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业准备范例6篇

就业准备

就业准备范文1

一、实现角色转换

几年的大学生活行将结束,大学生面临着由一个无忧无虑、令人羡慕的大学生,转变为一个现实的社会求职者。这不仅表现为一个人的身份转变,其内心世界也会随之发生种种反应和变化。在离别母校,踏上社会之前,最重要的就业心理准备就是要转变角色。大学生应该清醒地认识到大学时期所学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是为个人适应社会需要、成为一名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而打下的基础,只是一个知识积累、储备过程。这样,大学生就不再认为自己是社会上的特殊群体,而只是就业劳动大军中的普通一员,从而正视自己的身份,摆正自己的位置,及时地进行角色转换和合理的角色定位,客观、冷静地进入求职状态,了解影响就业的心理因素,自觉加强就业心理准备,努力提高自我就业心理调适应能力,积极主动地去适应社会需要,寻找适合自己的位置,以最佳的心理状态去参加就业竞争。

二、客观分析形势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过度为“大众教育”,人才出现“相对过剩”的现象。所谓人才“相对过剩”,是指国家培养的大学生不是多的用不完了,而是呈现出需求不平衡的状况。由于近几年我国高校实施扩招,大学生录取率急剧攀升,而专业设置、教育体制也与人才市场的需求结构存在脱节,经济发展对不同专业人才的需求差异、区域性经济发展不平衡、社会上仍存在任人唯亲和不正之风等,都在不同程度上影响着大学生的就业,毕业即失业的现象也就不可避免,从而影响到大学生的就业心理。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大学生应保持健康心态,正视就业压力,客观看待形势,积极应对困难,深入地了解社会所急需的人才种类以及对人才的素质要求,及时调整自己的就业心理,根据社会需要来确立职业理想,才能做到心中有数、处惊不乱。

三、合理定位角色

合理定位角色的前提是正确认识自己。客观认识自我是成功地走向社会的必要条件。大学生应了解自己的气质、性格、兴趣、爱好、能力、特长等,在知己的基础上才能扬长避短,从而作出适合自己的求职决策。在正确认识自己,合理定位角色的同时,不要过分谋求专业对口、社会地位高、稳定性强、经济收入高的职业岗位,而是选择有利于自身发展的就业形式。目前,很多大学生的就业目标就定位于经济发达地区和大中城市,这些地区和城市的人才呈过剩状态。而亟须人才的中西部地区、基层单位往往得不到所需人才,处于“无米下锅”的局面。大学生要审时度势,勇敢地打破传统,树立“先就业,后择业;先求生存后求发展”的观念,寻求更多就业机会。

四、积极应对挑战

自信是就业成败的关键,是前进的动力,成功的保障。大学生要相信自己具备某项职业所要求的条件,积极参与竞争,面对招聘者才可能信心十足。因此,大学生要从三个方面来强化择业的竞争意识,一是要在正确自我评价的基础上,充分相信自己的实力,敢于通过竞争去达到理想的目标。二是必须从社会进步和深化改革的角度来加深对竞争机制的认识,自觉正视社会现实,强化自身竞争意识。三是必须善于竞争。善于竞争体现在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实力和良好的竞技状态。

在求职与择业竞争中,大学生应注意期望值是否恰当,适当修正期望值;求职面试时情绪一定要轻松自如,克服情绪上的焦虑和波动;应当注意多元化的求职趋向,尝试选择那些挑战与竞争性更强的职业,甚至着手自主创业

五、正确对待挫折

挫折是指人们在达到目标的过程中遇到障碍、甚至失败时产生的紧张状态、焦虑情绪等行为反应。较强的心理承受力在竞争激烈的社会中是不可缺少的,它能使人们经受住挫折的打击,依旧保持进取的勇气。择业受挫折后,在心理上和行为上产生两种反映:一种是理智性的反映,即积极的进取。挫折对于理智性的择业者来说,往往是择业成功的先导,他会继续努力、反复尝试、改变行为、调整目标等,直到择业成功。另一种是非理智的反映,即消极的适应或防卫。挫折对非理智性的择业者来讲,往往是灾难性的,他会表现出固执、对抗、倒退和妥协等行为。挫折并不可怕,可怕的是被挫折所压倒。大学生应树立把挫折看作是锻炼意志、提高能力的机会,勇敢面对挫折,冷静对待挫折,机智应对挫折,成为战胜挫折的强者。

六、克服心理障碍

克服心理障碍是取得择业成功的关键,因此,大学生应该努力克服不利择业的心理障碍,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

1.缺乏自信,自卑自贱。在激烈的择业竞争中,大学生必须认真克服这些心理障碍,以良好的心态,充分的信心去参加竞职。

2.盲目从众,相互攀比。一些大学生看到别人去大城市或经济发达地区择业,不是从自己的实际情况作出切合实际的选择,而是就盲目随大流,缺乏自己的主意;大学生应努力克服从众心理的影响,从社会需要、自身条件以及以后发展等方面慎重决策。

3.孤芳自赏,好高骛远 有些大学生在择业时,盲目追求“三高”在就业过程中必然会碰壁。究其原因,这些大学生的问题在于一是脱离社会,对社会缺乏认识;二是过于依赖自我感觉,而对自我理性认识不足。因此,这些大学生不要好高骛远,应重新认识自己,降低择业的期望值,定位适合自己的求职目标。

4.犹豫观望,徘徊不定 有些大学生在双向选择时,瞻前顾后,犹豫不决;有时这山望着那山高,该拍板时不敢拍板;有时做出了一个决定,但还是忐忑不安,顾虑重重,别人一旦说好,便沾沾自喜,别人一旦说不好,就后悔不迭。这类大学生缺乏对自己的清醒认识和客观分析,过分注重利害得失,往往会失去很多就业的机会。

就业准备范文2

关键词 就业准备 调查 建议

中图分类号:G647.38 文献标识码:A

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发展,高校毕业生不断增加,大学生的就业问题日趋严峻。2013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规模达到699万人,比2012年增加19万人,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更加复杂严峻,工作任务更加艰巨繁重。面对如此激烈的竞争形势,大学生做好正确的就业准备显得尤为重要。当前,虽然有大部分学生意识到就业准备的重要性,但是对于如何做好正确的就业准备还存在很多误区。本文通过问卷调查揭示大学生就业准备存在的问题,对大学生如何做好正确的就业准备提出切合实际的建议和对策,对高校的就业指导工作提出改进策略,以促进其顺利就业。

1 就业准备的概念和内涵

我国已有学者从不同的学科和理论视角对就业准备进行了一些研究,但并没有形成统一的就业准备的概念。邵海燕,胡芳认为就业准备是指大学生为了增加“获得满意度较高、竞争性工作岗位的可能性或接近程度”而进行的心理、综合素质和能力、以及职业规划方面的准备。①马志强,吴万明认为就业准备,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就业准备是指未就业者为了能从事某种职业或获取某种职位,在一定阶段内所作的准备工作。广义的就业准备既包括狭义的就业准备,又包括就业者为了进一步做好本职工作,或改换职业所进行的准备工作。②综合各学者的研究结果,我们认为大学生就业准备是指大学生为了实现最佳就业目标或赢得较满意的工作而进行的各种准备,主要包括知识能力准备、心理准备、职业关注和自我认识等。

2 大学生就业准备现状分析

本文以广东两所高校(一所为重点大学,一所为普通高校)为研究对象,共发放问卷500份,各250份。两个学校共回收459份,回收率为91.8%,其中有效问卷422份,有效回收率为84.4%。样本包括三个年级、多个不同类型的专业,学生人数覆盖面较广,具有一定代表性和参考性。调查采用自编问卷,先进行预调查,修改后才进行使用,最后采用SPSS16.0进行统计分析。

2.1 就业意向

抽样调查的结果显示,有52.4%的大学生更愿意到北京、上海、广州等一线城市工作,38.2%的大学生希望到省会及二线三线城市工作,有9.5%的大学生选择了其它。大学生理想的就业单位中,外资合资企业所占的比例最高为31.5%,其次是国有企业为23.7%,排在第三的是事业单位为18%,选择自主创业的最少为5.2%。

大学生是否会选择大学生基层就业或农村教师呢?有85.1%的大学生不会选择大学生村官,农村支教的工作,仅有14.9%的大学生选择大学生村官与农村支教的岗位。

鼓励大学生创业是政府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的重要措施,有68%的大学生都考虑过创业,但都是需要有一定的社会阅历后才有信心开始,25.8%的大学生没有想过创业,并且认为不太现实,应该找好工作,仅有6.2%的大学生选择在毕业后即将尝试创业。如图1所示,在自主创业所需条件中,有47.9%的大学生选择需要资金,有33.4%的大学生选择最需要人脉,有13.3%的大学生选择最需要技术,有2.8%的大学生选择其他,仅有2.6%的大学生认为最需要政策。

2.2 知识能力准备

在大学中竞相获取各种技能证书是很普遍的事,40%的同学认为证书是越多越好,主要有两种理由,一个是认为证书代表一定的能力,另一个是可以增加就业的渠道;有60%的同学认为证书并非越多越好,理由是证书并不一定代表能力,认为“能力才是王道”,并且也要看证书是否适用于招聘单位。

一般能力水平的描述统计结果显示(表1),除了社会实践能力和学生社团经验以外,各项能力的均值都在中等以上。均值最高的是沟通能力和适应能力,分别为3.68和3.67。均值最低的是实践能力以及学生社团经验分别为2.87,3.00。进一步对不同学校类型的能力水平进行比较发现一般本科学校和重点高校的学生在社会实践经历和学生社团经验上存在显著差异。普通高校的同学在社会实践的经历和社团经验上要高于重点高校的同学。

2.3 身心准备

大学生锻炼身体频率的均值为2.23,锻炼身体的频率较低。对不同年级的大学生锻炼身体频率的方差分析显示(表2),在0.05的显著性水平下,其P值=0.011

大部分同学对于求职还是选择了积极主动的态度,60.7%的同学选择积极应对,有36.5%的同学选择顺其自然,2.8%的同学选择随波逐流。求职信心的调查结果显示,有50.5%的同学选择有信心,有36.7%的同学选择一般,5.7%的同学选择没有信心或完全没信心,仅有7.1%的同学选择非常有信心。

自我认知也是身心准备的重要方面,对不同年级的大学生的自我认知进行比较,结果显示(表3),除人格自我认知不存在差异外,能力,职业兴趣,胜任资格都存在显著差异,分别是能力自我认知P=0.022

2.4 职业关注

专业与就业的关系并非绝对的,84.1%的同学认为专业与就业可以有一定的关联性,不一定对口;12.6%的同学认为专业与工作性质没什么关系,关键是找一份工作;仅3.3%同学坚持一定要找与专业对口的工作。

究竟有哪些因素对就业准备有重要影响呢?通过对就业准备的影响因素进行均值比较及重要性排序之后发现,在所有的影响因素中,个人能力的分值最高为4.12,其次是人际关系为3.62,排在第三的是工作经历为3.36。排在最后的是政治面貌和户籍,分别为2.08和2.02。

3 结论和对策建议

(1)大学生就业观念比较保守。就业地区主要考虑一线城市,52.4%的同学更愿意选择到北京,广州和上海等一线城市工作。主要是由于一线城市的经济发展水平比较高,有利于自身的就业和个人的发展。就业单位主要集中在外企,事业单位以及政府部门,这些单位的工作比较稳定,工作压力较小,待遇也不错,所以是同学们竞相追逐的就业去处。选择基层就业的大学生比例较少,大学生的就业观念仍然停留在发达地区,国企和城市,就业观念还比较落后。对待创业持理性保守态度。

(2)在就业准备中大学生关注的是眼前的利益,就业准备的内容不够全面。大学生受就业压力所迫都会或多或少的追求证书。实用性较强的英语口语,计算机和经济管理课程比较受欢迎。相对于哲学数学等公共课程而言,选修这类公共课的同学比例更高。然而,大学生在就业准备中却忽视身体锻炼以及对自我的认识,对未来感兴趣的职业以及自身专业之外的知识没有更多的关注,就业准备的内容不够全面。

(3)大学生就业准备缺乏社会实践能力和社团经验。一般能力水平的调查结果中,各项的均值都处于中等水平上下,只有实践能力和学生社团经验较低,分别为2.87,3.00,可见,大学生的一般能力水平还有提升的空间,缺乏践能力和社团经验。

(4)自我认知较弱,对自身就业准备没有长远的思考。自我认识调查结果中,职业兴趣和胜任资格的自我认知相对较弱。大四学生的自我认知相对于大二,大三的学生相对较好,说明普遍的大学生直到大四才对职业和自身有相对清晰的认识。在当今就业竞争激烈背景下,作为一名大学生,想要从事何种职业,自己是否能胜任,自身能力存在哪些不足是刚踏进校门就应该关注和考虑的问题,但是普遍的大学生直到大四才开始真正的关注自己的就业,对自己就业准备没有清晰的认识和长远的计划。

(5)就业缺乏自信心,人际关系成为影响就业的重要因素。普遍的大学生对就业缺乏自信。在影响就业因素的重要性排名中,除个人能力这项自身因素外,人际关系成为影响就业的最重要的因素。正常的就业过程应该是以大学生的个人能力为主,社会关系为辅。但是,如今社会上已经出现了人情本位和能力本为的错位,人情与社会关系甚至超越了个人能力,个人能力反倒成为社会关系中的辅助。人际关系对就业市场的干扰导致很多社会不公,使很多缺乏社会背景和人际关系的大学生对就业失去信心。

针对大学生就业准备存在的问题,我们提出如下建议,以促进大学生做好充分的就业准备。

第一,加强对就业形势和用人单位的了解,提升就业意向与就业实现之间的切合度。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的就业市场发生了彻底的变革,中国经济体制的变革导致了大学生的就业环境也发生根本的变化。大学生的就业从稀缺资源的统包统分到自主择业,双向选择的市场经济的就业体制是一种进步。但不可否认的是,中国的就业市场刚刚发展起来,还有不成熟,尚未进入完善的阶段。就业市场存在许多弊端。从微观层面上表现在,用人单位和大学毕业生信息的不对称,大学毕业生“过度教育”,“学非所用”等;从宏观层面上表现在,毕业生资源不能得到及时配置,有的行业人才缺乏而有的行业人满为患,国有企业,事业单位人才济济而小企业基层岗位却紧缺人才,面对这样的就业市场,大学生更是要充分的而了解就业形势和用人单位的需求,转变就业观念,尽早做好就业准备,制定理性的合乎社会现实的就业目标。

第二,最根本的是培养自身综合素质,提升就业能力。用人单位需要看重的是受聘人员的综合素质和能力。由表4可见,用人单位所看重的四项综合素质之间的比率是很大,这说明用人单位对各项能力都有很高的要求。然而这些综合素质并非一朝一夕就可以达到。因此,大学生在校期间要严格要求自己,提升各方面的能力。

第三,正确认识自己,扬长避短,尽早做好职业生涯规划。知己知彼,百战不殆。正确的认识自己,找到自己的兴趣点,性格特征以及各方面的能力,结合自身的兴趣和就业形势有目标的进行准备,能够减少择业过程中所犯的错误。当然,凭个人的自我反省也许不能准确的认识自我。我们可以向一些专业的老师寻求帮助,也可以采用科学的量表来进行测量。个性特征决定了自己适合什么样的工作,兴趣特征决定自己喜欢什么类型的工作。这些都可以通过人格问卷和职业倾向问卷来测量。

第四,主动投入就业市场,把握有利机会。伴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我国的就业制度也发生了彻底的改变。大学生就业制度也经历三个时期的转变:计划经济阶段的“统包统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初期的“双向选择”;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深化的“自主择业”。事实上,实施“自主择业,双向选择”的就业制度就是将大学生推向就业市场。目前大学生就业的基本方式是:凡是取得毕业资格的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都要通过供需见面、双向选择、自主择业的办法,落实就业。③这种市场化的就业轨道一方面给予我们大学生更多的自,另一方面也给予我们更大的压力。市场化的就业体制是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必然结果,也是社会的进步。作为我们大学生而言,必须转变观念,适应市场经济的竞争,主动出击,为自己赢得机会。

注释

① 邵海燕,胡芳.大学生就业机会:内涵的回归与就业准备[J].中国青年研究,2005(2):63-68.

就业准备范文3

大学最后一年,汪智沛心生了这个创业想法,起因很简单,有次他回家看电视的时候被难操作的遥控器烦到了。腾讯的联合创始人曾李青听到这个创业想法后很快给了天使投资,因为觉得“年轻人做这种事看起来很酷”。但折腾了四五年,直到解散公司,汪智沛也没给出当初设想的那个“解决方案”。

创业的高失败率不是新鲜事,没有任何工作经验,刚毕业就创业的创业者更是如此。但再高的失败率、有关“工作几年再创业”的告诫再多,都一点也没有削弱大学生创业的热情。2016年,中国人民大学对中国1763所大学做的一份有关大学生创业的调查显示,内地有近9成大学生考虑过创业,其中近3成有过创业经历。

共享单车ofo的投资人之一张子陶理解这种热情:“90后受到的教育、成长的环境,比80后和70后更加多元化。他们改造世界的想法更强烈。”社会创业热潮影响到在校学生,读研或读博不再是最受推崇的路径。那些高中或本科阶段就出国读书的年轻人,受到欧美创业热情和新事物的影响,选择创业的比例更高。

特赞的联合创始人过晓茜就是这样的创业者。创业之前,她受导师邀请,飞到美国拜访了哈佛大学、斯坦福大学等高校的创新实验室。然后,她又去了趟硅谷,参观Facebook和Goolge总部。“当时就被硅谷那些公司的文化震惊了,国内好像没有这样的公司。”过晓茜说。回国后,她就把读建筑设计或MBA的计划改成了创业,和导师一起做一个帮大公司找设计师,同时也帮设计师找大公司设计项目的平台,而公司文化模仿硅谷。

同样怀抱“改造世界”的梦想,林海则创立了“实习僧”,一个帮企业找实习生,也帮大学生找实习机会的平台―他的改造梦想是从校园开始的。

上海交通大学毕业的齐俊元在读大学之前就想好了要创业,因此报考了管理学院。而大学未毕业,他就开始和同学合作开发团队协作工具Teambition。“今天这个时代的节奏没有给你慢慢做管理的机会了,我们当时就觉得,一定要借助新的方式去解决这个问题,就是要做工具,把更多的事情交由工具去做,由工具去协调员工之间的工作进度不匹配,或者意见不一致。”齐俊元 说。

毕业就创业,还是工作几年再创业,有关哪种选择比较好的争论一直存在。经历了创业失败,汪智沛也认为大学生不适合创业。“在创业这件事上,个体的差异远远大于群体差异。”他说。在他看来,衡量要不要创业的唯一标准,是“这件事情到底是在公司做能做到,还是需要自己创立一个公司才能做到”。

如果你也想一毕业就创业,这里有来自以上“前辈”的几条建议和你需要做好的准备。

A

最好毕业前就有所积累,要么是经验,要么是资源

和已经具备工作经验的创业者相比,大学生创业者最缺的可能就是经验。在创业过程中,内部管理、商务谈判、招聘等内外各环节都需要跟人打交道,没有工作经验的人往往很容易就被看穿或犯错。林海就曾因为缺乏经验而不自信,甚至害怕对方看出自己是学生。

过晓茜在创业之前一个人操办过上百场讲座。还在中央美院读书时,她就受导师启发,做兼职只选能开阔视野或者有“能力输入”的事情,“去餐馆洗盘子、做家教,这些是在输出你原有的知识和价值体系。”过晓茜说。读书期间,她就忙于把国内外优秀的建筑师和设计师介绍到学校做讲座。举办过上百场讲座后,她就变得擅长管理项目、制作合同以及跟不同的人打交道。

大学校园里,另一个有效获得经验的地方是社团。林海创业的产品雏形,也来自于参加学校社团的经历。就读西南交通大学时,林海是学校就业与创业协会的会长,这让他有机会接触到许多企业。他发现企业需要实习生,学生也需要一个途径寻找实习机会,那何不通过这个协会来做呢?一头连接企业资源,另一头连接学生资源,在就业与创业协会尝试了半年后,林海把这个项目商业化,就成了他后来的创业项目“实习僧”。

齐俊元的大学生涯则基本是在为开公司做准备。大一,他练习的是“开公司需要具备的技能”的第一项:练习演讲。差不多每天晚上的时间,他都用来看各种演讲视频。到了大二,他就开始参加学校的科创比赛、写商业计划书。写了一段时间之后,他不再满足于这种状态。“天天都在计划书,没有真的见到一个客户,也没有一个产品。”齐俊元说,他觉得这样做不太对劲,大三去瑞典交流回校后,他就和同学一起注册了公司。

B

及早把办公室搬离学校

很多大学生创业项目都始于校园,某种意义上,搬出学校是大学生创业的成人礼。

打算把实习僧商业化的时候,林海做了一个决定:搬出学校,到距离学校两小时车程的创业园区办公。之所以这么做是因为看到太多创业项目因为待在学校的“温室”里而死掉。

“只要留在学校里,你就会把自己当学生。”林海说,他真正有创业的感觉是在搬去创业园区之后,之前在学校里,他常常会因要今天需要上一节课、明天计划跟同学讨论什么事情、后天要参加学校的一个什么活动之类的事情分散精力。

这个搬离学校的动作还让林海重新梳理了团队。因为办公地离学校太远,一些合伙人选择了退出,林海认为这是好事,因为“创业需要把事情做到极致才能胜出”,仅仅因为距离远就离开的人原本抱有的就是“业余做一做”的心态,愿意留下的,说明“认同正在做的事情,愿意放弃一些其他东西”。

齐俊元认为,如果一个大学生既想创业,又想给自己找后路,想着“如果创业失败我还能干什么”,他的建议是不要创业。“因为刚开始创业的时候不可能成功的,你有太多没有见过的东西了“。

all in的状态也是投资人看重的。“要考虑创业对你来说是可以花多长时间做的事情,如果你打算毕业后创两年业,再出去读MBA之类的,把创业当成阶段性的人生经历,这样的创业者是不合适。”张子陶说。

在张子陶看来,创业是个比较长期的过程,就算个人比较坚定,同伴不够坚定也不行。不能全力以赴,就没有胜算,一旦真正创业,任何一个项目都不再局限于校园,而是要和社会项目同台竞争。极端的时候,你可能得在学业和创业之间二选一。

C

找有经验的人“上车”

任何创业里,最重要的不是钱,而是人。大多数创业者起步的时候,都只能从身边找人。毕业就创业的人因为没有职场人脉,组成创始团队的合伙人基本都是同学―最多不同科系、不同年级。“刚创业时都是人家决定要不要跟我走下去,我没有资格判断别人。”齐俊元说。这样一个创始团队的弱点在于,大家可能都没有工作经验。

汪智沛认为,创业成功与否的关键在于能不能找到帮助自己的人。大学生创业更多的是有一个关于产品的想法,但对一门生意而言,拥有产品只是开端。很多创业者在把idea变成实际的产品的过程中就死掉了。因为他们缺乏把过于宽泛的想法变得具有可操作性的方法。汪智沛的创业失败就是源于这一点。

汪智沛发现,硅谷有很多有经验的创业者愿意做新创企业的导师。但他认为这并不够。想不清楚要做一套怎样的“智能电视遥控系统解决方案”的时候,他找过很多朋友提意见,“因为没有经历过,其实对很多意见没有感觉,就是有东西放在面前,但你不能判断它是不是对的。”汪智沛说。

有经验的人只有被拉入伙才能真正起到作用。过晓茜在这一点上很明智。她大学学习的是建筑设计,决定要做一个针对设计师和甲方公司的“交易平台”的时候,她找来自己的大学老师当合伙人。这位老师在国外多个大学做过访问学者,有不错的专业背景和社会资源。谈天使投资时,过晓茜仅谈回来50万元,而当这位导师合伙人出面,对方就出动了合伙人级别的投资人,开出的价钱也直接增加了十多倍。

特赞的产品化也是后来加入的CTO一周时间完成的,没请到这位经验人士的时候,过晓茜关于如何帮大公司和设计师撮合线上生意的idea仅停留于计划,3个新手工程师做了8个月也没有开发出一个可以线上签约和完成交易的网站。

创业者需要的经验既包括管理问题,也包括战略方向,且后者更重要。“你看到的市场可能只有学生,但是你了解二十多岁的人想的是什么吗?”过晓茜说。

据张子陶观察,许多大学生创业者都将大学生群体本身作为一个市场,他们的项目分为两类,要么是社交型的,比如同城交友,要么是工具型的,比如课程表、外卖、快递柜、校园交通等。它们的共同点是都跟大学生活相关。挑战在于,这样的项目走出校园能不能继续成功?

要找到有经验的人并说服他们加入并不容易。林海在项目启动三四个月后开始从社会上招聘。即便成功收到了有多年工作经验的人投来的简历,作为90后,他在面试这些人时还是觉得心虚。他会装得更成熟一点,有时候还要撒“我们已经工作好几年了”之类的谎。

倘若初创团队不能亲自完成从产品到战略、管理和运营的多重职能建构,就可能在找投资时面临被投资者深度介入的状况。创始团队失去项目的主导权的状况常因此发生。

D

不迷茫不失败是不可能的

创业至今,林海感觉最艰难的时刻不是拿到投资之前,而是在那之后。市场、团队、营收等各方面的发展都没有他想象中那么快。拿到投资以后的好几个月里,他都感觉市场状况跟当初对投资人承诺的不一样,他甚至怀疑自己做的事到底对不对。

齐俊元也有过类似的感X。每次市场推广、产品迭代后都没有带来流量上升,他开始焦虑,不知道怎样才可以离目标更近。

过晓茜在某天接到公司3个工程师同时辞职的消息时,彻底懵掉了。作为一家技术公司,一夜之间她手下一个工程师都没有了。她哭着打电话给一个在Facebook工作的工程师朋友,请对方连夜帮忙招人和面试。

在张子陶的经验里,一个创业者如果发现不了公司的内部矛盾,或处理不好分歧,只要有一两次的矛盾激化,这家公司就很可能垮掉。所以投资时,他也会很看重创业者处理突况、矛盾或分歧的能力。

就业准备范文4

一、2016届学院医学影像专业毕业生情况

北京卫生职业学院医学影像技术专业有三年制高职班、五年制高职班和四年制中专班。2016届医学影像技术专业毕业生49人,均为三年制高职班学生。其中,定向生26人,非定向生23人,是近两年来就业形势最好的一届学生。定向生的就业走向是按照入校的协议进行的,而非定向生则需要完成自我就业。在23个准就业生中,男生7人,女生16人,他们均来自北京的各区县。

二、2016年北京地区生源情况与职位要求

1.准毕业生供应情况

2015年北京地区三级甲等医院医学影像专业实习生情况调研结果显示:2016年北京市没有医学影像专业本科毕业生,也没有中专毕业生,只有学院的49名大专学生。首都医科大学生物工程专业本科生、影像诊断专业研究生、北京大学医学部影像诊断专业研究生虽然也在部分影像技术岗位上实习,但是并非科班出身。其他省市院校也有准毕业生在北京各大医院实习,如泰山医学院、大连医科大学中山学院、河北联合大学、河北医科大学、吉林医药学院等学校的本科学生;天津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哈尔滨医科大学,襄阳医药高等专科学校、河北沧州医学高等专科学校、河北邢台医学高等专科学校的大专学生等。他们均为非京户籍学生。

2.用人单位需求

北京市各级医疗服务机构均需要一线从事医学影像技术的毕业生。他们需要具备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和现代医学影像必备的基本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具有较强的责任心、较好的沟通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能适应医疗卫生事业快速发展需要,德才兼备、全面发展。从学历要求情况来看,北京市三级甲等医院的招聘条件中,均为本科学历,二级甲等医疗机构为大专及以上学历。

3.综合分析比较

医疗服务机构的用人需求很大,学院的毕业生完全可以胜任对应岗位的工作。尽管大专学历不占优势,但是先天的户籍条件和过硬的专业技能成为了学院学生的优势所在。

三、采取的措施

综上分析,学院以做好教学实习为前提,从2014~2015学年第二学期起,采取多项措施增强学生的综合能力,确保学生信心十足地“上战场”,一举拿下实习就业“攻坚战”!

1.增加就业与创业指导课程的课时量,强化对学生进行品德修养和职业道德教育

学院在专业教学计划中增加了“就业与创业指导”课程的课时量,要求教师增加对高职学生忠于职守、爱岗敬业、诚实守信、服务奉献精神的教育,引导学生成为思想坚定、品德高尚的人。

2.增加综合实训课程的课时量,强化对学生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

在原有的综合实训课中,增加了实训内容;同时在集中的综合实训课之余,分两次到北京友谊医院(学院的教学实训合作单位医院)参观见习,主要了解医院先进的医疗影像设备及实际摆位等操作情况,使学生更好地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巩固各项技能。

3.安排高职学生职场就业能力专场讲座

学院实习就业处根据学院职业技能提升计划,聘请专家为高职学生讲解提高就业能力应该具备的各种能力,除了专业技能外,学习能力、交往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开拓创新能力等都必不可少。通过讲座,使学生增强自我认知,主动强化弱势,不断完善提高。

4.开展心理辅导,提高心理素质

就业准备范文5

【关键词】新疆高校 大学生 就业准备 企业需求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3)32-0029-02

“人力资源”这一概念最早是由彼德·德鲁克在其著作《管理的实践》中提出并加以明确界定的。20世纪80年代以来,人力资源管理理论不断成熟,并在实践中进一步发展。我国高校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是在1993年由中国人民大学首先设置,截止到2009年已开设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本科院校达260所左右。在新疆,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学科设置较晚,已开设的本科院校有新疆大学、新疆师范大学、新疆财经大学、新疆农业大学和石河子大学。

“大学生就业准备”是指大学生在校学习期间为未来成功就业而做的各种准备,是他们今后获得理想工作岗位的重要条件和基础。为了解新疆院校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大学生在就业准备方面做了哪些工作?还存在哪些问题?我们调查分析了当前社会对该专业大学生的素质要求,并及时反馈,以调整人才培养和就业的政策措施。本研究在2013年5月选取了新疆农业大学、新疆财经大学、石河子大学以及新疆师范大学4所高校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200名在校生,对就业准备等情况进行了问卷调查;选取了87 家用人单位对人才需求等情况进行了问卷调查。选择的4 所高校均为新疆的二本本科院校,具有一定的广泛性和代表性。

一 调查对象

1.在校本科生

调研对象是新疆农业大学、新疆财经大学、石河子大学以及新疆师范大学的在校大学生。共发放电子问卷120份,纸质问卷80份,合计200份,有效回收145份,回收率72.5%,被调查的学生以大二和大三为主,占总数的91.03%,男女比例为4∶6。

2.用人单位

在用人单位调查中,我们对国有企业、外资企业、私营企业、个体进行走访或发放纸质问卷,问卷共计100份,有效回收87份,回收率87.0%。被调查的单位中国有企业占12.64%,外资企业占24.14%,私营企业占52.87%,其他企业占10.35%,单位行业中主要为餐饮业、现代服务业、快销产业以及制造业。单位类型主要是劳动密集型(44.83%),其次是技术密集型(25.29%)和国家、省、市认定的高新技术企业(25.29%)。被调查企业中有29.89%的单位员工总数在500人以上,37.93%的单位员工总数为200~500人,16.09%的单位员工总数为50~100人,16.09%的单位员工总数在50人以下。根据近几年毕业生流向的调查情况看,大部分本专业毕业生主要流向私营企业和外资企业,其次是国有企业和其他企业,因此本次调查结果具有代表性。

二 调查方法和内容

以纸质问卷和电子问卷调查为主,并辅以电话和实地访谈,调查结束后采用“问卷星测评系统”和Excel软件对数据进行了相应的统计分析。

问卷设计中针对不同的研究对象分别设计了在校大学生就业准备调查和用人单位对毕业生工作能力要求调查两套问卷。在校大学生就业准备调查问卷包含了个人基本情况、对本专业的认知度、择业目标、实践活动、竞争条件、就业渠道等项目;用人单位对毕业生工作能力要求调查包含了企业基本情况、工作职能、人才期望、招聘模式等项目。本次调查采用不记名方式限时完成,所有测试数据均由课题组成员按要求录入。

三 调查中发现的问题

1.在校大学生就业准备调查

第一,职业定向不明确,缺乏择业目标。“职业定向”是指确定对自己来说比较适合的、理想的、将来要去争取从事的职业类型,选择职业目标,并为达到预期的目标采取各种行动的过程。在此次调查中我们发现,在选择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初衷的问题中,本人兴趣所在、家人及亲朋好友的影响、因为专业就业前景好三个选项的百分比分别为26.9%、23.45%、21.38%,另外还有28.28%的学生是因为高考填报志愿,无特别的原因。在经过2~3年的学习后,24.83%的学生对本专业的就业方向有一定了解,有70.34%的学生不是很了解,还有4.83%的学生对自己的就业方向完全不了解。对于是否有对自己的职业生涯进行规划问题时,有5.52%的学生有具体的规划,75.17%的学生有规划但不具体,还有19.31%的学生则完全没有规划。

这个结果说明学生在迈入大学选择专业的过程中基本是随大流或是迎合长辈的意愿,在大学期间对职业定向思考不足,没有一个明确的方向,所以大多数学生特别是面临毕业的学生一想到找工作就会担心、害怕和焦虑。

第二,就业压力大,就业观存在偏差。通过此次调查发现,大学生普遍感到就业形势紧迫,就业存在供大于需的情况,有57.24%的学生迫切希望能在毕业前找到工作,有48.97%的学生希望毕业后能立即工作,若专业不对口也希望能立即工作。在就业单位选择上,行政、事业单位和国有企业仍是学生们心目中最理想的工作单位,若没有应聘成功,会有31.03%的学生退而求其次选择自主创业,而愿意去私营企业或公司工作的不足18%,“金饭碗”安逸稳定的工作依然是大学生的就业趋势。在行业的选择上,57.24%的学生想进入政府机关,其次是金融、证券、保险业。在就业地域的选择上,40.69%的学生会选择留在首府乌鲁木齐,31.03%的学生选择了回到自己的家乡,17.24%的学生选择了去内地一线城市发展,还有6.14%的学生选择了出国。在择业上更多的是看中用人单位的发展空间和薪酬、福利,并不太注重单位的名气和规模,也不希望从事有挑战性的工作。

第三,有较强的能力准备意愿,但对知识准备认识不足。在被调查的大学生中有85.0%的学生参加过社会实践活动,原因是有78.62%的学生认为就业难的原因之一是缺乏实践经验,所以参与社会活动的积极性很高。在问到“个人哪些条件会吸引用人单位的注意”时,有80.69%的学生选择了工作经验,而选择专业知识或成绩的仅占到22.07%。但是在目前就业压力过大的情况下,也会有84.14%的学生选择在毕业前考取英语、计算机等级证书,考取人力资源管理师、教师证、会计从业证甚至驾照等为自己增添求职的筹码。也有学生希望能通过辅修相关专业、社会实践、关注就业信息等方法为就业做准备。大多数学生都认为社会实践可以锻炼自己的能力,为将来的工作储备能力,但是参加的社会实践活动专业性不强,据调查参加专业单位实习的只有22.76%,而参加日常兼职工作如发传单、在餐饮店打工的却占到61.38%。

2.用人单位需求行为分析

第一,企业招聘模式。人力资源管理部门是企业中很重要的一个职能部门,企业对于本部门的重视程度也从某一方面决定了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学生的就业情况。本次调查发现,有80.6%的被调查企业在最近一年内有招聘人力资源管理人员的计划,其中87.9%的企业所招聘的为基层岗位。在人才招聘方式上(多选题),有89.66%的企业倾向于网络、媒体信息招聘;41.38%的企业还希望能通过高校合作招聘,学校和企业的良好合作在这个时候就显得至关重要了;其他则是通过企业员工推荐或社会招聘会招聘。

第二,企业对专业人才的基本需求。在对人员学历的要求上:本科层次最高,达到42.53%,其次是大专生和研究生,说明了本科毕业生与其他层次人才相比就业机会还是很多的。

在企业需要的岗位类型上,只有15.5%的被调查企业希望所招聘的员工从事人力资源管理某个职能的工作,如绩效考核或员工招聘等,有58.6%的企业需要他们能参与人力资源管理各个职能的工作,甚至有 25.9%的企业希望他们所招聘的员工除了能从事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外,还可以兼任行政方面的其他工作。

在对员工所需资格证书中,人力资源师三级、英语四级、计算机二级是必备条件。大部分用人单位希望处于起始水平的人力资源管理者能掌握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知识与技能,熟练操作计算机和使用各种办公室软件,具有较强的文字表达能力与语言表达能力,具备一定的分析与解决问题能力、沟通能力、创新能力、组织与协调能力和良好的团队协作精神。这些结果表明了企业既看中员工的专业技能,也看中员工的综合素质,这就要求大学生在校期间要注重多方面发展,全方面锻炼自己,以便提升自身综合素质,为自己良好就业创造更多的机会。

第三,企业对大学生的期望和要求。在调查中发现,部分应届毕业生在工作中存在专业基础知识掌握得不够扎实,实际操作能力比较差,在工作过程中则表现比较浮躁,要求过高、对自身素质认识不够等现象,这些导致企业对应届大学生不够满意。所以企业在招聘本专业人才的过程中更乐于接受那些语言表达流畅(97.7%)、具有与专业相关的实习实践经历(91.95%)、扎实的专业基础(74.71%)、担任过班级或学生干部(51.72%)、积极参与院级校级活动(45.98%)的学生。所以在对大学生的培养过程中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沟通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化解压力、经得起困难与挫折的能力,创新能力以及灵活应变能力。

四 结论

近年来,随着各高校的扩招,应届毕业生的就业形势紧迫,大学生在就业准备中应避免眼高手低的情况,正确认识就业形势,提高自己的思想意识,注意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做好职业规划;在专业技能方面,不能盲目跟风考证,要多学习专业知识,把专业技术能力培养扎实,让自己在应聘过程中更胜一筹;学校可根据企业以及社会的实际需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开设一些具有针对性的就业指导,解决学生缺少而企业关注的素质能力问题;另外企业可以和高校合作,定期召开校园招聘会,寒、暑假时多提供一些实习机会,从实际出发帮助学生丰富自身经验,有针对性地锻炼自己,培养自身的实际应用能力。

参考文献

就业准备范文6

关键词 毕业生 就业准备 对策建议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s.2015.02.071

Analysis of College Students Employment

Readiness under the New Situation

――Take School of Computer Science, Wuyi University as an example

LU Xiaohua

(Wuyi University, Jiangmen, Guangdong 529020)

Abstract To further understand the readiness of graduates, a planned measures to raise awareness of graduate employment, graduate job skills to enhance and broaden the depth and width ratio of Employment, the author of more than 400 college where graduates were "Employment readiness survey "survey and analysis, the corresponding suggestions and countermeasures.

Key words graduates; employment readiness; countermeasures

为进一步掌握毕业生就业准备情况,有计划、有措施地提高毕业生就业意识,提升毕业生求职技能,拓宽就业准备的深度和宽度,笔者于2014年10月对计算机学院400余名毕业生进行了“就业准备情况调查表”的问卷调查和分析。

1 相关数据

本次调查问卷以班级为单位,12个题目,以表格填空的形式进行,主要设计毕业班学生的就业意向、对将来就业前景态度、就业准备情况、获取就业信息的途径、面临主要问题以及所需的帮助等问题。

通过问卷调查了解,当前留在学校的学生约50%的同学有投递简历、积极留意就业实习信息,约50%的同学仍在应付毕业必修课考试,尚未踏出毕业的第一步。数据显示,部分同学处于纠结迷茫阶段,没有明确的就业方向;部分同学对自己专业信心不足,缺乏求职的勇气。具体数据详见表1、表2:

2 毕业生在就业准备中的问题

数据显示,毕业生在就业准备过程中主要面临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就业方向不明确,求职步伐缓慢。41.8%的毕业生尚未确定求职方向,不确定是否找专业对口的工作,不确定从事哪个方面的工作,实习就业计划一再拖延,难以下手。归根于他们在目标性和角色意识上定位模糊,自我认识不清晰,不知道自己适合做什么,也不知道自己有没有任何的优势,没有坚定的求职目标,求职步伐缓慢。

(2)专业学习不深,专业信心不足。40%的毕业生反映想找专业对口的职位,但在求职过程中对自己的专业学习没有信心。大学学的都是基础课程,课程内容多样化,但课程学习和探究深度不够,如编程、java等实用性、专业性课程。在求职期间看到公司对岗位的具体要求,觉得自己达不到公司需求,有畏难情绪,不敢去面试专业岗位要求较高的职位。

(3)社会实践缺位,项目经验贫乏。大部分毕业生在大学四年缺乏社会实践经验。与此形成鲜明对照的是,行业发展市场需要的大多是有一定实际工作经验的人员。通过调查,我们发现大部分用人单位在明确要求应聘者具有工作经验,49.6%的毕业生认为没有工作经验是求职过程中的最大障碍,两者的错位脱节,一定程度上削减了学生的求职信心,使大学生的求职过程变得更加困难。

(4)角色转换较慢,毕业准备不足。部分同学尚未从大三的心态转变为毕业生的心态,认为自己离毕业还较为遥远,未将毕业及求职提上日程。究其原因,就是学生主观上没有做好心态准备的因素;学校在就业指导、就业培训上给学生的压力不大,就业形势介绍和就业氛围的营造上不够,学生存在角色定位不清的错觉。

(5)行业发展了解不足,求职盲目随大流。43%的毕业生对专业市场发展方向认识不足,不了解企业的人才需求。求职缺乏目标性及针对性,盲目投递简历。以本次调查主体的计算机学院学生为例,大部分学生存在对计算机、互联网行业的运用模式不熟悉的问题,即使有跨专业就业意愿的学生,也对要从事的行业没概念,认为找得到工作就胜利,不看行业发展情况。

(6)求职技巧欠缺,技巧意识有待提升。招聘单位在一次招聘过程中可能要对几十甚至上百个学生筛选简历,进行面试。在时间极其宝贵的场景下,学生能在简历制作上能否吸引眼球,面试表现能否脱颖而出,取决于学生对求职技巧的掌握。毕业生求职技巧欠缺,包括简历制作及包装,面试中沟通和其他方面技巧。个别学生盲目认为技巧不重要,个人实力是面试成功唯一因素。

3 就业工作建议

3.1 学院层面

(1)加强校企合作,增加实习就业平台。学院要积极走访企业,拓展实习就业平台;主动向企业推荐优秀毕业生,让企业在与学校合作的过程中收益,以便建立更加稳固的合作关系;通过积极走访校友,以深厚师生情感来调动校友的积极性,拓展实习就业平台;学院要深度挖掘、拓宽现产学合作深度,就学生中的优秀创意和创新成果与校企合作,提供更多合作空间。

(2)加强学生实训教育,提高学生动手能力。落实现有的实训安排,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积极参与的习惯,提高自身综合素质,使学生做好就业能力储备。学院要引进实训机构,引导学生积极参加培训,提高学生实践能力。

(3)开展校园就业招聘宣讲,提高学生就业主动性。通过成立专门的职业生涯规划组织机构、开设职业生涯规划相关课程以及加强教师日常教育教学工作对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理念的渗透来为学生做好就业准备提供有利条件。拓宽就业指导工作的内容,增加在校大学生的社会实践经验,让在校大学生更了解社会更好地认识发展道路。

3.2 辅导员层面

(1)加强学生思想引导,树立正确就业观。每个月定期深入学生宿舍、课堂了解学生就业观念,分层次、分类别引导学生的思想观念,树立正确的就业观。积极引导学生树立良好的职业素养,教育学生讲诚信、知敬业、懂感恩、明集体观念,树立正确的就业观。

(2)筛选公布多元招聘信息,适应求职多样化。及时整理和汇总企业招聘信息,并通过各种渠道将招聘信息发给学生及班导师,有针对性发动学生应聘。针对部分不想从事专业对口工作的学生,在招聘信息时,可适当非本专业就业信息。对市场就业环境和行业、岗位的工作要求和发展趋势等做全面信息筛选和公布,做到招聘岗位信息的多样化,为学生提供多元职业咨询服务。

(3)开展求职技巧培训,提高求职成功率。举办求职技巧培训班,系统讲解简历制作、面试技巧等方面,适当推行人际关系中的文明礼仪,提高学生求职成功率。针对学生面试企业,单独为学生提供一对一的当面指导。指导学生通过提高就业准备度来提升自己的就业竞争力,以自我包装、抓住机会来不断提高自己的能力和水平。

(4)协同学院、班导师、专任教师共同推进就业工作。在学院、班导师、专任教师之间穿针引线,相互沟通,共享就业信息资源,将学院、班导师、专任教师、辅导员拧成一股绳共同做好学生就业工作。

3.3 班导师层面

(1)就业心理引导,提前做好就业准备。深入班级学生学习情况、家庭情况、心理状态等情况。有针对性地与学生沟通,做好毕业班学生的心理引导,引导学生提前做好就业的心理准备。

(2)专业方向指导,提升专业信心。利用班导师对本专业行业发展方向较为熟悉的特点,增加与学生在专业发展和行业发展方面的沟通,引导学生正确理解专业技术学习,重在培养学习能力及创新能力。

(3)深入班集体,了解学生动态。深入班级、深入宿舍,了解学生的困难与困惑,有针对性地关注家庭经济困难、学习困难、就业困难的学生,帮助其顺利就业。及时和班干部沟通,督促、整理、汇总每位学生就业信息,掌握班级每位同学的就业状态。

3.4 毕业生层面

(1)及时转换角色,做好求职准备。将自己的状态转换为毕业求职状态,增加求职及社会生存的危机感,做好充分的求职准备,包括正装购买、简历制作、面试技巧学习等。在就业前对求职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各种情况做出估计和评价,为解决这些问题而建立角色转换的思想观念。

(2)端正求职心理,准确自我定位。毕业生须要充分认识到求职就是一个曲折的过程,遭遇挫折和失败实属正常,不能因为失败过一两次就畏惧求职。同时,准确自我定位,不盲目地对薪金有过高的要求。

(3)面对客观困难,把握当前机会。因学分未满而留在学校的同学,须用积极的心态面对客观事实,安心留校上课,并尝试找本地区的实习岗位,把握每一个实习就业的岗位。在校的大学生应该努力地学好专业知识,打牢自己的基本功,同时不断扩大自己的知识面,综合全面地发展自己。

参考文献

[1] 肖云,黄颖婕.大学生就业准备行为与就业质量关系的实证研究[J].出国与就业,20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