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业教育与创新教育辨析

就业教育与创新教育辨析

为了满足社会经济和国家战略发展需要,适当进行教学理念、教学模式的更新,梳理清楚创业教育与就业教育,创新教育两对之间的关系,才能够完成创新、创业教育任务和目标,建立更加完善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完成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本文通过对创业教育与就业教育、创新教育两对之间的关系进行辨析,提出创新、创业教育理念及其所存在的问题,并对适应经济发展的创新、创业教育相关对策进行了浅谈的研究。

一、当前教育模式下创业教育、就业教育、创新教育的关系辨析

就当前就业教育与创业教育的发展,我们可以看到二者正面临着一个相同的课题,就是职业生涯发展教育。也就是说无论是就业教育,还是创业教育,都会涉及到对创业精神与创业能力的培养,同时还会涉及到职业生涯匹配以及对职业生涯的规划,因此,二者都是为完美人生进行服务的。就业教育与创业教育存在的根本,就是为了促进学生的职业发展,完善学生的人生发展,二者之间应该是相依相存的。所以,在实施就业教育、创业教育的同时,必须构建一个综合的全新的观念,对教育实践工作进行协调与整合。而创业教育与创新教育虽然在外延上有着一定的重叠,但是由于二者服务的教育目标不同,也并非在同一个体系上进行运作。所以,二者在教育内容上也存在着一定的差距。因此,在实际的教学工作中,也就决定了创业教育不应该过多的去承担创新教育的工作任务,使之成为一个无所不包的教育体系。同时,因为创业教育的局限性也决定了创新教育始终是要回归到教育制度设计的总体之上。与此同时,需要注意的也正是因为创新教育的局限性决定了其势必需要在狭义的范畴之内展开,且要在狭义的范畴之内积累自身,因此,创业教育所承担的创新教育内容,不应该成为影响创业教育向专业化进程发展的阻碍。

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下的创新创业教育分析

近年来,国民经济整体发展势头较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已经成为必然,这就要求我们必须进行经济结构调整,进一步解决更深层次的经济发展矛盾,充分挖掘自主创新的潜力,促进现代科技在社会经济增长中的作用。根据我国已经出台的经济发展策略,创新教育概念随之产生,很多国家将“创新创业教育”定义为培养具有开创性个性人才的教育方式。同时,教育部大力推动自主创业,鼓励以科学发展观、以创新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中心的教育体系建设,努力提升学生的独立工作能力、管理技能和社交能力等,贯彻落实创业就业机制。然而通过不完全数据调查分析,可以清楚的了解到,教育者与创业教育者在观念上尚未演化成熟,也就造成了目前在创新、创业教育的开展中仍存在着一定的问题。第一,对创新、创业的兴趣不高且表现不积极。现当代高校学生普遍缺乏对人生的合理规划,学生不知道自己喜欢什么职业,适合什么类型的工作,甚至不了解创新、创业对自身发展的意义,这就造成了学生对创新创业方面积极主动性弱。第二,创新、创业教育专业知识水平低下。当前高校学生的专业知识,多数来源于书本上的知识点,而往往缺乏实际的应用与自身的改良,也就造成了学生的实际创新、创业教育专业知识水平低下。第三,创新、创业教育模式仍停留在底层。目前创新、创业教育主要是通过选修课、讲座和课外活动等底层操作上,高校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内容和知识缺乏实质性,并不能将其与高校人才培养体系相互融合。这也说明了当前各大高校在创新、创业教育理念的正确认识上仍存在较大的分歧,且创新、创业教育模式尚不完善仍然停留在底层建设的阶段。第四,创新、创业教育管理条例不清晰严谨。创新、创业教育仍处于初级发展阶段,高层领导与管理者对该方面的认识,并未真正将其与经济发展结合起来,没有做到理论与实际的落实,因此也就缺乏切实有效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

三、适应经济发展方式下的创新创业体系的构建

高校在构建创新、创业教育体系之前,必须要明确教学体系,实践体系以及目标体系,以便能够确立更加准确的实际应用策略,进行创新创业教育发展探索和评价体系建设。

1、明确创新、创业教育的目标体系

将做好创新、创业教育纳入到高校人才教育培养的日常工作之中,俨然已经成为深化改革高校人才培养模式,适应当前经济发展的关键所在。因此,在日常教育管理工作中,高校应当逐步将创新、创业教育理念和素质教育理念具体化,构建明确的教育目标体系,明确对人才的定位,从而合理的规划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选取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并且要建立校企联合实训基地,为学生们营造一个良好的创新、创业氛围,将知识在实践过程中逐步转变为科技成果,进而不断提高学生的创新、创业思维意识。此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理念应与实际文化建设、日常教学和科技创新等内容有机结合,建立健全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

2、建设创新、创业教育的教学体系

在创新、创业教育核心课程与核心环节执行,就要树立准确的创新型人才培养目标,随时根据经济发展需求进行创新创业课程改革。完善创新、创业课程体系建设,完成学科之间的相互交叉和渗透,不断提高创新、创业教学课程设置的实践性,并根据当地市场经济发展需求,建立切实可行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合理设置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有利于提升教学质量、加强理论与实践之间的联系。

3、加强创新、创业教育的实践体系

创新、创业教育教学开展的主要任务就是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使其能够更好的适应经济发展变化,满足市场人才需求。由于创新、创业教育实践体系是一个由浅入深、由简到繁的过程,我们应该将专业教学活动、科学研究活动、实习实训活动和创业实践活动紧密联系起来,确立高校创新、创业课程教学内容,开展创新团队建设、创业训练项目、创新创业竞赛,更好的帮助学生讲所学知识和技能等与实践环节全面融合,提升学生专业知识应用水平的全面提升,提升整体教学水平和质量。同时教师还可以积极组织学生参与到自身的科研项目当中来,将创新创业训练与自身研究内容相结合,不断提升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动手实践能力。

4、完善创新、创业教育的保障体系

完善的创新、创业教育保障体系,不仅是确保创新、创业教育顺利开展的重要基础,更是确保创新、创业教育有序进行的重要前提。通过分析,我们可以得知,影响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建设的主要因素有:政策、环境、师资、制度和服务等方面。其中,政策因素对创新、创业教育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对创新、创业教育的指导与强制融合之上,可以说良好的政策性因素能够引领创新、创业活动的开展,全面推动创新、创业教学工作。但是我国目前没有专门的创新创业扶持政策,多数政策都较为笼统,相对缺乏针对性和操作性。所以,我们应当结合当前高校就业问题,通过对现有的创新、创业政策的分析,让创新、创业政策与高校人才培养机制有机的结合在一起,营造一个良好的创新、创业氛围。师资力量则是确保创新、创业教育良好发展的重要前提,也是构建创新、创业教育保证体系的关键因素。所以,高校应该较强对创新创业教育师资力量的培养,不断的提高教师们的创新能力与创新意识,提高教师们的实际动手能力,进而让教师们能够将自身的创新、创业理念有机地结合到所授的课程之中,更好的为大学生在创新、创业活动中,提供咨询、指导等相应的服务。

5、建立创新、创业教育评价体系

在创新创业教育评价中应坚持以下原则,社会评价与学校评价相结合,他人评价与自我评价相结合,过程性评价与结果评价相结合,量化与非量化评价相结合,同时还要坚持指标的全面、可操作的原则。首先是要确定不同层面的评价,包括政府评价、社会评价和毕业生评价,通过这三个方面开展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评价。其次是根据核心课程体系和教学方法来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质量进行评价,包含创业知识在现有课程体系的渗透程度、核心课程的开设情况、跨学科课程的开设情况、关于创新创业等实践课程的学时和参加学生的比例,以及执行这些创新创业核心课程所采取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再次是师资队伍的建设。转变经济环境下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建设,应当做好高校内部资源的协调和统一,完成学科和创新、创业内容的相互融合,实现专业知识和素质教育的有机结合,完善创新创业知识教学体系和实践体系,进而更好的满足创新型人才培养需求,促进市场经济的发展。

作者:黄海怡 张晴羽 单位:沈阳师范大学 辽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