教学方式。小组合作学习作为课堂学习的主要形式,对学生的学习起着重要的作用。在小组合作学习中,教师首先要将学生分组,分组要本着优差生相混合的原则,不能将优等生全放在一个组,也不能将差生全放在一个组。然后在每个组里选出一个组长,教师在课堂上提出问题,小组成员之间要进行讨论,讨论之后发表自己的看法。如果其他学生有不同的看法,教师要鼓励他们勇敢地将自己的想法表达出来。教师在平时教学中还可以将学习任务分配给每个小组的组长,组长再组织学生进行分析和讨论,共同完成学习任务。采用小组合作的教学方式,能够培养学生团结合作的意识,同时还能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也能引导学生对语文知识进行思考和探究,使学生积极参与到语文学习活动中。

二、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在传统的语文教学中,教师是课堂的权威,师生关系并不平等。在这种教学观念下,学生学习兴趣不高,甚至有些学生对语文学习产生了抵触心理。因此,教师要改变传统的师生关系,建立平等和谐的新型师生关系,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在这种氛围中积极自主学习。教师与学生之间是否能保持和谐融洽的关系,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效果。学生只有对任课教师有好感时,才会主动去学习这名教师所教的课程,相反,如果学生不喜欢这名教师,就会失去学习这名教师所教课程的积极性。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理解和尊重学生,公平地对待每一位学生,并且鼓励学生进行质疑。质疑能够加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并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教师在讲完一个问题后,要鼓励学生发表自己不同的观点,然后就这一问题,师生之间展开讨论,最后得出结论。教师还要鼓励学生在课堂上遇到不懂的问题时要及时提问,教师则要耐心地解答。教师无论是在课堂上还是在生活中都应该尊重、关心学生,加强与学生沟通与交流,全面了解学生学习和生活情况,这样不仅能增进师生之间的感情,还有助于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

三、采用多样的课堂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语文教学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教师采用轻松愉快的教学方式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有效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因此,教师要善于运用轻松愉快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1.利用多媒体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多媒体技术能够将课本中抽象的知识变得形象化。教师可以在课堂刚开始时为学生播放一段视频来引出这堂课的教学内容。通过播放视频的形式,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对这堂课内容的学习兴趣。教师还可以在课堂中间为学生展示图片或播放视频,将教学内容变得生动形象,以使学生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并对其产生浓厚兴趣。

2.组织课堂游戏和竞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不能只采用单一的教学方式,应该积极组织一些课堂活动,如游戏、竞猜等,使学生在活动中放松自己并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积极主动地获取知识。

四、利用有效的课堂评价,使学生树立学习的信心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善于发现学生的优点并对其进行鼓励,增强学生学习的信心,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教师在对学生进行评价时要做到公平与真实,对于语文基础比较好的学生,教师要对其进行肯定与表扬,让他们始终保持学习的热情;对于语文基础不太好的学生,教师在评价时要对他们多进行鼓励,使他们树立学习的信心。课堂评价不仅包括教师对学生的评价,还包括学生之间的评价。教师可以先提出一个问题让学生回答,回答完后,再让其他学生对刚才的答案进行评价,要求学生在评价时首先要对好的方面进行肯定,然后再指出不足的地方,并提出自己的建议。这样有效的课堂评价能够增强学生学习的信心,并能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

五、总结

总之,在新课程改革的形势下,语文教师要转变传统的思想观念,采用新型的教学方式,并且不断探究、学习语文知识,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此外,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让学生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体,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并采取丰富多样的、恰当的教学方式,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作者:肖瑞 单位:河北省巨鹿县辛庄校区夏旧城小学

第二篇

一、问题的根源首先在于理论界对语文学科性质界定模糊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陈旧的二元命题。要阐明学科性质问题,就要揭示出该学科区别于其他学科的关键所在。有人要给苹果下一个定义,说是圆圆的能吃的水果就是苹果,可是桃子、橘子也是圆圆的能吃的水果。这样的定义能指出苹果区别于桃子、橘子的本质特征吗?工具性是一切工具学科的特点,说语文是工具,哲学、数学等也是工具,这些学科又该作何定性呢?如果这些学科都是工具,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的定性又有什么意义呢?难道意义就在于“最”字的限定?人文性是一切人文学科的特点。在中学,历史与社会、思想政治、外语、科学、艺术课程都具有人文性,为什么这些学科的人文性可以一概略而不计,单单要对语文学科作人文性的定性呢?看来,《语文课程标准》关于语文学科性质的界定是有意采用模糊语言表达语文界对理性思考的隔膜与排斥。它关于语文学科性质的模糊界定,是那场语文论争后谈判的产物,是妥协的产物,并不能令人信服。

二、语文学科性质界定模糊导致语文教学目的、教学内容混乱

由于《语文课程标准》没有解决好语文学科本体论问题和一线教师对理论思考的长期缺失(某特级教师不无幽默地教诲青年教师说,要排除“性骚扰”,不要作概念之争,只要作常识性思考。现在我看不是“性骚扰”而是“性冷淡”),这就给语文实践带来严重的负面影响。连语文是什么,语文教学目的和任务都弄不清,究竟语文教什么呢?没有对学科性质、目的和任务的正确认识,能研究出什么“教法”?纵然研究出了几步几法,又会有什么价值?决定课程的本质在于课程的教学内容;课程改革的核心是教学内容的选择与重构。本来,如果解决了语文学科性质问题就很容易回答什么属于语文课程这一问题。但是标准在语文本体论上闪烁其词使教师对语文教学内容如盲人摸象。

这样,语文课泛化了语文的内涵,泛语文,反语文,反文本现象比比皆是。取消文本的限定性,无限拓展和延伸文本,文本成了一只软柿子,想怎么捏就怎么捏,想捏成什么样就捏成什么样。语文课堂成了一个筐,七七八八往里装。比如有教师执教《背影》,课堂拓展成父亲违反了交通规则;执教《向沙漠进军》,课堂拓展成环境保护的话题;执教《我有一个梦想》,课堂拓展成西方民主的发展历程,不一而足。尽管“语文素养”概念的提出为语文课程与教学目的找到了一个比较适当比较有深度的表达。有了“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这三维论述,语文界对语文教育目的就像抓住了救命稻草,机械地把课文往三个方面肢解,就形成了颇为时髦的所谓的教学目标。而实际上教学目标的终极指向应该是学科性质,有利于学科性质的阐释,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教学目的应有所倾斜,而不是机械的三维论。言语性是语文的重要属性,离开文本讨论其他东西没有任何意义。

有的人上课为多媒体而多媒体。多媒体声、光、电一起用自然是热闹,但丢失了语文的最重要属性言语性,严重偏离了语文的实质。比如某教师执教郑振铎的《猫》,一开始在PPT上展示了几只可爱的小猫的图片,问学生可不可爱,然后进入课堂。实际上,猫只是本文作者借助的事物,作家真正要表达的是人与生物平等、自由的审美情感,倘若把猫换成狗,文章的主题不会有太大的变化。执教《十八岁出门远行》,教材展示了一张户外、公路、车、人组成的图片,而此文要探究的主题远非一次远行这么简单。执教《荷塘月色》,展示许多荷花的图片,朱自清要表达的内心真正的审美情感并不是荷花本身,而是暂时超越了伦理限制的自由与自得。但是,如果执教《中国石拱桥》,展示石拱桥的图片,那就有意义了,因为,文章说明的对象就是石拱桥。另外,许多教师在教学时喜欢加入视频,尤其是小说教学。殊不知,电影、电视是小说原作者和改编者、导演、演员、摄影师、美工师、音乐家、化妆师乃至老天爷群交而生的杂种。比如《红楼梦》教学,陈晓旭主演的电视剧《红楼梦》,其他人主演的电影《红楼梦》、黄梅戏《红楼梦》、京剧《红楼梦》是不同的,展示和探究这些不是语文的内涵与外延。语文要探究的是文本本身,是审美形象最根本的底本。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后,有人主张将其作品《红高粱》改编成歌剧,莫言说,成功与否,与我无关,我只是提供了最初的蓝本,而我们师生要探究的正是这个蓝本。这种泛语文反文本对语文教育来说是致命的,因为它从根子上把语文教育的实质性内容掏空,使语文教育空壳化、空洞化、空虚化,它使语文教育失去了作为一门课程的确定性和实在性。

语文课是基础教育体系中的一门课程,但是,它与基础教育体系中的其他课程有很大的区别。其他课程,比方数学、物理、化学、政治、历史、地理等等,“教什么”是直接反映在教材上,直接由教材呈现给教师和学生,不管是教师还是学生,在课前课中课后只要他看到了教材,都是非常清楚的。但语文课不是这样。在语文课中,我们教和学的是一篇篇课文,但课文并不是我们要教和学的内容,课文只是我们要教和学的载体,语文课的教学内容隐藏在语文课文中。师生在进入教学过程之前是不知道的。于是“教学内容”是什么在语文教学中还是一个等待解决的问题,而且是一个必须解决的问题。语文教学面临的第一大问题就是如何从广义文化活动及其作品中分剥出自己的教学内容。语文教学面临的最大问题,就是一不小心被异化为非语文,异化为一般的文化活动的教学。“一堂好的语文课,主要的标志是教学内容正确并使学生有效地获取相应的经验,在这样的前提下,课堂组织散漫一点,教学中出现一些弯路插曲,都是常态,无伤大雅,语文教学的课堂形态应该走向相对宽松至有节制的随意。”(王荣生)

三、《语文课程标准》忽视学科建设助长了这种现象

课程功能变了,课程结构变了,课程实施方式变了,课程内容变了,课程评价变了,课程管理变了。《语文课程标准》多着眼于新的课程观,少着眼于语文学科本身的发展与建设。各学科课程的设计思路和理念基本一致。语文课改客观上讲,顾及了新课程理念,忽略了学科本身的建设与发展,一句话,“新瓶装旧酒———涛声依旧”。比如学科性质探索空洞惨白。比如听说读写依旧是听说读写,它们之间的关系究竟如何,毫无进展。高考实际上是阅读与写作的天下,教学实践中,读与写容易操作,容易提高。而听与说的能力,往往是说起来重要,干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既无内容也无评价。应该说,在新课标的指导下,语文各版本的教材对口语交际即说的能力的编排已经是大进步。但由于语文界对这方面的研究,理论长期滞后,教材赶不上实际需要也是意料中的事。比如选修与必修,基础性选择性,研究性学习与综合实践活动,如何构建,仍是语文界高层一厢情愿的顶层设计。

《语文课程标准》只着眼于新的课程观而没有着眼于学科建设与发展本身存在的问题,不可能真正推动语文教育改革的历史进程。比如,在课程标准指导下的各版新教材,每篇课文前都没有确定课文的知识点或者教学目的。理论上,这解放了教师,使教师有了更多的创造自由和创作空间,但恰恰因为如此,使语文教学目的、教学内容的确定走向无限的自由与散漫,不利于学科的专业化与科学化建设。在可以预见的将来,我们可以看到,语文课改是改了,现实依旧是现实。学生依旧是“被折腾的龙种”,教师依旧是搬运工。听说读写依旧偏废发展,阅读教学依旧一统天下。文选教材依旧盛行,课外阅读依旧寂寞。校本选修只是过场,研究性学习、综合实践活动,只是教育界的又一次精神自慰而已。语文教学依旧是考什么教什么。中国依旧盛产口号,流行运动式前进,孩子生于1949年取名为国庆,生于1978年取名为改革,生于2008年取名为奥运,只要追随时代潮流取个与时代合拍的名字就可以。只要是集体的责任,便没有责任。国家与民族的未来算什么,第八次课改的口号而已!

追求有语文味的语文课是实践语文课程改革的有效出路。我们面临的语言环境正在恶化。报刊新闻假话套话满天飞使人们丧失说真话的勇气和独立思考的能力,视频阅读无孔不入使人们丧失传统文学的阅读兴趣,网络语言正在颠覆传统语言符号。有一年夏天,我一个在中学教数学的同学向我诉苦,她说,结婚已经好几年,她希望先生写一封情书给她作为生日礼物,她先生却回答有一点难。我想,她可能永远得不到这封情书了。法国哲学家德里达认为“:在特定的电信技术王国中,整个文学的时代将不复存在。甚至连情书也不能幸免……”当有了电话、手机和网络的时候,人们拥有了沟通的自由,却失去了沟通的渴望。这里不仅指情书,更重要的是人们的情感、人生的诗意。通过下载短信向朋友批发那些快捷、简单而实际的问候语的同时,我们发现情感正在变得粗糙,心灵正在走向封闭。被边缘化的语文教师,十分苦闷寂寞。我们要敏锐和清醒地汲取古代和当代的语言文化,充满深情和智慧进行课堂教学,十分不易。在这种情况下,语文教师要有独特的守候和追求,守候语文课堂追求有语文味的语文课。教师要生存、发展,事实上,教师对行政化、世俗化的评价期待远胜于对专业化评价的期待。但是,行政化、世俗化评价往往有许多主客观因素,消极影响甚大,教师认识不足,日常工作受到这种评价的左右:工作上,疲于奔命;业务上,疲于应付。教师缺乏规划自己的专业生涯成长意识。结果,天天忙忙碌碌,终生碌碌无为。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教师的专业水平将成为评价教师的最重要依据。教师的专业成长是教师生存、发展、提升的原动力。专业上真正优秀的教师,获得的不仅是尊敬。从走上教师岗位起,就要坚定走专业化之路。

以专业化的课堂评价为语文教师专业评价中心内容。课堂是实施实质教育的主渠道。语文教师主要通过课堂履行自己的职责。教师的课堂教学科学性、有效性、艺术性应成为评价教师专业水平的中心内容。教师评价行政化、世俗化的影响使语文课堂评价专业水平淡化或异化:我们可能会为了迎合某种需要,使语文课堂教学评价有了许多非语文指标。所以,许多教师总是会认为,大家都会上课,他获得的为什么比我多?语文教师要自觉追求有语文味的课堂教学。教师专业水平的评价应以课堂为中心内容。就语文老师而言,应该把课堂教学是否有语文味,当作评价合格、优秀语文课和语文教师的起码标准。语文教师是言语生命意识的传递者。一节有语文味的语文课,应该充满言语生命意识和智慧,应该有利于学生提高言语素养。课堂应做到忘我,做到既理性、平静又充满机智、激情地进行教学。处于课堂中心的应是教师和学生(思维、知识、情感)、文本、机智。一个言语生命意识强和言语素养好的学生,应付任何语文考试都行。

教师要有选择地使用教学参考书。教学参考书编写与实际运用脱节,空洞的补充很多,文本的微观解析太少。教学参考书是许多教师成长的良师益友,农村中学尤是。但是,现在看来,教师对教学参考书的依赖太重。许多教师备课先看教学参考书,再读课本,把教学参考书中的一些内容搬运到教材中,把自己还不能理解消化的东西抛给学生。这样的课堂教学是害人害己。教学参考书,现在叫教师教学用书,但从没有叫教标。这仅仅是参考而已。不是“教参”上课,而是“我”上课。更何况教学参考书的资料有限,视野有限,形式呆板,更新慢,说教空洞,内容匮乏,缺乏教师真正需要的文本分析。语文教师要用勇气、要学会“去弊”,学会发现,学会选择,学会删除。我永远不会忘记我作为见习期教师上的第一节公开课———都德的《最后一课》。我是这样设计这节课的结尾的:我的班级,我要求学生在黑板的右侧写名人名言,开课的前一天晚上,我与那位学生商量,第二天,他在黑板上写上了美国内森黑尔的名言“我唯一感到遗憾的是,这一生,我只有一次机会可以献给我的祖国!”,然后,课堂上以“法兰西万岁”和内森黑尔的这句话作为课堂的结束语。课后评课,组长林老师评价,课堂的结尾和小说的结尾一样精彩!这时候,一位资深语文教师兼校领导问了我一句你为什么不采用中国人的名言?我想争辩,想回答:只有中国人有爱国情感,美国人就没有吗?爱国主义是世界人民的普遍情感,所以它才有广泛的认同!但是,我没说,我不敢,我没有足够的勇气,也没有自信。这样的设计对形成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是否有益,我足足思考了十七年。十七年后,我才有勇气把它写进文章。语言的所指与能指,既联系,又有区别。文本解读要注重原生体验,语文教师首先应学会独立思考,应学会“去弊”。当作家、作品、编者、教师、学生真正平等交流的时候,师生才真正走进文本,走进作家的审美情感,从而贴近文本,贴近作家,贴近生活,贴近自我,达成语文学习的真正要义。要实现这一目标,语文界还有太长的路要走!

作者:卢允蕙 单位:福安市第三中学

第三篇

一、努力实现教学观念、教学模式和教学思维的转变

教育改革是教育界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这并不是说我们完全否认了传统教学思想、思维和方式的成效,而是我们看到了在不断发展的社会中,这些老旧的教学思想已经无法满足要求,无法顺利地紧跟时代的脚步。为此,我们进行了大胆的创新和改革。当然,工作在教育岗位第一线的教师,也要紧跟改革的浪潮积极主动的转变自己的教学思想、教学理念和教学思维,运用自己的能力、经验和学识进行大胆的创新,创造出适宜课程标准要求的教学模式和策略,从而培养出更加顺应社会发展的综合型人才。

1.作为教师,我们首先应该积极转变自己的内涵,看清自己在教学中新的作用。在传统应试教育理念的影响下,我们教师的角色就是一名“教书匠”,在课堂中运用自己的语言艺术和技巧将现有的知识灌输给学生让学生进行机械性的理解和记忆。这种教学方式能够让学生快速掌握相关知识,并且运用这些知识解决问题。在古老的中国,这种方式能够最快速的让学生掌握知识,为祖国的发展做出自己的一份力量。但是现在随着我国经济力量和科学技术的不断强大,我们需要的是具有创新意识的人才,能够依靠创新推动国家不断前进的人才。为此,这种陈旧的教学方式就不再适用。

2.作为教师,我们就必须及时转变自己原有的教学方式,看清现阶段在新课程标准要求下自己的作用和任务,不再死板地把原有的知识一一传授给学生,而是在教学活动中传授给学生学习的方法,逐渐引导学生进行探索和创新。在素质教育理念下,教师不但要是称职的教育家,还要是一名成功的科研家,不仅能够言传身教组织学生掌握现有的语文知识,还要不断学习和扩展其他知识,确保自己能够有效引导和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

3.作为教师,我们要不断完善自己的教学模式,确保教学方式能够顺利完成教学任务。教师为学生设计和营造的教学环境及教学氛围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学习积极性。为了能够确保在语文课堂中学生更加积极主动地探索知识,教师就必须改变自己原有传授型的教学模式,为学生策划好积极主动学习的方式和粗略,确保学生能够在课堂学习过程中不断思考、交流和探索,发挥出学生学习的主体性,有效提高语文教学课堂质量和效率。现阶段传统教学中保姆式的教学管理方式已经不适应学生的发展。这种学生毫无独立性思考的教学模式也根本无法适应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为此,作为教师我们必须积极快速的打破这种教学模式,让学生自主去寻找和掌握资料,进行自主性学习和研究,让语文课堂成为学生自主学生的舞台,引导学生自主研究和探索,从而使学生有意识、有目的地提高自己的素质和能力。

4.作为教师,我们要积极转变自己的教学思维,培养具有创造性思维的学生。学生作为课堂学习的主人,不能长时间处于机械性学习的状态。教师必须积极启发和引导,让学生积极进行探索学习活动,积极主动地获取知识和应用知识。俗话说得好:“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式,寻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引导学生运用自己独立的思维方式和思维能力来进行创造性及探索性的学习活动,提高自己整体的语文素养和能力,从而让学生拥有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和视野。

二、坚持学生学习的主人翁地位,充分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性

新课程标准要求学生课堂中能够积极发挥自己学习的独立性,运用自己的思维和方式探索并获取丰富的知识。学生这种积极的学习方式需要教师为之创设充分的条件和环境。因此,我们教师在课堂中要利用一切教学资源来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情境和氛围,刺激学生各种感觉器官,推动学生积极调动并协调自己的各种思维和能力开展学习活动,强化学生在语文课堂中的听、说、读、写等能力。在教学目标的指导下,教师应结合学生已有的语文知识和认知能力进行精心设计和组织,为学生构建出理想的学习情境,让学生充分发挥出自己的主观能动性,真正体现自己学习的主体地位。同时,我们教师也要尊重学生自己的意愿和想法,尊重学生之间的差异性,尽自己最大的努力来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让每个学习能力段的学生都能够在课堂中发挥自己的才能,掌握丰富的知识和技能。这样就能彻底摆脱教师自己控制课堂,喋喋不休进行讲述,学生却昏头脑胀的不理解,从而真正为学生营造一片自由的广阔空间。

三、总结

总之,初中语文教学想要真正适应并体现素质教育思想和理念,教师就必须积极转变自己的教学思想、教学观念和教学思维,通过大胆的创新和完善自己的教学模式及方式来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性,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让学生通过引导开展各各种各样的自主学习活动,获取更加丰富的知识和技能,确保学生能够得到综合性的发展和提高。

作者:苏炳林 单位:福建省安溪县第八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