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业实训总结范例

就业实训总结

就业实训总结范文1

“校企合作”是近年来提出的人才培养模式,是学校与企业建立的一种合作模式。各类职业院校为谋求自身的发展,注重教学质量,寻求与企业合作办学,为企业有针对性的培养各类专业人才,教学过程中注重人才的实用性培养上。针对学前及初等教育专业在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方面进行分析,探索双方合作的方式途径,以此类专业在进行专业设置改革时给予一定的参考。

关键词:

校企合作;人才培养;学前教育

随着近年来国家政府对职业教育的重视,越来越多的家长选择把孩子送进职业院校,而不是挤在高考的独木桥上。学前教育在未来的就业方向主要是幼儿园、早教机构、青少年培训等,较之其他就业方向,更受到学生家长的欢迎,近年来招生持续火热。越是在最热的时候,我们从教者就越应该冷静下来总结和探索这一就业方向人才培养模式问题,以适应网络时代瞬息万变的就业市场,让我们培养出的学生在未来的就业中有更强的适应能力。“校企合作”是近年来提出的人才培养模式,是学校与企业建立的一种合作关系。当今社会变化较快,生存竞争激烈,各职业院校为加快自身的发展,注重与专业设置就业方向一致的企业进行教学合作,为此类企业有针对性地培养各类专业人才,尤其看重对口专业人才的应用性培养上。在整个学习过程中,注重提高学生的专业能力,提供企业的实践工作机会,是学校与企业之间资源、信息共享的双赢模式。“校企合作”模式的应用能够应社会的需求与就业市场直接接轨。职业院校与企业的合作办学模式,开创了一个全新的人才培养模式。

一、建立校外实习实训基地

在学前教育人才培养的旧有模式中,强化的是教师教学及学生学习的过程,而实际教学效果中会因为教师的教学观念陈旧、学生对专业认识不足、专业课程的开设等多方面原因使毕业生在实际就业中不能学以致用,导致学生在实际工作中会有很长的适应期。针对学前教育这类需大量实践经验的专业来说,加强学生的见习实习工作,是新模式下改革探索的重点。建立校外实习实训与就业基地,与市内各大中小幼儿园、早教中心、培训机构等建立长期合作关系,而对于各合作的单位,也可通过这种模式获得长期的优秀人力资源储备,与学校的合作也同时提升了各合作单位的教学氛围,是一种互惠互利,双赢的合作模式。充分利用此类教学机构提供的实习资源,学生把前期学校中所学的基本理论和专业课知识运用到实际的教学中,能够使学生迅速找到差距,起到教学相长的作用。在探索学前及初等教育专业与各合作单位的人才培养模式中,有很多的院校已走在了改革的前列,如“工学交替、联合培养、共同考核、双向选择”等模式。具体到将已接受一年以上专业培训的在校学生,分散到各实习实训基地,进行半年以上的顶岗实习。实习过程中学生已经把自己融入一名教师的角色,从心理发生改变,通过跟班实习,可以在各幼儿园、早教中心、培训机构教师的指导帮助下,将已学知识实践应用到教学中去,亲身感受学习教学方法、班级管理等等,加深对教育的理解,增加其责任心与使命感。这个过程后学生专业技能不足的情况肯定会出现,然后再回到学校继续学习时,会从被动学习到主动求知,对专业课的学习势必更加认真。在学业考核过程中,实习表现也会在学分制中占很大的比重,合作单位有一定的给分权利,既能增加合作单位的合作认同感也给予了制约学生实习阶段行为表现的权利。在未来的就业中,实行双向选择的方式,学生既可对就业单位进行选择,而用人单位也可通过学生的实习过程中表现给予就业机会。这一过程也可总结为“学校教学+实习实训+学校教学+选择就业”的全程合作培养模式。

二、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

(一)共同研究课程设置。现有学前与初等教育专业开设的课程中,有很多是延续多年前固有教学体系所开的课程,随着时代的发展变革,有很多课程已不适合开设。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对于多媒体教学的应用已基本普及到各幼儿园、早教培训课中。新设置的课程应以就业为导向,所授课程能够适应社会的快速发展变化。在设置新课程时,做好充分的市场调研,并在课程初步确定后,邀请相关部门、用人单位的专家和参与者进行论证,以增强课程设置的科学性和实用性。课程设置中应考虑到实现教学与实践同步,实习与就业同步,使教学计划、课程设置及教学内容同社会实践紧密联系。学校与用人单位共同研讨制订课程的教学计划、实训标准,这一过程中,学校负责完成学生的基础理论课和专业理论课的教学任务,而学生的实习、实训过程则由合作的单位完成,整个的教学及实践过程以学习结合实习实训为主,使学生能够紧跟时展步伐,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新设置课程应具备以下特点:1.在课程内容上,以结合式教学为主,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相结合,情感认同、教学态度相结合。2.课程结构的设置以实习实训岗位对人才的要求为根本,所开设的课程,以实践工作中的教学任务来建立课程内容体系。3.在课程实施的过程体现一体化,融“教、学、做”为一体,融入情境教学,既是学生也是老师,在教中发现问题在学中不断提高,教学相长构建新型师生、师徒关系。4.课程评价开放化,除了进行校内学分制,还将此赋分权利给予实习用人单位。

(二)共同完善实训室建设和编订教材。学校应参考用人单位实际工作环境,建立较为先进的蒙氏实训室、奥尔夫音乐教室、手工制作室、舞蹈厅、多媒体教室等,与各合作的实习实训基地共同建设完善这一系列实训教室的建设。共同开发编订教材,加强教学内容的实际应用性。教材编订过程结合学生在实习实训环境遇到的问题,聘请学校的专业教师和用人单位共同交流研讨,针对本专业课程的特点,编写应用性强的教材。在编写改革的过程中,可以先从课程讲义逐步修改,根据实际教学的情况再正式出版。

三、加强与各实习实训基地的深入合作

(一)学前教育专业与各实习实训基地可互相邀请,开展一系列讲座、交流研讨等活动,用人单位可以学到最新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学校也可通过这一研讨过程反思教学内容。学校可定期派教师到幼儿园听课、学习,双方教师能够一起学习、交流,也可将专业教师送到实习实训基地进行实践锻炼,以提高教师的专业能力和实践教学能力。

(二)双方共同申请专项课题、开发精品课程。把学校及各幼儿园、早教、培训机构的行业精英汇聚一起,共同进行专项课题的研究,把学校的理论知识与各单位的实践经验相结合,共同开发有针对性的精品课程,将理论与实践结合后的事业发展推向新高度。

(三)成立专门的“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学校和用人单位之间可以根据本专业的课程设置,聘请学校的专业教师和实习实训基地经验丰富的一线教师共同组建“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双方目标明确:1.以培养专业人才为目标,为毕业生未来的就业带来就业市场人才需求的各类信息。2.实习实训基地共同参与到专业教学课程设置的改革中,双方应按照未来就业要求制定课程教学计划和实训计划,通过教学实践中发现的各类问题及时指导调整计划,协助学校建立长期的校外实习实训基地。

四、开展技能培训和考证工作

对于近年来新兴的蒙氏教学、奥尔夫音乐教学、育婴师、营养师等课程,在幼儿园、早教、培训机构中得到很好的应用,学校应重视开展此类技能培训,让更多的同学在学习知识技能的同时,能够得到专业的技术部门认证的证书。同时对学校学业中必考的英语、普通话证书开展专项教学,保证通过率。鼓励学生参加社会音乐、舞蹈、美术等考级,充实自己的专业能力。

总之,对于学前教育这一热门专业的改革已势在必行,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作为比较成熟的人才培养方法应借鉴到改革中来,以促进专业的课程建设,提高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在学校与合作单位双赢的局面下提升整个学前教育的发展。

作者:原宇 单位:营口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王冬梅.高职高专学前教育专业校企合作探索〔J〕.包头职业技术学院报,2013(03).

就业实训总结范文2

关键词: 项目任务驱动教学法; 听障电子商务人才; 实践能力

1 项目任务驱动教学法概述

项目任务驱动教学法主要是通过实施项目任务来开展教学活动,以项目为引领,以任务为驱动,根据项目任务特点,以个人或者团队形式,实施完成一个完整的项目任务。学生在完成项目工作任务过程中,通过项目团队组建、项目任务计划制定、项目任务的分解和协同等,直接体验与工作任务相关的系列过程。在完成项目任务过程中,教师主要起指导作用,学生处于主体地位,项目任务驱动教学法可以锻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的系统思维和团队精神,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综合职业能力。

2 项目任务驱动教学法在听障电商人才实践能力培养中应用的重要性

听障学生由于其生理缺陷,其实践能力和就业能力与健听学生比较,往往具有较大的差距,听障生就业更为困难。在诸多就业形式中,电商相关工作操作方便、时间自主,甚至可以居家办公,随着电子商务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听障生从事电商相关工作[1],国家对特殊教育也是极为重视,如何提高听障学生的电商实践能力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传统的电子商务教学一般以理论教学为主,但是由于听障学生其身体生理等特殊性,对理论知识的接受能力相对较弱,尤其是一些抽象的理论知识,听障学生的逻辑理解能力有限,与健听学生存在较大差距。项目任务驱动教学法主要通过项目任务来驱动,注重实践操作,比较直观,可以更好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能更好地培养听障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在项目任务的完成过程中,听障学生往往具有很高的专注度,与理论灌输式学习相比,听障学生更加偏重于实践操作,以项目任务为引领,听障学生的学习和接受效果更好,项目任务驱动教学法在听障电商人才实践能力培养中具有重要意义。

3 项目任务驱动教学法在听障电商人才实践能力培养中的教学设计与实施

3. 1 确立听障电商实践课程体系

听障电商实践课程体系应该以企业岗位需求为导向,根据企业职业能力需求构建实践课程。电子商务主要包括电商网店建设运营、电商网站建设与维护、网络营销等就业方向。依据就业方向,结合听障生特点,可以开设多个方向的实训模块,主要包括网店实训模块、网站实训模块以及网络营销实训模块,开展模块化教学。其中,电商网店方向实训模块中,可以开设平面设计实训、网店商品摄影实训、网店美工实训、网店客服实训、网店建设与运营实训等课程; 在网站方向实训模块中可以开设网页设计实训、网站建设与维护实训、asp. net 程序设计实训等课程; 在网络营销方向可以开设电商视觉营销实训、新媒体营销实训、软文营销实训等课程。总之,根据企业就业岗位需求构建实践课程体系,课程实训中以项目任务为驱动进行教学,使项目任务内容与企业岗位需求零距离契合,从而提高听障学生电商岗位实践能力。

3. 2 基于项目任务驱动实践教学的项目设计

确定听障电商实践课程体系后,需要进一步进行项目设计,通过项目任务来驱动教学。为了实现项目任务与企业电商岗位需求更加契合,教师可以通过企业调研或企业合作,采用真实的企业项目任务开展教学,实现产教结合。比如,在网店商品摄影实训中,可以根据企业实际摄影和商品图片处理需求,获取系列商品样本,在摄影棚中进行商品拍摄和图片修饰; 在平面设计实训课程中,可以根据企业的海报需求设计商品海报; 在网站建设与维护实训课程中,可以结合企业电商网站设计需求设计教学项目任务。教师也可以根据企业岗位需求调研,结合课程目标和听障学生的特点,设计虚拟的实训项目[2],实训项目要具有一定的综合性和代表性,然后根据项目实施的阶段进行课程内容安排。在项目选择和设计中,要注意结合课程教学目标和教学大纲,把握好项目难度和项目范围。

3. 3 基于项目任务驱动实践教学的项目任务实施

项目确定后,可以根据项目特点对项目进行子任务划分,在模块划分中还要结合企业岗位执行过程和特点。教师要根据每个听障学生的能力和特点,引导学生组建项目团队,并在团队内部进行任务分配。在任务完成过程中,围绕项目,结合课程教学目标,根据听障学生特点,将课程理论知识与实践等有机结合。教师在项目执行过程中要做好指导工作,引导学生相互合作、分析并解决问题,基于项目任务导向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主动学习探索,思考并解决问题。结合工作过程引导学生逐步推进各项任务,检查各个阶段任务的完成情况,随时进行评价和总结。以网店运营项目为例,在实施中可以根据岗位的典型工作任务划分子任务,将其分为开店准备、货源选择、开通店铺、店铺基础设置、宝贝编辑与、店铺装修、店铺推广等系列子任务模块,各个子任务模块参照真实岗位要求逐步推进,完成难度和复杂程度逐步增加,综合性由低到高。在每个子任务模块完成过程中,都需要项目团队制订子任务工作计划、进行子任务决策和实施、检查评估子任务完成情况。在子任务完成过程中,指导教师要参与检查评估,引导听障学生相互协作完成每个子任务。每一个子任务完成后,再推进完成下一个子任务,以项目为导向,以任务驱动整个实践教学过程。

3. 4 基于项目任务驱动实践教学的项目任务成果展示

完成项目任务后,可对项目完成成果进行展示。比如,课堂上教师可以组织听障学生走上讲台,通过大屏幕向所有同学展示成果完成情况。在成果展示中,项目团队可以采取多种形式,如制作演示文稿、提供设计作品、登录系统展示设计的店铺等,通过手语向大家介绍项目任务的计划、组织、实施过程及最终成果。一方面,锻炼学生的手语沟通表达能力,另一方面,通过成果展示能够增加学生的成就感,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展示学生对专业知识与操作技能的掌握情况。通过各个项目团队的成果展示和讨论比较,同学之间可以相互吸取经验,加深对专业知识的理解。

3. 5 基于项目任务驱动实践教学的项目任务成果考核评价

项目任务成果考核是基于项目任务驱动实践教学的一项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教师必须要对学生的项目任务完成成果进行考核鉴定。在成果考核评价中,需要根据项目任务特点制定科学的考核评价指标,同时还要综合考虑每个学生在项目完成过程中的参与程度、所扮演的角色以及所起到的作用,对每个学生做出综合的考核评价。具体考核评价包括两个方面: 第一,平时成绩。包括学生的日常出勤、课堂表现、是否积极参与课堂中的项目任务、是否积极互动等,这部分考核有利于加强学生的日常监督,不仅要看最终项目成果,还要考虑项目完成过程,更好地促进学生的日常学习。第二,项目任务综合评价。一方面,可采取学生互评方式,要求小组内学生进行自评和相互评价[3]; 另一方面,由教师进行总体评价和总结,依据项目任务考核评价指标,合理确定每个指标的比重和分值,综合学生任务完成情况进行打分,帮助学生总结,指出学生在项目任务完成过程中存在的不足,分析原因并提出改进建议。在总结评价中,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多角度思考,引导学生探索多种完成项目的方法,对项目任务进行拓展分析,激发学生的发散思维和创新思维。通过考核评价可以检验学生对专业知识的运用情况以及对专业技能的掌握程度,有助于学生明确自身的优势和不足,总结经验,巩固专业知识并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4 结语

就业实训总结范文3

 

高职酒店管理专业与传统专业相比兼具技能性和服务性的特点,是一个实践性很强的专业,实习实训是该专业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环节。长期以来,高职院校酒店管理专业实习实训管理评价缺乏科学性和规范性。如何监控和强化实习实训过程、提升教学质量、科学评价实习实训效果一直是高职院校和业界普遍关注和研究的课题。桂林航天工业学院(以下简称“桂林航院”)不断探索,勇于实践,建立健全了一套适合高职院校酒店管理实习实训的管理评价指标体系。该体系对于强化和监控酒店管理实习实训过程、提升教学质量和科学评价实习实训效果提供参考。   1高职酒店管理实习实训管理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理念   基于专业培养目标和市场需求,桂林航院酒店管理专业本着“以评促管、以管促改、以改促建、重在管理”的指导思想,确立了“以学生为中心,以工作任务为驱动,以模块化项目训练为载体,以核心职业能力培养为目标,努力实现理论与实践结合,教、学、做一体化实习实训管理评价指标体系”,明确了实习实训的目标、任务、项目、步骤及保障措施、教学过程的有效管理、监控、评价、总结、反馈和改进等关键环节,紧紧围绕培养“成功应用型人才”总目标,合理选择管理评价指标要素和分值,科学确定权重系数,组织协调各种保障力量,实现对实习实训教学过程进行科学组织、管理、监控和评价,保障实习实训教学有序进行和持续提高。   2高职酒店管理实习实训管理评价指标体系模式的基本内容   2.1实习实训管理评价指标体系要以培养“成功应用型人才”为目标   桂林航院酒店管理专业始创于2009年,人才培养方案设计以专业管理技能为主要教学内容,以实习实训为主要教学手段,通过训练学生的酒店管理技能,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和职业发展能力。办学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是“为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提供理论知识扎实、专业动手能力强的成功应用型人才(Successful&PracticalTalents,SPT)”;推行“通识教育+专业教育+实践教育”的基本培养模式,要求学生具有“三个核心能力”(即外语应用能力、专业实践能力和综合职业能力)和“四类证书”(即学历证书、外语等级证书、职业资格证证书和公共技能证书)。专业实习实训教学占教学总学时的一半以上,其中生产性实习实训占实践教学总学时的80%以上,学生毕业时实现“零过渡”就业。   2.2实习实训管理评价指标体系要以“基于工作过程的项目模块化教学”为基础   桂林航院设置酒店管理专业的根本任务是培养酒店欢迎的高素质高技能应用型人才。实施基于工作过程的项目模块化教学、强化学生能力(CompetenceBasedEducation,CBE)训练是培养学生核心职业能力的关键。桂林航院酒店管理专业学生核心职业能力包括:(1)专业技能训练。重点训练学生在酒店前厅、客房、餐饮、酒吧和康乐等岗位的专业技能及常规操作;(2)职业综合能力训练。以酒店服务礼仪、语言沟通、酒店文化和团队精神、计算机操作训练为主;(3)英语技能实训。以酒店外语等级考证训练为主。专业实习实训课程单列,实行单独教学,单独考核,单独计算学分。前两年每学期实施“16+4”教学运行模式,即每学期理论教学及考核考试占用16周时间,剩余4周结合教学进度安排酒店见习、酒店礼仪、前厅与客房实训、餐饮服务实训、酒吧服务实训、酒店业务实训、酒店英语实训和普通话训练等实习实训课程。   2.3实习实训管理评价指标体系要以“深度校企合作2+1模式”为途径   桂林航院酒店管理专业聘请实习实训基地专家和领导担任专业建设委员会成员,对专业方向、课程设置、培养目标、培养方案等环节进行充分论证和研讨,推行“深度校企合作2+1人才培养模式”,学生在校学习两年,在酒店顶岗和毕业实习一年。第一、二、三、四学期各有四周的企业生产性实习,第五学期(含暑假)、六学期(含寒假)分别在酒店顶岗实习和毕业实习,由酒店管理人员或培训师承担实践课程的教学,与学院指派的专业指导老师一道共同实施实习实训教学和指导,逐渐实现由学生向“员工”的角色转换。为此,桂林航院与国内经济发达的大都市和一线旅游城市具有国际品牌的五星级酒店深度合作,构建了5个实习实训基地和就业网络。其中与上海兴荣温德姆酒店、上海静安商务酒店、上海龙之梦酒店、杭州千岛湖绿城度假酒店、桂林漓江大瀑布酒店建立了长期实践教学关系,为学生的实习实训和就业提供了优质的基地网络,为专业提供了全真的教学环境和条件,学生在酒店的实习实训经历增强了其社会就业竞争能力。   3高职酒店管理实习实训管理评价指标体系的实施和考核   借鉴“ISO9000全面质量管理体系”、“PDCA循环”和“绩效管理”模式,构建以指挥决策、过程监管、总结评价、信息反馈与持续改进为核心内容的高职酒店管理实习实训管理评价指标体系,形成学校、系(部)和教研室三级分工负责,全员参与、全方位、全过程监管,及时解决、反馈和持续改进的运行机制。一级指标围绕“实习实训筹划与设计”、“实习实训全过程监管”和“实习实训的考核、总结与反馈”3大项指标设定,各占分值30%、30%和40%;下设实习实训基地建设、组织领导、巡查指导、实习生安全保障、实习实训成果和总结反馈和持续改进6项二级指标,14项考评项目被分别委以不同的权重和评估标准,设A、B、C、D4个评估等级。评估等级分为优秀(90分以上)、良好(89~80分)、中(79~70分)、合格(69~60分)和不合格(60分以下)四个等级(附表已省略)。   3.1实习实训筹划与设计#p#分页标题#e#   下设实习实训基地建设和组织领导两个二级指标,分实习实训基地标准、实习实训基地导师要求、组织机构落实、实习实训计划制订、实习实训酒店落实和实习生定员定岗、实习实训师生比和实习实训动员7个考评项目,重点考查实习实训前期准备工作的落实情况。要求学校提前落实实习实训酒店,设置实习实训领导小组并进行责任分工,实习实训动员全覆盖和全员参与,实习实训计划规范完整、任务明确,具有可操作性,指导老师和实习生实习实训小组合理分配,实习生和指导教师比例科学合理;要求实习实训基地协议明确校企双方的责、权、利,规定双方的合作年限、实习学生人数、“工”与“学”的时间、管理制度、实习要求、工作培训与考核、实习部门和岗位、轮岗安排、劳动条件、伤病处理、生活条件、工作报酬、相关费用支付以及实习实训基地导师配置等。充分利用酒店真实的职业环境和培训资源,尽量安排诸如前厅服务与管理实训、餐饮服务与管理实训、客房服务与管理实训以及会议服务与管理实训等实践性较强的实训课程。   3.2实习实训全过程监管   实习实训全过程监管是整个酒店管理实习实训管理评价指标体系的关键环节,下设巡查指导、实习生安全保障和实习实训成果3个二级指标,分领导小组成员巡查、专业教师现场蹲点指导、实习生生产安全3个考评项目,强调学校实习实训领导小组成员定期巡访实习实训基地,关心和检查实习学生工作和生活。作为实习实训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参与者,学校专业指导教师对整个实习实训教学过程的作用和影响至关重要,必须纳入实习实训管理评价指标体系,重点考查指导教师职责、规章制度、纪律执行情况及实习实训的过程指导;要求指导教师通过实习实训对专业理论教学进行反思;要求预防为主、安全第一,杜绝实习生违纪和安全事故发生。   3.3实习实训的考核、总结与反馈   下设实习实训成果和总结反馈和持续改进2个二级指标;分专业实习报告、实习生自我鉴定、实习实训基地对实习生鉴定、实习实训经验总结和成绩评定、领导小组、指导老师总结、评议5个考评项目,主要考查实习生对于专业知识巩固、职业技能训练、职业道德培养等方面的收获、感悟和独到见解,考查学校对实习实训教学的总体评价以及实习实训基地对实习生专业知识满意度、专业实践能力满意度和核心职业能力满意度评价。实习实训最容易忽略的是实习实训基地、指导教师和实习生对实习实训的总结和反馈,而这种总结和反馈能够为全面衡量学校实习实训教学活动的管理、质量监控与效果,为确定专业课程设置、专业计划和人才培养规格教改提供参考。   4结束语   基于“工学结合”的高职酒店管理实习实训管理评价指标体系,应当兼顾学校、学生和酒店三者之间的关系,充分保障学生主体地位,实现学校、学生和酒店三赢局面,形成学校与酒店深度合作、共同指导的运作机制,完善实习实训跟踪制度、酒店巡访制度和指导老师挂职锻炼和蹲点制度,形成动态反馈与保障机制。

就业实训总结范文4

(1)受传统教学理念的影响以及教学条件的限制,课程的学习仍然以理论讲授为主,实操后续进行,以验证性实验为主,而且受课程安排的影响,理论与实践课程间隔长无法及时同步,进而导致学生知识掌握不连贯,掌握不牢固。教材的设置和安排以灌输知识为主,对汽车专业的倾向性和针对性不十分明确,一味讲求全面和理论,重点不够突出明了,教学效果常常适得其反。

(2)职业院校因生源因素的影响,学生基础相对薄弱,职业院校生源学科参差不齐,文理基础差异较大,稍难的理论知识学生学起来比较吃力,失去学习兴趣甚至有厌学情绪,学习中缺少积极主动性,动手操作能力也相对较差。

(3)考核制度不能够充分体现实践技能和综合素质,在一定程度上阻碍教学环节的顺利开展,需进一步完善和加强,加强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考核和注重综合素质的提高。

(4)职业类院校学生自身职业规划和就业导引有待加强,自身定位和学习目标的模糊性和片面性,最终严重影响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和学习效果。

2应对及改革措施

在课程的教学改革中,也涌现了很多成功的方法方案,在实际应用中也取得了很多实质性的进展,⑥⑦⑧⑨教育教学改革是一项需要长期持续、与时俱进的工作,在实际工作中,结合目前普遍存在的问题,通过对应对和改革措施的贯彻实施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2.1整合课程内容,制定项目教学的模式

根据专业的需求,打破现有教材内容的束缚,对课程内容进行改革和整合。把学生必须掌握的理论知识融合在实验实训之中,用汽车电子电路的实际例子,帮助学生将电工电子基础知识与汽车专业知识迅速结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分析专业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逐步成为高等技术应用型专业技术人才。首先以实用为原则,将课程中与汽车专业关系不大的内容、一些繁琐复杂的理论推导与计算进行适度删减,减轻学生负担,避免学生厌学现象,比如单一参数的交流电路,RLC串联电路及串联谐振理论计算很强,但对汽车专业用处不大,直接进行删减,同时强化并注重电子电路集成的应用环节,对难度较大,求解过程复杂的例题、习题进行删减;其次针对不同内容,在讲授的时候要详略得当,比如二极管如何形成的单向导电性,三极管内部载流子的传输情况,这些原理知识对于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的高职教育可以简略,对于二极管、三极管的应用,二极管正负极的判断,三极管的标号及管脚判别,以及如何选择二极管、三极管的型号等内容上则应侧重讲解并强化实训,对于铁磁材料的内容作为常识性了解就足够了,压缩学时,重点介绍变压器、汽车上的点火线圈等知识,同时考虑到生活用电问题,增加一些安全用电知识;再次对于实训项目的设计,减少一些验证性的实验,多增加一些现象性实训,使学生在实验过程可以看到现象,用成就感激发学习兴趣;最后,要突出专业特色,多引入一些与汽车专业结合紧密的实例,比如讲到直流电动机的使用时看一些汽车空调的风扇电机等一些实际的例子,使学生学习更具有倾向性和目的性;另外,在课程相关内容中增加现代汽车电子控制的新技术,既可以使学生提前了解汽车电子控制技术,又可以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

2.2融入多样化的教学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改革传统的教师讲、学生听的被动教学模式,倡导由学生自己积极探索获得知识,根据具体知识需求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在授课过程中,注入多样化的教学方式方法。比如在介绍磁场的一些基本知识时,采用学生讲授,教师点评的方式互动教学,实现角色互换,督促学生学习;在讲授变压器是采用讨论式的方法,让学生先总结变压器的作用教师补充教学;对于二极管的检测采用图片和演示操作结合的方式教学,增加师生互动环节,演示操作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实训教学中采用项目驱动的方式,教师给出具体实训任务,让学生自己测试连接线路,最后展示自己的作品,教师做出评定,既丰富了教学内容,又给学生一些探索的欲望和空间,做出一些具体的成果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同学们在快乐的氛围中将所学知识融会贯通。

2.3运用现代科技,拓宽教学手段

教师要充分利用现代科技,对于枯燥乏味且生涩难懂的抽象理论知识可以采用图文并茂的教学课件,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同时可以适度增加一些教学视频,直观的实物模型,开拓学生视野,进一步深化了对基础理论的掌握。同时可以充分利用网络向学生提供电子教案,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收集学生的反馈意见,进行答疑,更好地与学生交流和互动。根据教学内容联系生活实际,给出一些简单的设计题目,让学生分组讨论进行理论设计,然后在计算机上进行仿真检验设计作品,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协作能力和创新能力。

2.4建立以能力培养为核心的考核制度

课程教学重在能力培养,能力培养在于教学过程,对学生的考核也应该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始终。考核方案应本着促进学生能力发展的原则,建立注重综合素质测试为中心的考核制度,既要测试学生的实践操作技能,又要考核理论知识,并且还要加强对学生的学习态度和综合能力的考核,以此来督促和激励学生认真对待每一次课。考核成绩总评采用百分制,理论成绩+实操成绩+平时成绩,理论成绩采用试卷考核方式,检测学生掌握基础知识的情况;实操成绩采用实训项目和实训考试相结合的模式,对学生做出的实训作品、实验报告进行评分,加强平时实训实验课的考核,实训考试给出具体的实训要求,采用学生单人完成实操的方式进行考核,最后综合评定给出实操成绩;平时成绩主要侧重学生课堂表现,回答问题、师生互动等情况。

2.5加强职业规划教育,提供优质就业指导

良好的职业规划能够为后续的学习和就业提供巨大的推动和促进作用,引导学生做积极的思想准备和必要的理论和实践铺垫;宏观加微观的就业指导,为学生正确指引未来的就业领域及岗位,明确行业和岗位的需求并为之做好针对性的准备和积淀。通过自身定位和对市场的了解和把握,引导学生自身的转变,进而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的积极主动性。

3总结

就业实训总结范文5

学科课程体系已不能适应新的培养模式和教学改革的需要。学校、企业和行业专家合作对机械岗位群工作任务和相关职业标准进行分析、归纳、总结,确定机械岗位群行业通用职业能力和机械设计与制造专业方向职业能力,根据职业能力设置课程。即根据行业通用职业能力设置机械设计与制造专业群平台课程,专业群内各专业共享课程建设成果,根据专业方向职业能力设置机械设计与制造专业方向课程。职业能力项目课程是课程体系的主体,再加上公共基础课程和专业拓展课程即构成机械设计与制造专业的整个课程体系结构。根据人的认知规律和实践专家的成长规律,安排课程设置先后顺序,根据实施情况进行课程体系整体优化完善,如表1所示。

二、项目化课程的开发

根据企业职业能力要求,以机械设计与制造能力为主线,确定“机械制图”、“机械设计基础”、“机械CAD/CAM”、“机械制造工艺”和“数控加工技术”5门课程进行校级重点建设,与徐州机械行业、企业合作开发适合学校条件的项目课程。目前5门课程标准、教学方案、课件、校本教材及网络课程成果已通过专家组验收,并付诸实施。以“数控加工技术”课程开发思路为例。首先,应进行课程调研。召开三方人员组成的实践专家座谈会,研究数控中高级职业资格标准,确定数控加工综合职业能力要求。其次,按照行动导向的教学方法,基于人的认知规律和专家的成长规律,从简单到复杂,从新手到行家,选择或设计项目载体,且载体要体现综合性、实践性,项目的数目不宜多。基上述理念,该课程设计了台阶轴的编程与加工、成型螺纹轴的编程与加工、轮廓零件的编程与加工和型腔零件的编程与加工四个项目。第三,进行项目的教学详细设计。该课程在数控加工实训车间实施教学。每个项目教学分为工艺规划、程序编制、零件实际加工、质量检测与评价4个教学环节;以学生为主体,任务驱动,学做合一。

课程考核以过程评价为主,结果评价为辅。课程结束后,学生经后续复杂零件数控加工实训强化,数控工艺设计与编程能力可达高级工水平。此外,技能训练课程是机械设计与制造专业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学生职业素质和实践动手能力的主战场,目前均实施项目教学。确定测绘与计算机绘图实训(绘图员)、机械加工实训(车工中级)、复杂零件数控加工实训(数控高级)、机械CAD/CAM(机械CAD应用师)为课证融合课程,课程结束时学生技能水平达到有关职业标准要求,可考取中、高级职业资格证书。校内技能训练课程项目教学由企业技术专家和专任教师共同指导,校外就业实习学生已是企业的准员工,培养准员工是企业的内在要求,联合培养学生变为现实。

三、实训基地建设

1.校内实训基地建设

培养模式改革必须要有硬件作支撑才能实现。为此,学校投资300余万资金建设机电工业中心,满足了机械设计与制造专业教学改革的硬件要求。在建设实训室时,原则是专业群资源共享与课程建设相对应,以避免实训室利用率不高。硬件是基础,软件是灵魂,为此我院大力加强校内实训基地内涵建设。具体做法如下:

(1)采用企业化的运行管理模式,教学环境融合企业职场环境。

(2)引入企业真实产品作为技能训练项目载体,兼职教师和专任教师共同指导实训,实现了教产结合,合作育人。

(3)定期举办机械技能大赛,以赛促学,以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

(4)依托工业中心积极开展教科研工作和技术服务。上述做法取得了好的效果,近两年,“机电类创新创业教育实习实训基地建设研究”作为我院的“江苏大学生创业教育示范校”建设子项目通过验收,获得专家的肯定;校级以上各类项目立项12项,多次为企业承办机械维修技能大赛和员工能力提升培训,获得了企业的认可。

2.校外实训基地建设

就业实训总结范文6

通过对人力资源市场的调查,走访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部门资深人员,与优秀员工、企业老板、企业管理人员对话、访谈,与顶岗实习学生和毕业生聊天等多种形式,我们了解到:用人单位和毕业生都很纠结。说到招工,用人单位总是抱怨招不到合适的人。对于新毕业的学生,他们普遍认为,新员工专业技能差,不是最重要的问题,问题是职业意识不强,责任心比较差,比较难管理,不能较快地融入企业文化氛围,一般喜欢有一定工作经历的员工;而对于毕业生而言,抱怨比较多的问题是:工作难找,工作环境不理想,薪酬比较低,劳动强度比较大等。从上面调查情况不难看出,高职院校培养的毕业生,在职业意识、职业行为习惯和职业素质方面与企业用人要求相比,还有较大差距。针对以上问题,我们与企业有关管理人员共同分析了产生这种结果的原因,认为目前开设的实训课程多以专业技能学习和训练为主,缺乏包括职业行为习惯在内的职业素质的培养。职业行为习惯的训导和养成,根据目前学校课程设置和实训安排,还没有这方面的教育、教学内容,学生只能在就业后的企业培训或在工作实践中逐步培养和形成。而企业培训往往是不及时的、不系统的、不确定的、被动的,会造成新员工职业行为习惯养成的先天不足。如果学生能够在走向职场前就能够对职业行为规范有一定的认识和了解,并且能够得到一定的训练,在就业之前形成良好的职业行为习惯,无疑会增强学生的综合素质,顺利就业并很快适应企业要求,实现职业能力的快速提升。职业行为习惯养成教育可以有效满足学生、学校、企业的共同利益需求,可以实现多方共赢的局面,在帮助学生将来走向社会,成为优秀职业人,取得事业的成功的同时,也为企业输送了素质高、能力强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满足企业的用人需求,促进企业发展。基于以上分析,我们认为:高职院校应立足自身实际,加强关于职业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理论与实践研究,通过教学实践切实帮助学生完成“学生到员工”的转变,使学生在未来职业发展过程中,能够“留得下、站得稳、长得壮”。

2高职学生职业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实践与探索

我院实训中心机械加工实训教研室充分发动实训中心的教育教学科研力量,并与相关企业合作,建立了以“贯穿于机械加工实训的职业行为习惯养成教育”为课题的专项研究,尝试把企业文化引入实训教学。通过教学与科研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通过多方密切合作不断开发与完善,“职业行为习惯养成教育”实训模块现已经成为机械加工实训课程的核心内容之一,成为提升学生职业素质的有效平台和抓手。

2.1职业行为习惯养成教育实训模块教学内容

基于调查研究并结合我院实际确定该实训模块主要有以下内容:安全生产要求及法律法规;工矿企业对员工的基本要求;企业基本工作程序与步骤;与机械制造业相关的职业行为习惯和操作规范。企业对员工职业行为习惯的基本要求有以下几点:(1)遵纪守时。为了让学生树立职业意识,接受职业行为习惯的养成训练,首先要让他们知道,走入职场,就要遵守职场规则。遵守职场规则是个人职业发展的基础。企业规章制度不是某个人、某个单位的要求,而是企业为了保证正常的工作、生产经营所必需的,也就是说,是职业的需求。通过多年对员工考勤结果的总结,擅自迟到、早退、旷工的现象多发生在工龄三年以下的新员工中,而试用后不能正式上岗的主要原因,也是不能很好地遵守企业规章制度;(2)忠于职守,尽职尽责。这是做好工作的基本要求,新员工可能有做到忠于职守,尽职尽责的愿望,但实际工作中往往结果不佳,追其原因是不知该做什么、如何做;(3)分析、总结和创新。在工作中善于观察、总结和创新是促进职业发展的重要手段。养成对所从事的工作进行分析、总结的习惯,是优质、高效地完成工作的前提,也是进行改革创的基础。员工整体素质的提高无疑会促进企业的发展,因此每个企业都希望留用有较好的职业发展前途的员工;(4)团结合作。有较强的沟通能力、善于协调各方面的关系、善于团结他人、与他人愉快合作、营造良好工作环境的员工,往往更能得到认同;(5)工作程序步骤清晰,工作场地整洁条理。这样的员工看上去一般会给人以工作能力上的信任感。

2.2建立仿真机械加工实训基地

以仿真机械加工实训基地作为机械制造业职业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实训教学平台,以制造业生产型企业对员工的基本行为规范、管理要求和管理工具为教学依据,把机械加工实训的过程按生产作业流程设计成仿真生产情景单元,把职业行为习惯养成教育贯穿于实训过程中,让学生在真实的环境中了解和掌握制造业职业行为基本要求和养成方法。(1)建立工作流程。原材料→出库→零件加工→质量检验→防护→入库。目的:帮助学生了解生产企业的工作流程和工艺流程,并参与实施,从而了解加工制造、检验、质量控制、物料管理等过程的基本方法和要求,学习和训练生产过程中的技能操作能力和管理能力。(2)建立仿真实训车间。车间布局仿真:按照生产型车间划分原料区、生产区、在制品暂存区、待检区、检验区、成品区、物流安全通道等,按生产工艺安排设备,力求还原企业生产车间的实际情况。目的:建立实训教学平台。(3)实行生产计划管理。订单→生产计划编制→生产指令下达→生产调度→核销订单→发货。目的:了解生产管理的目的,训练执行能力、沟通能力和协调能力。(4)推行现场管理。通过了解现场管理得目的、内容、方法、工具等内容,进行职业行为习惯养成训练。(5)建立仿真组织机构。按照生产企业的生产系统组织机构的管理岗位设置,教师和学生分别承担其中的角色,在实训中训练和熟悉基本管理程序、掌握基本管理方法,从而达到规范和养成职业行为习惯的目的。

2.3专兼结合的师资队伍建设

通过招聘和培养等方式,建设成了一支专兼结合、优势互补、团结协作、结构合理的教师队伍。机械加工实训教学团队现有专任教师7人,职称结构:既有教授、副教授、讲师,又有企业工作经验丰富、科研与操作技能均过硬的高级工程师、工程师。职业资格情况:人力资源管理师1人、国家职业技能鉴定车工、钳工、焊工考评员3人、二级建造师1人、ISO9001/ISO14001审核员1人、钳工技师、焊工技师2人;通过聘请和培养多种方式形成了由6人组成的兼职教师队伍。他们的企业经历、娴熟的操作技能、优良的工作习惯和高尚的职业操守等,给学生树立了榜样,是职业习惯养成教育得以实施的重要保证。

2.4实训教学模式

本模块的设计,源于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意见反馈、一线教师从事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经历和经验积累,以及对人力资源中介等所做的调查结果。在模块设计及教材编写过程中,我们访问了多年从事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资深人士,设计了“生产实景+入职教育+实习训练”的教学模式。

2.5改革实训教学方法

对于理念建立类的内容,如果教法选择不当,容易给学生造成程式化、概念化、说教化的印象,产生抵触情绪,不易接受,因此,如何让学生接受教学内容,自觉接受训练,成为教学的难点,它需要一系列可以操作、学习和传授的具体工作行动,需要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我们主要采用了如下方法。(1)氛围感受法。在教学中为了增强学生对未来岗位的认识,机械加工实训室从名称、人员称谓、学生管理等方面,都按照一般生产型企业设计,在真实的生产环境中以员工管理模式对学生进行管理。机械加工实训室=机械加工车间,××班级=××车间,班长=车间主任,实训小组=生产班组,老师=师傅,让学生在职业氛围中认识岗位,以此来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自己管理自己;按实训课目分成生产作业小组,明确管理人员:任命组长、副组长,班长总负责。(2)任务驱动法。实训教学过程以典型零件加工为载体,学生在实训中边做边学,使学生的职业技能、职业行为习惯都得到提高。(3)行为示范法。比如教师在机械设备的保养、工具的摆放、上下班等都要养成良好的习惯,用实际行动教育学生,往往能起到更好的效果。(4)目标引导。实训开始,向学生讲清楚企业对员工的基本要求及职场基本规则,并以实例说明遵守企业规章制度及职场规则对新员工的重要性,引导学生去做。(5)因果转换。以实例向学生讲清楚企业基本要求对企业安全生产、有效经营的重要性,职业行为习惯对产品质量、工作质量的影响。

2.6学法

行为习惯养成教育以“养成”为主,也是教学重点。(1)自主学习法。向学生介绍企业管理方法,要求学生按照企业员工要求管理自己,学生在管理体系中扮演一定的角色,自己管理自己。(2)合作探究法。在实训过程中,鼓励学生之间的相互合作、交流和沟通,共同探讨职业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方式、方法,好的方法大家可以相互借鉴、推广,营造一个合作探究的氛围。(3)实践操作法。习惯养成只有在行动的过程中才能逐渐养成,贯穿于整个实训过程。

2.7教学过程设计

说明本模块训练的意义、目的;模块包含的内容;讲明训练目标、标准、讲明训练方法;分组,分配角色,发放管理工具;检查执行情况,讲评,提出整改意见。

2.8实训成绩考核评价

该实训模块的成绩约占总成绩的30%,按日常工作现场、设备、量具等的维护、实训纪律的遵守、到课情况等各项由指导教师、学生共同给予评定。

3职业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效果与思考

就业实训总结范文7

(一)较高水平的应用型本科院校平衡发展的需要

在探索应用型本科发展方向和目标的同时,我们致力于建立较高水平的应用型本科院校,构建适合本科层次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而应用型本科是对“重文法、轻理工”高教模式的调整与纠偏,这就要求我们进一步深化教育教学改革,调整学科专业结构,建立一个文理兼容、和谐发展的校园发展模式。但是对于现存的文科专业而言,专业设置和培养方案上,虽然已经意识到实践课程的重要性,但由于师资力量、教学硬件的限制,仍偏向于理论知识的灌输和课堂知识的学习。在对文科专业大学生社会实践能力的培养和综合素质能力的提高上,应用型本科院校如何平衡专业发展、强化实践教学环节,是在建立较高水平的应用型文科人才过程中,应该重视和思考的问题。

(二)文科大学生就业竞争力加强的需要

许多大学生在刚刚踏入大学校门之时,还没有适应大学生活与学习的模式,尤其是文科专业的大学生在没有实验室和挂职锻炼的督促下,没有意识到大学生进行社会实践能力锻炼的重要性,从而流失了大学初级阶段时期的规划和锻炼,非常可惜。但是,当文科大学生辛苦奋斗了四年之后,面临一份较好的工作,却没有能力去竞争,眼睁睁地看着机会流失,这岂不是更为可惜?因此,如何引导文科专业大学生尽快转变学习和生活方式,较早地融入大学生活,有意识有目的地参与到社会实践锻炼中来,把自我综合能力的提高和社会实践能力的培养作为自己努力奋斗的一部分,是高校人才培养理念的一个重要内容。

(三)文科大学生自身综合素质能力提高的需要

文科专业大学生由于专业的限制,理论知识、课堂学习的时间较多,因而造成了很多文科专业的大学生仅仅在专业理论学习上占优势,而社会实践能力欠缺的现象。在此过程中,大学生要不断锻炼自己理论应用于实际的能力、组织操作的能力、领导与应变的能力、社会交往的能力,而很多大学生明显能力锻炼不足,出现适应力差、沟通能力低、心理承受程度不足、操作与应用不够等方面的现象,以至于走上社会后无法适应工作。这种大学生普遍存在的社会实践能力欠缺的现象,是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下亟待解决的问题。造成这上述各种不平衡的原因在于:高校在较大规模招生后,在本科层面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时间还不长,还没有形成比较成熟的、运作良好的人才培养机制,文科专业的大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还不强,与社会经济发展需求还存在一定差距。如何走出困境,实现人才培养结构调整与社会需求的良性互动,让文科专业的大学生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是应用型本科院校在制作人才培养方案时,应该探讨的问题。

二、在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下,提高文科大学生社会实践能力的途径

(一)以理论和实践相结合为前提,配置实验实训指导教师

我们在进行文科专业教学和实践中,要在夯实专业基础知识的前提下,加强文科大学生社会实践能力的锻炼,这样才能做到理论与实际的科学结合,避免文科专业大学生理论课和实践课失重的现象。文科专业不像理工专业那样都会配置专业的实验实训教师,指导文科专业大学生的往往就是专业课教师或者辅导员,但是由于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专业教师擅长于课堂教学,如果实验实训和社会实践仅仅依靠文科专业教师进行安排,这样就有可能造成理论和实践的不协调或者是社会实践安排的不够合理,导致最终还是回到“课堂”的现象。为此,高校要健全文科专业教师队伍的构成,协调学生和实验实训教师的比例构成,做到专业教师能够为学生的理论知识打好基础,实验实训教师能够为学生的实验实训和社会实践做出合理的规划和安排,以较好地实现社会实践和实践教学的实效性。

(二)以提高文科实践实效性为目标,细化文科社会实践环节

很多文科大学生缺乏锻炼的意识,在参与社会实践时,并不是主动要求,而是“被安排”。在实践过程中,文科大学生在思想认识上不能重视,在实践效果上不能保证,导致实践的效果不一,很多文科大学生的实践变成了“走过场”。为调动文科专业学生主动参与社会实践的积极性,学校要放弃“包办”的做法,实行集中实践和分散实践相结合的形式,让学生自己主动参与到社会实践中去。在此基础上,我们也要放宽社会实践的形式,不论是到单位实习,还是进行勤工俭学,只要是有利于社会体验和社会实践能力的提高,我们都可以给与专业指导和肯定。此外,在社会实践之后,我们要重视“总结”环节,让同学们总结经验和反思不足,以有利于以后的改进和提高。在此要注意的是,很多学生在初次进行社会实践受挫之后,指导教师要对其进行心理调试和辅导,以免造成社会实践恐惧或其他不良的心理状态。

(三)以小学期制为重要载体,丰富文科教学实践内容

小学期制以培养职业素养、提升实践能力为重点,以专业实习、实训、技能提升、产学研用合作教学和辅修专业学习必须的实验实践环节等项目为内容,不断丰富体验教学形式,确保实践教学可持续发展。为提升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办学效益与竞争力,培养满足安徽地方经济文化发展需要的应用型高级人才,安徽省应用型本科高校联盟内部各高校实行实践教学小学期制(即每年7-8月暑期学期)。联盟内高校相互开放实验室及实习基地等作为资源共享平台,积极开展相互交流和协作。文科专业可以以小学期制为载体,丰富实践教学内容,从而利用假期弥补教学实践环节的疏漏和空缺,并有效提高大学生在交流过程中对新环境的适应和认知。但是,在小学期制过程中,要有专业的老师进行各方面的指导,避免流于形式,没有收获。

(四)以实践基地建设为依托,进行文科就业远景规划

高校针对专业建设的需要,往往建立较多的实践实习基地,但是这多是在理工科专业,文科专业也应该从自身建设发展与大学生锻炼成长需要出发,与当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企事业单位、社会服务机构及社区等建立起互利互惠的社会实践基地,以适应实践教学和社会实践的需要。同时,我们在开拓社会实践基地的形式下,还可以和单位建立学习、实习、就业三位一体的培养模式,从而为单位提供真正需要的人才。如实习基地可以建立大学生人才孵化库,在大学生进行社会实践的过程中,就有意识地培养有意向留下工作的大学生,树立他们正确的就业观念,在大学生毕业时直接进入工作角色,为实践单位省去人才培养的时间。而大学生也可以在不同的实习基地进行选择,在毕业时直接就业,把实习和就业相结合。这种磨合期加长的做法好处在于,可以避免大学生找不到合适的就业岗位而就业单位找不到合适的人选的尴尬情况,同时也提高了文科专业大学生的就业质量和数量。

三、总结

就业实训总结范文8

关键词:创新创业教育;专业课;教学改革;食用菌栽培

教育部在《关于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的意见》中指出:“在高等学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积极鼓励高校学生自主创业,是教育系统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服务于创新型国家建设的重大战略举措;是深化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是落实以创业带动就业,促进高校毕业生充分就业的重要措施。”[1]全国高校响应教育部要求,纷纷开设创新创业教育课程,搭建创新创业平台,组建创新创业团队。通过多年建设,高职院校已形成了多种创新创业教育模式,组建了各层次的创新创业教学团队,涌现了大量的创新创业案例。然而,目前创新创业课程多以公共选修课或通识课程,或者是讲座、课外活动等的形式单独设置,课程内容大多是一些创业的基本知识,在专业课程教学中进行教学结合的较少,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因此,如何立足于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课程教学的有机结合,着眼于具有专业知识背景的学生创新创业团队建设,摸索出一套创新创业教育专门课程教学模式,研究如何将专业课程与创新创业教育有机结合起来,进一步促进人才培养就显得尤为迫切。

一、创新创业融入课程改革中的重要性

创新创业是指基于技术创新、产品创新、品牌创新、服务创新、商业模式创新、管理创新、组织创新、市场创新、渠道创新等方面的某一点或几点创新而进行的创业活动。创新是创新创业的特质,创业是创新创业的目标。创新创业教育指为了适应社会发展和国家的战略规划需要,以培养具有创业意识和开拓型人才为目标产生的一种新的教学理念与模式。通过将创新创业教育在《食用菌栽培》课程中的教学改革,从而有效解决课程标准与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方案契合不够紧密、课程知识点与技能点覆盖不够全面、资源形式不够丰富、课堂教学模式单一、课程设计未能突出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等问题将有重要意义。此外,食用菌的生产目前呈现快速发展的趋势,已成为我国农业经济中的重要产业,[2]该课程的教学改革可以进一步促进高等职业院校园艺技术专业学生完善专业知识结构,打造宽广的就业平台,拓展就业岗位。通过课程标准、教学活动总体设计等教学文件的编制,食用菌栽培创新实训室的内涵建设,学生创新创业团队的组建与运行,探索创新创业教育与课程教学内容实现有机对接的途径和办法。《食用菌栽培》课程作为园艺技术专业的专业核心课程,教学效果的好坏直接影响人才培养质量的高低。经过创新创业教育在课程中的融入教学所形成的教改方案一旦推广,可在园艺技术专业产生持久而重要的影响。

二、课程基本情况

《食用菌栽培》课程是高等职业院校园艺技术专业的专业核心课程。作为园艺技术专业的必修课程其任务是:使学生掌握常见食用菌的种类和生物学特点,掌握食用菌制种和栽培管理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具备进行食用菌制种、栽培管理的基本技能,满足从事食用菌资源开发利用岗位对该类知识的基本要求。通过课程学习,使学生掌握常见食用菌品种形态、生物学特点,能进行食用菌各级菌种的制备,能根据食用菌的生长发育规律进行生产管理,能从事食用菌加工及相关工作。

三、课程教学改革设计思路

(一)课程内容设计

根据职业能力目标,本课程设置食用菌品种的鉴别、食用菌菌种生产、食用菌栽培管理、食用菌病虫害防治、食用菌保鲜与加工等5个学习项目。每个项目包括多项任务,将具体学习内容融入到每个具体任务的实施过程中,最后还有课程综合实训。通过任务的实施过程和综合实训实现对学生知识、能力、态度的训练。

(二)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

1.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课程学习的特点,结合创新创业的教育理念,在《食用菌栽培》课程教学中应注意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进取精神,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确定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选择和评价方法的选择,有助于自主、合作、探究的这种学习方法的形成。

2.正确把握《食用菌栽培》课程的特点

《食用菌栽培》课程是与生产实践结合非常紧密的一门课程,应结合创新创业的教育理念,密切注意实际生产中新技术新方法的出现。同时,该课程又是实践操作要求较多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3.教学中强调创新创业的教育理念和实训技能提升

教学内容的选择上力求以满足工作岗位需求为度,结合创新创业的教育理念,实践技能的训练上,以适应食用菌生产管理为底线,能力塑造上重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4.以生产过程为导向

在学生能力训练过程中,以实际工作过程为导向,采取资料查阅→教师讲授→实际演示→学生演练→过程记录→结果评估→总结提高→意见反馈的模式。

(三)课程目标、内容制定

经过行业、企业专家深入、细致、系统的分析,结合创新创业的教学教育理念,课程最终确定了食用菌品种的鉴别、食用菌菌种生产、食用菌栽培管理、食用菌病虫害防治、食用菌保鲜与加工等5个学习项目,每个项目包括多项任务,将具体学习内容融入到每个具体任务的实施过程中,最后还有课程综合实训。通过任务的实施过程和综合实训实现对学生知识、能力、态度的训练,在课程目标和内容制定中融入创新创业教学理念。[3]

四、课程教学改革探索与实践

(一)教学方法改革

1.基于工作过程的情境教学法

在教学过程中,渗透以任务引领型的项目活动,探索在实际工作情境中解决实际问题的新方法,由教师提出要求,让学生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措施,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不断实践让学生具备本课程相关知识和相应职业能力。根据生产实际工作过程,结合具体的工作任务,整合课程内容,并将每个学习情境里的大任务细分为若干个小任务。让学生每6~8人分一个小组,每个小组完成一个模拟的实际工作,随着课程情境的渐进开展逐一完成项目的任务,当课程结束之际,各小组也就完成了各自选定的食用菌栽培生产管理的完整过程。

2.采用启发式教学、讨论式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根据授课内容的不同,首先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教师不断启发,学生自己总结答案;对于学生理解难度大的问题,采取互相讨论,让学生充分发言,教师综合学生意见总结,以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精神。鼓励学生在课堂上或课后自主学习,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学习,针对学习问题加以引导。当学生具备一定自主学习能力后,改为后提问题法和学生归纳总结法,逐步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提高学习兴趣。

3.“项目驱动”教学法

按照典型工作任务的实施过程重构课程内容,充分体现以职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以项目为载体的职业教育理念,以现场教学和技能训练为主,加强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在技术实践教学中开展项目教学,通过“项目驱动”教学法,借鉴国际经验和行业标准,进一步加强学生技能训练能力,提高技能水平,增强学生的知识能力,综合能力,创新创业能力。[4]

4.增加实践教学,强化职业技能的训练

实际操作技能的训练是课程教学的关键。要重视实验教学和综合实训,在实验内容的安排上,注重基础性和实用性,即使学生掌握基本实验操作技能,又联系生产实际,以具体工作任务为导向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解决生产中实际问题的能力和独立操作能力,努力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创新精神和综合职业素质。本课程是实践性操作很强的专业必修课程,通过实验室与实习基地相结合,缩小了课堂所学与实际生产之间的差距,也能将课堂所学灵活应用到生产实际中,为学生将来走创业之路奠定了基础,并为以后有所创新做了引导。[5]校内实训基地全天对学生开放,通过实验、实训、实操、实岗的顺序保证学生由掌握基本操作技能到熟练掌握生产技能,并反复进行技能锻炼,达到和生产需要零距离。

5.专题报告(论文)课外实践

以创新创业理念为指导,借鉴国际经验和行业标准,可以通过专题报告(论文)课外实践内容,学生根据所学理论知识,以及自己的专业方向,分小组或自己独立选题。整个流程为:查找文献资料→阅读文献资料→选题→教师检查、认可选题→整理归纳资料→制作演示汇报文稿或撰写论文→汇报讲演、答辩或交教师修改论文→教师点评引导。从而,多方面综合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能力。

6.积极运用现代教育技术

充分利用多媒体和网络资源,采用多媒体教学,增加教学内容的信息量和提高直观度,使学生可以在有限的授课时间内获得更直接的图文信息,把抽象呆板的理论内容变得生动活泼易于接受、乐于接受。应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将最新生产动态引入教学内容,有效地缓解了教学内容增加,学时减少的矛盾。利用网络进行课外指导和答疑,开通新的师生交流渠道。

(二)教材编写

以课程标准为依据,并参照菌类园艺工的相关职业标准进行编写,应充分体现以岗位任务引领、以工作项目为载体,强调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按活动项目组织教学内容。立足陕西及周边省市食用菌行业的生产实际,立足于国内食用菌行业发展现状,将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及时纳入教材,使教材更贴近本行业的发展和实际需要。通过参观调研、技能训练、撰写总结报告、顶岗实习等一系列教学活动,通过多媒体辅助教学实现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与生产一体化,最终形成具有可操作性、启发性、趣味性和指导性,并应为教师留有根据实际教学情况进行调整和创新的空间。

(三)教学评价改革

在教学评价中应该改变以往单一的结果性评价方式,采取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相结合、教师评价与学生自我评价相结合、理论学习的评价与实践学习的评价相结合的方式,注重理论与实践一体化评价,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其中,实践学习的评价以实验、实习过程中的表现情况、操作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任务完成情况、实训成果质量情况以及实验、实习报告为依据。通过课程标准、教学活动总体设计等教学文件的编制,食用菌栽培创新实训室的内涵建设,学生创新创业团队的组建与运行,探索创新创业教育与课程教学内容实现有机对接的途径和办法。其中,学生自主学习、自我评价是在理论教学中改变以教师讲授为主,转变为结合提问、讨论、自学,以及学生设计并制作出符合要求的产品等多种方式,达到以学生为主体。在教师的引导下,加强学生的过程体验,培养学生爱岗敬业的精神和开拓创新的能力和意识,增强学生的责任心和使命感。

五、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