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道德教育对策研究(4篇)

学生道德教育对策研究(4篇)

第一篇:高职院校学生道德教育对策研究

1.高职院校学生道德教育的意义

国家的发展,除了经济、军事等硬件的发展外,还要注重文化、思想道德等软件的发展。无论任何层次的教育根本上都是培养人,而一个人无论知识和技术水平怎样,跟怎样做人,道德水平关系不是很大的,所以道德需要培养和教育。但高职院校与其它高校在教育目的上的不同点是高职院校是以为社会输送专业对口型的高素质人才为目的,而在新世纪对人才的定义,不止是专业技术层次上的,更是思想道德上的。因此在高职院校中,对于学生的道德教育也就更应该做好、做到位。据调查,高职院校学生目前综合素质较差,在学校多半都是玩耍混文凭过,多数学生对未来充满迷茫,价值观混乱。他们这个年龄正是价值观建立的时候,我们的教育不能让这一大批的学生价值迷失。只有当学生从高职院校出来后,不仅在专业素养上合格,还在思想道德方面合格,才能真正成为社会需要的人才,而如果学生只有才华,却没有培养好思想道德,那么这种人不仅不会对国家与社会有所贡献,反而会造成更大的危害。在现今愈发重视道德素质的国际市场中,高职院校的学生要想接过国家发展的重担,成为推动国家更快、更好发展的高素质人才,在大学中就要重视自己的思想道德培养,接受更完善、更全面的道德教育,才能顺应时代的发展,承担起国家与家庭的重担。

2.高职院校道德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2.1学校、学生不重视道德教育

由于我国高职院校起步较晚,受传统应试教育影响较深,导致高职院校对道德教育的不重视,重技能培养而轻道德教育。在大部分高职院校中,思想政治课程课时安排比较少,并且有被逐渐边缘化的趋势。而且受学校整体不重视风气的影响,思想政治的任课老师上课也不认真,课前没有好好备课,在课堂上也是泛泛而谈,或者就是照着教材授课,无论从内容还是受重视程度都不能满足和真正实现对学生的道德建设,从而也就无法吸引学生的兴趣,学生也就不能从课堂上得到好的思想道德培养,不利于高职院校实现为社会培养高素质全面型人才的根本目的。

2.2道德教育基础条件缺乏

在高职院校对学生的道德教育中,最不容忽视的基础条件就是师资与教材。在当下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授课的师资力量严重缺乏,任课老师水平参差不齐。由于学校与老师的不重视,导致大部分的思想政治任课老师并没有更上现代教育的步伐,及时的更新自己,积极吸取科学的现代教育理论知识,提升自我的专业素养,从而导致在任课时不能有效的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完成对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培养。而在另一方面,受道德教育不受重视的影响,教材长年没有得到及时的更新,从而落后的教材往往让思想政治老师在备课与上课时捉襟见肘。

3.高职院校道德教育问题的对策

3.1学校加大在道德教育上的资源投入

高职院校要想改善道德教育缺失的问题,第一步就要加大在道德教育上的资源投入,一方面能由上至下的改变学校不重视道德教育的校园氛围,让老师在道德教育上投入更多的精力,吸引学生的注意,提高学生对于思想政治课程的兴趣。另一方面也可以为道德教育的开展提供更好的基础条件,让道德教育有更大的发展空间。只有学校加大了在道德教育上的资源投入,才能让学生从学校的思想政治课程中得到真正的道德培养,成为社会需要的高素质人才。

3.2提升老师的专业素养

学校在道德教育上的资源投入,关键要用在提高学校的师资力量上来。对于学校来说,学校可以定时组织老师参加道德教育的教学培训,多请道德教育方面的专家来校指导,并积极开展高职院校间有关提升学生道德教育的探讨与交流。对于老师而言,老师就要不断的吸取现代科学的教育理论,填补在道德教育方法上的空白,弥补在实际授课时道德教育的不足。只有做到提升自身的专业素养,才能让学生更好的达到现代社会对人才思想道德要求的条件,提升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3.3结合中国传统文化完善教材

在中国源远流长的传统文化中,道德教育一直都是重中之重。四书五经等经典中华书籍中无不蕴含着丰富的人生哲理,其中的现实意义对于现代学生的道德教育有着无可替代的作用。作为中国人对本民族文化都有感情基础,更利于学生从中得到思想道德教育。改变单一的思想政治课教育,在课程设计时从国学经典里汲取智慧,在课堂上让学生得到更多的启发。所以重视和普及国学的教育,编写针对高校或高职学生的国学经典,是对教材改进与完善的必要途径。

4.结语

本文通过对高职院校道德教育重要性的阐述,针对现存的问题提出一些研究对策,希望对高职院校完善学生道德教育有所借鉴与帮助,让学生从中得到真正的益处,把学生培养成一名专业素养与思想道德兼备的高素质人才。

作者:张淑敏 单位:重庆工程职业技术学院

第二篇:医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研究

1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自2013年6月~2013年11月,纳入成都市的四川大学、成都中医药大学等院校大四及以上年级学生与实习医生进行调查问卷。所调查学生和实习医生的专业包括临床医学(五年制和八年制)、医学检验、医学技术、康复治疗和护理学等。

1.2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取问卷调查和个别访谈的方式,在调查对象自愿配合的前提下,以专业、班级为单位发放问卷。调查问卷的填写均为调查对象独立完成,由调查员当场回收。

1.3调查问卷的设计

调查内容涵盖职业态度、职业道德规范认知、职业纪律和职业道德教育现状四个方面。问卷题目指向明确,分为单项选择题、多项选择题、开放式问题,以期体现医学生职业道德素养的认知现状与职业道德教育过程中取得的成绩和存在的问题。

1.4质量控制

调查采用统一自制调查表,小范围预调查之后修改问卷歧义部分,完善问卷内容;调查员全程参与调查,有指导受访者填写问卷的能力,并有效控制问卷回收率及有效率。

1.5统计分析

采用Excel录入数据,统计分析采用SPSS17.0软件进行。对调查医学生的职业道德认知情况和教育情况进行描述性分析。

2结果

2.1调查问卷发放情况

本次共发放问卷400份,回收396份,回收率99%,有效问卷390份,有效率98.5%。

2.2对职业道德的认知情况

职业态度指个人对职业选择所持的观念和态度。对于选择医学专业的原因,“外在功利型”的人数不少,而受“内在精神”——“医生救死扶伤,是十分高尚的职业”——驱动的占54.2%。在面对“你是否曾经考虑过转专业或退学重新参加高考”问题时,42.5%的学生表示曾考虑过,而这一考虑有多种原因。面对职业道德教育,72.5%的医学生认为有必要,但觉得专业教育比职业道德教育更重要的占71.5%;在实习、见习的过程中有70.7%的医学生偶尔有迟到、早退或旷班现象,对上班纪律的遵守不够严格。而对于收受红包、回扣与礼品的看法,72.5%的学生表示强烈谴责这种违纪行为,而有12.3%的学生则认为这是行业中不成文的规定,自己能够理解并接受此种行为。这表明,大多数学生能够正视医疗行业中出现的违纪违规行为,但仍有部分医学生对此类行为采取纵容、漠视,甚至认可的态度。

2.3职业道德教育现状

对于医学生职业道德养成的影响因素,42.8%的医学生认为学校教育对自身职业道德素养的形成影响最大,25.6%的学生认为社会教育的影响最大,19.2%的学生认为网络媒体的影响最大。对于医学院校开展职业道德教育课程的状况,并非所有医学院校都开设有专门的职业道德教育类课程,有些学院是依托公共课程,如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或者是相关的素质教育活动和社会实践开展;承担职业道德相关课程教学工作的老师也多为专业课老师、公共课老师和辅导员等从事学生工作的老师,并未配备专职的职业道德教育的师资。对于学生对学校职业道德教育状况的评价,有36.4%的学生认为此类课程完全没有吸引力,仅有22.1%的学生认为学校开展的职业道德教育非常有吸引力。

3讨论

1991年由国家教育委员会高等教育司下达106号文件附件四颁布实施的《医学生誓言》中强调了医学生的习医行为规范“:健康所系,生命相托。当我步入神圣医学学府的时刻,谨庄严宣誓:决心竭尽全力除人类之病痛,助健康之完美,维护医术的圣洁和荣誉。救死扶伤,不辞艰辛,执著追求,为祖国医药卫生事业的发展和人类身心健康奋斗终生。”医学生是未来的医务工作人员,加强医学生职业道德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3.1创新教学方式,完善医学生职业道德培养机制

职业道德教育课程理论性强,多采用灌输式的教育方式,不仅不受重视,收效甚微,而且极易引起学生对此类课程的反感。提高职业道德教育课程吸引力,应当建立一套系统的教育培养机制,专门的课程与老师、多样的教学方法、科学的考察方式、客观的教学评价和反馈。

3.1.1课程设置

在课程设置的学时方面,我国医学院校的人文社会科学课程学时大约占总学时的8%左右,而美国、德国、英国、日本的医学院校中人文社会科学类课程远高于我国。人文学科在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培养学生正确的思维方式和较强的创新思维能力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因此,我们应逐步转变观念,将职业道德教育贯穿于医学教育的全过程,着重培养学生的“转化式学习”能力。在课程的设置方面,我们应当开设专门的职业道德教育课程,并真正将之作为核心课程。在新生入校阶段,可结合新生教育对医学生进行职业道德教育,着重培养学生高尚的理想情操和对专业的认同感。在低年级阶段,可依托“两课”与辅导员“形势与政策”课程进行职业道德教育,着重培养学生的法律素质、道德素质以及奉献精神,使思想政治教育与医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相互促进,共同发展。在高年级实习阶段,可采取医院、学校互动的教学方式,更多地关注现实世界,分析现实问题,通过带教老师的言传身教,举办专家座谈、讲座等形式,着重培养学生严肃认真的科学精神与责任意识。此外,建立辅导员、任课老师、带教老师“三位一体”的考评方式,将职业道德课程作为医学生实习和见习的考核指标,并纳入医学生综合素质的考核体系,作为就业推荐的重要参考。

3.1.2体验式教学

在教学方式上,传统说教式的教学方式很难在情感上得到共鸣,应将理论讲授与现实生活结合,以具体案例为切入点,如医患矛盾等问题,实施启发式教学,调动学生主动参与,锻炼学生的伦理思维能力。此外,还应采用体验式的教学方式,开展各种社会实践活动,如暑期大学生三下乡活动;开展“一日轮椅体验”、“一日盲人体验”和“医患换位体验”等活动。让学生以患者的身份挂号、排队、看病、检查,拉近学生与患者的心理距离,培养医学生的话语艺术和交际策略,让医生在诊疗过程中能“想患者之所想,急患者之所急”。这类体验式的教学方式能够培养学生热爱生命、尊重生命、理解和体谅患者的优秀品格,将外化的道德观念内化为自觉的道德行为,由他律转向自律。

3.1.3引领式辅导

健全名誉班主任制、导师制与优秀学长制度。充分发挥名誉班主任、导师在学生培养中的引导作用,让其高尚的人品、广博的知识和精湛的技术给学生树立楷模,让其感染力和影响力引导学生成人和成才。高年级的优秀学长与低年级学生年纪相仿,利用这一优势能够充分发挥优秀学长在学生培养中的模范和带动作用。

3.2规范医疗行业行为,营造优良行业环境

教育需要形成合力,不只是学校单方的事业,家庭和社会对一个人价值观念的养成具有重要影响。当今社会的市场化环境给医院带来了许多负面影响,如个人主义、拜金主义盛行,收取回扣和商业贿赂被视为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合理行为,而这些现象在医院市场化改革后又缺乏有力的监管,造成不正之风盛行。此类现象若得不到有效监管,医学生的职业道德操守将会面临巨大的挑战,失去实践意义。因此,规范医院的市场行为,加大对“红包”、“大处方”、商业回扣等丑恶现象的惩罚力度,营造风清气正的医疗环境,尤其是附属医院的医疗环境的营造,可看作是医学生“职业道德教育基地”建设,对医学生职业道德操守具有直观的根本性的导向作用。

3.3充分借助网络工具,形成正确舆论引导

信息时代的到来让互联网也成为了教育的重要阵地,网络中教育资源丰富、信息传播快捷,但是网络中也充斥着不健康信息,可能会影响学生的道德取向、心理健康和行为模式。19.2%的学生认为网络媒体对自身职业道德操守的养成影响最大,因此利用网络工具对医学生进行正确的舆论引导十分有必要。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第一,辅导员应当及时了解网络舆论热点及可能对医学生造成的现实影响,洞察学生的思想动态,尤其要对社会、医疗行业出现的突发事件保持高度警惕;第二,运用微信、微博、校园BBS、人人网等新媒体掌握学生思想动态,并及时传递信息,参与论坛讨论,把握舆论引导的主动权;第三,鼓励医院及医学院教职工全体参与校园舆论建设,优化校园舆论环境,提升对校园舆论的引导能力。

3.4扎根传统文化土壤,与传统文化相适应

人文医学对医学生价值观和人文智慧的培育至关重要,价值观决定了一个人如何选择,是为“道”,人文智慧则决定了如何做好,是为“术”。而这种“道”和“术”并不是抽象的“形而上”,而是实实在在能为人感知的存在。不同的文化土壤中医学生职业道德的培育具有不同的特点和方式,因此医学生职业道德培育与传统文化相结合。我国传统文化是内敛的、含蓄的,强调细节制胜与以德服人。由于医患双方在文化水平和知识结构上存在一定的差异,这就对医生的语言形式和交际策略提出了一定的要求,对患者主动表示体谅和关心,用简单的话语安慰患者、尽力为患者提供帮助,医到情到,这既体现出了医生高尚的医德与人文关怀,也能赢得患者的理解和信任。因此,要在医学生职业道德教育中强调“人”与“仁”的观念,重建“人性医学”,引导他们成为与传统文化相适应的医生,不仅要看到人身上的病,更要看到生病的人。时展和医患矛盾使得人们对医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的关注度上升,医学生的专业教育与职业道德的教育同等重要。重视和加强医学生职业道德教育不仅有助于医学生个人成长,养成高尚医德医风,也有助于和谐医患关系的建立,是我国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事业的一大助力。

作者:郭佳 赵欣 万腾 单位:四川大学华西医院 四川大学锦城学院

第三篇:中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现状及对策

1中学生思想道德现状分析

近几年,党和政府非常关注农村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建设,上下齐抓共管,加强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建设的力度,出现良好的发展趋势,青少年积极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逐渐形成。然而,当前农村中学生思想道德存在一些问题,这些问题亟待解决,不容忽视、无法回避的:价值观的混乱,价值取向走向功利化,很多学生的人生目标是“离开穷山沟,赚大钱,让自己富起来。”这一注重自身实际利益,不能把个人追求价值与对社会的奉献统一起来的行为,限制了学生的发展,导致个人主义的蔓延,价值观的倾斜,造成学生学习目标不明确,动力不足,厌学、辍学现象极为严重;文明卫生素质较差,不尊重同学,不在乎别人的劳动成果,说话举止粗俗,公德意识不强,健康的生活方式缺少;心理品质较弱,抗挫能力极小,学习不求进取,有的时候不顺心离校出走;辨别是非能力极差,很容易受不良诱惑的吸引,诸如抽烟、喝酒、打牌现象屡见不鲜;不知道感恩,当今的学生接受的爱太多,以自我为中心,对接受的爱不知道感恩,不懂感谢,亲情淡漠,师生之间情感淡漠。有的教师问学生:同学们谁知道父母的生日?结果知道的寥寥无几。试想,连父母的生日都不知道的孩子,如何在父母生日到来的时候,给父母传递生日问候呢?现在,大部分的孩子知道接受爱,却没考虑怎样去回报爱;性知识和性道德的缺失。青春期恋爱的现象不断增多,发生性行为的习以为常,少女妈妈及爸爸必须正视现实,进行性道德教育,让学生自觉远离成人后有能力得到的,打击色情网站。

1.1关于家庭教育的误区:

初中学生第一课堂是自己的家庭,其性格、心理、道德品质、习惯等的养成与家庭有着密切的关系,家长素质直接关系着学生素质:家长的教育不能与时代同步,溺爱的教育导致好逸恶劳、贪图享乐、自私自利;粗暴的教育导致孩子人格自卑和逆反报复;放任的教育导致孩子沾染不良习气;受社会坏风气的影响为孩子树立了反面的榜样,诸如家长,受潜移默化的影响;家庭结构的失调。打工经济盛行,造成大批“留守生”的出现。父母死亡、离异,“单亲孩子”或孤儿的出现,这一切使孩子难于形成健康心态。

1.2关于学校教育的失当:

当前,学校德育教育存在一定的弊端,没有真正实现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学校德育说重要,做起来次要,不能适应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师德建设存在问题。有的教师存在一些错误的看法,认为德育是领导的事,是班主任的事,没有形成人人抓学生德育的局面。

1.3关于社会环境的失调:

社会上的不良风气对中学生影响极大,各类成年人活动场所缺少管理,青少年迷恋其中,冲击着没有防御能力的未成年人这一弱势群体,农村未成年人活动场所少得可怜,制约青少年健康生活情趣形成。

2几点对策措施

中学生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他们的思想道德品质关系到自身未来的发展必须正视困难,面对困难,解决困难,促进学生健康成长,这是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使命。

2.1注重留守中学生的管理:

充分认识加强中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性,做好农村留守中学生教育管理工作,使之成为和谐校园建设的一个切入点和着力点,列入议事日程重点抓。建立学校中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管理工作领导机制和协调机制。以校长为组长、分管德育的领导为副组长、班主任为成员的组成德育管理领导小组,管理好留守中学生工作。建立学校、家庭、义务家长、留守儿童四位一体的协调机制,以留守中学生为中心,学校、家庭、义务家长对留守中学生的管理不流于形式,不出现真空。社会、家庭、学校、义务家长齐心协力,共同关注,尊重青少年的身心发展规律,一切以青少年的素质提高、健康成长为中心。建立留守中学生档案登记、监护人联系、结对帮扶、住校制度。紧密联系,互相配合,为留守中学生成长尽心尽责,营造良好环境。

2.2建立激励制度,科学规范管理:

建立障碍学生(品德障碍、学习障碍、心理障碍等)的激励制度,每月分类评选学生进步奖给予公开表扬,促进障碍学生的进步转化。建立师生心灵沟通制度,增设班主任(科任教师)、校长信箱,时时发现、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成长。建立学生参与学校管理、学生自我管理制度,实行文明行为监督岗、示范岗、一日班长制、值日值周学生制度、文明宿舍评比制度,提高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和合作能力。

2.3寓教于乐,突出重点:

改变传统教育模式,继承与创新结合,创新中求实效。结合开展义务教育新课改,抓住学生思想动态,开展学生喜欢的系列教育活动:加强新《守则》、新《规范》教育,通过宣传栏、黑板报行为规范“三字经”,营造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生活;以学生为主体,以普及为目标,以“保护生态环境”为主题,让中学生认识资源现状,以节约为契机,进行环境污染调查、废旧物品重新利用实践,让学生树立节约资源的意识,从节约每一颗粮食、每一张纸做起,树立崇尚节俭、合理消费,让学生在活动中接受教育。

2.4关注生学生心理辅导:

加强磨难教育,培养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以及独立生活和社会适应能力。

作者:李健 单位:吉林省伊通满族自治县第四中学校

第四篇:艺术专业大学生道德教育方法初探

一、艺术专业大学生道德教育方法的诟病

传统的德育方法包括理论灌输、共性教育、强制说服等,这些方法我们不可否认在大学生德育教育中一定时期里曾经起着重要的作用,但伴随着时代的发展,大学生新特点的显现,传统教育方法的弊端逐渐暴露出来。

(一)理论灌输

无论是高校思政人员还是学校的文化宣传,学生都是被动地接受着学校与社会的强加灌输,而学校为了能够更好地实现教育效果,忽略了学生理解的能力,重视范围的扩大,轻视学生在接受时的吸纳度,造成“雷声大、雨点小”的效果。难以将道德行为规范转化为学生的自我意识,学生容易形成强烈的抵触及逆反心理,有的艺术专业学生还会出现反教育示范行为问题。

(二)共性教育

重共性、轻个性。虽然目前高校不断进行教育改革,倡导“以人为本”的教育模式,但真正能融入实际教育中的所占比重少之甚少,缺少层次性和个体性。个体教育往往出现在触犯学校行为规范的事件时,思政人员才能进行个别教育,虽然这种个别教育目的是让学生自我醒悟,但效果是不可掌控的。学生改掉的只是个别的违规行为,而与道德标准无关。

(三)强制说服

传统的道德教育缺乏明确定位,停留在比较空泛的说服方面,教师与学生的地位是不可撼动的,教师依然成为教育的主导,学生成为被动。学生只能服从接受,不可以反对抵触,强制说服的负面影响也因而显现。

(四)以管代德

艺术专业学生大多行为懒散、约束力不强,因此,思政人员会把主要精力放在日常理管理等常规工作上面,认为管理工作可以统揽一切,忽略了德育教育工作,也忽略了学生内心的根本改变。

二、艺术专业大学生道德教育方法及实践途径

道德教育是知情意行的统一,针对艺术专业的大学生,道德教育的途径应该是全方位的,学校、家庭、社会都承担着不可推卸的责任。

(一)学校要拓展艺术专业大学生德育教育的空间

道德教育的成果不能简单从一个行为来评价,而是综合目标的检验。其中,知识水平蕴含道德认知、专业素质强化道德情感、心理健康增强道德意志、实践活动检验道德习惯。

1.知识水平蕴含道德认知。

第一,文化课课堂教学应与文理有所区别。长久以来,无论综合院校还是专业艺术院校,文化课的内容设置大多是一样的评价标准。可是,我们应该认识到,艺术专业的学生文化课成绩较低,理解理论的能力自然也较文理生差。因此,同难度的课程无法很好掌握,大多数学生会出现“厌学”,不参加文化课学习,因此在基础课教学中课程难度也应有所降低,接受才能掌握,掌握才能应用。第二,师生平等营造民主的课堂教学氛围。艺术专业生不愿意上文化课,这是目前的普遍现象,引发这一问题的主要原因还有课堂的不平等性,教师为了让学生们不缺课,往往采用按照课堂出勤来评定平时成绩,“排座位”“指纹识别”等方式把学生“绑架”到了课堂,教师的权威绝对不可以侵犯,学生被动上课的结果就是课堂睡觉、玩手机来进行“自我反抗”,课堂是以互不尊重为代价的。针对这一问题,高校教师应该把教学重点放在如何吸引学生,可以采用减少理论授课的比重,通过一些当代艺术专业学生喜闻乐见的互动形式:如模仿、游戏、视频、辩论等吸引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施加影响。

2.专业素质强化道德情感。

第一,强化艺术专业大学生认识到所学专业的社会责任感。很多艺术专业大学生从小就树立了从事艺术工作的理想,但是对本专业的追求只是为了自我发展,这一点与文理的学生大为不同。作为教育工作者,很多艺术专业教师片面强调专业技能训练,缺失文化性、人文性,这种教育理念指导下的教学不是成功的艺术教育。我们要加强艺术教育的文化内涵,让学生认同专业承担的社会责任,相信艺术专业有助于提升全社会的文化认知和艺术感受力的能量。第二,形成专业团队式学习模式。艺术专业的专业教学形式也往往是教授与指导的模式,在国外艺术教学中,学生间的互动协作也是激发主动学习的重要形式。课堂上组成的非正式学习小组为完成一项具体任务而建立的正式小组,以及成员固定的长期性学习团队,在团队学习的过程中,相互支持、鼓励、协作、共同完成一个目标,获得更多超出知识以外的收获,团队意识与沟通技能的提升将道德教育的被动变为主动。

3.心理健康增强道德意志。

第一,把握心理阵地是德育教育的内在保障。当前,大学生的心理问题成为大中院校教师较为困惑的问题,适应问题、家庭亲子关系问题、性心理问题、人际交往问题成为大学生最为困惑的问题,每学期的学校心理普测呈数量逐年增多,年级群比例逐渐降低趋势。抑郁、焦虑、狂躁等问题的出现也较大程度地影响艺术专业大学生理想信念的形成,更无从谈及道德教育。因此道德教育要融合心理健康教育,对大学生进行健全人格的培养,注入生命教育和幸福感内容的引入,帮助学生由内化带动外化。第二,依托网络教育是德育教育的有力助手。从1987年中国向世界发出的一封电子邮件开始,中国人进入了网络沟通时代,互联网的应用彻底改变了我们的认知和思维方式。大学生是在互联网中成长的一代,互联网发展为德育教育提供了新的领域和渠道。通过QQ、微博、微信、信箱等沟通方式,让学生不用面对教师的威严而真心交流,把不敢说的话说出来,沟通变得再没有障碍,更有利于发挥德育教育的效果。

4.实践活动检验道德习惯。

第一,专业技术型实践活动。艺术专业学生大多参加过专业技术提升类活动,如画展、艺术演出等,是艺术专业大学生在日常及假期不受时间、地点限制的最为广泛的活动形式。有针对性地指导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强化专业知识,为德育教育提供实践的机会。专业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对大学生适时加以德育教育,将教育寓于活动之中。在承担专业导师角色的同时,还可以成为大学生思想上的指引者、咨询者,在大学生世界观形成的关键时期为其正确地引领,阻止其人生观、价值观的偏离。第二,社会体验型实践活动。艺术专业大学生与社会的链接较文理学生的机会要多,鼓励学生要多走出校门深入基层,参加社会调查、生产活动,参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了解国家和大学所在地区的优秀传统文化和现代化建设的成就,通过这些社会体验型活动强化艺术专业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有效地将德育教育融入实践中,为学生与现实生活的对接找到突破口,帮助学生在社会体验活动中认识自我,体验社会角色、提高辨别正确和错误的道德行为能力,提升道德修养。第三,志愿服务型实践活动。志愿服务型的实践活动是艺术专业大学生最为喜闻乐见的形式,刚刚入校的大学生尤其喜欢参加志愿服务型的活动,它打破以往由学生会到班级为主的纵向封闭式德育教育体系,多角度、多层面地教育学生。通过丰富的“社服”活动及“三下乡”“西部服务”“支教”“帮孤助残”等活动,巩固和深化第一课堂的理论知识,弥补课堂教学中的不足,为大学生提供了参与社会的广阔舞台。学会关怀他人,奉献爱心,在活动中学生往往会被先进模范的事迹所感动,在感动中得到升华。第四,创新创业型实践活动。创新创业活动在艺术专业大学生占有较大比重“,90后”的艺术专业大学生尤其更懂得依靠自己的专业技能参加创业活动:售卖艺术作品、家居设计装修,驻场演出,成立专业工作室等,尤其是电子商务的发展,只要有网络平台就可以进行销售,时代为艺术专业大学生提供了展现自我的更多机会,但也带来了更多的诱惑和挑战。诚信经营、洽谈业务、创新成果原创都是检验学生德育水平的机会,如果处理不好,可能还会违背道德底线及触犯法律。高校教师要针对创业学生进行监督,经常找他们谈心,指导其未来职业规划,鼓励其诚信经营,适时也可以做一些社会调查及反馈,及时纠正不良道德行为,为学生日后走上社会奠定基础。

(二)家庭教育是艺术专业大学生道德教育的重要阵地

社会往往把大学生的德育教育的任务归于学校,忽略了家庭这个重要因素。瑞士教育家斐斯塔洛奇曾指出“:道德教育的最主要场所是家庭”。父母的道德水平对孩子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道德观不是一朝一夕养成的,而是在父母“言传身教”中形成的,因此家人的影响至关重要。

1.艺术专业大学生家庭德育的根本任务。

艺术专业大学生较文理学生来说,大多有较强的个性,家长不仅要教育和引导大学生树立科学的“三观”,还要在人际相处、恋爱关系、就业规划等方面对其进行教育和引导,由中小学阶段的“重智轻德”向“重艺重德”转化,摒弃一些“老实人吃亏“”重要考试可以抄袭”等道德缺失现象。

2.家庭建立良好的德育环境。

家长是家庭德育的教育者和实施者,教育子女切勿粗暴、蛮横,强迫子女被动接受自己的想法,这样的教育方式容易让子女缺乏独立思考的能力,影响子女健康人格的形成,从而在学校出现失德的行为。艺术专业大学生的德育教育不只是几个人的工作,无论是学校还是家庭,还有全社会都应承担德育教育的重要任务,找到适合的、有效的教育方法与途径,教育者相互配合,建立艺术专业大学生德育教育的长效机制,为未来的艺术家及艺术工作者的德育观保驾护航。

作者:王慧 单位:哈尔滨师范大学美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