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助学感恩教育渗透

高中助学感恩教育渗透

近年来,国家对普高贫困生的资助政策不断完善,资助标准不断提高,社会各界对普高贫困生的帮扶力度也不断加大,帮助他们解决了许多实际困难,使这项民心工程得到了学生和家长的一致好评。但笔者在参与这项工作时发现,其实施过程中也产生了一些新问题,特别是学生的感恩现状并不乐观。主要表现为:

1.对长辈养育之恩的淡漠。

2015年3月,我对我县3所普通中学的学生进行了一项调查,结果显示65%的学生不知道家庭收入,52%的学生偶尔与父母沟通,44%的学生从来不对长辈说感激的话,29%的孩子认为长辈并不辛苦。冰冷的数字,带给我们深刻的思考!

2.对学校和老师培育之恩的淡化。

“一日为师,终生为父。”按常理说,学生与老师的感情是非常融洽、深厚的。但在普高资助过程中,经常听到老师们这样说“:虽然大家都在尽力帮助这些孩子,但我们之间的距离却越来越远。”

3.对社会和他人襄助之恩的冷落。

美国伟大的哲学家、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曾说:“人性最深的期盼就是受人感激。”对“施恩不图报”的人而言,他们所期望的,最多不过是受助者一句道谢的话语而已,然而许多受助学生对社会和他人襄助的无动于衷让人吃惊。普高贫困生是一个特殊的弱势群体,常常需要在他人的关怀中成长,难免会缺失“恻隐之心”,或者说对他人的关爱想说却说不出口,想做却不知怎么做。因此,对普高贫困生更应重视感恩教育,让他们书写出一个端庄、遒劲的“人”。

一、在课堂中渗透感恩教育

充分利用课堂,发挥其主阵地作用,在课堂教学中渗透感恩教育。一是利用课堂宣传资助政策的意义、原则和内容,特别是抓住每学期资助申报和资金发放等节点,将感恩教育融入其中,引导学生了解助学目的,从理论和精神层面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二是对普高贫困生自身角色定位及成长历程的探讨,澄清与抵制各种消极的错误认识,让学生认识到无论是父母给予他们生命,还是朋友给予友情或者教师教他们知识,一切都是恩情。通过课堂教育形成普遍认同的“知恩”“、感恩”共识。

二、利用媒介渗透感恩教育

利用黑板报、宣传栏、电子显示屏等媒介,广泛宣传贫困学生励志成才、回报社会的实例,把媒介打造成传播优秀感恩文化的平台之一,形成“抬头见文见图”的视觉效应,营造感恩教育氛围。引导学生思考,在生活中,我们今天受国家、社会的帮助,来日我们需要用这种使命感去关怀他人。利用案例和互动,从理论到实际,从认知到情感开展感恩教育。

三、在活动中渗透感恩教育

通过活动,使学生的知、情、意、行在情理交融中实现自我完善。一方面,围绕资助评选前、评选过程中和评选后,组织各种丰富多彩的感恩教育活动,如组织收集有关感恩教育的材料,观看《一个也不能少》、《感动中国年度十大人物》,开展感恩教育讲座、演讲比赛或歌唱比赛,创设“感恩日”,举办主题辩论会,评选感动人物等活动。另一方面,积极配合社会力量举办各种公益助学活动,体味其中的拳拳之心,殷殷之情,让学生知恩在心,感恩于行。

四、在社会实践中渗透感恩教育

社会实践是磨炼个性和铸造人格最有效的方法和手段。把感恩教育设计成学生可以参与的社会实践活动,如开展环境保护、慈善捐助、传授专业技术、开展社会调查、公益宣传、法律知识普及等活动。一方面有利于普高贫困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另一方面有利于他们在服务社会的过程中获得成就感,发现自身的价值,发现自身素质与社会需求之间的差距,找到前进的动力和方向,升华成对国家、对社会、对亲人的热爱。感恩是人类永恒的精神主题。在普高助学过程中渗透感恩教育、培育感恩文化,是建设和谐社会、和谐校园的要素之一,也是促进学校德育实效性的有效载体之一。感恩教育,让我们的贫困学生在面对人生荆棘时,能扬起自尊、自立、自强、抗挫的风帆,徜徉在人生的海洋里,在受助中感悟人生、成就人生!

作者:赖建恩 单位:浙江省开化县教育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