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业创业指导范例

就业创业指导

就业创业指导范文1

关键词:高就业压力;大学生;就业创业

指导就业是民生之本,高校毕业生对社会就业有着不可或缺的影响。中国政府始终坚持就业优先战略。2020年末的“十四五”大会对于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作出重要指示,全面指导和促进地方“十四五”时期高校毕业生稳就业的开展。可是社会中仍然存在“就业压力大”的情况,而高就业压力又来源于哪里?近年来,我国高等教育逐渐从精英选拔转变为大众普及,教育普及率越来越高。随着新时期我国高校的不断扩招,大学生数量实现阶梯型增加,我国首次应届毕业生人数高达900万+,同比增长创历史新高。

一、大学生高就业压力的来源

1.外在因素

(1)来自于社会的就业压力许多大学生在毕业后初入社会时,社会经验不足,自身也不具备十分充足的条件。部分大学生为提高自身竞争优势,努力考取各种证书,提高自身学历,但多数用人单位并不看中这些文凭和证书,他们更在乎的是大学生的实际工作经验和就业经历。部分企业认为刚毕业的大学生没有工作经验,缺少工作的磨练,又不愿花时间花精力去培养,所以往往在招聘中对大学生提出很高的要求。社会经验较少、企业招聘标准高等原因都会给大学生就业造成巨大的压力。(2)来自于学校的就业压力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普及,各高校扩大招生指标,大学生数量不断增多,这是导致现代大学生就业竞争力大的重要原因。各用人单位在招聘大学生时会受到高校社会地位、综合实力等因素的影响。这说明重点院校毕业的学生优势更大一些,而普通高校毕业生往往处于岗位竞争的劣势。某些高校华丽的就业数据背后,甚至会衍生出鲜为人知的“被就业”乱象(3)来自于家庭的就业压力“家庭背景”在大学生求职中有着重大影响,很多家长希望自己的孩子在步入大学后有更美好的就业前景,将自己的愿望寄身于孩子身上,有一种强烈的投资回报预期;部分毕业生会陷入找不到工作全家发愁的困境,对家庭产生强烈的愧疚。这些因素会导致毕业生在求职时会产生较大的心理压力。

2.内在因素

(1)个人认知部分大学生对自己的认知不够清晰,不知道自己所学的专业是干什么的,不清楚自己的兴趣,不知道自己的特长,适合什么样的工作,对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不清楚,在就业选择中不知道如何选择。久而久之,随着身边同学逐渐签约,无形的压力会导致自身越来越焦虑。(2)职业期望部分毕业生在求职时眼高手低,对自身定位不准确,在找工作时过于注重薪资,“宁可失业在城市,不愿就业在基层”,不顾自身条件,眼睛只盯着“好地方”“好单位”“好工作”,忽略自身能力,对职业期望过高,想法太过美好,结果往往是让自己陷入就业屡屡失败的困境,就业压力油然而生。(3)个体能力多数大学生存在着“上了大学就很轻松”的侥幸心理,所以在进入大学时学习状态放松,学习劲头不足,容易导致专业知识学习不透彻,不全面,在面对就业竞争激烈,用人单位设置门槛较高的形势下,个人能力的高低就显得尤为重要,在高手如云的人才市场,部分大学生容易产生自卑的心理。

二、高就业压力对于大学生的负面影响

1.对社会的不利影响

(1)大学毕业就业难,“考研热”成为一大趋势国家设立研究生的初心是为了更好的提升学生的专业素养,顺应时代的发展,并不是学生逃避就业的一种手段。但是在严峻的就业压力下,考研更多的是为了提高竞争能力,扩大就业优势,“考研热”的发展方向却并不如从前,出现消极影响在所难免。并且各用人单位对学历要求在不断提升,考研变成了提高就业竞争能力的一种方式,“考研热”的走向偏离了旨在提高学生专业素养这一诉求,在就业困难的情况下,部分学生甚至在本科学习阶段就开始着手准备考研事项,现在越来越多的大学生的毕业方向倾向于考研并不是为了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而是不愿就业、逃避就业压力的无奈选择。(2)不利于和谐社会环境的建设高就业压力使得部分原本就从贫困地区出来上学的学生不得不回户籍所在地,成为新的弱势群体,花费大量金钱外出上学到最后又回到原来的地方,经济难以自主,既就不了业,又成不了家,灰心失意。并且前途的渺茫和生活的负担可能会压垮一个又一个年轻人,易使他们产生对社会的愤愤不平,难以保证某些极端行为的产生,从而影响社会的和谐稳定。

2.对学生自身的不利影响

(1)部分大学生消极对待功课,对学习不够重视一方面,大学毕业生就业压力大,只凭一张大学文凭难以找到合适的工作,而在就业的大学生中又有很大一部分依靠父母或社会关系。因此,很多在校大学生认为毕业后也不一定能够工作,并且能否就业和学习成绩也无关,导致很多大学生对于学习的兴趣减弱,无心学业,甚至出现学习应付考试,成绩只要不挂科等不良学习风气。另一方面,用人单位对于大学生的实践经验和实践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会使部分大学生产生“努力学习不如早点工作”的思想,因此,不少大学生会颠倒主次,在校学习期间沉迷于实践,或一味专注于创业、应聘、兼职等,对学习没有产生足够的重视。(2)部分大学生没有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易产生焦虑心理当代社会就业压力大,很多刚进入高校的大学生会产生焦虑心理,还在学习阶段就开始担心之后的就业问题;对于大学的学习也不知道该从何下手,在产生就业焦虑的同时会想要通过学习增强自身竞争力,从而产生盲目学习的行为;加之自我心理调节能力较差,极易深陷焦虑心理无法自我调节[1]。就业问题成为了刚进入大学就被谈论到的问题,本应该大三才出现的就业心理问题逐步提前,现如今,许多在校学生在刚入学时就会为就业问题所烦恼,尤其是那些经济条件较为落后的学生,迫切希望通过自己改变人生,但过度的就业焦虑会直接影响到学生专业知识的学习和职业生涯的规划。很多大学生入学后会产生许多学习问题,例如:哪些专业比较容易就业?哪些课程比较重要?哪些专业知识必须掌握?这些问题不能合理的解决会直接影响到学生今后能力的体现。被这些问题困扰的学生不知道该如何深入学习专业知识,与此同时就业压力又使学生不得不学习更多的专业知识,从而会导致学生盲目学习行为的产生。

三、有效调节学生就业压力,促进学生积极就业

要在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上有所突破,就必须对症下药。需要政府、社会、高校三方携手积极扶持,为大学生就业创造有利条件;同时大学生自己需要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学会调整就业心态,避免消极就业的不良心理。

1.政府需加强调控,为学生就业提供良好的环境政府要大力加强经济宏观调控的手段,大环境内为解决高校就业问题做好保障,鼓励高校毕业生参与“西部计划”、“三支一扶”等项目,对于参与这等项目的高校毕业生做好后勤保障工作,在薪资待遇和生活条件上给予高度重视。此外,政府还应该坚持经济增长带动就业发展。国家经济发展并不是一味追求GDP的提高,更应该注重以人民为中心,为人民谋发展。国家应该积极构建以大学生就业为核心的公共政策体系,扩大社会就业,为大学生就业做好制度保障。

2.企业要积极转变招聘观念近几年,国家就业形势愈发严峻,作为“主力军”的企业更应该深刻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国家就业做出贡献。特殊时期正是优秀人才储备的时间,很多高校毕业生在此期间踌躇于今后职业规划,企业应该抓住机会,多多招揽优秀人才。同时,企业应该将目光放得长远些,不要局限于传统的就业观念,各用人单位要树立“适合的就是最好的”用人观念,改变不切实际的人才高消费观念。

3.高校需高度重视学生就业,引导学生积极就业(1)建设高效团队,拓宽学生就业渠道各高校要建设一支高效、专业的就业指导队伍,提供丰富的就业指导内容、形式。推进信息技术与就业工作相结合,利用信息技术为学生提供多方面就业信息,使学生能够及时并全面了解到多方就业信息,为学生就业创造更有力的条件。(2)加强就业教育,转变学生就业理念,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各高校应加强学生就业心理疏导,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态度,转变就业观念,设立专业的就业辅导部门,加强大学生在校期间就业教育,鼓励学生积极参加与就业相关的活动,帮助学生更好的了解自己的特长、兴趣及就业需求,引导学生进行合理的职业规划,提高学生应对社会的能力,为就业做好充分的准备。

4.大学生需积极调整就业心态,提高适应社会的能力在严峻的就业压力下,作为就业主体的大学生们应该学会积极适应社会发展变化,调整自身就业心理,树立积极向上的就业观念。在学习专业知识,提高自身基本素养和竞争力时,也应注意增强沟通能力,不要将自己封闭于学习之中,学会提高自身的社交能力。与此同时,大学生还需要时刻关注于市场容量与市场需求,在改变不了大环境的情况下,积极适应市场变化,有意识地使自身条件更容易被市场所接受。求职中难免会遇到挫折,作为初出茅庐的求职者,切记不要心烦气躁、怨天尤人,更不能否定自己,产生消极的情绪,要以平常心去对待求职过程中的困难,调整心态认真对待每一次机会。

四、结语

就业创业指导范文2

【关键词】“双一流”战略;工业设计类毕业生;就业创业指导

工业设计作为一门和人们生活息息相关的创新型设计学科,在日常生活中改变着人们的生活。自20世纪70年代工业设计引入我国,国内井喷式出现400多所大学设立工业设计专业。因此,培养机械学科工程背景下的创新复合型设计人才、加强学生在机械工程学科背景下的实践能力及就业创业能力指导,确立机械工程学科背景下工业设计专业的教育特色,彰显机械学科的自身优势及发展特点①,最终实现工业设计类学生良性就业,是就业创业指导的最终落脚点。“双一流”战略目标含义为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它是党中央及国务院作出的重要战略决策,其目的是改变我国传统教育运转机制,激发高等教育的活力与创造力,培育一个良性的动态运转机制。其战略核心是人才培养水平的高低,而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创业情况是高校向社会输送人才的直观反映②。随着经济社会转型深化,传统就业模式下的毕业生就业空间被压缩,导致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日益凸显。大学生的就业创业问题是整个社会关注的焦点。而如何利用学科优势,在“互联网+”时代背景下,有效指导工业设计类毕业生提高就业竞争力,显得尤为重要。

一、工业设计类毕业生就业创业现状

工业设计类学生的教育具有创造性、实践性、综合性及多样性。综合近几年的学者研究发现,近几年国内高校的毕业生的就业形势,每年大约有30%至40%的人转行到包装和商标设计行业,40%至50%的人改行做装潢、广告设计等,10%的毕业生从事网站的建设和设计,真正跟工业设计专业对口的毕业生数量甚少。造成学生从事本专业的人数甚少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目前,学生的就业创业指导方面仍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主要问题:

(一)专业师资队伍建设的滞后

工业设计作为一门基础艺术的专业学科,目前很多高校的专业教学师资严重不足,学历层次和知识结构不合理,部分教师是由美术学、工程图学、建筑等行业跨界,缺乏工业设计的实践和全面系统训练,出国深造等和国际设计师交流的机会更是少之又少。加上很多教师缺乏与设计类企业的沟通,教师本身在掌握目前工业设计领域的设计风向方面缺乏与时俱进的创新。在教学方面,不能带给学生与国际接轨的前沿设计理念,还是延续自身之前学习的老旧模式,教学体系和教学内容有待完善,在学生未来职业定位上不能站在一定高度给予行业引导。

(二)毕业生自身专业认知度不到位

学生经历系统学习之后,对自身专业的专业知识结构、就业发展方向等没有准确的认知,造成工业设计专业对口就业创业比例较低,学生观望现象严重。笔者查阅国内近5年高校工业设计类毕业生就业情况,总结就业创业存在以下明显问题:首先,市场上对工业设计类毕业生需求虽然增加,但是毕业生的初次签约率不高。其次,一般高校的初次就业率一般维持在60%,而重点学科的就业率维持在83%。最后,选择自主创业及待业的人数有递增趋势。以华侨大学工业设计专业毕业生就业为例,在初次就业率统计中,2016届应届毕业生人数61人,签就业协议形式就业学生4人(签约公司为设计相关公司,如厦门美图之家科技有限公司、创维集团有限公司等),其他录用形式就业45人,出国出境2人,升学8人,待就业2人。2017届应届毕业生人数67人,签就业协议形式就业学生11人【签约公司8人,为文化体育和娱乐业,如灵庠(厦门)文化创意有限公司、厦门创瑞森文化传播有限公司等】,其他录用形式就业45人,出国出境5人,升学2人,待就业4人。就业形式主要以其他录用形式灵活就业。从以上两年数据不难看出,其他录用形式就业的比例较高,表明工业设计类学生自身的职业生涯规划和专业联系度不强,4年的专业知识学习对工业设计行业认知度不到位,大学毕业后转行其他行业的人数较多。

(三)就业指导体系不健全

目前,大部分学生就业创业职业指导依托学校就业创业指导中心及学院辅导员开设的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开展。大部分指导教师自身的专业与工业设计类学生的专业匹配度较低,有的甚至是刚刚大学毕业走上工作岗位负责学生就业工作,其弊端在于教师不能从学科专业背景出发,对学生想要了解的行业现状、发展前景、专业研究等问题进行准确的指导和帮扶,难以开展深层次的职业生涯教育和就业创业指导,在为学生提供更多真实的行业工作环境信息方面显得力不从心,对于学生全程化专业化的职业指导能力不够③。而专业教师由于课程压力及科研压力,在指导学生就业方面缺乏担当,与学生的交流多局限于课业训练和课堂教学。同时,由于就业创业指导人员行政事务较多,许多高校就业指标分配到各个学院、研究院,学院管理层面等都在忙于达成指标,工业设计类毕业生就业指导的精细度不高。另外,职业指导人员的缺乏和不稳定,导致对工业设计类毕业生的人文关怀相对较少,没有温度的就业创业指导让学生在求职的迷茫期感到更加困惑。

二、提高工业设计类毕业生就业创业职业指导探索

(一)“双一流”学科建设与就业创业指导有效结合

大学生就业创业指导应该贯穿学生整个学习生活。运用高校全过程就业创业指导教育模式④,由工业设计专业所在学院统筹安排就业创业指导目标、就业创业指导内容、就业创业指导实践及实施方式和方案等,按步骤将高校“双一流”学科建设融入日常就业创业指导管理中。这种教育模式一方面注重规范管理和精准服务,另一方面重视职业指导的通用性及学生个体的差异性,将高校“双一流”学科建设与大学生职业生涯指导规划有机结合,在我国“中国制造2025”的国家战略指引下,实现学科建设与毕业生就业创业同步发展。

(二)校企合作工作站模式提高学生实践认知能力

如笔者所在的厦门地区,由厦门市政府成立的厦门工业设计协会牵线,与各个高校成立校企合作工作站。这种模式无论是高校还是企业,相互的认可度较高。高校可以通过和企业在工作站中建立“订单式”合作、校企互动式合作、承接项目、联合举办设计类竞赛等形式,让学生在大学学习期间提早进入工业设计相关工作站实习,锻炼其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能够让学生对自己所学的专业知识进行检验之外,还能提前了解这个行业的需求及发展,激发学生对本专业的热爱。在角色转变的体验中,学生通过提前进入企业,亲自在现实中听、看、做,感受整个社会发展趋势,及早确定个人兴趣点与优势,检视自己工业设计专业知识储备与企业要求的差距,激发个人创新意识,强化职业心理、敬业精神及团队协作精神,增强学生适应社会、人际交往等能力。此外,校企合作工作站的学习生活也能让学生探寻自我价值与社会需求的有机结合点,引导学生向应用型人才靠拢,端正就业心态,尽可能地缩短适应社会的时间,在今后就业创业过程避免走弯路或者回头路。

(三)整合资源,构建健全的就业指导体系

整合高校就业创业课程体系的讲授教师、就业创业专门机构服务部门及专业教师等,构建一支由工业设计背景知识深厚的专业就业指导教师组成,进行专职辅导为主,辅导员参与、专业教师课堂教授贯穿就业创业引导为辅的健全的就业创业指导队伍,关注就业创业指导在日常学生管理工作中的润物细无声的作用,打造有温度、有情怀的就业创业指导。通过校企合作工作站聘用有经验的行业专家担任就业创业导师,让学生真看、真听、真感受行业专家对职业生涯规划高屋建瓴的看法,丰富课程的实践价值。校方资源方面,完善就业创业孵化基地,为工业设计类毕业生自主创业及灵活就业提供有力经费支持及场地支持。

(四)运用新媒体进行就业创业指导

“互联网+”模式下,如何利用互联网及新媒体技术对“95后”工业设计类毕业生进行就业创业指导,是一项极具挑战性的工作。“95后”毕业生大多是独生子女,他们个性鲜明,对新鲜事物的兴趣度高,但是自我为中心的情结相对比较严重,心理抗压能力及社会适应能力较差,情感上容易受挫。“互联网+”下的新媒体教学手段的互动性、趣味性能够抓住“95后”大学生的兴趣。教师应该从教师讲授为主、学生被动接受的角色中转变出来,多倾听学生的想法,吸收学生正确的建议和意见用于课程设置教学与学生就业创业指导。同时,就业创业指导教师应根据设计类专业学生思维灵活度较高的特点,利用新媒体技术,做好就业创业指导工作。借助微信公众号、微信群、QQ群、微博等多种网络媒体进行就业创业指导,其优势包括以下方面:首先,提供交互平台。通过新媒体中介,学生可以和指导教师进行直接线上交流,在此平台上,每个人都可以是信息的输出端,也可以是信息的输入端,进一步拉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其次,提供个性化服务。利用新媒体,可以与每个学生进行个性化信息交流,也可以向学生群体提供共性化服务。“95后”个性化鲜明的特点,需要职业生涯规划导师提供更好的个性化生涯规划帮扶。最后,提供即时性服务。互联网使得师生、朋辈之间的交流不再受地域、时间与空间的限制,从而打破传统面对面沟通信息不畅的壁垒,非面对式的环境下有利于学生更直观地展现自我疑惑,实现线上线下实时指导。

三、结语

就业创业指导范文3

关键词:“互联网+”;就业创业;大学生;创新指导;实践路径

引言

“互联网+”行动计划是互联网改进传统产业使得中国经济进一步升华和发展的需要,是顺应大数据、云计算时代的产物。目前大学生利用互联网平台进行创新创业已经成为较为普遍的社会现象,而如何抓住“互联网+”的机遇,引导大学生实现就业创业也成为高校教育教学研究的重点课题。相较于传统的就业创业指导模式,利用“互联网+”平台加强就业创业指导,不仅有利于大学生的多样化发展,更有利于缓解当前我国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促进我国经济社会转型发展。基于此,高校应抓住时代机遇,对“互联网+”时代大学生就业创业指导工作进行研究与实践。

1“互联网+”时代大学生就业创业指导工作的机遇和挑战

1.1机遇

第一,“互联网+”环境为大学生就业创业提供了新平台。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新技术的发展,促进了产业的转型,而产业与互联网技术的深度融合,促进了产业结构升级,自然也为大学生就业创业提供新机会。高校可以依托"互联网+"平台,组织就业创业活动,让大学生在参与中获得走入社会的机会。第二,"互联网+"推动了大学生就业创业指导方式的创新。"互联网+"模式融入到教育领域,让传统教育教学方式受到了颠覆。在就业创业指导中,学校可以推动课程体系的完善,整合利用校内外资源,搭建共享平台,实现对学生的多方面引导,进而提高大学生就业创业的成功率。第三,"互联网+"为大学生就业创业提供了新市场。当下,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在就业创业中实现自主创新,是提高自身社会适应能力的关键。在“互联网+”环境下,高校的就业创业指导应立足市场需要,推动线上与线下教育资源的融合,凸显市场导向作用,让学生的就业创业融入到市场环境中来[1]。

1.2挑战

在“互联网+”背景下,高校就业创业指导面临着转型的挑战。具体表现为:大学生就业目标不明确,创业经验少,且对于“互联网+”环境适应不良,例如大学生在职业规划中无法充分运用网络信息资源,缺少战略眼光,对机会、挑战、优势、劣势分析不清;高校课程体系有待完善,在就业创业指导中,延续传统模式,课程内容单一,与专业之间的契合度不够,实践平台难以发挥优势;校企合作模式不合理,双方针在“互联网+”平台上难以形成有效合作,无法为学生提供准确有效的就业创业指导。

2“互联网+”时代大学生就业创业指导工作创新路径

2.1完善就业创业指导课程,搭建就业创业指导平台

在“互联网+”背景下,高校应做好顶层设计,重视学生的职业规划,提升就业创业指导水平。通过对当前大学生就业创业需要来看,学校课程体系建设方面存在一定的“短板”,学生无论是在线上还是在线下,都难以获得系统针对的就业创业指导,导致学生在走上社会后缺乏对未来职业的合理规划,不得不面对就业难、创业难的问题。针对此,高校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出发,完善就业创业课程,搭建就业创业指导平台。第一,建立并完善就业创业课程体系。高校的就业创业指导要面向全体学生,因此,建立相应的课程体系,加强课程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是培养学生就业创业素养的基本前提。在“互联网+”背景下,高校应调整课程教学形式,充实课程内容,为不同阶段的学生提供专业的就业创业指导。例如对于大一新生重点开展基础教学,进行普遍性教育,利用网络资源让学生对就业创业形成初步认识;针对大二学生则可以侧重就业创业知识教育、思维训练,激发学生的就业创业意识;对于更高年级的学生,学校应通过“互联网+”平台设计就业创业项目,让学生在实践参与中模拟就业创业,为未来发展打下基础。第二,针对学生就业创业需要,搭建“互联网+”平台。在“互联网+”的背景下,高校在为学生搭建就业创业基地方面获得了更加有利的条件。高校一方面要通过物质投入,为学生的就业创业提供必要的活动场所或相关设施设备,形成就业创业模拟平台,吸引学生参与其中;另一方面还应加强项目引导,利用线上指导,引导学生参与创新实践班、创客中心等,并通过项目运行开展各种线上创业比赛、训练、交流活动,以培养学生的就业能力和创业精神。在"互联网+"环境下,各种就业创业信息十分庞杂,学生很容易迷失其中,针对此,高校应不断优化平台设计,加强对大学生基本就业创业信息的收集、整理、,同时为学生提供定制式服务,强化就业创业服务效果[2]。第三,培育专业教师团队,促使其利用“互联网+”教育资源指导学生进行就业创业。依托"互联网+"模式,大学生在就业创业过程中,能够获得更多的服务,例如与企业进行线上交流、参与校招宣讲、获得就业职前服务等等。为保证这些服务的实效性,高校还应积极建立"双师型"指导团队。高校一方面要通过校企合作,利用企业培训、顶岗实习等方式更新教师的教育理念、丰富其实践经验;另一方面配合网络会议指导、引入企业家资源、建立专业导师库,充实教师资源。这样高校才能有效指导学生参与就业创业实践,提升“互联网+”就业创业知道效果[3]。

2.2加强校企合作,充分利用企业的就业创业资源

在"互联网+"时代,高校应在就业创业指导中,应深入研究企业的人才需求和发展方向,调整校企合作的方向,利用现代技术手段实现校企深度合作,这样才能充分利用企业的就业创业资源,为大学生创业就业提供拓宽空间。首先,结合"互联网+"时代特点,转变人才培养思维模式,探索校企协同实践路径。在“互联网+”时代,传统行业与互联网技术的融合,为企业发展带来巨大影响,而优质的、具有较高的专业水平和互联网思维能力的应用型人才,是促使企业转型创新的重要资源;同时对于高校而言,要想提高大学生对“互联网+”时代的适应能力,需要得到企业的有力支持。基于此,校企双方应积极主动性调动起来,为达成双赢的目标共同努力。在合作中,校企双方最主要的是转变思维,高校应主动面对“互联网+”背景下的产业升级,合理调整专业课程,强化专业的内涵建设,并与企业发展需求相契合;企业则明确用人方向,依托"互联网+"平台探索校企联合招生模式,实现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的有效衔接。其次,基于校企合作需要,完善专业课程体系。在"互联网+"时代,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要以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为依据,对"互联网+"的优势进行充分利用,建立一个完整的立体化的课程体系。在课程改革中,高校应与企业积极合作,从多层面实现对学生的综合培养。例如对于实践性较强的课程,应积极构建立体化课程体系,重点培养学生的专业素质和实践水平;同时在与企业合作中,还应利用线上线下教学,增加学生就业创业的机会。例如在课堂上利用交互授课模式进行讲授,结合各种实践活动来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设计"互联网+"线上课程,借助慕课平台为学生提供各种学习资源,模拟企业环境,提高线上实践教学效果,促进学生的综合发展。再次,依托"互联网+"技术,优化校企合作的育人平台。在校企合作中,高校和企业之间应利用互联网建立健全沟通渠道,基于共享原则搭建实训场所,双方发挥各自优势,建立常态化共治机制;校企双方共同建设学生创新创业实践基地,促进彼此密切合作,共同建设大学生育人实践基地和创业中心,并在资金投入、导师配置、学分管理和学业认定等方面进行全面合作,增加学生就业的机会,提升学生创业能力。最后,完善校企合作管理制度,依托"互联网+"平台实现智慧化管理。在大学生就业创业指导中,高校应同企业合作,做好学生管理工作;利用信息平台实现人、财、物信息的有效交流,同时完善教务网络管理系统平台,发挥企业在人才就业创业指导中的优势,加深院校企合作的内涵。

2.3注重学生培养,提升学生就业创业综合能力

在"互联网+"背景下,大学生要想顺利融入社会,实现就业创业,需要具备良好的综合素质,这样才能使用“互联网+”的发展平台,提高就业创业水平。首先,加强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其应对风险的能力。良好的心理素质对于一个人的工作、学习、生活都非常重要,尤其是在“互联网+”环境下,社会的转型会对人的发展造成巨大的压力,因此,良好的心理素质则是应对压力所必需的。大学生就业创业经验少,无法从容应对创新创业过程中的各种风险,甚至在挫折中自暴自弃。针对此,要积极引导大学生正确看待"互联网+"创新创业过程中的可能遇到的挫折,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的逆商,让其获得就业创业事业成功的基石[4]。其次,着重培养大学生就业创业技能。就业创业不是碰运气,扎实掌握所学专业知识,提升专业技能,可以让学生在就业创业中获得更多的机会,更广阔的空间。在教育直到中,教师要引导大学生充分认识"互联网+"环境下就业创业的现状,了解自己所选取的行业涉及到哪些的专业,还要认真分析"互联网+"市场环境中的所需信息,清醒了解自己的不足,并在专业上进行弥补。这样才能有效抓住“互联网+”的发展机遇,让自己在就业创业方面更加从容。再次,搭建“互联网+就业创业”指导平台,引导大学生参加就业创业实践活动。大学生是"互联网+"时代,就业创业的实践主体,在实践过程中需要大学生充分发挥自主意识,紧紧抓住"互联网+"的时展机遇。为辅助学生参与实践,高校应整合和利用校内外资源,构建“理论知识+模拟实践+实地实战”三位一体的实践平台,通过互联网促进信息的交换、交流和共享,为积累就业创业实践经验,同时组织学生参加创新创业园区或孵化基地,提供场地、设施、师资、孵化等帮助,支持学生参与实践;此外,高校还应利用微博、微信等社交平台组织话题讨论,让学生在经验交流中不断提升自我。第四,加强学生团队建设,指导学生自主就业创业。在"互联网+"背景下,大学生就业创业过程中还需要加强团队的培养。就业创业团队是指由具有互补性技能,为获得创新创业事业成功而成立的共同承担责任的群体。高校应加强指导,利用“互联网+”平台,密切大学生之间的沟通,并利用项目激发团队成员的协作能力,充分发挥彼此的互补性作用。这样不仅能够培养学生的就业能力,更能够为学生创业打造团队的雏形[5]。最后,深入政策解读,完善人才培养计划。在“双创”的时代背景下,在“互联网+”发展计划的推动下,国家对人才培养提出了各种政策要求,高校应深入分析政策,明确政策指导,并利用政策优势引导学生,促使学生在“互联网+”环境下就业创业成功。

3结语

总之,大学生是就业创业的生力军,依托"互联网+"创新就业创业指导工作,能够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促进大学生顺利走向社会。在"互联网+"时代大学生就业创业指导工作创新中面临着机遇与挑战,高校应深入分析研究,给出相关对策。这样有利于大学生就业创业,帮助大学生实现人生价值,也可以进一步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促进我国经济社会发展。

参考文献

[1]邓燕芳.创新创业教育的大学生就业能力提升策略分析[J].内蒙古煤炭经济,2020(21):197-198.

[2]狄远帆.互联网背景下大学生就业能力培育路径探析[J].质量与市场,2020(21):128-130.

[3]吴慧丹.“互联网+”模式下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创业指导课程体系建设研究[J].公关世界,2020(20):112-113.

[4]李燕燕.基于“互联网+”平台的高校创业就业指导平台设计[J].自动化技术与应用,2020,39(09):143-147.

就业创业指导范文4

【关键词】高校人才培养;就业创业指导;学科建设

当今,我国高等教育已逐步进入“大众”教育阶段,脱离了“精英”教育,大学生的就业形式也呈“大众化”模式。就业是民生之本,是民生中最核心的问题,是解决经济问题时不可忽视的重要方向,人们尤为关注大学生就业问题。如何就业和创业是当前大学生遇到的一个非常现实的情境,也是所有高校都必须面对的一个新课题。开设大学生就业创业指导课,对学生进行就业与创业指导、帮助他们做好步入社会前的准备、成功地进行学校与社会间的对接是非常必要的。因此,建立科学的就业创业指导课程体系是高校就业工作面临的一个新课题,高校要有针对性地开展就业创业指导,完善就业创业指导课程体系,把这个新兴学科的建设当做目前就业创业指导工作的一个发展促进与系统完善[1]。高校应该努力为毕业生提供平台化指导,聘请专家学者或是行业成功人士担任就业创业导师,多进行个性化具体化的咨询指导,教育和引导大学生根据自身特点和社会职业需要选择最能发挥自己才能的职业等一系列的措施,都凸显了高校就业创业指导课学科建设的重要性。

一、研究背景及学科建设的重要性

人才是国家发展最宝贵的资源,作为人才培养基地的高校就面临着十分重要的责任,而其中大学生的就业问题就显得更加重要,这不仅直接影响到学生、家长的切身利益,甚至关系到高校的发展和社会的稳定。近年来,全国大中专学生数量在逐年增加,就业形势日益严峻,就业压力日趋增大,就业或是创业是当前大学生毕业后不得不面临的一个非常现实的问题,也是所有高校都必须面对的问题,社会各界和高校对此都高度重视。因此,高校应将就业创业指导课程作为日常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高校要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等新常态,深化教育领域的综合改革,开展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努力搞好高校就业创业指导课的学科建设,这对完善高校的人才培养体系具有极为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2]。可以帮助学生形成以认知自我、自我设计和自我价值实现的理念,激发学生学习与创造的动力,积极探索职业方向。做好高校就业创业指导课的学科建设不仅是我国新形势下高校面向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同样也是就业创业指导课课程日益扩展和深化的产物。做好高校就业创业指导课的学科建设,就要让这门新兴学科的人才培养目标更加明确,把培养原则制定的更加科学与系统,就必须加强就业指导课程体系建设并与专业建设相结合,加快指导教师队伍专业化和职业化进程,就必须促进学科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相结合[3]。目前,一些高校的就业创业指导体系的建立尚处在探索阶段,无论从课程体系建设、组织机构建设、服务体系建设、指导队伍体系建设还是指导评价体系建设等方面,都存在诸多不完善之处。因此,加强高校就业创业指导课的学科建设,对提高院校毕业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力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高校就业创业指导课学科建设的指导思想

(一)学科建设理论研究要本土化与专业化。国外对大学生就业指导体系的研究开始的比较早,并且已经形成较为完善的指导体系与法律法规,为就业指导提供政策保障与理论支持,科学的就业指导理论更加注重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但我国的国情不同于国外,因此我国高校开展就业创业指导课的学科建设就要一方面不断地对西方就业指导相关理论进行吸纳整理;另一方面,要深入研究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就业创业指导学科,建立适应我国特色的学科框架和理论知识体系,满足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开展就业创业指导课的学科建设就要用更加专业的眼光去看待,要融入更多学科的知识内容与理论研究,来增强学科的学术性和综合性[4]。只有更加专业,各高校才能逐步统一就业创业指导课程标准,遵循和执行的同时还要结合地方特色,结合实际情况充分发挥本学科在指导学生规划职业生涯方面独一无二的影响力,并能进一步推动该课程的学科建设研究。同时,还要与各个专业学科建设相结合,建立一支新型的教研队伍,一支具有完整育人功能与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功能的相结合的师资队伍,同时也为推进学科建设的可持续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学科建设要将理论指导与社会实践相结合。大学生就业是一个综合性的复杂问题,而指导过程也是个复杂的多系统工程,目前不少高校对就业创业指导的过程,简单理解为课程讲述、信息提供、规范毕业派遣等工作,其实这是远远不够的。大学教育一是要保证大学生所学的理论知识能够满足社会生产的需要,二是要重视社会实践,做好学校与社会间的衔接工作。时代是在不断变化发展的,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也日益多样,因此高校大学生就业与创业指导教育也不能一成不变,就业与创业指导教育必须适应社会发展变化。高校只有完善了相应的社会实践体系,才能创造出动态化的就业创业指导模式,孕育出新的教学方案与培养手段,令学生能够不断适应市场变化,并具有终身学习的能力。从根本上提高他们的就业与创业能力,当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面对众多的竞争对手,就拥有了充分的思想心理准备,保持良好的竞技状态。

三、高校就业创业指导课学科建设的策略与措施

(一)丰富完善各学科分支。“一门新学科的建树总是时代的呼唤,总有其产生背景和客观基础。”而学科想要发展壮大承担历史重任,就要不断充实自身,不断丰富完善学科内的各个分支。而高校就业创业指导课作为一门比较新的学科,就更要注重自身的修炼与补充。要深化包括职业匹配理论、职业选择理论、职业发展理论、职业生涯理论、职业决策理论等部分的知识培养体系;丰富包括目标职业对专业技能、目标职业对通用技能、求职过程指导等方面的实践培养体系;完善包括思想政治教育、职业道德教育、职业适应与发展、目标职业与个人素质等内容的精神培养体系。

(二)就业创业指导课教学内容改革措施。开展就业与创业指导工作必须要有完善的教学内容和理论体系,指导教师要养成学生入学后全程化的就业指导的理念,甚至从入校就要让学生树立合理的就业观念,培养学生掌握灵活的就业技巧,利用专业特点来不断强化就业能力,并通过职业生涯规划活动让学生了解社会需求。同时要建构完善的就业指导实践教学体系,在建立了完善的服务体系后,高校还应充分整合社会资源,增加学生的实践机会,尽可能地为学生提供真实的就业实践环境,促进理论指导与实践教育相结合。就业创业指导课的教学内容还必须要充分融合所在专业的知识特点与社会行业需求。为了使课程能够顺利进行,高校教师应结合自身课程的专业特点,选择合适的教学方式,这样才能使目标得以实现。教学还必须与行业需求相符合,按照当前的行业特点,综合考虑当今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形势,以学生就业创业为所有工作开展的中心,这样才能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与竞技状态。另外在结束教学课程之后,教师需要将理论知识融入到校内活动中,使学生能力得到快速提升。

(三)强化师资力量,搭建就业创业平台。师资力量的高度,关系到整个教学的质量,只有足够专业的教学队伍,才能保证教学的实效性。高校对教师的招聘要严格考核应聘者的综合能力,必须招纳更多的综合性人才来任教,才能保证学校的教学质量。师资力量的强弱是就业创业指导学科建设成败的核心环节,要努力组建一支强大的教研团队,可以聘请有行业影响力的专家为学科带头人,促进教师转变为“双师型”教师等多种举措来增强指导教师队伍的建设,对于促进大学生就业、创业工作的规范化、专业化具有重要的意义[5]。高校要努力创造条件搭建就业创业平台,增强就业创业指导课程设置的“实战性”,加强校地、校企合作,建立就业创业基础平台,促进创业实验室等创新创业教研平台共享,将会令学科的发展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

(四)利用新媒体加强学科建设。随着信息全球化的发展,新媒体得到广泛的应用,信息交互变得更加便捷,当代大学生在就业或创业选择上有了更宽泛的途径和渠道,这为高校指导工作带来了新的发展和机遇。在学科建设工作中,如果利用好了新媒体手段,不仅可以转变就业工作者观念,提高工作效率,还可以实现信息的一体化。高校利用新媒体手段把握大学生思想动态的同时,还可以及时向学生传递来自社会的就业创业信息。新媒体宣传更容易培养大学生的创业意识,更好地促进万众创新的新局面的形成,使学生能够更加适应行业的需求与市场发展。微信、微博等新媒体手段在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到就业创业活动中去有着先天的优势,高校就业指导部门应当利用好这一新兴事物,努力提供个性化具体化的服务,积极创建能够满足大学生创业就业需求的新媒体平台,以便提升高校创业就业指导工作的实效。当今社会已经步入“互联网+”的时代,新的思维方式与新的经济形式已经深入到经济社会的各个领域。怎样引导大学生将“互联网+”的理念融入到自身所学专业中,指导自身的职业发展,也成为了高校就业创业指导课学科建设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四、结语

当前形势下,高校必须要进行就业创业指导课学科建设,因为这是时展的产物,是高校推进大学生就业创业指导与服务深化工作的产物,是当前我国新形势下就业创业工作发展的必然要求。而进行就业创业指导课学科建设就要坚持理论研究本土化与专业化,理论指导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的指导思想。为高校就业创业指导工作提供强有力理论支撑的同时,还能营造出积极向上的浓厚科研氛围,鼓励高校教师进行理论研究,完善就业指导理论体系,从而促进各专业学科间的融会贯通,甚至打造出学科发展的新方向。而一个学科的建设会包含多方面的内容,不仅要把握好学科建设的方向性,更要重视学科指导教师队伍的建设及学科平台的搭建,而高校就业创业指导学科建设不同于其他学科,同时具有着学科间的交叉性与自身独立性,更要找准定位、创新理念、理顺关系,才能将学科建设成为具有深度具有科研性与服务意识的综合学科。

【参考文献】

[1]钱舟扬.全程化大学生就业指导体系构建新探[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7,10

[2]李广华.基于高校“双一流”战略下的大学生全程化就业创业指导体系的思考[J].2018,2

[3]郑旭.创建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学科路径探析[J].教育与职业,2010,29

[4]高玉红等.地方高校就业指导体系构建的原则及策略[J].中国成人教育,2015,2

就业创业指导范文5

关键词:高校辅导员;就业创业;策略研究

1辅导员对大学生就业创业的指导作用

当代大学生就业指导相关工作存在一些问题,具体表现为基本的指导机构并不健全,就业指导中心的功能仅仅局限于一些基本的招聘信息,并没有将资源信息进行整合。就业创业指导教师往往由该校的辅导员或者其他教师担任,没有聘请经验丰富的相关经理人或者创业经验的人来给学生做指导。就业创业指导机构的指导理念和学生的实际需求并没有太大的联系,造成机构与人的分离。对于学生的就业指导仅限于大三结尾和大四开始,未能将就业思想贯穿到整个教育体系之中,导致学生未能在较短时间内找到和自己相匹配的公司和行业,并且对人生方向非常迷茫。高校就业创业制度不是非常完善,机构往往是人浮于事,就业中心指导人员疲于指导学生。

2提升辅导员对大学生就业创业指导作用的策略

2.1树立就业创业指导全程教育理念

全程教育理念指的是辅导员从学生的大一开始就要引导学生开始关注自己的就业方向和兴趣所在,直到大四开始找工作的时候才能找到自己心仪的行业的企业。这个过程是连续和持久的,辅导员要做好就业创业指导的长期攻坚战的心理准备,首先要制定4年指导的目标和规划,大一的时候要对学生进行适当地引导,让学生非常清楚自己的专业和将来就业的联系之处,这一方面的工作辅导员需要和各个专业的代课教师和班主任相联系,在上课的时候可以给学生穿插讲解该专业的情况。辅导员可以和学院和学校联系举办一系列的讲座,如“专业发展和前沿动态”相关的讲座,让学生对自己的大学4年将要如何度过有一个很好的规划和认识,避免出现大学4年迷茫度过的现象。由于大一学生需要适应环境以及和结交更多优秀的朋友,因此学校可以举办一些关于职业生涯规划大赛或者是给4年后自己写一封信等相关活动。大二时候就要增强自己各方面的能力,不仅专业知识要学好,学得扎实,更重要的是知道自己哪些方面还存在不足,要增强自己各方面的能力,鼓励学生多读参加相关的竞赛发现自己的缺陷,还有一些就业实践活动等,组织简历制作、招聘模拟大赛等就业相关的活动,即使有些学生并未参加或者是并未取得很好的名次,这样对学生的思想也会产生一些的影响。让学生感受到学校是对就业创业这个事情非常重视,并且从各个方面在对学生指导。大三的时候就要在各个专业开展相关的实习,让学生切身到企业或者相关的单位进行实践锻炼,让学生提早知道自己和工作岗位还存在哪些差距,适应企业的环境,从心理上和思想上先进入工作岗位。大四的时候要对学生进行面试实战的一些指导,请一些相关的经理人给学生实战演练,给学生提供给更多的专业化和针对性强的岗位,给学生适当的分析,学长学姐也可以为学弟学妹出谋划策。辅导员也要对历年来的就业信息和各个专业的学生去向做统计,给每个专业的学生发放。

2.2将就业创业指导与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

辅导员应当将就业创业指导与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一方面学生即将走向工作岗位,他们应当抱着为社会为祖国做一份贡献的心态努力工作,为了家人谋幸福,建立更高宏大的理想和抱负,有助于成就更加伟大的事业。另一方面对于就业方向有一个很好的把握,比如,可以做一些“大学生村官”“乡村教师”或者是到贫困地区做一些工作等,这样平凡的岗位更加需要接受过高等教育的知识分子来做。因此辅导员应当向学生多传递一些的讲话关于青年人成长成才的论述,在各个专业微信群、QQ群转发相关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给学生在班会上也要进行强调,举办相关的系列讲座。现在大学生在就业方向上有一个很大的误区就是认为自己一定要去一线城市或者是工资待遇一定要高,并不看重工作带来的价值和意义,只想着物质财富和表面的一些东西,与党的基本方针不相符,因此辅导员要积极引导学生,正视自己未来的人生价值和人生理想,为社会为祖国做一些事情。很多学生在找工作的时候会面对一些挫折,很多用人单位相对来说是比较苛刻的,面试了几家公司之后就感觉产生自我否定的感觉,认为自己无法胜任任何工作,这个时候辅导员就要对学生进行一种心理上的疏导和理解,进行思想政治上的教育,引导学生直面挫折,在以后的工作岗位上面对的挫折要远远大于现在的一些小挫折,人生路上的挫折还有很多,给学生进行各种思想上的教育,让学生再次鼓足勇气找到找工作。教师要能够时刻掌握学生找工作的动态,积极为学生出谋划策,给学生及时而充分的信息,让学生感觉母校给予自己的最坚强的力量,让学生能够时刻对自己的未来充满信心。当然也可以适当组织学生们进行相互之间的交流,让亲近的学生给予自己鼓励和支持。

2.3针对性地进行个性化指导

大学生们毕业之后的去向大致上分为3类,第一类是参加各个高校的校招,也就是找工作,参加工作岗位,为自己的人生和理想奋斗;第二类是积极准备考研,每年的12月的中下旬都是全国研究生考试阶段,因此考研究生的学生基本都在图书馆或者自习室积极准备考研,从大三下学期到大四上学期一年的时间基本上是考验的高峰期;第三类是参加公务员考试;还有一些学生会选择创业或者是家里帮忙找工作。随着考研人数的增加,准备参加考试的人数非常多,但是到第二年春天的时候就会发现很多人考研失败继续投入到找工作的大军中。还有考公务员失败的学生也会投入到找工作中。这几类学生的情况完全不同,教师应该这几类学生进行分类,然后给予不同的就业指导,因为每年的秋招和春招是不一样的,因此教师要充分给予考研失败和考公务员失败的学生更多的关心和关怀,首先抚平这部分学生的心理,让学生能用一种更加积极的心态开始找工作。辅导员首先要给不同类型找工作的学生建立微信群、QQ群,关注每一个学生的思想动态,让学生遇到问题可以及向教师求助,然后教师反馈给学校,学校帮助学生。学校每年都有优秀毕业生,他们在自己的领域里面都有很好的成绩,因此辅导员要积极和这部分学生取得联系,然后让学生可以和在线上进行交流和探讨,如何应对人生当中的这一挫折,让优秀毕业生来为学生指导。还有一些学生刚开始找工作的时候比较懈怠,导致没有好好准备,并没有找到心仪的工作,在之后就会产生一定的着急心理,对这部分学生一开始就要积极督促他们,不定时询问他们找工作的相关情况,这样就会让这些学生有一定的紧张感,从而正视找工作这个问题,积极为自己未来的人生做准备。辅导员可以和学校反应就业指导中心可以让专门的人负责,各个院系的辅导员可以参与进去,还有一些编外的人员,比如说,学校有合作的经理人等可以给学生们进行指导,这样切身为学生们出谋划策,学校也要让学生利用就业指导中心的作用,找工作遇到问题除了找辅导员以外,也可以去就业指导中心,这样就能后及时解决学生们的就业问题了。

3结语

该文从高校辅导员的角度阐述高校就业创业指导的三大策略,就业创业指导不再是即将毕业的学生才需要考虑的问题,辅导员要积极引导学生从大一开始就要为自己的未来考虑,一步步完成自己的就业目标,不断为之努力奋斗,从容应对自己人生的另一个转折点,树立为祖国为社会做贡献的理想,让自己的人生过得有价值有希望,而不是碌碌无为,让每一位学生在最美好的青春年华不断奋斗!

参考文献

[1]周晓斌.创业促就业大背景下高校辅导员如何开展大学生创业教育[J].亚太教育,2015(8):131-132.

[2]熊婷婷.刍议新时代下高校辅导员如何做好大学生就业创业指导工作[J].才智,2015(21):231-232.

[3]郭红禹.“互联网+”背景下辅导员指导大学生就业创业能力研究[J].武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8(1):75-78.

[4]李燕.浅析新时代高职院校辅导员对女大学生的就业指导工作[J].沿海企业与科技,2013(3):62-64.

[5]王延刚,曹玲,王珊.新时代辅导员促进大学生就业创业研究[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9,16(11):65-66.

就业创业指导范文6

关键词:OBE教育理念;就业指导;课程改革

在待就业人数激增,竞争压力加大的背景下,促进高校毕业生高质量就业已成为全社会最为关注的焦点问题。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大学生就业与创业指导”课程的重要作用得到凸显。本文将通过分析笔者所在学校的该课程满意度调查结果,总结出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目前存在的问题,了解学生对于课程改革的诉求。同时坚持问题导向,引入OBE教育理念(以下简称OBE理念),从课程培养目标、课程执行方式、课程教学评价等多个角度入手建立就业指导课程的改革路径,做到真正让毕业生能够学有所得、学以致用,转变就业观念,提升自身素质。

一、高校毕业生就业现状

(一)毕业生人数激增,就业形势严峻

近些年来,随着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毕业生数量增长迅速,有限的就业岗位无法满足庞大的毕业生群体。“人多岗少”“人职不匹配”导致就业市场供需矛盾进一步加剧,毕业生的就业压力不断加大。

(二)毕业生就业心理存在偏差

毕业生就业心理偏差具体表现如下:一是高定位,一味追求丰厚的物质条件和良好的地域条件。二是求稳定,仍无法摆脱一次就业定终身的传统就业观念。三是盲目跟风,不能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就业,及时调整就业目标。四是怕吃苦,不愿从事辛苦的工作,不劳而获的思想严重。

(三)毕业生职业能力有待提升

一是知识面狭窄,一部分毕业生在学校只注重专业知识的学习,知识融会贯通能力极度欠缺。二是综合能力偏低,一些毕业生只重视书本知识的学习,动手能力、表达能力、人际交往能力、竞争意识、创新意识、解决问题的能力、适应社会的能力、奉献精神等都表现出明显的不足。职业能力欠佳导致毕业生无法找到自己心仪的工作,最终影响就业结果。

二、将OBE理念引入就业指导课程改革的必要性

OBE理念的核心观点是重视教学过程的“产出”而非投入,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知识讲授和技能培养并重;强调学生是教学的中心,要求教师转变为学生的指导者、教练、推动者和辅导者;主张用个性化教学设计代替“大锅”式教学,用研究型教学模式代替机械式、灌输式教学模式等。“大学生就业与创业指导”是一门理论与实践联系非常紧密的学科,其最终目的是帮助学生实现就业。在OBE理念的指导下探索该课程的教学改革途径,对提升大学生就业创业能力,实现高质量就业具有重要意义[1]。

三、基于OBE视角的“大学生就业与创业指导”课程满意度调查情况

就业指导课程满意度调查问卷设计主要遵循OBE理念所倡导的“学生中心”“反向设计”和“能力导向”原则。根据以上原则,笔者团队选定课程目标、课程实施、课程效果满意度作为“大学生就业与创业指导”课程满意度的一级指标,每个一级指标下设若干二级指标。根据满意度指标内容,笔者团队对河北北方学院文学院2019级~2021级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此次调查共回收有效问卷数量287份。下面我们对调查问卷结果进行具体分析。

(一)课程目标满意度分析

就业指导课程目标满意度调查主要集中在课程实施过程和社会需求的相符程度、课程评价与实施过程的对应程度及提供就业指导的相关性三个维度。课程目标总体上的满意率分别为77.54%、86.63%、78.8%。以上结果说明学生对于课程目标设置的满意度有待提升,说明课程目标在设置时缺乏对于学生实际情况的具体分析,教学目标存在笼统化问题,在课程目标设置时侧重于引导学生掌握相关理论,忽视对于实践能力的培养。

(二)课程实施满意度分析

就业指导课程实施满意度调查主要集中在教师教学内容分配比例及适用性、学生对教师教学方法和教学态度及对学习成果评价方式的满意度三个维度。课程实施总体上的满意率分别为72.5%、74.6%、80.2%。以上结果说明学生对于课程实施的满意度有待提升,说明该课程在实施时存在教学内容对理论和实践的分配不够合理,教师的教学方法不够科学,学习效果评价方式过于单一。

(三)课程效果满意度分析

就业指导课程效果的满意度调查主要集中在是否掌握就业创业理论、是否具有职业规划能力和获得就业技能、是否能够具有角色转变和职场适应能力三个维度。课程实施总体上的满意率分别为85.5%、70.7%、69.2%。以上结果显示个体实际能力获取的感受与课程目标期望值匹配度较低,进一步说明课程教学时存在侧重理论教学,忽视对于学生实际能力的培养以及缺乏价值观引导和心理教育的缺点。

四、“大学生就业与创业指导”课程存在的问题

(一)课程的培养目标缺乏整体性

所谓整体性指的是学校的办学使命和培养目标应该与全校公共课程等课程体系的培养目标、课程及课堂的培养目标是一个整体。“大学生就业与创业指导”课程培养目标缺乏整体性的主要表现有:一是培养目标过于笼统化和程式化,缺乏学校特色和专业特色。二是教学目标模糊。课程目标中惯用“了解”“掌握”等泛义动词,这样的培养目标很难评价学生的实际学习效果。

(二)课程的教材设计缺乏针对性、适应性和与时俱进性

一是教材设计缺乏针对性。目前各个高校使用的就业指导教材没有对不同专业的学生的区分。理工类学生和人文类学生的专业背景不同、就业方向不同,需要培养的职业能力素养也不尽相同,因此针对不同专业背景的学生,应该要有专门的教材。二是教材设计缺乏适应性。目前高校所使用的就业指导教材内容多偏重就业形势和政策分析、求职的途径与方法的讲授,缺乏对学生的从业技能指导和储备从业素养指导。三是教材设计缺乏与时俱进性。学校所使用的就业指导教材往往编写年份较早,许多内容已经过时,没有关于国家就业政策的最新解读,也缺少新形势下职业素质培养的相关内容。

(三)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相对滞后

目前,该课程的部分授课教师仍然坚持传统注入式、灌输式教学理念,导致教学过程缺乏必要的教学互动。此外,课程教授方法也较为单一,讨论式教学法、非指导性教学法被引入课堂教学的不多,新兴的教学模式在此类课程中的推广度也不高[2]。

(四)在课程中有效渗透思想政治教育的力度不够

思想政治教育在大学生就业过程中的缺失主要体现在学生不能较好地养成正确的职业价值观、择业观和健康积极的就业心理,对挫折的认识水平和挫折承受能力较低,社会责任感和团队意识欠缺、职业道德缺失等。目前各个大学开设的就业指导课程侧重于就业常识的普及和就业知识的讲授,对于思想政治教育对大学生就业的引导作用不够重视,导致该课程对于学生就业指导的效能降低。

(五)教学环境缺乏实践性

就业指导课程属于通识类课程,采用大班形式授课,学生普遍存在浑水摸鱼的敷衍心态。学生数量多且密集,在课堂中常有睡觉、玩手机、看课外书、交头接耳的现象出现,课堂纪律不好控制。另外,就业指导课程教授的教学内容基本都局限在教材固有知识,理论和实践不能充分结合。学校的就业指导实践基地建立仍不完善。如在讲授面试技巧时,学生往往由于缺少面试的真实环境,不能完全掌握相关技能。

(六)课程效果追踪力度不够

就业指导课程的根本目的是对大学生的职业发展有实实在在的帮助。因此,在课堂上学习的技能有多少能应用到学生的择业过程中是授课教师应该格外关注的问题,需要授课教师在课堂之外对学生进行指导、回访、监督,从而保证学生的学习效果。然而目前该课程的现状是学生只要上完课,参加期末考试就万事大吉,课程效果的追踪力度不够,缺少可持续学习的平台,不利于提升学生实际的就业创业能力。

(七)课程师资队伍建设有待加强

一是师资队伍的匮乏,专业教研室和课题组建立不够完善,因此参与该课程教学的多为专职辅导员,辅导员工作繁杂有时难以保证正常的教学安排,学校只能通过增加班容量的方式完成教学任务,教学质量难以保证。二是教师的专业背景欠缺,该课程的授课教师往往缺乏就业教育的专业背景,对于就业指导创新的基本理论和理念了解不够深入,参与课题研究的数量也有待提升。三是教师权责不对等问题较为严重,就业指导是通识类课程,学校缺乏重视,就业指导作为基础性和长期性的工作,其成果不易量化,导致就业指导课教师在学校的地位逐渐被边缘化,教学积极性减退[3]。

五、“大学生就业与创业指导”课程改革路径

(一)构建合理的教学目标

首先要结合学校特色和专业特色细化教学目标。就业指导课程教学目标的设置应参酌理论基础、学生需求、国家社会与教育发展、学校办学特色、产业发展和职业需求等标准。其次要设置明确的教学目标,优化课程目标的达成度设置,以确保课程目标容易理解、可以测量、具有可操作性。

(二)完善教材设计

首先要增强就业指导课程教材的针对性,在教材编撰时可以采用“统分结合”的方式。职业发展和就业创业指导基本理论部分应该具有普适性,就业形势分析、求职技巧传授、典型案例分析等内容应该区分学习层次和专业类别。其次要增加从业技能指导和储备从业素养指导内容在教材里的占比。最后要在教材中融入时政热点,将最新的国家形势与政策、社会热点和焦点引入教材当中,提升课程的吸引力和教育效果[4]。

(三)加强就业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

授课教师要帮助学生建立其对就业问题的理性认识和观念,改善其对待就业问题的情感、情绪,促进其就业动机的合理化。首先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学生为人民服务的意识,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教育,如爱国主义教育等,让其能够自觉抵制利己主义、享乐主义、拜金主义等颓废思想的侵蚀,将个人的命运与社会的发展结合起来。还需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竞争意识和效率意识,增强其适应社会的能力。就业指导课程还应该积极引导学生进行职业选择前的自我探索,教会学生如何对择业心理问题进行调适,如教授自我激励法、自我安慰法、注意转移法、松弛练习法、合理宣泄法、理性情绪法等心理调适方法或告知学生要积极寻求必要的社会辅助等。

(四)改进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提升教学环境的实践性

在课程安排时,要把专业相同或相近的学生安排到一起,并选择有相关专业背景的老师进行授课为宜。在课程教学时,要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可以采用“过程模式”进行教学,也可以更多运用“情景教学”模式,引入真实场景,给学生沉浸式的教学体验。如在讲授面试技巧时可以设置真实的面试场景对学生的学习成果进行检验。同时要引入“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依托互联网信息化教学平台,全面打造“互联网+就业指导课程”教学体系。最后要调整教学内容,增加实践课程的课时,积极开辟教学实践基地。在课程管理时要优化课堂教学秩序,上课前让学生将手机放入收纳袋、采用点名制、轮流回答问题制、班干部监督制等保证课堂纪律。

(五)完善课程考核机制,加大课程效果追踪力度

在完善课程考核机制方面,要采用更为全面的考核方式,如实践和理论相结合、期末和平时相结合、闭卷和开卷相结合,多维度地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在理论考核时,要保证试题构成的合理性和命题形式的多样性。主客观的题的比例需恰当,涉及的考核内容需全面且重点突出。在实践考核时,除了考核学生的课堂日常表现和课后作业完成情况以外,还需将其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创新创业比赛的情况纳入考核范围里。在加大课程效果追踪力度方面,教师需要对学生展开持续性的追踪和连续的指导,直至学生就业。除此之外,还需要定期开展学生课程满意度调查,以便及时调整教学[5]。

(六)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保证授课教师质量

首先,要实现高校就业指导师资的全员化。要建立一支集理论功底雄厚的就业指导专业教师、学生管理经验丰富的学工队伍教师、引导学生价值取向的思政课教师、提供心理帮扶的心理教师、专业课授课教师,以及优秀毕业生、知名校友、成功企业家等社会人士于一体的就业指导教学队伍,打造就业指导教学的全员化格局可以有效化解就业指导课程师资短缺的问题。其次要实现高校就业指导师资的专业化。加强现有教学人员的专业化技能培训,完善就业指导课程教师的考评机制、课题申报机制和进修机制等。就业指导教师也要主动学习了解国内外先进的就业指导模式、就业指导的创新基本理论和理念以及就业指导的创新战略等。

作者:井源

大学生就业创业指导工作篇2

新媒体是随着信息技术飞速发展所出现的一种新型媒体形态,与传统的报刊、户外广播以及电视等媒体传播途径相比,新媒体也被称之为“第五媒体”。同时,新媒体具有即时性、海量性以及共享性等诸多特点,它可以让信息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不间断地进行信息接收和。所以,新媒体的这些相关特点,可以为我国高校大学生就业创业提供更大的支持,让资源可以在更大范围内实现共享,克服传统媒体很难实现的点对点、点对面以及面对点等即时信息传播的不足。同时,随着我国高校建设规模不断扩大,毕业生数量不断增加,大学生的就业创业问题也成了社会各界重点关注的热点。

1新媒体与高校大学生就业创业指导之间的关系

1.1新媒体为高校就业创业信息传播工作提供了有利渠道

在新媒体发展过程中,互联网技术是其重要的发展动力。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广泛应用,高校学生的日常生活与网络技术紧密联系在一起,他们能够通过新媒体进行学习和工作,并利用从其中获得的时事新闻、就业信息等,对自身未来发展进行规划[1]。除此之外,传统媒体存在传播途径单一、传播范围有限等问题,并且很多信息数据的存储时间非常短。而在新媒体发展背景下,互联网成了学生交流沟通以及学习的主要载体,它能够将大量的信息数据进行快速整合并传递,满足不同学生的信息需求,跨越时间和地域来提供学生所需要的信息,并且传播范围十分广泛,大学生可以从中挑选出最新、最全面的就业创业信息,为就业创业提供帮助。

1.2新媒体交互性特点增强了高校就业创业指导工作的有效性

新媒体技术具有较强的交互性,能够加强信息与人之间的联系。在传统媒体时代,人们通常从报纸、广播以及电视中获取信息,获取渠道有限,而且信息数据在传送过程中具有一定的延时性,从而导致大量的信息数据无法发挥出应有的价值。在新媒体技术的帮助下,高校学生可以在互联网中搜寻到自己想要的数据信息,并对这些信息进行有效传播,将就业创业信息和其他人进行交流和分享,共同分享彼此的就业创业看法和就业创业经验,主动去挖掘需要的信息,从而促进就业创业信息的更新。

1.3新媒体快速发展为高校就业创业指导工作带来了便捷

随着新媒体技术的广泛应用,人们之间的联系也越来越密切。新媒体技术可以为人们提供便捷的沟通交流平台,在此共享平台中,人们可以将彼此的信息进行分享,实现高效的互动与交流,充分调动各种感官感受,可以思考、观看以及说明[2]。信息传输的共享性为高校就业创业指导工作的创新提供了有利条件,不仅可以使大学生进行就业创业想法的交流,还可以在高校和社会企业之间建立交流渠道。相关调查数据显示,我国大部分高校学生都可以利用新媒体技术来获得就业创业信息,并进行共享与实践,大学生利用各种移动客户端来掌握相关就业创业信息,在分享中使这些就业创业信息能够发挥出最大的价值。

2高校大学生就业创业指导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2.1规划目标不明确,教育内容单一

从目前高校大学生就业创业指导工作实际开展情况来看,高校开展就业创业教育课程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在近些年我国高等教育不断发展的背景下,毕业大学生也面临着更高的要求[3]。而部分高校大学生在接受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过程中,缺少明确的目标,不能够合理分析自身的优势与劣势,自身的特长和优势很难发挥出来,对日后的工作选择和能力发展都产生影响。除此之外,高校就业创业指导工作在创新期间也面临诸多困难,就业创业指导教学内容缺乏创新性,不能够与学生的专业特点相符合,有待改善和调整。因为每名学生的个性与成长环境不同,所以高校要为学生提供针对性的就业创业指导。

2.2缺乏针对个体的个性化指导

传统的高校大学生就业创业指导工作基本上都是单一地划分出学院和专业,结合不同工作岗位的具体要求,完成创业就业指导工作[4]。

2.3就业创业指导渠道单一

以往的高校就业创业指导工作基本上都以校内招聘或企业宣讲会的形式进行,学生接触的就业创业渠道较少,而且掌握的信息有限,选择项目也不多。同时,校内开设的就业创业规划选修课过于重视理论知识的讲解,忽略了实践的重要性,不仅影响学生对就业创业信息的获取,同时也使就业创业指导工作无法从根本上解决学生面临的就业创业问题。

2.4就业创业工作覆盖范围不够广泛

在传统的就业创业指导工作开展过程中,针对大学生的就业创业工作无法做到全面覆盖,导致学生在入校之后无法对未来的职业生涯进行合理规划,对就业创业缺少认知。这也就导致了学生进入毕业季后没有明确的方向,从而影响了就业创业指导工作的质量。

2.5高校基础配套设施不够成熟

目前,大部分高校都在大力建设创业学院和众创空间,然而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仍存在问题。首先,部分众创空间的基础设施建设十分落后,无法帮助大学生实施创业项目。其次,高校提供的奖励政策不够成熟,虽然对大学生的就业创业活动给予了肯定,但是很多高校对就业创业活动的鼓励政策没有完全落实,对就业创业活动缺少相应的奖励策略。最后,就业创业指导工作中的配套政策不够完善,项目挖掘过程中过于重视比赛而忽略了实践的重要性。现今,大学生能够参加的创业竞赛种类非常多,大部分创业项目都是在比赛中提出,在比赛结束之后,部分团队会解散,很难继续完成项目。

2.6专业的就业创业指导师资队伍建设存在不足

当前就业创业指导教师主要都是由辅导员与经管专业教师兼任,这些教师对就业创业方面的认识并不充分。此外,就业创业活动开展的最终目的是要落到实际中,体现在学生的就业创业质量上。如果教师在就业创业指导工作中缺乏实践引导,会使指导工作失去针对性和有效性。

3新媒体背景下高校大学生就业创业指导工作的有效创新策略

3.1充分发挥大数据技术的优势,建立就业创业信息库

高校要充分发挥新媒体技术的作用来开展就业创业指导工作,比如可以对当地就业创业信息库进行优化,应用大数据技术录入就业创业信息,如历届毕业生就业创业方向与专业对口比例等,以此来为高校大学生就业创业指导工作提供参考依据,也能够让大学生根据这些信息来更好地进行创业和择业[5]。大数据技术支持下的数据信息库资源十分丰富,既包含了国家与当地政府的政策信息和就业形势,也包含大学生近些年的成功创业案例。这些信息可以为高校应届毕业生就业创业提供参考依据,使他们能够对未来的职业生涯进行合理规划。除此之外,信息库还具有交流共享的功能,信息更加全面,使大学生就业创业指导工作能够有序稳定进行。

3.2利用多样化的信息平台,创建官方就业创业微信交流平台

现今,新媒体背景下的信息具有爆炸性增长趋势,知识更新速度非常快,并且信息数量庞大,传输速度快,大学生可以通过新媒体平台获得更多有价值的就业创业信息,为就业创业提供保障。所以,高校要创建新媒体就业创业信息交流平台,如校园官方微信交流平台,让大学生能够在平台中进行沟通和分享[6]。微信平台就业创业服务不需要投入过多的服务成本,大学生可以将精准的创业信息进行分享传播,利用微信朋友圈、公众号等渠道来最新的就业创业信息。

3.3满足大学生创业需求,开发官方APP

在新媒体环境下,高校需要开发出符合学生需求的APP,让大学生可以更加便捷地掌握各方面的就业创业信息,加强就业创业指导工作的效果。目前,大部分高校都开始应用了有利于大学生就业创业的APP,学生输入自己的学号就可以登录,然后结合自己的需求来选择就业创业方向,对学生而言具有较强的实用性。另外,高校要重点关注就业创业指导工作,将APP的优势充分发挥出来,为应届毕业生提供可靠的就业创业参考。除此之外,还可以与其他APP展开合作,对就业创业指导工作不断进行完善,建立超链接,让高校大学生可以进行信息共享,了解优秀企业的招聘信息,更好地选择适合自己的岗位。

3.4快速实现三位一体的就业创业新媒体交流平台

为了可以有效提升就业创业指导工作的质量,高校需要重点推广校企合作模式,共同建立多方交流平台,以此来提高就业创业指导工作的实效性,满足不同企业的人才需求。高校要建立三位一体的新媒体交流平台,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开展丰富的就业创业指导活动,如就业创业经验讲座等,利用新媒体技术来加强学生与社会企业之间的信息沟通。

4结语

综上所述,新媒体技术可以有效拓宽人们的信息获取渠道,将其应用到大学生就业创业指导工作中,能够使学生的思维变得更加活跃,为他们的就业创业提供有效指导,从而为社会培养应用型人才。

作者:白婧静 单位:武汉工程大学

大学生就业创业指导工作篇3

1学科研究不深

一些高等学校没有把就业创业指导课程纳入到整个教学体系中。大多高等学校也没有对就业创业指导课程内容及开展形式进行深入研究,仅仅针对大学毕业生展开突击性质的培训,忽视了对低年级大学毕业生就业创业指导的展开,无法对大学毕业生就业形成有效的宏观指导。

一些高等学校的就业创业指导教育课程,往往以选修课的形式出现,这便无形中给大学毕业生发出了“就业创业指导教育不如专业教育重要”的信号。而且我们知道,就业创业指导工作开展的根本目的,就是为了能够提高大学毕业生的就业竞争水平,而不仅仅是为了追求一个高就业率。而大多数高等学校存在忽视就业创业指导工作全程化要求、单纯盲目追求高就业率问题的直观体现,就业创业指导观念功利化现象严重。

大多数高等学校都开设有就业创业指导课程,但很少有高等学校像国外那样将就业创业指导课程看作是一门学科来研究。不少高等学校对就业创业指导课程的观念上还存在着一些误区,他们对就业创业指导课程开设的意义认识不清,也因此对其难以给予太多的重视。这自然不利于就业创业指导课程发挥出其在大学毕业生就业过程明灯般的指导作用。

部分高等学校就业创业指导观念落后,在就业创业指导过程中单单重视管理功能,却忽视就业创业指导教育的根本指导意义,即教育和服务功能。面向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创业指导工作,还做得不够细致到满足个性化要求。

就业创业指导教育要想对大学毕业生起到实质性的效果,就必须要有系统、科学的就业创业指导教材作基础。高等学校在开展大学毕业生就业创业指导过程中,大都没有相对规范的材,所采用的教材普遍是自编、参编以及翻译教材,在内容上过分强调就业技巧和就业政策。上课教师常常拿一些从网上下载的文章、统计数据等材料便去授课,致使大学毕业生就业创业指导方面的材料种类繁多,良莠不齐。

2课程时间较短

就业创业指导课程的学习,与专业课程的学习的确有一定的区别。教师在授课时只需要对重点内容进行深入浅出的引导和启发,大多数内容大学毕业生可以课后自学,但现有授课时间很难在完成指定的教学任务。课堂上对大学毕业生的引导和启发只能浅尝辄止,无法进行深入的引导和启蒙,无法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由于受到开设时间和课时的限制,就业创业指导课程的教学内容往往被压缩、删减,至关重要的实践环节也被取消,教师在授课时也只能给大学毕业生讲授就业政策、就业技巧,常以“考研辅导”、“专家讲座”、“职业生涯大赛”等形式来作为补充。

就业创业指导课程的授课对象不应仅局限于大四学生,这样会忽视进行全程化就业教育指导的要求,更没有建立起全程化、规范性、系统性的就业创业指导体系。高等学校的就业创业指导课程临近毕业时才开课,开课的时间太晚,应该在大一时就开始,一直贯穿大学的整个学习生涯。就业创业指导的全程化不仅仅是教育管理者对课程的反思,也是大学毕业生乃至全体大学生的诉求。就业创业指导的教育应从新生开始,实现教学的全程化、全员化,贯穿整个大学的学习生涯。

3教学内容单薄

大多数高等学校的就业创业指导课程在课程内容设计上,缺乏系统性和科学性,就业创业指导形式单一乏味,缺乏对大学毕业生进行就业观、职业价值观、成功创业等方面的教育。关于择业技巧指导、理论性指导的理论较少。有些高等学校的就业创业指导课程,俨然成为了应试性的指导和对付面试的针对性指导。这样过度强调就业的技巧,忽视对大学毕业生的职业素养培育,过度重视面试和包装的针对性,直接导致部分大学毕业生采取欺骗性的手段攫取机会实现就业。

就业创业指导课程教授的重点,停留在针对毕业班大学毕业生讲解就业政策、分析就业形势、收集需求信息等表层工作,这些仅能帮助解决大学毕业生在初次就业中暂时碰到的问题,无法达到持久有效的教育效果。讲课的过程采取传统“填鸭式”的老师讲、大学毕业生听的形式,忽视多种形式相结合的途径,如个别咨询、专题讲座、社会实践、就业指导课等。

高等学校就业创业指导课程质量不高,教学目的不明确,这些现实存在的不足,直接导致了大学生对就业创业指导课程的轻视,失去了对职业教育的学习兴趣,大部分大学毕业生的学习重点仍然是放在专业课、外语和计算机等课程上的。很多大学毕业生始终把就业创业指导课程认为是思想政治课、形式教育课。就业创业指导课程的课堂也变成了“自习课”,成为大学毕业生逃课的首选目标。

4师资力量不足

就业创业指导涉及教育学、人才学、心理学、人际关系等多门学科,需要一只高水平专业化的就业创业指导队伍作为就业创业指导工作开展的基础支撑。就业创业指导作为一门新兴学科,再加上高等学校专业设置和教育体制政策机制等方面的原因,大多数高等学校在就业创业指导师资队伍的建设上仍存在诸多不足。

从事大学毕业生就业创业指导工作的人员由于人事制度改革的问题,流动性很大,积累一定经验和有理论思考的工作人员可能由于轮岗调离原先的工作岗位,这便造成了资深的就业创业指导工作人员流失,便直接影响到了就业创业指导课程的教育效果。就业创业指导不仅需要相应的理论研究,更需要实践经验的积累,初次从事就业创业指导工作的老师,在进行就业创业指导教育时的教学效果,明显不如长期进行就业创业指导工作老师的教学效果好。

虽然大多数高等学校成立了大学毕业生就业创业指导中心,并将就业创业指导课程纳入正常的教学管理范畴,但就业创业指导队伍专业化水平较低,就业创业指导工作的进行大多是由各学院的部书记或辅导员担任,他们大多缺乏必须的专业化知识理论背景,以及正规的就业创业指导培训经验,虽然相对的具有一定的实践经验,但仍然无法实现就业创业指导工作的专家化、职业化。在指导工作开展时的内容和方式上也相对比较单一,同时随意性较大,无法满足大学毕业生就业的多样化个性需求。因而导致就业创业指导工作开展缺乏针对性,实际指导效果无法达到预期程度。

5信息化水平不高

高等学校对大学毕业生就业创业指导工作信息化建设缺乏足够的认识,许多高等学校把大学毕业生就业创业指导工作的信息化建设当作就业信息、就业政策法规的实时传递和以及相对应的网上招聘和手续办理的阶段。这种认知就使得许多大学毕业生就业创业指导工作人员,在进行大学毕业生就业创业指导工作信息化建设时,缺乏必要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直接导致了工作效率的低下。大学毕业生就业创业指导工作信息化建设不仅是介绍社会职业的发展现状,还包括大学毕业生就业所需求的职业测评、网上咨询服务以及信息服务系统建设等方面。

而部分高等学校所提供的就业信息化服务依然相对缺乏,使得国内大学毕业生得到的就业创业指导工作的服务层次和水平都相对较低。许多高等学校在就业创业指导工作的信息化建设上缺乏明确的建设目的,在建设中往往只是简单地把大学毕业生就业创业指导工作与信息化物理建设的硬件投入相联系,忽视了大学毕业生就业创业指导工作中,至关重要的专业技术人才的培养和信息化建设的软件投入,在这种错误认知指导下的信息化建设效果自然不明显。

部分高等学校把就业创业指导工作的信息化建设看成简单的形式化过程,因此在信息化建设工程中单纯地建设表面工程,并没有依据高等学校的自身情况和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来进行信息化建设,从而导致就业创业指导工作信息化建设的功能难以得到充分的发挥,造成了高等学校在人力、财力、物力上极大的浪费。有些高等学校在就业创业指导工作的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耗费巨大的财力和物力,一味追求硬件设备上的高配置,但与这些硬件设备在购入时的高投入相对的却是再投入实践后极低的使用率。高等学校在进行就业创业指导工作时并没有发挥出这些高配置硬件设备的功效,从而造成了投入与产出间的失衡,即资源上的浪费。高等学校在信息化物理建设上的高投入还会造成其在信息化建设中系统和软件的开发与更新的资金匮乏,更加阻碍了高等学校就业创业指导工作的信息化建设的完善。

参考文献

[1]陈宇.坚持以“四拓展”为核心,实现学生充分就业――探索高校就业工作新模式[期刊论文]科技创新导报,2013.

[2]周云霞.企业“招聘难”与大学生“就业难”的对比思考.[期刊论文]职业教育研究,2014.

[3]刘军.我国大学生创业政策体系研究[学位论文]山东大学,2015.

[4]杨泰.“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分析与对策研究[学位论文]东北师范大学,2005.

[5]李功华.当前大学生“就业难”的成因及对策研究.[学位论文]山东大学,2007.

[6]潘|.新闻框架理论视角下《中国青年报》就业报道的十年嬗变[学位论文]西北大学,2010.

[7]李长安.缓解大学生就业难:人才结构与产业结构有效对接[期刊论文]求知导刊,2013.

就业创业指导范文7

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要求会计电算化人才除了要具备过硬的会计专业知识、较强的会计电算化能力外,还要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和创新精神,掌握会计专业领域方向的技术知识,具备相应实践技能以及较强的实际工作能力。因此,会计人才要想适应社会的需求,必须具备一定的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指导的能力。比如除具备规划职业生涯、培养职业素质的能力外,还要具备做好就业准备、勇于推销自我、模拟自主创业的能力。高等职业教育最终的目标是培养学生具备从事某一职业所需要的思维、行为、语言、情感技能等职业能力。就业指导与创业教育作为职业教育课题体系中的一个组成部分,为实现这一最终目标服务。所以,就业指导与创业教育是一门职业基础能力的教育课程。

二、课程目标

1.知识目标

通过该课程的学习,了解高职学生职业素质与就业指导方面的要求,实现学生熟练掌握就业岗位所需要的相关知识。

2.能力目标

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培养高职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使其自觉养成与人沟通合作的能力、社会能力、方法能力、就业能力及创新能力。

3.素质目标

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增强学生的职业意识,养成职业素养,提高职业技能。

三、课程设计

考虑到很多学生未来就业创业的需要,模拟公司的组建过程及工作运行,将与工作实际相关的工作特性科学合理地整合在“走进高职校园、规划职业生涯、培养职业素质、做好就业准备、勇于推销自我、模拟自主创业”六个项目之中。

1.教学内容选取的依据

依据课程内容源于职业生涯的原则,结合专业工作岗位实际,选择了与就业指导相关的知识点:如社交能力、方法能力、职业态度与素养、职业专项能力和职业能力等。

2.内容的科学安排

为了科学安排上述知识点,打破传统的按照课本的章节从前到后的讲解,将知识点的学习安排在六个项目之中,每项内容设有如下板块:第一,正能量分享。以积极向上、健康乐观的心态和行为,激发学生的内在潜能,展现出更自信、更有活力的自我。第二,教学做目标。通过目标的制订和工作任务的布置,先师生教学做,再学生独立做,并且加入相关知识的学习,让学生能主动地有效地参与教学活动;能正确评价自己的认知活动并进行自我监控和调整。学生在课堂上学习知识的同时,还学会了学习的方法,养成了自主学习的好习惯。第三,典型案例。运用典型案例,在教师的精心策划和指导下,根据教学目的和教学内容的需要,将学生带入特定事件的现场,进入角色,分析案例,以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第四,课外拓展。在每个项目完成的最后,提供有关高职类的实际材料,对所传授知识做有力的补充,拓宽学生的视野。最后要特别强调的是,我们培养的是学生,是有思想的人,不是产品。六个项目具体设计如下。项目一:走进高职校园。要让学生从走进校园就接受就业指导,具体内容包括:了解本院的概况和高职教育的发展历程;看清目前的就业形势;了解所学专业的基本情况及能从事的相关职业。项目二:规划职业生涯。职业生涯规划要从走进校园开始,具体内容包括:认清做好职业生涯规划的重要性;树立正确的职业规划意识,做好自己的大学学业规划;撰写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书。项目三:培养职业素质。职业素质的培养要贯穿于教育教学的全过程,具体内容包括:认清培养职业素质的重要性;树立正确的职业素观;学会先做人、再做事、最后学好职业技能。项目四:做好就业准备。充分的就业准备是成功就业的重要一环,就业前的准备包括以下内容:认知自我,树立正确的就业观;了解职业素质要求与工作职责;认识求职服务与求职安全。项目五:勇于推销自我。善于推销自我、勇于推销自我,是找到合适自己工作岗位的重要条件,推销自我的具体内容包括:掌握如何在面试中成功推销自己的方法;了解面试前应准备的必备材料;通过模拟面试熟悉面试过程,掌握面试技巧。项目六:模拟自主创业。自主创业是一部分学生毕业后所追求的,因此,学校对学生进行模拟自主创业的训练十分必要,其具体内容包括:了解《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证》的申请流程和优惠政策;认清创业的风险,使得创业不盲目;了解创业之前需要做好哪些计划。

3.教学过程设计

(1)教学设计说明。

本课程以“走进高职校园、规划职业生涯、培养职业素质、做好就业准备、勇于推销自我、模拟自主创业”为主线,分为六个项目,每个项目由正能量分享、教学做目标、师生教学做、学生独立做、相关知识、典型案例和课外拓展组成。按照高职学生的认知特点选取知识点,依据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需求设置技能要求,做到知识够用,保持知识的先进性,并适当照顾其系统性与逻辑性。在体例设计上,采用引导文的形式引导学生一步一步完成项目。这种体例形式不仅新颖,而且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有利于教学做合一。加入这些环节,旨在加深高职学生的学习和理解,拓展知识面,调动学习兴趣,增强该课程的可学性、可操作性、实用性,重点是让学生主动做,教师引导教。

(2)教学过程举例。

以规划职业生涯为例,其教学过程如下:第一,分享正能量,讲述《改变人生的两小时》,通过小故事告诉学生:平庸与卓越,往往只在人的一念之间,或消极与积极的生活方式。成功就是一个不断积累和沉淀的过程。如果想干一番事业,那就从现在做起利用零散的时间,每天坚持做一件事情,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也会像故事中所提到的人物那样成为一位了不起的人物。第二,任务布置:完成教材项目二中的任务2(职业生涯规划)和任务3(学业规划)。第三,各公司进行任务展示和抽查各小组的任务:各小组选派一名学生代表以PPT形式讲述自己的个人职业生涯规划和学业规划。第四,教师结合理论知识对每组进行评讲,并且让各组选派学生代表结合会计专业的就业特点发表自己的观点,进行小组讨论。第五,各小组通过评讲和自评后进行检查修订,写出本专业正确的个人职业生涯规划和学业规划。第六,组织学生参与“你的压力到底有多大”仿真模拟的趣味小测试,测试学生自我对抗压力的能力。

(3)教学方法和效果。

在整个课程的教学中为了极大地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的能力,做到人人参与,达到显著的教学效果,争取达到本门课程需要完成的教学目标,运用行动导向、任务驱动、情景教学、仿真模拟、小组讨论、活动教学、角色扮演等多种教学方法,通过在教中学,在做中学,把乏味的知识融入到活动和游戏中。

(4)考核方式。

就业创业指导范文8

关键词:大学生创业与就业指导课;思政元素;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必要性;措施

随着时代的快速发展,社会对专业人才素质与能力的要求正逐步提高。作为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重要阵地的高职院校,要与时俱进,将思想政治教育有机地融入大学生创业与就业指导课程,注重立德树人,确保创新创业教育的政治方向,提高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促进大学生就业创业的成功。下面简述大学生创业与就业指导课程融入思政元素的必要性,并从几个方面探讨大学生创业与就业指导课程融入思政元素的有效措施。

一、大学生创业与就业指导课程融入思政元素的必要性

近年来,国家一直在倡导加强对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大学生在学校学习知识技能的最终目的也是希望能够顺利步入社会,进入相应的工作岗位,为社会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因此,大学生创业与就业指导课程融入思政元素无论是对学校还是对社会或者是对大学生本人来说,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创新创业人才培养需要思想政治教育作为引导

作为高职大学生,要摆正就业观,既要仰望星空,又要脚踏实地。因此,高职院校应在大学生创业与就业指导课程中融入思政元素,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自己,了解国家和社会,树立远大的人生理想,确立正确的职业目标。具体来说,高职院校要通过思想政治教育的引导,让大学生拥有自己的人生梦想,懂得自己的责任与义务,帮助他们找到未来走出校门之后的奋斗目标,激发他们就业创业的积极性。思想政治教育有着法律、道德等方面丰富的内容,能够帮助学生在追求理想的时候拥有正确的人生价值观,为就业创业奠定良好的基础。

2.思政教育能够帮助学生提高就业创业能力

高职院校开设大学生创业与就业指导课程的目的在于为学生未来的职业选择提供更加明确的目标,帮助学生提高就业意识,树立就业创业观念,更好地实现人生价值。而在大学生创业与就业指导课程中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有利于帮助大学生提高就业创业能力,使大学生对自我有更加客观的认识和了解,知晓自身的优点与缺点,善于完善自己的人格,并且能够结合社会就业环境以及自己的兴趣、爱好、特长等进行综合分析,发现更加适合自己的就业方向并为之努力。具体来说,大学生要想就业创业成功,既需要有才,更需要有德。也就是说,除了具有专业知识、专业技能之外,还应该具备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具有良好的职业素养和社交能力,这些素质与能力是帮助大学生成功就业创业的重要基础。通过接受相应的思想政治教育,大学生能够在掌握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基础上注重强化自身的综合素质,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理性地进行未来职业的选择,更好地实现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

二、大学生创业与就业指导课程融入思政元素的有效措施

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创业观念是高职院校义不容辞的责任,高职院校要通过开设大学生创业与就业指导课程,让学生对就业和创业有清晰的认知,增强学生的择业能力。与此同时,高职院校也要意识到只有在大学生创业与就业指导课程中融入思政元素,开展相应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才能帮助学生在正确的轨道上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学生形成正确的思想政治观念,使其价值观的选择符合社会发展的方向。因此,高职院校应该以大学生创业与就业指导课程教材为基础,有效地融入思想政治元素,创设良好的思想政治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

1.提高政治站位,明确目标导向

深入学习贯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八大、精神,是新时代对高校提出的一项重要政治任务。因此,高职院校必须提高政治站位,将思政元素融入大学生创业与就业指导课程作为教学的目标导向,坚持做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注重以德树人,培养学生浓厚的家国情怀和良好的政治品格。一方面,院校领导要高度重视“课程思政”,加强对授课教师思想政治理论知识的培训。教师是传道授业解惑的核心,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实施者,只有提高教师的思想政治理论水平,帮助教师深入理解国家的大政方针政策,才能让教师在课堂中以身作则,为学生树立良好的榜样,起到积极的引导作用。另一方面,高职院校应该制定科学合理的考核标准,检验思政元素融入创业与就业指导课程的效果,以此确保教师努力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2.挖掘思政元素,融入创业与就业指导课程

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当代大学生的很多信息都是来自网络,受网络影响较大。但互联网上的信息有时良莠不齐,其中的不良信息容易给大学生的人生价值观造成负面影响,影响大学生的健康成长。而现阶段的大学生创业与就业指导课程往往侧重于为学生提供就业创业信息服务,或者是平台的对接,忽视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不太重视培养大学生正确的就业观。从校园招聘会来看,一些大型知名企业展位面前排队者众多,竞争相当激烈,而一些知名度不高的中小企业展位面前经常是门可罗雀,这与学生的就业观念有着直接关系。因此,高职院校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精神为统领,积极挖掘各种思政元素,注重在大学生创业与就业指导课程中灵活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对学生的思想观念进行正确的引领,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正确的就业观。要帮助学生认清梦想与现实之间的差距,养成平和的心态,改变学生单纯追求企业知名度而忽视自身能力和专业方向是否与职业相匹配的现象,避免学生择业时好高骛远,让学生学会理性选择,面对挑战和考验懂得自我调适,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内容对于部分高职学生而言相对比较抽象,因此高职教师将思政元素融入创业与就业指导课程的时候应该注重讲究方式方法,切实发挥思想政治元素的积极作用,为学生的就业创业和未来人生选择提供正确的指引。现在很多高职院校为大一、大二的学生开设大学生创业与就业指导课程,这两个年级的学生对创业与就业的迫切需求及理解程度存在较大的差异,因此高职院校应该结合不同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来进行不同主题内容的课程设置。例如,大一新生刚刚从高中步入大学,处于懵懵懂懂的时期,对于未来职业既没有明确的方向也没有紧迫的需求,如果教师过多地讲授创业与就业技巧等内容则效果不好,难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此时课程融入的思想政治元素应该以价值选择为主,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引导学生树立与国家和社会未来发展方向相一致的职业理想,为未来职业选择做好准备。针对大二学生,课程融入的思想政治元素应该以具体职业的选择方向、工作过程中应该遵守的职业操守为主。

3.加强思想引领,培养大学生良好的职业道德

高职教育不仅要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更应该注重以德育人,培育具有良好职业道德的高素质人才,这对学生未来的就业与创业具有更加深远的意义。职业道德,是指从事一定职业的人在职业生活中应当遵循的具有职业特征的道德要求和行为准则。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各行各业的分工越来越细化,对从业人员的专业技能与职业道德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因此,高职院校在培养大学生就业创业能力的过程中应该及时注意这一社会动态,不仅重视学生专业技能的培养,更应重视学生职业道德的培养,要将思想政治元素融入大学生创业与就业指导课程,潜移默化地帮助学生加深对职业道德的理解,使学生在未来步入社会时能够具有较高的职业素养。对于大学生职业道德的培养,高职院校可以从理论与实践两个方面进行尝试。一方面,要引导学生加强思想道德理论知识的学习。高职院校要在大学生创业与就业指导课程教学中有效地渗透思想政治理论知识,弘扬主旋律,帮助大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思想政治理论的内容涵盖面广,其中包含以爱岗敬业、诚实守信、乐于奉献、服务社会等为重点的职业道德内容,这是思想政治理论与创业就业指导课程的关联点,也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践行,对于学生未来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引导作用和积极意义。另一方面,要引导学生通过直接接触相关行业的从业人员或者到具体岗位实习的方式加深对职业道德的认知,并将所学的理论知识更好地付诸实践。思想政治教育不应该仅仅停留在理论知识的传授阶段,而应该注重引导学生在具体的实践活动中进行感知,深化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做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例如,可以让学生直接接触相关行业的从业人员,了解他们是如何工作、如何具体践行职业道德、如何看待自己的职业的,以便学生对其希望能够从事的职业或行业有更加直接的认知和体验。还可以与企业建立一定的合作机制,让学生有机会走出校门进行实习,将在校所学的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内容,将内心的道德认知转化为职业操守,切实体会和感悟职业道德,以便帮助学生更加明确自己未来的职业选择,并为未来的职业选择做好充分的准备。

4.丰富课堂教学内容,传授学生必备的就业创业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