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消防安全教育模式分析

中小学消防安全教育模式分析

摘要:校园科普教育对提升青少年消防安全意识和防灾自救能力至关重要。对比研究了国内外中小学消防安全教育在制度保障、宣传途径、科普内容和实施方式上存在的差异,提出了基于形成中小学消防安全文化的消防安全素质模型和组织体系构建,并在此基础上,从政策机制保障、教师队伍建设和教育形式三方面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校园消防;消防安全教育;消防安全文化

校园是广大学生接受教育、生活成长的综合场所,但时有发生的火灾事故严重影响了正常的教学秩序,造成了恶劣的社会影响。据统计,2015-2017年全国共发生校园火灾3122起,造成直接经济损失1285.1万元,惨痛的事故给世人敲响警钟,校园消防安全已上升为一个社会问题。最近开展的“国民消防安全知晓率调查”显示,我国国民消防安全常识知晓率得分仅为64.27分(总分值为100分),很多指标普遍偏低。据消防部门的数据显示,仅2011-2016年的五年时间内,全国共有1624名18岁以下的未成年人在火灾中遇难,占火灾亡人总数的18.6%,比例如此之高,令人触目惊心。少年儿童已成为火灾受害者中的高危群体,培养和提高青少年的消防安全素质已成为当务之急。近年来,国家一直致力于推进将消防安全素质教育纳入学校教育体系中,2015年公安部、教育部联合《关于加强中小学幼儿园消防安全管理工作的意见》,规定应当将消防安全知识纳入学生课堂教学内容;2018年11月,在全国中小学校消防安全宣传教育工作推进会上,消防部门强调要进一步研究部署推进措施,推动学校消防安全宣传教育工作实现新发展、新突破。在这种大背景下,积极探索、构建中小学消防安全教育体系,创新科普教育方式与方法,对提升青少年消防安全素质和防灾自救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1国内外中小学消防安全教育模式对比

一直以来,世界各国都很注重青少年消防安全素质教育,为此推出了形式多样的科普教育措施。我国校园消防科普起步较晚,尽管近几年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对比美国、英国、日本等发达国家,在制度保障、宣传途径、科普内容和实施模式等方面仍存在明显差距。

1.1法律制度保障侧重点不同

为了推动消防安全教育全面普及,世界各国通过立法和规章建设,明确了各级职能机构应履行的相关职责和国民享有接受消防科普教育的义务。一些国外的相关法律从细节着手,要求更为具体。如法国立法规定将每月第一周的周三定为消防宣传日,由各省省长、市长负责组织人员到公民家中进行消防教育和宣传;美国消防协会制定的NFPA1《防火规范》和NFPA101《生命安全规范》等,明确规定了教育类建筑的消防疏散演练的频次、实施过程和注意事项等,基于这些标准,各州政府积极采纳并将其上升为本州法律,确保各级学校能够依据法律规定,按照既定程序,定期对广大师生进行消防疏散演练,以提高其逃生自救和互助能力;英国伦敦则将少年儿童消防安全教育列入法律规定。我国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消防法》(以下简称《消防法》)以宏观角度规定要加强消防宣传教育,提高公民的安全意识。《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普及法》和《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实施方案(2016-2020年)》则旨在提高全民科学技术普及,明确将实施青少年科学素质行动列为重点任务之一,面向义务教育、高中和高等教育各阶段,并细化了各项措施。但总体而言,这些规章制度缺乏针对消防方面的具体实施要求和考评办法,导致科普教育在实际执行中缺乏依据,多流于形式。

1.2宣传途径比较

发达国家的消防科普传播途径丰富、形式多样,不仅注重消防知识入课堂,而且充分发挥消防博物馆、防灾教育馆、社区消防教育和防火周等传播功能。英国政府和消防部门利用多种途径培养民众消防意识和技能,如北约克郡的“互联网+消防”模式,将社区消防教育中心与“消防技能学习”网站结合,提供各类消防常识;梅塞河特郡的“培训社区消防战士”计划,密切与居民间的联系,建立“个人消防宣教站”,提升居民对消防的关注度;威尔士则组建专门的消防志愿者面向4~12岁的儿童开展防火教育。美国选定每年10月9日所在的周为“防火周”,届时学校、社区、单位等围绕消防主题会组织开展各类活动,已打造为一张代表消防科普文化的“名片”;美国消防协会NFPA针对儿童消防教育专门设计了卡通人物SparkytheFireDog,开发了集网络、书籍、游戏、动画等多种互动体验产品,同时专门为在校教师开设了专业技能培训的SparkySchoolHouse和为家长提供各类安全学习资源。我国校园消防科普形式相对传统,主要采取校园宣传栏、标语海报和消防科普宣传教育三种方式。互联网、新媒体等技术的应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科普手段,起到了较好的普及效果,但这些科普资源均较分散,多属于个体行为,未建立起系统的传播体系。尽管国内积极建设消防体验馆和防灾体验馆,但受限于经济因素,这些公益设施多位于经济较好的城市,资源分配难以覆盖经济落后的乡镇和农村地区,并且数量有限,推广度不足。

1.3实施模式差别较大

科普教育的实施模式对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国外在消防科普教育方面具有相对完善的制度体系和丰富的实践经验,科普教育注重因材施教,根据青少年学龄特征实行差异化教学。如美国消防协会NFPA制定的综合性学校安全教育课程——RiskWatch融入全美学校教学体系,分设五个教学段,既有理论讲解,也有技能培训,取得了良好的教育效果。日本将消防安全课程纳入儿童、青少年基础教育,且规定幼儿园和小学每年至少举行一次防灾避难训练。英国伦敦市规定,所有在校生每年受到不小于2h的消防安全教育,并针对青少年实行分年龄教育制:7~11岁,主要以教育孩子不要玩火,学习报警、逃生知识为主;12~17岁的青少年,则包含防火、火灾危险性、人身安全及火场逃生等内容。德国创新消防教育方式,除了参观消防队、消防博物馆结合消防宣讲等传统模式外,开发消防教育包,内设各种消防器材模型,定期供学生体验学习,同时,将防火教育纳入当地历史课,1~3年级每周规定45min用于学习消防知识。相比而言,国内对消防科普教育的研究还不够深入,现有的教育措施和实施方式基础薄弱,没有深入的循环和跟踪教育。偶尔会邀请消防人员进行知识宣讲,或在学校组织一些宣传活动,但该类传统的灌输式授课形式,缺乏形象的模型或现场演示,加上消防人员往往因工作繁重,没有精力研究消防安全知识的教育方式方法,导致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收效甚微。此外,由于尚未真正将消防科普教育纳入校园教育体系中,国内中小学开展消防科普教育多是为了完成上级部门对学校政绩的考核要求,这种行为往往带有强制性。而国外科普教育的实施主体则是以民间机构为主,这些机构拥有较大的自主权,以受众的需求为出发点,制定和实施消防科普教育。

2基于消防安全文化的中小学消防安全教育模式

2.1构建消防安全素质模型

为培养个体的防灾思维,从行动和心理提高青少年安全意识和自救能力,形成特有的灾害教育文化,笔者剖析了消防安全教育的组成要素及相互联系,提出消防安全素质的“金字塔模型”。按照思维发展的逻辑顺序,可将消防安全素质划分为四个层级,如图2所示。(1)消防基础知识:指青少年对消防法律法规、安全常识、火场逃生知识等事实型与经验型信息的掌握水平。(2)逃生自救技能:指青少年运用所学知识实现火灾报警、初期火灾扑救和火场逃生的能力。(3)消防意识:指青少年在长期知识学习和技能训练中形成的消防安全思维和在火灾事故中表现出的应急反应能力。(4)消防文化:消防安全意识融入学生日常生活,防灾减灾理念成为新的生活方式。校园消防科普的最终目标是让学生树立消防安全观,将防灾减灾理念融入日常生活中。消防文化的形成则由消防安全意识决定,而消防安全意识则是在长期的消防知识学习和技能培训中建立的。不同个体身上所展现出的消防安全意识会有差异,而这种差异又会影响整体的消防文化水平。

2.2建立消防安全教育组织体系

组织体系建设是有效开展消防安全教育工作的根本基础和前提条件。剖析当前我国中小学消防安全教育存在的问题,集中表现在校园消防安全教育制度建设不完善、相关职能部门重视不足以及消防教育基础薄弱三方面。为此,应该加强消防安全教育组织体系建设,从总体规划、政策制定、政策执行等方面着手,汇聚政府、部门、学校、老师及社会各方的力量,共同为构建“全民消防,平安校园”努力。校园消防安全科普组织体系按各自职能大致分为5个层面,如图3所示。(1)政府:政策的制定者,负责制定消防安全教育相关的政策法规,规定相关各部门应承担的责任和义务。(2)政府职能部门:措施的制定者,主要负责建立健全开展消防安全科普的实施细则和监督管理办法等,包括教育部、消防部门、各地教育局以及各地消防救援部门等。(3)学校:教育主体,科普教育的实施者,负责对本单位的师生进行消防安全科学普及。(4)学生:教育受众,各类消防安全学习和活动的直接参与者。(5)社会责任部门:科普教育的实施者,包括社区、消防科研机构和宣传部门,负责对所辖民众进行消防安全知识的警示、宣传,以及开展消防安全管理研究,以提升公众消防安全素质。

2.3消防安全教育实施

根据校园消防安全教育的“金字塔”理论和组织体系,要提升青少年消防安全素质,在校园形成良好的消防文化,不仅应注重科普内容的选择,还应在完善制度保障、丰富传播途径等方面下功夫。(1)完善相关保障机制,助推消防安全教育体系建设。一是充分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建立健全相应实施细则和监督管理办法,作为《消防法》和《消防教育条例》的补充和完善,压实各方责任,为构建消防安全教育长效机制提供制度保障。二是由各级政府牵头,消防救援部门、教育部门联合中小学深入研究消防教育列入国民素质教育可行性措施,针对不同学龄学生群体的生理、心理特征,制定教学大纲,编制教育方案,逐步形成完整的消防安全教育体系。三是加大政府公益事业投入,给予政策支持,积极鼓励、引导高校、科研院所开展消防科学管理等软科学研究,力争将更多成果应用于消防科普事业。(2)全面提升消防安全意识,加强教师队伍的消防知识水平和能力培养。教师自身的消防安全素养对提高学生的消防安全意识至关重要。据了解,国内没有关于针对教师队伍开展消防安全培训的要求,大部分学校没有专业的消防安全教育教师,宣传教育只能依赖消防专业人员,难以在日常学习中融入安全防灾知识。反观日本,中小学防灾教育与日常学习生活紧密相连,注重培养个体的防灾思维,从行动和心理提高青少年忧患意识,形成独特的灾害教育文化。为此,学校应依据自身情况,设立专门的消防安全教育岗,或采取外聘消防机构人员,或培训自身教师队伍,定期为学生开设消防教育课,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防灾意识。(3)丰富消防传播途径,活用多种消防科普形式。借鉴国外发达国家多样性、差异化科普教学理念,结合国内素质教育特征和实情,面向中小学开展消防科普教育。一是开发系列教材,多种教学形式并举。学校积极与消防救援部门、科研院所开展合作,结合教学大纲,设计开发中小学消防科普教育课程教材。针对不同年龄段受众特征,深入研究授课形式,选取教学题材,内容设置既要求科学性,又要求充分考虑学生的可接受情况,避免枯燥的理论阐述,提升知识的传播效果。另外,基于青少年学龄特征,采取多种形式的教育模式,如对于1~3年级学生,主要采用图画、影像等形式,以教授理论常识为主,辅以故事案例;对于4~9年级学生,除了开展理论常识学习外,还应结合常见的消防设施器材模型,讲解基本灭火方法和常见报警方法。同时,定期开展基本逃生技巧教育和演练。学校还可以开展以消防教育为主旨的知识比拼、游戏、故事大会等活动,打造科学性、知识性和趣味性兼具的消防科普教育。二是借助新媒体传播技术,丰富宣传手段。积极推广新媒体技术进校园,以提高学生消防安全素质为导向,基于新媒体平台,如公众号、自媒体、微博等,通过提供兼顾娱乐性与教育性的精品科普内容,有针对性地策划与宣传推广,增强青少年对于火灾风险防范和应急救援逃生知识的接受程度和效果,提高科普宣传的实效性,扩大传播范围。此外,学校应充分利用社会公共资源,定期、分批次组织学生赴科技馆、消防体验馆、防灾教育馆等科普教育阵地进行学习、互动体验,让青少年在寓教于乐中学习消防知识、掌握防灾技能。

3结语

中小学消防安全教育是一项长期持久的工作,任重而道远,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应摒弃以往“走过场”式的宣传,构建消防安全教育长效机制。同时,应改变宣传理念,安全教育不仅是消防部门的事,要培植专业化的消防安全教育教师队伍,实施消防教育进课堂,编制系统的课程教材,开发丰富的消防教具,结合多种形式的教育模式,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校园消防文化,从根本上增强青少年的消防安全意识。

参考文献:

[1]杨政,王荷兰,赵婷,等.公众消防安全素质与科普教育措施相关性[J].消防科学与技术,2013,32(2):218-221.

[2]杨洪亮.日本中小学灾害教育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17.

[3]王文明.快速城市化背景下消防工作社会化对策研究[D].江西:南昌

作者:慕洋洋 王婕 董里 郭歌 单位:应急管理部天津消防研究所 国家消防工程技术研究中心