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地理生活化情境创设实施策略

初中地理生活化情境创设实施策略

[摘要]情境教学的理念正深刻影响基础教育课堂教学。教师结合学科特点,在课堂教学中通过生活化情境导入,无痕对接新的学习内容;生活化情境转承,完成知识与能力的深化:生活化情境总结,综合升格课堂学习效果。

[关键词]初中地理;生活化情境;实施策略

生活化教学的理念正深刻影响着地理课堂,其能够让学生重新认识学科本身的价值,又可以降低抽象知识的理解难度,便于学生将新掌握的知识与能力迁移到新的生活化问题情境中。在初中地理课堂教学中创设生活化情境实施途径,能够在增强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课堂学习参与程度的基础上提高学习效率,优化学习效果。

一、生活化情境导入,无痕对接新的学习内容

教师在进入新的学习内容时,比较喜欢使用和学生的实际生活比较贴近的案例来导入。这种教学方式极容易吸引学生对课堂学习的注意力且可以顺利进入新的学习内容。如在学习“多变的天气”这一内容时,笔者会提前整理最新的天气资料信息、介绍天气对人们影响的材料、手机APP中的近期天气预报截图、剪辑天气预报的视频,在上课时先展示给学生看,大家很快被教师的展示所吸引,教师要求大家带着问题阅读教材,相互交流自己的发现:什么是天气?对天气描述应该用到哪些词语?为何爷爷奶奶等长辈特别关心天气?能不能对刚刚展示的集中天气现象,人们应该注意哪些方面发表你的观点?这种导入和学生的生活息息相关,大家在认真阅读教材后也就能够或多或少地有所发现。在创设生活化情境导入时,教师应更多的关心学生已经拥有的知识积累,可以适当地通过提前下发给学生的资料补充一些内容以弥补学生本身知识的不足。教师所给出的若干个问题也要体现层次性,使不同学习能力的学生能够有机会参与到课堂中。

二、生活化情境转承,完成知识与能力的深化

生活化情境的使用不能仅限于导入环节,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想让学生的学习能力跃进必须关注不同教学内容之间的合理转承。教师可以结合不同的教学内容,在转承时不要让学生觉得太突然,应尽量利于学生思维的打开,一旦卡壳,教师需及时介入以便于整个教学过程顺利有序推进。在学习“自然灾害”内容时,学生通过阅读教材了解了自然灾害的基本概念和类型,教师在介绍气象灾害中的干旱时,可以引导学生思考通过对干旱现象在我国的时间与空间分布规律来寻找缓解干旱问题的主要措施;在学习完干旱这一自然灾害后教师可引导学生继续分析洪涝灾害在我国的主要分布、影响较为严重的时间及地区、引发洪涝的原因,还可以展示每年夏季我国很多城市成为一片的相关资料,让学生延伸思考引发城市内涝的主要原因及措施。在学生回答措施时,教师应尽量让学生之间的答案能够做到相互补充与修正,设法保护他们回答问题的积极性。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核心作用应该主要体现在帮助学生完成知识到能力的转化上,在生活化情境应用于不同学习内容的转承时,教师应关注案例和接下来学习内容的贴切性,能和新学习的内容之间存在一定的关联,避免出现碎片化的学习状况。

三、生活化情境总结,综合升格课堂学习效果

在使用生活化情境教学时,课堂总结可以综合升格课堂学习的效果,让学生能够从整体上把握课堂的学习内容。教师应该在每课即将结束前5~8分钟进行课堂总结,根据实际需要引入生活化教学情境以促进学生找到整堂课学习内容之间的关联,理清知识脉络,更好的掌握课堂所学。如在学习“长江三角洲”这一内容时,教师可在整个内容学习结束后安排学生完成思维导图,从气候、地形、土壤、水源、地理位置、农业、工业、旅游业、城市发展等角度分别思考,还可以让学生结合在课堂所学和自己的理解说明上海在整个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发展中的可能作用,同样结合上学期学习的自然灾害内容分析长江三角洲容易出现的自然灾害类型及制约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教师在教学时还可以采用角色扮演的方式,让学生做招商引资的政府工作人员、做带领游客的导游、为地方经济发展献计献策的人大代表,等等,让学生分不同角色来表达自己的观点。通过生活化情境的使用,让学生对所学习的内容做系统的梳理,融入情境的同时再次反思学习内容,综合升格课堂学习效果。在李吉林先生率先提出并实践情境教育以来,基础教育的课堂呈现出了新的景象,结合初中地理教学引入生活化情境让学生和学科之间的距离迅速拉近,使学生增强学科兴趣,有效提升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宋成.中图版初中地理教材“生活化”情境教学探索[J].地理教育,2017(06).

[2]林卫平.在初中地理教学中凸显生活化[J].课程教育研究,2016(07).

作者:张丽 单位:江苏淮安市北京路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