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历史课堂教学情境研究

初中历史课堂教学情境研究

一、情境创设在历史教学中的重要性

情境创设在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的应用,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引发学生的思考,从而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提高课堂效率。

1.激发学习兴趣。

初中生对学习的兴趣还是以感性为主,如果老师搞没有味道的“一言堂”,学生只有昏昏欲睡来呼应。老师如果能够根据教材的内容创设学习的情境,让学生回到当时的历史场景中,感受当时的气氛,学生则会表现出更大的兴趣。尤其是上课之初,学生还沉浸在课下游戏的兴奋中,一时之间无法集中精力。如果老师适时创设教学情境,则可以快速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过来,进入课堂学习中。初中生集中注意力的时间在30分钟左右,当学生出现疲劳低谷的时候,老师还要创设情境及时调节课堂的节奏,让学生重新振奋精神,再次进入学习状态。这样学生一直在“时光隧道”中穿越,对历史的学习兴致更高。学生在情境课堂学习中可以更加放松,师生之间的关系更加和谐,更有利于学生对历史学科的喜爱。所以,老师要充分运用自己的智慧,为学生创设一个积极奋进、追求新知的课堂气氛。

2.加深知识理解。

教学情境的创设,可以帮学生再回到从前,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去了解史实,追寻古人的遗踪,有利于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学生在情境中的感性认识更加丰富,在知识的分析整合中可以有效上升到理性认识。像网络信息技术的运用,还可以随时调出需要的史实材料,帮助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教材内容。老师在创设情境的时候要以学生的学习效果为目的,所以情境创设要和知识传授和谐统一,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不断发散思维,用教材知识去考究历史,用历史史料印证教材内容,在对比分析中更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

二、情境创设在历史教学中的应用现状

因为情境创设在课堂教学中有诸多益处,老师们也喜欢研究每节课的课堂情境创设。如果历史课堂不分课型,一律用情境教学,结果是不搭配、不和谐。有的老师喜欢用多媒体,一节课学生在声光电的刺激下,极易产生疲劳。

1.强硬穿插,不够和谐。

情境创设要使教学的内容与所设置的情景和谐统一,既要有感情的渲染,又要在恰当的气氛中实现教学效果。如果情境设置与教学内容关系不大,只是为了营造课堂气氛,则显得很生硬。如人教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0课《秦王扫六合》,这课在开始的时候用的是秦王统一六国的视频,让学生对秦的统一有了大体的了解,有效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但是在学习的进程中,学到秦王嬴政在维护政权的措施时,老师把秦王的一些积极的措施分解开,穿插了秦王在统一六国时的残暴短片,整节课的感情基调不统一,显得很别扭。秦王暴政的短片应该放到下一课《伐无道,诛暴秦》的教学中才合适。

2.疲劳应对,没有效果。

信息网络技术应用的历史课堂确实可以再现历史场景,给学生更加逼真的感觉。但是如果老师一直用课件串引整个课堂环节,则会让学生产生疲劳感觉。幻灯片与视频不断切换,不给学生留有思考的时间,课堂结束后,学生的大脑里只留下声、光、电的影子,几乎没有学习效果,而老师只关注自己制作的课件,对学生的课堂收获并不了解。如人教历史七年级上第4课《夏、商、西周的兴亡》,老师用孟子的《得到多助,失道寡助》音频朗诵导入新课,接着老师搜集了有关夏桀的暴政,商纣的“以酒为池”、“悬肉为林”以及西周的“烽火戏诸侯”,都用影视短片播放给学生看,目的是加深学生对帝王暴政的感受,理解本节课的主题。但是一节课的时间毕竟有限,视频泛滥的课堂,学生反而没有了思考的时间,哪里还有课堂效果呢。如果每一节课都这样犹如在“影视城”中度过,那么学生对历史内容的学习和史料的分析就成了空谈。

三、初中历史课堂教学情境创设策略

情境教学中的“情境”,要的是包含感情的情景创设,师生之间要有情感交流,要有对历史事件的统一认识。新课程改革以前历史考查的是客观知识,老师的课堂教学也比较简单,对着课本领着学生画画重点,然后安排学生背诵。现在对历史内容的考查则需要学生分析,体现学生的思维过程,在情境课堂中形成较强的思辨能力。

1.情感渲染,创设课堂氛围。新课程历史教学都提倡情境创设,因为在情境中,学生可以酝酿与所学内容相近感情基调,更易于理解文本内容。而且学生在所创设的课堂氛围中对历史事件的探索也将生发更大的兴趣。历史事件的发生必有其因,结果也存在一定的必然,学生在相应气氛中的探究可以掺入自身的主观判断。课堂情境创设,老师可以根据史料再现当时的历史情境,使学生的感情受到震动,激发学生自主探究的热情。比较典型的就是人教八年级上《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本节课的学习老师要从语气语调上表现的非常凝重。情境创设的主要手段是运用网络信息技术,再现了八国联军进入中国后的屠杀、抢劫,尤其要重点突出“火烧圆明园”的惨烈景象。慈禧不但不抵抗,对内还镇压“义和团”,最后签下了丧权辱国的《辛丑条约》,使中国完全处在帝国主义侵略者的控制下,这对中国社会造成的影响和危害非常深远。学生在情境中学习中国社会的这一段历史,从感情上生发出对腐朽的清王朝的强烈谴责之情,同时也理解了中国近代史上爆发革命风暴的必然性。忘记历史等于背叛,记住历史便可以生发救国、爱国的豪情,在情境渲染中有效达成了情感目标。

2.组织活动,再现历史场景。

课堂情境的创设需要发动学生共同参与,比如组织学生活动。现在“穿越”影视剧比较多,老师也可以别出心裁,让学生也来“穿越”一把,更加深刻地了解当时的历史真相。学生对老师组织的“穿越活动”都比较感兴趣,为了更多同学参与其中,可以分小组进行表演。小组内还可以推选出优秀的表演者,参加集体表演。在学习八年级《》一课时,可以组织学生上演历史剧。学生通读教材内容,查找有关康有为、梁启超以及谭嗣同的史料,分角色扮演,体会在当时的社会中有识之士的爱国热情和历史责任感。学生可以分别带着名片到台前陈述“名片人物”的观点和抱负,创设出“公车上书”的情境。然后再表演“康有为”和“荣禄”的辩论,最后变法得到光绪帝的支持。扮演光绪帝的学生,可以直接陈述出自己支持变法的原因,无需老师分析,学生在活动中便可以完成对教材的理解分析。

3.开放课堂,增加情感体验。

与上述两种情境创设的方法相比,开放课堂是学生身临其境的真实体验。比如老师可以组织学生到当地的“历史纪念馆”参观。尤其是学到与教材内容相关的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时候,更要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有的纪念馆还有还原战争原型的史料视频,可以加强学生对历史事件的立体感受。纪念馆中的陈列室里还收藏着当时的历史物件,学生在教材学习的时候,脑海中有着具体可感的形象,使感知更丰富。这个“情境”是更大范围内的情境,是更加真实的体会。学生在参观遗址、遗物时,更有目的性,增强了学习的效果。历史课堂情境创设,要因时而异,要因课而异。创设出与课堂教学相适应的历史情境,可以使历史内容与现实相结合,使课堂教学更高效。情境创设要求老师饱含感情去讲述,用语言奠定学习的感情基调。适当运用信息技术,再现历史场景,组织学生进行简单的表演,加深学生对历史史料的理解。

作者:郁树梅 单位:江苏省苏州高新区实验初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