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教育学课程思政建设思考

公共教育学课程思政建设思考

摘 要: 以民族师范院校公共教育学课程为研究对象,在分析公共教育学课程思政建设的时代背景的基础上,提出公共教育学课程思政建设的总体思路和目标,并从提升公共教育学教师课程思政建设的意识和能力、结合专业特点挖掘公共教育学课程思政资源、改革公共教育学课程教学方法和手段、建立多元化考核评价体系四个方面论述公共教育学课程思政建设的内容重点。

关键词: 公共教育学; 课程思政; 时代背景

课程思政理念的提出和实践探索为各高校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了新思路,各高校应将思想政治教育贯穿整个教育教学全过程,将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与价值塑造有机结合,构建全方位育人体系。公共教育学作为师范院校教师教育必修课程,有利于提高师范生专业素质,帮助师范生形成正确职业理念。因此,积极进行公共教育学课程思政建设,实现公共教育学课程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相互融合、同向同行,对于践行“三全育人”理念,发挥公共教育学课程的育人功能意义重大。

一、公共教育学课程思政建设的时代背景

1. 课程思政理念的提出

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 “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1]这一要求明确指出各高校应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把对大学生的价值观培养贯穿教育教学各个环节和过程,充分挖掘各门专业课的思政元素,将知识传授与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结合起来,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在增长专业知识的同时,提高品德素养。为了更好地指导各高校开展课程思政工作,教育部出台了《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明确课程思政建设目标要求和内容重点,并指出结合不同课程特点、思维方法和价值理念,分类推进课程思政建设[2]。为深入贯彻落实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提高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实效性,各高校不断进行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纷纷出台学校课程思政建设实施方案,提供政策和资金支持,建设课程思政特色课程,通过组织课程思政教学比赛,打造课程思政线上金课,鼓励课程思政课题申报等途径,充分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作用,探索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相结合的有效路径,积极创新人才培养载体,在理论和实践上取得了丰硕成果

2. 公共教育学课程思政建设的意义

公共教育学作为高师院校师范类学生必修的公共基础课程之一,对于师范生理解学科基本知识,掌握适当的教育方法,养成教育研究的意识,形成科学的教育理念、掌握基本的教育能力具有重要作用。公共教育学课程主要包括教育基本理论、教育与人和社会的发展、教育目的、教师与学生、课程与教学、德育、班主任与班级管理、教育科学研究等部分,是师范生学习其他学科课程的理论基础,一般在大一学年开设,对学生入学初期更好地了解教师职业,认同教师工作的意义和专业性,坚定从教意愿意义重大。公共教育学以培养师范生正确的教育观、教师观、学生观为课程目标,与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是一致的,因此,要改变传统公共教育学重视知识传授,忽视情感态度价值观引导的倾向,根据大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及学习需求,紧紧围绕“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做好公共教育学课程思政建设。公共教育学课程蕴含着丰富的思政元素,要引导教师主动挖掘课程中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将党的教育方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劳动教育、心理健康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与公共教育学课程内容相融合,着重培养学生的政治认同、家国情怀、文化素养、道德修养等。用生动的教学案例、灵活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关注教育事业,学习教育家们孜孜不倦、教书育人的精神,深刻理解并自觉践行教师职业道德和行为规范,增强职业责任感,坚持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相统一,将思想政治教育落实、落细于教育学课程建设全过程,实现课程育人。

二、公共教育学课程思政建设的总体思路

1. 明确课程育人目标,强化课程育人功能

每门课程的教学工作都有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价值观塑造三大基本任务,公共教育学也不例外。在“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指导下,公共教育学课程应改变课程目标设计重知识目标、能力目标,轻价值目标的倾向,重新思考与界定课程目标,使课程的价值目标更加明确和突出,更具有亲和力和感染性。设计课程目标时,应关注社会现实、关心学生发展,把教师专业标准、师范生教师职业能力标准与对学生的具体要求结合起来。课程总目标中除学科素养、教学能力、班级指导之外,增加师德规范、教育情怀、学会反思等内容,并且将这些目标细化在每一章节中,在每一章节教学目标中都对学生的思想政治、道德发展提出明确要求。如在绪论部分强调要激发学生学习教育学的兴趣和动机,正确认识教师职业; 在课程部分提出要尊重课程发生和发展的规律,形成正确的课程观,领会课程改革的内容与发展方向,认同素质教育的理念等,以明确的育人目标为导向规范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强化教育学课程的育人功能。

2. 深化课程改革,构建课程育人环境

公共教育学教师应将课程思政融入教育学课程建设全过程,实现课前、课中、课后三个环节对学生影响的一致性,构建课程育人环境。课前预习环节,鼓励学生关注现实教育问题,了解社会上发生的教育热点问题,注意搜集资料并对相关问题进行反思。课堂教学环节,公共教育学教师要灵活运用探究教学、小组合作学习、成果汇报等方式将教学三大任务结合起来,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作用,吸引学生注意力,提高学生参与课堂学习的兴趣,找准专业知识与思政教育的结合点,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培养师范生具备教学设计、组织与实施、管理与评价的能力,同时潜移默化地引导学生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教育的指导意义,形成教师职业认同,具有专业发展的自觉性。课后作业环节,鼓励学生参加学科竞赛、调查研究、社会实践,引导学生自觉关注社会教育现象和问题,学会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教育问题。

三、公共教育学课程思政建设目标

在课程理念方面,公共教育学任课教师要坚持“三全育人”教育理念,在讲授学科基础知识、基本原理的基础上,注重知识背后的逻辑、精神、价值和思想,增强育人意识和责任,在知识传授过程中润物无声地对学生的思想道德、理想信念产生积极影响,形成“教师重育人、学生有感悟”的良好氛围。在课程内容方面,既要突出公共教育学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不同,又要体现思想政治教育的要求,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在课程内容中找准专业知识与思政教育的结合点,把总书记对人才培养的新要求体现在公共教育学课程内容中,突出课堂育德、典型树德、规则立德,培养学生传道情怀、授业底蕴、解惑能力[2]。在课程实施方面,摒弃以往以知识传授为中心的课程价值取向,树立和落实以学生为中心的课程价值取向[3]。根据课程内容和学生特点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突出思政教育元素,通过多种教学方法、手段的优化组合,提高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引导学生分析实际问题,增强课程育人效果。在课程评价方面,建立公共教育学课程思政教学效果评价体系,每学期教研室至少组织一次集体听评课活动,重点对任课教师教学过程中思政元素的融入进行评价和反思,在“一考三评”、优秀教师推荐中增加课程思政指标,形成一套约束与激励相结合的评价体系。在课程建设成果方面,评选出一系列公共教育学课程思政标志性成果。修订公共教育学课程大纲,在课程目标设置上认知目标、方法目标与价值目标并重; 根据新大纲修订及完善公共教育学教案、案例集和习题集,明确思政教育的融入点和融入途径;产生至少一个公共教育学课程思政教学案例; 提供一套公共教育学课程思政教学资源; 建立一个公共教育学课程思政教学团队。

四、公共教育学课程思政建设的内容重点

1. 提升公共教育学教师课程思政建设的意识和能力

《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指出“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教师是关键。要推动广大教师进一步强化育人意识,找准育人角度,提升育人能力,确保课程思政建设落地落实、见功见效。”[2]公共教育学课程思政建设的关键在于增强教师的课程思政建设意识、提升教师的课程思政建设能力。首先,要增强公共教育学教师的课程思政意识。充分利用教研室的力量组织公共教育学教师每学期参加课程思政推进会和课程思政研讨交流会,探讨课程思政建设的背景、意义、内容、方法与路径,同时在集体备课中带领教师集中学习研讨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讲话精神、总书记致西藏民族大学建校 60 周年贺信精神、总书记给在首钢医院实习的西藏大学医学院学生的回信精神等,引导公共教育学教师进一步增强“四有好老师”“四个引路人”意识。其次,要提升公共教育学教师的课程思政建设能力。推进公共教育学课程思政建设,需要教师改变以往的教育观、教学观,提高教育教学能力,特别是专业知识与思政教育结合的能力。学校、系部和教研室应积极鼓励、支持公共教育学教师参与课程思政培训、申报课程思政专项课题、建立课程思政教学团队、实现课程思政教学资源共享,通过互相听课、评课、课程思政教学案例评比、课程思政教案评比、课程思政教学效果反思、邀请专家指导等方式掌握课程思政建设的基本原理和技能,提高专业知识与课程育人结合的能力。

2. 结合专业特点挖掘公共教育学课程思政资源

专业课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不是在教材中直接呈现的,而是通过专业知识背后蕴含的思想价值、道德追求、思维方法等对学生的品德修养、政治素养、人格培养等产生影响,发挥专业课的育人价值需要深入专业知识挖掘其蕴含的思政资源。公共教育学课程内容全面,各章节中蕴含着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我们要根据学生的专业背景和知识储备找准切入点,挖掘既和专业知识紧密联系又贴合学生实际的思政案例和教育资源,并以此为素材让学生入耳、入脑、入心,真正起到滋养学生心灵的作用[4]。如绪论部分“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中可以从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向学生讲述孔子、陶行知、陈鹤琴等古今教育家的故事,用优秀教育家的精神感染学生,引导学生树立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的职业追求; 教育目的部分“教育与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中向学生介绍党的十八大以来党的教育事业、近年来西藏教育事业发展的最新成果,引导学生思考新旧西藏教育事业发展变化的原因,进一步帮助学生坚定理想信念,知党恩、感党恩、报党恩; 教师部分“教师的素养”中可以收集全国优秀教师、最美乡村教师的感人事迹,用身边真实的人物和实例为学生树立学习的榜样,引导学生不断提高自身专业素养,认同并内化立足工作岗位无私奉献的精神。

3. 改革公共教育学课程教学方法和手段

传统教学方法和手段,以教师对专业知识的系统讲授为主,学生对课堂的参与度较低,不能满足大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更不能引起学生的情感体验和共鸣。因此,公共教育学课程思政建设,要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综合运用案例教学、体验教学、在线学习等方式方法,变被动接受的课堂为主动参与的课堂,注重情感育人、参与育人。首先,运用案例教学法,从学生身边发生的或社会热点问题中提炼能和课程目标发生联系的内容作为素材,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理论知识对案例进行思考和讨论,在交流互动中强化对教育现象、教育问题的理解,增强对党的教育方针、政策、理论的认同并能转化为自己的实际行动。其次,采用体验教学法,通过模拟再现真实的教育情境,启发学生在仿真的角色体验和践行中对现实教育问题进行反思和思考,感悟师德情感、习得师德意志、养成师德行为[5]。再次,鼓励学生借助移动设备进行在线学习,教育学教师制作师德建设、教师培养、专业发展等微课,收集教育政策与法规、小学教师专业标准等资料上传到网络平台或班级微信、QQ 群,规定学习时间和任务,要求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完成学习并对学习情况进行反馈,针对共同关注的问题展开讨论,充分利用个性化的学习时间强化学生对教师职业的认同,帮助学生掌握教师专业标准的基本要求。

4. 建立多元化考核评价体系

小学教师专业标准( 试行) 指出小学教师专业发展应具有师德为先、学生为本、能力为重、终身学习的基本理念。对于师范生来说,专业知识和能力固然重要,但良好的师德修养和个人素质更为重要。在公共教育学课程考核中,应将过程性考核与结果性考核结合起来,既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又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既关注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又关注学生核心素养的形成,对知识、能力和价值观进行全面评价。除了学业考核之外,还要充分发挥第二课堂的作用,举办师范生教学技能大赛、师范生综合能力大赛、师范生课程思政教学竞赛等活动,要求参赛者从中国共产党百年历史、教育事业发展史、学校发展史中选择参赛内容,重点考察学生结合社会发展需要以专业知识为依托,从专业知识中汲取营养获得情感体验和品德修养的能力,给学生一个锻练技能与展示自我的平台。公共教育学任课教师应将学生参与第二课堂的情况详细记录下来,根据学生第二课堂相关活动的参与次数、准备过程、取得结果为学生评定第二课堂成绩,作为课程考核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通过课程思政与公共教育学第二课堂的融合,实现课堂内外对学生知识、能力、价值发展的统一要求,从而提高教育学课程的育人效果。综上所述,正确理解公共教育学课程思政建设的时代背景,明确公共教育学课程思政建设的总体思路,确立公共教育学课程思政建设目标,把握公共教育学课程思政建设的内容重点,有利于正确理解公共教育学课程思政建设基本问题,为公共教育学课程思政建设的探索和实践提供了理论指导,有助于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实现育人价值。

作者:孙玉凤 单位:拉萨师范高等专科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