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职业道德教育与工匠精神探讨

学生职业道德教育与工匠精神探讨

摘要: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新模式下,职业院校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出现诸多问题,为了探索现代学徒制模式下学生工匠精神的培育,文章阐述了现代学徒制的内涵及其特点,以及现代学徒制下培养工匠精神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关键词:现代学徒制;职业道德教育;工匠精神

一、何谓“现代学徒制”

1.定义。现代学徒制是传统学徒培训与现代职业教育相结合,学校与企业联合招生招工,教师与师傅联合传授知识技能,工学交替、实岗育人,校企联合培养行业企业需要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一种职业教育制度。2.内涵。现代学徒制是产教融合的基本制度载体和有效实现形式,也是国际上职业教育发展的基本趋势和主导模式。现代学徒制是通过学校、企业深度合作,教师、师傅联合传授,对学生以技能培养为主的现代人才培养模式。3.特点。现代学徒制是一种符合科学方法和质量保障体系的人才培训模式,强调双导师制,有企业导师负责按国家岗位标准或行业岗位标准或企业的岗位标准对学徒进行培训,由专业教师(或评估师)对学徒的学习结果进行评估。从培养模式来看,现代学徒制的两个突出的特点是“双重身份、双元育人”,即学徒首先是企业的员工,同时是职业院校的学员,如何实现“双重身份”依然面临制度障碍。源于德国“双元制”的现代学徒制,因其校企一体化双元育人,把企业工作本位职业培训与学校本位学历教育紧密结合,而被认为是从学校到工作最佳的过渡模式,受到许多国家的研究和效仿。随着一系列政策的强力推动,我国很多中高职院校也纷纷加入了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

二、现代学徒制背景下学生职业道德教育存在的问题

1.院校层面。许多职业院校比较重视对知识的认识与掌握程度,对职业道德教育缺乏足够的重视。大部分的学校只是把职业道德教育相关的内容增加到了思想政治教育课中,也有一些院校只对毕业生进行职业道德教育,还有部分学校仅仅只是作为学生职业规划的指导,缺乏完善的课程体系。而且,职业院校的教育方法和模式也比较落后,由教师进行单方向理论讲解,学生被动在室内听课,不能深入到实地而无法充分理解职业道德的真正内涵。职业道德教育方法和模式的单一,导致了职业道德教育缺乏科学性、针对性和实效性。2.学生层面。学生普遍认为平时遵纪守法,不出大事就是好学生,对所学的专业技能课掌握牢固,就能让自己顺利就业、创业或择业,对职业道德教育了解不深刻。而部分学生受到社会风气的影响,无法树立正确的价值观,缺乏理想信念,诚信意识淡薄,考试抄袭、随意跳槽等现象时有发生,缺失基本的职业道德。而中职学生的学历层次决定了其就业方向主要是专业技能型岗位,换句话说多数是工人,需要能吃苦、能出力、能坚守。但我们有的学生普遍存在着怕苦怕累、急功近利,大多数人更愿意轻松获得微薄的薪水。缺乏爱岗敬业、吃苦耐劳的敬业精神和奉献精神。这些问题让职业道德教育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三、培育“工匠精神”的必要性

1.“工匠精神”是实现“中国制造2025”的需要。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风起云涌,面对挑战和机遇,发达国家纷纷实施“再工业化”战略,而“中国制造2025”战略正在引领着中国制造业的发展方向,人们更加注重产品的质量,需要各行各业秉着精益求精、耐心专注的工匠精神进行改革与创新。对工匠精神的培育成为现代学徒制应有的时代任务。2.“工匠精神”是职业教育发展的需要。现代学徒制是一种学校面对企业直接输送专业技术人才的一种教育体制,是企业和学校共同育人的制度,学生职业技能的培养虽然是首要任务,但是职业精神的培养也是必不可少的,必须让两者巧妙融合,才能让学生就业后达到一个新的高度。职业教育培养的不仅仅是技术娴熟的职工,还需要其有创新、创造意识,良好的职业操守才是技术人才的坚实堡垒。工匠精神本是职业教育的灵魂,应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3.“工匠精神”是学生立足社会的重要保障。中职学校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具有一定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术、具有综合职业能力,在生产、服务一线工作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因此,中职学校在加强学生专业技能训练的同时,更应该强化对学生“工匠精神”的培养,这样将大大提升学生的就业竞争力,促进学生的个人职业发展。

四、如何打造“工匠精神”

1.改变观念,大力弘扬工匠精神。在当今日益紧张的市场就业环境中,平常的工人依然属于最底层劳动群体,没有得到平等的待遇和尊重。特别是体力劳动者,他们没有所谓的职业自豪感,所谓的工匠精神更加不知从何谈起。在职业教育中重视“工匠精神”的培养,是与社会科技的进步、繁荣和全面发展密不可分的。现代学徒制从制度层面为职业教育培育工匠精神提供了很好的平台。因此,职业院校应该转变观念,走出以往过于重视技能传授、文化教育而忽视职业素养培育的误区,从思想上重视对工匠精神的培育,将工匠精神纳入人才培养方案,并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使学生认识其实质与内涵,形成职业态度,提升职业素养。2.明确校企双方职责,通过校企文化渗透工匠精神。近几年,中职学校采用2+1人才培养模式,即学生在校接受知识教育两年,到企业进行顶岗实习一年的人才培养模式。现代学徒制涉及学校与企业两种文化,这两种文化在文化内涵、功能和发展趋势等方面有着各自的特点,但在人才培养、社会服务等方面又存在相同的特征。以校企文化融合为切入点,在校企文化融合中逐步渗透工匠精神。在学校可利用广播、橱窗、实训基地及班级特色创建等方式宣传工匠精神,让工匠精神融入校园文化建设之中。可将企业文化融入课程,将企业的经营服务理念、战略目标,企业的竞争意识、创新意识、效率意识、敬业精神等与专业课相融合,在思想政治课、就业与创业指导课中融入工匠精神。还有在校园中开展以工匠精神为主题的职业教育活动等。在企业真实的工作环境中,让学生亲身参与工作实践,在实践中不断磨练技艺,体验并形成精雕细琢、精益求精、严谨、专注的工匠精神。3.提高教师的职业素养,促进学生工匠精神的培育。良好的职业素养和“工匠精神”不是喊口号喊出来的,也不是教师严厉呵斥出来的,是靠身体力行、潜移默化影响出来的。专业课程教学实质上是由诸多的细节构成的。例如一根导线的规范连接、工具仪表的正确使用、安全用电的规范操作等都十分讲究程序性、技巧性,稍有不慎就可能导致设备损坏或造成安全事故。而教师的示范行为会在无形中感召学生,促使他们去思考和实践。根据现代学徒制的改革要求,职业院校应该合理规划“双导师”队伍的构成与建设,建立校企师资互聘共用机制,将企业教师队伍建设纳入师资培养计划,为企业教师提供培养、学习的机会,提高他们的理论教学水平;对于学校教师,则通过制定培养计划和轮岗轮职计划,鼓励并要求其参与企业生产实践,并由企业安排指定岗位上的能工巧匠给予指导,帮助其提高实践能力。无论是企业兼职教师还是学校专任教师,都应真正参与到人才培养过程中,分工协作,更好地指导和培育学生具备“工匠精神”。4.规范现代学徒制管理,完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目前,我国现代学徒制仍处于试点探索阶段,制度和管理仍不完善;初步建立起的中高衔接的职业教育体系,还存在中、高职培养目标定位不清,教学内容重复、脱节的现象。所以,首先,应制定现代学徒制的相关管理规定,包括学徒的招工、招生,学徒在企业的管理,校企双方的职责,学徒的考核,学徒的薪资待遇等各个方面的规章制度。学校、企业与学徒能够明确各自的权利和职责,学徒才能自觉遵守工作规章制度,养成守时、负责、刻苦、创新的工作态度,以制度、规范来约束和激励学徒,为培育工匠精神提供制度保障。其次,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应科学制定和统筹安排中、高职的培养目标、专业设置、教学内容等,按职业能力要求整体设计培养方案,将学生的职业素质、工匠精神培育系统贯穿于整个教育过程;发展技术本科,逐步创办和试点研究生层次的职业教育,使职业教育体系向纵深发展形成完备的职业教育体系。

参考文献:

[1]李工真.德意志道路:现代化进程研究[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5:68.

[2]李宏昌.供给侧改革背景下培育与弘扬“工匠精神”问题研究[J].职教论坛,2016,(16):33-37.

作者:俞陈营 吴剑英 单位:福建第二轻工业学校 福建理工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