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就业压力下大学生就业创业指导分析

高就业压力下大学生就业创业指导分析

摘要:大学生稳定就业是维系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是实现高等教育学校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标志,高压力下大学生就业困难是一大难题,探究高压力下大学生就业存在的问题,能够有效促进大学生精准就业,转变学生就业理念,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为各高校指导大学生就业提供帮助。

关键词:高就业压力;大学生;就业创业

指导就业是民生之本,高校毕业生对社会就业有着不可或缺的影响。中国政府始终坚持就业优先战略。2020年末的“十四五”大会对于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作出重要指示,全面指导和促进地方“十四五”时期高校毕业生稳就业的开展。可是社会中仍然存在“就业压力大”的情况,而高就业压力又来源于哪里?近年来,我国高等教育逐渐从精英选拔转变为大众普及,教育普及率越来越高。随着新时期我国高校的不断扩招,大学生数量实现阶梯型增加,我国首次应届毕业生人数高达900万+,同比增长创历史新高。

一、大学生高就业压力的来源

1.外在因素

(1)来自于社会的就业压力许多大学生在毕业后初入社会时,社会经验不足,自身也不具备十分充足的条件。部分大学生为提高自身竞争优势,努力考取各种证书,提高自身学历,但多数用人单位并不看中这些文凭和证书,他们更在乎的是大学生的实际工作经验和就业经历。部分企业认为刚毕业的大学生没有工作经验,缺少工作的磨练,又不愿花时间花精力去培养,所以往往在招聘中对大学生提出很高的要求。社会经验较少、企业招聘标准高等原因都会给大学生就业造成巨大的压力。(2)来自于学校的就业压力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普及,各高校扩大招生指标,大学生数量不断增多,这是导致现代大学生就业竞争力大的重要原因。各用人单位在招聘大学生时会受到高校社会地位、综合实力等因素的影响。这说明重点院校毕业的学生优势更大一些,而普通高校毕业生往往处于岗位竞争的劣势。某些高校华丽的就业数据背后,甚至会衍生出鲜为人知的“被就业”乱象(3)来自于家庭的就业压力“家庭背景”在大学生求职中有着重大影响,很多家长希望自己的孩子在步入大学后有更美好的就业前景,将自己的愿望寄身于孩子身上,有一种强烈的投资回报预期;部分毕业生会陷入找不到工作全家发愁的困境,对家庭产生强烈的愧疚。这些因素会导致毕业生在求职时会产生较大的心理压力。

2.内在因素

(1)个人认知部分大学生对自己的认知不够清晰,不知道自己所学的专业是干什么的,不清楚自己的兴趣,不知道自己的特长,适合什么样的工作,对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不清楚,在就业选择中不知道如何选择。久而久之,随着身边同学逐渐签约,无形的压力会导致自身越来越焦虑。(2)职业期望部分毕业生在求职时眼高手低,对自身定位不准确,在找工作时过于注重薪资,“宁可失业在城市,不愿就业在基层”,不顾自身条件,眼睛只盯着“好地方”“好单位”“好工作”,忽略自身能力,对职业期望过高,想法太过美好,结果往往是让自己陷入就业屡屡失败的困境,就业压力油然而生。(3)个体能力多数大学生存在着“上了大学就很轻松”的侥幸心理,所以在进入大学时学习状态放松,学习劲头不足,容易导致专业知识学习不透彻,不全面,在面对就业竞争激烈,用人单位设置门槛较高的形势下,个人能力的高低就显得尤为重要,在高手如云的人才市场,部分大学生容易产生自卑的心理。

二、高就业压力对于大学生的负面影响

1.对社会的不利影响

(1)大学毕业就业难,“考研热”成为一大趋势国家设立研究生的初心是为了更好的提升学生的专业素养,顺应时代的发展,并不是学生逃避就业的一种手段。但是在严峻的就业压力下,考研更多的是为了提高竞争能力,扩大就业优势,“考研热”的发展方向却并不如从前,出现消极影响在所难免。并且各用人单位对学历要求在不断提升,考研变成了提高就业竞争能力的一种方式,“考研热”的走向偏离了旨在提高学生专业素养这一诉求,在就业困难的情况下,部分学生甚至在本科学习阶段就开始着手准备考研事项,现在越来越多的大学生的毕业方向倾向于考研并不是为了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而是不愿就业、逃避就业压力的无奈选择。(2)不利于和谐社会环境的建设高就业压力使得部分原本就从贫困地区出来上学的学生不得不回户籍所在地,成为新的弱势群体,花费大量金钱外出上学到最后又回到原来的地方,经济难以自主,既就不了业,又成不了家,灰心失意。并且前途的渺茫和生活的负担可能会压垮一个又一个年轻人,易使他们产生对社会的愤愤不平,难以保证某些极端行为的产生,从而影响社会的和谐稳定。

2.对学生自身的不利影响

(1)部分大学生消极对待功课,对学习不够重视一方面,大学毕业生就业压力大,只凭一张大学文凭难以找到合适的工作,而在就业的大学生中又有很大一部分依靠父母或社会关系。因此,很多在校大学生认为毕业后也不一定能够工作,并且能否就业和学习成绩也无关,导致很多大学生对于学习的兴趣减弱,无心学业,甚至出现学习应付考试,成绩只要不挂科等不良学习风气。另一方面,用人单位对于大学生的实践经验和实践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会使部分大学生产生“努力学习不如早点工作”的思想,因此,不少大学生会颠倒主次,在校学习期间沉迷于实践,或一味专注于创业、应聘、兼职等,对学习没有产生足够的重视。(2)部分大学生没有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易产生焦虑心理当代社会就业压力大,很多刚进入高校的大学生会产生焦虑心理,还在学习阶段就开始担心之后的就业问题;对于大学的学习也不知道该从何下手,在产生就业焦虑的同时会想要通过学习增强自身竞争力,从而产生盲目学习的行为;加之自我心理调节能力较差,极易深陷焦虑心理无法自我调节[1]。就业问题成为了刚进入大学就被谈论到的问题,本应该大三才出现的就业心理问题逐步提前,现如今,许多在校学生在刚入学时就会为就业问题所烦恼,尤其是那些经济条件较为落后的学生,迫切希望通过自己改变人生,但过度的就业焦虑会直接影响到学生专业知识的学习和职业生涯的规划。很多大学生入学后会产生许多学习问题,例如:哪些专业比较容易就业?哪些课程比较重要?哪些专业知识必须掌握?这些问题不能合理的解决会直接影响到学生今后能力的体现。被这些问题困扰的学生不知道该如何深入学习专业知识,与此同时就业压力又使学生不得不学习更多的专业知识,从而会导致学生盲目学习行为的产生。

三、有效调节学生就业压力,促进学生积极就业

要在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上有所突破,就必须对症下药。需要政府、社会、高校三方携手积极扶持,为大学生就业创造有利条件;同时大学生自己需要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学会调整就业心态,避免消极就业的不良心理。

1.政府需加强调控,为学生就业提供良好的环境政府要大力加强经济宏观调控的手段,大环境内为解决高校就业问题做好保障,鼓励高校毕业生参与“西部计划”、“三支一扶”等项目,对于参与这等项目的高校毕业生做好后勤保障工作,在薪资待遇和生活条件上给予高度重视。此外,政府还应该坚持经济增长带动就业发展。国家经济发展并不是一味追求GDP的提高,更应该注重以人民为中心,为人民谋发展。国家应该积极构建以大学生就业为核心的公共政策体系,扩大社会就业,为大学生就业做好制度保障。

2.企业要积极转变招聘观念近几年,国家就业形势愈发严峻,作为“主力军”的企业更应该深刻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国家就业做出贡献。特殊时期正是优秀人才储备的时间,很多高校毕业生在此期间踌躇于今后职业规划,企业应该抓住机会,多多招揽优秀人才。同时,企业应该将目光放得长远些,不要局限于传统的就业观念,各用人单位要树立“适合的就是最好的”用人观念,改变不切实际的人才高消费观念。

3.高校需高度重视学生就业,引导学生积极就业(1)建设高效团队,拓宽学生就业渠道各高校要建设一支高效、专业的就业指导队伍,提供丰富的就业指导内容、形式。推进信息技术与就业工作相结合,利用信息技术为学生提供多方面就业信息,使学生能够及时并全面了解到多方就业信息,为学生就业创造更有力的条件。(2)加强就业教育,转变学生就业理念,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各高校应加强学生就业心理疏导,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态度,转变就业观念,设立专业的就业辅导部门,加强大学生在校期间就业教育,鼓励学生积极参加与就业相关的活动,帮助学生更好的了解自己的特长、兴趣及就业需求,引导学生进行合理的职业规划,提高学生应对社会的能力,为就业做好充分的准备。

4.大学生需积极调整就业心态,提高适应社会的能力在严峻的就业压力下,作为就业主体的大学生们应该学会积极适应社会发展变化,调整自身就业心理,树立积极向上的就业观念。在学习专业知识,提高自身基本素养和竞争力时,也应注意增强沟通能力,不要将自己封闭于学习之中,学会提高自身的社交能力。与此同时,大学生还需要时刻关注于市场容量与市场需求,在改变不了大环境的情况下,积极适应市场变化,有意识地使自身条件更容易被市场所接受。求职中难免会遇到挫折,作为初出茅庐的求职者,切记不要心烦气躁、怨天尤人,更不能否定自己,产生消极的情绪,要以平常心去对待求职过程中的困难,调整心态认真对待每一次机会。

四、结语

总的来说,推动高校毕业生顺利就业并非一日之易事,需要不断地探究其中的门道、找到解决办法。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逐步复苏,市场对高质量人才的需求会不断增加。而为应对当今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严峻形势,要不断创新人力资源供需对接方式、拓宽高校毕业生就业渠道,确保高校毕业生多渠道灵活就业。此外,高校毕业生也要及时掌握就业信息,不断提升职业技能与综合素质,结合自身实际理性做出就业选择,尽早实现就业目标,为我国的经济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作者:熊苗 单位:郑州轻工业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