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业论文范例

就业论文

就业论文范文1

本次调查对象为河南大学经济学院金融学专业2001级至2010级毕业生。针对毕业生的个人情况、在校时情况、工作发展状况以及对母校的建议等方面,共设44题。以电子邮件的形式发放电子问卷200份,有效回收135份,回收率为67.5%,使用SPSS17.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主要采用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方法进行分析。考虑到每一年级的问卷回收数量不同带来统计结果的偏颇,故我们对毕业生样本采用分类统计的方法进行,力求全面客观。

(一)对毕业生就业意愿的调查研究

在是否考研的选择上,过半的毕业生在毕业后选择就业,2001~2003年期间的毕业生对于继续深造的热情相对较高,2008年金融危机后毕业生毕业后选择考研的人数又有所上升。大部分的金融学毕业生将发展地区选在河南省内,有近三分之一的金融毕业生就业地点选在生活条件好、发展空间大的大中型城市。部分金融学毕业生选择中西部城市,这与政府近年来出台的各种优惠政策有关。在工作机构的选择上集中在国企、民营、事业单位以及国家行政机关,说明工作的稳定性以及福利待遇的完备是毕业生考虑的首要条件。

(二)对毕业生就业能力的调查研究

证书获得量最多的是英语四六级证书和国家计算机等级证书。专业方面的证书,银行从业资格证、证券从业资格证和保险证相对较多。对于就业政策关注度,上大学之前就关注就业政策的学生仅占到5.2%,可见大学生对于就业信息、就业政策的关注度仍有待提高。获得奖学金的次数能体现学生的进取心及学习能力。近两成的毕业生获得3次以上奖学金,近一半的毕业生拿过奖学金,说明大家对于学习的积极性相对较好。

(三)对毕业生自我认知的调查研究

对比分析得出,毕业生认为自己最欠缺的能力是团队意识、沟通能力实践动手能力以及专业知识和学习能力,而用人单位认为最重要的能力却是工作态度,其次就是专业技能以及工作经验。大部分毕业生目前的薪酬水平较第一份工作的薪酬水平已经有较大的提升,但是目前企业所能提供的薪酬距离大部分人对未来的期望仍有一定距离。

二、影响金融学毕业生就业的因素

本文假设大学期间的课程设置以及职业规划对就业状况有影响,将课程设置、职业规划定义为自变量,将就业意愿与就业能力定义为因变量,利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的方法对相关因素逐个分析和解释。

(一)课程设置

通过对课程设置与是否考研、就业地点、就业单位分别做单因素方差分析,课程设置对于就业意愿影响不是很明显,但在均值上两者存在一定差异。注重实验实习以及基础知识的毕业生更加倾向于考研,说明综合素质的培养对于毕业生未来是否选择直接就业有一定的影响。注重课外科技活动、社会实践的毕业生中相较其他毕业生有更多的人选择去大城市就业,可以看出实践能力的以及课外创新能力的强弱,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毕业生对于未来就业地点的选择。注重毕业设计及论文的毕业生毕业后选择在事业单位、国家行政机关等相对稳定有保障的机构工作。

(二)职业规划

通过对职业规划与就业意愿的单因素方差分析,可看出选择就业的意愿随着规划程度的减弱而减弱。通过对职业规划与政策关注度做单因素分析,得出的结论较为明显。有职业规划并且基本按照规划发展的毕业生在上大学之前就开始关注就业政策。从均值分布上可以看出这一点的显著性,考虑到样本的数量,应该更加谨慎的认为,两者间的关系强度不是很强是受到了其他因素的影响。对职业规划与所获奖学金次数单因素分析的结果,并没有显示越是有职业规划的毕业生获得奖学金次数越多,两者并没有显著的相关关系。

三、金融学毕业生就业存在的问题

(一)大学生就业能力有待提高

专业类从业资格证的持有相对较少,其中较多的是证券从业资格证。此外,大学生对就业信息的关注比较少,分析原因可能是因为学生时期仍比较安逸,在经济上仍依赖父母,对于就业压力感知力差,对就业政策也就缺乏准确的了解和认识。在金融学刚毕业大学生表现出来的问题中,经验不足,缺乏职业技能占这两项占比重比较大,说明大学生实践能力和职业技能培训的不足。目前毕业生的个人综合素质和能力缺失,突出表现为对岗位专业知识掌握不够,对企业用人标准不太了解,工作经验不足、缺乏职业生涯规划。

(二)大学生自我认知与企业需求存在差异

在对以往工作不满意的调查中,近一半的人认为与自己期望差距过大。大部分毕业生目前的薪酬水平较第一份工作的薪酬水平已经有较大的提升,但与其对未来的薪酬期望仍有一定距离。以河南省为例,近年来河南省的经济快速发展,金融行业对人才的需求加大,但对求职人员的要求也越来越高,部分金融机构对于大学培养出的金融人才持有怀疑态度,用人单位对于人才的要求不仅仅在于文凭证书,而是更加看重高精尖的专业素养以及具有竞争力的英文水平,甚至包括精通电脑操作以及法律知识。高校的人才供给与用人单位的人才需求未形成有效对接,很多职位没有合适的人才填补仍处于空缺状态。

(三)课程设置及职业规划的重要性

在影响就业的因素当中,自身素质对毕业生就业影响最大,其次是就业观念,学历层次对就业也起到一定的影响。目前毕业生的个人综合素质和能力缺失,突出表现为对岗位专业知识掌握不够,对企业用人标准不太了解,工作经验不足、缺乏职业生涯规划。由此看来学校应该更加注重学生的素质培养,帮助学生建立正确就业观,做好职业生涯规划。通过单因素分析的方法得出,课程设置对于就业意愿有一定程度的影响,而职业规划对于毕业生就业能力有一定程度的影响。

四、促进金融学毕业生就业的建议

(一)大学生能力的提升

大学生应该对于自我能力有一定的认识,培养积极向上的学习态度、独立自主的学习习惯、专业严谨的科学态度。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注重创新意识的培养,尤其是专业方面创新意识的培养,多去寻找问题、发现问题,而不是被动灌输。表达能力以及团队协作能力的培养也显得尤为重要,即使是工作多年的毕业生仍有人在表达能力以及团队协作的问题上感到困惑。在毕业之际做好进入社会心理准备。大多数毕业生就业问题与其对自我认识不足、工作期望过高有关。提前关注就业政策、就业信息,对自己准确定位,对未来的职业生涯进行合理的规划,可以有效的减少面临就业时的困惑与不安。

(二)专业课程的改革与创新

在专业课的设置上应切合实际,以就业为导向将专业培养课程进行调整。当下,用人单位对于金融学毕业生的质疑,计算机、法律、数学专业毕业生与金融学毕业生造成就业压力,使得我们不得不重新重视课程设置与改革。金融学越来越倾向于融合发展,离不开数学、科学以及人文自然知识。高校应当重视对金融学人才在数学研究领域的深度培养,教学期间看重学生对于问题研究的科学性、严谨性,注重突出能力的培养。当前,在经济全球化的推动下,大数据时代的引领下,现代信息技术是金融学专业长远发展必不可少的要素。大学生应具有更强的决策力、洞察发现力和流程优化能力以适应社会需求。金融学的教育必须融入高精尖的信息化教育,加强金融学与时代背景的融合,优化金融学教育。

(三)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完善

就业论文范文2

实践教学环节是使学生实现专业理论与实际应用技能有机结合的重要方式。如何切实加强、优化专业课程的实践教学问题,是跟毕业生综合竞争力和就业率直接挂钩的现实问题,也是师生密切关注的热点问题。目前高校金融学专业毕业生普遍存在结构性失业的现象,金融市场对人才的需求与毕业生的质量不匹配,突出表现在毕业生的金融专业技能与综合素质达不到用人单位的要求,于是出现了毕业生为找工作而发愁,用人企业却因招不到合适的金融人才而苦恼的矛盾。金融学是典型的应用型专业,实践教学不仅有利于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有助于激发和引导学生的学习兴趣,更重要的是对于提高学生的金融专业技能,增强就业能力和水平的重要教学环节,从而提高金融专业学生的整体学习效果和教学质量具有重要的作用。目前各省属普通高校正在进行应用技术型转型改革试点中,金融学专业也是湖北工业大学商贸学院试点转型专业之一,这客观上要求学校在传统理论教学的基础上把实践教学放在尤为突出的位置,以就业为导向,以提高职业素质和职业技能为目标,通过开拓案例式、项目式等各种新型实践教学方法、创新校企合作方式,深化校内实训和校外实习的建设、构建多层次、多方位的实践教学体系等方面的实践教学改革,切实增强毕业生的实践能力,提升学生就业能力,解决毕业生结构性失业问题。

2目前金融学专业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2.1培养计划中实践教学比例偏低

目前普通高校金融学专业教学计划中仍然采用传统的偏理论教学模式,理论学时所占的比例偏高,实践教学所占的比重偏低,实践教学重视不够。实践教学环节学时除掉入学教育、军事训练、毕业教育之外,金融学专业教学实践环节占总学时比例只有15%。

2.2实践教学形式较为单一、效果一般

金融学专业课程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在各高校中也正在积极开展实践教学方法的各种尝试,探索金融学专业的实践教学方法。但在现实中由于种种原因,如金融机构所涉及的银行、证券、保险等这些行业的自身特点和相对的保密性,以及长期以来遵循的其他课程的理论教学方式,导致实践教学效果不显著。湖北工业大学商贸学院近几年金融学专业一直在积极探索实践教育的方式的多样化,通过课程设计环节、校内实验室实训、校外实习基地实习、外出参观金融单位等多种方式开展实践教学,学生总体参与度高,但效果一般。毕业论文以指导教师命题为主,学生结合毕业实习主动、开放性选题较少,毕业实习与毕业论文脱节严重,导致毕业论文大部分都是大而空,多理论少实践。

2.3专业实验室配置与实际市场要求有差距

金融学教学内容以银行、证券、保险为基点,有很强的应用性和技术性,尤其随着科技与金融的不断结合,金融业务的不断创新,金融专业技能操作的技术含量越来越高,校内金融实验室的建设在金融学专业实践教学中的地位尤为重要。各高校也大大加大了金融专业实验室的投入和建设,但还是远远滞后于金融行业的发展态势,实验室的配置远没有达到实践教学的要求,大大制约了实践教学效果。一方面由于经费和投入的限制,硬件配置没有达到需求,另一方面现有市场上金融专业操作软件比较陈旧,开发不够,滞后于金融行业的发展。

2.4校外实习基地形式单一

近年来各高校都在积极开展校外实习基地建设,多渠道拓宽学生实习实训渠道,但是校外实习基地类型比较单一,质量参差不齐。湖北工业大学商贸学院目前金融学专业校外实习基地以银行、证券公司、保险公司数量居多,其他类型金融机构偏少。由于校外实习基地数量有限,只能保证一部分学生毕业实习的需要,同时学生在证券公司、保险公司实习主要以电话营销、推销为主,学生积极性和参与性并不高,所以很多学生都是自己找实习单位分散实习,因此毕业实习环节中的教师指导、跟踪监督机制很难保证,实践效果大打折扣。

2.5专业实践教学教师队伍缺乏

普通高校的实践课程和环节的专业教师大部分都是由专业理论教师所承担,而一方面在独立学院教师的平时理论课程教学任务繁重,而职称评定、教学考核主要以理论教学时数和科研成果为主要依据,因此教师对实践教学重视不够。另一方面教师进行相关的专业培训的机会几乎没有,同时教师大部分都是从学校到学校,从理论到理论,缺乏相关行业金融机构的锻炼,导致教师自身的实践水平层次远低于理论水平,这也是高校目前整体实践水平停滞不前的重要原因之一。

3金融学专业实践教学改革措施

(1)深入研究金融行业的行业特点、运行规律和未来的发展趋势

结合区域经济发展特点,挖掘区域金融产业职业各类型岗位群对金融学专业人才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的要求,系统设计、整体优化金融学人才培养方案,切实加大实践教学比重。

(2)积极创新金融学实践教学方法。

突破传统的“教师演、学生练”实践教学方法,在讲授基本金融理论知识的基础上,以项目为导向,将课程进行整合,课程内容进行优化,教师不再是演练、教授者,而是项目的引导者。以学生为主体,通过分析和设计金融项目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样在教师有目的地引导下,以项目为导向的新型实践教学模式,不仅可以有效地巩固学生理论知识的掌握,还可以训练提高学生的心智技能,培养学生的综合学习能力和职业素养,从而有效增强学生的职业适应能力。同时设计和参加各类型的金融职业技能大赛,以赛代练,提高学生的职业技能。

(3)加强校内外实验实习实训基地建设,进一步加大校内金融实验室的投入,购买高质量的金融模拟软件,精心设计金融模拟的各个环节。

加强校外实习基地建设,学校要转变观念,不要总是把目光集中在传统的银行、证券公司、保险公司等金融机构,要积极开拓多样化的实习基地,充分利用金融市场中不断涌现的新型金融企业,如小额贷款公司、金融担保公司、信托投资公司、期货公司、私募投资公司、资产管理公司等相关企业的资源,满足学生不同层次多样化的选择。同时在开发新资源的同时,采取各种有效措施,增加学校与企业合作关系的力度和深度,为学生创造一个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

(4)提高实践教师的业务水平。

就业论文范文3

关键词:会计专业;就业选择;问卷调查;结论和建议

数据显示,2018年全国高校毕业人数为820万,相比2017年增长25万人,比2016年增长55万人。根据教育部的预计2019年毕业生人数将在834万人左右,大学生就业形势一年比一年严峻。我面向即将毕业的会计学院大三学生发放调查问卷,共发放问卷1000份,收回800多份。

一、会计专业学生调查问卷结果分析

(一)选择会计就业人数比例较低

在“毕业后是否选择会计就业”这个问题上,被调查的同学中只有45%选择了“是”,有51.25%的同学选择“否”,还有3.75%的同学选择其他。调查结果显示,将近一半以上的同学没有选择本专业就业,而是准备进入其他行业,这是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二)对自身和会计行业缺乏了解

根据调查显示,“不选择会计的原因”中有38.75%的人表示不感兴趣。这部分人大多数在入学时对专业没有足够了解,最后认识到实际中的会计与他们想象中不一样。例如,工作烦琐枯燥,会计需要耐心和细心而自身性格与之相反等,导致他们失去兴趣。可以看出在开始选择专业的时候,这同学是迷茫的,是缺少指导的。

(三)会计就业前景不佳

根据所做调查,大学生们对自己的薪酬期望值都比价高,认为会计实习期工资在2000以下的有2.5%,2000到3000的有20%,3000到4000有77.5%。而通过各大招聘网所知,实习生工资大约在2000左右,现实与想象的差距甚大。调查中就有16.25%的同学觉得工资低,没有想象中高,而放弃了就职会计。3.75%的人因为父母不同意而放弃,父母们可能受社会时展的影响,认为智能时代将会取代人工操作,会计就业前景堪忧,实际上缺少了对会计行业的了解又道听途说。

二、简析就业问题的成因

(一)就业目标不清晰

很多大学生在当初选择专业的时候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高考后仅仅听从父母以及周围众多人的意见,还有热门行业的影响,没有做足功课匆匆选择。这就造成众多大学生对自己所选专业并不了解,也不知道将来要做什么,从而丧失了学习兴趣。另外,在经过长期高压的学习氛围下,突然地放松没有人管制,也会使学生失去目标,更多人选择沉迷网游,手机等。

(二)自我认知不足

就会计而言,其工作烦琐枯燥,需要大量的计算与耐心细心,但是薪酬却不高。部分同学在自己性格上面以及对会计专业上缺少认知。之后发现自身性格跳跃缺少耐心、做事马虎往往忽略细节,会计这个职业与自己的性格不相符。还有因为对会计的工资报以很大的期望,但现实与想象的极大差距也让他们难以是从。

(三)家庭和社会环境影响

很多父母没有给子女思考的时间和空间,他们认为会计的就业前景不好、工资低,不支持子女就职会计工作,更想让孩子进入政府机关,比如税务财政等部门。但是过多的人竞争同一岗位会导致单位在筛选人员的时候提高要求。即便这样,部分大学生更愿意相信父母的话从而服从父母的安排。另一方面,在人人都可以考证的情况下,还处于零经验的大学生,在就业市场上本身也无任何优势可言。企业更倾向于那些有工作经验,要求也低的求职者。此外同等条件下,用人单位首选本科学院的学生,对大专生而言也是一大冲击。

三、建议和措施

(一)了解行业树立目标

目前社会跟风现象较为严重,大多数同学没有自主判断的能力,所以首先第一步要确定自己会什么,对什么感兴趣。未来发展方向多问自己为什么,而不是盲目听信别人的话。在选择专业之前要做好充足的准备,了解此行业做什么,能考什么证,是否具有发展前景并且有没有冲突。可以请教老师,上论坛、帖吧,查询相关书籍,以及听取业内一些专业人士的建议等等。

(二)认真学习做好规划

首先,要学好每一节专业课做好每一次的实训操作,实训操作是离工作最接近的方式要把握好。在空闲时间安排好考证,以免毕业没有拿得出手的证书。比如初级会计职称证书,学习能力较强的还可以着手准备注册会计师资格考试。其次,要制定切实可行的计划,以及对未来的规划,切不可在毕业的时候一头雾水,没有方向。

(三)父母和社会要正确对待

有的父母将希望寄托于自己的子女,看不上基本的会计工作,希望一蹴而就,但是这并不是很容易。所以建议父母,不要过多干预自己子女的选择,尊重是最好的态度,希望给予孩子更多的支持和帮助。此外,专科学生应聘的工作岗位普遍都是小微企业。这些企业可能出于成本考虑,不注重对新人的培养。很明显,这对大学生未来的发展是不利的。企业要完善企业培训机制,引导新人尽快熟悉工作环境和氛围;多鼓励新人实践,给予机会,更要注重新人的潜力与资质,引导他们良性发展。我国幅员辽阔,东西部经济水平不平衡,近年来国家大力发展经济,促进就业创业,就业矛盾虽然有一定的缓解,但是面对的压力和挑战也是与日俱增。新时期下,当代大学生首先要从自己做起,提高个人素质,正确对待就业问题。

参考文献:

[1]刘诚程.人力资源管理就业方向及前景浅析[J].决策探索(下半月),2017(01).

[2]康俊英.大学生就业方向及发展趋势———针对当代临近毕业的大学生踏入社会的起点[J].课程教育研究.2015(27).

[3]王雪岩.关于国内会计专业就业趋势分析和建议[J].劳动保障世界,2016(28).

就业论文范文4

1.1应届生就业困难突出

国家机关、事业单位招考时往往将条件向有工作经验的往届毕业生倾斜,不少企业在招聘时也明确地将应届毕业生挡在门外。用人单位在招人时也时常反映大学生们眼高手低,理论知识强但是动手能力明显不足等问题,他们花了大力气培训的员工,往往在职业技能得到提升后选择跳槽。而不少毕业生却不得不抱怨“我连就业岗位都得不到,如何积累经验?”如此往复,应届大学生的就业陷入了一个“没经验难以就业,不就业无法积累经验”的恶性循环。招聘单位的需求与现行大学教育的培养模式之间的不同步使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前景雪上加霜。

1.2工资待遇远低于预期

在老百姓的传统观念中,“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很多家庭希望子女通过读书出人头地,借以改变自身甚至是整个家族的命运。在计划经济时代,考上大学的人被视为拥有“铁饭碗”,有了让人羡慕的“国家干部”身份。但目前的状况是,很多大学生经历了多年的寒窗苦读,发现就业时需要和很多学历不如自己的人竞争,这些没上过大学的人由于拥有较多的工作经验,比较受用人单位青睐,工资待遇也普遍比大学生高。特别是部分农村家庭倾全家之力甚至不惜背负债务让孩子通过上大学跳出农门,在城市找一份比较体面的工作,然而这些背负着以知识改变命运的大学生却发现毕业后他们的工资连让自己过得舒服都困难,更遑论提高全家人的生活质量了。有些大学生自嘲自己的白领生涯是这样的:领了这个月的工资,交完这个月的房租、水电费煤气费物业费,发现我这个月的工资又白领了。

2大学生就业困境原因分析

2.1大学扩招速度与高等教育质量的脱节

据报道,自2001年大规模扩招以来,高校录取人数从2001年的260万至2012年的685万,录取率高达75%,然而教学楼、实验室、图书馆、体育场、宿舍、餐厅等基础设施的不足和师资力量尤其是具有丰富教学经验教师的缺乏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教育质量的下滑。大学生作为高校培养的“产品”,其质量不高也是造成就业难的重要原因之一,企业需要有良好教育背景和扎实职业技能的人才,然而当前重理论轻实践、重知识轻技能、重传授轻个性、重计划轻需求等为教育而教育的模式,往往难培养出用人单位青睐的大学生。

2.2现行高校职称制度与提高教学质量的背道而驰

我国高校现行的职称制度始于计划经济时代,作为高校人力资源管理的核心和关键,它在调动教师工作积极性、提高教学质量和学术水平上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近年来,部分高校却曲解了职称制度的初衷,把更多的注意力转移到教师的科研成果上,如荣获各类奖项、、发明专利等等,更有甚者,把科研经费的多少与职称的评定挂钩,客观上造成了学术腐败,使得高校教师难以专心于教学,不得不将更多的精力集中到跑科研项目和发表学术论文上。实际上,教学是教师的首要任务,如果不能教书育人,得到再多的科研经费、荣获再多的奖励、获得再多的发明专利、评上更高的职称又有何意义呢?

2.3专业课程设置与市场需要的脱节

不少高校的专业课程类型少,而且课程更新速度严重滞后。学生在学校里用的课本是多年以前编写的,最新的知识根本没有及时更新。据《扬子晚报》报道:德国企业抱怨中国高校应用型专业教材落后,“每天都在技术更新的IT行业,大学里的教材却还是停留在上世纪80年代的水平!”2012年7月23日的《青年时报》刊登了一篇题为“移动互联网时代高校教育课程滞后”的报道,主人公小许毕业于北京某大学计算机专业,刚毕业时就职于一家移动互联网公司,因为不了解手机软件技术,只能做一名普通的技术员,半年后,他决定“回炉”学技术,在安卓的培训班,花了半年时间学习手机软件开发、做项目,收入得到大幅提升。据他介绍,高校的课程还主要是一些传统JAVA、C#语言,完全无法满足企业需求。而现在的手机互联网市场,以安卓Android语言和苹果iOS语言两分天下,学生根本没有学过,很难进入这个行业。目前,学生进入这个行业,一是在公司实习的方式,另一种是通过培训继续教育。

3建议

3.1政府加大就业政策扶持和提高大学教育质量

3.1.1政策鼓励大学生创业

近十余年来,大学生们报考公务员的热情高涨不退。2011年2月的《南方周末》刊发了一篇题为“中国年轻人向体制内大量回流机关人员幸福感高”的文章,2011年国家公务员考试报名人数逾140万,继2009年以来连续三次超过百万,竞争最激烈的前6个职位考录比例超过3000:1。从就业的角度看,一方面公务员存在工作稳定、公费医疗、优渥的退休待遇等诸多吸引人的体制内诱惑;另一个方面,在社会经济不景气等大环境影响下,大学生就业的门路不够宽,创业艰难。很多大学生颇有大干一番事业的雄心壮志,也有不错的创业思路,但真正的创业之路却走得很艰难——缺少资金支持、有的政府部门存在“门难进、脸难看、事难办”的现象。焦点访谈曾经报道过江苏自主创业的大学生小狄,在创业时办理营业执照和法人执照11次来行政服务大厅都没有办好,这也许是大学生创业之难的一个缩影。要鼓励和保护大学生创业的积极性,一是劳动部门和高校要做好信息保障,及时各行业就业形势,为大学生提供指导,鼓励有想法有干劲的大学生在大有可为的领域发挥聪明才智;二是要在工商、税务、银行贷款、项目审批等环节制定优惠政策,特别是为到农村、山区等艰苦地区创业的学生提供便利服务,让他们把精力放在创业实干上,减少无谓的跑路。只有当一个社会的精英,不热衷于进入公务员队伍而更愿意自己创业,或进入企业发挥自己聪明才智时,这个国家才会充满活力。

3.1.2应用型专业

在德国的大学里,教师一般不拘泥于教材,有什么前沿的技术和科研项目,教师就会第一时间在课堂上教授给学生,不会照本宣科。这得益于德国一套完善的教师培训体系,大学的教师必须每年都要抽出时间,到一些企业或者研究所去,以掌握最前沿的知识。在培养应用型人才时,德国大学有一个硬性规定,学生必须在企业有四五个月左右的实习经历,才能报考大学,而且这种实习经历,必须跟他报考的专业有关。在未来的大学生活中,德国的学生还要多次到企业去实习,这样大学毕业的时候,就是一个熟练的技术型人才。学校应不断加强软、硬件设施建设和师资队伍建设,特别是在深化教学内容的改革,拓宽学生知识面,切实培养具备各种综合技能能够适应社会需求的综合型人才。社会的发展离不开创新,大学生要在工作中实现自身价值也离不开创新,学校只有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使大学生有能力进行自主创业,才能在工作中有出色的表现,给自己创造就业机会。

3.1.3完善高校职称制度,把教师的注意力集中到教学上

教书育人是教师的天职,教学是教师的首要任务。首先,切实转变教学思想,不论是行政部门还是教学部门都要把教学放在高校最关键、最核心的位置,真正树立高校“教学第一”的理念。其次,优化细化高校职称评价指标,通过公开招聘、择优聘任、绩效考核、薪酬激励等手段,构建我国职称制度评价指标体系。最后,要把教授、副教授为本科学生上课作为一项基本制度,把教师是否为本科生上课作为教师职务评聘和考核的必要条件,实行一票否决。

3.2学生转变观念

3.2.1转变就业观念,或创业或就业

就我国目前的就业形势来看,包括本科层面和研究生层面在内,毕业生的数量呈现连年增加的趋势,而就业的结构性矛盾仍然比较突出,转变就业观念虽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就业困境,但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缓解就业压力。乔布斯说:“成就一番伟业的唯一途径就是热爱自己的事业”。这也让我们悟出一个道理,还是要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不能见异思迁,不要浮在水面上深不下去,更重要的是要脚踏实地。无论是找工作还是自行创业,都要结合自身实际,脚踏实地,不能好高骛远。说到创业,很多大学生想到马云、张朝阳,但是并非只有做出像他们一样的业绩才叫创业。在创业之初要结合市场需求、现有的资金规模和经验积累,并非上百万上千万的项目才叫创业,在农村种地养猪是创业,在网上开个小店也是创业。在天津考察时,勉励当代大学生志存高远、脚踏实地,转变择业观念,勇于到基层一线和艰苦地方去,善于在平凡岗位上创造不平凡的业绩。大学生受社会经济形势及自身能力等因素的影响,应适当调整自己的就业期望,确定切实可行的就业目标,不顾自身专业、能力,而一味追求“薪水不能太低、工作不能太累、福利待遇优厚”的工作,这样的目标往往很难达成。2000年大学毕业回家养猪的龙波已经注册商标,产值逾千万;他认为现在的农村需要更多的有知识和有技术的人,现代农业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做一个新型农民比做一个城市打工者强。近几年来在就业压力与新的社会发展形势下,不少有想法有干劲的在大学生选择到农村养猪、种地的新闻屡屡登上当地新闻头条,颇有一种“大学生养猪”的模范效应,干出了一番事业。即使不在理想的工作岗位上,少一些抱怨,多一些思考和脚踏实地的努力,将个人的职业规划和用人单位需求相结合,最大限度地实现自我价值和服务社会。

3.2.2认清大学教育目的,苦练内功

就业论文范文5

(1)有助于提高专业技能。

网络营销实践可让各个专业学生在学习、生活、工作中掌握一项重要工具,提高其专业技能。

(2)对学生提高综合素质、培养创新能力有重要作用。

①网络营销实践能为学生打开眼界,提高学习激情,变被动为主动,积极学习创新知识,帮助学生不断思考推敲,形成自己解决问题的思维方法,并不断推陈出新,实现超越。②学校资金设施不足,减少了学生实践机会,严重影响学生创新技能提高。网络营销便利的环境,大量的优质资源则可弥补此不足。③网络营销实践环境是基于现实的市场和网络,其真实性可提高学生的创新激情,它的便利和丰富能增加学生的创新自信,在实践过程中学会充分利用和积极创造条件,发挥专业优势,提高创新能力。

(3)增强学生就业创业能力。

就业本身就是一种营销,而创业更离不开网络营销,掌握其实践技能无疑让学生在竞争中具有绝对优势。网络营销实践教学体系针对各专业设计子体系,在充分考虑专业特色和就业创业市场中本专业人才需求特点基础上,将专业知识技能与网络营销实践充分结合,提高学生专业就业创业能力。

(4)实训环境便捷。

实训无需特定环境,只要在学校实验室或直接通过互联网,就可完成各项任务,并有免费工具资源,各种免费网络大赛,为学生实践提供方便的平台。

2、网络营销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原则

综上知有必要在高校构建网络营销实践教学体系。体系构建应遵循如下原则:全面性。体系面向全校,结合不同专业特色,及其就业创业需求,还要考虑个别学生的特殊需求,将专业知识的应用与提高,个人自我营销能力的提高,就业创业能力的培养,及专业创新人才的培养纳入体系构建之中,使之全面为高校人才培养目标的现实服务。系统性。网络营销实践教学通过各项目训练全面系统提高学生各方面能力。如网络营销策划项目通过调研分析-规划-写策划书-项目答辩-项目实施-项目评测修改多环节,培养学生洞察市场、分析解决问题、文案写作,语言组织、组织协调等多项能力。同时项目要结合市场、专业,系统安排实训阶段、任务、目标,使其与专业课学习相辅相承。实用性。与市场接轨,掌握用人单位对专业人才的实际用工需要,围绕实际岗位或实际任务目标展开,吸引学生主动参与,培养学生对于岗位需求的敏感度,随时进行知识的储备与更新。并与企业无缝对接,提供更多实践机会。共享性。整合各种社会资源、教学资源及各专业实践教学资源,在学生、教师、合作单位中共享信息,让市场充分了解学生,也让学生充分了解市场。教师则可通过平台与各方面协同,共享项目,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不断提高素质和能力。灵活性。各专业特色需求不同、阶段不同、环境不同,网络营销实践教学的目标、内容、方法都不同,要求实践教学体系构建要灵活,根据需求及时调整,让学生得到充分学习锻炼。

3、基于专业特色和就业创业导向的网络营销实践教学体系构建

基于专业特色和就业创业导向的网络营销实践教学体系由教学目标体系、教学内容体系、教学环境体系、教学管理体系和教学评价体系五个子体系组成。

3.1网络营销实践教学目标体系

教学目标明确是实践教学课程设计的第一步。纳入专业特色分析和专业就业创业市场需求分析,设置适合各专业的网络营销实践教学目标体系。目标体系设置分步完成。首先通过与各学科教师和合作单位、实训基地的沟通,完善信息资源,根据精准数据分析,制定合适的专业教学总体目标;再根据信息分析和各学科教学进度,准确制定阶段实践项目教学目标。

3.2网络营销实践教学内容体系

网络营销以实践应用型人才为培养目标,强调以“能力本位”来组织教学,采用“分层一体化”的实践教学内容体系。按能力划分为基本技能、专业技能和综合技能模块三个呈递进关系的层次,分层分步教学。基本技能侧重操作性。主要学习各种网络营销基本工具和方法的熟练使用。各专业根据需求,有侧重的学习和训练。理工科学生应更注意信息采集训练和信息训练,其中通过各种工具信息可以让自己的专业能力受到关注。专业技能注重结合专业性的技术应用性。在掌握基本技能基础上,深入学习各种工具和方法的使用技巧。如新闻或日志标题设计,关键词选择,及如何提高新闻和日志的点击率;又如邮件发件人、主题、内容、签名的设计,及如何让邮件有高的送达率和查阅率等,再如中文专业、艺术专业学生作品就是学生的产品,如何让自己的“产品”能在网络上受到关注。综合技能强调面向市场的综合实践性。将各种可能的就业环境纳入其中,让学生能够综合利用网络营销知识,调动专业技能,独立或协同完成各项训练。因此,网络营销实践教学内容体系具有模块化、组合型、进阶式的特点。根据三大模块的要求确定实训项,并根据课程或专业的需求,将每项实训内容划分成若干个可独立进行的基本训练单元,即实践性教学环节,如社会实践、案例分析、市场调查、项目策划、实施、评测。实践性教学环节主要采用实战型教学方法。如依据现有网络营销资源,组织学生以专业涉及行业进行分类,系统作网上调查,对调查内容统计分析、评价,使学生了解和掌握网络调查及资料统计分析的方法和技巧,深入掌握专业人才的市场需求信息,明确学习方向。学生平时则可通过建博客、建邮件列表、建空间、建社区、建网上商店、建网站等实际锻炼,在实战竞争中掌握信息的原则和技能技巧,网店网站建设管理运营的流程和方法,也让这些资源成为其就业创业的保障。将“学习包”运用于实战教学中是体系的一大特色。“学习包”是由教学人员根据各专业工作岗位特点所确定的学生必须具备的专项能力所提供的学习资料和学习指南,用以预先告知学生在校期间应该掌握的知识和能力,和其作用、意义、使用技能技巧和评估方式,获取的方法途径,使学生能更加清楚地知道在学习的各阶段应该做什么,怎样去做。

3.3网络营销实践教学环境体系

实践教学环境体系是实践教学的保障,涉及教师队伍、实验设施、市场环境、企业协同等诸多方面。网络营销实践教学体系将各资源整合于开放的实践教学平台,实现学校教育与企业需求的无缝对接。通过实践教学平台,教师可共享资源,多方交流信息,参与多种形式研讨和培训,以提高自身的专业和教学技能,同时还可以组织学生参与各种合作项目和活动、竞赛,让实践教学始终处于开放的环境。

3.4网络营销实践教学管理体系

管理体系应服务于教学体系,并充分协调环境体系,以保证网络营销实践教学与各专业教学有效结合,并在协同利用各种环境资源,让网络营销实践教学可有序完成。网络营销实践教学管理采用现代化管理手段,建立信息收集、整理和归档制度,对实训各阶段各种信息及时记录、统计、分析和归档,及时向各方有关部门提供实训的准确数据。

3.5网络营销实践教学评价体系

网络营销实践教学评价体系由五部分组成:平时项目记录;项目实践效果考核;阶段性实践教学质量效果评测,网络营销实践教学综合评测,评测结果分析及下阶段教学建议。不同的专业和不同的项目采用不同的评价指标,全面科学评价。

3.6网络营销实践教学体系特色

(1)针对各专业设置专业网络营销教学体系;

(2)专业技能技术应用和提高是教学体系的重要目标;

(3)多层次全面的分析评测系统为体系提供各方面信息资料,帮助完善下一步的教学。

(4)资源共享,校企共建,学校、企业、学生、教师各方可以充分交流,共同提高,构建出网络营销实践教学体系的新模式。

(5)与市场接轨,以就业创业为导向,充分利用各种资源构建一个不断完善的开放的网络营销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

4、小结

就业论文范文6

1.就业指导课中对学生法律知识的教育时间不足

就业指导课其实是一个系统工程,其目的是为了让学生在毕业之前早做准备,对自己的职业人生有一份科学的计划,正所谓不打无准备之仗,防止在学生真正面临就业问题的时候不知所措。如今的就业指导课主要注重对学生职业生涯意识的建立;让学生了解自我、了解行业;指导求职简历的撰写;强调面试技巧以及鼓励学生自主创业。虽然学生权益保护也是就业指导课教学内容的一个章节,但学时平均下来,可能留给这一章节的时间少之又少,是就业指导课的“非重点”。但是从撰写个人简历,到参加各式各样的招聘会,再到合同的签订,直至就业之后的一系列社保、工资等问题,都是法律问题,这么多与学生切身利益相关的问题不是简单的一两课时就能讲清楚、讲明白的。也导致了当学生在真正求职过程中,遇到诸如劳务派遣、劳动合同中关于试用期的规定、违约责任的赔偿、社会保险缴纳等问题时出现手足无措的局面。

2.就业指导课任课教师的相关法律专业知识不足

2011年3月10日,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吴邦国在向十一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作全国人大常委会工作报告时宣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已经形成”,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的第一步已经实现。现今,《劳动法》《劳动合同法》《公司法》《就业促进法》及相关的政策性文件都对学生的就业及相关权益保障起着重要作用。但是现在,由于师资不足等原因,就业指导课的任课教师很可能是某位老师兼职,或者说是学生科、就业办公室等部门的老师进行讲授,教师的知识背景五花八门、素质修养参差不齐。相关法律知识的缺乏可能不能满足学生的法律知识需求,不能适应如今的就业局势。如果教师对某些法律问题的认识和理解产生偏差,后果将是极其严重的。

3.教学形式单一导致学生对就业法律指导缺乏关注

如今就业指导教学多以专题方式开展,试想在一间大厅里,几百名学生在台下坐好,主讲人一人在台上照本宣科,法条和相关政策的简单罗列必然难以调动学生的兴趣,不能满足学生真实的就业指导需求。兴趣调动不起来,学生对这一关乎切身利益的事项就缺乏关注。

二、对就业指导课中法律教育本质的分析

就业指导课的目标就是强调职业教育在人生发展的重要地位,促使大学生树立职业规划意识,让当代大学生在态度、知识和技能方面达到适应社会就业需求的情况。法律教育属于就业指导知识层面的内容,其根本目的就是让学生了解就业过程中的基本权益,对与就业息息相关的法律法规有一个基本的认识,提高学生的就业法律风险防范意识,能够识别一些常见的就业陷阱和侵权行为。掌握权益保护方法和正确途径,一旦发生侵犯学生个人合法权益的情况能够正确、冷静地处理问题。《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第59条规定“高等学校应当为毕业学生提供就业指导和服务”。早在2003年,教育部就针对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作出了明确指示,要求各高校将就业指导课作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纳入日常教学体系当中。就业指导课应当回归课程设立的本质,就法律教育而言,笔者认为要分为三个部分。

1.要以人为本,做到学生本位。

要像一名精明的商人,了解学生需要什么,搞不懂的问题是什么,想知道的问题是什么。而不能凭主观臆断,替学生思考问题。意识能作用于物质,只有真正做到有的放矢,让学生爱听课,学生在就业过程中的法律意识和危机意识才能增强,只有法律意识增强了,才能够避免就业陷阱,促进高质量就业,最终使学生有发展,净化就业环境,使社会和谐进步。

2.法律条文和政策法规是相当枯燥无味的,照本宣科是最好的催眠剂,不结合实际的市场情况而谈法律法规无异于空中楼阁。

所以,要充分做好就业市场调研,打通信息渠道,掌握如今的市场需求情况。只有懂得市场需求,才能够为学生量身定做适合自身的就业规划。同时,教师不能只坐在办公室中,看“奏折中的天下”,要建立专项资金,支持教师进入市场进行调研。只有了解到如今用工的陷阱,对现在多发的就业法律问题心中有谱,才能够更好地为学生进行就业法律服务,避免纠纷的产生。

3.当我们把握了市场

掌握了“消费者”的“消费需求”,就可以帮助、引导学生的就业思路以及指导如何针对学生展开就业法律服务,将两者结合起来,才能够真正回归就业指导的本质。

三、对完善就业指导课的建议

1.提高师资质量,法律专业教师联合教学

就业指导课的老师应当走专业化道路,不断提高任课教师就业指导的专业知识和素质,组织教师开展多种形式的学习,譬如由专家进行讲座,开展网络学堂学习,进入市场进行实地调研等,只有师资质量提高了,教育教学才有保障。但是让一名教师成为全才需要一定的时间培养。在这段真空期内,可以进行教师联合教学。就业指导本来就是多种因素的联合。建议让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老师进行面试等环节的授课;可以让法律专业的老师进行法律方面的讲解;本专业的老师可以就本专业的情况对本专业的学生进行辅导等。强强联合,教学质量必定能够提高。

2.改善教学形式,丰富法律教育内容

罗列式的阐述法条不会引起学生的兴趣。当老师充分调研市场之后,可以进行模拟演示等,让学生参与其中,知道就业过程中应当如何规避法律风险,现场模拟法律陷阱,而后再由老师进行讲解。这种授课形式一定能打动学生心灵,促进学生树立法律意识,促进就业安全。同时老师还可以根据学生需要,对某些同学进行“私人订制”,对他们的想法及时提供意见,必要时与家长进行沟通。

3.打通师生沟通渠道,对就业风险进行监控

在学生就业过程中,任课教师可对正在进行就业的学生进行一定范围内的抽样,通过微信、QQ等信息平台,收集学生的就业信息,加以审查并进行备案。提醒学生防范法律陷阱,对潜在的危险及时干预,促使学生顺利就业。

四、结语

就业论文范文7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困惑;对策

在我国高校开展扩招以来,应届大学生的数量就逐年增多,仅2016年就达到了765万人次,2019年更是突破历史新高达到了834万人,由此可见,大学生的就业难度将得到进一步的增长。对于应届大学生毕业生而言,面对竞争激烈的就业环境,难免会对自己的未来产生焦虑等不良情绪。事实上,不仅大学生自己对于未来的就业感到着急,作为就业指导老师也必然会百感交集。对此,结合自身实际工作经验,谈一谈有关大学生就业指导的相关问题,旨在为相关工作者提供一定参考价值。

一、现阶段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存在的问题

(一)不同企业在招聘理念上的差异

现阶段,应届毕业生的主要就业方向就是进企业,而无论是国有企业、私有企业还是外资企业,他们在招聘理念上往往是不尽相同的。就拿外资企业来看,韩资企业在招聘的时候,就十分看重应聘大学生的动手能力以及工作水平,而对于日资企业而言,他们就更加倾向于学生的成长经历,因为这类大学生往往更加具有团队精神。不同企业在用人理念上是有差异的,而作为刚刚毕业的大学生,根本无暇去适应不同的企业文化[1]。虽然学校在就业指导中,也强调过不同企业在用人理念方面不尽相同,但是学生却很难理解,从而导致就业受挫。

(二)现实与理想的冲突

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同时也是最富有激情与热情的群体,他们往往性格张扬、有个性,各自对未来也有着美好的憧憬。一些学生想要从事教育行业,而有的学生又想自己创业。虽然大部分的学生都能意识到就业的不容易,但是当真正参与就业的时候,他们才会发现就业的压力远比他们想的还要大,找到一份自己与家人都满意的工作实在是太难了。

(三)诚信问题缺失

大学生拥有较高的知识层次及道德修养,他们往往有着远大的理想抱负。而当部分大学生走入工作岗位后,他们只看重眼前利益,随意跳槽、随意毁约等现象严重。社会与学校有着较大的差异,学生在刚踏入社会的时候,很容易吃老实的亏,再加上社会上的不良现象,就会逐渐侵蚀大学生的健康心理[2]。当虚伪谎言与诚实守信并存的时候,涉世未深的大学生就很难分辨,少数学生就容易迷失方向。

(四)大学生缺乏工作经验

大部分应届毕业生在参与就业的时候,最不想听到的就是面试官所提出的实际工作经验方面的问题。一旦碰到这些问题,大部分学生只能无奈的摇头,从而与就业的机会失之交臂。实际上,面试官所问的实际工作经验就是指实践经验,而对于部分大学生而言,他们在空余时间大多都是参与一些送外卖、做家教、发传单以及做促销等实践活动,这些实践活动虽然也有益处,但是大多与就业单位所提出的问题不相符合,由此就谈不上有什么实际工作经验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之间的竞争也是十分激烈的,要想让用人单位放宽对大学生的实际工作经验要求几乎是不可能的,因为企业要想得到快速发展,就需要严格守把用人关。而作为应届大学毕业生,要想积累实际工作经验,必须投身到社会实践中去。

二、改善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策略

(一)强化就业指导,完善就业服务

开展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目的是为了帮助学生树立良好的就业意识,解释分析相关的就业政策,剖析当前的就业形式,并为学生提供有价值的就业信息。要确保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有效开展,就需要高校紧紧围绕当前的就业市场机制,建立院系两级的就业指导部门,在指导思想上将提升学生的就业质量放到战略核心位置,保障就业指导人员的合理配置,建立一支高水平、高素质的大学生就业指导队伍。在就业指导形式安排上,应当以指导课程为主,同时注重指导课程内容及形式的多样性,即可以聘请相关领域的专家进校开展讲座,也可以邀请往届的优秀毕业生返校分享就业经验,力求提高学生的危机意识以及综合素养,确保就业指导工作的高效开展。

(二)强化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指导

职业生涯规划是大学生参与就业的必要准备工作,当前高校大多从一年级就开始开设职业生涯规划课程,通过对学生职业发展倾向、性格特征以及专业能力的多方面分析,从而帮助学生更加客观地认识自我,指导其合理地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找到人生的奋斗方向[3]。与此同时,相关教育者在开展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时候,必须注重对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从而有效提高学生的岗位适应能力以及就业竞争力。为了丰富学生的实际工作经验,高校可以积极联系企业,与企业建立友好的互动关系,为大学生与企业搭建起联系桥梁,为学生进入企业学习与参观创建平台,帮助大学生更加直观深入地了解企业文化以及用人理念,从而指导学生不断完善其职业生涯规划,找到更加准确的奋斗道路与目标,有效提升其就业竞争力。

(三)强化挫折教育,培育学生良好的道德素质

人的一生从来都不会是一帆风顺的,总会在学习或生活中遇到一些问题,但挫折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没有一颗勇于面对挫折的心。作为当代大学生,必须正确地认识挫折,知道挫折对于人成长的积极意义,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以积极乐观地心态去面对挫折。有鉴于此,高校必须强化学生的挫折教育,并将挫折教育上升到教育的本质层面[4]。俗话说得好:“只有逆境才能催促人成长”,当一个人处在逆境的时候,由于受到精神压抑、资源缺乏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就会促使其成长。而对于大学生而言,应当慢慢地引导他们理解生活的更高层次,明确挫折的成长激励作用,确立良好的人生理想与价值追求,保持乐观向上的心态与积极进取的性格,树立正确的三观,培养适应逆境的能力,助其养成坚忍不拔的良好品质。值得注意的是,对于“挫折教育”不能单纯地理解为让学生吃点苦就行了,而是应当上升到培育学生良好道德素质的层面,否则取得的效果必然适得其反。

(四)积极引导大学生投入到健康的社会实践活动中

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人民的物质生活水平也越来越高,现今的在校大学生大多成长于丰衣足食的家庭,故此,他们对于社会的认知往往停留在较为浅薄的程度,且难以适应市场经济的激烈竞争,心理承受能力较差。对于此现象的形成,笔者认为主要还在于当代大学生社会实践经验的缺乏,尤其是在校期间,学生往往很少经历过社会实践的磨练,更别提面对挫折、战胜挫折的机会了。有鉴于此,高校在开展挫折教育的时候,就可以开展一些挑战性较强的社会实践活动,例如进入政府部门顶岗实习、组织学生参加诸如挑战极限的体育活动等,让学生走入外面的世界进行磨练,逐步提升其心理承受能力[5]。再者,高校与社会接轨,为学生搭建起社会实践的桥梁这一点无可厚非,但高校除了可以与企业建立良好沟通关系外,还可以向政府及其他社会组织寻求帮助。例如高校通过与政府的专门机构进行联系,就能够为大学生提供更加全面、权威的就业信息以及更加优质的就业服务。再者,就是与用人单位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通过邀请用人单位的人力资源主管定期开展咨询、讲座以及模拟面试等活动,不仅能丰富学生的就业认识,还能在一定程度上提升其就业竞争力。

参考文献:

[1]顾胜贤.创新创业教育在大学生就业指导中的探索与实践[J].教育与职业,2017(18):72-75.

[2]徐昊翔.核心价值观引领下的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探索[J].学理论,2016(12):186-187.

[3]任君.浅谈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的弊端和改进策略[J].课程教育研究,2016(8):15-16.

[4]秦波,隋勇.大学生就业指导的“宏观与微观”策略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2016(19):65-67.

就业论文范文8

我国工业工程专业的学生就业因为受各高校所处地点、所属行业、生源来源地、就业时各行业经济效益、往届学生就业企业、高校的科研实力等因素的影响,其学生就业的行业有很大的差异。中国矿业大学地处苏北,行业背景为采矿,但学生就业行业非常多样化。一部分学生进入了煤炭企业,一部分学生留在了徐州的工程机械制造企业,一部分学生则进入了长三角和珠三角的制造企业,还有一部分来源于山西、四川、陕西、宁夏、甘肃等省份,毕业之后不想进煤炭企业而又愿意回家乡发展的学生的就业行业则更是多样化。这就对学生培养提出了一个课题:当前各高校教学的总体趋势是专业课程的教学时间逐渐缩短,要在这种情况下让学生对各个就业行业的工程背景都有认识是不可能的。因此,非常有必要对工业工程专业的培养目标进行认真的审视和思考,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在这种情况下,经过院系领导和全系教师反复的沟通后,最终提出“厚基础、宽口径、个性化”的工业工程专业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所谓“厚基础”,就是要求具备较深厚的数学、计算机、英语、力学、机械、电工与电子技术、管理学等方面的知识基础,这是培养应用型创新人才的前提,也是为“宽口径、个性化”的人才培养打好基础。“宽口径”就是要求学生对工业工程专业的主要专业课程不仅要求有较深的理论基础,还要求具有一定的实践经验,这样在未来就业或继续深造时能够有较强的变通能力以适应不同的行业。“个性化”是在前两个基础打好的基础上,在后期的专业课学习和毕业设计阶段,能够根据以后可能的就业方向,结合导师的经验和课题以及可能的就业单位的需求进行个性化的定制式培养。以上三个目标是循序渐进的,前面目标的实现是后面目标实现的必要条件。而宽口径和个性化又是一对对立而又统一的矛盾体,不管是哪一个行业,其基本的工业工程理念和原理是一致的,比如零库存、生产线平衡、精益生产、设施规划与物流分析、质量管理方法等等都是共通的。但是,应用到各个具体行业,又都有各个行业自身的差异和特点。

二、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基于以上认识,笔者结合自身专业的基础和特色,对上述教学目标的实现途径进行了思考和实践,即为学生建立一个实践和创新能力培养的平台以及在学分制和导师制下的科研与教学的结合。

(一)实践和创新能力培养平台建设。

1.网络化学习平台。

要做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需要在教学过程中主要以案例的形式向学生讲解理论知识。但是案例库的建设决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而且为了适应不同的就业行业,需要为学生提供不同行业的案例库。单靠教师的科研经验以及在日常出差、实习过程中收集的资料是很难实现的。笔者的做法是广泛发起“群众运动”,通过建立开放的课程网站的形式来收集相关案例并通过BBS等形式发起网络化学习活动。往届已经工作的学生、亲朋好友等通过网站上传了大量案例并积极通过网络指导在校学生学习。人因工程、系统可靠性、基础工业工程等课程都通过这种方式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2.学科竞赛。

学科竞赛是一个很好的刺激学生锻炼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实践和创新能力的手段,能够很好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本专业的教师积极地鼓励学生参加各种各样的学科竞赛和技能竞赛,比如数学建模、IE亮剑应用案例大赛、“挑战杯”等竞赛,起到了很好的理论联系实际和创新能力培养的实际效果。

3.实践基地建设。

让学生深入到工厂,了解工厂产品生产过程、生产管理、指挥调度及成本效益核算等,尤其是了解自己所学专业在工厂中的地位、作用与要求,不仅有利于实践与创新能力培养,还可以提高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但是因为资金、安全等问题,实践基地的建设对大多数高校来说都是一个比较困难的工作,中国矿业大学的工业工程专业也不例外。笔者所在专业采取了多种手段来解决这个问题:一是建立各种来源的平台,通过学校合作董事单位来推动这项工作。中国矿业大学的采矿工程专业在采矿行业具有较好的威望和关系,已与国内几百家厂矿企业建立了合作关系,因此,首先在采矿业建立了一批实践基地。二是通过产学研用的形式来加强学校和企业之间的联系,让这些单位尝到产学研用的甜头,从而愿意接收学生实习。学校也通过各种手段增加了实习经费,延长了实习时间,提高了支付给企业的经费标准,对实践基地建设工作提供了极好的支持。为了实现“个性化”培养的需要,毕业实习采用以学生分散实习为主的实习模式,学生可以去工作单位实习或者分散到导师科研课题的各单位实习。

4.实验平台建设。

工业工程专业的实验具有自身独特的特点,要想在实验室里实际再现各行业的生产是不现实的。但是学校的采矿工程专业具有雄厚的采矿工程实验教学资源,拥有部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的大量硬件系统和数字化矿山虚拟现实实验室的软件系统,因此,我们一方面利用采矿工程专业的实验教学资源,培养具有采矿工程背景的能够适应将来进入煤炭企业的工业工程专业人才。另一方面,大力进行工业工程实验室建设。先后建立了人因工程实验系统、物流实验系统和虚拟现实实验系统等硬件系统。同时采购了大量软件来对各行业的生产系统进行工业工程方面的软件仿真,先后采购了AutoCAD、金蝶ERP、Witness、HumanCAD、DoubleE等软件,从应用的效果来说,还是非常不错的。

(二)学分制和导师制下的科研与教学的结合。

考虑到学生就业行业的多样性,专业的所有教学活动也需要据此进行合理的区分。首先从专业方向上进行大的区分,分设矿业工业工程、制造业工业工程和物流工业工程三个大的方向,并相应设置了专业选修课,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相应的方向和对应的选修课,修满最低要求的学分。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对选择哪个方向可能感到比较迷茫,导师制刚好能解决这个问题。各个同学可以咨询自己的导师来确定自己的专业方向以及应该选择的课程,体现了学分制和导师制的有机结合。到毕业论文(设计)阶段,学生们可以有更大的自由度来选择实习单位、导师以及毕业论文题目,从而实现“个性化”的培养目标。鼓励学生将自己的就业单位作为自己的实习单位,这样就能够获得充裕的实习时间。可将第7个学期分为两个小学期,学生在后半个学期之前完成所有的课程学习任务之后就可以到实习单位实习,从而有充裕的时间来理论联系实际,发现企业生产中的工业工程问题。实习单位也可以是导师主持的科研课题的实施单位,论文题目也可以是导师科研课题里的子课题,这样就可能实现学生从刚进入大学开始实施导师制的时候就可以跟着导师学习专业的某一方向直至毕业,从而实现在整个大学阶段都有导师进行指引,更好地达到“个性化”的培养目标。这样导师也可以将自己的科研项目同时当成一个教学项目,从而让教学和科研实现完美结合。

三、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