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阅读教学核心素养探究

高中语文阅读教学核心素养探究

摘要:阅读教学是高中语文教学的重中之重,发展语文核心素养是新时期贯彻立德树人教育理念在语文学科中的具体化。高中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阅读文本材料的优势、高中语文学习任务群的构成模块与实施路径则将阅读教学置于发展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主阵地。围绕语文核心素养,重组阅读教学具有重大意义。

关键词:阅读教学;语文核心素养;探究

0引言

阅读教学是中学语文教学的重中之重,发展语文核心素养是新时期贯彻立德树人教育理念在语文学科中的具体化。新时期探究如何在阅读教学中发展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成为语文教育研究的热点与重点,但其研究方向多聚焦于阐述语文核心是什么以及如何落实的层面,忽略了为何在阅读教学中落实语文核心素养的问题。本文从语文核心素养的概念与构成入手,在分析阅读教学中发展学生语文核心素养原因的基础上探究了推动发展语文核心素养的意义价值,以求为发展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阅读教学提供参考与借鉴。

1语文核心素养的含义、特点及构成

语文核心素养是学习者学习语文学科应具备的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其中,真实的语言情境是其形成发展的前提,积累与建构是其形成发展的关键,探究与创新则是其形成发展的重要环节。因此,语文核心素养具有基础性、综合性、发展性、建构性的特征。它主要由“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四个方面构成。语言建构与运用是指学生通过积累运用语言,在具体情境中逐步形成娴熟的言语交流能力;思维发展与提升是指学生在运用语言的过程中发展与提升自身的形象思维、逻辑思维、批判思维等思维品质;审美鉴赏与创造指学生在参与审美体验等活动中,逐步形成正确的审美意识、健康的审美情趣,掌握表现美、创造美的方法;文化传承与理解是指学生在学习语文中,能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文化精髓,具有理解和借鉴他国、他民族文化的意识与能力。这四个方面相辅相成,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其中语言维度是语文核心素养的基础,而学生思维、审美、文化维度的发展亦会促进其语文知识的建构与发展。

2发展语文核心素养的优势分析

2.1高中学生:发展语文核心素养的主对象

高中生是发展语文核心素养的主对象,他们具有发展语文核心素养的潜质。其中,学生学习语文的认知发展因素能决定语文教学效果,分析高中阶段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能进一步把握语文核心素养与高中生之间的关系,在此基础上提高语文教学效率。

2.1.1批判思维与逻辑思维处于关键期

经义务阶段的语文教育,学生此时已积累一定的语言词汇,具备了一定的语感,思维发展正由经验性直观式思维模式向形象思维、逻辑思维与批判性模式过渡。理论思维初步形成,他们已能克服初中思维模式的表面性和片面化问题,能做到从一般理论原则出发,独立进行分析、综合、判断及论证。根据学生这一认知心理特征,教师应选择具有思辨性特征的教学内容,构建学生的思维梯度,开发学生的思维深度,引导学生学会从多角度看问题。高中语文教材选文中有一批具有思辨性特质的文章,如《烛之武退秦师》《过秦论》《劝学》等。特别是荀子的《劝学》,他将自然外物的发展规律折射到人的行为举止及为人处世方面,并运用大量的比喻论证、对比论证和举例论证等论证方式,向大家阐述了他“学不可以已”的观点。学习此类文章时,教师一方面要引导学生通过阅读大量的相关素材,了解作者运用严谨的逻辑思维、缜密的论证方式证实一个鲜明观点的方法。另一方面还要引导学生学会思考、学会质疑。

2.1.2审美鉴赏能力处于巩固发展期

审美鉴赏能力是阅读理解能力的较高级别,它立足于阅读理解能力并在阅读能力的基础上发展升级,具体是指读者为领悟文本内在旨趣和意蕴对作品形象进行再创造的一种审美活动。义务课程标准将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作为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任务之一,并明确将阅读作为发展学生审美情趣的重要途径。高中语文课程标准进一步强化了对学生鉴赏美能力的要求,规定学生不仅要有正确的审美意识、健康的审美情趣,还要求学生在此基础上掌握表现美、创造美的方法。但受数字化、信息化快节奏生活的带动与大众传媒追求感官刺激的影响,当前学生阅读文本时易将对问题的思考置于表面,不善于深入思考问题,浅层阅读与泛阅读成为学生盲目追求提升阅读能力的标准。反之,他们借助文字进行想象、联想和再创造艺术形象的能力普遍下降。据统计,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的审美感知能力却呈现高度退化和大幅度下降的趋势。因此,教师必须重拾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深度阅读意识与审美鉴赏情趣,在此基础上发展学生的审美感知、审美体验及审美判断及审美表现能力。如《雨巷》《再别康桥》《沁园春雪》等文本中蕴含着大量的意象美、建筑美、绘画美,可引导学生运用联想与想象在脑海重现诗中所绘画面,在画面的具体情境中体会作者的感情。

2.1.3个性化发展初步形成

受遗传或后天教化的影响,个体往往在发展中会形成不同的个性、兴趣及特长,这种差异性表现在高中阶段尤为突出。对语文科目而言,每个学生对文本材料主旨的理解可能出现不同甚至截然相反的观点;对不同文本体裁各有侧重、各有偏爱;对阅读实践活动中项目任务的选择亦会出现偏差。对于这些语文学习中的个性化倾向和表现,教师要给予重视和肯定,保护学生的求知欲与好奇心,引导学生自主选择兴趣较浓厚的选修课程与阅读文本,探索符合自身个性发展的学习方法。在确保基本任务已达成的前提下,评价时应关注到学生的个体差异性。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是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在语文教学中的落实,是尊重学生个性,推动创新型人才模式培养与发展的必备条件。故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对学生的评价不可一刀切,在不违背正确价值观的前提下,尊重学生的个性化阅读与多元化解读,重视学生在各个活动项目中的个人突出表现,用尽可能公平公正的评价方式评价每一位学生。

2.2语文学习任务群:落实语文核心素养的主场地

高中语文课标将语文核心素养规定为学生学习语文学科的必备知识与必备能力,并将落实语文核心素养的目标具体划分在学习任务群中,故学习任务群就成为落实语文核心素养形成的主场地。高中语文学习任务群包括18个学习任务模块,其中明确涉及阅读教学要求的有“跨媒介阅读与交流”“文学阅读与写作”“实用性阅读与交流”等15个任务模块。由此可知,阅读教学在很大程度上承担了落实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任务,故教师在进行阅读教学时应牢牢把握学习任务群的特征,在此基础上参照学习任务群规定的阅读内容与目标,寻找促进发展学生语文核心素养能力的切入点。如“整本阅读与研讨”模块将一部长篇小说规定为学生阅读的内容;将探索、体验、掌握多种阅读方法,培养学生阅读习惯与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作为阅读教学的任务;将强调个性化解读,享受读书过程,落实立德树人作为“整本阅读”的教学效果。教师可依据以上三点选择权威性较高的、能提升学生鉴别力的优秀文本,引导学生在自主阅读、深入思考、探讨交流的过程中形成自己的独特见解,有效提升学生的语言运用、审美鉴赏创造等能力的发展。此外,学习任务群的模块表现形式间接拓展了阅读教学之法。18个任务群中,其中有6个任务群以专题命名,这就为专题阅读教学与群文阅读教学提供了可能性。专题阅读教学以各种不同的“专题”为主线,形成关于某个专题的知识网络,从而起到联结众多任务群的作用,可在一定程度上突破篇目、单元、课堂的局限性,丰富学生的阅读内容、拓展学生的阅读视野、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学习任务群的践行方式也可通过群文阅读教学来实施,在文本群与任务群之间建立联系。教师在众多相关文本中引导学生挖掘文本蕴含的深层意蕴,指导学生学习多维度、多层面审视文本的视角,使学生在对比鉴赏的过程中提升其思维品质与审美情趣。高中语文学习任务群是联结阅读教学与语文核心素养关系的纽带,也肩负着发展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重要任务,是新时期语文课程学习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故教师在进行语文教学时务必把握好三者之间的关系,促进语文核心素养在阅读教学中的有效落实。

2.3文本材料:提高语文核心素养的内在优势

阅读教学是连接学生与语文核心素养的中间媒介,它在选文、教学、语文课程学习领域中的特殊位置决定了其发展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内在优势。从选文角度上看,选入课本中的作品无不“文质兼美”,具有“典范性”,是学习语文知识,提升审美品味必不可少的选材。其中,语言文字的演变历程决定了选文具有传承民族精神、传播古今中外先进文化的重要职责,是熏陶青少年灵魂、拓展学生文化视野的重要渠道;主题内容涵盖“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人与自我”三大领域,是激活学生才智、张扬学生个性、塑造审美品质的重要桥梁。从教学上看,阅读教学遵循“文以载道、寓道于文”的写作原则,将语文学习与思想教育、审美教育融于一体,全方位、全角度促进学生综合素养的发展。从语文课程的五大学习领域来看,良好的阅读教学既承担着连接口语交际、写作、综合性学习的重要任务,又扮演着促进识字与写字发展的主要角色。以阅读教学为凭借,在教学过程中促进学生语言运用能力、审美鉴赏能力、文化传承等能力的发展,是新时期推进教育公平,培养信息时代全面发展人才的要求。

3指向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高中阅读教学之意义

阅读教学是发展学生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重阵地,在阅读教学中围绕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四个维度设计阅读教学,在一定程度上亦深化了阅读教学改革;提升了教师专业能力;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提升了其适应高考新形势的能力。

3.1是深化阅读教学改革必由之路

自语文学科独立以来,语文教学目标历经由“双基”到“三维目标”再到“语文核心素养”的转变与整合,实现了语文学科由学科本位向人本位的飞跃发展。阅读教学作为语文教学的重头戏,只有适时深化改革才能紧随时代步伐,与国际教育接轨。以核心素养为导向的高中阅读教学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改革与升级。在教学目标上,明确规定阅读教学的目标是促进学生“语言”“思维”“文化”“审美”四个维度的发展,为阅读教学提供了具体的方向和操作步骤;注重人的发展,将立德树人作为阅读教学的最终目标,将培养学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的语文科学育人价值作为语文教学的最终追求。教学方法上,将学科活动作为发展学生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主要路径,强调真实的语言活动对建构学生语文知识与语文能力的重要作用。在教学内容上,强调既要选择文质兼美的文本内容,也要选择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反映当代社会文化生活的阅读文本主题;评价方式与学业质量标准相结合,重视表现性评价,将学生在阅读项目任务中的表现与笔试成绩相结合。这些由表到里的规定与变化,推动着阅读教学不断发展和完善。

3.2是提升语文教师专业素养的助推器

语文核心素养是在新时期应对信息化时代与多元复杂的国际环境中诞生的,人们在语文学科中必须具备的素养能力。教师欲以阅读教学为依托,培养学生的语文学科核心素养,首先应具备自我发展的意识:认真研读课标,了解语文核心素养的内涵、构成、四个要素之间的关系及与阅读教学之间的关系;其次,教师要及时更新教学观念,将立德树人作为语文教育的目标追求,关注学生个体的审美感受及个性化表现,在对话交流中促进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辩证思维能力及审美鉴赏能力的发展;再次,阅读教学内容的扩大对教师的专业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教师不仅要精通本专业的知识,还要具备与语文学科相关的跨学科能力;最后,语文教师要努力转变自己的角色,力求成为新事物的学习者与阅读教学策略的研究者。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需要以一定情境为依托,信息技术的发展为学生提供了更广阔的言语实践环境,这就对教师传统的讲解式教学提出了挑战。教师应改变教学中单一师传生收的教学模式,努力探求在阅读教学中如何利用信息技术创造教学情境,提高教学效率的教学方式。

3.3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提高其适应高考新形势的必要途径

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内涵涉及“语言”“思维”“审美”“文化”四个维度,充分体现了语文学科的综合性和应用性特征。其发展路径以具体的语言情境和积极的语文实践活动为支撑,这意味着学生获得关键品格和关键能力的途径不再以单一的语文知识为依托,而是在具体的语言活动中自主发展和建构起来的。这种教学模式培养下的学生不仅具备知识涵养,还具备应对现实复杂情境或突发情况的问题意识、思考能力、质疑精神和创造能力。他们是适应未来社会与现实复杂生活需求的多功能人才。与此同时,学生学科素养能力的提升也为他们应对高考新形势打下基础。2014年《国务院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中明确规定要规范学生关于综合素质发展的考核评定,其评审内容主要包括对学生身心健康、兴趣特长、思想品德、社会实践等内容的评价。具体到语文科目,纵观近三年来的语文高考大纲可发现中间的一些变化。其中针对阅读模块进行调整的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将“根据普通高等学校对新生文化素质的要求”变为“根据普通高等学校对新生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的要求”,这一变化突出了立德树人的重要性,为阅读命题指明了方向;二是关注到了文本体裁的特征,将文学类文本阅读和实用类文本阅读的顺序进行更换。此变化可以使学生的思维更加连贯,也体现了试卷对科学性和人文性的追求。三是取消了选考内容,将之全改为必考。这意味着学生在同一时间内阅读材料的增多,是对学生提取、筛选与辨别文本信息能力的检验。四是适当增加了阅读考点的提示内容,如现代文阅读部分将考察重点置于对学生“论点、论据与论证方法”的掌握;“文学类文本阅读部分”将“关注文本主旨的价值取向、提升自身的审美体验,感受语言文字的形象美、艺术美,探索作品渗透的民族心理与人文精神”作为对学生阅读文学作品的要求;“实用类文本阅读”部分则向学生提出了“应注重文本真实性和实用性”的提示。仔细分析可以发现,以上考点的变化乃是围绕语文核心素养的内涵及构成因素展开的,它与语文核心素养强调的促进学生语言文字能力、思维能力、审美能力等几个方面的发展和指导语文核心素养的教育理念——立德树人有异曲同工之处。故发展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是提高学生适应新高考能力的一把利剑,学生语文核心素养能力的发展亦对其应对语文高考具有积极的推进作用。

4结语

语文核心素养是当今语文教育界研究的重点与难点问题,在阅读教学中亦是如此。理清语文核心素养与阅读教学的关系,探究为何在阅读教学中发展语文核心素养,其为在阅读教学中探究发展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可操作性提供了理论支撑和现实意义。本文着眼点虽小,但力求为当前阅读教学改革方向及语文核心素养的落实提供一定程度的参考价值。

参考文献:

[1]管然荣.高中语文“任务群”的认知与实施[J].中学语文教学,2018(06):8-12.[2]程欣.基于语文核心素养的高中阅读教学策略研究[D].扬州大学,2017.

[3]戴方文.高中生评价鉴赏能力的发展研究[J].中学语文,2011(04):16-17.

[4]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2-19.

[5]郑昀,徐林祥.从“双基”到“三维目标”,再到“核心素养”——新中国成立以来语文学科教学目标述评[J].课程.教材.教法,2017,37(10):43-49.

[6]余文森.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8:91.

作者:张树苗 郭利婷 曾毅 单位:喀什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