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化学教学培养策略分析(6篇)

高中化学教学培养策略分析(6篇)

第一篇:高中化学教学中的合作学习能力培养

摘要:合作学习是现阶段高中化学教学中所提倡且较为行之有效的一种教学策略。如何提高高中化学合作学习有效性,成为了现阶段高中化学教师共同思考和探究的课题。本文下面将在简要论述合作学习特点基础之上,提出合作中多样化的教学形式以及丰富的教学手段,以期发挥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教学原则,让全体学生都有机会、都有能力参与到课堂教学实践之中,从而有效构建高效化学课堂,提升学生合作学习能力。

关键词:高中化学;课堂教学;合作学习;能力培养

转变学生学习方式以及教师教学方法是新课程改革提出的基本要求。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更新自己的教学理念,主动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与探究学习,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意识与能力。随着新课程标准出台,如何培养学生合作学习意识与学习能力,切实转变学生学习方式与教师教学方法,已成为现阶段化学教学中一大课题。那么,何谓合作学习呢?所谓合作学习,它不仅是一种学习方式,更是一种教学策略,其主要以小组的形式出现在课堂教学中,改变过去以学生成绩为唯一标准的评价方式,而是通过团体总成绩对学生进行一个综合评价,以此达到师生共同进步与提升的一种新兴学习形式。随着“以生为本”教学理念的深入人心,合作学习越发受到广大教育工作者的认可与接纳,并将其主动运用到课堂教学中,以此提升学生合作学习能力,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

一、形成学习整合力,学会如何合作学习

化学作为一门以实验为主的基础性学科,在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尤其是化学实验更是在化学教学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探究性实验在学生观察能力、实验能力、思维能力以及创新能力诸多方面更是发挥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并被越来越多的教育工作者所关注与重视。然而,对于具有探究性的实验,无论是从教学设计、实施过程,还是最终得出结论,依靠学生自身的力量是难以顺利完成的。这需要全体学生之间思维的碰撞,以此才能将学生的思考引入更深的思考之中。可见,同伴水平能力的高低以及相互关系将会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效果,甚至会影响学生今后的发展。反思传统教育教学文化,我们往往过于强调群体之间的竞争,造成学生恶性竞争增大,而缺乏合作意识与合作能力。在这种教学现状下,学生只会想着如何超越其他同学,甚至通过一些小动作搞垮其他同学,而不是帮助其他学生学习与提高。如,高三是学生升学压力最大的时期,每位学生都想提升自己,获得教师的肯定与赞扬,这时难免就会有同学会为了成绩而故意将某些成绩优异学生的教科书私藏起来,或者偷偷撕掉其书籍的某些部分等等。这些现象都是不道德、不文明的行为,对此,这就需要在合作学习中对学生进行一个正确的引导,让其能形成学习的整合力,从而让学生能够知道如何合作学习,达到培养学生合作意识与合作能力的目的。

二、结合具体教学内容,选择适用合作条件

世界上没有任何相同的一片叶子,同理,世界上也没有任何一种教学方式是万能的,可以将其运用到任何情境中。所以,这就需要我们广大化学教师应当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选择适宜的合作条件。合作学习是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探究学习的一种教学方式,具有较大的探究空间与实践意义,并能够有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而兴趣越大学生的学习动机就会越强;反之只会减小。学生对于不感兴趣的学习任务,在小组合作过程中往往会表现出不乐意、躲避或者讨论不积极等现象,对于问题的提问与解答更不会主动。而富有挑战性的探究式学习任务则能够有效使学生已有知识与现有知识产生矛盾与碰撞,并且急切想要寻求两者之间的平衡点,从而最大程度地诱发学生的参与欲望。例如,在教学“乙醇”一节时,教师应当转变过去传统教育下将乙醇化学式以及结构式直接讲授给学生,让学生通过死记硬背记住结论,而是通过探究性实验的设计,让学生通过乙醇与金属钠之间的物质的量关系,计算出乙醇的化学式。紧接着,再让各学习小组进行考虑,结合价键理论写出所有可能存在的结构式,并设计出具体的实验验证方法。所以,在高中化学教学中实施合作学习时,教师应当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选择适用的合作学习条件,让学生不反感、感兴趣,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三、评价形式多样化,提升合作学习能力

考试成绩不仅是对于学生每一阶段学习结果的考查,还是对各科学习知识以及学生学习能力发展的一个评价。其中不仅包含对于学生群体与个体参与合作学习之间的变化与发展过程,还包括对合作学习方法的掌握与运用。素质教育教学下,评价应当是双向的,不仅需要体现出教师对于学生的评价,还包括学生对于教师以及学生对学生之间的评价。所以,在高中化学合作学习过程中,应当强调评价方式的多样化。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将课堂分为课堂、每周学习反馈信息表以及学评教学反馈信息表等多种评价方式,让学生能够全身心地投入到课堂教学中。此外,为了增强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教师还应当在高中化学课堂教学中注重学生自我评价以及生生互评,让学生能够得到一般性发展,并且能够得到公平、公正的评价,从而及时纠正其错误的思维以及错误的思想,以此加强学生合作学习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从而培养出一大批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与建设者。

四、小结

总而言之,合作学习是现阶段教育教学下一种广为流传且行之有效的教学方式,并被广大教育工作者逐步引入到课堂教学中,且取得不错的教学效果。因此,在高中化学教学中,教师想要有效培养与提升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就需要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结合学生特点、学科实际以及时展需求,设计出符合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教学方式,以此调动学生主观能动性,发挥学生学习主体地位,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达到构建高效化学课堂的目的。

参考文献:

[1]钱迎.高中化学合作学习能力培养的教学设计[D].曲阜师范大学,2005.

[2]赵琼.高中化学教学中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1.

[3]蒋瑞.情境理论指导下培养学生化学学习能力的教学策略研究[D].西南大学,2014.

[4]王伟然.基于合作学习的高中化学习题课教学的实践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4.

作者:崔燕 单位:江苏省宿迁市泗阳致远中学

第二篇:高中化学教学学生创新意识培养策略

摘要:创新是一个民族发展、国家进步的不竭动力,而创新能力更是现今社会对人才培养最基本的要求。就学生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的培养而言,问题意识是学生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培养的基石,可以说强化学生问题意识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与创新精神的重要手段,更是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关键因素。而如何强化问题意识培养和发展在高中化学教学中的具体运用,促进学生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的培养成为了现阶段教育教学的重要课题。基于此,本文下面将针对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策略进行简要探讨,以期提升教师教学水平,学生学习能力。

关键词:高中化学;课堂教学;创新意识;培养策略

化学作为高中阶段重要的一门基础性学科,不仅具有较强的实验性,其知识点也比较散落与繁多。可以说,这是一门以探究性为主的教学活动,课堂教学中,不仅需要向学生传授相关的理论知识,更需要注重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所以,这就需要我们广大的化学教师在具体教学中,需要有意识、有目的、有针对性地创设情境,让学生能够在问题情境中不断去发现、提问、认识以及解决问题,从而逐渐培养起学生的探究学习方法与技巧。对此,在高中化学教学中教师需要加强学生问题意识与创新意识的培养,让其在问题的不断发现与解决过程中,提高其学习能力与学习技巧,以此转变学生学习方式,让其掌握更多的学习方法,从而达到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目的。

一、树立以生为本理念,构建创新学习氛围

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学生不仅是受教育者,更是教育教学的主体,而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更是需要学生主体性的发挥。所以,在高中化学教学中,教师应当树立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一切的教学活动都应当紧围绕着学生而展开,努力营造出一种易于学生创新意识与创新思维发展的教学氛围,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新课程改革下,我们课堂教学中除了讲授法以外,还涌现出大量新式的教学方法,如谈话法、讨论法、情境法、练习法等多种教学方式。在这些教学方式中,情境教学法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最行之有效的一种教学方式之一。基于此,这里将以问题情境法在高中化学教学中的具体运用展开探讨,让学生能不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抓住事物的本质,从而培养出学生独立思考、主动探究的综合能力。例如,在教学“氧化还原反应”一节时,由于在以前的学习中,学生或多或少都已经接触过氧化还原反应,但却没有系统性的学习,这时教师如果能在课堂教学中提出问题:“如何判断一个化学反应是氧化还原反应?”就会有意无意地引起学生对于新知的认识,并唤起其之前的学习记忆,通过回忆与再认激起学生的求知欲望,从而让学生在自主探究、主动思考过程中逐步培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从而就能在今后的学习中进行发散性学习,达到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目的。

二、加强实验操作教学,引导学生探究学习

化学区别于其他学科最大的一个特点就是,它具有较强的实验性,大到一堂课,小到一个简单的化学反应都可以进行实验。所以,在高中化学教学中,教师想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探究能力,就需要充分结合化学这门课程的特殊性,在课堂教学中加强实验操作教学。值得注意的是,在以往的化学教学中,也有许多的实验教学,但是却未能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这主要是因为在传统教育教学中,教师进行实验教学仅仅是为了实验而实验,换言之,也就是实验教学只是流于形式。因此,这就需要在新课改下进行实验教学时,教师应当主动创新教学手段与教学方式,通过多样化的手段激起学生对于化学实验的学习,从而让其在主动参与和积极实践中,为学生构建出一种对于发展与进步有益的创新学习氛围,让学生在这种自主学习氛围中逐步培养创新意识、创新精神以及创新能力。如,不同的化学反应,会因为其反应物用量的不同而产生出不同的产物,而这些恰好是部分学生在写反应式过程中容易困惑的地方。基于此,教师不妨借助化学实验,让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知道具体的化学物质其具体的用量,如含有少量碳酸氢钠溶液与过量氢氧化钡之间的反应,如此一来,就会激发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并在逐步探索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促进其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

三、自主探究合作学习,提高问题解决能力

学生都是发展中的人,学习过程中总会遇到自己不会的问题,或者是让自己困惑的某个知识点。这时,教师需要做的不是立即告诉学生答案,而应当是加强学生之间的自主探究合作学习,让其在小组合作与探究过程中,将自己的困惑与其他同学进行交流与探讨,在思维的碰撞过程中更新自己的认知结构,完善自己的框架体系,让其在逐步领会知识、巩固知识与运用知识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除此之外,还需要鼓励学生敢于质疑、敢于挑战权威的精神,让其知道学习是一个追求真理的过程,而不是妥协的过程,从而让学生在领悟知识、感悟知识、追求真理的过程之中,帮助学生形成科学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以此增强学生克服困难、勇于向上的精神,向社会输出一大批优秀的、德智体美兼备的综合性人才,以此加快小康社会的建成。

四、小结

总而言之,创新无论是对于一个国家,还是个人而言都是极其重要的,可以说,创新能力是现阶段教育教学中每一位学生所必须具备的一种能力。因此,在高中化学教学中,教师需要重视学生创新意识以及创新能力的培养,通过多样化教学方式、教学手段的运用,增强学生学习欲望,以及动手实践能力,并创设出有助于其发散性思维培养的教学情境,让学生不断发展与进步,从而培养出一大批优秀的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与建设者。

参考文献:

[1]李永锐.高中化学教学中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研究[D].河南师范大学,2012.

[2]赵海鹏.论高中化学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才智,2016,(11):39.

[3]刘佞?.浅谈高中化学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科技创新导报,2013,(29):133.

[4]冯陈晨.浅析高中化学教学中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J].成功(教育),2011,(16):133-134.

作者:孙玉祥 单位:泗阳致远中学

第三篇:高中化学教学中学生问疑意识的培养

摘要:论文简述了高中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问疑意识的重要性,分析并总结了造成目前学生在化学学习过程中问疑意识较薄弱的主要原因,结合化学课程的特点,提出了在高中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问疑意识的重要途径和策略,特别是要充分考虑化学学科的特殊性———实验探究,重视化学实验,挖掘实验功能,用实验辅助教学,培养学生在化学学习中的问疑意识。文章最后对在高中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问疑意识的方法及初步的探索结果进行了总结和反思。

关键词:问疑意识;高中化学;实验;创新

在人才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创新人才的竞争尤是最为核心,而创新的根本在于问疑意识的培养。早在春秋时期,孔子在教学中就特别重视培养学生的问疑意识,时常告诫自己和学生“每事问”,“疑是思之始,学之端”,“多闻阙疑,多闻阙殆”和“疑思问”等。孟子更是提出“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其后,宋代教育家朱熹更将教学看作是一个“激疑”“质疑”“解疑”,从而达到“无疑”的过程。

1问疑意识的重要性

纵观科学发展史,法拉第因“电生磁”生疑而发明发电机,瓦特因开水壶盖发声生疑发明蒸汽机,门捷列夫怀疑所测得的元素原子量的数值而制作的第一张元素周期表等。人们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和改造的过程,实际就是对问题的发现、提出、分析和解决的过程,而往往更重要的是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1-5]。因此,在素质教育的不断创新要求和新一轮课程教学改革的大力实施下,培养学生的问疑意识和探索符合化学教学中问疑意识培养的途径显得尤为重要。

2问疑意识较淡薄的原因

问疑意识本是人们与生俱来的。细观生活不难发现:当小孩能够开始讲话时,就会对一切好奇的事情发问,直到得到自己满意的答案,并且大多数孩子随着年龄的增加,问疑意识整体呈现上升趋势。但进入高中后,学生问疑意识上升的比例出现了明显的下降,甚至“无问疑意识”。通过调研文献[1-5]和与学生座谈,分析造成目前学生问疑意识较淡薄的原因可以概括为以下4个方面。

2.1社会学校因素

长久以来,受应试教育模式的影响,人们对基础教育的评价往往采用分数作为判别成功的唯一尺度。特别是在高中阶段,“升学指标”成为社会和人们对一所学校评判的决定性依据,因此,很多学校将绝大部分精力都放在语文、英语和数学的教学上,对化学的重视程度远远不够,在没有认识到化学重要性的前提下,学校对于化学教学师资和相应的实验资源的投入就不会太多。判断一名学生是不是好学生就看他的成绩和排名,成绩好、排名靠前就是好学生;判断一名老师是不是优秀教师,就看他所教学生的考试成绩。在此氛围下,老师和学生都更习惯于注入式的传统教学方法,化学老师像其他学科老师一样,从上课开始一直讲到结束,期间基本不提问,即使偶尔问一个问题,也是事先教案中已经设计好的简单的记忆性问题,课下布置大量的习题和作业。学生也习惯不停抄写老师的板书或PPT内容,来不及思考,也没有时间思考,课余时间几乎都用来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和习题,没有精力和时间再进行自主探究。长此以往,老师习惯机械式灌输内容,学生习惯被动记忆。与其他大部分学科不同的是,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由于它特殊的学科特点,也就决定了其对实验设备和器材有着较高要求。然而,由于“升学指标”的压力,很多学校对实验材料和器具的投入非常少,特别是一些相对偏远落后地区的学校,实验设备和器材更是匮乏,很多的实验内容仅靠教师一张嘴在描述,学生做实验的机会少之又少,对实验的认识很粗浅,更多的只是靠死记课本中的现象和结论来应付考试;有的学校虽然具备这些教学资源,但由于学校和老师对实验的重视程度不够,实验教学也只是让学生按照教材按部就班重复操作,记录结果即可,这种教学方式进一步加深了学生的固定思维模式,学生的实验课程仅仅是为了验证课本中已有结论而开设,严重限制了其问疑能力的培养。

2.2教师因素

有些老师习惯于“填鸭式”的教学方式,以老师讲授灌输大量知识,学生被动记忆为目的,一味重视结果,轻视教学环节,忽视学生的自主学习性,使学生形成思维惰性,失去质疑意识,教学过程过于依赖教案,忽略了学生发散思维能力的培养。本来化学实验作为化学课程的补充,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有效增强学生对化学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但由于高考压力和教师自身等多种原因,很多化学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并不能很好地利用化学实验和生活中的化学知识创设问题情境,而是和其他很多学科教师一样,根据教案中预先设计好的问题提问,紧接着对所提出的问题给出答案,留给学生问疑的时间过少,不能营造问疑的氛围。还有些老师担心给出过多问疑时间会“误事”,如果没有学生发问,会“冷场”,影响课堂气氛,甚至害怕自己因准备不够充分不能较好地回答学生所提出的问题而“难堪”。

2.3学生因素

在学校里,大部分学生坚信教材和教师的权威性,认为教材里面的都是对的,老师讲的都是真理;当自己的看法与教师、教材不一致时,总是怀疑自己的想法不全面或不对,不敢挑战教师和教材的权威性,也即“不敢问”。哪怕教材或者教师出现错误时,学生也不愿意怀疑,久而久之,发现问题的能力、想象力、质疑能力和创造力也就越来越淡薄。有的学生“不想问”,习惯于接受式学习,过于追求标准答案,认为提问是老师的专利,自己要做的就是回答老师的提问;即使有的学生有疑问,也大多是围绕现成的习题为中心的,只是想知道“题目怎么做”“为什么不那样做”等,由于不懂质疑的方法而“不会问”。有些学生由于知识基础过于薄弱而不知从何问起。此外,还有的学生学习化学方法不当或对化学课程认识不够,认为化学学习像政治、历史等一样,只要背诵化学性质、用途和化学方程式等就可以了。

2.4家庭因素

学生的家庭背景和父母的文化程度等也对学生的问疑意识的培养有着重要的影响。特别是一些农村或偏远山区的家庭,相对于其他课程,很多父母对化学基本学习很少,即使学生有什么疑问,也很难从父母那里得到答案,更谈不上在化学学习中对问疑意识的培养了。

3培养问疑意识的途径和策略

既然问疑能力这么重要,而目前学生的问疑意识又如此薄弱,如何培养学生的问疑能力则显得尤为关键。结合上述剖析的各种原因,在今后的高中化学教学中,结合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特点,可以从以下4个方面着手来培养学生的问疑意识[1-4]。

3.1唤醒“问疑”的兴趣,让学生“想问”

爱因斯坦曾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老师应该在课堂教学中尽量采取多样的教学方法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教学过程富有趣味,让学生能够感受到快乐,从而能够主动地思考和质疑。而且,与其他学科有着较大不同的是,化学学科是一门实验性很强的学科,所以在化学教学活动中,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化学的实验现象及日常生活中的化学知识来唤起学生的好奇心,从而引导他们能够进行思考和问疑。如在讲授氧化还原反应时,可以利用很多学生比较感兴趣的烫发来引入:“很多同学对烫发都很感兴趣,那大家知道烫发过程其实也伴随着氧化还原反应。烫发时,先将头发用含有还原性的巯基乙酸根离子的溶液润湿,使用卷发工具按照预设的发型卷曲起来,然后加入具有氧化性的固定液,这样就可以形成较持久性的卷曲发型。”这样一来就很容易抓住学生的好奇心,很多学生可能就会思考:“这个氧化还原反应是怎么发生的?固定液的主要成分又是什么呢?”又如讲到氮的氧化物时,可以用一句谚语“雷雨发庄稼”来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自然固氮的原理和相关的化学方程式。像必修1的实验较多,不管是验证性实验还是探究性实验,能够课堂演示的尽量不用视频代替,能够小组实验的尽量不用演示实验代替。如在演示氯化氢的喷泉实验时,可以先让学生思考为什么会发生这种现象,学生了解其原理后,有学生就会提出:“是不是所有的气体都可以?O2、CO2、NH3可以吗?”“要想发生喷泉现象,需要哪些条件呢?”此时,教师先不要急于回答,而是让学生结合刚才的实验原理分组讨论,分析其他气体的性质,容易跟哪些物质反应,然后教师再一一分析,做好喷泉实验的条件。学生明白后,又有了新的问题:“CO2在水中无喷泉现象,在NaOH溶液中是不是会产生喷泉现象?”[5]有条件的可以让学生进行实验,这样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仅可以体会到快乐,收获到知识,更重要的是能养成他们不断发现新问题,进而对此思考和发问,从而“想问”。因此,在平常的教学活动中,教师应该多引导学生对生活中的一些化学现象问疑,如“为什么做菜时经常会同时放点料酒和醋”“油条馒头是怎么长起来的”等。通过这些与生活密切相关的有趣的化学现象,引导他们学会对事物本质进行探究,使他们学会思考和问疑。

3.2营造“问疑”的氛围,让学生“敢问”

在传统的教学观念束缚下,很多学生不是没有问题,而是担心老师批评挖苦,同学们的嘲笑,或因为自己的自卑心理和“教师和教材的权威性”等原因不敢“问疑”。因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营造和谐的氛围,消除学生在课堂上的紧张感和压抑感,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要充分相信学生能提出有思考价值的问题并鼓励学生“问疑”。如学习Na2O2与水的反应方程式“2Na2O2+2H2O=4NaOH+O2↑”,这个反应是否正如书本上所写的呢?老师提出这样的疑问后,学生开始动手做实验,他们得到的结论为:试管外壁发热,产生大量气泡,带火星的木条可以复燃,滴加酚酞溶液后先变红后褪色。老师接着说:“前面的几条现象都可以用书上所给的化学方程式解释,但是最后一步加酚酞的时候为什么是先变红后褪色呢?我们都知道NaOH可以使酚酞变红,但是不可能使酚酞褪色。”为了确认这一结论,有学生又单独取一支试管加入少许NaOH溶液,然后再滴加足量的酚酞试剂,结果只变红却不褪色。这时有学生怀疑书中给的化学方程式有可能是错误的。此时老师继续追问,如果书上的方程式是错误的,为什么没有人发现,而且会一直沿用这个结论呢?这样把问题又抛向学生后,他们又提出质疑可能是书上的方程式书写不够全面。大家讨论后,有学生提出有可能这个反应中有中间产物出现,而这种中间产物可以使酚酞褪色。老师紧接着问:“那大家判断一下,这种中间产物会是什么呢?”学生们根据原子守恒得出,这个中间产物可能是H2O2,而H2O2不稳定,加热分解生成H2O和O2,这样的话得到的实验现象就和课本中的结论都能对上了。即这反应是分步进行的:过氧化钠与水反应先生成了NaOH和H2O2,而H2O2可以使酚酞溶液褪色,但是H2O2不稳定受热后又分解生成了H2O和O2[3]。如此一来,学生们不仅从提问和质疑中体会到了快乐,而且更自信,从而敢于“问疑”。

3.3创造“问疑”的情境,让学生“能问”“问疑”

一般需要建立在一定的认知基础上,老师需要根据教学内容创设特定的“问疑”情境,以此来和学生已有的背景知识形成冲突,问题也就自然而然产生了。如在讲到制备氢氧化亚铁时要求将“滴管伸入液面下滴加”,这与之前讲解的基本实验操作规范“胶头滴管应该垂直悬于试管口滴加,不可以伸入试管内滴加”形成明显矛盾,从而引导学生发问:“为什么要将滴管伸入液面下滴加呢?”在教学过程中,设计一些表面看相互冲突的情境,引导学生质疑,让学生“能问”。特别是,在教学中可以结合一些异常的实验现象来开展课堂教学,如在学习Na2O2时,可以先演示“滴水点火”和“吹气点火”的实验。学生的求知欲望一下子就调动起来,“水和CO2不是常用来灭火的吗?”“如果金属钠着火了该怎么办?”这样,在后面学习Na2O2的性质和用途时,学生就会很活跃,教学效果也会得到明显改善。

3.4教授“问疑”的技巧,让学生“会问”

学生问疑意识比较淡薄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没有掌握正确的问疑方法和技巧。因此,教师要教给学生发现问题的方法和问疑的技巧,使他们养成良好的“问疑”习惯。如在讲电解质概念时,“电解质指的是在水溶液里或熔融状态下能够导电的化合物”,可以针对“导电”和“化合物”这两个关键词设计如下几个问题:1)固体氯化钠不导电,但氯化钠是电解质;2)氯化钠溶液能导电,所以氯化钠溶液是电解质;3)二氧化硫溶于水能导电,所以二氧化硫是电解质;4)BaSO4的水溶液不能导电,所以BaSO4是非电解质;5)铜能导电,所以是电解质。这样不仅可以帮助学生们更好地理解一些容易犯错的概念,也可以教会学生利用关键词去培养问疑意识。又如有机合成题型是每年高考的重点和难点,特别是关于同分异构体的书写等,但是大多教师在这部分教学时,一般都是先把同分异构体的概念、类型介绍一遍,然后列举常见的异构例子:烯烃与环烷烃、饱和一元醇和醚、酯和羧酸等。如书写C4H10O的异构体,老师按照刚才教的方法做一遍,最后再讲几个例题让学生练习,学生基本会了,教师的任务也就完成了。整个活动中都是老师讲,学生听,老师怎么做,学生就模仿着做。这个过程表面上看老师也教了学习方法,但更确切地说只是教会了学生如何按照老师讲的方法做题,学生的学习仍是一个被动过程。结果一到考试,很多学生还是会错。实际上,我们可以尝试以问题的形式来展开,比如什么是同分异构体?又该如何判断同位素、同系物、同素异形体和同分异构体?然后让学生根据自己对同分异构体的概念来写C4H10O的同分异构体。有的学生会先把C4H10的结构式写出来,然后在C-C或C-H之间插入O原子,在这种思路下,有学生会考虑到碳链异构和重复结构,总结经验后发现,可以在C4H10的结构中先写碳链异构再找对称,然后插入O原子,没有考虑到重复结构的学生写出来的数目就会不同。在学生练习过程中,老师要巡视,给写对的学生以肯定,对写过的学生进行适当提点。另外,还有学生会先从分子式出发,按照物质是醇或醚分类写。大家都写完后,让学生按照分组展开讨论,小组内互相展示自己的思路,根据不同的思路,分析优缺点,然后让学生自主地总结这类题目的解题思路和方法。经过这样的训练后,学生对这类问题的印象会深刻得多,最终达到自主构建知识的目的。

4结语

教师要适应创新时代的要求,不仅要调整和改变自己的教学方式,更要积极引导学生在日常的学习中多问几个为什么,让他们明白对化学知识和技能的学习不应该只限于接受、记忆、模仿和练习,要有寻根问底的积极探索的态度和想法。鼓励他们求异思维、大胆想象、大胆创新,逐渐培养质疑精神,进而引导其转化为一种能力。同时,教师要充分考虑到化学学科的特殊性———实验探究,通过实验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善于利用分组实验、讨论教学,加强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从动手能力中培养学生的问疑能力;更新教学观念,善于利用与生活密切相关的有趣的化学现象来问疑,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生成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能力;适时引入科技成果,启发学生科学探究的意识,唤起他们科学探究的潜能,增强化学学习的兴趣。增加与工农业生产相关的实例,让学生的收获不仅体现在知识上,更体现在如何从生活中学化学,又进而运用到生活中去,切实体验到化学与人类的日常生活有着很大的关系,真正热爱化学学科的伟大。最终促使学生养成“问疑-解疑-再问疑-再解疑”的良好习惯,进而转化为一种能力。

参考文献:

[1]孙燕萍.中学化学实验教学中学生质疑能力的培养[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11.

[2]张民.关于中学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质疑能力的探究[J].课程教育研究,2014(1):98.

[3]韩卫群.优化中学化学教学设计,培养学生质疑能力[J].中国校外教育,2010(7):49.

[4]张丙尧.课堂教学中学生化学问题意识的培养[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06.

[5]李爽.化学课堂中培养学生质疑问难意识的策略[J].吉林教育•综合,2016(22):101.

作者:张少伟 田洪菊 单位:湖南科技大学

第四篇:高中化学教学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

摘要:随着现阶段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我国高中化学课堂的教学模式也发生了新的变化,从教师为主体,逐渐转变为以学生为主体,以自主学习为主要方式的新型学习方式。对此,有效培养高中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已经成为了广大教育工作者的教研重点。文章主要研究高中化学教学中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关键词:高中化学;教学改革;自主学习能力;教学能力培养

一、引言

与小学或初中的学生不同,高中生正处于价值观的重要形成时期,具有更强的自我意识以及认知水平,他们对世界有极强的好奇心与探索动机。对此,高中化学的教学工作应该充分激发学生的自主意识,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引导学生通过积极的方式去追求知识,主动地去解决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困难。

二、自主学习概说

(一)自主学习的概念

自主学习的核心就是学生的学习主体性,以学生作为课堂的主导进行学习生活,提高学生的自主管理与自我完善,以达到预期的学习目标。从性质上来说,自主性学习是一种主动性的活动行为,它将课堂的行为主体转变为学生自身,其重视的教学中心主要是学生在课堂活动中的主体表达。而教师在教学中的主要作用,更多的应该是对学生进行引导,并帮助解决学生的疑难问题。

(二)自主学习的特点

自主性学习要求学生能够独立的进行学习探索,学生应该通过自主思考与探究得到问题的结果,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掌握学习的技巧与方法。其最重视学生的主体性地位,使学生能够充分的认识到学习的价值与意义,树立正确的学习理念,确立明确的学习目标,积极主动的进行学习,通过自己的努力不断获取新的知识。在新课程改革的推动下,现代教育更要求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而自主学习主动性的特点,不但对培养学生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还能提高学生面对困难的独自应付能力,帮助学生把握学习的基本规律,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举例说明:在进行无危险化学实验时,教师可以在强调关键问题之后,让学生自主进行实验,教师从旁指导,如此,学生在实验的过程中不但能够掌握实验的方式,更能有效激发学习的兴趣,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总的来说,只有学生真正成为了课堂教学的主体,教学才能满足新时代对人才素质的客观要求。

三、学生自主学习培养的策略

(一)优化教学设计

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是一个相对复杂的过程,需要教师预先进行良好的教学设计。首先,教师要充分认识到自主学习对学生发展的重要意义,改变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模式,给学生足够的自主学习空间,引导学生主动的进行学习与探索。例如:在进行化学反应式的推导运算时,与其教师一个人在讲台上反复的强调、举例,倒不如让学生大胆地去探索、去发现,教师则在一旁适当地进行引导与答疑更有效果,这样更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其次,不同于初中的基础化学教学,高中的化学学习更加具有理论性,知识体系也更加复杂且完整。对此,教师应该针对学生的认知规律以及认知水平,科学地设计教学过程。例如:在进行酸、碱、盐特性的学习时,大量的理论知识往往会使学生感觉无聊,甚至产生厌学的心理。对此,教师可以利用问题引导的方法,向学生提出几个问题,让学生分组进行研究学习,这样既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又强化了学生对知识点的记忆。高中化学的学习不再是基础知识的积累,更多的是对化学能力的培养,针对这一点,教师应该恰当的设计拓展性环节,提高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例如:在粗盐提纯知识学习之后,教师可以将学生分为几个学习小组,让他们以小组为单位,设计粗盐提纯方案,并通过自主实验,拓展化学思维,提高对所学知识的实际应用能力。

(二)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随着社会的发展,时代对人才的要求已经发生了变化,教学对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方式也相应发生了变化。传统的教学模式要求学生养成认真听课,课前预习、课后及时复习的习惯,但随着教学主体的转变,现阶段,学校更侧重培养学生自主开展学习活动、积极探究的学习习惯。对此,广大高中化学教师应该结合学科的性质和学生的各方面特点,采取适当的方法,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习惯。一方面,教师应该利用好课堂教学的时间,合理设计教学程序,加强学生之间的良性交流,确立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鼓励学生有意义的发言,提高自主以及团队合作的方式解决学习中的问题,掌握新知识。例如:在进行不同化学元素活跃性的学习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生活中常见的现象进行引导,鼓励学生进行讨论、交流,并通过发言表达自己的观点。这样不但活跃了课堂的气氛,还培养了学生的求知能力。另一方面,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好课余时间。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师对学生课余时间的利用主要是预习、复习、课后作业,不但利用效率不高,而且容易起到反效果。因此,教师应该创新课余时间利用,使学生能够在课余时间对自己的学习能力进行锻炼。例如:在学习生活中的化学元素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布置作业,让学生去观察生活中的化学元素,并研究它们的性质与特点。如此,能够有效提高学生对学习活动的兴趣,提高学生在生活中运用化学知识的能力。

(三)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

传统的以教师为课堂中心的教学模式的教学方法主要是讲授法、实验法等较为单一、僵硬的形式。随着新一轮教学改革的不断开展与推进,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转变必然要对应相应的教学方法。对于现代化的教学方法,更应该重视学生主体在课堂学习活动中的表达,教师应该尽量走下讲台,切实了解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促进学生的自主性学习。例如:在化学实验设计方面,教师往往会设计好实验的具体流程,并充分强调实验的重点。对此,教师不妨尝试让学生自己设计实验程序,并就设计的成果充分交流,教师再根据学生最后的讨论成果,进行补充与指导,使学生对实验的各流程有更深刻的了解,在实验的过程中,操作的方式也会更加科学、规范。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随着近年来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学生作为课堂学习主体的作用已经得到了越来越多的重视。对此,在现代的高中化学教学中,教师应该合理设计课程模式,以丰富的课堂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推动社会主义教育体系的建立。

参考文献:

[1]赵琼.高中化学教学中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5,14:16.

[2]童万兴.浅析高中化学教学中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J].黑河学刊,2016,02:135-136.

作者:季春旭 单位:江苏省南通市海安高级中学

第五篇:高中化学教学中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

摘要:课程实施是新课程改革最重要的阶段,课程实施决定着新课程改革的成败。而随着素质教育教学的全面深入与推进,我国绝大部分学校早已开设探究型课程,并将学生从被动学习的状态向学生主动探究知识转变。在高中化学课堂教学中,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是学好化学的关键,此外,也是新课程改革主要要求之一。基于此,本文下面将从高中化学课堂教学实际出发,针对目前高中化学课程实施的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现状进行简要探究,并针对教师如何培养学生探究能力提出以下建议措施。

关键词:高中化学;课堂教学;探究能力;培养策略

一直以来,我国教育都是采用“标准化”的教学方式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在这一过程中学生难免缺乏主动性与创新性,未能充分激起学生主动探究的学习欲望,从而缺乏创新能力。高中化学新课程标准提出,高中化学应当以提升学生科学素养、科学探究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与合作精神为宗旨。因此,在高中化学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探究能力就能成为一个重要的突破口,化学新课程改革下核心目标就是培养学生科学文化素养。科学探究能力在新课程改革中占有着重要作用,有助于引起学生探究学习与学习热情。课程实施作为新课程改革重要阶段,同时也是新课程改革教学成败的关键。对高中化学课程实施科学探究现状如下研究,为新课程改革提供宝贵经验。

一、巧妙设疑,激发探究欲望

教学实践证明,想要培养学生探究能力,提高学生的主动性,就必须从创设问题情境入手。所以,在高中化学学科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当对化学内容进行深入的研究与钻研,将其与学生实际以及学科特点进行紧密结合,以此挖掘化学课程中潜在的教学价值观,并在教学中注重将这部分知识置身于一定的教学情境中。这样不仅有助于调动学生学习兴趣,还能让学生思维意识一直处于一种兴奋状态,达到提升学生探究能力的目的。同时,教师需要针对具体的教学现状适当调整与优化具体的问题设置方式和设置策略。例如,在教学“化学平衡移动原理应用”一节时,教师可以根据本节课堂的教学重点与教学难点进行如下提问:(1)化学反应速率因素主要有哪些?(2)如何从化学反应速率角度确定合成氨工业的工艺条件?(3)如何从化学平衡角度确定工业合成氨的工艺条件?而学生想要回答这一问题,就需要学生展开深入的探讨,并结合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因素、平衡移动原理与经济效益,促成学生形成合理思维,让其能在接下来的课堂学习中能够更加高效、快速的学习与进步,从而为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奠定坚实基础。

二、加强学法,培养自学能力

俗语有言:“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在高中化学课堂教学中,掌握合理高效的学习方法往往能够起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化学作为一门基础性学科,有着极强的逻辑性与规律性。而在具体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将学习知识与学习技能进行有机融合,让学生能在自主学习中快速提升学生学习能力,让其掌握更多知识。1.结合传统学法。传统学习方法虽然有着许多不足之处,但是其课前预习、课上学习以及课后复习却是十分有必要的。这些基本学习方法有一定的合理性。例如:教师可让学生在课前预习中促进学生探究能力与发现问题能力;课上学习则是让学生能够化解并发现新问题。此外,教师还要善于联系学生的学习内容,主动引导学生多加预习与复习。2.传授新的学法。结合化学学习规律,引导学生通过其所熟悉的学习方法总结与归纳出整个化学学习内容,梳理出整个知识框架。例如,在化学实验中,需要运用到温度计的实验有哪些?运用到高锰酸钾的方程式又有哪些?在归纳与总结学习中,这是一种最为便捷有效的学习方法。3.倡导开放学法。化学是一门开放性的学科,也常常会与我们的实际生活有联系,所以这就需要我们广大教师在化学教学过程中需要运用一个开放式的视野开展教学。比如,教师可让学生主动走进生活去寻找化学在生活中的身影,并在学习之前让学生进行大胆的构思,让学生能就这一问题的解决能够有更加深入的交流与沟通。等到学生放开心态,自学就会成为学生学习的一种兴趣。

三、完善教法,贯彻自主探究

教学是在不断设置问题、提出问题过程中以及不断思考与解决过程中逐步推进的。所以,在高中化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当注重改革、创新与完善教学方法,用以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现阶段教育教学下,启发讨论式、情境教学式、小组合作式等都是课堂教学中常用的一种教学方法。因此,在高中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当注重完善各种教法,将自主探究合作学习贯穿于整个高中化学教学中。针对高中化学这门开放性的学科,教师可以采取启发讨论式教学方法进行教学。将问题建立在具体的问题基础中,以学生自学为主,教师辅导为主,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与教师的教学魅力。这种教学方法的优势在于能够有效为学生营造一个开放的学习空间,让学生能够将自身潜能发挥出来,让师生、生生在自由交流与活动中发挥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教学原则。在具体教学实践中,教师可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进行相关课题的布置,并提出具体的教学要求,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以及小组讨论交流中优化学生的认知结构,让其能有一个明确的学习目标与方向,以此促进其学习探究能力的提升,在主动思考中激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以此达到高效的教学目的。

四、小结

总而言之,随着新课程改革的逐步推进,人们对高中化学教学愈发严格,要求其不仅需要注重学生知识能力的传授,更需要注重学生综合素质能力的提升。尤其是在素质教育教学下,创新型以及探究型人才的培养可以说是社会的一大潮流,而学校作为人才输出与培养的重要场所,更应当注重学生创新能力与探究能力的培养,让其能够将知识逐步转化为自己所有,并在学习中逐步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

参考文献:

[1]赵琼.高中化学教学中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1.

[2]傅海清.高中化学教学中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培养[J].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15,35(09):215-216.

[3]孙小妹.高中化学教学中学生自主管理能力培养的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2.

[4]陈爱香.高中化学实验教学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研究[D].河南大学,2014.

作者:刘松 单位:泗阳致远中学

第六篇:高中化学教学中的情感教育研究

摘要:在新课改的大背景下,素质教育的提出得到人们的积极响应,社会对于学生的全面素质和发展能力给予更多的重视和要求。然而,在高中化学教学的过程中,学生面对挫折时的薄弱,解决问题所表现的意志力也不够强等问题依旧突出。人们希望通过在化学教学中融入情感教育改善此类问题。情感教育让学生能够树立正确的观念,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帮助学生在遇到巨大困难和挫折的时候能够拥有强大的心理素质去应对。化学教师在给学生授课的时候应该注重学生的情感培养,帮助学生实现在学业上的可持续发展,同时也让能让学生在课堂上高质量完成预期的教学目标,最终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高中化学;情感教学;探讨

随着时代的快速进步和发展,社会对人才的需求越来越高,也更加注重人才的全面素质发展。因此,今后的教学培养目标是培育一批高素质、全面综合能力优秀的人才,以适应时展的趋势。学生在面对困难时所处的态度、产生的情绪、心理的承受压力、自我心理调节能力,都可以通过情感教学来进行培养,帮助学生建立健康的心理状态,培养较强大的心理承受能力。情感教学能让学生学会如何在遭受重大挫折的时候及时调整自己的心理状态,从而帮助学生能够更好地应对自己面临的困难。除此之外,在传统的教学中,学生情感方面和生存能力得不到重视,传统教学只以分数论英雄。融入情感教育的教学模式能够帮助学生提高社交交往能力,有意识地培养学生除了成绩以外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兴趣爱好和生存适应能力。

一、情感教育对于高中化学教学的意义

情感教育培养学生的认知能力。无论是哪个年龄层,一个人的情绪能够直接影响做事情的效率,积极的情绪能够调动学生学习的热情,促进学生的协调能力,学生能够在短时间内掌握更多的知识。消极的情绪压抑学生的内心,甚至让学生产生厌学心理,学生对知识的接受和消化产生抗拒,这样一来,教学的效果自然也不会好到哪儿去。通过在化学教学中融入情感教育,增加老师和学生之间、学生和学生之间的互动,让师生关系和生生关系更加融洽和谐,学生在教育中拥有更好的心理状态和心理调节方法,社会交往能力也能得到提升。不仅如此,情感教育有助于营造活跃良好的课堂氛围,学生在教学中不容易分神,上课更加集中注意力,对知识能够更好地理解和记忆。可见,情感教育作为一种新的重要教学手段,能帮助提升高中化学课堂的效率。

二、情感教育在高中化学课堂中的必要性

高中化学往往涉及大量抽象繁杂的理论知识,学生要想熟练掌握这些知识,除了要付出汗水和努力,还得要有强大的心理素质。情感教育能够协调学生的心理状态,帮助学生在学业之路上持续发展,调整学生的身体机能。情感教育一个重要的途径,就是要利用好化学教学中的实验。种类繁多的化学实验充满乐趣,学生在进行实验的过程中情绪高涨,充满热情,这让学生更加积极乐观地接受化学知识的熏陶。因此,教师要懂得为学生补充适当的化学实验,调动学生学习化学的积极性。此外,教师可以在课堂上添加有趣的环节来调动学生的热情,比如开展活动、开展相关课题的讨论会、趣味问答等,建立起符合学生特点的学习情境。学生在高中尚处于心智不成熟的阶段,融入情感教育的高中课堂引导学生建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教师在备课授课的过程中理应综合考虑本班学生的特点,制订出符合学生规律的授课方案,让学生在循序渐进的教学中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也能让自己认知能力和选择能力得到提升。

三、对高中化学中情感教育的行动过程进行研究

高中化学中情感教育的整体设计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明确化学的重要地位,化学作为高考科目,所占分数的比重大,对学生的人生成长有重要的辅助作用。学生在化学的学习过程中必须要保持一定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才能帮助自己在化学的道路上越走越远。因此在这个阶段,要求学生做好以下四点。(1)学生首先要对化学老师保持好感,对化学这门课程不要有太多的顾虑;(2)生活处处有化学,学生要了解化学对自己生活、学业的重要性,明确学习化学的目的和好处;(3)学生在学习化学过程中应该注重对自身能力的培养,多加思考,要有创新意识,脚踏实地的心态和科学严谨的治学态度;(4)学生要有爱护环境的意识、热爱化学,更要热爱每一个生命,懂得珍惜。第二阶段:一切行动的目标都与生活息息相关,因此,学生想化学成绩得到提升,就得明确化学的重要意义。学生对化学感兴趣、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学生敢于表达自己的内心想法是情感教育的目标,需要做到以下三点。(1)维持学生对化学的兴趣和热情;(2)教学过程中注意培养的学生的毅力,老师要通过引导帮助学生树立强大的自信心;(3)学生要有科学严谨的态度,在化学的学习之路上敢于提出自己的质疑和新颖想法,对待事情实事求是。第三阶段:学习的过程是要把抽象的理论知识化作具体的例子,把苦闷的知识变作有趣的、容易记忆的知识点,用生动的方式激发学习的热情和积极性,这需要我们做到三个方面。(1)采取有效的措施切实提高学生对化学的学习热情;(2)思想工作要做到位,帮助学生明确学习化学在自己人生中的重要意义;(3)结合化学知识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情感教育行动中的主体是学生,老师要能够运用有效的策略增加学生之间的互动交流,在课堂上营造一种和谐的学习氛围,鼓励学生能够自主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中来。学生能够有一个自我提升的过程,自身的积极性得到调动,这也是化学教学目标能够高效率、高质量完成的一个重要保证。

四、总结

学生的能力和心理素质是相辅相成、相互作用的,传统的教学方法忽视了情感教育的加强,导致学生的发展轨迹出现偏差。一些心理承受能力较弱但能力较强的学生因此可能被小小的困难耽误。因此,通过融入情感教育,老师在教学过程中一方面帮助学生锻炼出卓越的能力,一方面帮助学生塑造成熟稳定的心理状态。如此一来,学生在化学的治学道路上才能越走越远。

参考文献:

[1]曹开云,李继承.高中化学中情感教学的实践与探索[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7,11(14):274-276.

[2]田现波,孙艳波,支扬,等.高中化学教学中的情感教育[J].新西部(下半月),2010,1(5):114-117.

[3]吴瑞丽,徐燕平,王志坚,等.高中化学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情感教学的实践与探索[J].南京师范学院(学术期刊),2006,11(9):241-243.

作者:徐彩霞 单位:江苏省沭阳高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