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阅读教学论文(6篇)

高中语文阅读教学论文(6篇)

第一篇:高中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策略探究

一、教学目标设定要合理

1.符合时代特点,遵循课改要求。

高中语文阅读教学课程具有明显的时代特征和人文特征,它的内容受到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的影响。当前,我们正处于知识经济时代,社会需要更多高素质人才,这就要求高中语文阅读教学课程的教学目标要紧跟时代目标,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道德素养。此外,新课程改革也为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的教学目标指明了方向。它提出语文阅读教学旨在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培养学生的语文应用能力和语文审美能力。并为语文阅读教学设立了一定的范围,从而有效地避免了教学目标设立过于空泛随意的问题。

2.根据文体的不同特点设立教学目标。

中国文学博大精深,在文体上也各有不同,例如古代诗词、现代诗词、文言文、散文、议论文等等,不同的文章都具有不同的特点。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根据不同的文体确立不同的阅读角度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比如在学习文言文时,不仅要了解文章的结构脉络,还要着眼于对古文字、词的理解以及对“文言语感”的把握。此外,在教学过程中还要根据文本的特点选择正确的切入角度。如《荷塘月色》一文,对作者的写作缘由至今尚有争论,但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主要是引导学生学习通过景物描写来抒发情感的写作方法。

二、以学生为主体进行阅读教学

1.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所谓的自主学习就是学生充分认识到学生的主体地位,在学习过程中进行自我设计和自我管理,并且能够对自己的学习成果进行客观评价。在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性策略江苏省张家港市暨阳高级中学陈谦茜高中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只有学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才能实现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进行。在课前,教师要敦促学生进行自主预习,对文章进行初步了解。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有意识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习惯,对学生进行引导性阅读,并为学生创设轻松自由的阅读环境,激发学生的阅读热情。

2.设立小组讨论环节,调动学生的阅读积极性。

在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除了教师在阅读方法上给予指导之外,还可以通过小组讨论的方式解决学生在阅读过程中产生的疑问,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能力。以《滕王阁序》为例,教师可以在课前布置预习内容,用一课时的时间让学生对文章进行独立阅读,了解写作背景。学生可以结合课本里的注释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和思想感情,对自己感兴趣的内容提出自己的想法。在阅读过程中,可以将学生划分小组,学生可以在小组内抒发己见,交流阅读心得,教师可以对小组内产生分歧的问题进行指导。在课后,教师要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验收。

三、充分发挥教师的教学能力传统

因循守旧的阅读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是实现有效性阅读教学的重要阻碍。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自身素质培养,丰富知识水平,适应时代的发展和学生的要求,不断改进教学方法,促进语文阅读教学课程的有效开展。

1.教师要努力学历理论知识,丰富自己的知识储备。

教师在语文阅读教学实践中要充分了解文学的相关理论。如对阐释学理论的学习可以帮助教师对文章进行正确的理解和阐释,深入挖掘文章的思想内涵;启发式教学理论的学习可以帮助教师正确的处理教师教学与学生学习之间的关系,引导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启发作用,促进学生提高自主思考,自主探究的能力。

2.教师要提升自身专业知识水平和教学能力。

第一,语文是一门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课程,它知识广博,包罗万象,这就对语文教师的专业知识和教学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在日常生活中要注重培养自身文化素质和教学能力,这样才能在课堂上掌握教学主导权,满足学生的求知欲。另外,教师要准确把握教学内容,充分了解新课改的教学目标,对教材内容做到了如指掌。第二,教师要深入了解每一位学生。教学设计的前提是对学生情况有一个全面的了解,包括学生对语文课程的认知程度,喜好程度;语文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学习能力;学习习惯;身心特征等。只有很好的了解学生才能有针对性的进行教学设计。第三,教师要具备很到的课堂控制能力和课后总结能力。课堂是语文阅读教学开展的主要场所。在课堂上,教师既要为学生传授知识,又要把控教学进度完成教学任务,保证教学内容有条不紊的进行是对教师课堂驾驭能力的考验。另外,在课后,教师要对自己的教学效果及时进行反思和总结,从中发现优点和不足,不断提升教学能力。

3.进行有效的阅读教学设计

在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为了避免教学内容的单调枯燥,教师可以采用情景导入的教学方法来调动学生的学习情绪。例如在学习《荷塘月色》一文时,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在课堂上播放清华园的荷塘美景,让学生直观的感受到荷花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超脱、淡雅,与文章中“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形成强烈反差,推动学生对文章主旨的深入理解。又如在学习《鸿门宴》之前,教师可以给学生讲述项霸王别姬的故事,通过讲述项羽和虞姬的爱情故事以及乌江自刎的悲惨结局,引发学生思考项羽为何会落到如此境地,从而引出文章内容。达到让学生带着疑问进行阅读的目的,进而实现有效阅读。

作者:陈谦茜 单位:江苏省张家港市暨阳高级中学

第二篇:高中语文阅读教学方法新探

一、精美文段仿写法

我国现行语文教材以“范文制”为主,选取文质兼美的文章,供学生“取法乎上”。对于文章中优美的表达,精准的修辞,仅仅朗读分析是不够的。如《荷塘月色》,作者对荷塘的描写可谓字字精到。博喻、排比、拟人等修辞手法的运用,高中生都已熟悉,但“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和“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两句,运用通感手法,是学生所陌生的。教师只给出通感定义,分析本体和喻体的相似之处,未免欠些火候。学生此时听懂概念,彼时作文,又有几人会运用呢?倒不如趁热打铁当堂练笔。即使是最简单的“笑容像抹了蜜一样甜”,也能使学生在仿写中把握此类修辞的本质与运用方法。

二、表达线索梳理法

对于篇幅较长、思想复杂的文章,教师教起来通常会比较吃力。这类文章可以引导学生从表达线索入手,梳理文章脉络。既能够帮助学生建立文章脉络线索图,清晰明了地理清文本思路,从整体上把握内容;又能使学生树立线索意识,在写作时合理组织文章。鲁迅先生的《记念刘和珍君》,全文共分为七大节,以复杂的情感贯穿其中。对于高一的新生来说,理解起来不易。在教学中,教师可以给学生“说”与“不说”两条线索,由学生自行进行完善。这就使得学生能够纲举目张地深入文本,认真梳理。线索脉络完善之后,再根据上下文及写作背景,通过教师的点拨,学生自然会得出“说”与“不说”并不矛盾,背后是作者对段政府杀害爱国青年暴行的愤怒指控,对走狗文人的痛斥,对遇害青年的沉痛悼念,一切复杂感情,皆凝聚于“说”与“不说”。通过自主的文脉梳理,学生不仅能体会到阅读有所得的乐趣,同时也能认识到表达线索、行文脉络在作文中的运用,掌握谋篇布局的方法。

三、核心词汇体悟法

一篇文章能统帅全文的核心词汇,可称之为文眼或是关键词。文眼在文中,尤其是散文中穿针引线,起到了“定海神针”的作用。整篇文章围绕文眼展开,才会达到形散神聚的效果。通过关键词,可以使读者高屋建瓴地抓住文章的核心内容,准确把握作者所记叙的事实、抒发的情感及议论的观点。通过核心词汇,抓住文章关键内容,是阅读课需要培养学生的一项重要阅读能力。例如在《故都的秋》的学习中,教师通常会把文章总结成五幅图,这种方法可以很好地学习作者的细节描写,但如何突出这篇美文的散文特质呢?可采用如下方法。首先,学生可在通读课文之后,找到“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为本文文眼。那么作者是如何来形容这清、静、悲凉的北国之秋的呢?可以这三个特质为导向,引导学生细读文本,把认为符合某个特质的内容找出来。经过细读,学生不仅能够看出表面描写如“脚踏上去,声音也没有”属于静,也能读出“淡绿微黄的颜色”中所透出的是色彩的清。对比总结可以得出,清、静、悲凉融为一体,互为印证,共同勾勒出古都之秋。在这样的阅读体验中,学生可清晰地感知到文眼对于文章的重要性。又如《琵琶行》中,“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句首“同是”二字,道出了白居易情动于中,文发于外的原因。在教学这类文章时,可在学生经过诵读,初步分析得出中核心词后,以核心词为中心,依托文本,作一首小诗,以体现对文章的理解。以“同是”为题,根据白居易和琵琶女的相似之处,有同学写道:“当年得意等闲度,如今飘零远长安。郁郁萧瑟不得志,感怀无限泪满衫。”通过这样的课堂练笔,可以帮助学生不再单纯听教师讲解,能够深入文本仔细思考,从而体会出正是白居易与琵琶女的多重相似,才使得作者由人及己,无限伤感。这样的课堂,既是一次与文本、与作者的深度对话,又是一次写作指导与练习。

三、总结

此类以读促写、以写促悟的阅读教学方法,在阅读课的教学中,适当加入写作指导与练习,以深入文本、加强理解为目的,课堂练笔、写作指导为手段。这样既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深入的阅读能力,又有利于提升学生凝词炼句、谋篇布局的写作能力。教师将高中语文教学中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两大模块融会贯通,改变当下语文教学重知识轻能力、重结论轻过程的现状,在真正高效的语文课堂教学中,综合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

作者:韦孟云 单位:延安大学文学院

第三篇:高中语文阅读教学呼唤真诵读

一、当前课堂诵读教学的存在问题

在当下的阅读课教学中,诵读往往成为一种形式,只是作为一个规定环节而存在,学生刚刚读完,教师就迫不及待的开始下一个教学环节。而为什么读?通过诵读发现什么?可能是师生都不清楚的问题。这种诵读的形式化表现在诵读形式的单一与诵读指导的欠缺两个层面上。前者表现在许多精彩的公开教学中,课堂上学生的朗朗书声仿佛标示着课堂的活跃与充实。许多语文教师也都认为齐读这一诵读形式,既给予了学生课堂活动的时间,体现了课标所倡导的学生主体性,又让课堂气氛得以活跃。于是,齐读成为了许多语文课堂唯一的诵读形式。而后者表现在课堂齐读后,教师简单的一句“大家都读得不错”上。教师对学生诵读状况千篇一律的赞扬或简单的指导,这样看似诵读充分,实则低效甚至无效。这里缺失的是针对文本情感肌理而对学生进行的具体性指导与分析。清代桐城派古文家刘大槐在《论文偶让》中说:“(读古人书)烂熟后,我之神气即古人之神气,古人之音节都在我喉吻间,合我喉吻者,便是与古人神气音节相似处久之自然铿锵发金石声。”如何让学生之“喉吻”合于前人文章之“喉吻”这不正是语文教师要仔细研究的吗?当教师自己对诵读也并不甚了了,于是在指导时只能浅尝辄止,说个粗略大概。文章的情感是细腻的,个性的,诵读的技巧也不是单纯的用“大声”“小声”“放慢”“加快”等笼统的字眼就能概括的。标签化的指导只能使学生领略到文章情感的表层,而不能深入作者细腻的内心。

二、对“真”诵读的理解与要求

了解了诵读环节的无效之因,就应该理清诵读在阅读教学中的真正意义与要求。一般来说,诵读在阅读教学中的意义有二:加强对文本的记忆;增强对文本的理解。这两点中,第二点更加重要,因为增强了对文本的理解也就促进了记忆的深刻,同时才更有助于对于课文文本的审美特征,主要内涵的欣赏。《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中对于阅读与鉴赏提出的教学目的要求就包括“朗诵文学作品,能准确把握作品内容,传达出作品的思想内涵和感情倾向,具有一定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在教学建议中也提到“教师应激发学生诵读的兴趣,指导诵读的方法,培养学生诵读的习惯”。由此可见,“真诵读”是学生带着兴趣的诵读,是教师有具体指导的诵读,更有助于培养长远的诵读习惯的诵读,这种诵读是建立在准确传达文本思想情感的基础上的。换句话说,诵读的真实就是要还原诵读语境、诵读体验以及诵读评价的真实。

三、通向“真诵读”的教学实践

1.明确不同诵读方式的作用并综合运用

诵读有很多种形式,不同的诵读形式其作用也不一样。齐读的作用在于初步感受,整体反馈,学生能迅速领略文章的内容,教师可以通过学生的诵读迅速判断学生有无读音上的缺陷,有无语气、停顿的不足。同时齐读也是展示课堂成果,展示学生课堂情绪的方式。学生个别诵读的作用在于以学生的优秀诵读做示范或提供全体学生可评价的诵读实例。轮读的作用在于引起集体的诵读比较,在不同小组的多次诵读中形成自觉地竞争意识,强化学生对文本的认真体会。分角色朗读则在于培养学生合作诵读的能力,并通过分角色有意识地揣摩文章不同角色的内涵,在互动中活跃课堂气氛,激起学习兴趣。教师的范读则重在于一种现场的感染与激励,带领学生走进文本,为学生的诵读起到示范作用。多种诵读方法兼用才真正让阅读回到真实的状态。这样才让阅读的本真得以体现。比如在诗歌《雨巷》的教学中,教师普遍会运用到诵读法。诗歌作为个性心灵的展示,不同的人因为不同的阅历、涵养与想象力可能有不一样的体会。因此,最初应该让学生自由诵读获得初感。然后在学生充分自由诵读的基础上请一位学生个别诵读,以检验学生对诗歌情感的领会程度,学生个别诵读后,可以让学生对这位同学的诵读进行评价,评价的过程中结合教师的点播指导。在交流指导完成后,由教师范读诗歌,起到示范感染的作用。在课堂的最后再运用齐读,检验一课时的教学效果。这样,在多种诵读方式的综合运用中,既揭示了文本的内在之谜,又收获了学生的主动体验。

2.运用对比诵读找寻解读文本的契机

诵读不应当仅仅是课堂的一种展示环节,它的作用在于对于文本的解读。因此,通过不同的对比诵读往往能找到解读文本的契机。比如在《蜀道难》一课的教学中,单纯的聆听名家朗诵仅仅能起到渲染诗歌情感的作用。如何发挥名家诵读的更大作用呢?可以拿同一篇目不同名家的诵读进行对比,这样不同名家在诗歌情感、语调处理上的优劣就分外清晰,通过对不同处理方式的讨论就可以深化学生对于诗歌主旨的认识。在《蜀道难》的教学中,诗歌的最后一句“侧身西望长咨嗟”,在濮存昕与乔榛的不同版本中有着不同的处理方式。在教学中,可以截取两人的这一段不同让学生聆听之后进行讨论:为什么会有这种不同?应该如何处理?这一讨论超越于学生预习时能找到的资料,是在掌握诗歌内容情感的基础上的一次延伸与飞跃。通过对比也可以引发学生讨论的兴趣,从而使课堂气氛活跃,学生思维活跃。在讨论之后,教师再出示一些背景材料:濮存昕认为,这首诗是李白刚到长安时给贺知章的诗,为的是表现自己的才华,因此要读的高昂;而乔榛认为,李白在诗中表现了对国家潜伏着巨大危机的担忧,应此这最后一叹要深沉。通过名家本人的判断,来总结学生的回答,引出诗歌朗诵的一点技巧———诵读应放在具体的语境中,结合诗人的生命体验去感受。首先,侧身西望,在蜀道之上侧身西望,看的是什么地方?很明显是长安,长安是唐朝的都城,说明在蜀道如此艰难的环境下还心念国都。其次,李白的志向就是“奋其志能,愿为辅弼”,使“寰区大定,海县清一”。因此,虽然此时安史之乱还未爆发,但愿为辅弼的李白已经看到了盛唐繁荣下的层层危机,于是“侧身西望长咨嗟”。这是一种复杂的情感,应该读出这种意味深长。通过对名家诵读的对比使用,就加深了学生对于诗歌主旨的理解,也从而引出对诗人李白的了解。这样就使诵读真正服务于课堂,服务于诗歌的理解与感受。

3.从技巧的细节处指导评价指导诵读

朗读在阅读教学中常常既是手段也是目的。因此教师如何评价朗读就显得尤为重要。如果每一次学生展示完后,教师都评价“非常好”,那就有讨好学生之嫌。有的教师又不给评价,学生不知道哪里值得发扬哪里需要改进,朗读积极性调动不起来。更多的情形是给予了评价,却评价不到位。应此在对学生诵读进行评价时,要大处细处同样注意。大处着眼于基本情感把握的是否到位,例如气势雄浑的是否被读的过于温柔婉转。细处着眼于诗句的每一个字的轻重缓急、抑扬顿挫的处理。应该用具体的情境去引导学生,并以教师的示范为学生作为榜样。还必须注意真假声的转换以及气声,高低音,虚实音的变化。比如《故都的秋》中:“在北平即使不出门去罢……教长着几根疏疏落落的尖细且长的秋草,使作陪衬。”这一段,在教学中引导学生通过诵读体会故都的秋的“清、静、悲凉”就应该做到细致的指导。如果教师只是告诉学生要读出一种闲适,用缓慢的语调去处理,那指导就会失之笼统。应该引导学生关注文段中的细节,如“皇城人海”应该放慢,表现古城的大格局与沧桑。“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色”中“很高很高”应该轻声且缓,声调略高这样才能表现出秋高气爽的感受。“十分的秋意”中“十分”语调应沉,带着惬意的感受才能表现出作者对故都的秋的欣赏。“教长着/几根/疏疏落落的/尖细且长的/秋草”应指导学生在“/”处停顿,“疏疏落落”应放缓,“长”应将语音拉长以体现秋草的萧瑟与作者的欣赏趣味。

四、总结

从这段指导中可以认识到,指导学生把握诗歌情感就是在对学生诵读的解析中强调语调的变化;指导学生掌握停顿就是教会学生注意文意的连续与终止;指导学生体会内涵则注重于结合诗人的人生体验进一步揣摩诗歌。这样在层层递进的评价之下,学生的诵读体验才能真正的由形到神。还原了语文以真正的魅力。

作者:陈学斌 单位:福建省福州第十一中学

第四篇:高中语文阅读教学对话问题分析

一、影响高中语文阅读教学“对话”效果提升的因素

1.师生对话素养缺失以及教育环境的制约

当前高中“成绩至上”的教育观念在老师心目当中根深蒂固,而这就与学生“提高学习兴趣”形成了矛盾。从老师方面来看,在高考的无形压力之下,教学任务繁重,部分教师特别是年龄较大的教师不情愿去改变或者尝试新的教学理念,教学方式一成不变。另一方面,部分教师盲目迷信教参,对与学生对话中产生的一些问题不能灵活处理,这就将对话陷入了一种尴尬的境地。从学生的方面来看,对语文阅读的重视程度不够,这也影响了语文阅读教学效果的提升。很多学生习惯了被动“听”课,在与文本对话上显得无所适从,很难跟身边的教师和同学进行交流。

2.双主模式下的教学形式对话关系不平等

现代阅读教学的形式主要还是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这种双主模式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阅读教学的效果,但是无法避免指挥权一直由教师掌握,教学主体之间的对话偏向于理解文本,忽视了学生主观体验和感受,主体地位也就无从谈起。阅读方向始终由教师掌握,最后揭示“标准答案”。过程中学生只是“在场”,而非真正的参与。“教学主体”最后还是成了“教学客体”。同时,在教学实践当中,教师不自觉的“引导”,无形中将自己的观点强加给了学生,造成了在对话关系上的不平等。

3.时间的制约造成了对话缺失

在应试教育大环境下,时间是制约阅读教学中有效对话的重要因素。首先,教师为了赶进度让学生获得更多的知识而忽略了学生的自主阅读或者是在自主阅读时间上大大压缩,造成了学生与文本之间的对话缺失。教师内心形成一种潜意识就是学生的深入自主阅读是在浪费时间,于是教师一般都把阅读放在课后。至于学生到底掌握多少、阅读到什么层次等问题,教师都极少考虑。学生也无暇静心去深入文本,与文本之间不能形成真正意义上的碰撞或是交流,阅读过程当中的享受也就更无从谈起,也就更谈不上阅读习惯的培养了。课堂上只有教师和部分优生的“轮唱”,大多数学生很难参与到对话当中。再者就是阅读教学止步于教学任务的完成,学生根本没有反思的时间,无法将新知识转换成自己的认识,学习能力很难提高。最后,学生这方习惯了被动地听教师灌输性的“精讲”,教师不讲学生就不知道怎么学。

二、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有效“对话”的提升策略

1.建构对话空间

首先,学校应当为师生创造出更广阔的“空间”展开对话教学。把学校里丰富的阅读资源提供给学生,并能设定专门的课程来保障自主阅读。其次,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学生是学习的主体,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理解和感受不尽相同,教师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个体差异,抓住学生触动心灵的细节,让他们的思考变成生命中温馨的底片。再次,要促进师生之间的思想碰撞。学生要不断地阅读,教师也要提高个人的对话素养,师生之间才有思想碰撞的可能。我每周都会安排一到两节阅读课,师生共同阅读古今中外的名著,如《老人与海》《红楼梦》等,读后讨论、分析,不断提升师生的对话素养。

2.合理设置话题

首先要合理设置“话题”,“话题”是阅读课堂的短期目标,能够帮助学生在对话教学中形成新的关注点。在话题设置上,既要短而精,指向性明确,又要师生共同参与来设定,保障对话教学的平等。比如在学习《蜀道难》时,我们就设定了“文中如何体现蜀道难?”这一问题,通过范读、集体读;讨论、分析,大家很快就找到答案了。

3.利用小组合作

小组合作是现代教育的热点方法。首先,小组间的对话应当建立在平等互信的基础上,一旦在阅读交流过程中发生分歧,就会引来很多相关的争论。如果学生置身于“合作学习”之外,坐享其成,就会虚假对话。其次,重点要明确。特别是在小组合作学习的讨论时间中,要防止学生把大量的时间和重点放在无关痛痒的问题上,脱离文本的本真价值。比如在教学《故都的秋》的时候,我让学生小组合作感受作者创造的文字之美及意境之美,问他们可以找出几幅图画,结果小组讨论得非常热烈,同学们都沉浸在课文当中,很快总结出几幅图画的内容,教师在讨论之后只需要带领大家总结一下就梳理出文章的脉络结构。

三、结语

“相互作用的对话都是优秀教学的一种本质性标识”,教无定法,只有真正从教学实践出发,以对话教育的精髓为教学指导,真正在阅读教学当中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这样才能提升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性。

作者:王元启 单位:安徽省合肥市第一中学

第五篇:高中语文阅读教学有效策略探析

一、以读促教,促进学生对文本的理解

古语说:“书读百遍,其义自现。”这句话说的非常有道理。因为经过每一次的阅读,学生的头脑中就会加深对文本的感知能力,就会逐渐加深对文本的理解,如果再加上有感情地朗读,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就更容易了,无疑对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有利。如诗歌的阅读教学,我们一般都让学生先读文本,读到非常熟练,并初步做到有感情。这样做就可以让学生在理解文本时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像学习的《沁园春•长沙》一文时,我们首先让学生熟读文本,在读中了解诗歌中到底讲了什么内容,以及作者在诗歌中蕴含的基本情感。学生基本上读过几遍后,就可以很快理解。然后我们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有感情地去练习朗读,学生自己进行小组交流,直到他们自己满意为止。最后我们再进行小组比赛,评出最佳的朗读,实际上在我们一起评论时,基本上文本的内容也就理解的差不多了。在这个基础上,教师再范读或者听录音,学生的理解能力又会得到一个更深层次的提高。如开头三句的范读:当你用低沉而又凄凉的语气读出“独立寒秋”四个字时,那种秋天的萧瑟、凄冷、孤独的感觉,学生在听朗读时很快就感受出来了;再用高昂而又激扬的语气读出“湘江北去”时,学生仿佛看到那波涛汹涌的湘江水滔滔北流,场面宏大壮阔;然后再用低缓深沉的语气读“橘子洲头”,相信他们已经看到了作者站立的背景……阅读教学重视朗读课文,不但锻炼了学生的朗读能力,最重要的是学生在朗读文章的时候,就已经品味出了文章中蕴含的韵味,也加快了学生对文章的理解能力。

二、小组合作,促进学生的探究能力

阅读教学要注意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就不能采取满堂灌的旧的教学方式,学生被动接受教师的灌输,而对阅读能力的提高一点也不会有帮助,那么我们教师应该怎样做才能真正做到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呢?小组合作学习方式就是比较成功的方法。小组合作学习真正体现了以学生为学习的主体,教师为辅的先进学习理念,知识的构建靠他们自己的能力来解决,小组同学之间相互学习,相互交流,探究出更好的解决方案,这无疑提高了他们的探究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如学习《金岳霖先生》一文,先生的“怪、有趣”好理解,“有人情味”也不难理解,但作者写这样一位老先生的目的就在于什么?在未探究之前,大多数小组成员都认为是为了歌颂教师,尊敬教师,以作纪念。这是一般文章写教师的常用的方法,但如果仅仅是这样,我们的学生认识无疑太浅显。我们小组讨论了一下,结果是小组的成员思路很快打开了,因为小组中有人结合写作背景材料,找到金岳霖先生所在大学西南联大的贡献,以及后人给金岳霖先生的评价,他认为写作的意图不仅仅在敬爱师长、歌颂师长这个浅层面上,关键是金岳霖先生是我们国家重要的哲学大家,这样的大师越来越少,作者在写作此文的目的还在于呼唤社会上能出现更多的这样大师级的学者。学生在小组中的合作很是成功,如果没有成员之间的合作,也许只有仅仅个别同学想得这么深刻,但小组的一个成员这样做,无疑会带动一个小组的同学一起进步,这对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是十分有利的。

三、文本细读,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

学生的阅读能力怎样,还需我们在探究问题的设计上多想想办法,因为从每次的考查看,学生很多时候在阅读上失分很多,所以我们要改变这种状况,就要在阅读教学中使用文本细读的办法。文本细读的运用可以教会学生在理解文本上能细细品味,慢慢斟酌,提高学生对文本的的鉴赏能力。如学习《荷塘月色》一课,这篇文章是我们几代人的经典之作,我们要细细品味,来提高学生的语言鉴赏能力。文章中的结构美、语言美、情感美,都值得我们去借鉴。我们要从修辞上体会荷塘的美丽、月色的美好,像文中把“荷叶”比喻成美丽的“婷婷的舞女的裙”,把“荷花”比作“刚出浴的美人”,是多么的纯净,一尘不染!又比作“星星”,荷花是那么的明艳动人,简直把月下的荷花写绝了。这还不算,作者又用通感的手法,把“荷香”比作成“渺茫的歌声”,太有想象力了……学生学会这样慢慢地、细细地品味、揣摩,怎么不会增强他们的鉴赏能力呢?对文本的细读可以让思维缓缓推进,与作者进行内心的交流,在作者的字里行间体会其每一句话、每一个字、每一种手法所要传达出来的情感或是意图,这绝对是“快餐式”阅读所达不到的。

四、以读促写,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学习课文的目的不仅仅要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鉴赏能力,其实高中语文课本上的许多文章都是经典,许多文章都可以让学生在写作上作为借鉴,所以我们不妨在阅读教学中让学生在提高其阅读能力的同时,也通过阅读教学提高他们的写作能力,一举两得。如在学习《荷塘月色》《想北平》《江南的冬景》等散文时,可以帮学生学习散文的写作,在学习《金岳霖先生》《亡人逸事》《我的母亲》等文章,可以帮学生学会写人的文章,在学习《六国论》《师说》等文章,可以帮学生学会议论文的写作……笔者每每会在学习完一种自认为对学生的写作有帮助的文章后,会带领学生赏析其用词、手法、结构,此时应心无旁骛,专心致力于从阅读到写作的迁移,实践表明效果非常好。阅读教学上多一点朗读,多一点合作,多一点细细品味与鉴赏,再多一点写作模仿,一定可以提高他们的阅读能力,提高他们的鉴赏能力,提高他们的写作能力,最终实现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的目的。

作者:张高峰 单位:江苏省邳州市炮车中学

第六篇:高中语文自能阅读教学实践研究

一、自能阅读的意义和基本理念

(一)、自能阅读的意义

自能阅读从字面上理解就是自己能够阅读,也就是自主或者自我阅读的能力,其主要包括两个方面,其一是学生自我阅读的要求。在高中时期,学生身心各态的发展已经趋于成熟,对社会态势、自我状态和未来的认识规划都已经在思维中产生雏形,形成了模糊成型的社会价值观和人生观,因此具有一定的表达自我和通过课外的阅读完善自我的诉求;其二是学生已经具有独立进行阅读和赏析的能力或者需求。自能阅读的能力不仅要求学生能够读,而且要求学生会读,这就意味着这种“会读”要求学生拥有能够通过自己的独立思维能力来对所读的内容进行评判和鉴赏,并对在阅读过程中出现的问题通过自身手段和思考解决。综上来看自能阅读能力的培养,就需要高中教师在进行阅读的教学时要善于培养学生自主阅读能力,充分发挥学生阅读的能动性,帮助学生养成独立思考、独立分析、独立解决问题的习惯。

(二)、自能阅读的理念

1、尊重学生终生发展的内在需求

新改革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使学生成为了课堂教学的主题。自能阅读教学就是根据新课改的精神,发展和培养学生个性阅读、合作学习等模式,引导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充分发挥自身自主阅读的主人翁意识。同时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和发展方向,鼓励他们在教师的引导一下选择适合自身的阅读方法,对学生阅读过程中对所读内容的独特感受、体验和理解给予肯定。

2、培养学生的内在素养

新课标指出:“高中语文课程应帮助学生获得更加全面的语文素养,帮助学生适应未来生活、学习和工作需要。”学生的语文内在素养的培养与自能阅读关系密切,新课标下的高中语文教材具有相当的丰富度。自能阅读教学就是需要以课题为前哨,教材为“指挥棒”,教师则需要正确的挥舞“指挥棒”让学生自主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开展丰富生动的自能阅读训练。

3、联系社会和生活

新课标高中语文教材的内容大都源自于生活,而当前,语文教学课堂所推崇的也是以教学课堂为基点,运用各种手段或者教学方法还原、丰富教材所描述的生活故事,鼓励学生从生活中寻找判断的标准并用来诠释生活的经验,最终理解材料文本的内涵,使学生真正在阅读中的受到启迪。这种方式可以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空间中,通过语言文字领会生活的精彩奥妙,提高学生对生活方方面面的感性认知。

二、自能阅读的实践

(一)、以激发学生自主阅读兴趣为主

兴趣就是最好的老师,他是学生学习的最强大的内在推动力。高中生在阅读过程的中有所收获,其前提必须是他们对阅读有着浓厚的兴趣。首先,可以通过课堂的讲读带给学生以好奇,高中生的思维想象力和理解能力已经发展到一定水平,解决问题的思路已经具备一定的深度和广度,并且在他们之前的教育历程中,其抽象思维得到了长足的培养,并有着像理论抽象思维和辩证思维发展的趋势。因此阅读教学时,教师可以针对学生特点、教材内容,设置阅读语境和情景最大限度的开发学生的好奇心,满足学生的趣味心理需求。另外,教师还可以通过课外阅读任务的布置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和兴趣,这种方式可以避免课堂阅读教学那种制式的阅读模式,鼓励学生根据自身个性和喜好,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读物和阅读方式。如此,既可以培养高中生对作品的鉴赏能力,也可以通过自主选择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二)、引导学生培养自身的阅读习惯

在培养阅读习惯方面,主要是通过课外阅读任务或者训练的方法,在学生产生兴趣的前提下选择合适的阅读材料;或者,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原则,任由学生在规定的材料范围内自行选择。教师可以根据高中生的年龄特点结合当下流行的要素,有层次的推荐适合学阅读的内容。除了帮助学生选择合适的读物之外,还需要为学生制定分阶段的阅读目标,学生通过完成这些目标,对自己在这一过程中的阅读历程进行自省和评价,通过自我鉴定完成阅读教学中的查缺补漏。经过日积月累,通过正确的阅读方式,学生逐渐将读物的内容真正转化为自己的内涵素养,这也会使得他们终生受益。

三、总结

高中教师在新课改的背景下,需要摆正在语文教学中的位置,充分调动学生的阅读兴趣,灵活运用课堂教学向学生渗透多种阅读方法,同时需要鼓励养成学生自主阅读、自主理解的习惯,以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

作者:高成金 单位:四川省绵阳东辰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