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新常态下职业院校就业服务体系

经济新常态下职业院校就业服务体系

我国经济已进入新常态发展阶段,既是机遇,又是挑战。在此宏观背景下,职业院校学生面临的就业形势前所未有的严峻,如何在重重困难中抓住机遇,实现顺利就业是社会各界普遍关注的问题,构建职业院校就业服务体系,提升职业院校就业服务质量刻不容缓。本文在厘清经济新常态和职业院校就业服务内涵的基础上,分析职业院校就业服务体系运行的缺陷,探讨如何从政府、职业院校、社会中介、用人单位、大学生五个维度构建职业院校就业服务体系,以期促进职业院校就业服务质量的提升,更好地帮助职校生求职择业。

一、相关概念的界定

(一)经济新常态

经济新常态是我国经济结构的一种对称态,是经济发展的一种模式和方向。“新”代表经济发展状况与过去不同,基本告别了以往几十年的10%左右的增长速度,“常”代表这种经济发展状况是一种比较稳定的状态,短时间内不会改变。经济新常态带来挑战的同时也带来了机遇,产业结构调整升级,以服务业为主的第三产业蓬勃发展,第三产业是劳动密集型产业,其蒸蒸日上的发展势头必将创造大量的劳动岗位。这些劳动岗位所需的从业者大多需要具备一技之长,且对学历的要求相对不高,这些特征与职业院校毕业生的就业诉求正好匹配。职校生若能抓住机遇,将会争取到更多更好的就业机会。

(二)职业院校

职业院校是依法成立的实施全日制学历教育的各类职业学校,包括中等职业学校和高等职业学校以及高等专科学校。和普通高校不一样,职业院校实施的是职业教育,其目的是培养具有一定理论素养和专业操作技能的应用型人才,重点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工作实践能力。2019年印发的《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首次将职业教育放在了和普通教育同等重要的地位,明确指出职业教育是我国教育体系中一个单独种类的教育。

(三)职校生

职校生就是职业院校的学生,这部分学生通常在初高中时期文化课成绩不够理想,或是中高考失利,根据家人的建议或自己的兴趣选择到相应的职业院校学习,争取习得一技之长,以便将来找到合适的工作。相关调查显示,超过70%的职校生来自农村,一方面,职校生背负祖辈父辈“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期望,从相对落后的农村地区来到城市求学,开启了人生崭新的一页。与此同时,这部分学生视野不够开阔,知识基础较为薄弱,理论学习较为欠缺,很多人完全没有职业生涯规划的概念,对将来想要从事的行业、对自己的未来毫无想法,走一步看一步,这就需要学校给予其大量的帮助和指导。提升职业院校的就业服务质量,可以帮助职校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培养过硬的职业技能,争取实现“职教一人,就业一人,脱贫一家”。

(四)就业服务

职业院校完善的就业服务工作,职业院校一方面需要了解市场,另一方面需要了解学生,它是学生与市场之间的桥梁,如何让学生安全通过桥梁、接受职场检验、促进自身和社会的共同发展是就业服务工作的主要任务。职业院校就业服务体系是一个完整的统筹发展系统,政府、职业院校、中介机构及用人单位在其中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共同为职业院校大学生提供就业方面的服务。一方面,他们相互独立,各自履行相应的职责;另一方面,他们相互联系,作为职校生就业服务体系的组成部分,他们只有相互协调,在统筹指导下共同发展才能最大限度地促进就业服务工作的发展。

二、职业院校就业服务体系运行存在的问题

(一)政府方面

1.劳动力市场的公平公开公正难以实现。一方面,政府在户籍制度、社会保障制度、劳动合同制度等方面的制度建设长期滞后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使得人员的自由流动还存在一定的困难;另一方面,政府尚未制定专门针对职校生的法律法规用以保障其在就业方面的权利。职校生毕业后进入劳动力市场,其身份迅速发生转换,成为市场上的劳动力供给方,性别歧视、地域歧视时有发生。经济新常态的大背景下,劳动力市场呈现出比较典型的买方市场特征,学生的议价能力普遍受到削弱,主要依靠市场来进行调节,职校生的弱势地位越来越明显。

2.政府财政投入的欠缺。教育是公共事业,职业院校就业服务体系在很大程度上是公共服务体系,其本身的固有特征决定了其经费来源主要是国家资助和政府拨款。而目前虽然政府制定了一系列的职业院校大学生就业资助政策,如相应税费的减免、财政补贴等,但远远不够。各个层面的就业服务组织都存在经费投入不足、缺乏财政保障的现象,进而导致就业服务组织场地狭小、测评工具落后、服务人员编制不够等问题,极大影响了就业服务工作开展的有效性和积极性。

(二)职业院校方面

1.对就业率的过度关注致使就业服务严重偏离原有目标。因为就业率在某种程度上就是社会上评定职业院校办学是否成功的最重要指标,就业工作完成得好坏、就业率的高低还影响国家对职业院校的经费支持。这一切又极大地强化了职业院校上至校长下至教师对就业率的追求,就业指导中心的大量工作就是围绕就业率展开的,严重偏离了就业服务的基本目标。很多学校的就业服务工作依附于教学工作,缺乏独立性,通常当成教学工作的一个环节展开,在学生临近毕业的学年或学期进行,缺乏系统的规划。

2.就业服务内容单一且时间滞后。在调查中发现,目前职业院校学生接受的就业服务内容较为单一,方式较为单调,基本集中在就业信息的、国家政策讲解、就业形势宣讲等方面,较少涉及就业心理辅导、择业技巧指导等。此外,学生通常在临近毕业的学年甚至学期才开始接受到有限的就业服务和就业指导,时间上严重滞后。此时的职校生面临就业的压力依然很大,不知道该何去何从,匆匆参加几场招聘会,投递简历,找到有一份工资与预期相差不大的工作就万事大吉,完全没有职业生涯规划的概念,也鲜少考虑自己未来的发展。

3.缺乏从事就业服务的专业人员。职业院校就业服务机构的工作人员大多是辅导员或者学生管理教师兼任,缺乏必备的专业技能,也没有接受过相应的专项培训,其工作多是行政事务性质的工作,按照学校下发的文件展开,缺少创新和主动。

4.职业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欠缺。职业院校学生的培养应该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以相应岗位为基础展开,具有明显的生产指向性。但从纵向上看,目前我国职业院校的人才培养模式和学科设置与本科教育的差别并不明显,定位不明确;从横向上看,大部分职业院校尚未打造自己的优势专业,未形成自身特色。此种教育模式下培养出来的学生在社会上显然不具备竞争优势。

(三)中介机构方面

社会中介机构在整个就业服务体系运行中的补充功能严重缺失。提供就业服务的中介机构并不直接聘用大学生,而是以其专业技能为依托,为委托者提供就业信息咨询、就业心理辅导、择业技巧培训等相关服务。从本质上来看,就业服务中介机构大多是营利性质的私营机构,这样的性质决定了其目的是盈利。有些中介机构盲目追求经济利润,打着为大学生找工作的幌子骗取大学生钱财,造成极其恶劣的影响。大学生谈中介色变,更不用提主动前往寻求帮助了。

(四)用人单位方面

自从我国的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转变为大众教育以来,劳动力市场的买方特征日益明显,导致用人单位水涨船高,盲目追求高学历,有的单位完全不进行工作分析,不考虑工作岗位的实际需求,对人员的任职资格进行拍脑袋决定,本科生基本不要,研究生考虑要不要。此种情况下,职校生陷入了极其被动的境地,他们往往直接被拒之门外,连参与竞争的资格都没有。用人单位这种对人才的高消费,造成了人才的浪费,也极大地打击了职校生的学习热情与学习信心,没有发挥相应的导向作用。

(五)学生个人方面

封建科举制度从隋朝开始就成为统治阶级选拔人才的重要工具,明朝的八股取士更是将科举制度推向了顶峰。一方面,科举制度推崇的选贤授能给了广大读书人一个鲤鱼跃龙门的机会,但与此同时,科举制度又在很大程度上禁锢了人们的思维方式。直至今日,社会中很多人都认为只要考上大学,读好书,考高分,一切问题迎刃而解,就业问题更是手到擒来,不值费心,在思想上从未意识到就业服务的重要性。

三、职业院校就业服务体系的构建

(一)政府优化职能,加强宏观调控

1.完善法律体系,规范就业市场。一是促进职校生就业的法律法规,如就业促进法等;二是创造公平就业环境的法律法规,如反就业歧视法等;三是加深校企合作的法律法规,用制度立法来鼓励企业积极参与到职业院校就业服务的提升中来。

2.加强财政保障,提供经费支持。一方面,政府要加大对职业教育的投入,从办学经费上予以倾斜,帮助职业院校购买实训设备,培养实训人才,创建高质量的实训基地。此外,政府还要提供财政支持,帮助职业院校创设良好的校企关系,打通校企合作渠道,建立定向实习基地。政府资助校企合作的实习项目,并建立有效的监控考核机制,确保专款专用和经费的合理支出。3.优化职能,提供信息支持。一方面,各级政府应整合各方资源,搭建公益平台,就业供需信息;另一方面,政府要具有前瞻性,深化产业结构的调整,并以此指导高校人才培养方案的构建,引导职业院校学生的流向,尽量减少人才供需双方的矛盾。

(二)完善职业院校的就业服务功能

1.整合各方资源,打造专业人才队伍。第一,职业院校要加强就业服务组织的人才队伍建设,在经费和编制上予以保障,让这部分教师无后顾之忧;同时还要加强就业服务组织队伍的培训,拓宽教师的思维,拓展教师的理念,创新求职培训的形式。第二,制定激励措施,让辅导员和专业教师加入就业服务的队伍当中。辅导员与学生的接触最为密切,在学生当中具有较高的威望,辅导员的参与能使就业服务事半功倍。

2.转变传统观念,创新就业服务体系。职业院校要结合实际,在深入调查的基础上挖掘有潜力有价值的就业服务项目,提供内容多样的就业服务,转变传统的以行政事务为主的就业指导,将就业服务的内容从就业形势分析、就业政策描述、经济形势判断等常规项目的窠臼中跳出来,将重点转至择业礼仪培训、择业心理辅导、职业生涯规划、创新创业教育上来。

(三)充分发挥社会中介的补充作用

一方面,中介机构可以大力挖掘自身的合作企业,进行人才引进洽谈,为职业院校毕业生提供目标明确、有的放矢的就业信息服务;另一方面,中介机构可以百花齐放、百家争鸣,量身定制就业服务套餐,如形象设计套餐、面试通关套餐、专项技能培训套餐等,与公共就业服务组织形成互补,有效填补就业服务市场的空缺。

(四)用人单位科学选人、合理用人

一方面,用人单位要树立合理的用人观念,摒弃以往的唯学历是举的观念,用人单位要科学地进行人力资源规划,客观地开展岗位标准分析,为职业院校大学生提供更多的机会。另一方面,用人单位可以积极开展校企合作,积极主动地建立实训基地,引入职业院校教师前来顶岗实习,并派遣单位的专业人员前往学校开展讲座等形式多样的沟通交流。此外,用人单位还可以开展订单式的人才培养。用人单位的人力资源部可以和职业院校的就业服务中心、教务中心进行对接,共同探讨并商议制订人才培养方案,这种订单式的培养能以最高的效率、最快的速度实现人职匹配。

(五)大学生积极转变就业观念

职业院校学生要转变传统的就业观念,一方面不要把视线紧盯在国有企事业单位上,进入民营企业也可以大有作为。民营企业作为市场经济的重要主体,发展势头良好,蒸蒸日上,并且其人事制度日益完善,保障日益稳固。另一方面,不要把视线紧盯在北上广等一线城市,而应响应国家号召,到基层中去,到祖国需要的地方去。职校生切忌好高骛远,眼高手低,要放下身段,脚踏实地,准确定位,努力实现人生价值。

作者:杨崇英 单位:河南省工业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