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政治教学探究(10篇)

高中政治教学探究(10篇)

第一篇:高中政治教学调动学生自觉性

摘要

在新课程改革下,要改变以往教师以填鸭式为主的教学模式,变学生“要我学”为“我要学”,关键就是要培养学生的学习自觉性、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本文从高中政治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学习自觉性和积极性的途径入手,进行了深入剖析。

关键词

高中政治教学;自觉性;积极性;策略

在新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如何培养和调动学生的学习自觉性和积极性成为了各位政治教师所面临的迫切问题。在教学中,教师要从学生实际和政治学科的特点出发,让学生对政治学科的学习充满兴趣,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自觉性。

一、根据学科特点,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传统的思想政治教学之所以会使学生失去兴趣,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忽视学科特点,整堂课都是教师的理论讲解和知识灌输,导致课堂教学变得索然无味,学习思想政治成了学生的一种负担,让学生感到政治课就是听老师“唠叨”空洞的理论,从而失去了学习的兴趣。鉴于此,教师在教学中要深入挖掘学科特点,利用学科特点将政治学科的知识变成学生感兴趣的东西,让学生不仅要学,而且愿意学。例如:在讲《经济生活》的“股票、债券和保险”时,可以借助股票知识来分析沪指暴跌的原因,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讲哲学常识“运动”时,可以借用芝诺的悖论,如“飞矢不动”、“阿基里斯追龟”等,使学生充分思考和理解课文内容,在感到悖论可笑的同时,正确把握运动和静止的关系;在讲“国家力量与国际影响力”时,可以借用冷战时前苏联与美国的较量开展教学,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根据学生实际,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处在不同年龄阶段和不同生活环境中的人,会有不同的兴趣,在教学中要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自觉性,教师就必须深入分析当前所教学生的兴趣所在。根据学生的兴趣,确定教学中所要采取的具体方法、手段,以及所要采用的案例、用语等,使学生能够在“与自己相关”的课堂上充满学习兴趣。在教学中,教师要充分认识高中生所处的年龄段特点,以及所处的时代特点,并且区分男女生的性别差异,从而充分考虑到学生的不同诉求和兴趣所在。这样,教师在备课时可根据不同学生的不同特点,制定周密而合理的教学计划。例如:高中生正处在一个“愤青”的年龄段,故授课中不妨根据这一特点运用一些实例,让学生得到满足。如在讲“国家力量和国际关系”时,可将我国在国防方面取得的一些成就给学生简单讲述,还可以讲述一些军演中的轶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样既满足了学生“愤青”的心理诉求,同时又增强了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又如:由于当前网络技术的发展等,使得一些新的语言和观念在大量出现,这时教师在教学中如果仍然用一些比较正统的、理论性较强的语言进行说教,会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受到打击。因而在教学中,如果不是在讲那些概念等表述比较严谨的知识时,教师不妨借用当下流行的一些语言,将课堂教学变得轻松幽默。如在讲“正确消费观”之“量入为出”的观点时,可用反面的例子来解释,告诉学生如果不顾家庭实际而进行盲目消费,这种做法是很“坑爹”的,这样学生乐于理解和接受。

三、构建新课堂,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自觉性

传统课堂是教师的“一言堂”,真正作为教学主体的学生却成了被动接受的客体,导致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自觉性严重受挫。若想要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自觉性,就必须把课堂还给学生,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体。将课堂还给学生的方法有很多,如讨论法、探究法等,都能够使学生真正参与到课堂中来;将课堂还给学生的教学模式有很多,如洋思模式、杜郎口模式等,这些都是成功的案例。但是,在教学中教师必须要注意的是,任何方法和模式都不能照抄照搬,都要根据当地实际、根据学科特点和课时特点进行灵活运用。只要能将课堂还给学生,只要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从而调动学生的学习自觉性,提高教学效率的方法、手段和模式都可以采用。

四、联系生活,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自觉性

传统的高中政治教学不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教学活动脱离学生生活,使学生感觉到本学科的知识距离自己是那么的远,使学生对高中政治的学习毫无积极性和自觉性可言。尤其政治常识和哲学常识,如果仅用一些脱离学生生活的理论进行纯理论的解读,学生根本提不起学习兴趣。教学中,教师应根据本节课的授课内容,将那些能够与学生生活联系起来的知识或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事例加以讲解,既便于学生理解,又能使学生感受到了政治知识的实用性和趣味性,从而大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自觉性。例如:经济常识中的价值规律部分理论性较强,教师在教学时应当把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作用等结合学生生活实际加以讲解,此时大可以采用“暮春买毛衣,夏末买凉席,秋冬买空调”来帮助学生理解,同时告诉学生买反季节商品往往便宜的原因就是价值规律在起作用;政治常识中的国际关系部分貌似距离学生的实际生活较远,往往有些学生会觉得“跟我有啥关系”,于是在讲国际关系部分的时候,教师可以将国际关系对经济生活的影响加进课堂教学中,这便与学生的生活有了联系,如中菲关系紧张时,菲律宾出口中国的香蕉价格大跌;而中日关系紧张时,日系车在华销量大减、价格猛降等。

五、总结

总之,高中政治教学中调动学生的自觉性符合新课程改革的要求,有利于提高政治教学效率,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在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科特点、学生特点,综合采用各种方法、手段和模式,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政治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作者:邵倩 单位:江苏省睢宁县古邳中学

第二篇:高中政治教学案例教学法应用探究

摘要:

随着我国新课程改革的实施,高中政治的学科教学地位有所提高。做好思想政治教学,对于学生政治观念的建立以及价值观的形成有着重要的意义。在高中政治教学中,教师应当引导学生关心国家大事,积极了解国家的政治形势,学会观察社会时局。通过政治教学,将学生培养成为具有较强社会责任感的社会主义接班人,有利于教学意义的扩大。但是,传统的政治教学模式影响了学生的政治学习兴趣,加强案例教学法的应用,会给予高中政治教学新的活力。

关键词:

高中政治案例;应用;作用

在教育事业快速进步的今天,高中政治教学模式也在不断优化。高中政治教学的目标在于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开阔学生的眼界,让学生在政治视角去认知社会。当代高中政治教师应当打破传统教学模式的限制,接受更多创新型的政治教学方法。案例教学法具有较大的创新性,可以在丰富高中政治教学内容的同时,给学生创设一个趣味性的政治课堂,有利于推动高中政治教学质量提升。

一、高中政治教学中案例教学法应用作用

(一)有利于教学生动性提高

利用案例教学法开展高中政治教学,有利于学生生动形象地理解政治知识,并能快速掌握政治知识。传统的高中政治课堂中,教师以讲授作为课堂教学的主要方式,学生对于学习内容的理解只停留在认知层次。认知层次的认知是单一且孤立的,是一种抽象认知。利用案例教学法开展高中政治教学,可以有效调动学生的视觉与听觉,更能让课本政治知识与生活实践结合起来,有利于政治教学生动性的提高。

(二)有利于学生解决、分析问题能力养成

案例在高中政治课堂中的引入,必然是为了激发学生观察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案例教学法,给学生创新能力与问题解决能力的形成与发展提供了绝佳的机会。在案例教学中,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直接参与到学习活动中,自主地对案例内容进行分析,得到自己的结果。在分析、探究的过程中,学生的思维快速运转,思维能力得以提升,语言表达能力得到锻炼,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更可以得到提高。

(三)有利于政治学习积极性提高

高中政治教学的内容较为深刻,理论教学会让学生觉得政治学习没有意思,过于枯燥。传统的课堂教学活动,不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应用案例教学法开展教学,在教学过程中融入真实、生动的案例,会让学生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促进学生政治学习兴趣的提高,在积极状态下接受新的政治学习内容。案例教学法的应用,有利于促进课堂教学氛围的活跃,加强学生之间的交流与互动,让学生的能力得到展示,从而提高学生政治学习的积极性。

二、高中政治教学中案例教学法应用方法

案例教学法应用的重点在于,教师将案例引入中,运用案例促进学生思考,引导学生分析问题。用案例来加大师生之间的互动力度,促进学生注意力的集中以及课堂教学效率的提升。

(一)应用案例教学法,拓宽学生眼界

政治学科,是一个没有边境的学科,政治学习,对于学生眼界的扩宽有着直接作用。将案例教学法应用于高中政治教学,教师需要将政治课本中的内容与国内外的时政要闻联系在一起,促进学生通过政治学习去看世界。在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将课本内容传递给学生,更要将社会时事作为检测手段,以考试的方式考察学生的政治能力,激发学生个性化的政治见解。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将中国人骄傲的事件作为案例引入课堂,会让学生找到民族自豪感,逐渐认可政治学习。比如,在讲解《世界文化的多样性》的时候,教师可以找一个切入点,像见面交际礼仪、节日礼仪、职场文化等,给学生展示范围内多样化的文化形式。在案例的呈现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建立起尊重文化、接受多样化文化的理念,促进政治教学情感目标的实现,扩展学生的眼界。在案例中,教师要特色突出中国文化,让学生受到传统文化的积极影响,在习得政治知识的同时,接受中华民族传统美德。

(二)应用案例教学法,活跃课堂氛围

课堂氛围,对于课堂教学效率有着重要的影响。在案例教学法应用过程中,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针对案例内容进行思考,通过思维的活跃促进课堂教学氛围的活跃。教师不一定是案例的引入者,多引导学生开动脑筋,思考与学习主题相关的案例,可以加大课堂的不确定因素,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例如,在讲解《世界是普遍联系的》这一哲学内容的时候,教师就可以提出“世界是相互联系的,万物是相互联系的”这一观点,并让学生围绕这一观点去思考案例。一些学生提出“蝴蝶效应”,一些学生提出“人类生产与环境变化”,学生提出的案例往往更加新颖且具有时代性。学生自己提出的案例,必然是他们感兴趣的案例,利用这些案例进行政治知识的开发与分析,有利于课堂氛围的活跃,更能让学生成为学习活动中的主体。

(三)应用案例教学法,规范学生价值观

高中阶段正是学生人生观与价值观形成的重要阶段。在高中政治教学中,引导学生建立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是政治教育工作者的职责。在政治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了解国家的发展与社会的进步,激发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从而规范个人价值观。例如,在讲解《我国公民的政治参与》的时候,针对“选举权”这一问题,教师要通过人大代表选举案例的分析,让学生意识到选举权的重要性,促进学生珍惜自己的选举权,明确社会责任感。

三、总结

综上所述,教学改革越深入,案例教学法在高中政治教学中的积极作用就越明显。真实案例在教学活动中的融入,可以提高政治教学活动的趣味性,调动学生的政治学习兴趣,更有利于学生掌握政治知识。案例教学,让理论教学与社会实践得以结合,让学生的思维在政治课堂中运动起来。正确应用案例教学法开展教学,会让学生的政治思维全面发展。

作者:王清华 单位:内蒙古自治区满洲里市第七中学

参考文献:

[1]孙海云.浅析案例教学法在高中政治教学中的运用[J].中国校外教育,2014(35).

[2]王卫英.案例教学法在高中政治教学中的运用[J].才智,2013(18).

[3]王迎春,相伟.浅谈高中政治教学中案例资源的多元化采集[J].教学与管理,2009(1).

[4]林念.案例教学法在高中思想政治教学中的应用探究[J].才智,2015(14).

[5]侯庆友.在高中政治教学中运用案例教学法的体会[J].中国校外教育,2012(14).

第三篇:高中政治教学运用案例教学法问题与对策

【摘要】

高中政治课的案例教学法,是指教师综合运用相关理论,通过选取具体案例,运用讨论等多种形式启发学生独立思考,从而提升学生综合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文章针对此教学法在高中政治教学中存在问题进行探讨并提出解决的办法。

【关键词】

案例教学法;高中政治问题;案例教学法

在当前的美国等发达国家的教育领域流行,自然有其道理。具体在高中政治教学中,也有对应的方法。高中政治课的案例教学法,是指教师综合运用相关理论,通过选取具体案例,运用讨论等多种形式启发学生独立思考,从而提升学生综合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笔者从事多年政治教学以来,隐约察觉很多教师的案例教学偏离了轨道。因此撰写此文,分析几点笔者发现的问题,并初步提出解决方法。

一、案例教学法在高中政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无论在哪门课程中,案例教学法有鲜明的特点,如高度的实践性、强烈的启发性、明显的针对性、活泼的双向性。这些特点对教师的知识积累和教学技巧提出了挑战。也因此诸多教师和学生运用案例教学法时,产生了如下问题:

(一)资源松散滞后,不会有机结合

笔者在听课过程中发觉,很多教师不懂如何融会贯通,合理分配教学案例,导致整个授课过程缺乏时效性和逻辑性。例如案例教学法中的案例是与时俱进的,而不是一成不变的。这就要求教师和学生要有时事敏感性。在讲述中国人民银行的职能这一知识点时,有位教师希望学生理解央行如何发行货币,为何具有公信力,但在举例阐述中,他竭力介绍了许久前产生的网络谣言,发行“新版500元人民币”的计划子虚乌有。并且他提醒学生,按照《人民币管理条例》、《人民银行法》等法律规定,假人民币消息属于违法行为。但是违法者依然要冠以中央人民银行的头衔,是因人民币必须由具有公信力的政府职能部门发行,否则它将没有与商品使用价值画上等号的性质。实则当时最与时俱进的案例是,各大银行网点出售“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纪念币”,结合此事才是趁热打铁。此外,兑换残缺人民币或者以零换整是经商业银行办理,而该教师却在此时介绍了相关案例。如此现象,逻辑实在应该梳理。

(二)任务切换困难,课堂进度延缓

教师角色的多样性在案例教学中必不可少,但很多教师难以处理传递知识和交付时间的矛盾,不能迅速切换任务,耽误学生自主发散思考。笔者曾见过如下教学情景。一名80后政治教师在讲解工业发展进程时,举例当前热门的互联网+工业、智能家居系统。他图文并茂为学生呈现了国务院关于促进互联网+行业发展的文件和智能家居设备给日常生活带来的便捷。他一直为学生描绘无人驾驶汽车和机器人横行时代的蓝图,一直忘乎所以,甚至沉醉其中。于是有学生忍不住提问,工业对生活的作用显而易见,工业4.0时代也确实初见端倪,但是谈论无人驾驶和机器人智能思考为时过早了。笔者以为,该教师沉浸于工业生活幻想角色中,不但延误了课堂进度,也给学生造成不切实际、玩弄概念的印象。这种典型的任务切换困难情况,利大于弊。

(三)无视接受能力,授课信马由缰

前面已经指出,案例教学法要求教师有足够的信息量,而这一过程是相互的,因此学生积累量也要对应,不然就是独角戏。学生在短期时间内对案例信息进行提取、整理和论证,非常耗费脑力。有些教师不顾学生具备的基础,滔滔不绝,把显性前提化为隐性前提,或者三段论中省略中间环节表述,整个课堂成了教师独角戏,效果不如人意。笔者曾亲历过这种情形,后来追悔莫及。为了论述我国第三产业落后的根本原因,笔者首先谈到欧洲诞生的乌托邦思想,次之谈到太平天国的天朝田亩制度,随后谈到运动等,这些案例学生似乎都不陌生。笔者紧接着总结,这些制度失败的根本原因是生产力有限。生产力不够时,欲创新制度,满足更高层次需求,只能无功而返。接着笔者提及,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的科学性就在于此,只有我国农业和工业充分发展了,第三产业才会旺盛。学生对马斯洛感到陌生,但迫于笔者的表达流畅性,放弃提问,留下心结。信马由缰的好处是知识面打开了,但敝处也明显,学生精力难以集中到重点。

二、三种针对性解决方法

(一)巧借小组讨论,学生引导教师

之所以说这种方式有效,源自于笔者的亲身观测。有位教师在学校中是出了名的无头苍蝇,上课不知东西南北。他偶然在电视节目中得到启发,决定案例教学结合小组讨论,整治前后不着调的毛病。为了说明订立劳动合同不止是用人单位的事情,与劳动者息息相关,该教师首先展示了一个新闻案例:张春花是东方市某镇镇政府食堂的工作人员,负责给镇政府的干部职工买菜做饭。她在镇政府的食堂连续工作近19年,镇政府不仅没有与她签订劳动合同,也没有帮她缴纳社保。于是她状告镇政府,要求赔偿。该教师按程序设置了探讨方向:为什么状告(侵犯了权益)、有其他维权方式吗、状告胜算多大、耽误时间与否。通过缜密的层层诱导和一丝不苟的探讨过程,学生们最后都赞同,当时签订了规范劳动合同,可以最大程度避免此后的侵权事件。教师举例没有逻辑性,会导致学生发言不积极,对教师专业水平产生怀疑。巧借小组讨论的方式,既是学生引导教师,也是教师课前的准备充分的结果。只有课前反复梳理、演练,才能深刻理解举例的逻辑联系,不至于“跑调”。

(二)细化课堂程序,录影课后检讨

笔者所谓的细化课堂程序是指,在课前,教师应做好对案例的了解和查阅等准备工作,同时规定理论讲述、案例解读、学生讨论等每一环节的时刻表,置于多媒体设备旁边,在课堂中随时提醒自己。而录影课后检讨是指,借助教室中的监控设备,着力对焦在教师,全程录下教师的课堂表现,教师在课后回放视频,反省自己。这名80后教师在听从了笔者的意见后,如法实施。他首先确定好案例内容后,模拟演练了几遍,确定解说时长,最后置入整个课堂备案中。然后将时刻表录入大屏手机的时间管理软件中,讲课过程中,大屏手机随时给他提醒。由于本身爱好玩耍手机,提醒作用非常明显。之后,他还从后台获取了视频,每发现一次,就提醒自己一次。如此不需要学生冒犯老师的方式提醒自己,也能真正三省吾身。

(三)加强教师沟通,密切关注社会

在经历了授课信马由缰,而学生颇有微词的事情后,笔者总结教训,不断与其他科目教师、班主任、家长沟通,了解他们与学生沟通了什么?教育了什么?同时,笔者经常与活跃学生沟通,实时了解他们关注的新闻、小说、电视剧,理解学生从社会中获取的信息。此方法确实立竿见影。例如,在讲解“意识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的反映”这一观点,笔者轻松举例花千骨,不论花千骨是天煞孤星,还是女娲后人,她天真的性格和对爱情的执着都是取材于人类社会。因为人类并没有见过神明,如果没有灵感来源,不可能想象出这些外貌特征和性格特点。最后得出,正确的意识和错误的意识都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的反映,只是反映被歪曲与否的区别。这番讲解,不但使学生兴趣大增,也是充分考虑学生知识背景的合理方式。诸如此类的举例方法,不需要解释花千骨为何人,也不需要解释女娲后人乃是神仙,讲解流畅自然,学生理解没有代沟。所以说,教师之间加强沟通,同时也深入了解学生课外学习的知识背景,对于在举例教学中控制难度极为有利。

三、结语

实际上,在思想政治课中利用案例教学的课堂是一个富有生命力的动态课堂。案例来自于生活,要求这种生活既是教师的生活,也是学生的生活。并且,教师要注意把时间还给学生,而不是在案例解说中忘情自我。至于是否融会贯通,逻辑妥帖,则要求教师加强前期准备,做到对内容游刃有余。笔者此文中提出的三点解决措施,是自身体验的总结。如有其他更适合的方法,请读者指正。当然,案例教学法存在的问题也不止这些,期待大家一同探讨。

作者:廖慰年 单位:玉林市陆川县中学

第四篇:高中政治教学新思考

摘要:

在新课改和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化和影响下,高中政治教学开始注重学生自身学习能力的提升,侧重学生探索求知欲望的培养。以学生为主体,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独立自主的学习,能够使学生将理论知识和生活实践相联系,增强对理论知识的运用能力。详细阐述了高中教学的具体策略,以便为高中教师教学水平的提升提供一定的理论参考。

关键词:

教学理念;教学手段;专业知识;情感意识

高中政治新课改对高中的教材进行了重新编制,里面增加了大量的案例分析,增加了大量的实践内容,减少了理论知识,使得学生的学习更加贴近生活、贴近社会。教材更加符合时代的主流特征,与时俱进,更具有现实意义,学生的学习更容易,并能很好地与社会生活实践相联系,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新课改同时也对教师的教学策略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教师不仅在教学理念上与时俱进,而且要通过自身的专业学习,变化教学方式,提高教学成效。因此,本文对高中政治教学策略进行了详细的分析,以便为教师的教学提供一定的参考。

一、以学生为主体,转变教学理念,符合新课改的要求

在以往的政治教学中,教师往往是“满堂灌”式地进行教学,学生在下面被动式地听讲,有的学生甚至听着听着就走神了,一堂课下来都不知道教师讲了哪些内容,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没有充分调动学生听课的积极性。此外,由于教师认为政治课程不像数理化那样受到重视,因此,在教学中也没有考虑到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以至于没有形成良好的课堂互动,学生学习兴趣不高,导致听课效率低下。新课改要求学生通过政治课程的学习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并形成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就要求教师转变教学理念,以学生为主体展开教学活动。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在学生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等观念意识培养方面也起着主要的作用,因此教师要不断地转变自己的教学理念,不断地更新自己的教育观念,这样才能用自己的正确观点影响学生。新课程要求教师全面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具体到学生的情绪、情感和态度等的个性表现。

二、丰富教学手段,增强课程的吸引力

高中政治课程在学生的心里是一种枯燥、乏味的印象,就是教师在课堂上滔滔不绝地讲述,没有什么吸引力。因此教师要不断地丰富自己的教学手段,通过多媒体、视频、影像等多种辅助手段增加课程的趣味性,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得学生主动参与到课程的学习中来,提高学生的听课效率,增加师生之间互动的机会。同时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通过提问和学生自由讨论的方式来给学生留出独立思考的空间,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例如,在教授《哲学与生活》这一内容时,教师首先可以通过提问的方式引入教学:“在我们的实际生活中有哪些新发明或者新科技体现了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相结合理论的?”此时,学生就会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去搜索生活中与此理论相关联的事件,从而使学生明白政治的学习是和我们的实际生活息息相关的。这样有的学生就会回答:“神舟飞船的成功发射”“3D打印机的发明”等。然后教师再通过视频或者短片来介绍有关的内容,增加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从而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思维能力。

三、教师不断地进行专业知识的学习,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教师要不断地进行政治课程的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知识水平,丰富自己的知识储备,尤其是和政治课程相关的知识,否则教师就不能提供给学生更加广博的知识。高中政治课程涉及哲学、经济、生活和政治等方面的内容,还有很强的时事性,这就要求教师不断关注国家政策的变化以及社会生活中的时事热点话题,并能形成自己科学合理的认识。在这部分内容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结合学生的情况进行详细而深入的剖析,使得学生能够对政治课程的学习产生兴趣,能够做到运用所学知识对一些社会时事进行相关的分析,锻炼自己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培养学生的情感意识,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

在高中政治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学生是教学的主体,无论教师采用哪种教学方法都要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为主,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逐渐加深学生对学习思想政治课的情感意识。这就要求教师不仅要提高自己的教育技巧,还要提高教学的技巧。教师在教学的整个过程中,要从课程导入、课程设计、课程流程等方面进行精心的设计,从而提高学生的听课效率,巩固教学的效果。例如,在教授《树立正确的消费观》这一内容时,教师通过列举生活中大量的案例来给学生介绍消费观念的类型,使得学生明白消费的相关知识,学生也会通过学习与自己的行为产生联系,明确自己在实际生活中有哪些消费行为是正确的、理性的,有哪些消费行为应该改正,这有利于培养学生正确的消费观,从而提高学生的情感意识,便于学生形成科学的消费理念。

五、总结

综上所述,在新课改不断深化的背景下,要想提高高中政治课程的教学质量,就要不断创新教学方法,改变教学新理念,并掌握政治教学的新方法。在实践经验的积累中,教师运用教学新手段,提高创新和实践能力,把握教材整体结构,紧跟时代变化的步伐,与时俱进,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巩固教学成效。

作者:何喜平 单位:甘肃省庆阳市镇原县镇原中学

参考文献:

[1]彭柳琴.谈新课改下的高中思想政治教学方法[J].论坛集萃,2012(08):281.

[2]王景分.谈新课改下高中政治教学[J].课改前沿,2014(04):233.

[3]王岩娟.新课改下高中政治教学面临的困惑及对策[J].考试周刊,2010(06):19.

第五篇:高中政治教师将政治教学生活化探究

摘要:

高中时代是人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基于思想政治这门课程的特点,把抽象的理论知识联系生活中的实例,老师的正确引导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

高中政治教师;教学;生活化

《全日制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明确提出:“政治课程要立足学生现实的生活经验,着眼于学生的发展需求,把观点的阐述寓于社会生活的主题中。”笔者在教学实践,就高中政治教师如何将政治教学生活化谈谈自己的经验。

一、将教材内容生活化

高中生已有一定的生活经验和阅历,他们对生活中发生的事情都有见解,这对其理解书本知识具有很大的帮助。这就要求政治教师为学生创设生活化的教学内容,指导学生将政治学习内容简单化。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将日常事例引入教材讲解中。例如,高一《经济生活》模块学习时,教师可以从学生日常生活中购买毛巾、牙刷等最贴近生活的商品讲起,使学生对教材内容的理解生活化。这样学生便会在生活中将自己购买商品的情节与政治教材相结合,使政治学习不再枯燥无味,而是简单实用。

二、引导学生关注生活

一个优秀的高中政治教师,其在教学过程中必然会不断地调整教学方法与手段,以便教学能够与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和生活经验很好地结合起来。因为政治教学过程中如果教师课堂教学内容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结合不好,政治教师就很难将教学内容生活化,教授的内容就显得干瘪而无味,政治课堂教学也就失去了趣味性。所以,教师有必要引导学生将政治学习的内容生活化。如教师讲解《经济生活》模块中的“股票”时,可以让学生事前搜集资料,看当地是否有股票交易场所,如果有则进一步了解股票交易的过程;如果没有,政治教师可以组织学生模拟证券交易,让学生真实体验,这样学生对股票、债券、保险等书本内容的理解就从抽象复杂走向简单。学生带着课前收集的资料,带着自己的情感体验积极参与课堂活动,课堂学习生活趣味也得到增强。

三、运用生活事例拓展学生政治知识

高中政治教师如果能够正确把握政治学科与生活的联系,选择学生生活中熟悉的事例、现象作为教学切入点,就有利于增强政治课堂的亲和力;有利于激发学生探索知识,感悟和思考生活的热情,增强学习兴趣,促使政治教学走向学生,面向生活;同时可以把抽象的政治问题形象化、简单化,有利于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生活中的事例是无限多的,只要学生愿意挖掘,总可以从生活事例中学到新的政治知识。但就高中生现有的认知水平看,他们对生活的认识还存在缺陷与偏差。为此,政治教师在指导学生将政治学习融入生活时,要有意识、有选择性地将具有典型性的事例引入授课题材,以便学生政治思想始终保持健康的轨迹良性发展,而对社会中存在的一些不公平现象,教师加以引导。

四、将多元评价机制纳入政治教学

传统教学对学生的评价主要侧重于考试成绩,然而考试分数仅仅是衡量学生学习成果的一个重要指标,它不能直接反映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其他能力。这就要求教师在评价学生时应该采用多元评价方式,保证给予学生的评价做到客观公正。高中政治教学要实现生活化,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将学生生活实践中对政治学习的过程也纳入评价机制,鼓励学生参与社会实践。如教师在讲授《价格与价值的关系》时,可以预先布置一项调查:分小组调查小汽车与自行车的价格差距,了解近几年同一品牌同一型号小汽车价格的变化趋势,并通过电视、报刊、网络等媒介搜集资料,总结自行车与小汽车产生价格差距以及小汽车价格变化的原因,最后将总结整理成文,在课堂上展开交流,教师要对学生付出的汗水与总结成果进行鼓励。这种生活化的政治教学既能提高学生提出、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又能进一步培养学生社会实践创新能力。

五、组织学生参与社会实践

实践出真知,政治书本知识主要来源于生活。所以,政治教师除课堂教学应该生活化、简单化外,还有必要不失时机组织学生参与或通过布置课外实践作业的方式让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这样学生才能将所学的书本知识融会贯通,学以致用。如高一学生学习《经济生活》模块中“依法维护消费者权益”这一内容时,老师可以组织课堂活动展开讨论,课堂活动展开以前,要求学生搜集资料,对周边集市进行调查,看周边有没有假冒伪劣产品。教师可以提供参考,让学生积极思考,如你买过假冒伪劣产品吗?你能区别假冒产品与正规产品吗?如果你买到假的商品会通过什么方式解决等。通过一系列情境问题的设置,学生课堂讨论时必然会增加话题。教师在学生讨论活动中可以引导学生拓展思维,如引入打假斗士方舟子展开讨论,但同时也告诉同学们打假维权具有一定的危险性,比如,方舟子打假,揭露学术造假时就遭到打击报复。如此一来,学生不仅可以在轻松的课堂上学到知识,学生之间还形成了交往、合作的习惯,可以增进师生情感。

六、总结

政治知识源于生活并融入生活,高中政治教师要将教学生活化、简单化方法很多。但最重要的就是构建生活化的政治课堂,将学生生活中的事例整理并纳入课堂教学,并鼓励学生走进生活、参与生活实践活动。

作者:斯庆格日乐 单位:巴彦淖尔市乌拉特中旗蒙古族学校

参考文献:

沈雪松.多视角创设,激发学生学习政治的热情——高中政治课堂趣味激发策略[J].教育艺术,2015(12).

第六篇:高中政治自主学习能力培养

政治课是教育作用的增效器和教育影响的催化剂,创设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教育文化环境是新时展的要求。高中政治与其他学科相比有一定的特殊性,它既需要理论的教育,又考验学生的实际行动成果。注重纯粹式的理论教育而忽视付诸行动,政治教学就失去了最本质的教学目的;只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而忽视理论教育,就会失去前进和发展的方向。因此,只有真正的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独立自主的进行政治学习,才能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最终实现政治教育的根本目的。

一、加强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的重要性

(一)是全面提高学生思想政治道德素质的要求。

根据新课改的教育要求,高中政治的教学内容应以经济常识和政治常识教育为主,并在此基础上培养学生的价值观念和个人思想品德意识,为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打下基础。就这方面功能来说,高中政治课的教育功能是其他基础性学科所不具备的。高中阶段的学生正处于接受新知识、广泛吸取外来信息的重要阶段,外界事物和文化教育很容易影响高中生的观念意识,如果不能在恰当的时机进行科学教育,就极有可能使高中生形成不良行为习惯。大量的事例表明,在高中阶段养成的习惯,将会很大程度上决定一个人的未来发展。因此,在进行高中政治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有针对性的将政治理论知识教育、个人意识观念教育、法律知识概念教育综合起来,实现全方位、综合性的政治教育。

(二)自主学习是实现政治教学目标的要求。

传统的高中政治课堂,为了应对高考压力和教学要求,课上划“重点”,课下背理论,一方面是教师不注重掌握教学方法,没有给学生一定程度的自主学习时间;另一方面是学生面对教师、家长以及各种外界压力,死记硬背,缺乏自主学习的空间和时间。长此以往,学生只是单纯的学会的政治理论知识,却不会举一反三,更不可能将其作为思想指导,应用于实际生活中。所以新课标要求,要强化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探究学习能力,让学生在自我思考、自我认知中掌握和理解高中政治教学内容,只有学生自主的参与到政治学习中,才能以理论指导实践,以实践加深理论,实现良性学习。

二、高中政治课堂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策略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习动机和兴趣。

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主导,要充分发挥课堂指挥的引导功能,改变以往照本宣科式的理论知识讲解,通过巧妙运用时政热点、典型事例,与教学内容向结合,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将书本内容平滑的传授给学生,让学生更加易于接受教学知识。不可否认的是,高中政治中的一些基础理论相对枯燥,如果不注重采用生动形象的教学手段,很可能是学生产生厌学情绪。因此,营造轻松愉快的课堂气氛成为了高质量教学的前提。教师可以利用知识竞赛法、角色扮演法等多种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

(二)留给学生学习的自由,培养自主学习的方式。

教师要尽可能地为学生提供自主活动的机会,使其充分参与是学生参与自主学习的前提。一是要还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每节课至少有15分钟的时间让学生自主学习,压缩课堂上教师讲授所占用的时间。教学中力求突出重点、难点和疑点。二是要还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允许学生进行“三分钟时事讲堂”、小组学习等,灵活多变的教学形式拓展了学生学习的思维空间,让学生分为课题研究小组进行讨论探究,并进行课堂展示,通过合作探究,使得学生的思维空间得到拓展。三是还学生自主学习的“提问权”,让学生在独立思考基础上,提出意见、表扬和建议。就学生提出的问题,使课堂讨论继续进行向前推移,从而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

(三)加强实践指导,提升自主学习能力。

法国著名教育学家皮尔特说:“一切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使人更好的学会生活”。就现阶段的高中教育来说,其教学任务除了教会高中学生必要的基础理论知识之外,还应当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正确的生活方式,甚至包括健康的心理教育。其中以培养学生形成自主学习的习惯尤为重要。高中教育知识一个过渡,是学生迈向大学,实现自我发展的基石。只有在高中阶段形成了自主学习的能力,才能够在大学,乃至今后的工作当中不断的自我进取,实现个人的突破和发展。政治学科不同于其他学科的阶段性教育,它势必是一项长期、甚至贯穿整个人生的教育,这就更加凸显了高中政治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的重要性。

(四)创建开放的课堂环境。

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离不开宽松的教学环境,只有摒除传统教育观念和应试思维,真正认识到政治教育的本质目标,才能为学生营造一个开放、活力、融洽的学习环境。学生不是接受理论教育的机器,而是具有丰富想象力和极高能动性的活跃因素,尤其是高中学生,处于青春期和叛逆期,渴望独立自主和亲力亲为,教师要充分认识到高中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并有针对性的采取教育措施,对学生的自主能力进行恰如其分地指导,帮助学生养成科学、正确的自主学习习惯。

作者:侯之亮 单位:平凉市紫荆中学

第七篇:高中政治教学问题及对策分析

摘要:

随着社会的需要,教育的改革在不断的深化进行,高中的政治教学也在不断的进行改革创新,同时取得了重大的成效,但是任然有很多问题不能被忽视,这些问题可能是存在已久或者是最近才被发现的新问题都是或多或少的阻碍了高中政治教学的发展。本文在新课标的背景下,就高中政治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进行论述。

关键词:

高中政治教学;存在的问题;解决办法

一、高中政治教学存在的问题

在传统的政治教学中,老师总是要求同学们进行死记硬背,她们往往追求的不是理解,她们追求的是同学背诵在考试中拿到高的分数,没有现在学生的角度上考虑学生的切身感受。尤其是在旧课标时教育不是很规范,这种问题十分严重,随着现在教育的改革,尤其是在政治考试加入全国卷后针对于学生的要求越来越高,所以在教学中老师也要改进。老师在教学中应当注重引导学生,在这方面多下功夫,不能只追求记忆,要给予他们空间,不能忽视他们能力、情感和态度价值观的培养。出现这种问题主要原因:1大家以分论英雄,不光是家长、老师社会各界都是这个样子的,分数高学生是好学生,老师是好老师,学校更是好学校。其实这样是不对的,要想中国的教学得到改革,必须改变这种思想。这不仅仅是造成问题的原因,更是现在教学存在的一大问题。另一方面新课标出台后,很多老师还是根据自己的经验去教学,他不肯变革,传统的课堂存在诸多缺点,需要继续改革。因为在新时代的教学背景下学生们的学习背景以及接受知识的能力都有所不同,教师的课堂教学改革也是势在必行。在有些政治老师在进行学习探究的时候,在课堂上追求的只是不是深层次的,追求的只是热闹而已,不能给予同学在思维上的锻炼,很难提高他们的政治觉悟,这样的政治教学更不能给学生在政治课带来更大的帮助,使其获益很少。同时还有部分的教师在常课和公开课上的表现不大相同,在公开课上真是精心去准备,甚至大家还会在提前进行演练,到了普通的课程上,老师对于课程的准备就欠缺人意了,很多时候老师只是粗略的泛读一下,不会引导同学去理解,更多的时候他们是给予同学时间,让同学在课堂上进行背诵,或者在课堂上默写一些同学。这样就与上政治课的目的有很大的差入。还有很多老师在新课标下开始进行设计同学进行学习探究,但是却只是按照教材内容进行学习探究,丝毫没有进行删减和增加,同时方式仍旧固定化、格式化、旧传统,没有根据现在的社会需求进行适当的更新,导致现在很多学生在学习的时候根本没有动力,没有丝毫的热情。还有很多老师在课堂上就当一个“甩手掌柜”,让课代表或者学习好的同学带着学习,往往会让同学玩的很高兴,但是一节课下来,同学没有学到一点有用的东西,没有多少进步。坚决不能让“面子工程”影响到孩子们正常的教学秩序,让政治课堂变得更加科学高校才是硬道理。

二、高中政治课堂存在问题的应对策略

1、正确认识政治课堂的重要性

教师应当以正视自己的地位,还有自己所教科目的重要性,只有作为老师先正视政治的重要性,以发展的角度去看待课堂,从创新的角度带领大家去学习,老师要学会营造民主、良好的学习气氛,鼓励大家奇思妙想,积极参与到课程的学习中来,注意学习的和谐,不能给予他们太大的压力。例如老师可以让同学自由发挥,自己上台去讲一些课,大家奇思妙想发挥自己不同的意见,老师在底下进行指导。在一个民主、轻松的环境中,我相信同学一定很乐意去学习,这样会让学习事半功倍,同学在对学习产生乐趣后便能很好的掌握这门课程,进而影响同学终生学习的动机,很可能影响同学一辈子,枯燥的政治课是很多学生头疼的学科,只有让兴趣引导他们一步步的学校才会有更好的成效。在思想政治课上,老师的教学方式、教学态度影响决定着同学的学习方法和学习质量。因此教学策略要从根本上发生改变,有重知识到重学生改变,由统一教育到差异性教育改变。需要老师采用启发性教育,因才施教,根据班级里不同的接受能力的情况而去指定不同的教学方案,让学生们最大程度上的汲取知识。

2、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在当前这个社会,每个阶段的同学已经超越了他们这个年纪所思考的问题,他们的想法不再那么简单那么幼稚,他们已经开始关心国家的前途和命运,思考自己的人生开始规划自己的未来。长期以来形成的教学模式已经不能再适应这个年代,老师不能再因为考而教。在学习的过程中,老师一定要注重引导学生,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只有一个人真正的对于一件事感兴趣的时候,他们才能学好,才能进行理解和变通,如果再像以前一样强制他们进行背诵和记忆已经不行了,一定要让他们去主动的学习。老师应该深入的了解每一学生的特点,针对他们进行教学,在课下老师一定要与同学经常沟通,时常进行家访,掌控同学的最新动态,帮助同学解决问题。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真正感受到老师打关心,那样学生的热情就会高涨,自然就爱学习政治这门课程,慢慢即使底子差也上来了。

3、拓宽政治教育的渠道

在教材的处理上老师需要格外的注意,需要以课本为基础,但是在现在这个时代什么都是需要发展的,所以老师教导的东西一定要丰厚,一定要添加一些现实的材料,可以选择给同学解读一下实事要闻,收集现实资料,生动的给大家展现政治课堂的魅力,让课堂主动的去吸引同学们。不要再像以前一样每节课都枯燥的带领大家学习,在课程的讲解上墨守陈规一成不变,一定要与时俱进,根据社会的需要去添加一些东西,引导大家。同时也要培养大家关心政治的习惯,学习课程毕竟时间有限,但是在有限的时间内一定要给予大家最多的东西。例如老师可以在课上播放一些新闻,给大家买一些报纸,通过这些新媒体来让大家学习政治。

三、总结

在新的课标下,旧的教学方式方法已经不行了,需要进行改进,政治是一门很重要的课程,尤其参加全国卷后一定要与时俱进,注重培养同学的思维和学习方法。为了保证公平,组织考试是正确的,但是一定要有方法,不能把考试变成八股取士,一定要有新时代的特征,不能让考试沦为阻碍教育事业发展的绊脚石,一定要让考试辅佐教育,在这个形势下,每个老师都应该努力进行改革创新,努力让政治课堂变得丰富多彩,越来越对学生有力。

作者:陈涛 单位:安徽省寿县安丰中学

参考文献:

[1]林汉春.政治新课标下的政治课堂教学模式优化探析[J].2015.4

[2]周远生.关于新课标下如何提高政治课堂效率的策略研究[J]2013.9

[3]张春英.高中政治课堂改革暴露的问题及对策[J]2014.9

第八篇:问题支架高中政治支架教学例探

摘要:

教师在教学中利用“问题支架”开展教学,即主张为学生学习建立一种以问题为主线的概念框架,为他们在问题探究活动中发现、分析、解决问题及意义建构起到辅助性的支撑作用,并把学习任务以问题化分解,让学生在有指导性的、逐步提升的支架辅助下参与问题探究、协作互动,调动学习能动性,主动建构知识,发展学习能力,树立情感态度价值观。文章以必修二《权力的行使:需要监督》一节教学为例,分析如何在课堂中架设有效问题支架,为师生的教与学服务,提高课堂实效。

关键词:

高中政治;支架式教学;问题支架

一、问题支架的设计

在高中政治教学中,教师首先应考虑的环节是问题支架的设计。优化问题支架设计可以为教学支起清晰有效的架构,为后续的运用支架式教学起到积极的支撑和定位作用,更好地服务于教学。问题支架设计可从学生学情和“最近发展区”两方面进行。

1.立足学情。

教师围绕某一特定的学习主题或任务开展问题支架设计,必须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立足学生学情,注重把握学生的生活经验、认知水平、学习习惯、兴趣爱好、学习需求和情感状态等情况。如在本节教学之前,教师已经了解到学生对当前的社会热点比较关心,特别是借助于互联网络,他们表现出对国家时事政治、反腐倡廉、典型腐败案例等极大的敏感度,具有一定的认识基础和判断水平,以及他们在生活中表现出的青年学生应有的青春活泼的情感、乐于探究的学习情绪。这些都为教师做好问题支架的教学前设计提供了必要的准备。

2.凸显“最近发展区”。

要让问题支架的设计更有效,教师必须善于把握和建立学生现有知识水平与学习任务之间的有机联系,努力通过问题支架的创设凸显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以调动学生的思维积极性,在有效的问题支架之下实现课堂交流互动,培养他们应有的质疑、释疑、探疑等学习品质与创新能力。如在本节教学中,问题支架的设计必须具体明确、有一定的开放性,积极针对学生不同学习程度设置不同层次的问题,抓住问题的“矛盾”,激发每一位学生的认知冲突和学习动机,培养他们的问题意识;还要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并符合认知的梯度性,促进学生思维的深化。

二、问题支架教学的实施

在教学中实施问题支架,可从认知、能力迁移、情感三个层面进行。但并不意味着把问题支架截然分明地划分为三个相互分离的步骤或环节,三个层面应该是相互联系、逐步推进的,是问题支架整体设计的有机组成部分,是与教学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目标相一致的。

1.巧用认知支架,指引获取新知。

认知支架就是基于教学中的知识与技能目标,是为学生在面临学习中的一些概念、观点、原理、方法等基础性、应用性知识时建立的认知辅助架体,引导他们更有效地掌握新知。如在本节教学中,教师结合学生已有的认知经验,设置如下知识性问题:(1)对政府权力进行制约和监督的必要性是什么?(2)有效制约和监督政府权力的关键是什么?(3)在我国行政监督体系中,行政系统内外各有哪些监督形式?(4)我国政府自觉主动接受监督有何表现?(5)实施政务公开有何方式和重要意义?这些知识性问题的架设契合学生的认知现状,可以把学生的认知经验与新知识建构有效关联起来,使他们明确知识目标的掌握要求和程度,较好地掌握基本概念、原理等知识性内容,促进知识与技能目标的实现,并把知识性内容的学习作为完整学习进程的重要环节,为能力的内化、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奠定必要的基础。

2.善用能力迁移支架,引导内化能力。

能力培养是教学三维目标的重要方面。在高中政治教学中,学生能力的培养主要表现在获取、收集、处理、运用信息的基本能力,参与自主、协作等探究活动的创新精神和能力,养成愿学、乐学、会学的学习品质和能力等方面。如在本节教学中,教师在学生已有的认知基础上设置如下问题:背景材料:(略)结合背景材料,请用所学政治生活知识,回答下列问题:①通过材料一,你认为有威信的政府应是什么样的政府?②通过材料二,对“权力是把双刃剑”你是如何理解呢?③联系我国的行政监督体系,如何建立健全政府权力制约和监督体系呢?在此,教师围绕能力培养目标,通过展示材料信息,利用问题情境导入,搭建能力迁移支架,为学生参与自主、协作学习提供有效的框架支持,引导他们通过典型案例互动讨论、归纳分析,让他们在问题情境中一分为二地理解“权力是把双刃剑”,理性地评价政府的效能等,从而培养辩证地观察和认识问题的思维习惯,激活、训练、发展学生的思维,增强学生分析、归纳、解决问题的能力。

(1)自主学习

教师设计问题支架为学生的学习树立框架支持,在指引学生进入特定的学习过程之后,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恰当撤离问题支架,调动他们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逐渐把学习的自主权还给学生,让他们承担更多的学习任务,实现由自发、自主到自觉、独立学习的转变,培养他们独立发现、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首先,导入情境,撤离支架。在本节教学中,上述问题支架呈现之后,让学生感受、理解、进入问题情境,并成为情境探究中的主角,于是才撤离支架。其次,启发引导,自主探索。撤架并不是撒手不管,而是对学生进行启发引导。再次,必要的提示。教师此时的提示和引导作用,是让学生在沿着概念框架逐步攀升,激发问题意识,启发思维,锻炼自主分析、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当然,起初教师的启发引导可适当多一些,之后应逐渐更多地给学生以探究学习的自主权,直至学生无须教师的引导也能自觉地进行探究。如在教学中,教师努力让学生联系所展示的视频背景资料,针对探究任务,遵循认知逻辑顺序或属性做相应的指导提示。如:

(1)结合材料,从正面理解有威信的政府的具体体现,以及政府权力行使得当有何意义;

(2)结合材料,从反面理解滥用政府权力的后果,从而全面把握“权力是把双刃剑”的具体蕴义;

(3)在对政府权力进行制约和监督上,应把握有效制约和监督权力的关键;

(4)我国的行政监督体系中系统内、系统外的具体监督形式,以及各种具体监督形式的特点的区分;

(5)联系已学知识,我国公民参与民主监督的途径有哪些等。最后,独立探索。学生进入独立探索阶段,是他们在充分自由的时空内主动自觉地参与探究,不断增强探知欲望,不断实现学生主体自我建构、自我发展。

(2)协作学习

学生协作学习与自主学习并不是相互孤立的两个过程,而是相互联系的同一学习过程的两个方面。教师利用问题支架实施教学,不可忽视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协作互助,这对师生共同合作解决问题、培养学生能力有重要作用。在本节教学中,在教师设置问题支架、导入问题情境、撤离支架之后,学生积极联系教师提供的情境和材料信息,开展小组协商讨论、交流合作、互助释疑,协作学习能让他们获取更全面更完整地理解,以及对知识的全面把握。同时,教师在学生协作学习中要适时引导、及时调控学生的学习情况,收集反馈学习活动信息,点拨学生学习中具有的共性的疑难点,引导他们实现重难点知识的有效突破,从而促进学生参与问题探究,共享学习团体共同努力的思维成果,实现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

3.活用情感支架,升华情感态度价值观。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是教学三维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在本节教学中架设问题支架,应注重情感支架的设置,力求为学生参与学习、培养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提供概念框架。如设置问题支架:背景材料:(略)请结合所学政治知识,谈谈“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有何启示呢?在此,让学生结合现实的国家时政、社会热点开展问题探究,使他们在学以致用的过程中提升能力、培养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理解“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学生在问题支架指引下认识到:

(1)我国政府是人民的政府;

(2)权力具有两面性,政府应树立正确的权力观;

(3)政府权力要受制约和监督的必要性和重要意义、制约和监督政府权力的关键、我国行政监督体系的具体内容;

(4)公民参与民主监督应具有的政治素养,以及公民参与民主监督的意义,了解“政务微博”在公民参与民主监督中的意义;

(5)政府要自觉主动接受人民监督,政府实行政务公开就是其主动受监督的突出表现,以及对政府实行政务公开的措施和意义的理解中增进对政府权力进行监督的主人翁意识。在政治课堂教学中,积极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能让学生明确学习责任,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学习动机,从而树立乐观、求实、宽容的学习和生活态度,形成正确的价值观,把真善美的价值追求积极内化为自己的自觉行动。

三、问题支架教学的评价

评价即评估问题支架的有效性,主要是通过对学生主体的学习效果的评估体现,是教师利用问题支架开展教学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评价可从以下几点进行:

1.评价学生个体及学习小组成员的学习效果。

支架设置是否与学生个体的实际能力和水平相适应,以及在框架支持的前后,学生个体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参与协作学习能力的表现及变化。如搭建认知支架,是否对学习个体的认知过程进行有效支撑、有序调节,促进他们的认知能力的发展;搭建能力迁移支架,是否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发散思维,养成反思的习惯,有效实现从认知向能力、情感顺利迁移的转化;搭建情感支架,是否能引导学生自我评价、自我提升,树立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2.支架设计的整体评价。

支架设计是否有利于学生的发展,这是最主要的评价标准。在政治课堂教学中,教师通过问题支架式教学,不仅要贯彻“以学生为中心”的新课标理念,而且要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充分挖掘学生的学习潜能,以支架学习模式为导引,学会学习、自主建构知识体系。

四、结语

在高中政治教学中,教师积极架设问题支架,为学生参与课堂学习提供了重要的框架支持,让他们借助支架“跳一跳,摘到桃子”,让他们的认知、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等都得以有效培养。当然,教师架构问题支架,不是一成不变的固定架体,而应密切根据不同学习层次学生的不同学习情况,灵活地从学生的认知经验、能力迁移、情感需求等不同视角搭建有侧重、有特色的支架,并在教学活动中不断优化、活用、完善问题支架,努力让每个富有差异的学习个体都获得指引、求得进步。

作者:叶洪明 单位:福安市第三中学

参考文献:

[1]刘丙胜.让政治学习轻松起来———试谈高中政治教学结构化、概括化的策略[J].中学教学参考,2012(09).

[2]朱士超.支架理论在高中政治教学中的应用[J].高考(综合版),2014(02).

第九篇:高中政治教学学生问题意识与创新思维培养

摘要:

在高中政治教学中,很多政治教师受传统应试教育思维的影响,更加倾向于单向的知识灌输,却忽略了学生问题意识与创新思维的培养,它会严重影响高中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鉴于此,高中政治教师必须提高对学生问题意识与创新思维能力培养的重视程度。

关键词:

高中政治;教学情境;好奇心;教学氛围

在高中政治课堂上,要想有效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创新思维能力,高中政治教师就必须重新调整教学定位,树立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重视教学方案的设计,多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进行激励性管理,营造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潜力,降低学生在政治课堂上学习的被动性、盲目性,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知识应用意识,促进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从而使高中政治教学更具有效性。

一、创设趣味化的问题教学情境

在高中政治课堂上,学生对政治知识的获取,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个人的学习兴趣,而教师主要是发挥教学引导作用,所以教师在政治课堂上的作用不应当是统治性的,高中政治教师要积极创设趣味化的问题教学情境,以更好地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让学生在课堂上可以带着问题开展学习活动,这样可以有效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意识,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自主反思、自主学习的习惯,促进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例如,在“神奇的货币”的教学中,每个高中生都在应用人民币,但是对于货币“一般等价物”的本质、货币的基本职能等理论知识的学习却比较抽象,对此政治教师就可以引入“你知道货币是怎么产生的吗?”“为什么马克思说金银天然不是货币,但货币天然是金银”等问题情境,然后再通过多媒体教学手段,将课堂问题进行趣味化的讲解,进而充分唤醒学生的问题意识,促进学生知识思维能力的培养。

二、充分发挥高中生的好奇心和想象力

在高中政治课堂上培养高中生的问题意识和创新思维能力时,高中政治教师要善于结合高中生的心理特征,利用他们的好奇心和想象力,让学生在发现中感受高中政治课程的学习魅力,在发现中收获更多的成功体验和情感体验,进而培养学生政治学习的积极情感,促进学生问题意识与创新思维的养成。例如,在“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的教学中,高中政治教师就可以在课堂上引入:单个网眼为什么捕不到麻雀而整张网能捕到,“田忌赛马”运用的是什么样的思维方法等问题,这样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探究兴趣,让学生充分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让学生感受到哲学知识的魅力和应用价值,促进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与发展。

三、丰富高中政治问题教学途径

在高中政治课堂上,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是政治课堂的主人,而教师的教学主导作用同样不容忽视。作为一名合格的高中政治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的教育素质,丰富高中政治问题教学的途径,在政治课堂上留给学生充足的独立空间和自主学习时间,丰富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渠道,让每个学生在政治课堂上都可以积极思考和展示自己,更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创新思维。对此,高中政治教师要善于使用现代多媒体教育技术,将抽象化的政治知识形象化、具体化,成为高中政治问题教学和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培养的有效辅助手段,同时高中政治教师要引导学生多合作、多交流,如将学生划分为若干学习小组,设置有针对性的问题任务,让小组内的学生集思广益,多加强合作与交流,在集体的学习环境下实现学生问题意识和创新思维能力的有效培养。例如,在“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的教学中,高中政治教师可以先将学生合理分组,然后通过多媒体教学手段展示一些与哲学矛盾相关的Flash动画、寓言故事情境等,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反思各种矛盾的两面性以及转化策略等,这样可以有效促进学生问题意识和创新思维的培养。

四、营造探究性的政治教学氛围

爱因斯坦曾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这表明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重要性,而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所以在高中政治教学中,同样应将政治理论教学与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进行有效的结合。陶行知曾经说过:“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由此可以看出,学生的问题意识往往是创新和进步的起点,所以高中政治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要重视教学氛围的营造,这样才能保持好学生的问题探究热情,敢于在课堂上进行发问和质疑,提升学生提出问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例如,在教学评价环节中,很多政治问题的解决可能会有多种途径,这时教师要鼓励学生敢于对教师公布的“答案”进行质疑和完善,不要总是开展“标准化”的问题教学,这样更能保持好学生在政治课堂上的发现热情,促进学生问题意识和创新思维能力的发展。

五、总结

高中政治教学中学生问题意识与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是素质教育背景下加强政治教学改革的必然要求,所以高中政治教师需要树立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通过有效的教学引导措施,充分激发学生在政治课堂上的主观能动性,进而有效促进学生问题意识与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

作者:张烨剑 单位:江苏省扬中高级中学

参考文献:

[1]谭志琳.新课改背景下高中政治探究式教学中的问题及其对策研究[J].新校园:上旬刊,2013(10):148.

[2]李梅.丰富高中政治教学形式,努力培养学生创新能力[J].小作家选刊:教学交流,2013(07):161.

第十篇:高中政治教学学生法治意识培育

2014年10月,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首次专题讨论依法治国问题。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推动全社会树立法治意识,深入开展法治宣传教育,把法治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和精神文明创建内容。”笔者认为,在国家全面推进落实依法治国的新时期,政治课教学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法治意识,它是公民实现有序政治参与的条件,构成现代公民素养的核心。

一、通过法律概念的辨析来培育

概念是理性认识的一种基本形式,对法律概念的认识反映了人们法治意识的水准。培育法治意识必须从辨别法律概念开始。例如,在《经济生活》学习中,有的学生把“法人”当作“法定代表人”来理解。对此,笔者在教学中引入了我国《民法通则》第三十六条:“法人是具有民事权利能力和民事行为能力,依法独立享有民事权利和承担民事义务的组织。”通过对这一法律概念的分析,学生顺利得出结论:法人不是人而是“组织”,是社会组织在法律上的人格化,而法定代表人属于人的范畴,即自然人,以血缘和生命为特征的自然人。

二、通过法律案例的研讨来培育

法律案例通常以法治话语言说了法治问题,它是以事实展示法治问题的一面镜子,构成了法治意识生成的感性材料。因此,分析研讨法律案例是培育学生法治意识的有效途径。首先,要重视教材中的法律案例。例如,《政治生活》在“依法行政”中设置了某市政府违法行政的两则典型案例。一则是“要求各单位在接待工作中使用当地酒厂生产的酒”,一则是“奖励纳税大户免于追究责任”。笔者在教学中设置了“举案说法”这一教学环节,让学生运用相关知识作案例分析。学生运用“依法行政的要求”点评了市政府的法律行为,指出“要求各单位在接待工作中使用当地酒厂生产的酒”是违法行政,也不符合市场经济的竞争要求;强调“奖励纳税大户免于追究责任”的做法有失公平,社会主义法治的原则是“法律面前一律平等”。其次,应适时补充生活中的法律案例。例如,在《经济生活》“市场配置资源”的教学中,笔者通过幻灯展示补充了《反不正当竞争法》的一则典型案例:“某牌啤酒国内知名,进入甲地市场以后销量直线上升,使当地生产的啤酒市场占有率迅速下降。甲地政府为保护自己的啤酒市场,责令其质检部门对前者的卫生指标检查为‘不合格’,并通过媒体向社会了检查结果,使该啤酒在甲地的销量直线下降。”对于此案,学生是这样分析点评的: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知道自己不应该做什么比知道自己应该做什么显得更为重要,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政府部门实施的限制竞争行为,割裂市场,破坏了市场经济结构的统一,损害了广大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妨碍了资源的优化配置,不利于提升企业的市场竞争力,甚至会助长权钱交易,损害政府形象。实践证明,通过对法律案例的研讨,学生可以把思想政治的抽象原理具体化、形象化,由此也促进了学生法治意识的形成。

三、通过法律情境的模拟来培育

情境模拟是指由教师创设一定的教学情境,师生在学习共同体中分别扮演不同角色以达成教学目标的法治教育方法。这种教学方法实际上是一种模拟式教学法,具体措施如下:模拟法律行为。在“民主选举:投出理性一票”的教学中,笔者为学生创设一个镇长候选人竞选演说的场景,5名候选人分别就各自的治镇方案发表演说。演说结束,他们回答了选民提出的各种问题。随后,全镇“各代表”对候选人进行无记名投票。通过对民主选举中部分环节的模拟,让模拟活动的参与者以及观众们都有机会感悟选举的程式,体会选民与候选人之间沟通的重要价值。模拟法律程序。在“民主决策”的教学中,笔者尝试运用模拟听证会的方式进行授课。本次听证会以“国庆期间火车票价是否应该上涨”为主题。在模拟听证会上,主持人、消费者、人大代表、专家等都是由学生扮演。“各方代表”充分发表意见,提出建议,帮助“决策机关”发现拟定的决策方案存在哪些问题,并加以修正与完善。模拟听证会让每位学生在亲身参与中提高法治意识,在实践活动中体会到决策利民的重要性。

四、通过法律文化的浸润来培育

法律文化对于学生法治意识的形成至关重要。因此,在《文化生活》的教学中,教师必须着力于从文化视角宣传法治,使学生在法治文化的浸润下增强对法治的认同感,这是培育法治意识的重要外部条件。首先,培养法律文化认知。对文化的认知是文化践行的基础。教学中,教师应该不失时机地培养学生对法律文化的认知水平。例如,在“文化的表现形式”的教学中,教师需指出法治具有时代性和阶级性,不同的法治观体现着不同的意识形态;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学中,笔者和学生一同探讨了“依法治国,需要我们做什么”,通过交流培养了学生对法律文化的认知。其次,拓展法律文化视野。例如,在“文化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教学中,笔者介绍了大陆法系与英美法系的差异;在“文化传播的途径”、“现代大众传媒的特点”的教学中,笔者链接了国内几家著名的法律网站,如“中国人大网”、“中国政府法制信息网”、“中国普法网”,和学生一同感悟“现代大众传媒的特点”的同时,使学生接触了许多现实生动的法治文化信息。最后,丰富法律文化实践。培育法治意识要力戒空谈,多搞活动。笔者根据学生特点,确定每年举行两次主题性普法宣传活动,一次安排在3月“学雷锋活动月”进行,一次安排在12月4日“全国普法宣传日”前后进行。比如,2012年12月4日,是我国现行宪法颁布实施30周年纪念日,为纪念这一历史性时刻,笔者组织学生于当日下午开展了普法宣传活动。这些教育实践活动的开展,有效促进了学生法治意识的形成,并有助于将法治意识的培育落到实处。

作者:张瑜 单位:江苏省泰州市民兴实验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