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历史课堂教学浅议(3篇)

初中历史课堂教学浅议(3篇)

第一篇:初中历史课堂教学提问技巧

摘要:课堂提问是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最基本的一种教学手段,有质量的课堂提问不但可以高质量地完成教师在教学中的任务,还可以带动学生的积极性,锻炼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也增加了教师与学生直接的互动。本文与初中历史学科的教学内容相结合,对教师在课堂中的提问技巧进行总结和归纳,并且提炼了教师在上课时提问需要注意的问题,尽可能地保证课堂提问的质量。

关键词:初中历史;课堂提问;提问技巧

一、引言

对学生而言,初中恰好处于开拓思维的重要时期,教师在课堂中的提问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学生的思维创新,因此教师能否做一个正确的引导就极为关键。思维能力不论对学生目前还是未来的发展都是很重要的基础,从形而上学的角度,有质量的课堂提问符合现代社会对人才培养的需求,与时下教育发展的形势相符。在这样的教育发展形势中,教师应当发挥在课堂中提问的优势,熟知并能运用课堂提问的技巧,使课堂的教学质量得到提升。

二、提问内容不能千篇一律

初中是学生思维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在课堂中教师应该注重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而不是仅仅是完成课本上的知识讲解,课堂提问是学生思考能力提升的一个重要途径,有效的课堂提问能够带动学生的思维,但是提问的方式不能太枯燥,沿袭旧规,这样无法激发学生的兴趣,比如有的教师总是对学生进行一成不变的提问,在讲农民起义这一课时,教师就问学生:“是谁率先发起了农民起义?农民起义的原因是什么?农民起义导致的结果是什么?农民起义的意义是什么?”如此一连串乏味的问题,会消磨学生对历史学科的学习兴致,也容易导致学生形成固定的思维模式,限制学生思考能力的发展,使学生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遇到稍复杂一些的问题时不懂得灵活变通。所以,教师应当在提问方式上进行创新和适当的调整,尽可能选取不同的提问方式对学生进行提问,例如教师在教授农民起义的知识点时可以先针对秦的暴政这一内容对学生进行讲解,播放一些视频资料让学生更好地感受到秦朝残暴的统治,进而向学生发问:“在面对如此残暴的统治时,假设你是秦朝的农民,你会采取什么措施?”有了先前秦的暴政这一铺垫,学生便会很自然地联想到“起义”这个答案,一方面让学生对农民起义的起因有了更深刻的了解,另一方面通过这种循序渐进的提问也能够引导学生去思考问题的答案。

三、提问方式要具有鼓励性

有些教师为了快速地完成自己的教学,常以成绩优异的学生的思维模式进行提问,这种做法虽然使课堂效率有所提高,也节省了教师讲课的进度,但思维能力没有那么强的学生会因此无法跟上教师的教学进度,长此以往,学生对历史知识点的掌握越来越力不从心,成绩得不到提升,甚至有可能产生自卑厌学的可怕后果。但是太复杂的提问会让成绩中下的学生失去兴趣,不愿意思考;太容易的提问又会让成绩优异的学生觉得索然无味,不乐意听。因此,教师的提问应当考虑到全体学生的思维综合水平,鼓励全体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踊跃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想让学生提升课堂效率,情境设置法不失为一种很好的方法。教师采用设置情境的方式进行提问,让每一个学生都融入到课堂中,比如当教师教授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这一课时,先让学生了解七七事变这一史实,教师向学生提问:“假设没有七七事变,中华全民族的抗战还会开始吗?”这一问题激发起学生的兴趣,在“会”与“不会”的思考中学生将产生对知识强烈的好奇心,进而向学生抛出一系列的设问,如:“在1937年以前中日的关系是怎样的?当时的中国处于一个什么样的状态?战争的意义是什么?经过这场战役中国革命发生了什么样的转变?”通过以上一连串的问题,带动起每一位学生思考的积极性,激发出学生的求知欲,对回答正确的学生进行简短的表扬鼓励,使教学效果得到提高。历史教学中有不少难点,需要分步解答才能让学生更好地吸收,这时教师提出的问题应该由浅入深,可以用设问的方式对学生进行逐渐地引导,从而使学生全方面地理解知识要义。

四、提问应当注重探究性

历史作为一门记载人类社会发展进程的学科,有其真实性和严谨性。按地域来分,历史可分为:亚洲史、欧洲史、美洲史等;按时代来分,历史可分为:近代史、古代史等;按学科来分,历史又可分为:宗教史、美术史、电影史等。对于初中的学生,他们需要掌握的是中国古代史、中国近代史、中国现代史、世界古代史和世界近代史。不论是教授哪一时期的史实,教师都应该确立求知和创新的科学态度,培养学生求真的意识。许多历史事件都具有相同的特征,但是在结合各自的文化背景后又有着不同的含义,教师可以这样提问学生:“大家都知道中国有两次‘入世’,一次是鸦片战争之后,一次是2001年,中国‘入世’得到世贸的批准,那么请问大家,这两次‘入世’有什么不同的地方?提醒大家一下,可以从它们的原因和性质上去思考。”给予学生充分的思考时间,让学生自己去翻阅教材寻找答案,通过查阅资料与思考,学生发现中国的第一次“入世”是被动的,第二次“入世”是主动的;第一次“入世”的性质是促进中国与其他各国的交流,第二次“入世”的性质是推动中国的经济发展。这种方式比教师生硬地灌输知识点更让学生记忆深刻,学生通过独立寻找答案的过程,锻炼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也增强了学生对历史学科学习的自信心。当下的学生一味地被动学习,老师给多少,自己接收多少,不懂得主动寻求问题的答案,因此激发学生勇于探索、勇于实践的精神是教师培养优秀学生的首要任务。

五、结束语

综上所述,高质量的课堂提问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学生养成独立思考、自主学习的好习惯。需要注意的是,课堂提问并不是随随便便抛出几个问题,也不是不论问题难易都交给学生去解决,教师的课堂提问还是应该根据学科任务去设置,从实际出发,结合教学要求,同时要考虑到学生的思维水平,进而提高教师提问的效率,来实现提升历史教学能力的目的。不管是教学方法还是教学技巧,都需要教师去不断地实践和总结,这样才能积累下丰富的教学经验。

参考文献:

[1]徐侠.浅谈初中历史教学中教师的提问技巧[J].文理导航,2013(1):27.

[2]王风录.浅谈初中历史课堂教学提问技巧[J].软件:电子版,2013(8):231.

[3]李亚军.初中历史教学的有效提问[J].科技创新导报,2015(13):189.

[4]孙萍芳.浅谈初中历史教学如何把握提问技巧[J].读写算:教育导刊,2014(21):44.

作者:曾德泉 单位:尤溪县第五中学

第二篇:初中历史课堂教学有效性思考

摘要:新课改的深入推进对于我国的教育事业具有重要的影响。现行的传统教学方式已经跟不上当今时代的脚步,需要教师不断结合优化的教学方式来提升课堂教育的有效性,进而更好地促进学生掌握我国的历史知识。下面就初中阶段如何提高历史课堂教育的实效性进行了阐述。

关键词:初中历史;课堂教学;问题;有效性

一、引言

初中阶段的历史教学模式主要是教师对教材进行阅读分析,重点部分进行标注处理,而学生往往是采取反复记忆重点知识的方式来学习历史,随着新课改慢慢深入贯彻,人们开始越来越重视对于学生本身综合素质的指导与教育。现行的教学模式渐渐不能跟上时代的脚步,需要不断做出改变。因此,在日常教育教学中,教师要不断探索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的方法,从而促进学生更好地吸收学科相关的重要知识点。

二、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

(一)学习动力欠缺

在初中教学中,由于历史科目往往被作为副科进行教学,其成绩的高低对学生整体成绩的影响并不大,从而造成了学生在保证主科目成绩的前提下,对于历史成绩并没起到一定的重视。同时由于历史教学内容离学生的实际生活较为久远,让学生觉得较为枯燥,因而很难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造成了课堂教学效率差。

(二)教学方法单一

实际上,教师往往采用单一的教学模式进行教学,不能实事求是地基于学生的状况及教学知识点开展高效的课堂教学。这样不仅不能有效地实现教学目标,同样也会让学生产生厌烦的心理,从而极大地降低学生对历史科目的学习兴趣。

(三)课堂教学缺少有效的互动

学生作为接受知识的主体,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当积极与学生进行交流,通过了解学生的内心,获知学生的想法,从而结合学生兴趣进行教学。但是,在现今初中历史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并没有与学生进行思想交流,针对学生有疑问的地方不能进行更深层次的回答,同时对于学生错误的问题也没有进行及时地纠正,造成了学生对历史的误解。举个例子:学生所感兴趣的历史题材电视剧,但是电视剧往往都是编剧虚构的,从而造成了学生错误地认为那就是历史。因此,在学生提出错误的问题是教师应当及时进行讲解,并且引发学生进行深层次的探索与研究。否则不仅浪费教学时间,也不能有效地实现教学目标。

三、深入探索历史教学有效性

(一)营造课堂氛围,激发学习积极性

我们总说一个人若想学好一件事,首先得对这件事感兴趣,只有感兴趣的事物,学生才会更加深入地进行了解。因此,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教师应当结合相应的教学知识点,设立活跃的学习环境,促进学生积极地参与其中,从而更好地吸引学生投入到历史学科的学习中。例如,通过提出疑问来创设教学情景,让学生带着疑问学习,效果事半功倍。利用电脑在教室里展示课本上的图画,通过图画内容强化学生对知识的把握同样也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激情。如在学习《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这一课时,我利用多媒体展示地图《德意在欧洲的扩张》,用动画生动地再现二战全面爆发后,希特勒闪电般迅速占领欧洲大片领土。通过创设情境,学生深陷历史氛围之中,这样不仅能在教学中吸引学生的兴趣,同时也为学习下一课国际反法西斯联盟的建立这一知识点作了铺垫,达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二)增加游戏环节,提升学习吸收能力

在教学中,教师往往采用简单直接的指导方式进行教学,拿着知识点讲解知识点。这种教学不仅不能提高教学质量,同样不能及时地了解学生掌握知识的状况。因此,在历史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结合相应的知识点,搭配游戏,从而增强教学的有效性。在游戏中学生能更好地激发学习灵感,对于知识的认知更加透彻,从而增强学生对历史知识的领悟能通过游戏教学,不仅能增强课堂趣味性,让学生在愉悦的气氛中学习,同样通过别样的教学模式能够发现学生掌握了多少历史知识,从而为今后的教学打下基础。例如,在讲解“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时,我采用词语接龙的方式(不限范围),让学生叙述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成就。通过接龙游戏,不仅开动了学生的思维,同样让学生在活跃的氛围中了解到更多的中国民族工业,从而有效地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三)因材施教,激发学生主动投入到教学活动中

在初中教学中,教师应当结合学生自身的特点进行教学,在学生能够接收的范围内进行刺激教学,从而激发学生投入学习的主动性,从而更好更快地学习历史知识。例如,教师可以将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进行历史知识和问题的辩论赛,通过辩论赛的方式让学生认识到与他人的差距,促进学生在辩论赛中增加自身的历史知识通过辩论活跃课堂教学氛围,让学生在活跃的氛围中自觉地进行历史学习。如在分析“秦始皇功过”时,我引导学生就自身学到的知识对秦始皇的功与过进行辩论,让小组长通过对辩论的题材进行任务划分,不仅凝聚了学生们之间的团队意识,还让学生们在辩论赛的过程中获得了相应的历史知识,更加巩固了历史知识的基础。

(四)利用科技技术,改善课堂教学

在传统的历史教学中,教师在利用板书教学的教学方式,枯燥无味,甚至会让学生慢慢讨厌历史,慢慢淡化了学生对学习历史的热情,也不能全面地给学生展示教学内容。而随着科技技术在教育事业中的不断应用,我们教师上课时,可以结合教学知识点,搭配一段与教学内容有关的影像,在讲解到相应的知识点时,将影像播放给学生观看。这样不仅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同样也能促进学生通过有趣的画面以及影像资料联想到相应的历史知识,进而更好地增强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四、结束语

总之,所有事物的成功都是需要长久的积累,并坚持不懈的努力维护才能得成的。所以提高教学有效性需要教师与学生一起加油,然后通过长时间积累,最终达到量变到质变的飞跃。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应当结合学生的特点及教材本身条件,不断完善现有方法,从而更好地促进学生投入到历史知识的学习中,进而不断丰富自身的知识,为今后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条件。

参考文献:

[1]彭双江.对提高初中历史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思考[J].教育科学:引文版,2016(11):69.

[2]金斐.贯彻“学讲”,提高初中历史课堂教学质量———以《从开皇之治到贞观之治》的教学为例[J].新课程•中旬,2016(32):69.

[3]夏彩兰.文史结合提高中学历史课堂教学效率[J].教育教学论坛,2017(31):265-266.

作者:林渊岚 单位:福建省龙岩市永定区湖雷中学

第三篇:中美初中历史学科课堂教学差异

一、问题的引入

笔者使用美国八年级的教学设计《秦朝的灭亡》试着上一节课,目的是观察美国教学设计的教学理念、教学思路以及在中国的课堂使用美国的教学设计的教学效果,以达到借鉴与反思的目的。《秦朝的灭亡》在人教版是七年级上册第十课《秦末农民大起义》的内容,为更有利于观察,笔者对美国教学设计的处理是基本不作改动,考虑到其中的两份史料《法家思想》和《过秦论节选》是用文言文翻译,七年级的学生在阅读这些史料时会有较大的困难,而且美国学生看到的也是英文翻译的文本,他们也不存在翻越文言文这座高山的难题,因此笔者把这两篇史料翻译为白话文交给学生阅读。在对两份设计都进行了认真的准备后,笔者使用美国的设计在其中三个班上课,另三个班使用本人的教学设计进行对比、观察。从备课、上课到课后学生反馈的过程中,笔者感触颇多。当然,仅仅从一次对比实验去得出某些结论是显得非常单薄,但笔者认为我们透过这一扇窗户去看看窗外的世界还是可行的,现从对比授课的角度对这两节课从教学目标的设计、史料的运用及师生关系等方面进行分析,以达到借他人之长补自己之短的目的。为便于叙述,笔者把使用本人教学设计的课堂称为中式课堂,使用美国教学设计的课堂称为美式课堂。

二、中美课堂的差异

(一)教学目标的差异

从两份教学设计的表面上看,美式课堂的教学目标只有一个:探究秦朝灭亡的原因。[1]中式课堂的目标明确,罗列清晰:1.列举秦朝暴政的表现。2.分析秦末农民起义爆发的原因。3.说出秦末农民战争的领导人。4.在秦末农民战争形势图上指出秦末农民战争的爆发地点、主要战役。5.说出西汉的建立者、都城。6.分析刘邦取胜的原因以示领悟“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的道理。对比两份目标,不难发现,中式课堂对知识目标无论从陈述或是比例上看均占有重要篇幅,强调了对重要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历史现象、历史发展线索的理解,可见中式课堂非常注重史实性知识的掌握。而美式课堂目标看似只完成“探究秦朝灭亡的原因”这单一目标,对历史基础知识本身没有任何要求。在实际授课中,中式课堂在清晰、明确的目标导向下,教学过程相对流畅,有条不紊地完成各项目标的教学。反观美式课堂,整节课是以“探究秦朝灭亡的原因”这一过程的思维能力训练为目标,所有的知识点教学均蕴含在思维能力训练过程中,而且由于它对历史基础知识本身没有任何要求,这样在上课过程中或课后,笔者都不禁在自问:“学生都掌握了吗?”当然这是中国教师在长期的中国式包办教学生态土壤下的一种不放心。实际上可以看到美国的设计反映的是一种围绕学生长期成长的教育目标,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探究能力。中式课堂注重学生掌握的“知识量”,培养学生吸收知识的行为和接受能力,但这些都是表层性的史实知识,这些知识无疑对学生将来的工作与生活只会增加多一些的谈资,因为只有思维的训练与释放才更着眼于学生应对未来生活的适用性及灵活性,才更体现学史使人明智的价值。

(二)对史料使用的差异

假若要找这两节课有共同点,那就是都大量使用史料进行教学,而这两节课最大的不同点也是表现在对史料使用的差异上。中式课堂由始至终都在使用史料进行教学,但所有的史料,都是侧重于对史料进行信息提取或印证,参见下图所示的PPT1--PPT4,所有史料的使用目的均在于印证预设的观点:徭役繁重、刑法残酷、失去民心等课本已有的观点。同时即使有对史实性知识的想象如“陈胜会说哪些话来鼓动众人参加到起义中来?”“不同的人站在不同的角度对项羽有不同的看法,若历史再重演一次,杜牧认为项羽能赢吗?王安石呢?”等问题的设问,这也只是涉及对历史人物、事件、制度或影响的感受与掌握,其实质只是借助史料去印证更为具体的史实知识,让学生更易于接纳将要被传授的历史知识而已。而美式课堂关注学生基于史料的个性评价和独特的个人观点,参见下图PPT5--PPT8,在提供相关的史料后进行以下的设问:“这样的问题设计目的是引导学生从各种史料中表达问题,通过基本问题层层设问,引导学生关注时序观念、变化与延续、移情理解、原因探索等学科深层结构的关键性理解,向历史资料提出质疑、构建合理的历史解释,以史料为依托进行历史的探究,‘学习’做历史学家所做的事”[2],可见美式课堂更有助于学生应对将来生活,更具适应性与灵活性。有意思的是,关于秦朝灭亡的原因,美国的教材由此至终并没有提及,而中国的教材,在旧版本教材的标题是《伐无道,诛暴秦》中已经暗喻了秦灭亡的原因,新教材里标题改为《秦末农民大起义》,也许,这也是一种理念上的进步。

(三)在师生关系方面的差异

在中式课堂,笔者力图构建一种平等的、合作的师生关系,通过问题设置来引导学生对历史进行理解与判断,意图建立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课堂。但实际上这种主导都是强硬的,这种师生关系是不平等的,因为当学生的回答偏离教师预设的轨道时,学生总是被诱导回既定的轨道中来,因为所用资料的目的就是为印证课本已有的观点,整节课缺少观点的碰撞和冲击,所呈现的师生关系相当融洽。反观美式课堂,课堂中师生的对话更多体现在引导学生作出自己的判断及解释,注重发展学生批判性思维,学生的回答更具有个性化特征,教师只是帮助学生掌握知识、发展能力的同伴。

三、师生课后的感受反馈

课后,笔者对学生进行访谈,访谈的内容是从学生对本节课堂教学的认可度及对历史课程学习的认可度两个角度进行交流。中式课堂的学生对课堂的认可度普遍高,大部分学生都认为课堂生动,能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教师的讲解清晰,学生普遍对本课知识的掌握信心足够。而美式课堂的学生访谈明显出现多极分化,其中小部分思维活跃的学生认为课堂生动,能激发他们的兴趣,对本课知识掌握较好;大部分学生认为自己对本课的学习内容一知半解,但都认为这种课堂还可以接受。小部分学生显得无所适从。当然,究其原因也包括学生对突如其来的教学模式不适应导致。在对历史课程的认可度上,美式课堂的学生认为“通过这样的学习训练对将来的生活及工作有较大帮助”的认可度明显高于中式课堂的学生,这当中的原因是不言而喻的。从授课者的角度看,在中式课堂完成了历史基础知识的传授,提高了学生提取信息的能力,培养了学生的口头表达、推理、想象等能力,从学生对知识掌握的反馈上看,这不失是节好课,但课后心里总是有点落空,感觉缺乏某种东西。在美式课堂,教学更着重于学生“创造”历史知识的能力塑造,让学生针对自己的判断与评价作出反思,如本课中“你相信资料A、B、C是关于秦朝灭亡最可信的资料来源吗?还有没有更适合的证据?”它强调了质疑与批判等历史思维的训练,如此,学生的认识事实上已超越了现有的历史文本,其思维释放更具有洞察性、延展性,这才有助于他们将来的工作与生活。这也就是笔者对中式课堂总感觉心里落空的原因所在。

四、启示

综合上述对中美初中历史课堂教学差异的分析,对当前我们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的启示如下:

(一)精选某些点来引导学生进行探究

“从根本上说,中学历史学科的课程目标是要让学生通过历史学习认识生存现状,不是为了学习历史专业知识而是为了提高生存智慧,不是为了了解过去而是为了开拓未来。”[3]这里明确指出了历史学科教学的本义:为了现实生活和未来发展的需要。从目前的教学现状上看,中国课堂更多地关注学生掌握知识的量,学生更多的是接受、印证、复制和理解,当然这可能是为完成中国历史教材追求“学科知识系统性”的又快又有效的路径了,因为中国历史悠久,在有限的学校课时内,上下五千年的历史涉及政治、经济、民族、文化等方方面面,“接受式”的教学也许是最好的选择。但在历史学科教学本义面前,我们还是应该精选某些点来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帮助学生在“学习”做历史学家所做的事的过程中习得对终身发展有用的智慧。

(二)拓展史料使用的功能

在引用史料方面,我们除了展现史料叙述与证据之间的关系,如“在这段资料中可以得到什么样的证据来说明……”的常用功能外,我们还可以采用以下的方法来拓展史料使用的功能,如鼓励学生去分析史料的内容,从中引出推论,说明自己的观点,以及支持此观点的证据,而不是让他们只是去重复或摘要史料的内容;要求学生针对不同材料的证据,就内容和可信度做比较;明确针对相互冲突的证据进行讨论;对同一事件之不同的历史论述加以比较;选出一个主题,给予学生多段来源不同的材料,让他们自己去对照整理,并且解释其中的差异,进而形成他们自己的推演,找出自己的结论等等。

五、结语

中美国情和教育现状存在差异,课堂教学存在差异是不可避免的。作为教育工作者在对中美教学进行对比的时候更多应持有扬长避短的态度,在尊重现行教育制度的前提下有机地将两国的教育观念和方式进行融合,从真正意义上促进学生历史知识、思维能力、创新能力的全面提高。

作者:唐冬爱 单位:广州市花都区花山镇花山初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