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解决式教学在初中地理教学的实践

问题解决式教学在初中地理教学的实践

摘要:问题解决能力是形成“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关键,也是一种重要的地理素养。本文以“西北地区开发和保护”一课为例,通过“创设情境—激发探究”“设疑问难—探究讨论”“矛盾生成—思维进阶”几个教学环节的问题设置,探究问题解决式教学在地理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关键词:解决问题式教学初中地理教学“西北地区开发和保护”地理探究

“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是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重要内容之一,问题解决能力是形成“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关键,也是一种重要的地理素养。指向问题解决的教学有助于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把学生带入研究探索的过程,使其体验研究探索的快乐,在科学探究中获得真知。本文以“西北地区开发和保护”一课为例,探究问题解决式教学在地理课堂教学中的应用。本课以解决西北地区开发问题为中心,通过教师创设情境,学生独立活动,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和创造性思维;通过在教学实施中反复质疑,及时点拨,引导学生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地体验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通过学生探究、分析、解决问题、评价等课堂活动,让学生学习隐含在问题背后的科学知识;通过整个学习和活动的过程,促进学生人地观念、区域认知、综合思维以及地理实践力等素养的提高,为学生的自主学习、个性发展打下良好基础。

一、创设情境—激发探究

开始上课时,展示资料(资料一:西北地区自然和人文风光;资料二:西北地区贫困县占全国贫困县的比例;资料三:新疆达里雅博依乡自然资源和村民生产、生活状况),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观察图片、阅读资料,通过分析、比较提出问题。此时,学生发现西北地区是一个“既富饶又贫困”的地区。引导学生结合前面所学知识,分析西北地区富饶的原因、贫困的原因。在学生思考、质疑的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发现矛盾,通过矛盾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和求知欲。

二、设疑问难—探究讨论

教师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面对西北地区如此状况,有什么促进西北地区发展的建议?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结合西北地区自然环境状况,设想对西北地区的不同方面进行合理开发(表1),希望以此改变西北地区贫穷落后的状况。学生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分析自然环境和区域发展的相互关系中,初步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学生在讨论的基础上,可以用绘图、景观图片、文字等各种形式展示本组对西北地区的开发设计方案,学会用不同方式表达自己的观点。如矿产开发组提出,西北地区矿产资源丰富,应加大西北地区资源的开发,使西北地区资源得到最大化的利用,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农业开发组建议,适当加大畜牧业养殖数量,提高牧民的收入等;旅游开发组建议,应多开发一些旅游观光点,吸引游客来西北地区旅游;其他小组提建议多修路,促进西北地区贸易往来等。各小组将各自观点展示并与其他小组的同学交流分享。

三、矛盾生成—思维进阶

学生听完各小组对西北地区开发的设想后,又生成新的问题。不少学生提出质疑:这样开发的结果是农牧业扩大,导致土地荒漠化;矿产肆意开发,不仅会导致资源枯竭,而且还会破坏环境等等。在这里,教师及时提供“楼兰国消失”的资料,阐述不合理开发和利用资源给楼兰国带来的灭顶之灾。质疑的背后,生成新的问题:西北地区开发过程中,怎样做才能既促进经济发展,同时又保护西北地区自然环境?学生再次分组,对新生成的问题进行讨论,并修改原有方案。农业开发组修改了原有的观点,改为畜牧业可以适当扩大,但一定要用科学的方法计算草场合理的饲养数量,并不断对草场进行维护,防止土地沙漠化的出现;旅游开发组建议,对于部分环境比较脆弱的地区,要制定旅游法规,规范旅游时间、人数等,并提出不是所有地区都可以开发为旅游地;其他小组认为不能一味地多修路,要合理规划设计等。通过质疑、思考、讨论,最终学生通过问题解决,以自主探究的方法落实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地理问题解决式课堂教学中,教师针对不同教学内容创设情境,在情境中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以问题贯穿教学过程始终。这种教学打破了以往“教师提出问题为开始,归纳结论为终点”的封闭式格局,呈现了“学生在教师创设的情境中,自主经历发现问题—探究问题—得出结论—再发现问题—再自主探究过程”的开放式格局。本节课正是把需要解决的问题融合在地理基础知识中,教师通过创设与问题有关的情境,引导学生自主发现问题、主动思考,激发学生探究学习的欲望。在整个教学活动中,学生始终处于自主的“思—辨—思”的状态。可见,地理问题解决式教学在教学理念上体现了“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思想,在教学形式上注重了师生、生生的互动。这种教学方式既让学生学到了知识,又培养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的精神,并让学生体会到了探究知识的乐趣。

作者:刘楠 李文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