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政治始业课教学目标和实施策略

高中政治始业课教学目标和实施策略

摘要:始业课是指学年初、学期初或新模块教学之初对学生进行的适应性教育。学生首次接触一门课程,都是全新的开始,所以,每门课程都有始业课教学问题。良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始业课教学很重要。但在实际教学中,始业课质量往往不高,许多教师思想上不重视,仅把它当作一般的常规课来对待;研究投入不多,很少将始业课教学当作研究对象。因此,有必要专门研究始业课教学问题,政治课也一样。

关键词:高中政治;始业课;教学目标;实施策略

一、政治始业课的教学目标

上好始业课,首先要明确它的特殊性,弄清它的独特功能或者期望达到的特殊目标。这是始业课教学设计的出发点,也是教学评价的重要依据。政治始业课,是每一课程模块教学的第一堂课,它不同于常规课堂,不能承载太多的功能,但又是其他常规课堂无法替代的。正是这一性质上的特殊性,决定了它的目标有别于一般常规课的三维目标,即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政治始业课的主要目标集中指向三个方面。

(一)激发学习动机

兴趣是促进学生学习的重要动力。激发兴趣是任何课堂教学的重要目标,但始业课更甚,这是始业课的第一目标。这是因为,学生存在第一印象效应。所谓第一印象效应,是指最初接触到的信息所形成的印象对我们以后的行为活动和评价的影响,实际上指的是第一印象的影响。这种效应是客观的,它不仅在人与人的交往中起作用,在学科教学中也一样。始业课是学生对一门新课的首次接触,能否留下好的第一印象,直接关系到对后续学习的热情。

(二)明确学习方法

不同课程的基本学习方法是一致的,重视文本,联系实际,再辅以必要的训练,这是不二法宝。但就高中政治不同课程模块而言,各模块又有一定的特殊学习要求,如学习经济部分,要使学生能“像经济学家那样思考”,所以学生在学习中不仅要掌握文本,更要透过文本掌握它所体现的思考方法和分析工具,其核心是效益观念,这样才能体现经济学学习的意义。再如哲学部分的学习,肯定要注重思辨,以培养科学精神,明确不同模块的学习方法,对提高学习效率作用巨大。

二、政治始业课的实施策略

为实现政治课始业课的教学目标,我们实施以下教学策略。

(一)用好《致同学们》

政治教材的每一模块开篇都安排了《致同学们》,介绍该模块的学习内容、学习意义和阅读教材的方法。这样的内容安排,非常切合始业课的目标指向,在教学中要充分运用。但有许多教师出于不同原因,或不重视始业教学,或不懂始业教学的特殊性,或为赶进度,没有利用《致同学们》安排始业教学,而是直接进入实体知识的教学,即第一单元第一课第一框的教学,这样效果并不好。因为这样的安排不符合首框内容的特点,也背离了学生的学情。

(二)贴近现实生活

一提到政治课,学生就认为都是枯燥乏味的理论知识,尽是远离我们生活的大道理,不学也没有关系,到考试的时候背下就解决了。为此,政治教师要拉近教学与现实生活的距离,改变学生“不愿听”“不愿说”“不愿想”的状态。以经济生活始业课为例。高一新生刚踏入新的学校,一切都觉得比较新鲜,对政治课虽有一些先入为主的观念,但对教师、对教材还是有一些期待。这时,教师可以聊天的方式问大家:当你们被学校录取的时候,除了开心,你还想到要做哪些准备工作呢?学生这时来了兴趣,有的说准备钱、生活用品、学习用品,还有很多好吃的等。这时,可提问学生在学校里带钱,要用来干吗呀?很多学生马上回答:吃饭、买零食。那你们的生活用品、学习用品是用什么买来的呀?———钱。最后,教师进行总结,用钱买东西就是我们经济生活中的消费活动,消费活动离不开“钱”。我们现在的“钱”是人民币,是不是一开始就有的呢?那么,我们现在的“钱”是怎么演变而来的呢?它有什么作用?我们家里的“钱”是怎么来,怎么花的?国家的“钱”又是怎么来,怎么花的?

(三)突出任务驱动

任务驱动是一种建立在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基础上的教学法,其原则是:学生的学习活动与大的任务或问题相结合,以探索问题来引动和维持学习者的学习兴趣、动机;创建真实的教学环境,让学生带着真实任务去学习。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拥有学习的主动权,教师不断激励学生前进,从而使学生真正掌握所学内容,并通过此任务举一反三,收到更好的学习效果。

(四)展示课程体系

1.展示课程体系。教师要让学生了解政治课程体系,了解本学科的开设宗旨,了解教材切合高中课程的阶段特点,合乎高中课程方案对本课程的定位及其模块建构方式。比如,在把握课程“政治生活”和“经济生活”学习领域中应具有的学科价值的同时,更要凸显课程特有的思想政治教育的任务、功能和视角;在进一步提供终身学习必备基础内容的同时,更注重当代社会进步、科技发展知识的应用,注重在市场经济背景下学生自主选择和人生规划能力的培养。2.展示课程特征:《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2017年版)》中提到,要“构建以生活为基础、以学科知识为支撑的课程模块”。本课程应根据学生现实生活经验,注重学生的发展需要,阐述了该理论观点,构建出课程模块,结合学科知识与生活现象,形成理论逻辑和生活逻辑。高中教材改革后,内容更接近生活,但课程体系的逻辑相对较弱。教师应让学生了解政治课程体系,了解本学科的目的,改变过去超重的课业负担。在《生活与哲学》的始业课中,我们要贯彻新课标要求的“构建以生活为基础、以马克思主义哲学知识为支撑的课程模块”,紧扣社会生活主题,立足学生现实生活经验,着眼学生的发展需要。3.创设问题情境化教学。教学情境是指在课堂教学中,根据教学内容,为落实教学目标所设定的,适合学习主体并作用于学习主体,产生一定情感反应,能够使其主动积极建构性学习的具有学习背景、景象和学习活动条件的学习环境。新课程的实施,课程功能和目标的调整,使传统教学模式面临变革。基于问题情境,以问题研究为平台的建构性教学,成为课堂教学的主流。教师的创设教学情境能力也随之成为教师的重要专业能力。把问题情境教学用于始业课,使学生在课堂上融入其中,充满激情。始业课之前,教师应多积累钻研,丰富充实专业知识,搜集与教学内容相关、与教学模块相关的实例以及贴近学生生活的素材,创设更具理性的教学情境,使学生能够联结课堂情境与教材内容,落实教学目标要求。始业课上,教师要根据教学情境设计开放性、有价值的问题,激发学生多层次、多方面进行思考。

参考文献:

[1]高中思想政治课程资源运用研究[D].张璐璐.福建师范大学,2017.

[2]高中思想政治课程资源的有效利用研究[D].杨紫薇.沈阳师范大学,2016.

作者:傅燕玲 单位:浙江省杭州市萧山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