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名著阅读教学方法探析

初中语文名著阅读教学方法探析

摘要:随着加强素质教育的呼声越来越高,对新课改的要求也越来越具体,进而也促进了新课改的不断深入。初中阶段是学生各方面素质提高最关键的阶段,加快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文学素养、逻辑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不仅关系语文学科的学习,也影响其他学科的理解和把握。因此,对有效指导和帮助学生开展名著阅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文章拟就把握生本理念的内涵和对运用生本理念改善初中语文名著阅读教学进行分析,提出一些改善的办法和建议。

关键词:生本理念;初中语文;名著阅读;教学方式

一、前言

生本理念是将学生作为课堂主人,在高度尊重和全面依靠的基础上,为学生好学而设计的教育,以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快乐地发展。生本教育是相对于师本教育而言的,在国内多所中小学开展实验,引起良好的反响,得到各界的公认,逐渐成为一个十分重要的成熟教育理念。在初中语文名著阅读教育中,及时引入和有效运用生本理念,既适应形势发展,也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自主性、思考的独立性和实践的积极性,对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理性思维、语言表达等都将带来积极的影响。生本理念的运用,需要深刻把握其内涵,也需要多方参与,积极实践,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灵活运用并不断加以完善。

二、生本理念下初中语文名著阅读教学的内涵

新课标明确指出,阅读对学生来说,是一种个性化的学习行为。阅读过程所产生的情感体验与思想感情,因人而异。生本理念下名著阅读教学就是要突出强化学生阅读技能,增加个体感受和情感体验。其内涵主要包括:

(一)需要观念更新

既然阅读是个体行为,那么就要转变以往单向灌输的方法,将“授人以鱼”向“授人以渔”改变,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技能,教给阅读、思考、总结方法,进而培养学生学习的自主性、独立性。教师、家庭、社会包括学生本身都要接受这种改变。

(二)需要主体转换

加快“师本理念”向“生本理念”的转化,努力推动发挥学生的课堂主体作用。要求教师始终以学生的认知为基础,以学生主动发展为根基,以学生为课堂中心设计教学活动,引导学生做学习的主导者,而不是从属者,促进学生更加积极、主动地学习知识,从而实现自我发展。教师更多地在启发、引导、读后行为评价等方面着力,不放任自流更不过分干预。

(三)需要师生双方的共同参与“生本理念”

并不否定教师作用,而是转变传统语文教学模式,形成以学生自身发展与培养学生阅读能力为基础的教学模式,更加注重对学生进行发散性的思维训练,促进学生在与名著内容、作者、教师和同学之间的联系中找到属于自身特有的理解。同时掌握学生所思所想,充分尊重学生阅读名著所产生的不同理解与不同收获,营造开放性的思考氛围,促进学生独立思考,增强阅读兴趣,强化阅读动力,提升文学素养。

三、生本理念下初中语文名著阅读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了解不深,应用不广

虽然“生本理念”的提出与应用已有一定时间,但仍未被广为了解,尤其在追求“升学率”的前提下,教师放不开手脚,家长不愿尝试,社会的理解和支持也有限,在推广与应用上还需要一个比较长的过程。

(二)不加消化,生搬硬套

在理解、应用“生本理念”时,有的人不加思考,“人云亦云”,将“学生为主体”等同于“让学生自己来”,既不讲授知识,也不传授办法和本领,非但没有帮助学生提升阅读能力,反而使学生养成了不良的学习习惯。比如部分教师对名著的内容并没有充分了解与掌握,只是单纯提供开列书目让学生自己阅读,再按部就班地对少数内容进行讲解与教学。

(三)缺乏互动,效果有效

在教学过程中,师生共同参与才能获得最佳效果。但在语文名著阅读教学中,部分教师只注重学生的考试成绩和教材上的知识掌握程度,不注意根据实际创设丰富的教学方法,也不重视发挥教学引导作用,学生对“学什么”“怎么学”心中无数,难以对阅读名著产生兴趣,甚至严重影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四)准备不足,方法较少

一个合理的教学过程,往往知识、能力与情感三种元素相辅相成。反之,有所缺失则不能算合格的课程。这取决于教师自身教学水平。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如果教师本身对名著不够熟悉,也不善于适当拓展讲授,不注意引导学生的情感渗透,只是以名著内的知识作为主要教学目标,那么对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与情感教育就提供不了更好帮助。同时,在教学过程中引进和运用现代化技术已是当前教学的主流,也是吸引学生主动学习的良好媒介,如果教师不重视对技术与教学的有机融合,就难以实现从多层面上增加学生学习体验的目的。

四、生本理念下初中语文名著阅读教学的方法分析

(一)明确教学目的,规划教学进程

既然学生是教学的主体,那么就要从学生的角度来安排教学目标和过程。学生往往会运用以往获得的阅读经验来进行名著阅读,教师就应该掌握学生的阅读能力、经验来源以及学习动力,留意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所流露出来的真情实感,综合加以判断,以合理安排名著阅读教学目标,才能快速将学生引入真正意义上的名著阅读,激发出学生的阅读感受与理解。例如,为帮助学生阅读《简·爱》一文,目标可以定为学习文章真情流露的句子及写作方法,对有感染力语句的理解,以及感悟中心思想。按照目标,教师可以运用以下几种教学方法,分别是诵读阅读法、讨论阅读法以及讲析阅读法。循序渐进将学生从形象感知带入到理性思考中,让学生更轻松地进入文章里描述的世界,更加透彻理解名著所表达的精神与内涵。

(二)营造阅读情景,提升学生阅读意识

学生从名著中感受到的精神与收获以及相应而来的情感,直接影响学生的阅读兴趣与积极性。基于此,教师应该根据名著的内容和学生的思维与认知,营造容易引发共鸣的阅读情景,增强学生的真实体验,激发其联想和思考,引领阅读行为。例如,在学习《骆驼祥子》的“在烈日和暴雨下”时,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课件向学生展示这样的画面:烈日、柳树、马路、街上行人。随后画面突转,暴雨滂沱,并配上耐人寻味的旋律。从而通过有冲击力的环境展示,揭示祥子生存环境的恶劣和命运的悲苦,衬托祥子拉车的痛苦以及好强坚韧的性格。在这种情景氛围下,逐渐引导学生进入文章深处,唤起对挣扎在旧社会最底层的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和深刻理解。在推动与文章和作者的交流中,感悟文章背后深层次的批判含义。

(三)肯定批判阅读,增强学生阅读个性

阅读是收获知识也是利用自身掌握的经验对文章产生质疑或批判的过程,强化这种精神与内容的不断碰撞,更有助于学生对名著更深层次的理解。因此教师要鼓励学生结合自身经验去判断文章、质疑文章、理解文章,但要注意,要根据学生的阅读相应提出合理、有据的判断与评价。例如,在阅读《朝花夕拾》这本书时,有学生对《狗·猫·鼠》的内容产生疑问:鲁迅先生到底是因自身单纯地仇恨猫,还是借助猫的形象表现讽刺意义?此时教师应主动介入,引导学生进行评价进而开展更深层次的探讨,帮助学生理解文本,认识到鲁迅先生是借助猫以讽刺现实中的人。通过交流与碰撞,学生既能加深对作者写作本意的领悟,对讽刺写作手法的印象也更加深刻。此时,还可以“翻转”课堂,让学生以“老师”的身份概括和总结知识要点,并以此来评价学习的成果,从而在学生相互合作、相互配合中构建知识结构和充实学习内容。

(四)加强师生交流,丰富学生内心世界

在生本理念下的语文名著阅读教学,既要给予学生充足的阅读和思考时间,领悟阅读的乐趣,也要立足生本理念的特点,让师生共同参与其中,扩大相互交流与沟通。模糊“教”与“学”的界限,在一起探讨、诱导思考、批判阅读、相互敦促等过程中,增加师生互动,多角度进行精神与灵魂的碰撞。例如,在学习《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一文时,教师可以设问:文章只是在叙述保尔·柯察金一生的经历吗?倘若奥斯托洛夫斯基仅仅是为了叙述主角的一生经历的话,题目为什么不设计成《保尔·柯察金回忆录》或者《保尔·柯察金的故事》?以此等话题来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名著内容,并交流学习心得,一起探索奥斯托洛夫斯基写作的真实初衷与想法,深刻理解作者的创作思想,从而体会到,虽然保尔·柯察金这一人物对于红色革命事业只是一个小小缩影,但却反映出了真实的品格与德行。这样,也能够通过训练,进一步丰富学生的思想,锤炼学生的品行。

(五)贴近生活内容,加深学生文章理解

目前有些初中语文课堂不贴合实际甚至脱离实际,教师对名著的讲解不接“地气”,远离生活,学生难以理解,培养不起阅读兴趣。对整个初中学习阶段来说,语文是联系最多的一门学科。在日常生活中,学生从幼年就开始接受家庭教育,从幼年到青少年,语文一直都是极为重要的主流学科,并且许多内容与生活有着紧密联系。但是在名著中,由于时代背景的不同,往往与当代社会有很多差异,这必然会使学生阅读产生距离感,难以理解也缺乏耐心,此时就需要教师贴近日常生活来进行适当解读和加强引导,不能浮于表面。例如,在学习《红星照耀中国》一文时,教师可以先让学生表达自己的看法,将现代人的生活习惯、生活方式,与文中的艰苦环境和革命精神进行对比,通过对比,让学生对文章有更加深刻的了解。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还应该鼓励学生向革命先辈学习,学习他们百折不挠、艰苦奋斗的伟大精神,并启发学生,针对部分现代人不思进取、怕苦怕累、缺乏进取精神的现象,要加以批判,引以为戒。这样,才能收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六)消除阅读隔阂,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对于学生来说,兴趣是其最好的老师。倘若一个学生没有兴趣学习,就不会产生任何与学习有关的积极正向的想法。阅读时,教师对一些文言文名著的理解都感到吃力,更别提知识储备并不充足的初中学生了。名著即便是文学的开端,历史的瑰宝,但读来过于枯燥无味,阅读与文本存在较多隔阂,那么任何人都不会有兴趣去用功的。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努力帮助学生消除这种阅读上的隔阂,把着力点放在转移学生注意力、增加学生兴趣方向上,激发学生持久学习的动力。例如,在讲解四大名著之一的《西游记》时,由于文中的文言文对学生来说晦涩难懂,教师应该减少讲解文言文的比例,让学生只要简单理解意思即可。要进行适当的拓展延伸,把重点放在《西游记》文本与《西游记》电视剧的区别与联系上,引导学生自己去寻找和掌握,触发学生的兴奋点,并借此机会与学生们探讨西游记中有趣的情节,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让学生感受中国古典文学的魅力所在。如此,在面对可能碰见的阅读障碍时,就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加以应对,而不影响阅读兴趣。

(七)增加情感体验,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

初中阶段是开阔视野、发散思维、学习知识、积累经验的关键时期,对文学素养相对欠缺的初中生而言,如何消除阅读的枯燥,调动学习的积极性就显得至关重要。因此,教师要善于探索,积极转变教学思路,引入情景剧表演、演讲比赛、辩论赛等教学方式,开展一些有趣味性的活动,以增进学生的情感体验,也会收获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笔者在讲解《水浒传》中的《智取生辰纲》时,先利用主题曲《好汉歌》等一些与文本内容相称的音乐为背景音乐,创设适合阅读和激发兴趣的环境。然后介绍智取生辰纲的历史背景,引导学生对整个智取过程加以想象与思考,加强学生对这段故事的认识与理解。待学生完成阅读后,适当提出几个准备好的问题,帮助学生进一步梳理知识结构,突出文中的各个人物形象。此时学生对文章内容已有了比较深刻的理解。笔者便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尝试情景剧表演,要求小组成员进行分工,分别扮演晁盖、吴用、公孙胜、阮小二、杨志等人物。通过细致性地刻画表情、语言、肢体动作等,挖掘各个人物内心的真实想法,使学生在表演中收获更多的学习心得和智慧启发。这样一来,既能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又能让学生体会学习名著所带来的快乐。

(八)利用现代技术,提供丰富感官体验

在进行初中语文名著阅读的过程中,教师应该充分了解初中生的兴趣所在,加大多媒体教学设备的利用率,为学生们提供一个丰富的感官体验,改变以往传统呆板的名著阅读教学情况,让阅读教学变得更加生动有趣。例如,在讲解《海底两万里》这一著作时,教师就可以利用网络课件,为学生们播放真实海底环境、稀奇古怪的海底生物等。对这种稀奇有趣的知识,学生往往涉猎不多,仅将文章中的内容描述出来,学生很少会有直观的感觉与认知。如果教师能够充分借助现代技术,更多运用多媒体教学设备与网络课件,将能够较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阅读学习的积极性。此外,教师应该扩大自己的阅读视野,提升鉴赏能力和文学素养,对学生形成正面激励,促进学生认识语文学科的重要性及名著阅读在语文学习中的重要性,并在日常的课余时间或教学实践,向学生们推荐初中生适合阅读的中外名著,帮助学生养成阅读的良好习惯,为今后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五、结语

在初中阶段,学生们正处于青春期时期,也是个人“三观”塑造的重要时期。在当前新课改的背景之下,初中语文名著阅读教学改革,也是当前语文教学的主要研究方向之一。在初中语文名著阅读教学过程中,存在的教育问题,例如教学模式过于传统,没有合理的知识拓展等,并不能适应当前初中的教学需要。因此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要了解和掌握“生本理念”,并运用到初中语文名著阅读教学中,充分提升初中生的语文阅读能力,不断巩固自身的语文知识储备,增强自身的学习能力。

参考文献:

[1]包丽芬.初中语文名著阅读教学的开展[J].考试与评价,2021(3):65.

[2]周文娟.初中语文名著阅读策略初探[J].课外语文,2021(6):123-124.

[3]乐利娟.初中语文名著阅读教学中整本书阅读的策略[J].新课程导学,2020(S1):45,49.

[4]龚建芳.初中语文名著阅读的教学策略和模式研究[J].学周刊,2020(36):73-74.

作者:朱晓容 单位:福建省莆田青璜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