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课堂问题教学运用(10篇)

高中历史课堂问题教学运用(10篇)

第一篇:高中历史课堂问题探究教学运用

摘要

受传统教育模式的影响,学生已习惯被动获取知识,缺乏问题探究的主动性成为一种普遍现象。新课改的提出使教育朝着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方向所改变,让学生能够积极参与到课堂中。问题探究模式使学生在问题中进行探究学习,在主动探究中获取知识。改变了学生的学习状态,尊重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关键词

问题;探究;高中历史

问题教学模式是以教师和学生一起进行问题探究为主要特征。探究的基础就是问题,没有问题就没有探究的方向。教学过程实则就是问题的发现和解决的过程。由于学生长期处于被动学习模式中,缺乏对问题的思考能力,所以教师要在问题探究模式的运用中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学生的历史学习是对学科思想和学科思维的综合学习,而不是历史知识的简单重复。本文选取《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一课,通过本课出现的一些问题,简述在课堂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进行历史探究。

1问题探究的原则

1.1主体性原则

新课改最突破传统教学的一点就是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在问题探究模式中我们依然要以学生为主体,以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为探究的主要目的。首先,不管是问题的选取还是设置,都要以学生为中心进行展开。学生作为讨论和探究的主体,所设问题一定要以学生是否能够进行探讨作为标准,要考虑到学生的认知结构。问题探究的主要目的就是促进学生思维和能力的发展,切记问题探究不可流于形式,要真正起到促进学生思维发展的作用。但在现今课堂中,还出现了一种情况,就是老师完全“放手”,让学生进行自主探究。这就造成了很多问题,如学生对探究方向把握不准确,探究结果无效;学生能力和精力有限,独自完成探究会占用其他科目的学习时间;课堂的纪律和教学效率难以把控等问题。这需要我们注意的就是,在问题探究模式中要坚持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相结合的原则。教师要时刻帮助学生把握探究的方向,不要让学生在问题中迷失。此外,教师还要对课堂的进度和纪律进行整体把控。这样才能推进问题探究的顺利进行,保证教学效率的提高。

1.2启发性原则

启发性原则要求教师在课堂中所提问题要具有不确定性。实则就是问题是否给学生留出足够的思考空间。一个好问题的标准就是它是否促进学生思维的扩展,也就是是否具有启发性,也就是问题的设置是否能够激发学生的研究欲望。为了激发高中生的探究欲望,最常用的方法就是设置悬念。在讲本课时,笔者选择了这样的方法进行导入:“在共产主义同盟成立后,曾经有个社员问过马克思:“与大工业息息相关的社会主义制度会不会在俄国实现?”马克思回答:“不可能。”然而,俄国却真真切切地成为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难道马克思也会出错吗?”利用这个疑问激发了学生的探究欲望,学生会迫切地想知道伟人是否也会出错。带着这样的疑问进入本课的学习,使学生在开始就处在了探究的模式之中,有利于学生思维的启发和扩展。在进行教学设计时,教师要对问题的设置和安排加以斟酌,让问题能够真正起到启发学生思维的作用。

1.3开放性原则

开放性原则就是指问题的结果和本身都是具有开放性的,不存在所谓的标准答案。我们所学习的历史不是历史事件的原封呈现,而是学习对历史的思维和态度。历史学是历史研究者根据历史资料加之个人观点而形成的学科,所以其突出的特点便是人文性。我们在历史教学中要特别注意学生辩证思维的培养。作为后人,我们对历史事件、人物进行评价时,都无法给予最精准的判断。所以我们要用辩证的眼光去看待历史问题。比如本课中涉及到沙皇为了挽救自身统治而进行的自上而下改革——1861年农奴制改革。如何评价农奴制改革这个问题,就没有绝对的答案,改革有进步之处,也有不彻底的残余,所以我们要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从客观的角度给予评价。从积极方面评价,此次改革通过废除农奴制解放了大量的劳动力同时获取了充足的赎金,由此推动了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为苏联日后成为工业大国奠定了基础。但是我们不得不看到沙皇此次改革的本质实则是为了维护自身的统治,农民为了获得自己之身而交付了大量的赎金,结果却没有获得真正的自由。俄国的社会矛盾依旧十分尖锐。面对历史评价的开放性,教师在进行问题设计时也要注重开放性。尽量避免出现“……是积极的吗或者是消极的吗”这样的问题。而是要引导学生用全面、综合、客观的眼光去看待历史问题。

2问题探究模式的运用策略

2.1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目前学生对历史一类的文科科目大多采用背诵记忆方式进行学习,缺少问题意识成为一种普遍现象。甚至很多人认为文科是不需要“思考”的科目,只要掌握书本知识就可以了。这种错误的思维定势使学生陷入了“零思考”学习模式之中,这就要求注重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对于“问题意识”,姚本先教授将其定义为:“思维的问题性表现为人们在认识活动中,经常意识到一些难以解决的、疑惑的实际问题或理论问题,并产生一种怀疑、困惑、焦虑、探究的心理状态,这种心理会驱使个体积极思维,不断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对于思维的这种问题性心理品质,称为问题意识。”问题意识是学生主动探究的一种心理状态,是学生内在的、追求答案的心理动机。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就是让学生拥有一双发现问题的“眼睛”,能够在学生中找到适合探究的点。在课堂上,教师要鼓励学生勇于提出问题、敢想敢问。在共同探究中打破传统课堂的沉闷气氛,让学生在思考问题中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以此来保证学生的主体地位得以充分实现。

2.2巩固基础知识

扎实的学科知识是学生加强思维训练和进行探究学习的前提条件。传统教学中的重点大都集中在了知识掌握上,学生思维能力的缺乏成为了普遍现象。在现代教育理念的指导下,更加重视学生的全面发展,特别是思维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发展,但这不意味着基础知识就可以放松。笔者曾经看过一堂公开课——《鸦片战争》。此堂课从教学表演到问题探究都完全由学生负责,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这节课看起来十分精彩,课堂上学生还模拟了鸦片战争时期可能出现的情景,最后还以学生共同合唱《东方明珠》作为结尾。这样一节公开课既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也将历史生动形象地展现在课堂上。但是我们不得不思考这堂公开课背后的问题。课堂几乎都是由学生负责,问题也都是学生自己在探究,这就对学生的知识水平提出了相当高的要求,而一般的高中生却达不到这样的素质。可见,学生的探究也是要以其知识能力水平作为依托。同时,也不是全部学生都能适应此类教学模式。简单来说,学生在不具备历史素养的基础上进行探究,只会是无效的探究。所以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学生基础知识、能力的全面培养。

2.3基于史料进行探究

不管是历史研究还是历史学习,都必须以史料为基础来展开。梁启超在其《历史研究法》中提到:“史料不具或不确,则无复史可言。”没有史料作为支撑的理论是能是空洞的理论。所以,在实际教学中一定要让学生形成基于史料进行探究的学习习惯。十月革命的影响作为本课的重点,许多老师对于意义的讲授都是一讲而过,重点放在了给学生“画书”上,最后使学生“只知其内容、不知其含义”的局面。即使是讲授这样不涉及复杂历史概念知识点的时候,教师也要通过材料帮助学生加以理解。材料:“在资本主义时代,特别是在帝国主义和无产阶级革命的时代,各国在政治上、经济上和文化上的相互影响和相互激动,是极其巨大的、十月社会主义革命不只是开创了俄国历史的新纪元,而且开创了世界历史的新纪元,影响到世界各国内部的变化,同样地而却还特别深刻地影响到中国内部的变化,但是这种变化是通过了各国内部和中国内部自己的规律性而起的……”此则材料是《矛盾论》中对十月革命的部分评价,选取此材料让学生理解革命意义是十分妥当的。是我国的伟大领袖,是学生都熟悉的伟人。也是作为后人来看待十月革命,他的评价也更加具有客观性。十月革命的胜利使马克思主义得以真正实现。不仅带领俄国走出困境,更给世界无产阶级带来了光明。教师在教学中一定要培养学生运用史料得出史论的学习习惯,力求“史论结合、论从史出”。

2.4创设历史问题情境

创设历史问题情境是历史教学中的有效教学方式之一,它缩短了学生与历史之间的距离,让学生身临其境地触碰历史,增加对历史的感悟。它是教师为了让学生能够更“真实”地理解历史,并引导学生进行问题探究而创设的问题情境。教师通过“设疑”等方式让学生进入到情境中,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问题情境创设的主要目的就是给学生提供一个探究问题的平台,让学生的思维可以得到更为深入的发展。在历史情境创设中,教师要着重于学生的知识结构和情境的合理性。情境旨在开拓学生的思维,因为情境创设必须要给学生的发展留出充足的空间。因此,教师要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什么样的情境可以使学生的新旧知识形成联结,让学生在已有知识结构的基础上得到新的发展。学生是否对情境产生探究欲望、是否适合学生是衡量情境有效程度的标准。高中生的智力发展正处于上升期,过于简单的情境会让他们感到幼稚,从而失去探究兴趣。反之,创设情境过难会让学生对问题探究产生恐惧心理,也达不到预期效果。所以,问题情境的创设是给学生提供一个适合思考和探究的平台。但许多教师为了引起学生的兴趣而片面追求情境的趣味性,出现了情境脱离历史真实性的情况。创设历史情境确实不是历史情境的原版复现,但是一定要在合理的基础上进行建构。也就是说,教师一定要基于史实进行情境创设,情境一定是在历史中可能会发生的事件,不可为了吸引学生眼球而虚构历史。教师在应用问题探究模式时要注重以上提到的主体性、启发性和开放性原则。要时刻注意问题创设的根本目的就是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问题探究模式力求在探究中让学生可以获取知识与思维能力的协调发展。

作者:王艺诺 高志超 单位:渤海大学教育与体育学院渤海大学

第二篇:新课标高中历史课堂教学探讨

【摘要】

在新课标教育的背景下,为了提高教学效率,教师们要对高中历史教学有新的认识,教师们必须要积极的探索新的教学方法,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弥补传统教学方法的漏洞,促进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以及综合素质的提高。

【关键词】

新课标;高中历史;课堂教学;有效性

这些年来,我国致力于实行教育改革,目的是提升教育的高效性,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对于历史教学,要通过历史课来扩展学生的眼界,让学生了解必备的史实,同时让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价值观,这是新课标对于高中历史的具体要求。由于历史这门学科和其他学科有很大的不同,只有最大的程度的把教学效率提升上来,改良教学方法,才能够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塑造全面型人才。

一、深挖课本内容,培养学生提问的习惯

提高教学的实际不能仅仅依靠理论,要立足实际采取有效的措施,也就是说,在教学过程中所涉及的教学内容不能和学生的生活实际脱节。在为学生们上课之前,老师要根据学生们的学习状况和课程特点认真的安排教学内容,让学生们在历史课堂上学到真正有用的东西。通过课外知识的开阔,让他们对于课本上的知识有更深入的了解,同时要培养学生善于提问的习惯,通过引导他们来发现问题,来锻炼他们的思维能力,让他们学会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从而让他们对历史知识有更加深刻的理解和记忆。在学习到“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这一课的时候,要让学生们认识到民族资本主义的主要模式和形成的过程,同事好要向他们介绍重大的历史事件。为了达到加深学生们理解的目的,我设置了一个问题“如果你穿越到近代的中国,成为一名商人,怎样才能发展自己的生意”通过这样的问题,引起学生们学习的兴趣,他们对于民族资本主义的经营方式的讨论更加的热切,教学效率无形中就被提升了。同时,历史的各部分之间的只是都是具有关联的,在教学过程中要学会将它们进行联合教学,设置有用的问题,来讲这些问题融合起来,能够让学生对于这些历史知识进行有机的记忆。作为历史老师,要对各个部分的知识进行分析和总结,找出他们的关系,将这些知识进行串联,引导学生们建立知识体系,从而提升学习效率。

二、建立教学情境,加强学生们的学习体验

教学在教学的时候不能照本宣科,要加入自己的思考。根据课本的历史知识为学生们建立高效学习的教学情境,让学生们对于历史事件有更加深刻的体验,这是每个历史教师必备的技能。在学生们学到南京大屠杀的时候,可以运用多媒体技术,通过图片、视频等表现形式将这一事件为学生们展现出来,让学生们认识到日本侵略者的凶残,以及他们对我们国家造成的伤害,引起学生们内心的共鸣,培养他们的爱国主义情怀。教学情境的建立不仅限于运用多媒体技术,还可以采取情景模拟的手段来实现。当学到“中央集权制度”的时候,为了加深学生对于推行郡县制的认识,可以把学生们分为两个小组,让他们担任两个派别的臣民,两派的臣民持有对立的观点,支持和反对郡县制,老师则可以扮演皇帝的角色,让臣民分别说出自己支持或者反对郡县制的理由。通过这样的方式,学生们会将自己融入到角色中,对于历史事件有着更加深刻的体验。

三、采取灵活的教学活动,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采取学生演讲的方式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在每次上课之前为学生们安排演讲任务,演讲的内容可以是对本次课程内容的感想或者是对某一历史事件的认识,演讲并不会占用多长的时间,一般都是三分钟之内。这样的教学方式不但能够引导学生们进行课前预习,还能够调动学生们学习的积极性,对于那些不爱发言的学生也是一个很好的锻炼。定期组织学生开展辩论赛也是一个有效的教学活。通过知识辩论,既能够加深学生们对已学的知识理解和记忆还能够锻炼学生们思维能力和口才能力。例如在为学生讲解“世界经济全球化”这一课的时候,让学生学习到了当前国际上各国之间的经济竞争和合作的关系,让学生们认识到了经济全球化是一个势不可挡的时代趋势。根据这一节课的知识,我组织学生开展了一场辩论,辩论的标题是“经济全球化利大还是弊大”,通过这场辩论,学生们对于经济全球化所造成的经济、文化、资源以及政治格局的巨大影响。对于教学活动的设计,教师要打开自己的思路,多涉及一些能够引起学生学习兴趣的活动,不仅仅要让学生能够愉快的加入到学习之中,还要让学生们能够在学习中获得知识和乐趣。

四、重视合作学习法

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证明,合作学习能够极大的提升课堂教学的高效性。传统的教学,仅仅是教师和学生的单向交流,在教学改革的背景下,要加强合作学习的引入,给学生们充足的交流空间。教师可以为学生们制定学习小组,让学生对于学到的知识能够充分的交流探讨,培养他们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举个例子,“大众传媒的变迁”这一课所讲解的内容和学生们的生活实际有很大的联系,我将这节课作为学生们合作学习的项目。引导学生们制定学习计划,开始分组讨论,让他们在课下搜集资料,在课上讨论进行学习。这样的学习方式将学生放在了学习主体的地位,让学生们有更多自主学习的空间。

五、总结

总而言之,逍遥实现教学的高效性,不仅既要在教学方法上进行改革,还要梳理先进的教学理念,对学生的培养不仅仅要让他们掌握知识,还要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合作学习的能力、自主学习的能力。

作者:邵莺飞 单位:宜兴市第二高级中学

【参考文献】

[1]胡常海.新课标下高中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新探[J].教学研究,2010.05:85-89

[2]宋晓鹤.新课改下高中文言文课堂教学有效性探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2

[3]陈文峰.新课标下高中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新探[J].考试周刊,2010.56:166-167

第三篇:高中历史课堂教学效率提升

摘要

为了提升现阶段高中历史课堂的教学效率,教师必须要进行学生思维分析素质的培养,将历史事件、历史活动、历史人物等几个方面的教学相串联,实现这些环节内外联系的整体分析,思维分析能力是高中生思维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只有具备良好的思维分析素质,才能有效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

关键词

思维分析素质;高中历史课堂教学;教学效率

一、以马列主义基本原理为教学基础

高中历史知识的课堂教学不仅需要具备生动性、多样性,也需要系统性、逻辑性。高中历史是一门系统性、复杂性的社会科学,其分析思维的方法具备多样性、综合性的特点。正确的历史思维观念必然以马列主义基本原理为基础,实现了历史唯物主义及辩证唯物主义的结合。在辩证唯物主义中,内外因、偶然性及必然性、现象及本质、主次要矛盾等是其基本原理,这是历史思维的常见表达形式。为了养成学生正确的思维分析习惯,教师必须以马列主义基本原理为教学基础。在历史人物、历史活动评价、历史现象等的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以马列主义基本原理为基础,并且将其放到具体的历史场景中进行分析。比如,在《宋明理学》这一课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明确到有些历史人物的推动作用,也不能忽视这些人物的自身不足性,要从整个历史大局观上分析宋明理学及代表人物对宋明时代的正面影响及负面影响,分析其对于中国历史进程的整体作用。通过对马列主义基本原理的应用,实现历史问题的客观性分析,从当时情况及场景出发,实现同一历史现象的不同影响方面分析,锻炼学生思维的周密性、全面性。

二、充分发挥教师的教学引导作用

高中历史的课堂教学是学生汲取历史知识的重要途径,其是提升学生思维素质的重要场所。在这个环节中,教师的引导作用至关重要。在实际教学中,教师需要结合学生实际,结合历史学科特点,进行学生历史思维的培养。比如在“近现代中国的先进思想”这一章节教学过程中,有的教师过于重视历史理论的教学,这就加大了教学的难度,为了培养学生的思维分析能力,教师需要把握好教材结构及基本知识,实现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实现主要代表人物与历史推动事件的有效结合,让学生易于理解及接收。比如,在《欧洲大陆上的政体改革》这一课的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进行资产阶级革命重难点知识的解析式教学,进行资产阶级革命过程要点的概括,可以将其概括为以下几个要点: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开端,美国内战的过程,斯图亚特王朝的复辟,光荣革命的过程。通过对历史教材内容的调整,进行历史教学重点的突出,实践证明,这种教学模式,可以有效降低学生的学习压力。又如,在“内忧外患与中华民族的奋起”这一章节教学过程中,为了让学生深入了解“”,教师需要首先引导学生理解维新变化运动的起因。教师可以进行如下问题的设置:19世纪70年代,世界资本主义国家是怎样侵略中国的?面对国外资本主义势力的入侵,中国的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是怎样应对的?甲午中日战斗后,我国的维新变法运动是怎样兴起的?我国的知识分子是怎样进行维新变法运动的?通过对这样问题的设置,学生可以将教材内容问题化,将教材内容要点化,带着问题去学习课文知识,这就有利于学生抓住高中历史的知识要点,抓住历史教材的主心骨,也就能够实现教材结构的体系化,让复杂的历史知识变得通俗易懂,更有利于学生进行当下高中历史知识的学习,有利于减轻学生的知识负担,在轻松愉快的学习中,实现自身历史思维分析能力的升华,有利于提升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学生只有掌握思考的艺术,才能更好的进行高中历史知识的学习。为了有效增强学生的思维分析素质,提升高中历史的教学效率,教师需要进行高中历史重难点的分解教学,做好相关的引导及启发工作,让学生学会独立思考,培养学生的问题分析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比如,在“资本主义制度的发展历史”这一专题的复习过程中,教师可以进行英国、法国资产阶级革命及美国独立战争知识点的串联,教师可以按照时间顺序,进行这些国家革命背景、原因、历史意义等知识的归纳总结,并将其列成表格,将所需要解决的问题列在黑板上,让学生自己学会分析及思考,师生之间共同讨论解决问题的思路、方法,并将这些方法进行综合性比较,进行正确结论的得出。又如,在《近代中国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动》这一课的教学过程中,在课堂的开端教师可以提问:“如何理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是国外资本主义国家的产物这一说法?”这一类的思考题,历史课本中只是给出具体的历史事实,但是并没有给出明确的知识点,如果学生缺乏良好的语言概括能力及相关的历史理论基础,将会难以回答这类问题。为了应对这类题目,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分解回答法的使用。将这个问题分解为几个小部分进行回答:第一,说出我国资本主义萌芽产生的历史背景、发展过程。学生们会回答:我国民族资本主义的萌芽产生于明朝中后期,当时商品经济空前繁荣,这是我国资本主义的开端,在清朝前期,清政府的封建专制制度严重阻碍了我国资本主义的发展。第二,鸦片战争后,我国的资本主义的发展过程是怎样的?学生们会回答:鸦片战争打开了我国的大门,国外资本主义势力纷纷入侵我国,国外列强强迫中国签订了各种不平等条约,我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我国的封建经济局面被打破,中国被迫卷入世界资本主义市场。第三:洋务运动的目的是什么?其失败的原因有哪些?学生们回答:国外资本主义势力的入侵,太平天国运动的兴起促进了洋务运动的产生,洋务运动主要引进西方的先进技术,以维持清王朝的统治,但是没有让中国走向独立富强之路,甲午中日战争就是这一阶段的产物,其促进了我国资本主义的发展。第四,我国资本主义的兴起标志,历程是怎样的?学生回答:鸦片战争后,外商企业在通商口岸的投资建厂及洋务运动的刺激,促进了西方先进技术的传播,我国诞生了一些近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工业企业,随着这些企业的产生,我国民族资产阶级应运而生。第五,怎样看待国外资本主义与我国民族资本主义的联系?学生们回答: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促进了我国资本主义的发展,但这并不是主要的促进因素,我国资本主义的每一步发展,都受到国外侵华势力的压迫。通过对这一系列问题的引出,学生会回答出相关的基本历史知识及理论依据,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根据历史史实进行正确结论的归纳,从而大大提升了学生的思维分析能力。

三、结语

通过对学生思维分析素质的培养,可以有效提升高中历史课堂的教学效率,这需要师生间的良好协作及互动,确保学生综合素质能力的提升,从而满足现阶段高中历史教学的需要。

作者:吴新英 单位:山东省昌乐第一中学

参考文献:

[1]唐远新,陈德运,任相花.基于翻转课堂模式的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探索[A].传承与创新——提升高等教育质量[C].2014.

[2]吴长伟,陈静,董树森,于翔.慕课与翻转课堂混合教学模式研究[A].传承与创新——提升高等教育质量[C].2014.

[3]牟英梅.培养国际化应用型人才教学模式研究——基于MOOC、SPOC的大学英语教与学改革[A].科学发展•协同创新•共筑梦想——天津市社会科学界第十届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下)[C].2014.

第四篇:高中历史课堂高效率教学法分析

摘要

为了适应当下高中历史的教学需要,进行高效率教学法的普及是必要的。这需要更新传统的教学思维,针对现阶段的教学状况,展开教学方式的调整。就高中历史课堂高效率教学法“三要素”展开分析,即拓宽高中历史教材的知识范围、深入挖掘历史知识内涵、提升对历史事件的认识高度,旨在解决高中历史低效率教学的问题,实现历史课堂整体教学效益的提升。

关键词

高中历史课堂;问题教学法;师生互动;教学效率

一、拓宽高中历史教材的知识范围

高中历史教材知识范围拓宽的目的在于突破现阶段高中历史教材的局限性,深入挖掘教材内部内容深度,针对实际教学状况,进行教学内容的补充及更新,从而满足现阶段历史教学的需要。

1.做好重要史实的资料补充

通过对重要史实资料的补充,可以帮助学生深入了解重要的历史事件,更有利于学生全面分析所学的历史知识。比如,在讲授英国资产阶级革命背景的知识点时,为了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英国资本主义的动因,教师可以补充说明新航路的开辟历程,补充讲授相关的圈地运动知识。又如在《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这一课教学中,为了方便学生理解秦朝的大一统事件,教师可以补充讲授秦国的远交近攻策略,帮助学生全面了解秦统一六国的历史。

2.做好基本历史理论知识的补充

为了适应现阶段高中历史的教学需要,教师应该以马列主义的基本原理为教学出发点,培养学生良好的历史唯物主义素质,能够熟练应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观察问题及分析问题,从而科学的解析相关的历史现象及历史事件,由表象到本质。

3.实现相关学科知识的引入

为了有效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素质,进行相关学科知识的引入是必要的。客观上来说,高中历史学科并不是一个独立的学科,其与地理、语文、政治等学科密切相关,在日常教学中,教师有必要渗透其他相关学科的知识。

二、深入挖掘历史知识内涵

为了增强学生对相关历史知识的了解,教师需要引导学生深入挖掘历史知识的内容,强化学生对于历史知识的理解深度及广度。

1.找好历史问题分析的切入点

教师要引导学生找到历史问题分析的切入点,这需要从历史现象的产生背景、原因、目的等入手。比如讲授秦统一六国的知识点时,涉及到秦统一六国的相关问题,教师都可以以秦统一六国的背景、原因等入手,引导学生进行相关问题的分析,秦统一六国的时代背景;战国时期诸侯逐鹿的局面被打破,秦朝实现了封建国家的统一,这是一种必然的趋势,这种趋势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从而经济角度上来说,社会生产力的提升大大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不同地区的经济联系日益加强,这为秦统一奠定了扎实的经济基础。从民族关系上来说,春秋战国以来,各个民族间相互融合,中华民族已经发展为一个民族共同体,各个民族间的融合是历史的必然发展趋势。又如,在分析预备立宪的知识点时,教师需要引导学生结合日俄战争的影响进行上述问题的分析:在日俄战争中,君主立宪制的日本战胜了沙皇俄国,这极大冲击了当时清政府的统治理念,清朝的官僚地主强烈实行君主立宪制,也就促进预备立宪现象的产生。

2.从历史事件的意义影响方面入手

介于有限的教学资源,在有些历史事件的意义影响方面,教材并不能给出一个全方面的回答,或者限于篇幅或者限于不同章节知识的零散性,为了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教师必须针对某些历史事件的影响进行深入挖掘及补充,从而帮助学生形成全面性、准确性的认识。比如在分析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的知识点时,岳麓版高中历史并没有深入分析该条约产生的消极影响,有些意义方面的总结比较简练,这不利于学生对于这个知识点的深入了解。又如,在分析商鞅变法的知识点时,岳麓版的高中历史教材并没有全面的给出关于商鞅变法的评价,学生不能突破对商鞅变法的片面性的看法,商鞅变法促进了秦国封建经济的发展,但是这种变法活动,不适应社会经济的发展规律,背离了商品经济的发展道路,倡导君主独裁制,对后世也产生了一些不利影响。

3.做好历史事件的对比分析

通过对不同历史事件的对比分析,可以有效增强学生对相关历史知识点的理解深度,如比较洋务运动、俄国1861年改革、明治维新运动,通过这三种运动的比较,可以提升学生对于这三个运动知识点的理解广度。日本的明治维新是比较全面及系统的向西方资本主义学习的改革,改革的结果是日本走出了贫弱的经济发展状态,走向了经济强国之路。俄国的1861年改革,废除了封建农奴制度,但是这次改革很不彻底,依旧存在较大的农奴制势利,这不利于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导致改革后的俄国依旧落后于其他的资本主义国家。中国洋务运动治标不治本,没有真正触及封建君主专制政体,只是单纯的引进西方的先进科学及军事技术,并没有真正地让中国摆脱贫弱局面,走向独立富强之路,由于这三个国家对于新旧制度的差异性态度,导致了不同国家发展局面的产生。

4.落实好单元小结

通过对单元小结的落实,可以帮助学生掌握该章节的主要知识点。比如在讲授三国两晋南北朝的知识点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总结这一阶段的历史发展特征:政治上依旧处于封建国家的分裂时期,但是分裂中存在一种统一的趋势。经济上,南方经济不断发展,我国的经济中心逐渐南移。民族关系上,我国的各个民族之间不断融合,但也出现了复杂、尖锐的民族矛盾。

三、提升对历史事件的认识高度

通过提升学生对历史事件的认识高度,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为了达到这个目的,在日常教学中教师需要强化学生对历史学科基本理论知识的日常考核,让学生意识到不同生产力、生产关系、意识形态、社会存在、阶级斗争等的内部联系。为了实现教学效率的有效提升,教师必须实现学生对历史基本理论知识的深入学习,打好牢固的历史基本知识理论基础,要引导学生善于应用历史唯物主义及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解决历史知识问题,将历史知识上升到一个理论的高度,从而提升学生高中历史知识的应用能力。比如,在讲授商鞅变法的知识点时,需要引导学生看到废井田、开阡陌制度的内在性质,该制度废除了奴隶主贵族特权,建立起了封建制上层建筑,动摇了奴隶制的经济基础,从其内在性质可以看出,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必然联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又如,在讲授明清时期的封建制度时,可以指出封建制度与资本主义萌芽的矛盾是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封建制度的存在不利于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这反映了上层建筑对生产关系的阻碍作用。

四、结语

通过对高中历史课堂高效率教学法“三要素”的应用,可以有效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有利于学生将复杂的历史知识整合为系统性、逻辑性、科学性的知识系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有利于增强学生的综合素质。

作者:付文龙 单位:山东省昌乐第一中学

参考文献:

[1]唐备.浅析历史课堂教学中创设情境的策略研究[J].才智,2015,(11).

[2]王博.新课改下义务教育课堂加强“移情性理解”的探讨[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5,(11).

[3]刘忠东,蔡庆有,习军明.情境认知与学习理论下数学理解研究的透析[J].教育与职业,2009,(05).

第五篇:高中历史课堂教师用语改进研究

摘要

教师用语是教师职业语言的重要组成,它在某种程度上是教师自身教学价值观在教学中的反映。教师用语不规范阻碍教师的专业发展,且会阻碍课堂有效教学。只有采取有效措施规范用语才能实现教师成长。

关键词

教师用语;教学价值观;历史教学

在教学改革中,教师教学行为尤其是教师语言行为已有很大改善,但还存在教师用语不规范的问题亟待改进。相较初中而言,高中内容更偏理论化,而且高中历史教学更注重科学性和系统性,学生在认知层面也有很大变化,教师要充分认识到这些变化并不断规范课堂教师用语。

1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教师用语存在的问题

教师用语是教师职业语言的有机组成部分,是指课堂教学中经常出现的、教师用来辅助课堂教学的衔接性用语,它是有效教学的桥梁和纽带。规范的教师用语能够起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但在真实的课堂里常发生突发状况,教师在教学引导时会有“打开第五页”、“老师给大家说”、“跟老师学”等用语。伴随教师队伍建设的完善,这类教师语言已有很大改善,但仍有不规范之处。

1.1教师用语语气苛责强硬

在课堂中常会有一些教师消极应对教学突发情况且很少听取学生的意见,这就会容易出现“你总是这样”等应激教学语言。历史教学的核心目的在于提升学生理解和尊重他人行为的能力并培养包容的心态,教师用语不规范只能徒增课堂的负能量,这与历史教学目标背道而驰且不能有效提升教师职业幸福感,更不能培养学生尊重他人行为和心理的能力。在这种情形下往往会堆积教学消极情绪,不利于教师的专业成长,还会拉低教师的职业幸福感和增加职业懈怠情绪。另外苛责强硬的语气是教师教学观和学生观等不完备的表现,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及时进行自我规范,便能有效解决该问题。

1.2教师用语语脉单向主导

在高中课堂教学中还存在“跟着老师学”这类不规范用语。高中阶段的学生已具备一定的辩证思维和抽象逻辑能力,并能进行自我约束与规范,单向语言形式不是将学生视作独立的思维个体,而是将其视为等待填充知识的容器。在这种氛围中,学生的学习兴趣不高,且不利于学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提升。在历史课堂教学中,学生不仅要获得知识,还要培养历史思维能力进而提升自我核心素养,在有限的课时中达到以上目标着实不易,但单向主导的语言环境更加大了目标实现的难度。

1.3教师用语语态惯用标签

“某某是好(坏)学生”这种教师用语,是以贴标签的方式对学生加以分类的表现,在课堂中传递着“成绩好就意味着一切都好”的思想,教师根据自己对学生的喜爱程度来衡量学生,属于语言冷暴力行为,课堂教学中必须避免这类用语。高中阶段正是学生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形成与完善的时期,而且他们已有基本的自我定位和理性思考能力,非理性的教师用语极易对学生自我认知造成误导,不利于学生的长远发展。

2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教师用语不规范的原因

2.1自我意识不强

新手教师在具体教学中会模仿有经验的教师,但又无法全面把握课堂教学,缺乏教育机智,便会用教师的身份来获得职业威严且在课堂教学中被动使用“老师说”等消极的教师语言,企图通过外界赋予的威严树立自己的威信,这是教师自我意识感不强烈的表现。有调查研究表明,教师在教学中面临的首要问题就是纪律问题,而新手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缺乏经验,且在自我思维体系中并没有可参考的有效教学方式去调控课堂。当他在对自己与学生都没有准确认知的情况之下展开教学活动,就不能把握高中阶段学生的思维模式,且会缺乏自我意识和自我能动性,在教学情境中处于被动地位,新手教师尚未形成完善的教学体系,就容易出现这类言语不规范的问题。

2.2专业功底不扎实

新手教师专业功底不够扎实且在教学中常常害怕自己出错,注意点局限于自己的表现状态而不能转移到学生和教学的意义上,就容易出现教师用语不规范的问题。教学目标分为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三维目标,在知识目标是显性目标也是基础目标,容易实现,但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是隐形目标并且较难实现。历史学科的重要价值是对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属于情感目标,但教师由于专业功底不扎实,在具体教学中一味重复课本知识的教师局限于知识目标的培养,不能灵活带动学生的兴趣和注意力,学生学得无趣,教师也教得无趣。在这种缺乏教学乐趣的情形下,教师与学生的沟通交流也不会很顺畅,如此下去,很难达到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的目的。

2.3教学价值观不完善

在课程改革取得不断发展与进步的同时,课堂教学过程中依旧存在教师教学价值观不更新导致教师用语不规范的问题。受传统教学价值观念钳制的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经常会出现“这是重点,这个要画一下”等用语,这样的教师用语出现在应试教育的背景之下,且教学目标只局限于知识目标层面,一味地要求学生掌握知识而不注重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在课堂教学中主动权依旧在教师手中,师生未真正产生情感共鸣,这样的课堂教学并不能带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学史使人明智,教师在教学中不断更新教学观念的同时,从实际生活入手来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历史从“无用之学”转变为“必要之学”。

2.4师生沟通关系不对等

个别教龄较长的教师,其教学用语干净准确,但会存在一些问题:一味地相信过往的教学经验,把学生当作孩子并常有“恨铁不成钢”的心态,希望学生能少走弯路。这样的慈爱之心于无形中会给学生施压,教师以一种不平等的姿态和学生交流,无法真正站在学生的角度想问题,在教学中会出现“这个必须做完”、“要全部正确”等强硬的教师用语,这种本心是善意的,但结果却是把学生推到了对立面。有人说教师是戴着镣铐跳舞的职业,这就需要在实践中真正理解学生心理且须适时倾听他们的声音,而非居高临下对其进行指导。

3规范历史课堂教学教师用语的对策

3.1形成正确认知,明确为什么而教

历史教学中,学生不但要获得知识,还要完成真、善、美的培养和塑造。为达成这一目标,教师首先要不断提高自我认知意识,在展开教学工作的过程中先明确定位自己,再把学生当作有生命的个体,尊重学生的人格,对学生一视同仁,且最大限度地使学生获得情感上的安全感,在充分有效地了解学生的基础上明确为什么而教,从而能够游刃有余地展开教学。

3.2相信学生的自觉性,更新教学观

历史学科有属于自己的结构群,只有知识结构群不断内化才有可能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提升。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合作者,而不是学生的主宰者,要相信学生有能力完成知识结构的内化。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与其用机械化的强制性指导用语,倒不如换成“今天我们来共同学习探讨一下这段历史”这类用语,以一种平等的身份和学生交流、倾听学生的想法,把课堂主动权真正还给学生,必要之时予以指引,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教师的目光不要只局限于知识的单向传授,还要相信自己的学生,相信他们有自我学习和自我发展的能力。高中学生的感性思维相对活跃,但也已具备一定的理性思维能力,能够进行自我约束与控制并自由分配学习与娱乐时间。因此在高中历史课堂中可将学习的自主权交给他们,让他们找到自主学习的乐趣。

3.3建立平等沟通关系,培养教学智慧

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平等对话与坦诚交流能够促进师生的共同发展。有智慧的教育的核心是师生的相互平等与尊重,并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注重沟通理性,教师要在加强自我意识的同时,尊重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真正建立相互尊重与平等的关系并建立健康互动的交流机制。这样能够提升学生的安全感,进而乐学和好学,在提升学生的知识技能的同时,加强学生的精神文明建设,使学生有勇气也有自信,成长为自由全面和谐发展的新一代公民。比如对于上课铃响之后教室安静不下来的问题,可以运用“我们可以铃响前就坐到座位上”之类的用语,这一用语没有责备、训斥及威胁之意,而是用平等语气进行沟通,既不伤害学生自尊心,也提出了对学生的美好期许,是有效快速解决问题的方式。民主平等的课堂氛围有利于促进教育教学的良性发展,在对等的沟通关系中学生能够获得心理上的舒适感和安全感。在教学中只有学生放下心理戒备,才有可能各抒己见,进而获得良好的教学成效。

3.4及时进行教学反思和自我批判

在教学实践中不断自我反省和自我批判,有利于教师重新建构自己和发展自己。“教师不仅能够与生命发展有关的一切理论和思想对话,更能够与生命对话:与学生对话,与其他教育者对话,与自我对话。”在这样自我反省与改进的对话中提升历史专业素养,规范课堂教学语言且不断解决教学中存在的问题,透过零散的教学现象解析形成严谨科学的教学态度和自成一体的教育理念,借用教学工具灵活自如地重组教学内容并用形象幽默的教学语言感染学生,以此实现自我提升的同时,推动历史课堂有效教学的实施。教师在日常教学工作中常常只是用成绩作为衡量学生的标准,从而在师生心中都形成一种思维定势,这不利于学生的健康全面发展,倒不如换成这样的教师用语:“甲这一部分很擅长”“乙这次作业有许多涂改之处,需要下次注意”。

4小结

教学是一个双向互动的过程,核心是以人为本并促进人的发展。在教学实践中,教师不断提升自我认同感并发挥主导作用来指导学生,不断挖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并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在相互尊重中达到教学相长的目的,才能更有效推进教学实施与改革。真正好的教学活动,应该是教师不断进行自我认同与自身完善,在润物无声中让学生成长为善良丰富高尚的人。教师是学生成长的引路人,需要时刻完善教师专业素养及规范教学行为,并在反思中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作者:王祺 单位:渤海大学教育与体育学院

第六篇:高中历史高效课堂教学

摘要:

当下践行让学引思,实施有效教学已经成为我们教学工作中的重点。我们要让高中历史课堂变成充满趣味,氛围和谐的新课堂,让学生的历史学习变成一种积极思考、主动探究的有效行为。

关键词:

高中历史;让学引思;方法策略

一、问题的提出

新课程改革为我们指明了前进的方向。高中历史课程应设计“探究”“合作”等学习活动,为学生形成积极主动、多样的学习方式,进一步创造有利的条件,以激发学生的历史学习积极性。高中课堂教学改革是课程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教师的教学效果是否有效和高效是我们一直以来所讨论的热点。高中历史课程应遵循共同基础与多样选择相统一的原则,精选学习内容,变革学习方式,使全体学生都获得必需的历史素养。

二、在历史教学中打造高效课堂

1.以激发学生的历史学习兴趣为抓手

新课程背景下的理想课堂,是充满人文情怀的课堂,是闪耀智慧光芒的课堂,是洋溢成长气息的课堂。学生对学习有了兴趣,学习积极性也就有所提高。学生只有对历史和历史学习有了兴趣,才能保持历史学习的动力并取得成绩。失去兴趣不仅会影响历史学习的效果,而且会影响学生的全面发展和长远发展。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不难,如何使学生保持这份兴趣才是关键所在。我们都知道,一般情况下,有了好的内容还必须有好的形式。教师应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创设情境,创造新颖、生动、活泼的课堂形式,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兴趣。我们还要注意尊重每一位学生,关注每一位学生,信任每一位学生,才是真正意义上的以生为本,以人为本。提高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要从兴趣培养入学,使学生“乐学”“想学”。要以思维能力培养为主要方法,使学生掌握程序性知识,激发学生“乐学”“想学”的内在动力;要以自学能力的培养为主要途径,使学生掌握学习方法,真正学会学习。只要使学生“乐学”“想学”“会学”,就能提高历史教学的实效性,完成历史教学的目标,才能把“让学引思”的教学思想凸显出来。

2.以优化历史课堂为突破口

要真正实施有效教学,我们的高中历史课堂教学就应帮助学生实施探究学习,获得较为全面的素养,在继续发展和不断提高的过程中有效地发挥作用,以适应未来学习、生活和工作的需要。新课程需要教师改变单纯传授知识的教学模式,优化历史课堂,帮助学生发展探究知识的能力、获取信息的能力和自主学习的能力,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主体性”这个特征。探究性学习作为一种学习能力,更是一种很重要的学习方法。根据新课程要求,教师要研究学生,了解学生对课程学习的心理和需要。教师要结合时代实际,帮助学生设计恰当的学习活动。为学生形成积极主动的、多样的学习方式进一步创造有利的条件。

3.以精选学习内容,变革学习方式为驱动

我们要切实改变过去那种传统的刻板的教学模式,应该尽可能地指导学生收集和利用学习资源。在平时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提问题的勇气和兴趣。同时应该引导学生不断地提出问题,使学习过程变成学生不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探索过程。能够针对不同的学习内容,选择不同的学习方式。不少学生也应该能够提出新颖独特,有价值值得探究的问题出来。比如在讲《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和巴黎公社革命》时,我们要能够引导学生简述《共产党宣言》的主要内容,认识马克思主义产生的重大意义,让他们了解巴黎公社的主要史实,认识其在建立无产阶级政权上的经验教训。并了解掌握马克思主义的诞生的历史条件:一是有工业革命推动资本主义迅速发展的经济基础,二是有19世纪三四十年代,欧洲三大工人运动兴起,表明无产阶级觉醒,以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但迫切需要科学理论的指导的阶级基础。教师应在课堂教学中对学生有意识地进行探究意识的点拨和培养,同时鼓励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养成独立思考、积极探索的习惯。

4.以积极指导学生学习方法为保证

在高考的指挥棒下,高中历史课堂和其他学科的课堂一样,变成了应付考试的“历史课”,成了试题的天下。让学生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和技巧是提高学生学习成绩的有效途径之一。高中历史课程目标中提出:了解学习方法的多样性,掌握学习历史的基本方法,能根据需要,采用适当的方法解决阅读、交流中的问题。大家都知道,学习方法的探究是探究性学习的关键。不会探究的学生大都不会学习,在方法上的指导是十分必要的。掌握历史学习的基本方法,养成自学历史的习惯,培养发现、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还能为继续学习和终身发展打好基础。比如说,我们要尽可能多地运用多媒体教学,创设情境。历史学科的特点之一是过去性,同时历史又是具体的,有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人物的语言、思想、特定的心理活动,有遗址、遗物等,但由于教材的简约性,使本来引人入胜的史实大为失色。高效课堂的打造依赖于有效课堂的创建,而有效课堂的形成必须立足于学生的成长。只有通过学生的自主、合作和探究活动,才能更好地推进有效教学改革,才能打造高效课堂。

作者:郑长华 单位:江苏省东台市三仓中学

参考文献:

[1]教育部《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03年;

[2]朱慕菊.《走进新课程》,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

第七篇:高中历史教学课堂导入应用

摘要:

在我国新课改的影响下,高中历史教学也开始进行了改革与创新。课堂导入策略可以有效吸引学生的目光,帮助学生转变对历史的错误看法,同时也可以激发出学生的学习欲望,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当前,课堂教学导入已经成为了课堂教学中的重要环节之一。由于受到了高考压力的影响,教学中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基于此本文针对高中历史教学中的课堂导入策略进行了简要阐述,并提出几点个人看法,仅供参考。

关键词:

高中历史;课堂教学;导入策略;应用研究

前言:

课堂导入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而且导入是否成功直接影响着这一节课的顺利开展。在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良好的课堂导入已经成为了实现教学目标与激发出学生参与历史学习兴趣的关键,同时也可以启发学生的思维,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1高中历史教学中进行课堂导入的重要性

在高中历史教学中进行课堂导入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首先,可以帮助学生将旧知识进行巩固,为学习新知识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其次,可以激发出学生的学习热情,活跃好课堂教学的氛围。最后,可以加强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沟通效果,为构建出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与形成友好的师生关系奠定出坚实的基础。但是从实际上来说,高中历史教师在进行课堂导入的过程中要注重结合好学生与教材中的实际情况,在此基础上来选择出科学的导入措施。同时还要将提高学生学习质量与增强课堂教学的针对性作为教学的目标,这样才能有效激发出学生的学习的欲望,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因此,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就要掌握好导入的措施,一般来说,可以在课前五分钟进行导入,以此来为学生下一阶段的学习奠定基础。同时教师也可以选择不同的导入措施,灵活的运用到历史课堂教学中去,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1]。

2现阶段中高中历史课堂导入中存在的问题

只有具备良好的开端,才能有效的开展下一阶段的学习。因此,在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实现优质化的导入直接影响着教学的效果。且只有实现精彩的导入,才能快速的激发出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可以帮助学生集中学习的注意力,保证学习目标的准确。但是通过调查可以看出,由于受到了高考压力的影响,使得高中历史教学在课时的安排上存在着一定的不足。加之教师自身对导入没有正确的认识,使得教师在开展教学工作的过程中并没有落实好导入工作。而是为了节省教学时间开始直接进行教学活动,这样也就没有注意到学生的注意力是否集中到学习中去。在这种教学方法的影响下,使得学生的学习效果逐渐降低,同时也降低了历史教学的有效性[2]。

3高中历史教学中应用课堂导入的措施

3.1回顾旧知识:通过引导学生回顾以前学习过的知识,从而为新课的导入奠定基础。对于这种教学方法来说,已经成为了高中历史教学中最为常见的一种方法,可以帮助学生巩固好以前学习过的知识点,同时也可以对比出新知识与旧知识之间的不同,让学生正确的理解与掌握好相关的知识点。且在这种教学方法的影响下,可以帮助学生理解与把握好知识点,明确学情,在此基础上来保证教学内容的设计难易程度,同时也可以突出教学中的重点环节。如学生在学习近代中国民族工业兴起的内容时,由于其中的内容与初中八年级中所学习的内容有着一定的关联性,所以如果采取回顾的方法就会存在一定的苦难。所以教师就可以运用上一专题中所讲述到的知识点,借助自然经济与古代中国经济政策中的内容来引导学生学习,从而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果。同时教师也可以为学生提出问题,引导学生通过查阅资料等来进行研究。在这种教学方法的影响下,可以帮助学生掌握好知识点,同时也可以明确时间的发展脉络,同时也可以更好的理解这一内容[3]。

3.2借助典故来进行导入:由于学生存在着爱听故事的特点,所以教师在开展历史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就可以为学生引入一些历史典故等,通过进行典故的介绍来帮助学生掌握好新知识。如所接触到的“约法三章”、“卧薪尝胆”等都是比较高的典故知识。因此,教师在开展教学工作时就可以引入这些典故,从而帮助学生理解好历史知识。

3.3借助多媒体信息技术来进行导入: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科学技术水平也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尤其是在课堂教学中采用多媒体技术可以有效激发出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可以整合好课堂教学,活跃好课堂氛围。在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采取导入,就要充分的引入现代化的信息多媒体技术,发挥出多媒体中视频、图片以及声频等方面的功能,从而在短时间里激发出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热情。如学生在学习“蒋家王朝的覆灭”的过程中,教师就可以选择一些解放军在三大战役中的胜利视频来进行教学,借助气势昂扬的音乐可以更好的调动学生的感官,同时也可以抓准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生主动的参与到学习中去[4]。

3.4借助谈话来进行导入:对于导入方法来说,最为常见的方式之一就是谈话导入。因此,在高中历史教学中采用谈话导入的方法可以有效的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当然,在进行谈话的过程中,其目的并不是谈话的本身,而是要借助谈话来让学生产生出学习的欲望。所以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就要从学生的日常生活上入手,选择学生感兴趣的内容来进行谈话,从而引发出学生的共鸣。

3.5悬念导入: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教师要为学生设计出一系列的悬念,这样才能更好的引导学生学习。且在悬念的影响下,可以激发出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可以启发学生的思维活动。所以教师就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上出发,保证问题设计的准确性。如学生在学习“太平天国后期的保卫战”的过程中,就可以结合教学内容向学生提出问题,以此来启发学生思考。

结语:

综上所述可以看出,教师在开展高中历史教学的过程中,要综合运用不同的教学措施,借助不同的导入方法来激发出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还要避免学生产生出倦怠的心理,这样才能让学生更好的进入到学习状态中去,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

作者:裴银霞 单位:甘肃省白银市靖远县第四中学

参考文献

[1]贲丹.浅谈高中历史教学中课堂导入策略的应用[J].中国校外教育(上旬刊),2014,(01):101-101

[2]胡玲玲.高中历史教学中课堂导入策略的应用[J].学园,2014,(17):117-117

[3]王大标.探讨课堂导入策略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有效运用[J].文理导航(上旬),2016,(08):61-61

[4]郭默克.基于课堂导入策略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作用研究[J].时代教育,2015,(08):144-144

第八篇:高中历史课堂合作学习应用

摘要

2001年,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开始实施,提出“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核心理念,重视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探究,合作交流的能力。基于这样的教育背景,合作学习成为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至关重要的一种教学形式。合作学习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探究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最重要的是有利于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史观和价值观。本文主要论述合作学习的内涵、高中历史课堂合作学习实施过程中应坚持的原则、和高中历史课堂合作学习实施的可行性建议。

关键词

合作学习;高中;历史课堂

1合作学习概念界定

1.1合作学习的内涵

合作学习20世纪70年代初兴起于美国,现在广泛流行于全世界,它倡导师生之间以及生生之间的多边性合作。国内外许多学者对于合作学习有着不同的看法,笔者认为合作学习是指以小组或团队为基本单位,利用小组或团队成员之间的合作来完成教学任务的教学策略。具体到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合作学习特指为了完成历史教学任务,教师将学生分为学习小组,并引导小组成员之间进行交流和合作,共同探究以达到历史教学目标的教学方式。

1.2合作学习的核心要素

(1)个人责任感。小组成员之间要完成合作探究的任务,每个成员都必须具有责任感,能够积极完成集体分配下来的任务,个体的合作才能带动整体的发展。因此,小组内部的每个成员都应该为小组整体发展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2)合作技能。影响小组合作学习的重要因素不是成员之间能不能合作,而是会不会合作,所以教师在传授给学生专业知识的基础上,还要注意教给学生相关的合作技能。合作技能对于合作学习的成败至关重要,学生掌握良好的合作技能能够帮助自身学习到更多有利的东西,也能够为在社会中与人和睦相处打下良好的基础。(3)混合编组。混合编组的含义是指,教师认真、慎重地对待合作学习的编组问题,每个小组的成员都要具备不同的学习特色,使他们之间能够取长补短、优势互补,达到最佳的合作效果。并且教师在编组时,要根据学生的学习成绩、性别、能力等相关因素优化资源配置,混合调配不同优势的学生来提高各个小组合作学习的效率,促进整体的发展。(4)小组自评。小组自评是指,小组定期地对小组成员共同完成任务的情况进行评价。小组自评的要点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总结组内合作成功的经验,归纳出对于小组发展有利的方面。并且在教师的引导下与其他小组交流成功的经验,为以后小组合作学习更好的开展奠定基础。二是分析本组合作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策略。小组自评是合作学习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对于提高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促进班集体的整体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2高中历史课堂合作学习应该坚持的原则

2.1普遍性原则

因为学生的素质是参差不齐的,所以教师在组织历史课堂合作教学时应该照顾到学生的整体素质,坚持普遍性原则。对于合作学习的主题,不宜太简单,也不宜过难,太简单会让学生失去探究的欲望,不符合合作学习的的本质目的。题目过难会让学生找不到方向,使得大部分学生不能参与到合作学习中,同样不利于教师课堂活动的顺利进行。

2.2探究性原则

探究性是高中历史课堂合作学习中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所以教师在组织历史课堂合作教学时,必须坚持探究性原则,不宜向学生直接陈述史实,应适当设置悬念,让学生利用史料并在认真思考和总结后得出结论。在高中历史课堂合作学习中坚持探究性原则有利于满足学生的好奇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有利于引导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主义思想看待历史问题,同时也有利于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3实事求是原则

虽然合作学习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手段,但是并不适用于所有高中历史课堂教学情境,这就要求教师掌握合作学习的本质特征,根据实际情况来确定是否组织合作学习。教师在组织合作学习前应该认真分析本课教学内容,根据本节课内容的重点和难点来设计合作学习的课题,争取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探究和学习来突破重难点。

2.4循序渐进原则

高中历史学科教学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学生对于知识的掌握和理解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需要教师逐步讲解和渗透,循环往复,层层推进。所以教师在组织合作学习的过程中也应该坚持循序渐进的原则,应以本学科基础知识为基点,保持学科知识体系的整体性,在学生具备一定的知识基础后,再训练其历史分析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2.5鼓励性原则

教师在课堂合作学习过程中,应该坚持鼓励性原则,这样对于学生学习心理的成熟会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教师要对学生的表现进行鉴定,适当给予学生肯定的回应。特别是教师的鼓励性语言,如“你思考问题的思路很清晰”、“你的口语表达能力很强”、“你能够举一反三”,这样肯定性的语言能够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不断攻克疑难问题。

2.6拓展性原则

历史这一学科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包含中国乃至世界几千年的历史,纷繁复杂。对于学生来讲,只掌握教材上编写的有限知识是远远不够的,所以教师在传授给学生基本史实的基础上,还要注意知识的延展性,对相关知识进行拓展,帮助学生理清历史发展的基本脉络。所以教师在组织历史课堂合作学习时,也应该坚持拓展性原则,为学生提供相关的历史材料,指导学生运用所掌握的历史技能,对拓展性知识进行分析、归纳和整理,以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和演绎推理能力。

3提高高中历史课堂合作学习有效性的策略

3.1明确合作学习的目标

在高中历史课堂中要进行合作学习,首先要明确合作学习的目标,合作学习的目标是根据具体的教学任务制定的,教师组织合作学习也是为了更好的完成教学目标。合作学习的目标一般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学术性目标,另一方面是社交技能目标。所谓“学术性目标”是指在合作学习过程中需要学生掌握的知识体系,学术性目标的制定一般要考虑班级学生的整体水平。“社交技能目标”是指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要培养学生主动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相互之间沟通、交流、合作的社交能力。学术性目标和社交技能目标相互之间并不是割裂的,而是要统一于整个合作学习的实施过程中。所以在高中历史课堂中进行合作学习,首先要明确课程标准中对学生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三维培养目标,并且深入学情研究,充分了解学生对相关史实的掌握情况,以此来明确合作学习的目标,综合制定合作学习的具体方案。

3.2提供适当的指导和示范

明确合作学习的目标之后,合作学习的顺利进行还需要教师给予适当的指导和示范。由于历史学科主要研究的是过去发生的事件,与学生的现实生活有一定的差距,学生可能会一时摸不着头脑,讨论起来会有一定的难度,这样就会阻碍合作学习的进行,所以就需要教师给予适当的指导和示范来促进合作学习的顺利实施。教师要根据不同的教学目标采取不同的示范方法,如以旧带新法,涵义就是教师找到新旧知识的交叉点或关联处,以之前讲授过的知识引出新知识,帮助学生了解新旧知识之间的异同点,并进行综合、总结、归纳,从而得出结论。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采用对比和类比的方法,即首先为学生指导和示范合作学习的内容,然后提出类似的问题让学生模仿着合作,找到答案。

3.3注意探讨和建构

合作学体上存在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学生独立思考阶段,在这个阶段学生通过主动的思考来获得有效信息。第二个阶段是合作性建构阶段,小组成员一般在这一阶段中对知识进行探讨和建构。合作学习初衷并不是让每个学生独立完成任务,而是学生个体利用已掌握的信息相互合作,达到最佳学习效果。所以探讨和建构对于合作学习来讲是一个核心的阶段,没有探讨和建构的合作学习是不成立的。小组成员之间的探讨和建构不仅能够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还能使学生的学习水平从量变上升到质变,达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三维目标。具体到历史学科,合作学习中的探讨和建构可以这样来实现,如在必修二经济史中《北宋时期的经济发展》这一课,教师可以利用《清明上河图》来组织学生进行合作学习,帮助学生探讨和建构。教师将学生分成小组后,可以,让学生观察《清明上河图》的某一部分的内容,并让每个小组总结归纳这个部分主要反映北宋经济发展的什么特点,教师在学生探讨期间可以给予适当的引导,从而概括出北宋时期经济发展的特点。

3.4注意合作学习的评价

评价是合作学习过程中必不可少的环节。合作学习的特点就是学生之间协作发展,交流对话,随着学生的不断发展,合作学习也是需要不断发展和创新的,有效的评价机制能够发现合作学习过程中出现的弊端,使合作学习过程不断完善,还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在高中历史课堂中如何建立合作学习评价机制,我们还是以《北宋时期的经济发展》这一课为例,教师在对学生进行分组,并布置学习任务后,学生之间进行探讨和总结。合作学习的评价可以存在于合作学习的任何一个环节,并不是后续环节。教师评价的根据主要是学生在合作学习中的表现,如思想高度、发言程度、合作程度等。教师在评价的过程中必须坚持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要善于发现每个学生的过人之处,全面评价。在高中历史课堂中,教师对于学生合作学习的评价,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衡量,如学生是否具备独立思考和主动探究的能力,是否具备辩证的历史思维能力,是否具备对于历史信息的提取和归纳能力。

总而言之,高中历史课堂合作学习是一个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过程,还需要广大教育工作者不断努力,不断探索。

作者:苗碧 高志超 单位:渤海大学教育与体育学院 渤海大学

第九篇:高中历史翻转课堂教学研究

摘要:

可以说,翻转课堂是现代教育教学中新兴的一种教学方式,这种将课堂的主导权由教师向学生的转换,课堂教学时间内外的调整,无疑是给现代的教育者带来了的新的压力,同时,翻转课堂给传统课堂带来的时效性高、互动性强、课程内容丰富等优势也是前所未有的。所以,如何抓住机遇,迎接挑战成为了现代一线教师十分关心和重视的问题。本文旨提高翻转课堂在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的有效性,阐述了如何将其落实到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去,并就落实过程中的注意事项进行了具体的分析和研究。

关键词:

高中历史;课堂教学;翻转课堂;实际应用

1如何将“翻转课堂”落实到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去

就目前我国教育事业所处的宏观经济环境和政治环境来看,将翻转课堂落实到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去是十分必要和重要的,而如何将其落实到高中历史教学课堂中去,笔者主要以人教版高三历史复习课中的重点内容之一,《二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这一内容为例进行了较为详细的分析和研究。第一,重视课前设计环节课前设计环节设计的好坏会直接影响到整个课堂的教学效率和效果,所以在讲课前做好课前设计工作就显得尤为重要了。而课前设计环节工作的开展需要从明确课前教学任务和做好课前任务资源包提供工作两个基本方面着手。在落实《二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的课前设计工作时,教师需要明确教学任务:利用翻转课堂让学生主动探究二战后世界政治格局演变的相关知识,即课前学生能够利用微视频等设备简单掌握内容,明确学习的重点;课堂中,学生能够相互交流,能够合作展示;课后,学生能够在思维上有所延续,并能够吸收和内化所学习到的知识。而对于课前任务资源包教师主要是以以下四点为基本,为学生提供尽可能多的知识,并且能够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即一是,以教学大纲和考试大纲为主要标准,结合学生的特点和需求制定课前学习导案和学习任务单;二是能够依照课程标准和课前导案的反馈情况明确学习重点,掌握学生的学习兴趣点并适当的进行拓展和延伸;三是能够设计出视频脚本,并能够明确视频的选题、性质和呈现方式;四是设计配套的PPT,内容一定的有启发性、悬念性;五是采用CamtasiaStudio录屏软件录制微视频。在此内容的学习中,教师可以将《两极格局的形成》、《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出现与发展》、《两极格局瓦解多极化趋势加强》三个部分的内容录制成微视频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掌握更多的知识。第二,严格课堂操作环节在做好课堂设计工作之后,就需要教师能够严格的按照课前设计的环节来进行课堂内容的讲授。而在课堂操作环节需要涵盖确定问题、学生合作学习并且进行成果交流、反馈评价三个基本的环节。而对于《二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此内容的教学,就可以让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自主探究二战后世界形成了怎样的政治格局,这一政治格局的形成的原因、未来发展趋势等内容。在此过程中,需要教师为学生提供微视频、课件、连接等内容来帮助学生学习和探究。第三,做好课后内化延伸工作课后内化延伸工作的展开也是确保翻转课堂在高中历史教学中落到实处的关键内容之一。在学习《二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这一内容时,教师就可以为学生布置诸如这样一个问题来引起学生对世界的政治格局做进一步的思考,并对其有进一步的认识。如时政视频乌克兰危机导入并提问乌克兰危机谁之过?同时,还可以为学生推荐诸如《看懂世界格局的第一本书》这样的课外书来供学生对世界政治格局有更进一步的了解和认识。

2将“翻转课堂”落实到高中历史教学中的注意事项

由上述分析可知,将翻转课堂落实到高中历史的教育教学中去是是一个比较系统的过程,所以,在落实的过程中,需要教师注意以下几个基本点:即一是能够掌握每节课的重点和特点,在有重点的的应用翻转课堂,做到有的放矢,而不是成为视频播放课或者PPT演示课;二是要认识到PPT等多媒体设备只是辅助课堂教学的一种工具,翻转课堂的重点是要突出学生的主体,教师能够给学生更多的时间和空间来探究和分析相关的知识;三是在翻转课堂的的落实过程中个,需要教师认清自己的角色,不是完全的退居二线,也不是一味的给学生布置任务,而是能够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问题,引导和帮助学生探究和研究所学习的内容,在对所学习的知识有更深入的认识和理解的同时能确保自身综合素养的提高。

3结语

总之,翻转课堂在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的有效应用不仅能够有效的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学习积极性,而且能够有效的拓宽学生的学习视野,对于学生学习技能的提高,专业素养和综合素养的培养有着十分重要的促进作用。而翻转课堂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又是一个比较系统和专业的过程,因此,作为一线教师,一定要不断的提高自己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能够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不断的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在确保翻转课堂这一全新的教学方式能够实现价值最大化的同时促进我国的高中历史教学事业实现更好的发展。

作者:张丽丽 单位:大同市左云县高级中学校

参考文献

[1]武希才.论“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J].《吉林教育:综合》2016,10(17)

[2]欧珠拉姆.高中历史教学中应用翻转课堂的误区及对策.[J].《时代教育》2016(18):146-146

第十篇:高中历史课堂开放性教学实践

摘要:

受应试教育的影响,现在的高中历史课堂不仅单调、乏味,而且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不高,这对于高中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极其不利的影响。历史老师应当针对这个方面的问题,引入开放性教学模式,并且不断对其探索和研究,充分发挥出开放性教学的优势,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开阔学生的视野,提高历史教学效率。

关键词:

高中;历史课堂;开放性教学;实践研究

前言:

开放性教学对于高中历史课堂有着重要的意义,不仅能够活跃课堂氛围、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还能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因此,高中的历史老师应当加对此加以重视并且不断探索,通过开放教学资源、教学环境、教学模式和教学评价,来提高历史课堂的教学效率。

1高中历史课堂开放性教学的意义

1.1活跃课堂氛围:传统高中历史课堂教学采用灌输式教学模式,学生被动接受知识,思维模式僵化,教学框架也模式化,教学流程永远都是一成不变的“讲授—复习—测试”,课堂的气氛沉闷死板,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高。但是如果高中历史老师改变这种教学模式,而使用开放性教学模式,教学的质量将会得到很大的提升。学生在轻松有趣的环境中学习,积极性也会得到提高,而且开放性教学模式就是鼓励学生在课堂上积极发言,学生的发言机会增多,课堂的气氛就会变得活跃,同时,历史老师尊重每一个学生的发言机会,认真倾听每一个学生的意见,学生的自我肯定意识也会逐渐增强,对历史的学习越来越有信心,兴趣也会越来越浓厚,历史的教学效率自然也就得到了提高[1]。

1.2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是教学中的主体,虽然这是一个毋庸置疑的事实,但是很多历史老师受应试教育的影响,采用传统教学模式,在课堂上忽略了这个事实。开放性教学模式则能够有效解决这一问题,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机会增多,主体地位也就凸显出来,开放性教学方式也摒除了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模式,课堂教学手段也变得多样化,有角色互换,学生授课老师点评的教学方式,也有小组合作探究的教学方式,这些教学方式都尊重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并且达到了“以人为本”的教学目标[2]。学生的主体性得到了提高,参与性也就得到了提高,自主学习能力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培养,历史教学效果也就随之得到提升。

1.3学生的学习效率得到提高:开放性教学方式,不仅能够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活跃历史课堂的教学氛围,同时还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课堂氛围轻松,学生能够全身心投入,不像以往的传统课堂,学生还要担心历史老师提问,学生没有了压力,在课堂上就会一直保持着最好的状态。而且,在多种教学方式如小组讨论之中,学生就可以通过自己查阅资料,丰富自己的历史知识,而不像传统课堂教学那样,等着老师来给自己灌输,因此,这种模式就会使学生的视野得到了开阔,思维也得到了发展,学习效率自然也就得到了提升。

2高中历史课堂开放性教学的实践探索

2.1教学资源开放性探索:历史学科具有一个很明显的特点,即研究的内容不是当下人们的思想情感和生活方式,而是对古代的人和事进行研究,因此需要大量的资料和史籍等。历史老师在课堂上仅仅围绕高中的历史教材讲解分析时远远不够的,历史不仅是对过去的人事物研究,还具有持续变化的特点,因此历史老师要让学生掌握全方面的历史知识。这也就要求开放历史的教学资源,当然,这些资源不仅仅限于纸质的书本,还有电子书籍以及一些影视资料等[3]。目前很多古典的史籍资料因为稀少而变得非常珍贵,大多数都是被珍藏起来,以网络的形式进行传播,因此,老师也要利用网络资源,给学生传授更多更全面的历史知识。

2.2教学环境开放性探索:目前高中的历史教学中存在一个很普遍的现象,很多学生对历史有着浓厚的兴趣,但是在历史课堂上却对历史老师的教学不感兴趣,究其原因,是教学环境所导致的。死板沉闷的教学环境,任是教学内容多有趣,也很难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目前死气沉沉的教学环境,一方面是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另一方面是受历史老师教学方式的影响,因此,历史老师必须要对教学环境加以重视和改善,开放性教学方式就是很好的解决措施之一,历史老师通过师生关系、课堂氛围和教学空间等多个方面,开放历史教学课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率[4]。

2.3教学模式开放性探索:教学模式的开放是实行开放性教学的主要环节。历史老师首先要开放自己的主观思想,摒除传统教学模式的弊端,转变教学观点,在当今信息技术如此发达的背景之下,学生更加崇尚多元化和个性化的教学课堂,历史老师可以开展小组合作探究的教学方式,让学生通过相互交流,加强对教材内容的理解,并且还能在此基础上进行拓展和深入研究。例如,在学习《国共十年对峙》这一节知识的时候,历史老师将全班学生分成几个大组,并且围绕课本知识设置“国共为什么要相互对峙十年?是什么事件或者什么人物导致国共开始对峙的?接触国共对峙,促进国共合作有哪些方法?”等问题,让每一组成员针对这些问题展开讨论,最后评选出哪一组的讨论结果最合理,最优秀。这样的教学模式,不仅加强了学生对这一章节内容的理解,同时学生通过对教材知识进行深入的研究,也拓宽了知识面。

2.4教学评价开放性探索:教学评价也是教学环节中的重要内容之一,应当遵守发展性原则、统一性原则、公平性原则和科学性原则。开放性式的教学评价不仅要求历史老师遵守上述几种原则,同时还要求历史老师有针对性进行教学评价,针对每个学生的历史学习水平进行评价,并且历史老师要清楚认识到,教学评价不是为了批判学生,而是为了让学生通过教学评价认识到自己的不足之处,以便改正和完善,进而提高历史的学习效率。

结论:

综上所述,开放性历史课堂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同时也对历史老师的教学效果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历史课堂的开放性教学,应当在高中学校被大力提倡,这对于高中学生历史知识的巩固、延伸都有着重要的意义,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历史学习效率,在高考中取得高分。

作者:赵玲霞 单位:甘肃省白银市靖远县第四中学

参考文献

[1]王敏.让历史课堂鲜活起来———浅谈信息化手段在教学中的运用[J].华夏教师.2016(10):04-05.

[2]陶鸿.历史影视材料在高中历史课堂的分类运用[J].新校园(上旬).2016(09):09-12.

[3]杨志冲.约取•简教•博见———简约历史课堂的基本特征[J].江苏教育研究.2015(13):18-21.

[4]顾元忠,徐小红.运用历史课堂教学模式积极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研究[J].高考(综合版).2016(06):03-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