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历史教学中思维能力培养探究

初中历史教学中思维能力培养探究

摘要:在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要充分发作课堂提问的作用,促使学生积极思考,掌握正确方法;还要发挥朗读的作用,引起学生对重点知识的注意和思考;并通过发掘发散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关键词:思维能力;培养;提问;朗读

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属性或规律的一种间接概括的反映,是在表象、概念基础上进行分析、综合、判断、推理等一系列认识活动的过程。思维能力便是人在这一过程中表现出来的能力。中外教育家大都注重学生思能维力的培养,初中历史课教学也不例外。下面就谈淡笔者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一些尝试和体会。

一、加强课堂提问,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思维始于问题,让问题进课堂、进头脑,强化问题意识,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重要手段。因此,教师应重视课堂上的提向。课堂提问是教学中的常用方法,既能改变教师“满堂灌”的教学模式,有利于师生间的交流,能活跃课堂气氛,同时在一定程度上发挥学生的主体能动性,促使其积极思维,最终在偷悦的氛围中接受和掌握知识。当然,课堂提问不仅是引起学生注意、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启迪智慧,引导他们掌握正确的思考方法。此外,通过课堂提问,还可以打破思维定势的束缚,随时变换思考的角度、方向,促使学生进行发散思维,求新求异思维,另求新的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使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也获得探求知识的思维方式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达到培养思维能力的目的。初中历史教学内容,看似简单,给教师的感觉好像是不存在疑问。其实不然,假如能从浅处深问,提出能引起学生思考的问题,则可以在培养思维能力方面收到良好的效果。

二、适时运用朗读,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充分说明了朗读的重要性。我国自古有“文史不分家”的说法,历史教学中借鉴“朗读”教学手段,是行之有效的,但二者在目的和意义上却有所不同。历史朗读内容通常为课前提示、黑体字(即引文或材料)、重大事件的内容和含义等,这些是历史教学中的重要知识点,通过朗读能够引起学生对这些知识的注意,起到集中注意力和理解知识的作用。历史课朗读在方法上一般采用个别朗读或集体朗读,只要求学生读得响亮、清楚,努力做到准确、流畅即可。这与语文朗读要求学生读出感情来是不同的。尽管如此,由于朗读过程是学生眼、口、耳、心等器官的综合使用,学生对朗读过的知识印象深刻,且语言又是思维的外壳,语言和思维二者紧密联系,因此,朗读符合初中生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思维过程。因此,学生朗读的过程也就是进行思维能力培养的过程。

三、挖掘学生的发散思维,培养创新能力

发散思维(即求异思维)是一种寻求多种答案的思维,它是创新思维的基础。当今社会需要的是创新型人才,因此,历史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十分重要。以往的基础教育是求同教育,这种教育对学生牢固地掌握规律性的知识有着重要的作用,但它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当然也就不符合时代对人才的要求。学生只有具备了发散思维能力,才能使他的创新思维得以发展,也才能具备创新意识及能力。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发散思维的常用方法是“一题多问”。例如,关于日本“明治维新”的评价,可以变为四种设问:(1)怎样评价明治维新?(2)明治维新对日本社会有何影响?(3)为什么说明治维新使日本走上了资本主义发展道路?(4)明治维新有什么意义(或作用)?这种一题多问的散法为学生提供了一个训练发散思维的机会。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结合教材内容适当设计一些“开放题"(即从不同的角度看问题有不同的答案),以挖掘学生的发散思维。例如:关于“辛亥革命”的评价,史学界定论的观点是“失败”,因为革命只赶跑一位皇帝,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且革命果实被袁世凯窃取,在中国建立了北洋军阀的统治。但是,近年来有人提出了一些新的观点,教师在讲完课后,可将这些新观点适当地滲透于教学,引导学生进行思考。这时学生的思维非常活跃,七嘴八舌的发表着看法,归纳有两种:(1)辛亥革命“胜利”,理由是革命推翻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制度,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人人心。(2)辛亥革命“胜利”“失败”各半,说它“胜利”是因为这场革命推翻了中国的封建君主制度,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但它又未能改变中国的社会性质,所以说“失败”了。如果课堂教学能注意挖掘学生的发散思维,相信经过较长时间的熏陶,学生就不会完全按照教师的思维方式去思考问题,开始创新意识。这样,学生能对掌握的知识进行重组加工,构建新知,达到创新思维的目的。久之,学生也就具有创新思维和能力了。当然,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要求教师不断地转变教育思想,从一个全新的角度,用全新的眼光来认识学生和对待教学工作。把教学观念从注重对学生知识的传授转变到注重对学生能力的培养,转变为主体性学习和研究性学习,注重塑造学生的人格,陶治性情。教学方法上从传统的“满堂灌”转向“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新教学模式上来,变“灌“为“牵”“引”,尊重学生主动学习的权利,发挥学生的主体能动性;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为学生提供训练思维能力的氛围和机会,使学生的思维结构得到不断的完善。

作者:陈玉宁 单位:山东省潍坊第五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