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特困学生感恩教育措施

经济特困学生感恩教育措施

一、感恩意识缺失的原因分析

(一)家庭原因

苏联著名教育家戈别奇亚曾说过:“家庭教育是对社会正在成长的年轻一代进行教育的重要形式之一。家庭教育在提高孩子的道德观念上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但目前,我国家庭教育还存在许多问题。

1.个别家长的教育知识匮乏。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对孩子的影响重要而深远。但现实生活中,很多家长不了解教育的基本知识,总是好心做坏事,既害了孩子,又使自己不快乐,如“不打不成材”“棍棒底下出孝子”的思想还依然存在。这种教育方式不但不能激发学生的感恩之心,反而会激起孩子的愤恨和抗争。

2.父母的过分溺爱容易形成孩子以自我为中心的习惯。现在的许多家长对自己的孩子是“捧在手里怕掉了,含在嘴里怕化了”,为了子女生活得更好些,他们含辛茹苦,默默奉献,不图回报。他们总想着给孩子最好的生活条件,使得孩子根本就不知其中的艰辛。久而久之,一部分学生习惯了“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有的还养成了奢侈、攀比、享乐等毛病,滋生出极端个人主义恶习,他们觉得理所当然,忘记了自己应该对父母和社会的回报。

3.许多父母忽视对孩子的做人教育。在“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思想的影响下,许多家长都十分重视孩子的文化教育,认为只要孩子学习成绩好,其他方面存在问题都是瑕不掩瑜的事情,忽视了做人教育,感恩教育必然出现缺失。

4.父母不能做到言传身教。部分家长自身素质不高,其本身就缺乏感恩之心,他们对孩子的感恩之心教育也无从谈起。他们平时在生活中表现出的缺乏感恩之心的言行,对孩子人格的形成造成了难以泯灭的影响。

(二)学校原因

学校在培养人、塑造人的过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它在提高学生道德素养和培养学生感恩意识方面做出了很大贡献,但同时也存在一定的问题。

1.某些高校尤其是职业类院校重技能轻素质,忽略了高校的育人功能。企业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导致部分院校把教育的重点放在学生专业技能的提升上,从而忽略了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其实,决定学生发展的最根本因素应是学生的综合素质。单方面提升学生的专业技能,必将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久而久之,学生在只注重专业技能的氛围熏陶下必然忽视基本道德品德的培养。

2.现有的思想道德教育与学生的学习生活现状脱节。现有的思想道德教育通常流于形式,只注重理论的灌输,而不注重理论的践行;只注重理论的传输,而不注重理论的内化。一些基本的道德要求变成了僵化的教条,一些高尚的理想变成了仅仅停留于头脑中的空想。导致出现老师在课堂上讲,学生在教室里睡的尴尬局面。学校虽然安排了大量的思想教育课,却对学生的思想没有产生多大影响。

3.个别教师的师德水平不高。自古身教重于言传,而个别教师的言行不一,必然对学生造成负面影响。

(三)社会原因

1.社会不良思想的影响。在当今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出现了多元化思潮,享乐主义、个人主义及拜金主义思潮,影响了学生正确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的形成。部分意志力不够坚定的大学生在一些腐朽落后的生活方式侵蚀下,理想信念缺失,价值取向扭曲,诚信意识弱化,集体观念淡薄,责任感和团队精神缺乏,贪图玩乐、追求享受、玩物丧志。

2.虚拟网络对人际关系的消极影响。网络虚拟世界淡化了人与人之间的感情交流,许多学生沉迷于网络,在网络中寻找所谓的快乐,很多人只关注虚拟的网络世界,而忽略了现实世界中的亲情和感情。

(四)自我原因

在感恩教育领域,大学生的自我教育应当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在我国大学生的自我教育中,大部分学生只是被动的接受教育,能自觉将感恩教育作为日常生活重要内容的还比较少。另外,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一般难以支付昂贵的学费及生活费,为了保证正常的生活,有一大部分同学靠兼职打工来完成学业,这在一定程度上给他们的学习带来了负担。为了能达到一般同学的水平,他们可能要付出更多的努力。当理想、目标不能实现时,个别同学可能会心理失衡,进而抱怨社会的不公,在这种状态下,他们也很难学会感恩。

二、加强感恩教育的几点思考

(一)充分发挥学校教育的主阵地作用

感恩教育是一个培养人的系统工程。只有坚持“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面育人”的“三全育人”理念,才能更好地促进学生感恩意识的提高。专职教师不能仅仅局限于教会学生某个理论;行政后勤人员不能仅仅局限于完成学校布置的工作。教职员工的一言一行都会对学生产生较大的影响,每一个教职员工都应在与学生交往的过程中,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只有全体教职工共同参与,才能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应积极开展师德师风建设,教师应积极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努力做到身体力行,言传身教,以良好的感恩品质给大学生以潜移默化的影响。要提高学生的感恩意识,必须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各职能部门及校内各社团组织,应广泛开展丰富多彩的感恩活动,给学生以良好的文化熏陶,以期达到环境育人的目的。要充分发挥课堂教育的主渠道作用。深化思想政治课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的改革,优化课程结构,使感恩教育进计划、进课堂。应改变传统的思想政治课教育模式,用丰富的案例启发学生,用多彩的形式吸引学生,让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得以提升。

(二)构建良好的感恩教育社会环境

人是社会中的人,其思想的形成和发展必然受到社会环境的影响。社会、学校、家庭都应充分挖掘中国传统美德中的宝贵资源,同时借鉴国外成功经验,并利用媒体加大宣传,在全社会形成良好的感恩氛围,让每一个人都能识恩、知恩,并乐于报恩、施恩。

(三)充分发挥家庭教育作用

良好的家庭教育是学生成人、成才的保障。实施感恩教育必须从家庭开始。家长应根据不同时期孩子的成长特点,引导孩子“如何做人”,要在日常生活中培养他们的感恩意识,让他们体会父母的艰辛和不易;要让孩子学会换位思考,能主动站在别人的立场思考问题;要让孩子承担力所能及的事情,让他们较早的体会世事的艰辛;要多与子女沟通和交流,知道子女的思想和困惑,急他们之所急,要晓之以情,动之以理。作为家长,要做到身体力行,言传身教,以爱心、善心、宽容之心对待他人。要注意抓住时机,教会孩子如何感恩,让孩子常怀一颗感恩之心。

(四)积极引导学生识恩、知恩、报恩、施恩

识恩和知恩是感恩教育的前提和基础。推广感恩教育首先要让学生识恩、知恩,要让他们明白他们所获得的一切都不是天经地义和理所当然,要让他们明白父母的养育、老师的教导和亲朋好友的关爱都是一种恩惠。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一个智慧的人,不应该为自己没有的而斤斤计较,也不应该一味索取而使自己的私欲膨胀。学会感恩,为自己已有的而感恩,感谢生活对自己的赠予,只有这样才能有积极健康的人生观,才能健康的成长。感恩不能仅仅停留于思想情感层面,我们不仅教育学生要知恩于心,更要引导学生要感恩于行,把感恩之心转化为感恩之行,并让感恩成为学生的一种良好行为习惯,让学生用实际行动感恩父母、师长,回报社会。我们可以组织受助学生利用节假日开展系列公益活动,通过看望孤寡老人、照顾智障儿童、保护公共环境及志愿服务春运等,为那些需要帮助的人带来温暖,也让学生在活动中提高能力、增强自信,让学生在服务社会、奉献社会中寻找到快乐。

(五)加强心理关注

部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因经济困难引起心理不适,存在压抑、紧张、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等方面症状,我们可以通过讲座、辅导、咨询等方式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帮助学生掌握一些心理调适方法,培养学生健全品格。

作者:王奇 单位:常州机电职业技术学院机械工程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