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创新教育评价指标构建

研究生创新教育评价指标构建

一、CIPP模型

CIPP模式是背景、输入、过程、结果的英文缩写,又被称为决策导向或改良导向的评价模式。CIPP模式是1966年美国学者stufflebeam在俄亥俄州立大学教育评价中心经数年研究提出的,这一模式是在当时美国教育改革运动中,批判目标评价模式的基础上形成的。Stufflebeam认为,评价的主要任务在于促进目标的实现或项目的改进,而不是证明或是由外在评价者所操作的一项调查或对某个项目的责任说明。CIPP评价模式是四个阶段的循环,背景评价———输入评价———过程评价———结果评价。背景评价模式是CIPP模式的第一个阶段,它是为计划决策服务的诊断性模式,主要内容包括介绍评价的背景、确定评价对象的需求、可以利用及需要的资源、可能存在的困难的等。输入评价模式是CIPP模式的第二个阶段,它为组织决策服务,实际上是可行性及效用的评价模式,用于判断项目的可行性,选择所用的程序,确定评估策略、进度及预算。过程评价模式是CIPP模式的第三个阶段,它为实施决策服务,负责对评估项目作出及时的调整及改进。结果评价模式是CIPP模式的最后一个阶段,它是为再循环决策服务的终结性模式,其作用是对结果作出描述和判断,并解释结果的价值及意义。

二、研究生创新教育评价指标构建

下面将研究生创新教育按照CIPP模式的四个评价阶段进行评价指标的构建,分别为背景评价指标、输入评价指标、过程评价指标、结果评价指标。

(一)背景评价指标构建

笔者将背景评价(A)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A1)是研究生创新教育的背景评价,评价内容从社会及政府的角度出发,对研究生创新教育的存在意义及需求进行评价。第二部分(A2)是资源评价,评价实施研究生创新教育项目可以利用的及需要利用的人力、物力、财力资源。第三部分(A3)是障碍评价,用以判断项目的操作度,评价过程中存在的及可能出现的障碍。

(二)输入评价指标构建

输入评价(B)同样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B1)是研究生创新教育经费评价,用于判定项目运作前及运作过程中能够筹集到的经费情况。第二部分(B2)是项目接受度评价,从学生、家长、老师、学校、社会五个角度对研究生创新教育的接受度进行评价。第三部分(B3)是对学生的影响评价,通过学生接受创新教育后综合能力的改变来评价。

(三)过程评价指标构建

过程评价(C)也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C1)是项目方法及策略评价,评价实行创新教育的方法及策略是否恰当。第二部分(C2)是项目反映度评价,通过实行创新教育后学生、家长、老师、学校、社会的反映程度来进行评价。第三部分(C3)是项目调整难易度评价,评价在项目运行的过程中出现问题时,对项目进行调整或改进的难易程度。

(四)结果评价指标构建

结果评价(D)指标的构成为:第一部分(D1)是项目直接效果评价,用于观察项目的直接效果,评价内容是对研究生创新意识及创新能力的效果进行评价。第二部分(D2)是项目附加值评价,评价实行研究生创新教育是否对学科有帮助、对社会有作用。第三部分(D3)是项目未来价值评价,用以评价研究生创新教育项目的某一阶段结束之后,是否还有继续运作的价值。

(五)研究生创新教育评价指标体系

将上面四个阶段的评价指标总结起来,构成研究生创新教育评价指标体系。首先邀请专家,对背景评价、输入评价、过程评价、结果评价进行重要性判断,得到评价权重。然后用专家打分法对评价内容(即三级指标)进行打分,采用十分制,由专家对评价内容进行判断,每一项的最低分为0分,最高分为10分。之后可以求得每一项的加权分数,将每一项的加权分数加起来就是每一阶段的总分。通过邀请多个专家进行评价,求出加权平均分,通过每一阶段里每一项的平均分,我们可以发现具体问题出在哪里,并根据得分的高低来判断需要改进的程度。得分越低,则说明这一项需要改进的越多,反之则表示这一项没有什么需要太大改进的地方。

三、结束

研究生创新教育的趋势愈演愈烈,目前在我国还处于探索阶段,需要一个有效的评价体系来对其进行评价与指导,本文建立的基于CIPP模式的研究生创新教育评价指标体系还有许多不足之处,需要在实践中进一步完善。

作者:李杨露 单位:四川大学公共管理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