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化学作业设计初探

高中化学作业设计初探

摘要:作为检验、巩固学生化学课堂学习情况与掌握知识程度的高中化学作业,是整个高中化学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化学作业可以为反馈、调控、优化化学教学过程提供客观全面的信息。促进学生发展是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因此,高中化学教学要重视作业设计,在作业设计中以激发学生潜能为前提,夯实学生基础知识,加深学生对实验知识的理解,突出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动手能力,使学生充分发挥自主能动性,巩固深化课堂知识,全面提升与发展化学核心素养。

关键词:高中化学;化学作业;设计方法

作业既是学生重温课堂知识、检验学习成果的一种方式,又是教材知识的多种呈现面貌,因此,它是学生学习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个重要环节。从学科的角度来看,高中化学既需要数学的逻辑理性思维,又需要物理的实验探究思维,还需要生物的基本常识思维,就好像是数学、物理、生物这三门学科相互碰撞后引发的有趣反应。部分学生反馈“高中化学难度大,挑战性大,即使课堂上听讲比较顺利,但做作业时还是会有很多不懂的地方”,这也凸显出作业之于知识“变现”的重要价值。为此,教师要重视并且思考如何提高作业的设计质量,可以参考以下几种思路。

一、基本概念类作业——夯实基础知识

拔地而起的万丈高楼离不开一砖一瓦的从头修葺,因此,对于任何一门学科来讲,基础知识都非常重要,学生唯有基础知识牢固才能保证不因知识难度的提升而越发觉得吃力和辛苦,因此,教师在设计化学作业时首先要关注基本概念类作业。以必修一第二章“化学物质及其变化”中的第三节“氧化还原反应”为例,这一节主要介绍了“氧化还原”这种反应形式,这四个字看似简单,但假如将反应拆开、分解,从过程来看,它其实包含了大量的各个单一概念,如氧化还原反应、非氧化还原反应、氧化反应、还原反应、氧化反应与还原反应的关系、氧化剂、还原剂、氧化性、还原性、还原产物、氧化产物,而这每一个概念,都必须要理清“特征(判断)——化合价升降观点”“实质——电子转移观点”“化学反应式实例”这几个基本要素。面对这些由一个大概念拆分出来的,而且彼此之间又有很大关联性以及相似度的若干个小概念,教师的作业可以设计为:将这若干个概念及概念需要掌握的几个基本要素罗列出来,让学生自己整理。面对这种“半开放式”的作业完成方式,有的学生采用了列表法,按照纵向的若干个概念和横向的若干个元素,以直观对比且一目了然的表格形式来进行呈现。有的学生则采用了思维导图法,按照由一个大概念分解出若干个小概念,各个小概念又以某种联系缔结的方式画出这一张思维导图。总的来讲,基本概念类作业致力于夯实学生的基础知识。

二、实验理解类作业——加深对实验知识的理解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因此,实验类知识在高中化学教学中占据着相当一部分比例,基于此,教师可以围绕教材中的实验来设计实验理解类作业。以“金属及其化合物”为例,教材在介绍镁、铝这两种金属时,是通过将镁和铝的性质进行比较来说明的。而对两种金属的化合物进行比较时,就涉及多个实验:与金属的反应、与水的反应、与非氧化性酸的反应、与碱的反应、与氧化物的反应。除此以外,在讲解到镁的氢氧化物和铝的氢氧化物时,同样包含多个实验:与酸反应、与碱反应、加热分解反应、实验室制取的实验等。每一种反应,学生都必须要掌握反应物、生成物、反应的条件、反应的现象、化学方程式等,而且由于是将两种物质置放在一起进行对比,因此,学生除了关注各个元素各自的反应外,还应当关注两者在同一种实验中的异同点。这些知识点看似非常零散、琐碎,但其实都是根据元素的相关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构成的,因此,教师要通过作业的形式让学生加深对实验知识的理解。而难度更大、构成更加复杂的实验,其所涵盖的知识点会更多,但基本上都可以归纳为:实验条件、实验现象、实验结果这三个方面。对于实验理解类作业,教师在设计时应当围绕这三个方面出发,将所有的知识都沉淀集合到这三个关键点上。

三、实验设计类作业——培养创新动手能力

在高中化学中,除了一些既定的、教材明确指明了的实验器材、实验方法、实验操作步骤、实验结果的实验外,还有一部分是开放性实验、半开放性实验,多是以某个研究为目的,不限制实验形式,或者允许某种程度上的灵活性,旨在培养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思维灵活性、动手操作性等,基于此,教师也可以为学生设计实验设计类作业。比如,高中化学中有一部分实验气体是有毒的,出于安全考虑,这些实验无法由教师现场操作示范给学生看,学生也无法亲自动手实验,在教与学时,大部分只能通过观看视频等方式进行。对此,教师可以鼓励学生想一想能否对实验进行一定程度的改良或者设计,比如,为实验加装一个尾气吸收/处理装置,让实验生成的毒气不被排放到空气中。比如,采用具有类似性质但无毒/微毒/毒气易于处理的气体来进行借鉴实验。比如,创新性地借助电子信息技术等来模拟实验的操作等。除此以外,对于一些开放性课题的研究,教师也可以鼓励学生自己来设计一个实验去进行学习与研究,这对于学生来讲难度更大,挑战性更强,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而且可以训练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动手能力。基于此,教师可以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来合力完成实验设计类作业。

四、问题探究类作业——发挥好自主能动性

问题探究类作业,指的是教师围绕某个主题或问题鼓励学生思考和讨论。以“元素周期表”为例,这一章节介绍的内容就是元素的普遍性规律,这种规律是非常重要的一种工具,其最大的价值就是对未知物质的判断和分析,即面对一种陌生的、完全没有接触过的物质,研究者可以根据该元素所处的位置,借助元素周期律的基本内容来做出一些比较粗浅的、大方向的判断。考试题目中也会给出一个陌生的元素,让学生进行性质的判断等。对此,教师可以鼓励学生根据“元素周期律”来制作一份研究报告,研究如何利用好这一规律来学习与识别陌生的物质,验证陌生的物质。教师可以找若干种陌生的元素,让学生用“理论+案例”的方式来完善自己的探究作业。在这个过程中,作业其实是学生发挥自我能动性的一个契机和平台,当学生掌握了既定的知识,尤其是工具类、规律类的知识后,如何用这种知识去“破解”未知,去探索陌生的领域,这就考验着学生对知识的深入理解能力。对学生来讲,问题探究类作业不仅具有很强的个人发挥空间,而且还具有非常大的挑战性和可能性,再加上探究类作业并没有绝对意义上的对错之分,因此,学生也不容易有挫败感,这也有利于降低学生对作业完成质量的心理负担。

五、生活应用类作业——巩固深化课堂知识

生活应用类作业,指的是教师将教材中与学生实际生活关联度非常高的内容设计成作业,以生活为作业设计的场景,以优化生活为作业设计的目的,让化学知识成为学生在生活中的小帮手与好朋友。以“有机化合物”中的“基本营养物质”为例,教师可以鼓励学生用这一节所学的知识来当一回“小小营养家”。比如,到超市里面查看各种食品的配料成分,看一看该种食物的实际营养价值与广告宣传的营养价值是否相符,如果不相符,差距有多大,又是如何判断出来的。比如,带着某一种特定的营养需求(如增高、瘦身等)去超市里面选择相应的食品,看一看、挑一挑符合营养需求的食物。又或者根据特定的营养需求自己来设计食谱,搭配食物,养成饮食习惯等。在这一作业中,学生充分地将课堂上所学到的抽象的理论知识运用到生活实际中,并且这种实际是学生可以切身感受到的,对自己十分有帮助的,这不仅能够进一步提高学生对化学的喜爱与追捧,而且可以使学生在学以致用的过程中实现课堂知识的巩固与深化。

六、结语

教师在设计作业时,应当秉承“夯实基础、巩固理解、发展能力”这一原则,让学生通过完成作业来达到重温课堂知识并且理解知识所运用的方式与场景的目的。除此以外,教师还应当尽可能地借助作业来缩短理论知识与实际生活之间的距离,引导学生大胆主动地利用自己所学到的化学知识来理解生产、生活、学习当中的具体问题。唯有如此,学生才能够真正地感受到知识的力量,感受到学习的必要性,从而更好地学习,努力提高学科能力与水平。

参考文献:

[1]林玉治,胡志刚.多元智能视域下高中化学个性化作业设计初探[J].化学教与学,2015(4).

[2]蓝李勇.高中化学作业布置的功能与策略初探[J].广西教育(B版),2017(3).

作者:邱新华 单位:江苏省包场高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