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物教学中提高学生环保意识探究

高中生物教学中提高学生环保意识探究

[摘要]可持续发展观念是针对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形成的新思维,强化保护生态环境的社会责任意识是环保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高中生物的许多教学内容与环境科学息息相关,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充分发挥高中生物的学科优势,通过多种形式渗透环保教育,从而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

[关键词]高中生物;环保意识;社会责任

生物学是农业科学、环境科学的基础,学习生物学课程是每个公民不可或缺的教育经历。《普通高中生物学课程标准(2020年修订版)》中提出,社会责任是发展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内容之一,并具体提出学生应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形成生态意识,参与环境保护实践[1]。高中生物教师可充分发挥生物学科优势和学科独特的育人价值,课中依托教材并不断延伸与拓展,向学生渗透环保教育;课后通过环保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将环保教育落实在学生日常生活的点滴行动中。

一、挖掘教材中环保教育的切入点

高中生物新教材中含有丰富的环保教育内容,教师在备课时需要深入挖掘教材,找出渗透环保教育的切入点。在教学中,教师可依托教材中的环保教育素材,进行适当的拓展和延伸,并借助多媒体进行展示,让学生感受到环境污染的危害以及环境保护的重要性。人教版高中生物新教材中有许多内容可成为渗透环保教育的切入点(如表1)。基于以上切入点实施教学,可使学生形成热爱生命、与自然和谐相处及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养成保护环境、维护生态平衡的行为习惯,积极参与绿色学校的行动,并能提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合理化建议。

二、课堂教学中渗透环保教育的策略

基于上述教材中渗透环保教育的切入点分析,笔者以选择性必修2第4章《人与环境》为例来探讨渗透环保教育的策略。《人与环境》这一章的内容共有三节,第一节为《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第二节为《生物的多样性及其保护》,第三节为《生态工程》,教学设计时可将三节内容整合为一个单元。教材中虽然列举了许多生态环境的实例,但是这些实例对于学生而言与现实生活相距甚远,因此单元设计时应引导学生充分挖掘身边的生态环境资源。以生活在漓江边上的桂林市学生为例,首先将某班级的学生分成三个小组,每个小组按照教师分配的生态环境资源调查任务单展开调查,形成报告,用于后续课堂汇报。这三个小组的调查任务分别是:①漓江水质检测,可采用查阅资料和实地调查两种方式。在实验室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进行水样采集和理化指标检测,如测量水温、pH、溶氧量、总氮、总磷、叶绿素含量等,若实验条件欠缺则可采用查阅环保部门检测的数据的方法。此外,利用周末时间实地考察“两江四湖”周边的环境状况,拍摄照片,思考总结漓江周边居民和企业对漓江水质的影响。②查阅资料了解桂林市野生动植物的种类,列举一些典型的保护动植物的类型及其应用价值,思考与总结保护野生动植物的意义。③基于2019年桂林市政府提出的桂林漓江生态保护和修复工程方案的解读,查阅相关资料,阐述生态工程的意义及列举桂林市生态农业建设的实例。课程开展一个月前将调查任务分配下去,让学生利用周末的时间完成,每周集中小组长了解学生调查的进展和阻碍并给予相应的指导。整个单元设计分成4个课时,第1课时进行漓江水质检测汇报,引导学生理解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全班讨论人类的生态足迹,此外用PPT播放全球环境问题的相关照片,给予学生相应的阅读材料,师生讨论全球生态问题与个人生活的关系。第2课时开展实验课,让学生到实验室观察漓江水样,开展漓江水样、自来水水样中大肠杆菌数量的检测实验,实验采用稀释涂布平板法,并以蒸馏水为对照;实验课理论部分为水样中大肠杆菌数量为何能作为水质检测指标,及微生物培养的原理和方法,操作部分为在教师准备好的培养基平板上进行涂布操作。第3课时进行桂林野生动植物的种类调查汇报,并学习生物多样性的价值及提出相关保护措施。第4课时进行漓江生态保护和修复调查汇报,并以实例分析生态工程的原理和应用。

三、课后实践活动中落实环保教育的策略

开展课外实践活动是落实环保教育的重要途径。教师可组织学生进行环保宣传活动。例如,利用教室黑板报和学校宣传栏定期展示环保小知识及相关图片;利用环境日等有关节日,观看环保专题视频,组织环保知识竞赛,制作环保宣传小册子等。学生在浓厚的环保宣传氛围中充实了环保知识,激发了保护环境的欲望。也可以组织学生参与城乡清洁活动,到公共场所进行清扫工作,并参与清除广告贴纸等活动,让学生参与公益实践的同时,意识到环境保护需要从小事做起。教师还可根据目前全国环保策略实施的发展趋势,开发绿色校园校本课程,形成渗透环保教育的课题研究。当前垃圾分类已经在上海等一线城市进行试点实施,但在其他城市及地区仍未有效开展,作为生物教师,可利用网络资源,结合校园实际情况,开展垃圾分类专项活动。以桂林市第十八中学为例,可分三个阶段策划实施垃圾分类专项活动。第一阶段(引入阶段),从各班遴选对生物学比较感兴趣的学生组成一个环保社团,组织成员开展垃圾分类专题讲座,并结合生物学微生物实验进行相关微生物的培养和探究实验,探究与垃圾分解相关的实验;利用网络资源和垃圾分类相关APP,使学生熟悉并掌握垃圾分类的原理和具体操作;组织学生查阅相关资料和文献,规划校园垃圾分类的活动方案。第二阶段(情况调查阶段),组织学生进行校园情况调查,调查分为两种,一是个人垃圾的记录,记录个人垃圾的种类、数量和去向;二是学校垃圾情况的调查,调查校园不同区域垃圾的种类、数量和去向。在调查校园垃圾情况的基础上,分析校园垃圾分类和利用的现状,指导学生通过查阅文献、小组合作的方式归纳整理资料,主动针对校园不同场所的垃圾分类提供可行性方案。第三阶段(实施过程),先选择小范围的垃圾实施处理,例如校园的落叶,结合生物学实验研究经验进行循环利用处理;然后选一个年级作为试点进行班级垃圾分类实践,实践过程不断总结经验和修改完善方案,直至可以在全校范围推广。在经验相对成熟后,可联合团委、学生会等组织开展一系列以垃圾分类为主题的创意竞赛、知识讲座、展示展览、培训交流等宣传教育活动。通过手机APP、微信公众号等新媒体,建立垃圾分类资源共享平台,广泛宣传有关垃圾分类的新闻、资讯、活动、资源产品、科普知识等。努力培养一批组织实施垃圾分类工作的骨干,并养成“一届带着一届干”的机制,使一批又一批的学生走在垃圾分类工作的前列。最终将环保社团的建设和发展,以及学生所做的一系列活动进行汇总和分享,并做出相应的评价,形成生物学特色及校园特色的校本课程。学校可将学生的实践成果收集整理,保存记录使其成为校史的一部分,将其传承下去;同时面向社会进行积极的宣传,对优秀的个人和实践成果进行公开表彰,将学校打造成一个独具特色的生态校园。通过课后实践活动,学生意识到污染对人类及其他生物的影响,感知到环境问题的严重性,从而自觉地加入到保护环境的行列中,并能够向家人、朋友和社会宣传环保理念,履行社会责任。总之,生物教师需要充分发挥学科优势,课前分析教材内容,挖掘渗透环保教育的切入点,课中有效实施环保教育,课后组织相关环保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及社会责任感。师生应合作并联合社会力量为国家乃至全球的环保工作贡献一分力量,向着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终极目标努力前行。

[参考文献]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生物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5.

作者:张聪杰 单位:广西桂林市第十八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