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合作视野下高等教育发展研究

区域合作视野下高等教育发展研究

摘要:东盟与欧盟合作是东盟高等教育发展的重要路径。作为高等教育的发源地与教育发达的地区联盟,欧盟从2015年开始与东盟之间建立了为期4年的区域合作关系,即“欧盟支持东盟高等教育计划”。借助这一帮扶计划,东盟建立起相对完善的质量保障体系、学分与资格的认证系统以及东盟与欧盟逐级互通的高等教育认证体系。我国高等教育在发展过程中可以有序地、合适地吸收诸如此类的经验,由此来推动高等教育区域合作的发展,同时再结合“它山之石”与自身的特点,建立更加有效的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

关键词:东盟;区域合作;高等教育发展;措施

一、东盟—欧盟高等教育合作发展的基础

1.东盟已经建立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

所谓质量保障体系,用国际通行的定义来看指的是为确保互动关系而接受的教育,其应具有一定的水平,并且稳定持续地改进,让这种“一定水平”和持续改进真实存在,而且的确保证而对整体的高教系统、院校办学或者系、所教研的质量展开评估和检查所需或涉及的一系列制度、要素及其过程之总和[3]。大学或者一些非大学高等教育机构,在由政府或相关部门惯例性核查和批准的情况下,对于自主建置新的专业、学位点或进行有效力的校、院评估[4]。就目前世界范围内而言,高等教育质量保障制度主要存在三种类型:一是英国的传统模式,其特点是偏重强调于大学的自治与学术的自由;二是欧洲的大陆模式,特点是较为依赖于外部政府的监管;三是美国模式,它主要是由专业评价机构(第三方)实施监督和质量评估,而政府介入相对较少。东盟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同时受到了上述三种模式的影响,但因政府对高等教育投入逐步增加,其相应的介入也越来越多,从而导致东盟高等教育在大学自治、社会责任与质量保障等三者之间时常出现冲突的情况。所以东盟的高等教育在发展过程中需要考虑社会与经济的背景与需求,只有让这三者之间博弈均衡,才有可能实现和谐共促的局面[5]。事实上,上述三者之间不平衡的矛盾在东盟高等教育发展过程中由来已久,其主要表现为东盟十国高等教育发展成熟度差异较大,高等教育与质量保障制度之间的融合程度不够,质量保障机构与高等教育实施机构(也即高校)之间信任度不足,从而影响其高等教育区域的整体质量提升。针对这一情况,在欧盟的提议下,东盟各国也进行了相关的探索。一是在2008年欧盟与东南亚教育部长组织为协调与促动东盟高等教育的共同发展,提出了区域质量保障框架的需求,希望借此强化利益相关者间的合作、学生流动、区域学分系统以及提升质量保障的系列优势。同年,东盟质量保障网络建立,它由东盟各部级质量保障机构与负责高等教育的部会代表所组织形成,旨在分享高等教育质量保障的实践经验,同时倡导质量保障机构以能力建构(capacitybuild-ing)的方式展开合作,促进东盟地区的资格认证认可以及良性的跨境流动。二是在2011年由AQAN发展提出“东盟质量保障框架”;它于2013年正式获批。该框架有着四大属性,即属于外部质量保障机构、有着外部质量保障的标准和程序、对高校整体进行质量保障、对接于东盟各国资格认证认可体系。很显然,东盟鼓励其各成员国将其质量保障体系与AQAF比照对接,由此促进各自质量保障体系的调和统一,让认证的结果具有一致性。除此之外,东盟还试图通过资格认证认可的程序,来强化其各成员国的质量保障机构认证认可结果的可信度,此举的效果从2013年开始逐渐显明起来,其资格认证认可在西方的接受度越来越大[6]。

2.东盟已经建立高等教育资格认证认可体系

更进一步看,在2007年东盟十国领导人签署的东盟宪章为东盟专业资质参考框架,后简称为AQRF)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与此同时,还建立起东盟专业资质参考框架级别表(见表1)。由于东盟成员国之间在人口层面、经济规模与基本收入等方面存在巨大差异,各国的国家资格认证认可体系的发展及水平不尽相同,部分成员国已经完整建立起全方位覆盖的国家资格认证认可体系,而有些成员国则仍然在发展中。在此背景下,AQRF针对于不同发展阶段和类型的国家资格认证认可体系提供帮助和支持,旨在全程助力各成员国从其最初的概念发展一直到后来完全建立起自己的资格认证认可体系[7]。截至2018年,东盟十国中已有八国建立起自己国家资格认证认可体系,包括文莱、柬埔寨、印尼、马来西亚、菲律宾、泰国、越南以及新加坡;而老挝与缅甸也正在全力加码,力争“迎头赶上”。由上述确知,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学习成效已经成为国家资格认证认可体系的基础,并且其还承担着对譬如学分转换、非正规(non-formal)以及非正式(informal)学历认可的重任。为促进各国资格认证认可体系水平与AQRF水平之间的联结,东盟各国的国家资格认证认可体系或资格认证系统的发展与推动基本上都是以学习成效为核心,重视学生学习效果而非简单的时间长短,只有这样,才是高等教育扎实发展的“长久之计”。

二、合作视野下东盟高等教育发展的措施

1.欧盟帮助东盟建立高等教育区域援助计划

2015年,欧盟与东盟达成战略合作与帮扶的协议,正式在印度尼西亚首都雅加达启动了“欧盟对东盟地区高等教育援助计划”。这一计划为期四年,欧盟除了为东盟提供高等教育发展的资金支持以外,还派出代表团对该计划进行指导和监督。这个计划的主要目的为“加强欧盟与东盟间以高等教育发展为主题的战略政策对话、完善(如前述的)东盟专业资质参考框架(AQRF)及东盟区域质量保障机制(ASEANRegionalQualityAssurance,一般简称ARQA),建设和实施东盟学分转化体系以及东盟—欧盟学分转换体系,加强区域合作,并达到发展东盟地区高等教育,提高质量、提升区域竞争力和国际化程度的目的”[8]。欧盟参与此计划的机构包括有英国文化协会(BritishCouncil)、德国学术交流中心、荷兰高等教育国际交流协会(Nuffic)、法国教育服务中心(CampusFrance)、欧洲高等教育质量保障协会以及欧洲大学协会等机构,其相互之间协同合作,以保障该计划的顺利实施和推进。

2.援助计划在东盟高等教育具体领域实作“欧助东”

在东盟地区高等教育援助计划的实施过程中主要采用对口帮扶与合作的形式进行,具体的措施有多种。需要指出的是,欧盟对于东盟的援助并不一定是所有的援助机构参与共同帮扶高等教育的所有领域,而是根据自身优势帮扶特定的领域。在过去的三年中,该援助计划通过东盟质量保障网络(AQAN)、东盟与欧盟的专家学者之间的协作,间接强化了众多质量保障机构对东盟教育的影响,进而使得东盟各国高教质量保障的发展更臻完备,同时其还接触了超过500所的东盟高校,推广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以及AQRF在大学端的应用[9]。例如,DAAD即属于对口帮扶之列,这一类帮扶还有如帮助培养东盟高等教育人才———从2015年至今,“计划”共组织召开了八次国家层级的会议,培训了950位以上的专业“联系人”,这些“联系人”包含AQRF的小组成员、部级各部会的部长与局长、高校的教职员工与学生以及有关专家等。合作形式有协助建立和完善东盟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国家资格认证认可体系及区域共同框架,由此帮助东盟形成规范化的高等教育发展制度与体系,例如,帮助建立东盟与欧盟的学分互认系统。学分转换(CreditTransfer),是高等教育机构用来计算与衡量学生学习的标准,此标准必须得到学位授予和使用的高校以及其他教育机构的双重认可,由双方承认学分效力及其转换的方式。有些学分转换系统将学分限制在正式课程学习之内,有些则不限于正式课程所修习的学分,而广义地将学生所有投入学习的时间与精力计入。过去,东盟各国存在多种类型的学分转换制度,自2015年起,为统整这些系统,这一援助计划着手规划了东盟与欧盟学分转换系统(theASEANEuropeCreditTrans-ferSystem,简称AECTS)。AECTS是以学生学习成效为换算核心,要求学生提供学习合约(LearningAgreement)、成绩单(TranscriptofRecords)以及学分转换单(CreditTransferSheet),借由这些系统的证件,帮助学生更加顺利地获得国际学历认可。

三、东盟—欧盟高等教育合作发展对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启示

1.继续推进高等教育的国际化

就我国而言,国家提出了“一带一路”倡议,该倡议的实施需要高等教育的助推,或者说高等教育本身就是国家“一带一路”倡议的重要组成要素,然而就目前来看,我国的高等教育国际化程度仍然不够,尤其是那些新建院校与中西部非边境省份的院校,其国际化程度更弱。结合欧盟高等教育支持东盟高等教育的实际经验,我国的高等教育在国际化进程中需要国家政策与资金资源的有力支持。这一方面,正是高等教育国际化需要国家层面给予政策支持的具体表现,如与其他国家和地区建立高等教育合作发展的战略关系,并引导我国高等教育采用“引进来、走出去”的战略路径,融入世界高等教育体系或引领世界高等教育的发展。另一方面,则是高等教育国际化需要国家层面的资金资源支持。我国高等教育的办学主体是国家,高等教育的运行经费和各种资源主要仍由财政拨付,加之我国高等教育成果转化收益甚少,高等教育在国际化的过程中仍然缺少经费资源是不容忽视的问题[10]。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非常现实的问题,就是需要足够的政策和资金支持。

2.建立和完善国际化的高等教育质量认证体系

高等教育的国际化需要在国家层面对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认可,其中最为核心的就是学历学位证书的认可,即建立起国际上相互认证的质量标准。就欧盟对东盟高等教育的支持合作而言,欧盟已帮助东盟建立并完善其质量保障体系,并且在此之下建立起来的学分互认、资格认证系统与框架互认等皆是属于建立高等教育质量认证体系的重要形式。尽管欧盟在过程中所展现出来的影响力胜于东盟,但对二者而言都各有益处。对于东盟而言,这是其高等教育质量提升与走向国际化的绝好时机;对于欧盟而言,这是拓展其自身高等教育市场,提升高等教育影响力的发展点。目前,我国的高等教育尚未建立起有效的区域性认证体系,甚至我们自己仍在一个复杂的迷雾中探求。目前可以明确的是很多原本优秀的外来模式应用到我国后则大有变形,收效迥异,而对于“舶来品”在我国的“开花结果”需要我们本身的“自觉”和“良知”,但是如果长此以往大环境下的“短平快”变体势必无情泛滥[11]。就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而言,有必要逐步建立符合本土而健全的国际化高等教育质量认证体系。这一是需要比较与转换世界发达国家高等教育质量认证体系的标准,并且结合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特点、传统教育文化的完善和建立高等教育认证体系;二是需要加强与国外高等教育的有效合作,建立国际化的学分互认系统,从而切实推动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的继续深入。

3.建立高等教育发展的区域性合作联盟

欧盟支持东盟高等教育发展从其根本上讲,即是建立区域性的高等教育发展联盟,如此联盟既有助于东盟高等教育的发展,也有助于提升欧盟高等教育的国际影响力,甚至我们还可以认为这有助于建立欧盟的高等教育国际话语体系。该援助计划在2019年的目标为“通过资格认证认可体系、质量保障、学分转换系统与奖助学金等方式,增加与提升东盟国家大学生的流动;改善现有学生国际交流机会,使其更加平等”。东盟各国学生从欧盟的技术援助中受益,从而改善东盟高等教育的国际化和连通度;加强东盟国家高校之间的联系,增加欧盟高校与东盟高校的合作机会。通过这一目标可以发现,欧盟正在通过援助的形式“渗透”至东盟高等教育中,从而建立起自己的话语体系。具体说,一是通过互认体系、学分转换与质量保障等认可从制度上吸引东盟的学生,同时辅以奖学金来“刺激”东盟学生进入欧盟高校学习;二是给予所谓“平等”的交流机会,让东盟学生认可欧盟高等教育;三是加强院校合作,从实际行动中教导和引领东盟高等教育向欧盟靠拢和“敬拜”。

作者:熊荣 单位:贵阳学院 玛希隆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