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德育中公民意识教育的实施

学校德育中公民意识教育的实施

一、公民意识教育是现代社会发展对学校德育提出的新要求

随着经济的全球化发展,整个社会生活方式、人们的思想观念、伦理道德、社会制度诸领域都受到了全球化的影响,全球化带来的明显变化是促进了社会结构的深刻转型,也冲击着人的伦理观念和整个社会的伦理秩序,催生着新的伦理精神与价值范式的产生,也带来学生道德价值观的复杂化与多元化,这就要求学校德育必须转换思考和观察社会道德问题、道德教育的新视角,把道德教育置于全球化的历史背景下来加以思考,把加强对学生的公民意识教育放在突出的位置,自觉按照公民意识教育的价值内涵适时地提升和改进我们的德育目标和德育内容,从而实现道德教育在全球视域中的自我创新与发展。

实现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构建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也需要学校德育把对“公民”的道德教育放在重要位置。2011年中共中央十七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提出“要推进公民道德建设工程,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教育。”这一重大决议给我国学校德育的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要求各级各类学校要把公民道德教育作为一个系统的工程来进行,把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和个人品德的教育充分结合起来,形成从学校到家庭与社会,从课堂深入到生活的学校、家庭、社会的公民道德教育合力。这一《决定》蕴含了新形势下加强对“公民”的道德教育的新要求,从“公民”的角度提出了学校道德教育的新标准,具有时代意义。

加强公民意识教育是有效防范社会道德危机的长久之计。受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当前我国社会发展中还存在着公民道德责任缺失、道德情感冷漠、道德行为失范以及粗暴践踏社会道德的恶性事件的发生。克服市场经济发展中道德领域出现的不良影响,提高全民的道德素质是一个系统工程,学校德育应负主要责任。从长期来看,学校道德教育就应该承担起为未来社会培养具有正义、勇敢、负责、守法、诚信等公民品格的重要使命,将学生自身的责任意识教育、道德自律意识教育、公正意识教育、诚信意识教育等充实到学校德育的内容之中,促进学生个体道德素质的全面提高,为现代化建设培养合格公民。只有整个民族公民道德素质提高,才能有效克服市场经济发展中的道德失范现象。

二、公民意识教育与学校德育关系密切

对公民意识教育理解有多个视角,本文倾向于从伦理学的视域来理解,“公民意识教育是培养与国家和社会所需要有道德的公民,即有着积极的生活态度,有政治参与热情,有民主法治素养,能与其它公民和社会组织和谐相处,富有利他和献身精神的有德之人”。龙静云教授把公民意识的养成与公民个体道德品质的培育看成同一过程。所以,公民意识教育的内容应该呈现出自身的逻辑特点与现代社会发展的需求,自觉遵循学校教育的基本目标,遵循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律和学生品德发展的规律,充分体现德育创新发展的现实需要。沿着这一逻辑思路,当前学校公民意识教育的内容,就是对学生进行的以爱国主义教育为基础,以公民道德意识教育、权利与义务意识教育为重点,以培养学生民主法治、自由平等、公平正义意识为核心的教育。这四个方面基本涵盖了公民意识教育的全部内容。

公民意识教育与学校德育在教育目标、教育内容和教育的价值取向等方面有着高度的契合性和一致性。在教育目标上,公民意识教育强调培养与民主法治社会相适应的合格公民,这与学校德育的目标是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四有公民相一致。在教育内容上,二者都强调对个体道德意识与道德品质的形成、道德能力的培养与提高的教育,注重集体主义的价值观教育,提倡培养个体责任意识、诚信意识、正义感、善观念、公民美德等。这是现代社会对合格社会公民提出的必要条件,也是现代学校德育的价值追求。在教育的价值取向上,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学校德育在改革与发展中也与时俱进,不断加强对学生的诚实、正直、勇敢、负责等社会公德教育,注重对学生公民意识和公共精神的培养教育,强化对学生的权利与义务意识教育,形成学生强烈的社会责任感,能够积极参与公共生活,自觉践行一个合格公民的社会义务,并对国家和民族产生高度认同感。在对学生的考核评价上,公民意识教育侧重于操作层面、从实践角度来加强对学生的考核与评价,而当前的学校德育也把实践教育放在非常突出的位置,并规定相应的学分和学时要求,不断强化通过实践体验培育学生良好道德品格的重要性,二者都把认知评价与体验性评价结合起来。

所以,公民意识教育与现代学校德育是和谐共生、相互支撑的关系,一方面,公民意识教育拓展了德育的研究视域和实践范围,丰富了学校德育的内容,创新了学校德育的理念,增强了学校德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另一方面,当前学校德育把培养具有现代公民意识和独立主体人格的现代公民作为教育的重要内容,为实现德育的创新与发展提供动力源泉。正如学者高峰所言,“公民意识教育应当是对当前学校德育内容的丰富和充实,是新时期学校德育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也是学校德育经常化、制度化、规范化发展的进一步要求。”

三、学校德育中实施公民意识教育的路径思考

1.课程化建设是推进公民意识教育的主渠道

将公民意识教育纳入学校德育课程体系是学校德育自身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当前我国学校德育实现其自身发展与创新的现实需要。课程化的公民意识教育是世界多数国家开展公民意识教育共同选择,当前我国公民意识教育的课程化建设应该在思想政治教育的学科框架内进行,对中小学生的公民意识教育应借助《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历史与社会》等社会科课程来进行,也可以设置公民意识教育的校本课程,作为对学生进行公民意识的必选课,河南省市信阳平桥教育局的做法值得借鉴。课程内容应体现公民意识的价值取向,把有关公民的知识、公民权利、公民意识、公民道德作为公民课的上位概念,公民意识教育应在整个社会课程中占据重要份量。高校可以在思想政治理论课学科视域中开设公民意识教育的选修课程,规定学生必须完成相应的学分,促使学生接受学校公民意识的培养与学习教育,高校的德育课程应该从更高的层面设置教学内容,注重公民知识、公民技能和价值观的有机统一,为学生进一步的学习或将来在社会上的发展作准备。

2.通过学校的日常生活进行公民意识教育

教育总是和一定社会的经济方式和生活方式密切联系在一起的。市场经济的发育和民主政治的不断成熟为公民社会的发展提供了可能性,也孕育了人们交往的公共生活空间,使公共生活越来越成为人们交往和参与的活动空间。公共生活领域的出现为我们进行学校公民意识教育提供了新的视角,开发学校公共生活中的教育资源应成为公民意识教育比较理想的路径选择。檀传宝教授指出:“公民教育的具体实施,绝非仅仅涉及直接公民教育课程的设置,而是涉及学校教育中所有直接或间接的公民教育因素的开掘,涉及到学校教育全部生活的改进。”学校公民意识教育只有扎根学生的生活世界,在公民生活中培养学生的公民意识和积极行动能力,才能造就现实的、合格的社会公民。公民意识教育应该是班级和校园生活的重建与体验,具体来讲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一是以班级活动、各类学生社团活动与学校日常管理活动为载体进行学校公民意识教育。二是通过各类社会服务活动来建构学校公共生活。三是学校的公民意识教育应在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中,结合重大社会事件进行公民意识教育,提高学校道德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3.借助新媒体等舆论工具进行学校公民意识教育

当今社会已步入信息化时代,微博、微信、飞信等作为新的媒体形态成为各国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有力工具和重要途径,是政治社会化的重要手段。新媒体和传统的大众媒体相比,除具有覆盖面大、传播速度快、普及性高、形式生动活泼等特点之外,受众的主动性强,能够与受众建立真正的联系,实现了大众传媒的“小众化”。新媒体作为当前我国意识形态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传播国家的政治文化,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塑造公民的政治人格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是学校德育不可缺的组成部分。新媒体传播信息的速度快、时效好,生动有趣,感染力强,作为对学生进行公民意识教育的手段应越来越得到重视。新媒体消解了信息发送者与接收者之间的边界,为学生提供参与社会生活、发表自己的观点及意见、表达利益诉求、进行公民意识教育的重要平台,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自由、民主、平等等公民理念。

4.通过创新教学方法进行公民意识教育

公民意识教育,只有落实到具体的教育教学方法上,教育的目标才能真正落到实处。在德育课堂上充分运用互动性的教学方法进行公民意识教育,必然能够极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德育的实效性。互动性教学是“师生为实现一定的教学任务和教学目的,围绕教学内容,共同参与,通过对话、沟通和合作活动,产生交互影响,以动态生成方式推进教学活动的过程。”在互动性的教学过程中,通过与他人的互动,借助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师师之间的交互性活动,每个人都在与他者的关系中真实地享受权利,切实履行其社会义务,形成对公民角色的真实体验。在尊重、责任、民主的关系中生成自我,在民主、开放、参与、互动的教学体验中唤醒个体的生命意识,形成关怀意识和责任意识,培育学生积极的生活方式,促进个体从学会做人向学会做公民转变,培养与时展和个体生命健康成长相适应的公民意识。

四、总结

公民意识教育是当前社会发展的现实诉求,是学校德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公民意识教育丰富了学校德育的内容,拓展了德育的研究视域,公民意识教育应通过课程化建设和教育教学方式的创新等多种途径来进行,从而实现德育的创新与发展,为现代社会的发展培养合格的社会公民。

作者:程德慧 单位:河南农业职业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