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教学研究(10篇)

高中历史教学研究(10篇)

第一篇:多媒体高中历史教学方法探究

一、将多媒体技术运用于高中历史教学中的意义

将多媒体技术应用于高中历史教学中实现了历史课堂的趣味性,在进行高效历史理论教学时,教师的主要目的在于向学生讲授与历史有关的理论知识,讲授历史的文化背景和发展历程,并结合实际对历史问题进行剖析。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师一般采用照本宣科的方法,在没有使用多媒体技术之前,教师将提纲书写在黑板上,再通过口述的方式进行理论的讲解,这样的教学课堂时效性不高,教学质量也不高;如果教师运用多媒体课件制作出历史的发展历程,一张张画面依次呈现在学生面前,历史的发展历程简洁和清晰地呈现出来,有助于学生了解历史的发展历程。多媒体技术的应用方便了教师对资料的检索,教师可以根据上课的内容,将典型的历史视频下载给学生观看,通过多媒体技术搜集的信息准确又快捷。教师在进行课程的讲授时,可以根据自己的讲课内容随意调整课件画面,控制课堂进度,具有一定的灵活性。在多媒体技术的支持下,历史课堂实现了教师与学生之间角色的互换,提高了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多媒体技术应用于高中历史教学可以提高教学质量,使教学内容丰富多彩,学生在形象生动的图画下可以更好地领会教师所讲的内容。

二、多媒体环境下高中历史教学存在的问题

将多媒体应用于高中历史教学,教学的内容会与多媒体技术产生一定的偏差,不利于学生集中注意力,学生在课堂上会将过多的注意力放到多媒体上,忽视了课本内容。在高中历史教学中运用多媒体技术,教学方法与多媒体技术不能结合起来,学生长时间看电子板书会导致视觉疲劳,多媒体技术的过度使用,使教师的教学才能得不到完全的展示。

三、解决多媒体课堂教学问题,促进高中历史教学

1.运用多媒体技术制作课件,丰富教学手段

对历史基本知识的讲解可以借助多媒体课件,在制作课件时,教师可以将理论配以图片,清晰地展示出来,学生在学习时可以直观地看到课件的内容。在多媒体课件的制作过程中,教师可以将教学重点用加粗的字体标注出来,学生在观看课件时可以对重点内容加深印象。

2.将传统教学模式与多媒体教学模式有机结合

传统的教学模式主要依靠教师的讲述,教师通过与学生交流来实现教学目的。因此,在历史教学中,在使用多媒体技术进行历史教学时,一定要给学生留有一定的空间,大量的信息会使学生目不暇接,不利于学生对知识的吸收和理解。应该留有一定的时间让学生自主思考,对所学的知识进行巩固和吸收。在制作多媒体课件时,教师一定要突出重点和难点,课件的字数不宜过多,最好以提纲的形式展现,再将内容讲解给学生。教师不要仅以课本内容为主,应该针对学生的特点,选择有代表性的教学内容,对于课件的图片,教师要精心选择,画面一定要与授课内容相关,还可以运用画面设置课堂情境,设置悬念,让学生尽快进入学习状态。

3.采用多媒体课件来实现师生间的有效沟通

多媒体技术为师生间的交流创造了一个良好的平台,教师和学生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进行交流,教师也可以将课程内容保存在多媒体课件中,学生可以在课下自觉地浏览课件,巩固课堂上所学的知识。利用多媒体技术,教师可以建立历史学习的网页,学生可以定期浏览网页,根据自己的情况寻找自己需要的信息。多媒体技术的应用可以简化教学过程,使教学更加直接,方便师生间的沟通和交流,让学生进行学习的个性化体验,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四、结语

在进行高中历史教学的过程中运用多媒体技术,可以丰富教学形式,但是多媒体技术如果使用不当,也会分散学生的注意力,不利于教学效率的提高。因此,在高中历史教学中要合理运用多媒体技术,达到提高学生学习效率的目的。

作者:隆鸿平 单位:新邵县第四中学

第二篇:高中历史教学学生自主学习模式构建

一、在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好奇心是由新奇刺激所引起的一种朝向、注视、接近、探索心理与行为活动,是人类行为最强烈的动机之一。求知欲是一种认识世界、渴望获得文化知识和不断探究真理而带有情绪色彩的意向活动。有了强烈的好奇心和旺盛的求知欲,人就能比较早的表现出对知识的渴求,对学习的浓厚兴趣和爱好。创设适宜的问题情境。问题的难度是形成问题情境的重要因素之一。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等人指出:“当感性认识与人的现有认识结构之间具有中等程度不相符时,人的兴趣最大。”支持学生好问的积极性。学生只有对他感兴趣的问题,才有着强烈的探索精神,喜欢追根究底。所以,如果学生能够提出问题,就说明他对这一学科的某些内容产生的兴趣。在此基础上教师应该正确引导,积极鼓励,使他们的兴趣进一步滋长、扩大,从而让他们在以后的学习中提供强大的动力,使学生自强不息,努力学习。因此,老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不管问题的质量如何,一定要有热情、耐心,正确引导。任何厌烦、搪塞和斥责的态度,都会挫伤学生好问的积极性,扼杀学生的求知欲和创造精神,严重影响他们的健康成长。鼓励学生自己寻找答案。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总会遇到这样、那样的问题,我们要经常注意学生提出的不寻常的问题和有价值的想法。在学生想知道还不知道时,及时、热情、耐心、巧妙的引导学生自己寻找答案,不但满足、强化和鼓励了学生的求知欲,也使他们在自己的活动中增长了才干,培养了他们自主学习的能力。

二、在教学中要建立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

目前,高中历史教学的课程安排,时间少,教师要接触的对象又多,要建立一个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好像就更加困难了。其实不然,师生关系的建立并不在于接触的时间多少,当然更不在于那些说服教育。每个学生心中都有一杆秤,当老师在学生心中那杆秤上的分量达到一定程度时,建立一个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就变得容易多了。所以,教师应努力增加自己在学生心中那杆秤上的分量,尤其是我们历史教师,更不能忽视每一个与学生接触沟通的机会。我们要及早的摒弃传统教育观念,放弃“师道尊严”,用一颗真诚的心,就像对待朋友一样,理解和信任每一位学生。在这样的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下,构建历史自主学习模式才能具有可行性。

三、在教学中教师应注意指导自主学习

1.阅读指导。

历史课程的特点就是知识涵盖量大,纵贯古今中外。所以阅读能力是学习历史最基本的能力。教师帮助学生选择一些具有代表性的历史史料、历史地图对学生进行指导,培养学生掌握行之有效的阅读方法。在开始的时候仍然可以先由老师提出问题。对教材中重要的知识点,应该适当的转化为问题,使学生带着问题阅读教材,加深对知识的理解,这样才能牢固掌握;对不容易掌握的理论、历史现象、历史规律等内容,可以转化为讨论性的问题,让学生通过讨论,发散性思维、横向纵向联系、多层次比较,达到正确、全面、深刻理解,不仅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接着要对学生阅读的习惯和方法进行纠正。不少学生由于抓不住重点或者阅读不仔细,致使答题不准确或者用词不规范,每逢出现这种情况,就应该及时组织学生阅读教材中有关内容,帮助他们理解教材中文字、图片等各种历史材料使用意图,分析问题与内容的联系,正确的答题思路,在教材大量历史材料中迅速提取有用信息的技巧,使学生从中找出自己的差距和不足,真正懂得怎样正确阅读和理解历史材料。

2.思维指导。

历史的每一部分内容并不是彼此孤立的,而是相互联系,共同构成完整的历史学科知识体系。学生在学习中,要把零散的知识纳入知识体系,进行系统的掌握。一是掌握专题线索,二是掌握历史阶段特征,要从政治、经济、文化涉及的诸方面进行抽象的概括和掌握。三是掌握历史的横向的、纵向的联系。学生可参照相关辅导材料中对知识体系的概括,结合自己学习特点进一步加工改良,用“集合”的方法,确定层次和隶属关系,探索出系统掌握历史学科知识的最佳方法。

3.探究指导。

爱因斯坦说:“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因此,历史在教学中在帮助学生解决问题的同时,更重要的是帮助学生怎样发现问题。在学生掌握一定历史学习方法,敢于讨论、善于发表自己见解时,教师就应该注意指导学生挖掘历史学习中隐藏的“发现”因素,逐步鼓励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自己提出问题、相互之间提出问题、学生提问老师等多种提问方式组织学生学习、讨论,这样既锻炼了学生的多方面能力,做到了集思广益,同时也让学生在自读、自问、自悟、自解中初步体验到自主学习的成功喜悦,从而唤起他们进一步学习的内驱力,完成“要我学”向“我要学”的过渡。

四、总结

总之,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学生的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有机的结合起来,潜能得到发挥,各方面的能力都得到锻炼提高,最重要的是培养了使学生一生受益的自主学习能力。

作者:彭凤丽 单位:务川仡佬族苗族自治县民族寄宿制中学

第三篇:高中历史的分离教学浅析

1.内容分离

历史是一门博大精深的课程,其包罗万象,政治、文化、经济、思想,内容广阔,对于大多数高中生而言,其在准备对高中历史的知识加以积累之时,就会自然而然的想到死记硬背的方式,因为这种方式最简单,最不需要动脑筋。他们认为历史课本中的事件、年代等只有通过反复的死背硬背才能记住,妄求一这样的方式来应付现在考试,甚至是以考查学生能力运用为主旨的高考。从多年的高中历史教学经验来看,这种看上去最简单、人人都会的学习方式其实是最低效也是最错误的,我们的学生往往在付出大量时间后却依旧得不到对应的成果。所以,从教师的角度观察,我们可以首先将历史学科知识进行内容分离。所谓的内容分离,就是指将历史课本或者资料中关于历史知识的详细描述或者介绍全部省略,教师主要对各地区与各时期历史中的线索或者发展框架进行归纳与总结,进而做到对高中阶段历史学科的重要知识点以及大纲要求中的重点内容严格把控。在日常的课堂教学过程中,打破章节的限制,根据自我编定的历史结构开展有条理、有框架地讲解。通过这样的讲解,可以确保知识点之间的联系一目了然,使得授课内容浑然一体,从而不再枯燥乏味。当然,这样在课后对老师提出的备课要求也会更高,它需要我们教师对教学内容大胆取舍,根据学情做大胆的讲授顺序调整。这种知识线索以及框架结构教学出发点是为了能让学生对高中历史持有积极自主学习的热情,其结果必然能够让学生在对历史的学习内容以及线索的总结过程中养成主动学习和自我探索的学习习惯,切实有效的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这种内容分离比依托教材进行章节讲授更有效果,最终可以真正改变死记硬背学习历史的陋习。

2.课本分离

高中历史课本是教师开展课程教学的重要凭据,也是学生在学习活动过程中的主要参考对象。但是对于学生以及教师而言,仅仅只是将重点关注在高中历史课本上是不合理的,为此,才有了课本分离,课本分离的目的在于让学生以及教师能够将重点关注在正确的所在,使课本有着更佳的意义。

2.1对于教师的课本分离

开展课堂教学时,教师如果仅仅只是针对课本,将书本中所拥有的知识给予学生的话,那教师就只能成为书本知识的传递者,其教学的程序便只是解读课本知识,这样虽然能够传授知识、完成所谓的课堂教学流程,但是这其中却缺少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内容,同时也没有办法做到对学生的学习情况和思维状况的充分了解,这正是目前高中历史教学的败笔所在。教师通过预设导学案安排学生自主学习,通过印发教学讲义理清学习脉络、勾勒学习重点,通过系统的训练题强化学生对课本知识的理解与运用。教师与课本的适当分离可以让教师由原先仅仅对知识传递的关注改变为对于学生的能力运用甚至是成长的关注。可以让师生一起清楚的意识到历史知识的真正理解掌握与实际运用的重要价值。

2.2对于学生的课本分离

对于国内的学生,所有学科都是以课本为主。这就使得他们的课堂学习、课后作业、考试前复习,都仅仅以课本为主。这样的学习方式并不适合学生记忆、理解和掌握高中历史的内容。历史学科有着与其它课程所不同的特点,历史的基本要素是由那些不会发生任何改变的事件组成,因此历史的内容都是既定而客观的。历史课本的编订必须高度真实准确,因而很难兼顾形象性和生动性,同时因为涵盖广泛、时代跨度大,无法在细节上有更为详细的阐述,所以,历史课本只能作为高中生学习历史的参考标准,对知识的感受和理解不能够仅仅局限于课本,而应该做大量的补充与拓展。比如,可以让学生上网查阅资料、可以观看相关影片和视频、可以展开知识辩论、可以撰写史料分析等等。总之让学生依托课本又不依赖课本,以课本的抓手又能跳出课本的限制,这样才能让他们从各个方面都能够得到锻炼,真正的体现高中历史的课程目标,培养人、发展人而不束缚思想捆绑能力。

3.现实分离

随着时代不断前进,学生获取历史知识的方式也不断扩展,如今网络媒体以及各种影视作品都充斥着与历史有关的题材或者内容,可这些影视作品在以提高收视率为价值核心的宗旨下,它们为讲求故事内容的吸引力,对历史进行各种不负责任的想象和戏说。在这样的文化背景下,我们的学生很难从中辨别真伪,真实的历史遭受严重的歪曲和掩盖,学生对历史知识与历史人物产生误解,影响其价值观和世界观的正确形成。虽然影视作品比课堂历史教学更加有趣,但历史是一门严谨的学科,需要对其采取尊重的态度,不能将影视作品作为历史教学内容看待。为此,需要教师做好引导,让学生的历史观与现实的虚假文化、娱乐文化分离开来,让学生认识到学习历史知识还得从正规途径获取,将影视文化作为一种与课本知识比较的题材,可以围绕这些现象展开质疑和讨论,以客观和公正的态度去了解和还原历史的真相。

4.结束语

历史教学在内容、课本和现实三个方面的分离可以更好的发挥教师的授课智慧、更好的提升学生的知识探索与运用能力,它对保持历史学科的严谨和客观,对教师由简单的知识传授者到人文关怀者的转变都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在当下的高中学科教学体系中,这种分离教学的思想也许还不能在广大同行中普遍运用。但我相信,用心教学,不断钻研,分离教学一定会大放异彩。

作者:季培培 单位:江苏省如东县丰利中学

第四篇:高中历史专题教学有效策略探究

一、引言

新课程改革后,高中历史教材的编排逐渐向专题模式转变。这种编排方式,可以引导学生逐步对历史问题进行深入的探索,在探索过程中帮助学生形成自主学习、独立思考的能力,并且通过学生之间相互交流进行思想上的碰撞,来获取更多实质性的知识。教师必须从学生的自身情况出发,设置不同的主题并逐渐增加主题层次,保证高中历史专题探究化教学实施效果,提高教学水平。

二、对历史知识进行优化重排

在开展专题教学时,教师要仔细分析课本知识,依据一定规律对其进行优化重排。要将可以收入一个专题进行讨论的内容归纳出来,为学生梳理知识脉络。这样可以加深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理解,更好地将其把握,同时也巩固了已学知识,引导学生养成自主整理归纳知识的好习惯。这样的学习会事半功倍,提高课堂学习效率。建立知识网络既要考虑纵向,也要兼顾横向。简单来说,一个历史事件的纵向层面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和事件自身的发展变化;横向层面是事件发生时,其他国家和地区所发生的事件。案例:1785年,瓦特制成的改良型蒸汽机投入使用,人类社会由此进入了“蒸汽时代”,英国率先进入工业革命,工业革命首先出现于工厂手工业最为发达的棉纺织业,之后扩展到交通业。1814年,英国人史蒂芬孙发明了“蒸汽机车”,从此人类的交通运输业进入一个以蒸汽为动力的时代。1840年前后,英国的大机器生产基本上取代了传统的工厂手工业,工业革命基本完成,英国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工业国家。这就是英国工业革命的纵向层面。与此同时,1789年法国爆发了大革命,为法国的工业革命打下了基础,随后法国也步入了工业革命的行列。1807年,美国人富尔顿制成的以蒸汽为动力的汽船试航成功,美国也开始了工业革命。而工业革命如火如荼进行时,中国经历了康乾盛世的后半期,又经历了嘉道中衰的时期,可以说是清王朝由盛转衰的时期。工业革命结束后,英国1840年首先发动了侵略中国的鸦片战争,中国屈辱的近代史开始。在讲述英国工业革命的专题时,对知识进行优化重排,构建纵向横向知识网络,可以帮助学生在脑中创建完整的知识结构,对英国工业革命有着更深的理解和把握。

三、利用多媒体进行情境教学

学生是教学的重心,要做到知己知彼,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来进行教学设计。杜绝传统“满堂灌”“一言堂”的教学模式,要有重点地进行传授,并且要调动课堂气氛,寓教于乐,通过多媒体等高科技手段达到最为理想的教学效果。历史专题教学相对于传统的历史教育有一个很大的优势,这就是集中在一个时间点上,知识点有着几乎一样的历史背景,情境相对单一,有利于教师的展示和学生的理解。案例:讲述新中国诞生背景等相关知识,教师应充分做好课前工作,精心搜集相关图片、影视资料,在课堂上可以播放同志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及开国大典的相关视频。在讲授第一次世界大战和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教师可以播放相关视频,也可以根据相关图片资料自己制作一个视频,在课堂上进行播放。这样,形象生动地展示了“一战”“二战”时的真实情景,使学生加深理解和记忆。这种教学方式能够迅速地调动学生积极学习的情绪,将学生带入到事件的情境中,对即将学习的知识有了初步了解,对下一步全面的知识点讲授有着极为明显的促进作用,使学生对事件有着更深的理解和把握,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

四、课堂内外联动:举办历史探究活动

课堂教学是主体,课外历史活动是辅助,只有将二者相结合才能更好地进行历史专题教学。历史探究活动能够丰富学生学习内容,拓展学生学习途径,加深学生对高中历史知识的认识,培养了学生实践及思考能力。常见的历史探究活动,主要包括历史辩论交流会、历史展览会、历史古迹观赏等。案例:在讲述时,可以带领学生参观五四纪念馆,同时,也可以在班上搞一个关于“对中国近现代的影响”的交流会,将班上同学分为两组,指导学生收集相关资料。再利用一节课的时间组织学生进行交流,最后由老师进行点评。通过这种形式,让学生感受到浓厚的历史氛围,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知识的兴趣。

五、结束语

多年的实践表明,对高中历史实施专题式教学可以有效地整合知识点,使学生在不计其数的历史知识中轻松地掌握重点,并且专题式教学能够培养学生历史学习的思维,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独立思考的能力。总之,历史教师要努力学习,集思广益,不断探究,才能更好地进行课程改革,提高高中历史教学水平。

作者:张子惠 单位;内蒙古五原县第一中学

第五篇:高中历史探究式教学研究

一、什么是探究式教学

探究的“教”指的是教师通过创设问题情境,设置探究问题,引导学生合作参与,交流想法,认识历史、理解历史,从而获得知识的一种教学方法。探究的“学”指的是学生在学习情境中通过观察、阅读,发现问题,搜集数据,形成解释,获得答案并进行交流、检验等发现性学习。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过程不是学习者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积极地建构知识的过程。因此,教师要通过探究教学推动学生展开探究式学习,提高学生用各种方式表达个人观点和在独立思考基础上得出正确结论的能力。例如,在关于《社会习俗变迁对社会的影响》探究课上,执教者设计了四大探究问题,即风俗差异;风俗变迁;移风易俗与改革;风俗的背后是什么。每一个探究问题有若干小问,如“移风易俗与改革”这一环节下设置“中日这两次改革为何都要改变男子发型?改革与移风易俗之间是什么关系?请小组合作在小黑板上表达出两者的关系”。教师利用《大国崛起》中明治维新解说词“敲敲短发蓬松的天灵盖,文明开化的声音就响起来”,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参与探究,通过研读相关历史资料,经过一系列师生交流,生生交流,最终按照教师的要求设计出了两者的关系图。其中一组学生画出这样的图:改革是一棵大树,移风易俗是一片树叶,当树叶落下,学生又以“落叶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树”一句话做了形象总结,恰到好处地道出了改革与移风易俗相互促进的关系。

二、探究式教学在高中历史课堂中的应用

在探究教学中,教师是引导者,基本任务是启发诱导,学生是探究者,其主要任务是通过探究,发现新事物。因此,教师在课堂上要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在学生不明白时适当点拨,指明探究的方向。

1.在探究式问题的提出方面。

学习要有怀疑的精神,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勇于质疑是学生动脑思考,积极投身到学习当中的表现。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阅读课文后,根据课程标准结合课文段落逐一自主学习,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开展探究式学习,并以笔记的形式交流基础史实,在生生交流中完善学习成果。其中出现的不能够解决的问题由教师扩充历史细节,引用丰富的历史资料,在激发学生兴趣的同时引发学生深层次的思考。例如,《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建立》一课中,围绕国王与内阁的关系,教师在学生提出问题的前提下引用“48小时首相”及“最年轻的首相”的历史故事,引发学生进一步探究。

2.探究式教学的设计方面。

在方案的设计中要从各个环节进行分析和研究,明确探究的目标、具体的步骤。合理的探究方案要有明确的主题,运用史料时要步步推进。如在讲宗教改革的背景之一天主教教会的神圣权威时,教师可提供多个视角:“异端者”被焚烧;卡诺莎之辱;教皇的宏伟庄园、兜售赎罪券,以此突出天主教在中世纪欧洲的神圣地位。为后面“孕育进步的欧罗巴”奠定基础,为学生接下来的探究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

3.探究式学习的反思方面。

每一种问题的解决都需要对过程的方方面面进行反思。对问题的提出、资料的分析、探究式学习的方案和结果进行具体反思。通过教师的引导,学生知道自己在做什么、为什么这样做、结果是什么,提供纠正错误观点和深化观点的机会。反思是学生探究式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学生科学严谨性的重要环节。如果学生们不注意对探究学习的反思,那么所有探究式学习就得不到总结,会给学生的学习带来极大的阻碍作用。因此,宗教改革的最后,教师需要引导学生追问“因行称义”与“因信称义”的实质区别,听从教皇还是由自己做主,进而认识人文主义中人的价值和作用,总结出现代社会的“奋斗称义”———我奋斗,我成功。

三、高中历史的探究式教学存在的问题

通过长期的教学实践,发现每种教学方式在应用过程中会出现问题,探究式教学所表现出的问题主要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没有意识到问题的提出者是教师,由于学生之间存在个体差异,换了一个班级或者换了一课内容去实施,这种由老师提供一系列问题的探究课就可能会效果不佳。例如在《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建立》一课中,教师提出国王与内阁的关系问题,内阁与会议的关系问题。教师的探究问题就显得比较生硬,超出学生平时的生活经验,学生普遍感觉探究困难。这种矛盾在于探究问题不是来源于学生自己。如果探究的内容与学生的生活经验偏离得较多,就只会流于形式。探究式教学所表现出的问题还体现在教师自身素质和教学技能上。探究式教学有其过程性的特点,教师要让学生“探”,就要想方设法地激发学生的探究愿望,并提供可供探究进行下去的充足的历史资料。在教学实际中,教师过于拘泥历史教材,不能在历史细节上有所扩充和丰富,实质上导致历史教学枯燥与无味。比如讲述宗教改革的背景,课本用十行字就交代结束了。教师没做过多的挖掘,很多设计使用的材料大同小异,学生探究的兴趣不浓厚。

四、总结

总之,探究式学习是高中历史中重要的学习方式,教师在教授的过程中要注意对每一个环节的把握。给予学生一定的主动权,让学生在探究式的学习当中获得感悟。

作者:黄黎斌 单位:张家港市塘桥高级中学

第六篇:高中历史教学探析

一、初高中历史教材编写和能力要求的差异

1.教材编写的不同

初中历史教材是完全按照时间的先后顺序来编写的,即所谓的“通史”体例,这样的教材时序性强,易于掌握。根据《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普通高中历史课程在体系的构建上,既注意与初中课程的衔接,又避免简单的重复,遵循高中历史教学规律”,高中历史教材采用了模块+专题的体例。这样的教材时序颠倒,知识缺乏连续性和系统性。初高中历史教材这样编写不同的用意在于初中学生充分掌握了基础知识的前提下,到了高中阶段能“从历史的角度去认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从而更好地在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这样的理想很美,可现实状况却并非如此。

2.对学生能力要求不同

由于初高中学生所处的年龄阶段不同,所以对其的能力要求也不同。根据课标要求,对初中学生的能力要求是“具有处理历史信息的能力、陈述历史问题的表达能力、历史想象能力、知识迁移能力和在此基础上形成一定的归纳、分析和判断的能力”。这说明对初中学生的能力要求侧重于对知识的识记和简单理解;对高中学生的能力要求则是“在掌握基本历史知识的过程中,进一步提高阅读和通过多种途径获取历史信息的能力。通过对历史事实的分析、综合、比较、归纳、概括等认知活动,培养历史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说明对高中学生的要求侧重于理解和应用方面。

二、初中历史教学现状

1.从教师配备看

专业历史教师明显不足,不少学校是以其他科目的教师来兼任历史教学,效果可想而知。

2.从学校态度看

由于历史科目在中考中是开卷考,而且是等级打分,分值低。所以学校对历史教学是不够重视的,甚至还会有缩减历史教学时间的可能。这也是导致初中历史教学环境恶劣的一个重要原因。

3.从学生角度看

由于学校及教师的不重视,特别是历史科在中考中的分值极低,因此学生自然不可能对历史有太多的兴趣。这样的状况必然导致学生在历史学习上缺乏主动性和积极性,到高中阶段后感到历史难学也就在所难免了。

4.从考试方式看

由于历史科目的边缘化,平时历史几乎无书面考试。以上初中历史教学现状的存在,归根到底就是由学校升学率的功利主义思想决定的。因此弱化历史教学也就不足为奇了。

三、对改变初中历史现状的几点建议

1.教育主管部门要重视

要加大对各学校专业历史教师的配备,同时要站在提高高中历史教学质量以及充分体现历史科目的德育和智育任务的角度出发,切实改善初中历史教学的恶劣环境。

2.学校要重视

各学校应把历史教学与语、数、外放在同等地位,建立和完善对初中历史教学的评估制度和方法,以能较好、较快地提高初中历史教学质量。

3.教师要重视

历史教师要改变传统观念,静下心来加强教研,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为适应高中历史教学要求,在初中如何提高学生对学习历史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等方面,都是初中历史教师要优先解决的问题。

4.考试方式和分值比例要改革

在把“升学率”当作指挥棒这一客观现实无法改变的情况下,应改变初中历史的考试方式和分值比例。在学校的历次考试中,如阶段考、期中考、期末考试中,历史都要参与进来,并且采用闭卷考试的方式,中考也是如此。在分值比例上可以参照高考分值,语、数、外各150分的前提下,历史分值提高到100分。在考试方式和分值比例都发生重大变化的情况下,自然就能引起各方面对初中历史教学的高度重视,初高中历史的衔接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

四、总结

当然,以上只是我作为一名高中历史教师对初中历史现状的一些粗浅认识,目的在于抛砖引玉,希望能引起各方面对初中历史的重视,从而真正实现历史的德育和智育任务。

作者:官雄文 单位:福建省宁化第一中学

第七篇:高中历史教学讨论式教学法

一、高中历史教学中讨论式教学法的实施过程

(一)课前准备

运用讨论式教学法必须做好课前准备工作,这也是讨论式教学的基础阶段。这一阶段教师要结合学生实际和教学内容设立疑问,这就要求教师深入研读教材和知识点分布情况,同时了解学生水平和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设置富有层次性的问题,达到学生“跳一跳,摘得到”的效果。学生带着问题预习,搜集相关的资料,能提高课堂讨论的深度、效果,从而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否则,讨论就像在演戏,流于肤浅的形式,失去了讨论的意义。问题设计要从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入手,这是激发学生求知欲的重要基础。如果话题与教学内容关联不大或者脱离学生实际,会失去讨论的意义,因为讨论需要学生的积极参与。如教学“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时,可以让学生分组讨论:内阁是否变相的宰相制度?明朝内阁首辅是变相重设的宰相吗?这样学生准备时就会搜集大量的资料,了解“内阁制”与“宰相制”的区别。同时设计的问题应源于课本,又超越课本,发展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讨论、探究的积极性。

(二)课堂实施

课堂讨论过程中往往具有不可预测性,这与传统教学完全由教师掌控课堂不同,这一阶段教师的主要工作是引导学生讨论。教师可以安排分层讨论式教学,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提高教学效果。课堂实施过程中,教师应先明确教学任务与目的,让学生进行小组交流、讨论,然后各小组再进行简要的概述,接着进行组间辩论。当讨论出现沉默时,教师别急于打破这种沉默,因为学生可能在积极思考,教师应等待合适机会再进行具体指引,如提问、补充材料等引导讨论有序进行。当学生讨论脱离话题时,教师应巧妙地引导学生回归正题,免得浪费时间。当学生在一个问题细节上讨论不休时,教师应及时制止、引导,但是制止时要讲究策略,如引导学生变化思考角度,启发学生全面把握问题。课堂讨论过程中,教师可以结合一些活动活跃课堂氛围,愉悦学生身心。

(三)小结评价

总结评价是讨论式教学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这一阶段主要由教师完成,一般来说,评价多以鼓励、肯定为主。好的总结评价能强化学生记忆与理解,让学生冷静思考讨论中存在的问题,了解自身不足,激发参与的积极性,进而形成学习能力。评价内容主要包括学生在讨论中的表现,如参与是否积极,表达是否流利、观点是否清晰等,并且对学生的观点进行总结,不一定每次都要形成统一的认识,有的开放性的问题并不是只有唯一结果。另外评价学生的观点及思维方法优劣,并引导学生总结一定的历史思维方法。还可以结合讨论让学生写一篇历史小论文,当然不要要求太高。

二、讨论式教学法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实践运用

(一)创设情境,做好铺垫

历史知识都是过去式的,与现代相隔太远,学生难以理解,仅靠教师单纯的讲述,学生会觉得枯燥乏味。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创设与历史事件相符合的情境。如教学“王安石变法”事件时,在学生了解教学内容的基础上,结合北宋时的“三冗”与“两积”问题,让学生扮演王安石当时的身份,成为历史事件中的角色,讨论:如果你是王安石,会采用哪些措施化解北宋危机呢?王安石变法中哪些措施能稳固北宋统治?教师提出这样的问题,能引导学生多角度的思考问题,激发学生探究问题的兴趣。

(二)变换形式,激发热情

讨论式教学法运用于课堂多是通过小组讨论的方式展开的,讨论形式是多种多样的,既有小组合作方式,又有集体交流方式。高中历史教学要提高讨论效果,教师要根据不同的问题,采用不同的讨论方式,充分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如小组竞争方式、分组辩论方式等。小组竞争是让学生分组讨论问题,再汇报交流等。分组辩论式是把学生分为两组,结合问题进行课堂辩论,引导学生越辩越明,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如教学“辛亥革命”时,涉及到后人对辛亥革命成败的争论,教师可以让学生分为正反两方进行辩论,正方认为辛亥革命是成功的,反方认为是失败的。

(三)联系实际,提高能力

高中历史讨论法教学应联系实际,激发学生求知欲,对相关问题进行讨论,拓展学生知识面,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如教学“马关条约”时,教师可以联系“钓鱼岛”事件,让学生对当时签订的不平等条约进行讨论。再如教学“美国制度创新”时,可以从英国首相卡梅伦成为英国第53任首相切入,播放相关视频,激发学生兴趣,然后引入美国内阁责任制。

作者:杨波 单位:江苏省南通市西亭高级中学

第八篇:高中历史教学之浅见

一、高中历史教学中对社会史观的体现

随着时间的推移,社会也得以逐渐发展。为了更好的解决社会、情感、日常生活之间遇到的问题,社会史观也慢慢走近人们的视野当中并不断地得以壮大。在高中历史教学过程当中,社会史观也随之逐步得到渗透。

1、社会史观在高中历史教材中的渗透

由于时代的影响,高中历史教材也从最开始的“君史”的核心历史观慢慢开始发生改变,并不断地渗透,更切入时代主题的现代观念。如今,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新课改的浪潮也在逐步加深其自身的影响力,因而为了更加切合时代的主题,社会史观也在高中历史教材中占据了一席之地。高中历史教材必修已经从政治活动的角度逐步延伸出文化活动等系列的社会活动。在历史必修教材中,更从我们大家所生存的社会角度,将社会活动、经济活动相关联,深度阐述了我们社会生活方式的变化。从社会生活的眼光去感知历史,从教学理念上予以讲解,更加符合新课改的教学理念。

2、社会史观在高中历史课堂当中的渗透

由于社会史观的角度是从现代社会生活出发,因此,更能让学生感知和理解现代社会发生的变化,由此能够极大地促进高中历史教学有效性的提高,培养学生运用社会史观的角度对历史进行剖析的能力就显得尤为重要。从学生所熟悉的社会角度来引起学生对历史的兴趣,则会从根本上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

二、社会史观在高中历史教学的重要性

从学生的角度出发,社会史观的渗透是新课改对教学观念及教学目的的进一步要求。它对高考的命题有着不容忽视的影响。从历史教学的目的出发,其为学生展示了历史研究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更立体且更全面地为学生展示了历史发展的概况。对民族文化、精神文化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1、新课改中对高中历史教学的需求

社会史观以它贴近社会生活这一独有的特性充分体现了新课改的发展要求,强调社会生活与发展应当与历史教学相结合,在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对历史学习的兴趣,培养一种积极乐观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独立钻研探究的学习精神。从学生的角度出发,让学生对人文情怀的掌握更加深刻,这也是新课改的发展下的必然需求。

2、增强历史趣味性,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

社会史和学生周围发生的大小事件息息相关,它包含了社会当中存在的一系列问题,比如住房、饮食、文化、娱乐等问题,学生可以从这些角度来拓展自己的视野,并积极地从历史发展的渊源来对这些问题追根溯源。社会史的教学方法摆脱了传统教学的一味灌输历史的弊端,让学生有动力对历史予以深究,由此促进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及主动性。

3、发展思维广度,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要想对社会史有更深层的理解以及更准确的应用,则需要了解各领域当中的相关知识和理论,这对研究及利用社会史是及其重要的。历史本身掺杂了各种领域的文化,比如饮食,服饰,风俗习惯等。这些丰富的文化也让历史本身变得丰富多彩。多角度多方位的历史也为学生增强思维广度,提高学生思想创新力起到了积极作用。在高中历史教学过程中,社会史观多方位的涉及面也为学生全面认识社会,拓展学生的认知大有助益。

三、结束语

总之,社会史观在高中历史的教学地位越来越重要,上文就高中历史教学中对社会史观的体现及社会史观在高中历史教学的重要性两个角度表达了社会史观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实际意义。在历史学习过程中,新课改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增强学生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创新要求,拓展学生的知识体系等,为了更好地满足新课改的要求,需要教育工作者及学生携手共同努力,打造现代化的优质课堂。

作者:何井贤 单位:江苏省涟水中学

第九篇:高中历史教学有效方法窥探

一、加强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

新课程关于课堂教学的有关规定中明确指出应将学生视为教学活动的主体,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中。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总是以教师为教学工作的中心,强调教师授课效果的好坏,而忽略学生的学习效果。新课程下,教师应转变教学思想,通过适当的引导,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教授学生学习的方法而不是固定的知识点。

二、增强课堂教学的开放性

增强课堂教学的开放性包含两层意思:一是学生学习知识方式的开放性,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应引导学生主动学习知识,增强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特别是对一些难以理解的专业名词的解释,教师可以让学生自己寻找答案,而不是一味地传授讲解;二是课堂的开放性,课堂开放性包括授课氛围比较轻松愉快、师生关系和谐以及学生在课堂上回答问题、思考问题的方式比较开放等多方面。如学生可以对教师讲解的知识点提出质疑,而不是简单机械地接受知识。

三、开展主题教学活动

历史内容的特点决定了历史教学可以采用主题单元式的教学方法。教师可以根据历史教材的内容将教学活动划分成一个个主题单元的形式,如可以将太平天国运动、洋务运动、以及辛亥革命等组成一个主题单元,这样的教学方法容易让学生掌握历史脉络,明确学习重点,进而提高历史教学效率。

四、总结

总而言之,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实施和社会的不断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学习方法都发生了较大变化,历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应紧随时展的步伐,及时改进教学方法,使其适应当今高中教育的新形势、新局面,适应当代中学生的思维特点,从而提高历史教学的有效性。

作者:李凤梅 单位:甘肃省甘南州合作市中学

第十篇:异步教学法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

一、异步教学法相关概论

1.异步教学法的含义

异步教学法是由我国心理学教授黎世法提出的,能够体现学生学习过程,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进行自主学习的现代教学模式。主要是针对学生学习能力差异性的特点实施的教学方法,通过对学生的学习方式和教学方式的调整,实现学习效率的提升。

2.异步教学法的优势

异步教学法能够有效地提高教学效率。在传统教学中,教师的教学是以自我为中心的,学生被要求跟上教师的授课节奏,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降低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异步教学法充分发挥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根据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进行教学活动,提高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大大增强了教学效果。异步教学法提高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要求教师着重培养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根据学生的不同学习情况制订教学计划,给不同情况的学生分别设计思考题目,激发学生主动思考的兴趣,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异步教学法能够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异步教学法提高了学生的主动学习能力,有助于学生在思考问题的时候自主创新,发掘更多解决问题的方法。传统的教学方式要求学生跟随教师的思维,学生完全没有发散思维的空间,思维独立性得不到培养。异步教学法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提出自己的想法,帮助学生活跃思维,培养创新意识,锻炼逻辑思维能力。

二、异步教学法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

1.问题设计

教师要先根据教学提纲,提出本节课应该学习的内容和解决的问题。要求教师在课前做好备案,明确教学目标,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设计要提出的问题,问题要由易到难,有针对性地提出来,并对回答问题的学生给予表扬,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成就感,培养学生对历史课堂的兴趣。鼓励学生之间进行讨论交流,充分发挥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

2.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现代的教育事业非常注重素质教育,异步教学法能够有效地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学生根据教师的问题,自发地阅读教学内容,在思考的过程中,对书上的重点、难点进行自主标记,以便加强记忆。教师指导学生将所学的知识罗列出来,制作成与自己学习模式相符的历史知识结构,并进一步进行细化,实现历史学习的科学化、系统化。对每一章节的知识要点进行归纳分析,建立自己的学习提纲,帮助学生加强对历史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3.教师巩固知识

在课堂结束前,教师对于课堂中所学的知识进行进一步归纳总结,并鼓励学生提出问题。根据不同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分类解答,或是安排学生分组讨论,充分开拓思维,主动思考问题。对知识进一步巩固,帮助学生达到更好的学习效果。对于依然存在疑问的学生,鼓励他们在课后进行学习探讨,将异步教学法发挥到极致的效果。

4.了解学生情况

教师要时刻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教学指导,及时解决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问题,对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进行了解,重点关注学习比较困难的学生,进行必要的单独辅导,并按照具体情况制定教学进度、教学目标、教学内容等。

5.指导学习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学习思路进行指导,将偏离学习内容的学生拉回到正轨上,并对解题方法进行示范。在给予学生学习方法上的指导时,要注意考虑到不同学生的学习情况,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做到指导方法的有效性。

三、总结

随着教育事业的不断进步,教学方法在不断地改进完善,高中历史教学也有了新的突破。异步教学法在历史教学中的运用,是历史教学方法跟随时代进步的表现。异步教学法培养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差异对教学活动进行合理的安排,充分发挥了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更好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激发了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增强了教师的教学效果,是历史教学中重要的教学方法。

作者:黄秋香 张建斌 单位:陕西省勉县第一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