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琴教学中音响解读的多元结构

钢琴教学中音响解读的多元结构

摘要:传统钢琴教学的主要内容是针对演奏技术的教学,而很少从音响解读角度对乐曲进行讲授。音响作为乐谱的外显形式,直接的反映出乐曲的风格性、情感性等内容。本文对音响解读的定义、范畴、功能作了阐释,同时对音响解读的三种呈现方式以及在无标题和标题作品中应怎样进行音响解读作了分析和探究。

关键词:钢琴教学;音响解读;多语义联想;表述技能

钢琴教学作为传承钢琴艺术、培养钢琴演奏人才的重要实践活动,理应受到人们的高度重视,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很少从音乐音响解读的角度去潜移默化的影响学生,只是进行机械性的技巧训练,缺乏了对音响解读的认知和如何去具体实施解读策略和方法。本文正是从这一角度出发,从音乐美学、教育学、心理学等学科角度对钢琴教学中的音响解读的多元结构进行探索。

一、音响解读的定义、范畴、功能

(一)定义

音响解读是由音响和解读构成的复合词,音响通俗的解释即“声音”,音乐中的音响与自然中的声音不同,是被艺术化了的一种“物体振动而发生的波造成的听觉印象”,所谓“艺术化”指的是一种有序性,即构成音响的各要素被有序的组织在一起,从而构成产生审美听觉体验的声音。[1]“解读”指的是运用以语言为主要表现载体的行为方式,具体表现为阐述、解释、分析等含义。在钢琴教学中,解读作为教师在课堂上一种教学方法,主要依赖于教师个人的经验和对钢琴艺术的探究和理解,而具体的载体则是从文本(乐谱、论著等)和音响总结而来的教学语言。由此,我们可以这样对钢琴教学中的音响解读定义为“以教师艺术经验和钢琴文本为依托,通过专业化、多元化的教学语言得以在教学过程中运用的一种对音响的阐述方式”。因此,可以说音响解读包括了钢琴教学的全部内容和过程。

(二)范畴

音响解读的范畴应当包括内容、方式两个方面。从解读内容的角度看,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音响解读包括了乐曲的创作背景、风格特征以及对各要素的分析和演奏技术;狭义的内容则专指对技术的音响解读。笔者认为,钢琴教学作为一种艺术实践活动,应尽可能在教学中对与乐曲音响有关内容进行解读,以便学生能够从多角度、全方位的去理解作品。以创作背景为例,乐曲的音响特征与特定的时代、作曲家个人的创作特点、生活经历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如巴赫的前奏曲与赋格正是代表了巴洛克时期所特有的复调艺术,同时也阐明了巴赫本人对键盘艺术的理解,这种钢琴体裁在钢琴艺术史上所呈现出的独创性特征是其他任何一个时期所不能比较的;同样莫扎特、贝多芬等人的钢琴奏鸣曲也无不与作曲家的生活经历和个人情感有着必要的联系,因此我们在解读这些作品的音响时,必然要把这些时代背景、作者风格加入到教学过程中。

(三)功能

毋庸置疑,音响解读的主要功能就是认识乐曲、理解乐曲,进而在不断的教学和练习中掌握乐曲的弹奏和音响各方面的艺术表现。从目前各阶段、各层次的钢琴教学现状看,仍然是以单一性的演奏技术讲解作为教学的主要内容,即注重技术层面,这种教学现状的弊端在于忽略了钢琴音乐音响的艺术层面。从教学的角度看,钢琴音乐音响解读还有着更为深层的意义,即对整体音乐教学实践和理论起到补充完善的功能。在当今音乐教育的主要类型中,无论是专业音乐教育,还是社会、家庭音乐教育,钢琴在其中扮演着关键性的角色,在器乐领域中的独奏、协奏还是声乐艺术中的伴奏,都有着钢琴的身影,在此基础上形成的钢琴演奏艺术、钢琴伴奏艺术、声乐艺术指导等各专业,都依赖于钢琴音乐音响,对以上这些各种艺术形式中音响的解读非常有助于推动整体音乐教学实践和理论的发展。由此可以看出,音响解读不仅仅只针对于钢琴音乐个案艺术的发展,同时对其他的音乐体裁和形式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

二、钢琴教学中音响解读的三种技能呈现方式

(一)技术阐述—以“琶音”为例

在钢琴演奏中,任何技巧都是为艺术表现而服务的,忽略了艺术表现,任何的演奏都是机械性的肢体运动。笔者在教学过程中,针对“琶音”这一技巧,除了对其进行基本的定义解释和弹奏讲解之外,还会结合不同的钢琴作品从艺术表现的角度进行讲解。如作曲家陈培勋于上世纪七十年代根据广东音乐改编的钢琴作品《平湖秋月》,为了衬托原乐种中乐器的组合效果,分别采用了不同的钢琴技巧模仿了不同乐器的音响表现,在对古筝的模仿上,就采用了密集琶音表现出了古筝刮奏的音响效果。[2]舒曼的声乐套曲《妇女的自由与生活》是一部声乐与钢琴完美结合的艺术歌曲佳作,尤其是钢琴伴奏部分,运用浪漫主义的笔调,通过不同的技巧的运用与人声相得益彰,在第四首《戒指在我手上》中,钢琴伴奏部分采用分解和弦的琶音形式,犹如阵阵涟漪,为人声的表现起到了天衣无缝的意境塑造作用。由此可以看出在对某一技巧的讲解中,在音响解读方面,应当注重两个层面,一是对定义、类型的讲解,并通过一定的练习曲加以巩固;二是对内涵以及艺术表现的说明,通过对这一技巧在不同风格、不同体裁作品中的运用而加以深化和说明。这两个层面实际上就是遵循和实现了教学中“学以致用”的原则和目的。

(二)多语义联想—心智技能

多语义联想的音响解读方式更多的是以作品的创作背景为基础,或以作品标题为依托,通过客观的音响表现效果而产生演奏者内心听觉和生活经验上的共鸣。多语义联想最为经典的案例莫属贝多芬的《升C小调奏鸣曲》,关于这首乐曲在音响上表现出意境效果,在历史上曾经引起了诸多的争议和传说,大家都熟知这首乐曲又称为“月光”奏鸣曲,是由诗人莱尔斯塔勃根据第一乐章的音响意境而起的曲名,而钢琴家鲁宾斯坦、作家罗曼罗兰则从此曲三个乐章整体的音响效果出发,给予了此曲更多不同的解释,因此当现在我们称这首乐曲为“月光”时,更多的只是一个符号或者是名字,至于此曲是否在描写月光,则无需争辩,而是要以音响作为依据,从三个乐章的音响解读上去进行多语义性的理解。在钢琴教学中,对于任何一首作品,都是可以通过语义性的联想去解读,其关键之处在于自己的理解和音响的效果要建立相似性的联系。这种相似性的联系实际上就是联想。联想指的是“由一个事物想到另一事物的心理过程,是由于经验或语义上存在着相关性而发生的”,这在一定程度上就说明了在音乐中联想行为的产生需要基于两个条件,一是客观音响,二是人的经验。在钢琴教学中,这一经验的存在主体就是教师,教师经验的丰富性和对音响的理解性有助于在教学过程中传授给学生,同样,教师也需要把多语义联想视作一种能力,逐步的引导学生培养这种能力,在不断的深化过程中去解读作品。

(三)音乐分析与音乐学分析—表述技能

在钢琴教学中,对作品的分析始终是贯穿于教学过程中的。在此需要明确音乐作品分析两种叙述方式,即音乐分析和音乐学分析。音乐分析指的是对作品中各种音乐要素的分析,其直接的目的就是对创作特征和音响效果进行总结。音乐学分析则是从相关音乐学理论角度如史学、美学、民族音乐学、社会学等学科角度去观照作品。从音乐分析的角度看,西方钢琴艺术的发展史实际上就是风格的转变史,古典主义时期的钢琴音乐与浪漫主义时期的钢琴音乐在创作技术、演奏技术等方面都有着明显的区别。即使在浪漫主义时期,早期浪漫主义与晚期浪漫主义的风格也截然不同。而从音乐学分析的角度去看不同时期的钢琴音乐作品,则是与当时的历史现状、美学追求、作曲家个人经历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在钢琴教学中,把音乐分析与音乐学分析相结合的手法运用在教学过程中,对音响准确解读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更加能够促进技巧阐述和多语义思维能力的培养。同时两者的分析又属于表述技能的范畴。无论是对于教师还是学生,对钢琴音乐的认知不能只停留在技术支撑下的音响表现上,而是要逐步的培养起对作品及其音响的表述能力,这就需要加强在充分实践的基础上做到与理论的结合,从多学科的角度去解读音响,建构起音响解读的多方面能力。

三、结语

综上,音响解读不仅是钢琴教学的一个重要方面和内容,也是一种理解作品、分析作品的能力,注重音响解读,有利于当前钢琴教学中“重技不重艺”的弊端,要始终认识到钢琴是作为一门艺术而存在,一切的演奏技术都是为艺术而服务的。其次,音响解读不仅是钢琴教师要具备的素质,同时这也是一种能力,教师的任务即是在自身充分掌握音响解读能力的前提下,把这种能力的培养方式和方法教授给学生,以便于在演奏不同的乐曲时做到各方面的准确表现。从音响解读自身的角度看,要形成体系化、科学化的解读方式、方法,需要多重结构的组合,作为一种钢琴教学法体系,音响解读的结构还会在不断的实践中更加丰富、更加完善。

参考文献

[1]姚宇栖.音乐音响表现对象的符号学分析——以器乐音乐为例[J].当代音乐,2015,(01):82-84.

[2]林昊.艺术院校钢琴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与策略思考[J].当代音乐,2017,(18):25-27.

[3]周薇.西方钢琴艺术史[M].上海音乐出版社,2003.

[4]音乐欣赏手册续集[M].上海音乐出版社,1989.

作者:高艺 单位:内江师范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