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物理教学中学生提问能力培养对策

高中物理教学中学生提问能力培养对策

摘要:高中物理课堂培养学生提问意识,满足新课程改革的要求,实现高效师生互动,促进物理课堂教学质量的提升.文中结合高中物理教学实践,分析物理课堂上培养学生提问能力的措施,为类似研究提供借鉴,顺利实现高中物理教学目标.

关键词:物理教学;提问能力;培养措施

宋朝著名理学家、教育家朱熹说:“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无疑,至此方是长进.”学生学习过程实际是一个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有了问题,思维才有动力;有了问题,思维才有方向;有了问题,思维才有创新.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探讨的几率很少,更不提利用所学内容解决实际生活问题的情境,学生普遍缺少自主独立分析与解决问题的意识,因此有必要培养的学生提问意识与能力.教学目标的主要形式就是培养学生提问能力,问题意识也是学生创新能力与思维的基础,需要从高中物理课堂上作用.

1激发学生提问意识

在高中物理教学时,很多教师将提问当成一种形式,并无明确目标,甚至有时所提问题并无任何实际意义,也不关心学生的回答,只是出于习惯随口一提.而这种形式上的提问并不能吸引学生思考,而有些教师更是异想天开,想通过增加提问的数量来提升课堂教学效率,导致其在课堂上一直盲目发问,但却无法对学生思维产生任何启发.在物理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和保护他们的猎奇心理,不断扩大提问范围,使得学生享受到提问的成功,让学生喜欢上问问题.物理课堂教学时学生经常出现注意力转移的情况,这是由于好奇心理而被外界事物左右所造成的,教师正好可以利用一些新奇事物将学生注意力吸引到教学内容上,实现培养学生提问意识的目的.如,“自由落体运动”知识点讲解时,教师利用实验导入新课内容,让学生利用揉成团的纸球和钢球完成实验.实验前教师提出问题:纸团与钢球哪一个先落地?学生会对整个实验过程仔细观察,完成实验后他们会提出疑问:为何纸团和钢球同时落地?蕴含着什么物理原理?如果实验中加入纸片,又会是什么结果呢?纸片和纸团落地情况为什么存在差异等.利用层次分明的问题培养学生提问意识,促进学生物理意识的发展,奠定后续物理内容的学习.

2创设课堂问题情境

新课标改革的背景下,对于师生角色的设定也提出了一定的要求,其强调,在高中的课堂教育中,教师应该更多的将学生作为课堂活动的主体.除此之外,教学活动还应该紧紧地围绕学生们的身心发展,要带领他们去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在这种教学模式下,教师只是引导者,课堂更多的主动权都留给了学生.比如,教师可以通过实验教学来加强学生们的主体地位,提高他们的课堂积极性和自主学习能力.像是学生们在刚刚涉及到物理知识的时候,教师可以先在课堂上借助一些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的物品进行实验教学,然后让他们自己去观察,进而实现自主学习的效果.我们生活中有很多物理现象.例如,在“光的折射”学习中,教师可以举生活中捕鱼的例子,让学生思考如何才能抓到鱼,这样活泼的问题自然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通过学生的思考回答,教师再将问题慢慢引回到“光的折射”上,这样生动有趣的课堂即放松了学生长期紧绷的神经,又加深了对课堂知识的记忆,可谓是一举两得.

3课堂师生有效互动

课堂提问有效性所指的是教师依据课堂的教学目标自己所涉及到的内容,而去精心设计的教学氛围以及有针对性地提出一些建设性的问题,帮助高中生们理解教材内容的同时更能高效的培养他们的创造性思维.因为一些学生能力有限,在整个教学环节中容易出现开小差、回答问题不积极等情况,教师可以利用提问技巧解决这个问题.教师要设计比较有吸引力的问题,为学生营造出轻松有趣的教学环境,使学生愿意参与进来.利用多形式的互动形式,塑造活跃的思维空间.引发学生主动思考,发现问题并敢于提问,实现强化学生提问语言训练.此外,物理教师可以选择合适的资源,物理教师要意识到物理课信息化教学还需要依托网络进行传播,全面发挥现有信息技术的作用,并将学校官方网站利用起来,开设高中物理教育的主题版块.如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以将“安培力”的实验演示改名为“电子秋千”实验;在进行“磁场对电流的作用力”实验中,传统的实验方法是将一根直导线悬挂于支架下方的蹄形磁铁内,在闭合电路后,蹄形磁铁内的导线就会发生摆动.为了进一步增强该实验的趣味性,教师可以在直导线上串连一个干簧管,如此该实验可更名为“电子秋千”实验,教师也可借助该实验原理为学生设计一个“跳跳虎”玩具.在进行演示操作时,线圈在靠近磁铁时,其上所串联的干簧管会因为受到磁铁的磁化作用而发生闭合,当有电流通过导线内部时,因为导线受到安培力的影响而整体向外摆动,当整个导线远离磁铁到一定位置时,干簧管因为失去磁力的影响而断开,线圈因此失去安培力影响,在因为重力作用的影响,又回到蹄形磁铁内部,干簧管再一次因磁化闭合,开始向外摆动……如此反复,学生很快就被这一神奇的发现所吸引.接下来,由教师向学生讲解安培力的内容,学生学习起来更轻松,更容易理解.同时通过“电子秋千”实验,学生对于干簧管的工作原理也有一定理解,对以后学习传感器等知识内容打下基础.

4精心设计问题,启发学生有效思考

课堂提问是启发式教学的必不可少的重要手段,它是检验启发式教学是否成功的关键.它同样也是很重要的教学手段之一,如何有效地进行课堂提问,让它成为师生联系的纽带,成为启发学生思维之门的钥匙.在实际教学中,怎样才能做到真正“有效提问”,而不是表面上热热闹闹的课堂,却没有深层次的思考,实际教学效果差强人意.在设置课堂问题时,不能随心所意,要考虑问题设计的目的.设置问题时,注意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针对学生的认知水平,对不同学生提出不同深度的问题.问题设置时,还要注意具有启发性,启发学生的思维,碰撞出思维的火花,引起学生有效的思考.问题的设置,还要有探究性,能“一石激起千层浪”.课堂上很多时候我们为提问而提问,脱离学生认知实际,或浮光掠影,或是针对性不强…….正如著名教育家张志公先生所指的那样,“问得太平直,太简单,学生想都不必想就答出来”;像“好不好”、“是不是”之类,看似很热闹,气氛很活跃,却无实际的价值;“问得太绕,太深奥,学生思考半天连问题的要点还没弄明白,像猜谜语”;“问题太笼统,不着边际,学生只能随便回答两句,很难说他正确,也很难说他错误”.像这样缺乏启发性、探究性的提问是教学的大忌,它不能让学生思维与教学产生共鸣,反而挫伤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比如,在探究“加速度与质量和合外力的关系”这个实验,在保证质量不变的条件下,研究加速度和合外力的关系.在设置实验时,我们分发给学生质量大的钩码(50g),让学生完成实验探究.探究过程中,他们发现,所给的钩码不能满足实验条件,钩码的质量不能远小于小车的质量.学生开始质疑,是不是老师给错钩码了.这样设置,引起学生的质疑,开启了思维的碰撞.老师这时又要适宜地提出问题,“同学们再认真地想一想,我们在研究什么?研究对象有哪一些?”接下去再追问,“我们前面学过,遇到研究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物体,可以采取什么样的研究方法?”学生不难想到,可以使用整体法.这一系列问题下来,学生的思维充分开启了,想法就多了.如何实现保持质量不变又可以改变合外力,这时,老师适时的点拔“如果让钩码在绳子和小车间移动,会改变它们的总质量吗?”有了方案,一切就水到渠成.这些设问,促使学生在课堂中积极思考,通过自己积极的思维学习新知识,找到新规律,感受思维获得的成就.

5多角度、循序渐进引导学生提出问题

著名物理学家爱因斯坦认为:“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问题也仅仅是一个数学上或实验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去看待旧的问题,却需要有创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爱因斯坦的话告诉我们,提出一个问题是站在一个新的视角重新审视认识一个矛盾,冲破固有的思维方式,创造性解决旧的问题.学生在课堂上不会思考,怕思考,解决问题的办法就是循序渐进,多引导.如讲授动能定理应用时,很多学生不会分析过程,不能准确地写出动能定理的表达式.这时,循序渐进的引导就显得尤为重要.我们可以这样提出问题,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是什么物体在运动?你可以看到几个运动过程?每个过程的运动轨迹是什么?每个过程做什么运动?”理清运动过程后,接着提问“每个过程中的物体受到几个力的作用?在每个过程中这个物体受到的这几个力是否做功(注意正负功)?”引出了动能定理的表达式.接下来提问“你能不能把每个过程中这些力所做的功求出来?你能不能把所有过程的总功求出来(表示出来)?”做到这一步,动能定理已经完成了百分之八十.最后提出“你能不能把刚开始的动能和最后时刻的动能求出来?把这个物体在整个运动过程中的动能的改变求出来?把总功和动能的改变列成一个等式?”通过这样循序渐进的提问,有效帮助思考,让学生学会思考.总之,新课改教学背景下培养学生的提问能力,必须做好学生语言与思维的训练.物理课堂上教师要引导学生提问的积极性,培养学生提问意识和能力.这就需要物理教师选择合适的切入点,与教学实践内容结合起来,实现对学生提问意识与能力的培养.

作者:黄文献 单位:福建省泉州奕聪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