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教师继续教育问题

高职院校教师继续教育问题

[摘要]高职院校教师,作为职业教育的主要教育者,其所掌握的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影响着我国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和高职院校“以就业为导向”教育目标的达成。必须注重针对高职院校教师实施继续教育工作,才能培养更多社会所需人才。

[关键词]高职院校;教师;继续教育

在我国经济结构不断调整的背景下,对社会应用型人才综合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为高职教育是人才培养的主阵地,所以,为了更好的迎合我国经济结构未来发展趋势,应在高职教育模式改革的基础上,制定高职院校教师接受继续教育的计划,通过继续教育,充实高职院校教师现有的技术、知识、经验等等,最终使得高职院校教师符合高职院校教育的迅猛发展要求,高质量完成应用型人才的教育,让高职生毕业后迅速适应企业的要求。

一、高职院校教师继续教育现状分析

(一)继续教育层次不断提高

就当前的现状来看,在高职院校教师继续教育工作开展的基础上,教师学历层次得到了进一步提高[1]。例如,在某院校教师学历层次调查中发现,接受继续教育前,所有教师的最高学历是大专。而在接受继续教育后,拥有大专以上学历的人数占据了99.9%。其中,有30%是硕士研究生学历。所以,继续教育工作的展开有利于培养“双师型”师资队伍,并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教师学历水平,让其更好地服务于高职院校教育工作。

(二)继续教育内容不断丰富

与原有继续教育工作模式相比,现阶段高职院校教师继续教育内容更加丰富,包括了假期培训、周末培训、学历教育、教学理论培训、校内培训、民间学术交流、脱产培训等等。其中,脱产培训以不同的集中培训方式,安排教师离开工作场所。如,分阶层脱产培训、分专业脱产培训、分等级脱产培训等等,并由此提高教师储备知识、技能的能力,且形成“终身学习”意识,更好地投入到教育工作中,承担自身教育责任。

(三)继续教育覆盖范围不断扩大

从高职院校教师继续教育覆盖范围角度来看,随着当代高职院校的健康稳定发展,每位教师每年都可获得1次继续教育机会。同时,接受继续教育的对象,也从骨干教师逐渐拓展至全体教师,即继续教育范围得到了扩大。因此,年轻教师可在接受继续教育培训中,进一步完善自身知识结构和专业技术、素养,获得丰富的教学经验,达到最佳的教育效果。但从现阶段来看,大多数高职院校在继续教育工作开展期间,仍然存在着某些不可忽视的问题。

二、现阶段高职院校继续教育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继续教育认知不足,存在认识误区

部分高职院校在继续教育工作开展过程中仍然存在着一些认知误区。其一,因某些高职院校无法辨析学历补偿教育和继续教育的区别,所以,错误的认为继续教育是对学历、文凭的要求,表现出“以职称为中心”的继续教育行为,影响到了教师终身学习理念的形成。同时,因继续教育的错误认知,一些院校和部门受到利益的驱使,降低继续教育学习门槛,限制了继续教育作用的发挥。其二,因一些高职院校将继续教育错误的认为是“脱产学习”培训,忽视了假期培训、周末培训、学历教育、教学理论培训、校内培训等不同培训内容的导入,就此表现出单一的继续教育问题,影响到了整体教育效果。

(二)职业倦怠问题存在,心有余而力不足

因高职院校与本科院校相比,生源质量相对较差,而办学、收费、招生、就业等也存在着一些不公平的现象,就此增加了教育难度,使得教师不得不将全部精力投入到教育方面,无暇顾及继续教育问题[2]。此外,因一些高职院校为了提高招生率,所以,会将录取分数降低至二、三百分,使得学生的日常管理难度加大。同时,教师工作量也随之增加,最终表现出继续教育仅停留于表面的现象。教师职业倦怠问题可能对高职院校教师的心理产生不利影响,使教师对教学工作缺失兴趣,这使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影响到教学效果。针对这一情况,也会影响到高职院校教师的工作热情,不利于教师参与到继续教育当中,从而给高职院校教师日后的发展带来不利影响。

(三)教育创新机制不足,影响继续教育效果

教育创新机制不足也是现阶段高职院校继续教育表现出的主要问题之一,其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因部分高职院校在继续教育工作开展过程中,注重把校内课堂作为主要培训基地,忽视了校外培训机构的开发,且将教师和教授作为主要培训对象,让他们在接受继续教育时,深入学习书本知识,而后,通过笔试教育考核,完成继续教育工作。但此种继续教育模式较为陈旧,不具备知识、技术、态度等综合培养功能,且未结合“以就业为导向”的教育理念,最终影响到了继续教育实施效果[3];第二,因部分高职院校在提供继续教育机会时,受经费紧张等因素的影响,仅局限于个别领导指定人员的脱产培训,忽视了对全体教师的继续教育,由此表现出教育效果不佳的继续教育现象。在进行教育创新机制应用过程中,对实际问题的考虑存在较大的不足,在这种情况下,可能给高职院校教师继续教育带来不利影响。第三,教育创新机制发展过程中,对新的教学形势把握不足,这样一来,势必影响到继续教育的效果。新的发展形势下,高职院校生源得到了扩大,这对于教师队伍素质的要求不断提升。能否结合教育创新机制发展,对继续教育效果有着巨大的影响。继续教育的目的在于提升教师的能力,而教师的能力又需要对现实的教育情况进行把握。

三、高职院校教师继续教育发展对策研究

(一)坚持长效性,克服认知误区

在高职院校继续教育工作开展期间,为了克服认知误区,给全体教师提供接受继续教育的机会,应站在长远角度,分析继续教育发展的重要性。同时,正确区分学历补偿教育与继续教育之间的区别,在继续教育工作实施期间,不仅追求高文凭和高学历,也追求高职教师专业技能、专业知识等的培养,让教师知识结构得到充实,形成终身学习意识。此外,为了达到长效性的教育目的,在高职院校继续教育工作中,也应完善高职院校教师继续教育法规,继而在“有法可依”的环境下,保障全体教师接受继续教育的权利,提升继续教育的实施效果。另外,因部分高职院校和教师认为继续教育是“以职称为中心”的教育行为,所以,存在着懈怠的心理[4]。为此,为了让教师正确认识继续教育的作用,高职院校应利用校园网、QQ、微信等宣传工具,宣传继续教育价值,让教师树立一个正确的教育投资观,认识到继续教育可提高自身专业技能,并能够帮助自己实现自我价值,最终更加主动地投入到继续教育活动中,接受教育内容,成为一个高层次的教师队伍成员。

(二)艰苦奋斗,克服职业倦怠

在高职院校继续教育工作开展过程中,因许多教师存在着职业倦怠心理,所以,影响到了继续教育效果。为此,为了更好的缓解教师管理和教学压力,应鼓励教师参加体育活动[5]。如,运动会等等,使得教师在“休闲”的环境下,释放压力,正确认识自身管理和教学职责,且更好的缓解身心疲惫状态,继而将一部分精力投入到继续教育培训中,通过继续教育来提高自身职业素养,学习新的教育知识,丰富自身教育经验。此外,因现阶段高职院校教师也面临着科研、职称晋升等压力,无暇顾及继续教育培训问题,所以,在如此大的压力下,应调动全体教师艰苦奋斗精神,努力克服职业倦怠,积极、主动地参与继续教育活动,提高自身学历层次。职业倦怠问题的解决,高职院校要注重采取有效的激励机制,注重从精神层次和物质层次两个方面入手。教师职称晋升,使教师的薪酬得到了增加,通过采取有效的薪酬激励方式,可以提升教师参加继续教育的积极性。在精神层次方面,学校领导要注重对教师予以鼓励,使教师能够认真的看待继续教育问题,使教师思想得到改进,从而在继续教育的道路上快步前进。

(三)加强创新发展,提升继续教育效果

在高职院校继续教育中,为了进一步提升继续教育效果,注重加强继续教育的创新发展是非常必要的。首先,在继续教育模式创新过程中,应站在高职院校“以就业为导向”的角度,将培训基地由校内课堂延伸至工厂、商场、车间等实践场所。同时,把高职院校全体教师作为继续教育对象,在继续教育培训期间,针对教师的科研素养、专业素养等进行训练,并让教师在培训中掌握最前沿的专业技能,最终成为双师型人才[6]。此外,基于高职院校继续教育模式创新的基础上,应努力开发校本研修等新型培训方法,并在培训中组织科研课题,让教师独立思考科研题目,提高自身问题分析能力。其次,在继续教育机制创新过程中,应注重建立年度培训计划、教师进修计划、继续教育激励计划等等。其中,年度培养计划的落实,主要是针对一些青年教师进行培养,让他们了解培养内容,并经过专业的考核,提升其职业水平。而教师进修计划,则是采取在职为主,脱产为辅的继续教育模式,培养教师综合素养,让教师掌握新的知识。从以上的分析中即可看出,加强继续教育的创新发展,有利于提高现阶段高职院校教师继续教育效果,所以,应强化对其的落实。综上可知,现阶段高职院校教师继续教育工作的开展仍然存在着认知不足、职业倦怠严重、教育创新机制不健全等问题,影响到了继续教育工作的实施效果。为此,为了打造良好的教育环境,让高职院校教师的技术水平和理论知识、综合素养均得到进一步的提升,应从克服认知误区、克服职业倦怠、加强创新发展等三个方面入手,优化高职院校教师的继续教育工作,最终使得教师在接受继续教育后,更好地服务于教育工作,并学习到新的知识和技能。

参考文献:

[1]左彩云.基于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的教师继续教育[J].教育与职业,2016(15):50-52.

[2]程颖.高职院校语文教师继续教育体系构建研究[J].哈尔滨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6(01):46-48.

[3]康军.加强高职院校教师继续教育的思考[J].吉林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5(05):72-73.

[4]肖淑梅.高职院校教师继续教育模式的创新研究[J].赤子(上中旬),2015(11):88.

[5]吴丹.高职院校教师继续教育的现状、问题及对策分析[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中旬刊),2014(11):281-282.

[6]罗忠萍.高职院校教师继续教育与专业化发展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4(15):71-72.

作者:张铮 单位:天津市工会管理干部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